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

时间:2019-05-14 01: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

第一篇: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

随着**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掌握我区域内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来京务工青年的特点、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团区委于9月初至10月上旬

对全区来京务工青年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回收调查问卷、信息录入工作,并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流动人口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区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京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京务工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京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京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53.08%,居住二年的占22.18%,居住二年以上的占24.74%;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京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京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84.95%。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京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13: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京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4.76%,普通群众占95.24%,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在各乡镇、街道

第二篇: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

随着**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来**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掌握我区域内来**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来**务工青年的特点、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团区委于9月初至10月上旬

对全区来**务工青年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回收调查问卷、信息录入工作,并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流动人口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区来**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务工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53.08%,居住二年的占22.18%,居住二年以上的占24.74%;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84.95%。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13: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4.76%,普通群众占95.24%,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

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2010-06-29 18:46:1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文章(2)

随着**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来**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掌握我区域内来**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来**务工青年的特点、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团区委于9月初至10月上旬对全区来**务工青年进行了普

查,完成了回收调查问卷、信息录入工作,并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流动人口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区来**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务工

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居住二年的占%,居住二年以上的占%;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普通群众占%,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

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第四篇:关于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调研分析

随着**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掌握我区域内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来京务工青年的特点、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团区委于9月初至10月上旬对全区

来京务工青年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回收调查问卷、信息录入工作,并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流动人口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区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京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京务工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京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京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53.08%,居住二年的占22.18%,居住二年以上的占24.74%;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京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京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84.95%。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京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13: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京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4.76%,普通群众占95.24%,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在各乡镇、街道、打工子弟学校共建立法制教育基地45个,成立社区、村级维权工作站50余个,设立区、市、全国级青少年维权岗29家,为打工子弟小学筹建普法多媒体教室1个,同时,积极创

新青少年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把“两法一条例”等法律条文,青春教育、交通、消防等知识搬进了楼道,形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楼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知识楼门等独具特色的楼门法制教育阵地,为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阵地和舞台。多年来在广大流动青年中持续开展“6.26远离毒品宣传周”、“青春红丝带行动”、“12?4普法宣传月”、《公开信

》发表纪念日宣传活动等多项宣教活动,共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印制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品10余万份。

(五)多措并举,解决困难,流动青年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以关爱流动青少年为主题,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成立了流动青少年法律学校,加强了对流动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共接待青少年权益侵害投诉30余件,配合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审理青少年案件10余起。协调各委员单位集中开展文化市场、校园周边环境、上网经营场所集中整治行动10余次,进一步优化了流动青年成长环境,减少了流动青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同时,团区委依托希望工程捐助中心,积极争取市希望工程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服务困难家庭子女,维护流动青少年合法权益。

2006年,团区委以扶助弱势青少年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希望工程”吸纳社会捐助和宣传工作力度,联合各新闻媒体发起了“爱心在**慈善公益活动”,全年捐助贫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870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1000元;2007年,团区委持续推进“爱心市场”、“爱心之旅”等服务流动青少年工作项目,全区723人次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得到了资助,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16900元,得到了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1月,团区委启动了“温暖1+公益行动”,并接受了青年企业家捐赠60万元,成立了“温暖1+”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就读、就业和就医。截至目前,已为83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900元。

三、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一)人口流动性大,掌握情况难度增大。

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难,根本原因在于人员流动性强。在许多地方,务工青年数量庞大,因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小范围流动及跨区域流动的情况发生频繁,导致对来京务工青年青年的动态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来京务工青年“人户不一致”现象较为严重。

(二)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管控效率低。

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相对于普通流动青年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于高危人群通常刻意逃避管理并且其流动性较普通流动青年更强。由于高危流动青年人群大多潜藏着违法犯罪的冲动,加上在受打击处理中积累起来的一些反侦察经验,驱使他们在流动时有意识的逃避管理;同时,有些有已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危群体,为逃避打击,流窜性显著增强。加大了公安机关对高危流动人群管控的难度。

(三)出租房、中小旅馆等流动人口集中地点控制难度大。

出租房、中小旅馆数量多、分布广,许多高危流动青年人群藏身其中。部分出租房主和中小旅馆主为偷逃税费获取利益而逃避管理,不向有关部门登记申报;部分按照有关规定登记申报的房主和店主,在提供住宿服务时疏于管理,甚至根本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按规定登记、了解和上报住宿人员的相关信息,导致许多出租房、中小旅馆成了流动青年教育管理的盲区、死角,因而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四)团组织对流动青年覆盖有限,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由于我区流动青年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各级团组织从自身职能出发,研究制定出多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可行性办法,但从实践中看,工作中出现“空档”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从流出地看,相当一部分青年外出往往是不辞而别,外出后又很少甚至从不与流出地团组织联系,导致团组织对他们的去向及从业情况一无所知。同时,由于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两分离,青年流动性较大,使团组织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滞后现象。特别是一些新经济组织领导存有“经济唯一”观念,不希望更不支持“打工仔”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和交往,导致新经济组织团建出现了不少“空白点”,相当一部分青年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团组织的帮助,久而久之自行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镇(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由劳动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工青妇组织、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各司其职、整体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其次应建立健全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确立专兼职人员对来京务工青年事务进行管理,维护来京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另外应由同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资金,对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二)创新团建模式,加大管理力度,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

新经济组织中聚集着大量青年,如何更好的凝聚和服务这些青年,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团组织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下一阶段,团区委将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在全区新经济组织中继续推行“联谊”模式,通过发展“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来更广泛的覆盖流动青年,根据流动青工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载体,以活动凝聚青年,切实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更好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三)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流动青年就业率。

争取相关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格认证培训,提高流动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联合中等、高等院校在流动青年中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接受基础教育,为流动青年获得学历证书提供方便。

(四)强化维权工作,保障合法权益,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教育、就业和福利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来京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来京务工青年的维权事务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服务。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拖欠等问题。

(五)加强普法宣教,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来京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

要加强对来京务工青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基地等阵地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播放法制教育影片,发放普法教育书籍等多种形式,提高流动青年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同时,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流动青年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流动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展示流动青年的时代风采,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坚持管理创新,坚持服务为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在*市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以下简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查,通过“地毯式”摸底、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和教育管理试点等多种形式,基本摸清了*市流动党员的整体情况及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对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市流动党员的现状与特点。

截至2021年*月,*市共有流动党员*人,其中外省籍的有*人,*市籍的有*人。从总体上看,*市流动党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构成比较复杂,生存状况差异较大。

从年龄结构看,虽然青壮年占有相当比例,但各个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其中*岁以下的占*%,*-*岁的占*%,*―*岁的占*%,*岁以上的占*%。从受教育程度看,流动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在*流动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流动党员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在*流动人员。从收入水平看,收入相对较高的(月收入*元以上)占*%。

二是热心社会公共活动,在流动人员中有广泛的影响力。

流动党员与普通流动人员相比,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高,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及政府部门有比较广泛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普通流动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座谈中,业主和群众普遍反映,流动党员的敬业精神比较强,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在员工中有较好的影响。

三是社会分布高度分散,就业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名流动党员遍布全市各个区县、各个行业,就业岗位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民营科技企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五个领域。这和*市流动人员总体分布的状况、*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具有一致性。

四是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流动性降低。

民营科技企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传媒影视等行业中的外省籍流动党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或正在*置办家业和产业,流动性降低。在调查中,他们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流动人员。*市委组织部在对流动党员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中,共发出问卷*份,收回*份。调查显示,流动党员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在:

1、拥护党的富民政策,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强。*%的流动党员认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拥护党的富民政策;他们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较强,除一小部分流动党员是因失业、无工作被动进入市场外,绝大多数流动党员都是主动进入市场、迎接市场挑战的。

2、对党的事业有信心,愿意继续做一名共产党员。问卷调查显示,*%的流动党员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或比较有信心;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表示,即使重新选择,仍然愿意做一名共产党员。

3、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意识较强。在回答“您认为党员的哪些权利最需要保障”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的流动党员对党的政策“经常讨论”或“讨论较多”。这表明流动党员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愿望。

4、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工作态度积极。调查显示,有*%的人表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愿意帮助他人”;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在不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个人利益。他们都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在流动党员群体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有所降低。有*%的流动党员“忙于生计,考虑不到组织生活问题了”,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表示“如果没有环境压力就退党”,有*%的流动党员表示“准备退党”。有*%的流动党员不愿主动接转组织关系,有的甚至不愿表明自己的党员身份,还有少数流动党员即使接转了组织关系,但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调研发现,一年或更长时间没有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达*%。二是部分流动党员对某些政策规定有不满情绪。有的流动党员对城市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办法意见较大;个别流动党员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甚至仇视心理等等。三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牌子虽然响亮,但自己要靠打工挣钱,当不当党员无所谓。

二、*市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

*市委坚持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主动应对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挑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与两新组织党建和社区党建紧密结合,遵循“条块结合”的原则,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1、坚持组织先行,不断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针对流动党员以两新组织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市加大了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截至2021年*月,共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个,其中,在大型摊群市场建立党支部*个,在商务写字楼建立楼宇党支部*个。同时,坚持双向互动,不断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管”的有效形式,建立异地托管或协管党组织*个。

2、坚持服务为本,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服务为本,急流动党员之所需、谋流动党员之所求,开展了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各区县、各部门依托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区在社区建立“*阳光驿站”,每天安排专人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服务、吸收他们就近参加组织生活。*区职介中心党委紧紧抓住为党员就业提供服务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职业指导谈心会、流动党员教育、青年职业生涯策略、政策课堂、心理测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用工单位链锁式职业指导的“情景效能八平台”就业指导模式,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3、坚持管理创新,不断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全市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不同流动党员群体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建设与所在单位的业务工作或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努力使党的工作为社会所需要、为单位所支持、为职工所拥护、为流动党员所欢迎。*市场党支部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把党的建设与市场管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提高个人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党员树形象、市场创品牌、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各级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相当突出。主要有:

一是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同志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多,抓不抓无所谓,不想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情况复杂,不好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不必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不是“自家人”,不愿管。

二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基层党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或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效果欠*;少数基层党组织沿用“单位制”下集中统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多样性、差异性的需求,难以吸引流动党员;此外,还普遍存在“没场地、没经费、缺教材”的难题,致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活动不起来、组织不起来、效果不明显”。

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基层党的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大量两新组织还没有建立党组织。即使是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其组织设置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需要,存在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四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业主个人素质和态度的影响较大,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部分业主对党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以没有法律依据为借口予以拒绝。在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资源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这一思路,一是创新意识。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1、创新组织设置,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问题。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条)、居住地(块)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新建小区上、建在工程项目上、建在摊群市场上、建在社保所上、建在商务楼宇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对组织关系挂靠在市区各级人才、职介中心等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党员,要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新建的党组织。对于外省籍流出地相对集中的流动党员群体,要继续完善各种有效管理方式,将其纳入全市党组织工作体系,不断加强教育管理。

2、创新活动方式,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一是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和两新组织的发展统一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发挥优势创新活动方式。

*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善于发挥这些优势,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

3、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

二是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帐;

四是树立党建工作一盘棋的观念,建立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

五是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4、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一是进一步细化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操作办法,切实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的问题,为党员的合理流动提供便利。

二是探索更加灵活有效、更加符合流动党员实际情况的党费收缴办法。

三是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进一步界定流动党员的概念,一些党员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固定居住地,只是没有户籍,流动性已不明显,这样的党员还是不是流动党员、该怎样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完善相关制度。

四是允许流动党员党组织将党费全部自留使用,或将收缴上来的党费全部返还给流动党员党组织,以解决流动党员党组织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

下载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流动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的调研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分析(全文5篇)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个体、私营、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流动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

    务工青年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连岛工程、甬舟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吸引了一大群外来务工人员。据统......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新群体,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

    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范围也随之广泛深入,襄阳市人才中心人事代理的流动党员数量在......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佳阳畲族乡党委组织办2011年8月25日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

    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调研实施方案

    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课题 调研工作的实施方案局党组: 根据《关于做好2012年度组织工作创新及调研课题有关工作的通知》(卫组发〔2012〕71号)文件要求,我中心支部根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