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

时间:2019-05-14 01:0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

第一篇: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

1、流量做不出来,我的网站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首先要明白网站的价值和定位。网站是靠什么才能有流量和吸引人?流量是网站受网民关注的高低的指标,网民之所以关注是因为有需求!我们知道了地方网民的需求之后,我们就千方百计满足这些需求、培养这些需求、引导这些需求,网站就起到了它的价值。

第一层,信息查询的需求。

第二层,生活信息的需求。

第三层,消费信息的需求。

第四层,本地化资讯与交友娱乐性需求。

做我们独特的服务,做我们能做的而地方网民喜欢的。

就像我们的网站为用户提供小说武动乾坤更新最快的网站是哪个,武动乾坤武功技能分为哪些等级,武动乾坤等级划分,等等信息,用户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做什么的2、搜索引擎与我“作对”

信息刚上去就着急希望看到好的排名,要明白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提供给网民搜索关键词最优的答案,我们提供最优的答案搜索引擎就会有良好的排名。搜索引擎仅仅是我们服务的结果之一而已。

3、地方小,没有什么内容好做

城市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我们的目标是满足城市里面每个人的网络信息需求,相信每个朋友自己都有很多的信息需求,但网络没有给我们答案,这就是我们地方站的商机。解决需求之后,我们可以代替地方的电视台和各种媒体

4、业务不好做,地方商家很抠门

业务不好做的原因,先提几个问题。

4.1 你明白你产品的卖点吗?

4.2 你为客户购买你的产品做了哪些准备?

4.3 你买产品是为了赚钱多一点,还是为了给客户的服务多一点?

4.4 你有做客户的跟踪服务和后期维护吗?

4.5 你能够为客户提供优化建议,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4.6 您能让客户想念你吗?

第二篇: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

徐聪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党报已获批准,组建起了报业集团。它们大多是以知名党报为龙头而建立起来的,且运作态势良好,实现了优势互补,发挥了联合舰队的威力,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达到了更好地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它们的成功经验,应引起全国各大中城市党报的注意和思索。而且,大中城市党报同仁对此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组建报业集团乃大势所趋,现在各大中城市党报要做的就是积聚能量,壮大实力,为组建报业集团做准备。

一、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必要性

1、媒体竞争的需要。时下,大中城市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具体表现在:①国家级、省级报纸的触角纷纷向大中城市延伸,通过设立工作站、记者站、广告代理、发行站、分印点等手段,抢占大中城市报刊市场。②大中城市本市的晚报等生活娱乐性报纸在内容、发行等方面不惜血本,与本市党报争夺市场份额。③电视、广播等电子传媒以其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迅速快捷的特点,在争取广告源方面同党报展开激烈竞争。④网络媒体虽初露峥嵘,但已显露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已开始作为“第四媒体”,同党报在一些领域展开竞争。⑤中国加入WTO后,大中城市党报又面临着国外媒体的强烈冲击。这也是一个最大、最强烈的冲击。西方传媒集团规模大、竞争力强,这些集团一旦进入我国,引发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入世”意味着国内传媒与国外传媒短兵相接的局面不可避免。意识形态的对抗、舆论阵地的攻防、信息资源的争夺,经济实力的较量,市场与人才的角逐必趋激烈和复杂。为此,我们的媒体必须早作谋划,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争抢市场份额。在上述这些竞争中,大中城市党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要想摆脱困境,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组建报业集团之路。

2、唱响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需要。鉴于媒体市场白热化竞争的局面,一些媒体以格调低俗来迎合受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选取上,出现了严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偏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公然宣扬、美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诋毁中华民族,侮辱少数民族,渲染色情、暴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扰乱视听……在个别地方、个别时候,甚至出现杂音、噪音与主旋律抗衡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

3、大中城市党报更好地增强宣传效果,贴近读者的需要。大中城市党报担负着繁重的宣传任务,既要配合中央、省和本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宣传,又要提供大量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还要报道好社会新闻,搞好舆论监督。一张报纸往往难以顾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以致众口难调。党报要更好地增强宣传效果,更好地贴近读者,必须以报养报,走系列报、集团化发展之路,以促成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尽快形成,使读者各取所需,虽读者分流,但肉烂在锅里,实现众口不再难调。另一方面,又抵御了格调低下的小报小刊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去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真正达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

二、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可行性

大中城市党报一般建报时间较长,有党委、政府的支持,享受一些政策优惠。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一番摸爬滚打的洗礼,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练就了一定的驾驭市场的能力。一些大中城市党报,大都开办有星期刊、周末版、专刊、周刊等,有的还办有子报子刊,办有印刷厂、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办有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图片社、新闻旅行社、汽车销售中心、大酒店、宾馆等一系列经济实体。另外,党报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党报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大中城市党报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长期以来在当地读者中

树立了比较高的权威,拥有一部分特定的读者群。大中城市党报的最大特色及优势,在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性特点,在发布和传播地方新闻方面有着其他报刊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准确性。对于本地读者而言,地方党报发布的地方新闻,尤其是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及信息,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新闻价值。当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当地党报的采编人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赶赴现场采访,取得第一手资料,保证其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及真实性。立足于本地的地方党报能充分发挥自己了解当地情况,全面领会当地党委、政府意图,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准确地报道好公众关心的新闻。作为地方党报,就是要面向本地群众,善于去发现新闻,力求找到本地新闻与本地群众生活的结合点。总而言之,强化地方特色,加强新闻报道同当地广大群众的接近性,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地方党报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地方党报的发展之本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所在。这些,都初步具备组建报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只要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重视,经过党报社的努力和精心准备、运筹,组建报业集团完全可行。

三、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准备预案

1、夯实基础,增强实力。①要在原有基础上,盘活存量资产。现有的子报子刊要精心策划,下功夫把它们办出精彩,办出品牌。并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尝试市场化运作,把它们逼下海学游泳,锻炼其适应市场、搏击市场的能力,使一批子报子刊负责人和编辑、记者尽快成熟起来,为组建报业集团做准备。现有经济实体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市场份额,在其经营领域内要站稳脚跟。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要聘请业内专家、学者因地制宜,详细论证,拿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一旦确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组织实施。③积聚财力,要征得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同意,千方百计搞资金积累,为组建集团奠定基础。

2、多办子报子刊,以报养报。大中城市党报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搞好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办一个,办一个要成一个,可采取市场机制办报,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采用全新体制,把子报子刊办得别开生面,能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最终实现以报养报的目的。

3、扩张规模,吞并当地报、刊、台,实现多媒体经营,占领市场制高点。大中城市党报要用足用活国家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台的政策,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吞并一批在当地有影响、有潜力的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及网站,实现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在当地传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传媒市场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局面,实现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有效利用,以充分发挥优势,确实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传媒市场联合舰队的旗舰地位。

4、创新机制,凝聚人才。传媒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报社的事业发展、壮大、决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赛跑中选马,在赛场上选马,让人才不被埋没,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激励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和条件、安全、地位、人际关系、政策和管理方式、晋升的可能性、责任感等。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安全利用各种激励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适应报业竞争发展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要不惟文凭,不惟职称,只看能力,只看业绩,凭成绩和岗位拿报酬,凭贡献确定奖惩,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干部竞争上岗和职工双向选择,该下岗的下岗,该分流的分流,必须硬起手腕,决不能手软;要实施职称改革。职称现在完全成为一种福利待遇,成为一种论资排辈和大锅饭,已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往往是职称一到手,便可以完事大吉了,拿着高工资,享受高福利,却不干活或干活很少。往往是拥有高职称者对报社的贡献不见得比低职称甚至无职称者的贡献大。从而使得业务骨干干活多、成绩大,而遇到好事却沾不到边儿,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在现有国家职称体制不作改变的情况下,为社报的利益计,应大力推行职称改革,实行内部职称,资格职称只作为档案记载,不与工资、福利、待遇等相挂钩。按编辑、记者的实际能力聘任相应岗位,报酬随岗而定;加大活工资的比例,甚至全部实行岗位工资或计件工资。报社还要敢于重奖业绩突出、贡献大的采编人员,鼓励冒尖,不怕冒尖,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上接20页)

5、形成气候,更好地履行党赋予党报的职责。一旦上述四个步骤得以实现,一个地方的新闻舆论主导权就会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就会牢牢地控制在党和政府的手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会切实落到实处,党和政府的声音就会传遍千家万户,新闻舆论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彻底消除,一个地方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繁荣有序的市场秩序就会完全形成。党报,一定会更好地肩负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为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日报社)

第三篇: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确保地方粮食安全

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确保地方粮食安全

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粮食法》的草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三个始终”是我们做好粮食工作的根本。可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性。

一、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及现状

1998年,按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的部署,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实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四分开、一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主业和辅业的分离,将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以外的业务和人员纳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1997年底的85户减少到2004年的56户。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标志着国家更加深入地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按照国务院、四川省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宜宾开始逐步放开粮食市场,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由56户减少到了14户,粮食企业职工通过三个“三分之一”(粮食风险基金、地方政府改制基金和企业出售资产自筹)的方式,百分之百置换和解除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和劳动关系。职工人数由1997年底的11764人,通过减员分流、置换身份,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解除原国企粮食职工身份及劳动关系任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分流的粮食职工全部纳入了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新组建的国有粮食企业14户和帮助新组建的骨干民营粮食企业46户尽快开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但由于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规模小,特别是区县粮食企业,几乎都是粗放的经营模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给企业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

二、明晰产权,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局加大了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工作力度,率先在全省范围对原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地方政府授权,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国有粮食企业出资人代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粮食部门利益。在2005、2006年分别对全市有着骨干支撑作用的市属宜宾黄桷庄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江北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组建了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属两个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5000万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2.5亿元,宜宾黄桷庄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从改制前的5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200万元。期间,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分别争创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进入2010年,根据国家粮食局提出切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局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改革步伐。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将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进行兼并重组,注销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授权重组和国有资产划转,组建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真正把集团公司做强做大,以带动地方粮食经济的发展。重组后集团公司资产总值可达到5亿元,5年内集团公司年购销总量将达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年税利超过1000万元。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将承担中央、省、市级储备粮油的管理和轮换工作;保障军队、水库移民、灾民等政策性粮食供应;承担政府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任务,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成为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统筹兼顾,规范运作,改革创新,平稳推进,于2011年4月20日圆满地完成了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的兼并重组工作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给今后的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打下牢实的基础,全面实施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250万元的年产6万吨小麦面粉加工项目现已竣工投产,该面粉厂是目前川南地区工艺设备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厂,投产以来产品供不应求,销售网络已辐射到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了年产1.5万吨油脂加工厂和年产3万吨精米加工厂项目的技改;投资500万元对油罐设施进行改扩建,已建成5000吨的存储规模,现已存储省市级储备油4000吨。最近,又成功申报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4.5万吨精米加工厂和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物流园

区项目,已通过市上专家组初审,现已作为我市农业开发项目报省。随着项目的投资建设,壮大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促进了粮油品牌战略的实施。“竹海雪”、“江之缘”、“兴穗”等一批宜宾粮油品牌已逐渐占领本地市场,并已销往重庆、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三、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推进现代粮食企业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因有政府政策支持为依托,有优良的仓储条件,有业务熟娴的职工队伍,在构建现代农业制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龙头优势。一是企业要与职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职工重新竞聘上岗,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实行绩效挂钩的激励分配办法。二是要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夯实储备主业,拓展多元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实行集团化运作模式。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必须是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势项目、主打品牌、产业园区等六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行集团化运作。一是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粮食产业园区是集粮食收购、仓储、检验、加工、批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产业集群,是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平台。要打破行业、地域限制,吸纳多种所有制粮食经营主体入驻。园区内部运行机制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也可以是以经营为纽带的半紧密型合作。二是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主动采取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等不同类型的联合方式,组建成起点高、竞争力和带动力强、效益好的企业,担当起粮食产业化龙头的重任。三是发展优质粮食种植基地。鼓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

+中介+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组织农户进行连片规模种植,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四是建立粮食专业合作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订单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粮食部门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和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优势,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农企关系,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与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谋求更大发展。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通过重组、兼并、公司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经营主体,培植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运输、销售、贸易等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粮食企业集团。对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小型粮食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优化。

第四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访问次

2009-11-16信息来源:山数:

东省食用菌工10作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我国未来发展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保护国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众所周知,食用菌以其“天然、营养、保健、味道鲜美”而著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珍”,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继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来源。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其培养废料(菌糠)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发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的今天,食用菌产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秸秆栽培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问题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是秸秆出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全省每年生产可利用的农作物鲜秸秆数量总计为9526.94万吨。若按照秸秆露天堆放储存时的平均含水率17%计算,作物秸秆总量为7036.15万吨,综合利用率在60.4%左右,另外,还有近40%的剩余秸秆资源得不到科学利用。大部分被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利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为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最为有

效、持久的捷径。

我省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和棉籽皮,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极大地节约了木屑与棉籽壳资源,避免了过度砍伐木材等问题,对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生产鲜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益。如2005年,全省用于食用菌生产利用秸

秆221.3万吨,产菇后的培养废料(即菌糠)达110多万吨,如果全部用作肥料,肥效可相当于100%碳肥约190.4万吨,100%氮肥2.56万吨,22万公斤复合肥或800万吨的优质土杂肥。若利用出菇后的菌糠低温发酵技术,在配料时,适当添加尿素、麸糠等,利用大棚低温发酵,还可直接获得粗蛋白含量在18-20%的无污染的高蛋白饲料。菌糠饲料利用后再次进入新的生物循环,形成了多梯级循环、多层次搭配、多效益统一和生物多次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有效地延长了食物链和生态链,实现了大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秸秆种菇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而且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根据近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半亩地的菇棚,每年将消耗15-20亩作物秸秆,产生1万公斤的鲜菇,形成2万元左右的产值效益。

二、我省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概况与主要成绩

我省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九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我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菜、果之后蓬勃兴起的第六大产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指标,由2000年的全国中游水平已跃居目前的全国第3位,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30万吨,比2000年的72万吨提高了80.6%;总产值60亿元,比2000年的26.19亿元提高了129.1%,出口额1.2亿美元,比2000年的4863万美元提高了150%;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废弃枝条和木屑等农业废料221.3万吨,比2000年的109.1万吨,提高了102.8%;涌现出一批如莘县、定陶、惠民、新泰、邹城、武城、牟平、苍山、栖霞、淄川、利津、莒县、台儿庄、滕州、临朐、寿光、齐河、历城、文登、鱼台等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县,建成了以烟台九发、聊城奥登、泰安天野、菏泽利得尔、济南奥利、济宁华源、淄博七河、滨州科力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了全省300万农民致富,菇农户均增收8000元。这一切,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厅领导们的充分肯定,更是得到了行内同仁的普遍认可。2005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单位。2003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我省定陶县马集镇双孢菇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在陪同胡总书记视察定陶双孢菇生产现场后,在山东会堂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也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食用菌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应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贾庆林、回良玉、俞正声、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指示。我们的辛勤、努力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信任,2003年

5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下达农业部第四批部级质检中心筹建计划的通知》(农市发〔2003〕5号),批准我站筹建“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全国第二处)。项目建成后,将负责长江以北十八个省市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任务。目前,该项目的筹建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并将于今年8月份前通过国家验收。

三、秸秆栽培食用菌 “十一五”规划及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新突破,做大做强秸秆种菇产业,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新的力量,我们认真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具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出口量分别实现10%以上的年增长率,每年开发利用作物秸秆250万吨,“十一五”末,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100亿元人民币,出口量达20万吨,出口创汇3亿美元,开发利用秸秆1250

万吨。

2006年主要工作目标:产量力争达140万吨,产值65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利用作物秸秆250万吨。

要完成上述任务,实现宏伟目标。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政策配套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与引导作用,使产业完成“十个转变”: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耗费林业资源向秸秆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使用传统的低产劣质菌株向优质高产菌株转变;由单

一、普通的栽培品种向传统品种与名优特品种共存的多元化转变;由一年单茬栽培向多茬栽培、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转变;由单纯地搞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转变;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由局限的地区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市场转变。要根据全省发展实际和各地特点,制订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食用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引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服务。在立项、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领导扶持力度。其次,要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普及。要通过立项实施、成果推广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和普及,不断提高食用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提高百万菇农的科技致富与创新意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食用菌品种由目前的6大主导品种发展到8个,每个主导品种选育、确立出当家品种2-5个,新引进并实现规模栽培珍稀品种4个,全省食用菌平均生物转化率水平提高10%以上,深加工出口级产品占加工总量的30%以上,攻克目前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10种,培训菇农10万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万人。第三,要强化菌政管理。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阻碍产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些菌种厂根本不具备生产菌种的条件,非法生产劣质菌种,制作虚假广告,坑农害农;有些单位或企业无证经营菌种,无质量保证,无售后服务;有些

民办科研单位或生产、经营菌种的企业,对菌种名称随意命名,制造假象,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误导菇农,以致造成同种异名、同名异种,名称管理混乱;还有的生产单位或个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禁施用各种消毒剂、灭菌剂、添加剂、防腐剂,造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劣质菌种给菇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省站每年都要解决几十起因食用菌菌种或生产引起的各种纠纷,以保护菇农及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政治稳定。为此,我们要依据《种子法》和新颁布的《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出台《山东省食用菌菌种具体管理办法》。实施资质审查与审批制度,严格产品生产程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菌品种保护专利制度等。第四,要加强龙头体系建设。在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培植发展壮大一批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不断升级。要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民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争取70%以上的菇农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管理综合指标体系,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样板。力争“十一五”期间,60%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培育省部级食用菌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20个,县级龙头企业40个,打造省级食用菌名牌产品20个。在继续抓好 “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的同时,通过项目扶持与引导,今后5年,再培植各具特色的30个“万吨县”、200个“千吨镇”、1000

个“百吨村”。

要做大做强我省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完成省委、省政府及省农业厅提出的全省食用菌产业“十一五”规划目标与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探讨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再创佳绩。

第五篇:把中心镇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把中心镇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第一期青干班第五组学员苏卫哲

在长三角城市化与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修班的教习中,专家们重点阐述了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践,关于连云港中心镇建设的实际,如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谈几点想法:

一、制定中心镇发展的定位规划。一是所有的中心镇应该自身的区位、产业、文化、历史等特点,放在县、市甚至更大范围来找准位置,评估自己在连云港重要枢纽城市的功能定位中扮演什么角色。城镇规划应有多层次的规划组成,建议中心镇在编制规划时能把战略性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和重点区域招商意向设计等汇集成一个文本,不但节省成本而且实用性强。三是在规划评审中也尽量的邀请职能部门和周边县区规划局总工参与,适当减少专家的比例,提高规划的操作性。避免小城镇规划太像大城市,而应体现各自特色。

二、中心镇的产业集聚。一是要盘活存量土地。青湖镇通过腾笼换鸟,不到一年回收土地近200亩。二是要推进产业集聚。我们开工建设3万平方米的双层标准厂房,可以转移集中10家左右的作坊式小企业,并且有希望让毛绒玩具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三是要招商选资。要能守得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轻易落户企业,多方位考察,只选择最需要的项目。四是适当布局高效农业亮点项目。因为农业项目土地政策控制不是很严格,高标准的建设多功能性的农业项目在镇区附近,有利于做美城市拓展功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现代化规模

示范经营。

三、中心镇的建设管理。一是必须集中乡镇班子一半以上精力抓落实,要在城镇建设质量上下功夫,还要不断注重城市内涵提升,严格的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项内容。二是重点考虑公共设施、公益空间的布局和建设。三是要敢于突破村级管理的模式,加强党建创新、居委会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

第一期青干班第五组学员苏卫哲

下载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地方站建设“十大误区” 让你做大做强地方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