第一篇:五大问题制约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大问题制约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3月19日电 青海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我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保持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从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来看,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素质、效益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校目前,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5.72%,与全国平均65%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大多数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难,成长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至今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与全国各省区相比,在总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西宁市、海西和海东地区,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五个州私营企业总共才825户,仅占全省总户数的7.3%。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虽有逐步趋向合理的趋势,但多数还是集中在商贸餐饮服务业、房地产和服务业,尤其农牧区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服务农牧业和产业化企业发展不足。一些实力相对较大的企业又集中在房地产业。
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从总体上看,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低技术产业的比重较高,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分布在一般加工工业领域,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并且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很多非公有制企业长期只能固定在这些传统行业,产品、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全省只有西部矿业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尚无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8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只有物通集团和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家民营企业。
四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和外省相比,青海省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据调查,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9.4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41.4%,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创业人员的19.3%。许多非公有制企业还没有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以家族式或名义上是股份制而实际上的家族式管理为主,难以适应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五是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从管理权限和服务对象来看,工商部门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主要针对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经委中小企业局则按企业规模来确定服务对象,虽然绝大多数属民营经济,但其中也有其它经济成份或没有统计在内的民营经济,这为全面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统计监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来源:青海日报)
第二篇:五大问题制约青海省旅游业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知名度日益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因素,青海旅游业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目前旅游资源分散在各个地区和林业、建设、宗教、文化等系统,造成了规划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青海湖景区为例,近年来,省发改委编制了《青海湖旅游总体规划》、省林业局编制了《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省建设厅编制了《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省旅游局编制了《青海湖风景旅游区规划》,这些规划由于编制出发点和侧重角度不同,存在一些差异,造成实施中的困难。另外,在景区管理中也因地方及各级部门利益而各自为政,难以协调,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影响旅游精品的打造。
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目前,青海大多数景区还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开发水平低,多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对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别是冬季旅游项目开发不足,致使旅游淡季过长,造成旅游设施及服务能力闲置、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增加了投资风险,影响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仍较薄弱。近几年来,青海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瓶颈”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是支线机场建设不足,景区内交通状况较差,景区配套设施、旅游服务项目不配套,通讯、邮电、商业、应急救援等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缺乏深度,招商引资进展不大、成效不明显等。
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实力较弱,宣传促销意识不够,投入不足。在网络宣传方面,我省虽于2001年开设了青海旅游在线,但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维护不到位,信息更新不及时,只是网上游客预订,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宣传、信息交流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开发机制不健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行业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为此,我省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旅游的方针,以环西宁旅游圈为中心,以青藏铁路旅游带和三江源为突破口,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区域协作,重点打造中国夏都、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旅游带、中国盐湖城、同仁热贡艺术等旅游精品,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把建设“民营岳阳”作为加速非公经济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加大非公经济考核力度,促进了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已超出岳阳市半壁山河。
一、岳阳非公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一是总量增加。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84.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88.64亿元。二是增速加快。2010年非公经济增速为18.6%,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3.8个百分点。三是比重提高。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57.5%,比2008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四是贡献率加大。2010年非公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8%,比2008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1、非公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岳阳市非公工业实现增加值498.01亿元,比2008年增加183.62亿元;增速达到22.5%;占比达到66.2%,比2008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1158家,吸纳就业人员15.18万人,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6.6%,实现增加值483.01亿元,增长27.8%,超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2010年岳阳十大优势行业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0.52亿元,占比达到61.8%,其中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120.12亿元,占比达到75.4%,矿石建材54.38亿元,占比达到97.0%,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49.36亿元,占比达到84.4%,机械制造49.05亿元,占比达到90.3%。
2、第三产业形势喜人。2008至2010年,岳阳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74.11亿元和255.80亿元,增速分别为14.1%和18.1%,增速分别比三产业增幅高0.9和
7.4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占比为52.3%,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如2010年,以泰和物流、神驰货运、太阳桥批发市场、中南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7.3%;以沃尔玛、百盛、苏宁和国美为龙头批发和零售业实
现增加值73.28亿元,增长18.4%,其中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额15.78亿元,增长73.9%,汽车销售量1.23万台,增长30.2%,销售额14.98亿元,增长32.2%;以岳阳美食街、君山休闲农庄和湘阴农家乐为代表的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19.8%;以保利地产、恒大、黄河等为领军的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8.89亿元,增长12.1%。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岳阳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40.50亿元,比2008年增加9.79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34.6%。县市区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最低的县市区为岳阳楼区和君山区,均为66.1%,汨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等县市区占比都超过了90.0%,非公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提质。
2008年至2010年,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由318.67亿元增加到566.06亿元,增幅分别为37.8%、35.6%。2010年,非公投资中工业投资477.5亿元,增长50.5%,房地产投资66.88亿元,增长40.2%,非公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8.8个百分点,非公投资占比达到73.1%。
(五)县市区发展各具特色。
2010年,岳阳六县市及六区非公经济实现GDP851.58亿元,增长17.3%,其中实际完成投资额(不含农户)548.01亿元,增长21.4%。汨罗市以平桂制塑、中天科技、衡联铜材和长江铜业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GDP115.09亿元,领跑岳阳市各县市区。湘阴县以义丰祥食品、长康食品、福湘木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以食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实现GDP104.15亿元。岳阳县以生物医药、矿石建材、轻纺化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非公经济实现GDP96.13亿元。此外,以纺织为主导的华容县非公经济,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食品、现代物流等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非公经济,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云溪区非公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体制掣肘还未完全解除。
近年来,岳阳非公经济发展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在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掣肘,难以得到突破,导致大部分非公企业只能限于传统的工业消费品和商业、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而这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较为有限。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岳阳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由于企业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传统优势产业中的食品工业,拥有非公企业132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239家,企业个数较多但没有一家知名的集团企业。这种现象使得岳阳地方特色产业处于市场难拓展、企业难做大的尴尬境地。
(三)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紧缺一直是困扰岳阳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银行对总体上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的民间投资持保守态度,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担保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增强,使得非公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四)人力资源匮乏。
由于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机制,缺乏长远眼光,不舍得本钱去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员工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出现“用工荒”和“人才荒”,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做大做强。调查显示,岳阳非公企业平均存活期仅为9年。
三、促进岳阳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政策,消除体制障碍。
对于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逐步放宽对非公经济的限制,制定具体的非公主体准入实施办法,营造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发挥好公有、非公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机遇,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同时对小而散、小而全、同质竞争的行业实行强强联合,以科技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整合同质资源,扩大非公经济总量。
(三)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要积极发展村镇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搭建平台。要推荐优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利用优质资源租赁等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
(四)多渠道改善员工待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非公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企业招聘员工提供各种场地、信息、咨询、交通等服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第四篇:岳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岳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把建设“民营岳阳”作为加速非公经济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加大非公经济考核力度,促进了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已超出我市半壁山河。
一、岳阳非公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一是总量增加。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84.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88.64亿元。二是增速加快。2010年市非公经济增速为18.6%,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3.8个百分点。三是比重提高。2010年我市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57.5%,比2008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四是贡献率加大。2010年非公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8%,比2008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1、非公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非公工业实现增加值498.01亿元,比2008年增加183.62亿元;增速达到22.5%;占比达到66.2%,比2008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1158家,吸纳就业人员15.18万人,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6.6%,实现增加值483.01亿元,增长27.8%,超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2010年我市十大优势行业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0.52亿元,占比达到61.8%,其中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120.12亿元,占比达到75.4%,矿石建材54.38亿元,占比达到97.0%,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49.36亿元,占比达到84.4%,机械制造49.05亿元,占比达到90.3%。
2、第三产业形势喜人。2008至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74.11亿元和255.80亿元,增速分别为14.1%和18.1%,增速分别比全市三产业增幅分别高0.9和7.4个百分点。
2010年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占比为52.3%,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如2010年,以泰和物流、神驰货运、太阳桥批发市场、中南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7.3%;以沃尔玛、百盛、苏宁和国美为龙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3.28亿元,增长18.4%,其中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额15.78亿元,增长73.9%,汽车销售量1.23万台,增长30.2%,销售额14.98亿元,增长32.2%;以岳阳美食街、君山休闲农庄和湘阴农家乐为代表的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19.8%;以保利地产、恒大、黄河等为领军的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8.89亿元,增长12.1%。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40.50亿元,比2008年增加9.79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34.6%。县市区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最低的县市区为岳阳楼区和君山区,均为66.1%,汨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等县市区占比都超过了90.0%,非公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提质。
2008年至2010年,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由318.67亿元增加到566.06亿元,增幅分别为37.8%、35.6%。2010年,非公投资中工业投资477.5亿元,增长50.5%,房地产投资66.88亿元,增长40.2%,非公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8.8个百分点,非公投资占比达到73.1%。
(五)县市区发展各具特色。
2010年,岳阳六县市及六区非公经济实现GDP851.58亿元,增长17.3%,其中实际完成投资额(不含农户)548.01亿元,增长21.4%。汨罗市以平桂制塑、中天科技、衡联铜材和长江铜业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GDP115.09亿元,领跑我市各县市区。湘阴县以义丰祥食品、长康食品、福湘木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以食
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实现GDP104.15亿元。岳阳县以生物医药、矿石建材、轻纺化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非公经济实现
GDP96.13亿元。此外,以纺织为主导的华容县非公经济,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食品、现代物流等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非公经济,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云溪区非公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体制掣肘还未完全解除。
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发展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在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掣肘,难以得到突破,导致大部分非公企业只能限于传统的工业消费品和商业、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而这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较为有限。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由于企业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食品工业,拥有非公企业132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239家,企业个数较多但没有一家知名的集团企业。这种现象使的岳阳地方特色产业处于市场难拓展、企业难做大的尴尬境地。
(三)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紧缺一直是困扰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银行对总体上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的民间投资持保守态度,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担保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增强,使得非公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四)人力资源匮乏。
由于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机制,缺乏长远眼光,不舍得本钱去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员工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出现“用
工荒”和“人才荒”,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做大做强。调查显示,我市非公企业平均存活期仅为9年。
三、促进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政策,消除体制障碍。
对于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逐步放宽对非公经济的限制,制定具体的非公主体准入实施办法,营造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发挥好公有、非公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机遇,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同时对小而散、小而全、同质竞争的行业实行强强联合,以科技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整合同质资源,扩大非公经济总量。
(三)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要积极发展村镇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搭建平台。要推荐优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利用优质资源租赁等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
(四)多渠道改善员工待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非公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企业招聘员工提供各种场地、信息、咨询、交通等服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第五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余心声:论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一
前不久,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大力推进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良好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是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准确把握我省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环境立省”战略的具体落实,是站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明确要求。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上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
当今,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哪里发展环境好,“梧桐树”长势喜人,哪里就对各种资源吸引力强,就能聚集更多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持续“有凤来仪”,迎来“百鸟争鸣”。
可以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环境则起着催化剂作用。环境越好,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发展;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
只有明媚的阳光才能哺育争奇斗艳的百花,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催生卓尔不群的思想。同样,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贵州高原涌流,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勃勃的活力。
三
发展环境,是影响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是区位、是交通、是能源、是资源、是生态„„是影响发展的一切外部物质条件;软环境,是政策、是服务、是效率、是公正、是秩序„„是影响发展的所有人文社会因素。
硬环境与软环境,本身也同为发展的内容。硬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发展的关键。当硬环境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软环境之优劣,就会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硬环境,匹配不同的软环境,综合环境质量便相迥异。谁能营造更好的软环境,谁的硬环境就能加快改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发挥。软环境不尽如人意,硬环境建设就会受到拖累,硬环境优势就会被打折扣。
在硬环境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尤显重要。硬件不足软件补。我们在以后来居上的态势,超常规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软环境建设。
四
实践一再证明,公有制经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民众生计、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发展的生力军。二者比翼齐飞、双轮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势不可挡、一路笑傲。
放眼神州,一个普遍现象是:举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地区。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不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全省经济;只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更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经济,兴衰皆在于环境。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就像阳光对生命体一样宝贵。
扎扎实实改善环境、提升竞争力,从而赢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机,上海、深圳、苏州„„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颗璀璨明珠,莫不因此放射夺目光芒。
五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一瓶小小贵州辣椒酱的辉煌,折射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逐渐变大、由弱逐渐走强的历程。
这一历程,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也更印证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创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率先大胆探索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到90年代省委、省政府推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不限”政策;从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突破口”,到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出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进而提升为“环境立省”战略,我省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为清晰,措施日益有力。
——改善硬环境
我省紧抓各种机遇,强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跨越发展,水利建设高歌猛进。随着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市(州、地)、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我省将再次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优化软环境
全省上下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法制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成效明显。“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及“四在农家”、“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的文化影响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彩贵州”、“生态贵州”、“信用贵州”„„日渐成为人们对贵州的新认知。
“有一点阳光就会灿烂,有一点土壤就会发芽”。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造就了老干妈、神奇、百灵、益佰、同济堂、华城科技等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非公有制企业。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我省竞争性行业主力军,壮大了全省经济总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营造环境,我们已经尝到“甜头”。
六
纵比的成绩,不能遮蔽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与发达省份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4%,而云南为38.5%,陕西为47%,四川为51.3%,江西为53%,湖南为56%,重庆为57%,全国平均为65%,沿海发达省份则普遍在80%以上。
数据的对比,引人深省,催人奋进,昭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营造,尚大有可为,须奋力而为。我省深处内陆,山岭纵横,过去长时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欠账不少。硬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为:
有的职能部门存在“疑私、防私、怕私”的思想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冷淡消极、瞻前顾后,“设高门槛”、“装玻璃门”。
有的职能部门执法观念陈旧,“官”、“管”意识严重,在如何管住、卡住上办法多,在呵护、扶持上用心少,在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上措施欠缺。
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责任心、主动性,衙门习气十足,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塞责等现象。
有的不讲诚信,只“承诺”不“践诺”,说了就算做了,引进来了就算交差,个别的甚至“开门招商、关门诈商”,令投资者心寒。
有的为政不廉,徇私枉法,把公权当特权,把企业当“唐僧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
上述现象虽属少数,但如同带刺的篱笆墙,隔离了党委、政府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地方信誉,给发展环境造成道道硬伤。
各级党委、政府倘不下硬功夫实现软环境大改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绝非危言耸听!
七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思想要先行。思想认识上种种障碍的破除,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环境就是抓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等认识上,应形成高度一致。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平等相待的理念。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
济,以平等的条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用法律、政策上的平等保护形成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就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悉心服务的理念。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掣肘。
我们还需要牢固树立不拘一格的理念。提倡开动脑筋做加法,反对思想僵化做减法。只要是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的事情,就要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
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发展环境的营造,重在多管齐下、综合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安全、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难掀全民创业之潮。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完善法律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收费纪律,严控各类检查,严禁“吃拿卡要”;必须重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挠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
政策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政策有多开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有多顺畅。我们要按照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的要求,抓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消除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在国企和外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格局,取消歧视性限制规定,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凡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国企的扶持措施,都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
舆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贡献,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消顾虑、强信心,理直气壮创造财富,使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爱商、惠商、护商的氛围,形成时时、处处、人人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九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要有硬举措、敢于动真格,确保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责任、政策措施、纪律约束“五到位”。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不断形成改善发展环境的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出实招、见实效。
抓环境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敢于、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亲自过问、迅速处理重要投诉,决不推诿。
环境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部门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党政领导抓、纪检监察部门查、企业和群众评、新闻媒体等监督的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机构、责任人,使环境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使环境建设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环境建设的好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要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消除“肠梗阻”,取信于民、取信于商。
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谁,都要“谁碰谁触电”、严肃追究责任,并曝光典型案件,达到查一案、规范一线、教育一面的目的。
十
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只争朝夕而为。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路在脚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越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越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促进环境优化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无缝契合。
一个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将使贵州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沃土、干事创业者的乐园,呈现万商云集、万众创业的繁荣图景。
我们信心百倍期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