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轮作文复习学案2
二轮作文复习学案
(二)-----审题立意训练题
选题王玉吕桂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天,我的老师问我们:“学校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们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开的茶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会时常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于他的斗室。老师说:“你们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行,你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
请研读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篇一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素材
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雪灾地震中捐钱捐物,甚至在前线艰苦地奋战着;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奥运的赛场街头以及各个岗位上默默工作着。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他们是英雄,却又无名。只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光荣称号——志愿者。
2008年5月12日,一场8级大地震袭击中国。顷刻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数十万人受伤。解放军、专业救援队纷纷赶赴灾区,中国开始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活动。而志愿者,也成为这场抗震救灾中人性的闪光点。
贺子丁,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大四学生,他和他的同学被安排去为从广州来的一支医疗队做后勤和协助工作:打水、抬伤员、搬医药用品,甚至为说粤语的医生和讲四川话的伤员当翻译。“我们没有医学专业知识,只希望能为医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伤员提供最好的协助。”这些曾被视作缺乏责任感的80后们,曾被打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标签的大学生们,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用青春的火热融化灾难的坚冰,向同胞传递着爱心和力量。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落下了帷幕,来自世界各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各自的赛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虽然运动员才是奥运会的主角,但奥运会得以顺利进行,却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奉献与服务。
奥运期间,机场、地铁、奥运村、赛事场馆,到处都可以看到志愿者为观众和运动员引路,疏导赛场人流,解答各种问询的场景。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的服务和美丽的微笑给各国来宾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菊,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汶川地震,曾让家在汶川的她陷入失去16位亲人的巨大痛苦中。但是,3个月后,这位女孩子却站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舞台上,成为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献花的12名奥运志愿者之一。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志愿服务使我感受到爱,体会到责任,并在这种情感中变得坚强。”
2008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在这一年中,中国这一群平凡而又普通的志愿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前所未有的社会参与热情和博大爱心。我们应永远铭记住他们,我们更应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将“施比受更有福”的信念植入社会,加速精神文明的进步与人居环境的和谐。
例文我们应该铭记
人,生活在世上,有许多人、许多事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正如哈姆雷特的那句名言:我们会永远铭记你。
片段一:
(凌晨四点)一切都很安静,小区里的灯都巳关掉了,大家仍沉醉于美梦之中,唯独他们早早起床。大街上凉风袭人,吹在身上有一丝丝寒意,路灯下他们的身影格外矫健。他们不怕累,不怕脏,为了城市的洁净,为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优雅,他们起早贪黑,在无数个寒风之夜,在无数个烈日之下,他们毅然挥舞着那巳被岁月侵蚀的扫帚。
曾经有篇报道,讲的是英国某地区政府下令:“一天之内清洁工人全部停工。”结果是:“半天没到,城市的很多地方,如街道、小区内到处都是废纸,很多地方的垃圾堆得老高。”人们这才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他们的城市将变得脏乱不堪。
对于他们,我们应该铭记,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换得我们的洁净生活。
片段二:
(晚上六点)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蜂拥地冲出了教室,也许是半天辛苦学习的缘故,大家都喊:“;肚子饿!”隔壁办公室里,张老师还在那里批改作业,下午,他连续上了三节课,而且是站着上的。下课了,他并没有选择回家吃饭,而是继续留在办公室办公。我在想:“他不累,他不饿吗?”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古人看来是传授学业的。也许古人看到当代的教师,他们一定会感叹:“彼甚劳矣!”作为高三学生,我们每天都会抱怨:“我们实在太苦了,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啊!”殊不知老师们比我们更苦。就拿班主任来讲,他要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还要照顾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应该反思,“难道他不累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出于对我们的负责,对我们的关心,他毅然承担了。他是伟大的,无私的。
对于老师,正是因为他们的指引,他们的呵护,我们这些树苗才得以茁壮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铭记他们,更要感激他们。
片段三:
人生之片断无数,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铭记。“清洁工”、“教师”、“交警”、“司机”„„正是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造就了我们的和谐社会,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美好的生活”,用句古语讲就是:“此皆出于此乎!”
学会铭记,学会感恩,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怀着感激,你会更快乐!
附: 写作点拨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训练题,它要求同学们认真研读材料,从中找出适合自己写同时又能切合题意的话题。仔细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可以从“回报”这一角
度来立意行文,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将别人对自己的恩泽化为回报来进行深情的表达即可;二是可以从“平凡”这一角度来行文运思,侧重于写平凡中见伟大,表现平凡人做的平凡事,但可以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三是可以从“关注”这一角度来行文,提醒人们要多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多感悟对人生,对社会有益的东西。
附:范文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多角度立意:1.站在不同的位置,焕发的是不同的光彩2.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善于展现自己的人生风采.任何位置,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3.要善于借助外物,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芒.4.要做真正的自己,不能总是依靠别人.要活出自我.5.人生,需要有随遇而安的气度.坦然面对人生.6.人生应该多姿多彩,不应拘泥于某一种人生.例文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火红才得以闪烁;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明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陶渊明自称是飞脱樊笼的倦鸟,在喧嚣的世俗里打滚了三十年,最后却毅然离开世俗,回到了田园,回到了南山。一声“归去来兮”让他重拾自我。
陶潜的自信,寄托在他那率真的性情上;做真正的自己,让陶潜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享受到了“带月荷锄归”的恬然自得,享受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归隐之乐。他的自信,让他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苏轼大半生淹流于异地,贬谪的失意本应使他意气消沉,让他不得不向那黑暗的世俗弯腰。可苏轼却神情自若,只把自己的失意换成酒和诗,旷达地高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何等的智慧之举啊!排遣失意,乐观进取,这在此时有谁能像他一样做到?
苏轼的大智慧,寄托在他那厌恶黑暗,满怀正气的自我上。做真正的自己,成就了“挥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成就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苏轼
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陶渊明自称是飞脱樊笼的倦鸟,在喧嚣的世俗里打滚了三十年,最后却毅然离开世俗,回到了田园,回到了南山。一声“归去来兮”让他重拾自我。
陶潜的自信,寄托在他那率真的性情上;做真正的自己,让陶潜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享受到了“带月荷锄归”的恬然自得,享受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归隐之乐。他的自信,让他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苏轼大半生淹流于异地,贬谪的失意本应使他意气消沉,让他不得不向那黑暗的世俗弯腰。可苏轼却神情自若,只把自己的失意换成酒和诗,旷达地高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何等的智慧之举啊!排遣失意,乐观进取,这在此时有谁能像他一样做到?
苏轼的大智慧,寄托在他那厌恶黑暗,满怀正气的自我上。做真正的自己,成就了“挥尽寒枝不肯栖”的苏轼,成就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成就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苏轼。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做真正的自己,让被人批评“过于造作”的朗朗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之王;做真正的自己,让那“过分嚣张”的刘翔屹立在跨栏运动的巅峰位置;做真正的自己,让那“不伦不类”的周杰伦唱遍天下……时代需要有自我的人,需要有个性的人,需要敢于绽放自己光彩的人!
露珠只会折射别人的光芒,我们将它嘲笑;露珠只会依靠别人的颜色,我们将它否定。做真正的自己,方能光芒四射,方能五彩缤纷,方能为世人所赞同。
【点评】
本文从露珠只能反映外物的光芒的角度入手,否定了露珠这样的人生,立意为“做真正的自己”,审题切合题意。
行文时将其分解为三个分论点,“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三个分论点分解得很好,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做真正自己的必要性。例证丰富,论述精炼到位。
开头结尾对题目所给作文材料的处理很见功力,虽着笔不多,但分析很透彻,将其与自己的观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构上按简析材料——提出观点——深入分析——总结全文来展开,十分清晰。
语言流畅自然,综合运用了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很有文采。
第二篇:2014二轮复习学案 学写短评学案
2014届高三增分突破学案之
学写短评
学习目标:1.把握短评的一般要求2.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短评是评论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简明扼要的评论文章。其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独到、语言生动活泼。
短评的特点:第一,观点鲜明。由于要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短评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鲜明。一般观点放在开头,但也可以在文末或文中提出,但论点一定要明确、有力。
第二,说服力强。虽然只有短短百来字,但说理论证还是非常重要的,说服力就成了短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短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
第三,语言精炼。短评的语言要一字千金,表述准确,不能东拉西扯,苍白无力。
第四,脉络清晰。高考要求短评一般二百字左右,短短一段文字中,要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只有脉络清晰,才能说清楚、讲明白。
短评写作要求:①提取要素,概述事实。②选取角度,提出观点。③阐述观点,以理服人。④概括小结,提出建议。⑤注意格式,表达简练。
(二)学写短评
例一:(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例二:(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 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练习1.路口交通发生拥堵,旁边七旬老太却突然晕倒需紧急送医,是原地指挥交通还是救人要紧?2014年1月4日早高峰,长沙雨花区交警大队长岭一中队学警叶林锋面临这样的艰难选择。最终他选择离岗15分钟,呼叫同事前来支援送老人就医。老人顺利脱离危险,但叶林锋因为擅自离岗被大队通报批评。
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练习2.材料一:2014年3月14日10时15分许,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伍家岭沙湖桥菜市场内,两名外地经商人员海比尔〃图尔迪、买买提〃阿卜拉因纠纷引发互殴,其中一人被对方砍死。长沙警方通报称,行凶者海比尔〃图尔迪在逃跑过程中砍伤4名无辜群众,其中两人被当场砍伤致死,另两名受伤者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对此,一些不明实情的网友争相传递“新疆恐怖分子在长连杀5人”的消息,一时引起广大民众的恐慌。材料二:3月14日,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致群众恐慌,数百人狂奔,3月15日,成都市公安局通报了3月14日春熙路恐慌事件相关情况,对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李某某、谢某某和陈某某依法处理。
以上两则新闻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你对此事件进行评论。
练习3.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记者2日到济南市富翔老年公寓,发现在公寓大厅,学生们陪十几名老人聊天,并献上了歌曲、舞蹈等节目。公寓护理部主任朱爱云说,其实老人很欢迎大家献爱心,不过节日期间,一天好几拨,不光护理人员吃不消,老人们也会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预约。(《济南时报》3月3日)
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练习4.材料一: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在门口站岗,一发现不规范的,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至泣;佛山一所中学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学校。
材料二: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地“返彩归黑”。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几日不见,学业大长,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学生染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阅读材料之时事评论】 三个响头,磕碎了廉耻孝道
杨教授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个走出国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副教授,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但在老母亲病重瘫痪之际,他却向母亲索要存折和退休工资卡,准备把母亲送去福利院,仅仅是因为他觉得每个月1500元的治疗费和赡养费太高了。母亲不肯,他竟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声称以此还她的生养之恩,从此和母亲断绝母子关系!(12月19日《国际旅游岛商报》)
这则新闻本质无甚新意,无非是子女不孝的家长里短,自古有之,只是似乎现在特别多,电视、报纸、网络上随处可见,简直可以编出一本《不孝事迹大全》的大部头来。原本该是亲密温馨的至亲,到头来撕破脸皮互相指责声嘶力竭,甚至对簿公堂,多少有点让人唏嘘,不过这次杨教授的三个响头,着实让笔者见识到“不孝”的更高一个境界:舍不得银子赡养老母也就罢了,“磕三个响头还生养之恩”这种无节操的混账话居然顺顺溜溜地说出了口!
佛家有因果一说,也不知杨教授的母亲李阿婆种了什么因,得了这么一个苦果。新闻里报道的是,李阿婆本是一名护士,家徒四壁,以微薄的工资含辛茹苦拉扯儿女长大,供他们读大学直至成家立业,老伴逝世后又一人照顾几个孙子孙女„„这怎么看都不像“恶因”,偏生得了个苦果!李阿婆是中国典型的母亲形象,为了子女操劳一辈子,按说当是儿孙绕膝享清福的时候,却落得个老无所依的下场,几十年的辛劳,换来三个冷漠的响头。
如果磕几个头就能还了生养之恩,这“恩”也未免太廉价。杨教授贵为医学院教授,也许术业有专攻,数学没学好,笔者来告诉您,这“恩”该怎么算。不谈十月怀胎,那是母性本能,从杨教授能走路的年纪算起,吃饭喝水,穿衣戴帽,这是生活开支;寻医看病,社交娱乐,这是额外开支;学费书费,这是教育开支;既然杨教授不愿母亲住自己家,那您还得把那几十年的房租给算上。大概就是这么几项,再对比当年物价和现在的通货膨胀,这笔钱想必能让李阿婆过个舒服的晚年了。要还生养之恩以断母子关系,所谓“亲情”已不复存在,变成一场交易,那就得这么算,简单地说,我养你多少年,你还我多少年。
杨教授触地有声的三个响头,不仅侮辱了“生养之恩”,也磕碎了廉耻孝道。没了诚意和孝心,三个响头一文不值,算您几个创口贴的钱已经很大度了。虽然道德已然无法约束,好在法律的“手”够长,管得了这帮不孝子女,《婚姻法》早有“赡养老人”的规定,《刑法》也有“遗弃罪”的条款,莫以为磕几个头便能让良心掩耳盗铃,终究是躲不过法律的制裁。文/丁文高“最美现象”就是社会向善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在各类媒体上不断涌现。赞美,没有号召。它来自百姓的由衷感叹。“最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妨就把它叫做“最美现象”。
如何看待好人不断出现的现象?任何一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叫好、喝彩。这些平民英雄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哪怕是最挑剔的网民,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赞扬这些好人。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被连续推出。如此高的重复频率,自然而然。只要网上出现这样的人物,有声有色的传播便再次展开,由网络而电视而电台而报纸,由媒体传播而政府参与而社会团体响应,共同把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推向全社会。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首先是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当前,社会五光十色,究竟哪一种价值观应该弘扬?“最美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其次,“最美”人物是时代需要。“最美”都是群众命名的,发现最美人物的过程,就是一次全社会的道德确认的过程。其三,说明我们的社会正气在上升,道德力量在不断增长。“最美现象”的广泛群众基础是不容否认的。
“最美现象”也提醒我们,在抨击丑恶现象时,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无数美好的事物。社会需要“抑恶”,更需要“扬善”。全社会都来弘扬善良美好的行为,就是对丑恶现象最有力的鞭挞。社会什么时候都有丑恶,关键是不能让丑恶大行其道而人们默不作声。同时,社会什么时候都不乏“真善美”,关键是要让“真善美”及时彰显,影响时代。不必担心“最美”说多了会让人们对道德状况失去正确判断。须知,所谓道德状况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态,正气上升,邪气才能下降。此消彼长,才是道德建设的规律。
全社会都来发现和传播“最美”,也是一种文化自觉。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的发扬光大要靠培养、靠觉悟、靠信念,靠相互影响和代际传承;道德规范需要全社会共同认可,共同遵守;道德建设需要社会成员互相激发,互相认同,共同提高。只有全社会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道德建设目标才是可望可及的。更多“最美人物”的涌现,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也许,新的表达方式还会被创造出来,“最美”之后还有“更美”。“最美”不一定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最美现象”的实质不会改变,那就是大众舆论从来善恶分明。当社会出现向上、向善、向美的舆论潮流之时,我们要促进而非相反。(邱石)感动中国更要行动的中国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道德其实并不高深,道德不难在理论,而难在践行;不难在一时一事,而难在长期坚持。
每年这个夜晚,总会有很多观众端坐在电视机前,等着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给予他们的感动。他们也许早就从媒体看到过其中的许多事迹,但还是愿意被再“系统地”感动一次。
喜欢感动和能够感动的人都是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感动的基础,其实是我们内心已有的道德和良知,是我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因为有,所以才能共鸣;因为渴慕,所以才被感动。在今年的十大“感动”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林俊德和民办教师张丽莉的敢于牺牲;看到了12岁姑娘小何钥、农村妇女高淑珍以及台湾老兵高秉涵的爱心与奉献;看到了南海卫士李文波、“卧底局长”陈家顺以及歼击机设计总指挥罗阳的爱岗敬业;当然,还有陈斌强以及周月华、艾起夫妇所体现的孝行与爱情。
也听到一些人说:年年的感动,都是那么些事,大同小异,已经审美疲劳了。的确,每一届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我们的总是这些理由。但道德其实并不高深,道德不难在理论,而难在践行;不难在一时一事,而难在长期坚持。
因此其实不太喜欢“精神史诗”这个词,它多少带着些许煽情,道德从来并不宏大和高调。那些感动我们的平凡人物的行动,从来都只是听从内心简单的道德律令。
因此也理解部分人口气中的一点轻描淡写。这些人,不能全部简单地归入玩世不恭派,他们中的有些人,其实心头热得很,他们的话甚至带着那么一点恨铁不成钢,一点愤世嫉俗。潜台词是,行动才是正途。
《感动中国》的节目,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十年。十年对一个节目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感动中国》的存在是需要的,它是润物无声的道德宣传诸多举措中的一种。但不必因此高估《感动中国》的意义,它对一个有道德感的平民的感染力量,也许不比雨中一个女孩给乞丐打伞,或者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大家争着让座更强。
有时候,感动往往也会遮盖一些东西。我们需要看到,在这些感人的事件背后,还隐藏着部分老无所养、病无所依、残疾儿童无人照顾——这些仅凭借道德善举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还需要看到,从十多亿中国人中,要找百十多个感动人物并不难,但是,社会道德的建设,难以只凭道德感召,还需要法治的力量。否则,《感动中国》的力量,甚至无法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我们不仅需要感动,我们还需要行动。“一日式雷锋”是传承还是亵渎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记者2日到济南市富翔老年公寓,发现在公寓大厅,学生们陪十几名老人聊天,并献上了歌曲、舞蹈等节目。公寓护理部主任朱爱云说,其实老人很欢迎大家献爱心,不过节日期间,一天好几拨,不光护理人员吃不消,老人们也会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预约。(《济南时报》3月3日)
阳春三月,略带暖意的春风刮遍祖国的每个角落,也刮起了一股学雷锋之风。每年临近3月5日,各地学雷锋单位像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一时间大街小巷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养老院里一波又一波的“雷锋”让老人疲惫不堪;孤寡老人家里被“雷锋”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福利院里的孩子们被“雷锋”弄得应接不暇„„人们在充分享受这种学雷锋活动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不时地在想当汽车上老人需要让座的时候“雷锋”在哪?当老人在马路中间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从迈步的时候“雷锋”在哪?当有人摔倒需要扶起的时候“雷锋”又在哪?„„雷锋精神为什么只有在3月份才扎堆的体现,这种走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学雷锋本身更重要吗?
看着满街的“一日雷锋”们大张旗鼓地游走,笔者觉得这不是在学习“雷锋”,而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亵渎。有些单位为了做样子,每年到3月5日就排着队伍,打着旗子,挂着标语,只在宣传需要时学一两个小时的雷锋,领导和录像的一走,“雷锋”也就不见了踪影。很多人也只在“雷锋日”学雷锋,把学雷锋当作一天的事情,而不是长期坚持下去。人们慢慢的已经把“雷锋日”沦为呼之即应的“全民表演”,学习雷锋的行为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作秀”的痕迹远远大于了学习的本身,偏离了“雷锋”精神传承的本意。笔者认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道德的倡导,需要水滴石穿的长劲、韧劲。弘扬雷锋精神,“毕其功于一役”不行,大轰大嗡搞突击也不行,必须经常化、常态化。只有坚持经常,保持常态,学雷锋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减少形式化、应景化、概念化,才能避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尴尬。献爱心不能成为平时没有人、节日“人扎堆”的现象,应该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让献爱心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社会应逐步引导、宣传一种慈善文化,尽可能地传输“日常、持久献爱心、做慈善”的价值和意义。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人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雷锋”而非“作秀味”浓厚的“一日雷锋”。我们应追寻雷锋精神,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寻找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保证学雷锋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长久传承下去。(谌馨悦)
附答案例一答案为:
示例:(1)数字时代,要重视纸笔书写。纸笔书写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义,留存许多记忆;纸笔书写动作是下意识的,有助于思维连贯,写作过程会比较美好。坚持纸笔书写习惯,可以增进对汉字的喜爱;追求纸笔书写之美,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复进行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纸张。如果写作还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练习答案
1.示例1:叶林锋离岗救人,不仅体现了其对生命的尊重意识,表现出了一个人民警察对普通老百姓的爱护与爱戴,而且彰显出了一种道德与诚信的力量,给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道德滑坡现象狠狠一击,传递了一种乐观、积极、进步和向上的正能量。
示例2:在现有规定下,交警离岗就是违纪,违纪就应当受到处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执行的力度和刚性,不能讲任何“特殊”,也不容有任何变通。否则,制度就容易沦为“橡皮泥”,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和权威性。现如今,因各种各样的借口变通制度和规则、导致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屡见不电脑输入的优势更加明显。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感而发。首先,试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没有是非指向,但试题明确提示“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因此,可以得出相应的观点,即支持纸笔书写或支持电脑输入;其次,分析相对应的理由时,可以紧扣两种书写方式的不同特点、意义价值加以展开,拓展阐述的深度。另外,该题联系时代,和学生生活贴近,可以从现实角度阐述相关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答案为: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
(1)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揭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解析:此题通过拟写新闻标题考查概括能力,同时需要简述理由。通过消息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关键句,把握新闻的主要事件,进而找出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拟写标题。新闻标题一般为主谓句,要紧扣主要事件来拟写。如标题拟为“伦敦书展: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阐述理由如下:一方面扣住了主要事件,即中国参加伦敦书展;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中国参展的意义,而这恰好是新闻的意义,两者结合,互为补充,内容鲜明,吸引读者。
(2)答题要点:体裁应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答题角度:伦敦书展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
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解析:此题延续了前两年的新闻短论,这则新闻主要内容集中在新闻的第二、三段。第二段主要揭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应注意新闻中“最大规模”“主宾国”“近3 000种英文图书”等词语,以及罗列的现代作品和古代名著。这是“展示”的角度。第三段主要指出了伦敦书展的意义,注意“交流”“推动”等词语,同时应注意“推动交流”是源于“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这是“交流”的角度、“影响”的角度和“推动”的角度。
可见,新闻评论必须首先把握该新闻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评论的基点,不得任意评论。这则新闻所展示的文化交流是正面的,评论应主要揭示其积极意义,尽量避免负面评价。
鲜,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示例3:对离岗救人的交警究竟该如何处理才合理呢?我的建议是“奖惩并行”:对其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处分,同时对其救人的善举予以褒奖。功是功、过是过,功过要分明。如此一来,既维护了现行制度的尊严,又弘扬了正能量。2.示例1谣言止于智者
自昆明火车站恐怖事件发生以来,“砍人”谣言便屡屡 在中国各地上演。(叙)我们要谴责这些谣言的始作俑者。(评)但是所有谣言 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又何尝不是被利用而成为了谣言的 帮凶呢? 正所谓“三人成虎”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一样,试 想最开始听到这个谣言的人能够拥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那么“集市有老虎”的假消息还能有传播和扩散的市场吗?(析)因此,加强对造谣者的严厉打击、提高普通民众“不信 谣、不传谣、不造谣”的基本辨识能力势在必行。(结)
示例2杜绝谣言 维护和谐
昆明恐怖袭击案件发生后,各地迅速出现了多宗谣言,企图动摇民心,破坏社会秩序,其恶劣影响令人发指。(叙、评)我们呼吁言论自由、各抒己见,我们也鼓励“尖锐而不 极端的批评声音”,但我们绝不能容忍任何谣言的肆意发展 和传播。我认为,政府应该下大气力严厉打击造谣传谣活动,尽快制定并实施杜绝谣言的“釜底抽薪”之策,这是顺应绝 大多数民意的果断措施。(析)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健康社会环境,实现伟大中国梦。(结)
4.(1)答案示例: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不同学校有不同做法。
(2)答案示例1:中小学生染发存在很多不好的问题。①因为染发剂是化学用品,对身体发育可能会有负面影响。②且有些学生因为过分追求打扮、穿着,而产生攀比心理,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中学生不要染发。
答案示例2:学生染发是时代潮流发展带来的结果。①染发的学生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学生染发只是“求异”心理起作用,只是想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已。②染发只是学生爱美心理在作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中学生染发并不是需要一味制止的。
第三篇:农业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农业生产活动
【考情分析】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评价、农业地域类型形成条件及特征、农作物分布及影响因素、生态农业、粮食问题及对策。从能力考查上看,侧重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复习时要注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生产,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重点掌握市场、交通、保鲜冷藏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结合世界区域图,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区、主要特点以及区位优势等,并能合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其发展方向。
(3)加强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或条件”“优势因素或条件”与“限制性因素或条件”的理解和掌握。【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
1.(2016·高考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宜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考点二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2016·高考全国甲卷)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n地区“双季稻”改成“单季稻”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气候
B.水源
C.劳动力
D.市场
4.近年来m、n地区加强协作,旨在()A.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迁移人口,形成特大城市群
C.借助水运,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D.南粮北运,实现资源跨区域调配 考点三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
读中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美国四个国家农业比例示意图,完成5~6题。
5.四个国家中属于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和出口国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有关各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国畜牧业产值比重高,其农业生产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B.②国农业技术发达,其粮食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C.③国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低
D.④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生产技术先进,农产品商品率高 考点四 粮食生产与粮食问题
读“我国2007年十大粮食输出和短缺省份示意图”,完成7~8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7.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①地形平坦,光热充足 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③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 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粮食输入前两位的省份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其需要大量调入粮食的最主要原因是()A.耕地污染严重,单产低
B.水旱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快 C.工业化和城市化占地多
D.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给不足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农业生产活动学案例题答案 考点一:1: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_℃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2:
【答案】(1)B(2)C
答案:3.C 4.A 考点三:解析:第5题,依据农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及畜牧业产值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农业
编制人:高三地理组
占农业产值比重可推知,①为阿根廷,②为马来西亚,③为美国,④为中国。第6题,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和出口国是美国,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世界闻名。答案:5.C 6.A 考点四:
答案:7.B 8.C
第四篇:高三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1.在等比数列{an}中,a1=1,公比|q|≠1,若am=a1a2a3a4a5,则m=_______________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____________
3.已知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
1a2nan4n12n1,则
S2nSn____________ 4.已知{an}是等比数列,且a2=2,a5=,则a1a2+a2a3+„+ anan+1=________________
45.在等差数列数列{an}中,a11a101,若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大值,则使Sn取得最小正数的n=___________ 6.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2n2+2n,数列{bn}的前n项和为Tn =2-bn
(1)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2)设cn=an2bn,证明:当且仅当n≥3时,cn+1 7.设{an}是等比数列,则“a1 8.数列{an}中,已知a1=1,an+1=3an +2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________________ 9.设a1=2,an12an1,bn|an2an1|,nN*,则数列{bn}的通项公式bn =__________ 10.观察下列等式:13+23=(1+2)2,13+23+33=(1+2+3)2,13+23+33+43=(1+2+3+4)2,„,根据上述规律,第四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设数列{an}中,若an+1=an+an+2(n∈N*),则称数列{an}为“凸数列” (1)设数列{an}为“凸数列”,若a1=1,a2=-2,试写出该数列的前6项,并求出该6项之和 (2)在“凸数列”{an}中,求证:an+6=an,n∈N* (3)设a1=a,a2=b,若数列{an}为“凸数列”,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12.已知a1=1,a2=4,an+2=4an+1+an,bnan1an,nN* (1)求b1,b2,b3的值 (2)设cn=bnbn+1,Sn为数列{cn}的前n项和,求证:Sn≥17n (3)求证:|b2nbn|164171n2 13.下图是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正方形瓷砖铺设的若干图案,则按此规律第n个图案中需用黑色瓷砖________块.(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4.给定正整数n(n≥2)按下图方式构成三角形数表:第一行依次写上数1,2,3,…,n,在下面一行的每相邻两个数的正中间上方写上这两个数之和,得到上面一行的数(比下一行少一个数),依次类推,最后一行(第n行)只有一个数.例如n=6时数表如图所示,则当n=2010时最后一行的数是______________. 15.某化工企业2007年底投入100万元,购入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每年的运转费用是0.5万元,此外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第一年的维护费为2万元,由于设备老化,以后每年的维护费都比上一年增加2万元. (1)求该企业使用该设备x年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y(万元); (2)问为使该企业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最低,该企业几年后需要重新更换新的污水 处理设备? 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诗歌语言考察的角度; 2、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一、中心内容 诗歌鉴赏 (二)——鉴赏诗歌语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歌鉴赏要从字词句篇入手。字词的含义,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同时,因为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往往代表家乡,“梅花”往往象征高洁等。诗歌的句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 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诗歌中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 二、感知诗歌语言 【知识点精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2004年全国卷一就考了这首诗。 例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解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2.诗词中的省略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语序的颠倒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字字揣摩。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在词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竹”和“山”,在诗中成了主语。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都是定语前置的例子。 B、定语后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花的定语锦官城在诗中后置。 ⑤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做笑的状语,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叫做状语后置。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为“欲目穷千里”。4.语言风格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类: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上的知人论世。【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释、补、调、想、品五种。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②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方法指导: 1.释。释,即解释,即根据诗歌的大意,对特定的词语进行注解。在解释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词语的本义,还要考虑词语的语境义。“瑟瑟”的字面意义有两个,一是指秋风的声音,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二是形容颤抖,如“瑟瑟发抖”。这两个意思放到这里都不合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适,因为诗歌的语境是形容江水在夕阳笼照下若明若暗的样子。诗人白居易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2.补。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这首诗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白居易,他平视红日西坠的江面,俯视露珠晶莹的小草,仰视弯弯似弓的新月,心情轻松愉快。 3.调。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这首诗的三、四句,其实应该交换位置,因为诗人只有见到“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景,才会由衷地发出“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感叹。 4.想。调动想像,尽量还原诗歌意境,“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 5.品。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诗歌中的情感流露是比较含蓄的,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需要注意的是,“可怜”一词在课内学习过两种义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是“值得怜悯同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是“可爱”的意思,这首诗中的“可怜”就取“可爱”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水波的碧绿。 ②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③“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三、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综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以以下四种形式出现。1.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句)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句)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如:2009年天津卷,阅读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阅读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回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句)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如2010广东卷阅读黄庭坚的《望江东》,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湖南卷,阅读陆游的《好事近》,赏析“映一蓑新绿”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赏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提问变体:(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种题是要赏析诗歌“诗眼”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4.两字比较型。 提问方式: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提问变体:有两种版本,你觉得哪种版本更好?为什么? 如: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与“雁别愁心去”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需要回答通用版本的字更好,然后根据诗歌回答它的妙处。这也是炼字型的一种变式。 【典型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①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②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考点透析:①题问第一句诗在诗歌中的作用,实际是考查诗歌的意境。大家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联想,在头脑中营造一幅画面:一阵大雨,将东坡洗得清新如画;雨后的天空,更是空阔辽远,显得月色妩媚皎洁,好一幅月色东坡图,给人以宁静通明之感。外界的清澈透明,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②“铿然”是手杖与“荦确”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作者心平气和地说:“不要嫌东坡路头的大石头,因为我特别喜爱手杖与石头碰撞时发出铿然响声。”一位超然旷达的苏子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手杖碰着石头发出的声音其实并不大,作者自爱这种天籁之音,反衬出月夜的宁静,这叫以声衬静。再深入一步,结合诗后的注释,读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山中的大石,难道不是作者仕途中的磕磕绊绊吗?作者一笑置之,而且说自己喜爱,真是一种命运的强音。 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②“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①—③题。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② ①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①“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②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③“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考点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①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②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A题干涉及到诗歌语言、结构和意境,曲中用“梦”“倦”等字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语言并非委婉;B题干涉及到诗歌思想内容,用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题干涉及对意象的综合理解,作者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并不是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题干涉及全词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生活不是舒适,而是无可奈何的倦怠。 ③题鉴赏诗歌的语言。“倦”字颇有诗眼之功,倦看世事变迁之后,早已心静如水。“倦”在结构上概括前文,又为下文描写山中生活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①曲牌。②B。 ③“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做了伏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① 端居 李商隐 ②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①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②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炼字妙处的把握。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凄寒的素秋,勾起羁旅他乡的诗人无限愁思,但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只有空床而已。如果换成“对”字,虽然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能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第②问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很明显是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由于客居他乡,少有人来往,所以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的雨中、朦胧的夜月笼罩下,色调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参考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②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了。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注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考点透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上半阕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花。上半阕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的“闹”字,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①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② ①【对点训练】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考查类型:炼字 2.参考答案:“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2.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 解析:王建大约与韩愈同时,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写田家生活的诗,能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雨过山村》这首诗,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气息,很值得一读。首句“雨里”、“家”、“鸡鸣”,既点了诗题,又写出了浓郁的山村意味。次句进一步描写山村的环境,竹林、溪水、小路、板桥,多么纯朴与和谐。第三句承首句,由人家写到人,一妇一姑,相约相唤,前去“浴蚕”,我们既看到了忙碌,又看到了亲切和睦,叙事之中写出了人情。女人忙,男人早就忙去了,一家人都在忙,田家少闲月啊!只有庭中的栀子花在悠闲地开着;都忙去了,还有谁来欣赏它呢?这最末一句,以树衬人,以闲衬忙,着笔别致而富有情趣,确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主旨情感的字眼,这首诗写出了山村人家春忙的气氛,“闲”字从反面起到了衬托作用。这道题,设题在“诗眼”,考查在全篇,没有对全诗内容和主旨的把握,难以做好题目。因此,解答诗歌鉴赏题,理解全诗是基础。当然,“诗眼”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入诗钥匙的:只有树闲花闲,人必然是忙去了;正因为人都在忙,所以才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幽静。 3.参考答案:①《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3.她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②活泼生动,口语化。(应结合诗歌分析这一特点) 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9第五篇: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