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林格简介
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1937年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3所学院,都未毕业。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1951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法兰妮与卓依》(1961年)、《举高屋梁,木匠们》和《西摩简介》(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个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1999年,沙林杰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文学创作之路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小说讲述了出身于纽约中产阶级家《麦田的守望者》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登,被一间精英学校开除后之数日内在纽约城里的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深入少年的内心世界,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phoniness)。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
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有位愤怒的家长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 sake”和6个“fuck”。1970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二十一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Modern Library)也将之纳入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的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1953年,塞林格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纽约时报》评论道:“《九故事》的出版使塞林格成了批评家的宠儿,他拆解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方式取而代之,他的短篇小说会随着情绪和语调的微小变化而转折。”一个插曲:该书的英国版出版时,封面
上印了张手绘美女照,塞林格对此大发雷霆,从此规定只允许极简风格的封面。《九故事》出版后,塞林格从纽约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科尼什。初来乍到
时,塞林格还经常与温莎高中的学生们来往,邀请他们来家听音乐,聊学校里的事。他甚至还接受了温莎高中生、《每日鹰报》记者Shirlie Blaney的采访。当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是自传性小说时,塞林格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然而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张大报,塞林格知悉后十分生气,从此拒绝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唯偶尔与密友Learned Hand见上几面。1961和1963年,塞林格分别出版了《弗兰妮与祖伊》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两本书各自收录了两篇曾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的中篇小说,均属于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一部分。1965年6月19日,塞林格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哈普沃兹16, 1924》(Hapworth 16, 1924),占据了杂志整整81页。小说全文为七岁的西摩·格拉斯在夏令营里写的一封长信。1996年,塞林格将该小说的出版权授予一家小型出版社Orchises,亚马逊一度在网站上创建了该书的链接;但在一连串媒体文章及书评刊出后,出版日期一再拖延。亚马逊曾再次将出版日期设定于2009年1月,但时至今日,该链接不出所料地又一次变成了一个“404找不到”的页面。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十二年间塞林格正式出版了四本书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而在此后的四十六年里,塞林格依旧在写作么?《纽约时报》写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塞林格学家们(Salingerologists),他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他一个字也没写。或者他一直在写,但像果戈理那样,会在生命终结时,将手稿付之一炬。又或者他有无数卷宗,只等在死后发表。”1974年,塞林格就“盗版书事件”极少见地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不出版作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出版是对隐私可怕的入侵。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但是我只为我自己写,只为我自身的愉悦而写。”而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在2000年的传记《追梦者》(The Dream Catcher)里披露,父亲对于未出版的手稿,有一套详细的存档系统:“红色标签意味着,假如我在完成此作品前去世,就„照原样‟出版;而蓝色标签的意思是,可以出版,但需要先编辑,诸如此类。”
《麦田里的守望者》
简介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塞林格小说梗概
主人公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4]
作品影响
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创作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人物作品
长篇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哈普沃兹)16,1924》。中
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短篇《哈普华兹十六,1924》(1965)。《九故事》(1953)《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弗兰妮》(1955)、《祖伊》(1957)、《西摩:小传》(1959)《为埃斯米而作》和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他一生极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接受采访,不轻易授权出版作品,他的女儿曾经未经父亲同意,写了一本塞林格传记,被塞林格告上法庭。因写作成名之后,塞林格隐居在郊野之中,即使最优秀的狗仔,也很难拍摄到塞林格的真容。但即使在这样严密的自我保护之下,塞林格老先生的才华,仍然让他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明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止庵说:“霍尔顿是一个相信世界上有价值观的人,面对价值观丧失的迷惘。霍尔顿是有价值观的,可以说他是一个过去的人一个好人,他的迷惘是因为世界价值观的沦丧,和对现实社会价值观的质疑。”止庵表示,这是美国二战后的情结,西方固有的价值观念被推翻,这与中国文革后时期类似。
止庵说:“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正是因为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入中国,才有这两个人的出现。这部作品的人物带有双重性,一个是批判性,一方面还有留恋。而后来„垮掉的一代‟已经只有反对没有迷惘和留恋了。”(文庄涤坤)
第二篇:塞林格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人物历程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
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是西方文坛一怪,成名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使许多“塞林格迷”欲罢不能。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2]
3个人作品
长篇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哈普沃兹16,1924》。
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或《西摩小传》)(1963)短篇《哈普华兹十六,1924》(1965)。《九故事》(1953)《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弗兰妮》(1955)、《祖伊》(1957)、《西摩:小传》(1959)《为埃斯米而作》
和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1]
第三篇:谜格简介
谜格简介
谜界中有句老话叫“学谜先学格”,这个“格”本来是说谜的各种组合方式的体例,灯谜发展到当今,已不时兴用谜格。但常用的二、三十种谜格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谜格及其作用
谜格是改造谜底的方法,它的任务是调遣、安排谜底句中的字形和字序,与别解、异读、顿读、拆字一样,同是把谜底句的本义改造成别义为目的。所不同的是用格谜对字形、字序改变特大,故一般都在谜笺上预先标明“格名”提示猜者。也由于这个原因,制谜者嫌它有失谜质自然,多避而不用。
谜格的确有它的不足之处,而它的好处和作用也不容抹煞。譬如,在某种情况下,遇到有些好谜材仅被一字或一词阻梗谜意,难以成谜时。此时若能偶而应用谜格,巧妙剪裁谜材,配上适当的谜面,也有可能出好谜。这就做到了“格为谜用,格助谜活”了。正如谜界前辈张起南说的:“不得不以人力补天工。庶几另辟一新世界,是格不得已而用之也。”(《橐园春灯话》)因此,用格谜的方法还是禁而不绝,不得不承认谜格作为一种辅助是缺少不得的。
再者,懂得谜格知识,对猜谜也有好处。谜格并不会给猜谜增加难度。如果知道了谜格的变化规则,便能“知格通变”。如见“秋千”、“遥对”(求凰)格,便知谜底的基本字数;如见虾须、蝇头、白头、下楼、掉首等格,便知谜底的第一个字已作调整;如见燕尾、蜓尾、粉底、脱靴、上楼、掉尾等格,便知谜底的最末一个字已经动过手术;如见徐妃、卷帘、碎锦等格,便知谜底的字形与字序各有变化了。由此可见,有格的谜反使射域范围缩小了。所以说掌握谜格知识,既是熟悉谜路,也是破谜的基本条件。
此外,一些难以入谜的谜材,经用格后而成谜,在客观上也能为扩大谜材起到一定作用。
灯谜的格
谜格的功能是改变谜底的字序和字形,有的字作谐音、讹读的,也应视为字的借形和象形的变化,改变的结果都要入义扣的渠道。所以,用格的谜都是会意谜,字序和字形变化仅是一种手段,但又是立格的原则。
字序和字形变化的谜例较复杂。今只介绍六类比较自然、常见的谜格,即移字、分读、重读、谐读、讹读等等。
(一)移字类谜格
移字类谜格是指谜底句中的字与字互为移位,有一字移和二字互移两种。移一字的有上楼格和下楼格,二字互移的有秋千、掉首、蕉心、掉尾四格,此外,还有倒读的卷帘格。
1.上楼格(又名登楼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字,依格法应将谜底最末一字移至句首连读。如。
矢志从一(上楼格·猜成语)谜底:誓不两立
按格法将“立”移至句首,连续成“立誓不两”,才切合题面意思。
2.下楼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字,格法应将谜底首字移至句末连读。如:
祝您健康(下楼格·猜国名)谜底:安道尔
按格法将“安”移在句末,连读成“道尔安”。尔:解为“你”,正好切题。
3.秋千格
本格规定谜底限两字,作倒转读,故又名“转珠”。如:
陈玉成(秋千格·猜泊人名)谜底:王英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名将,封英王。此底按格法应读成“英王”,正应题面。
4.掉首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字,依格法应将第一与第二字互移后连读。如:
救死扶伤(掉首格·猜交通名词)谜底:人行道
按格法底句应读成“行人道”切意。
5.蕉心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四字,依格法将中间的两个字互移后连读:,如:
重耳复国(蕉心格·猜剧目)谜底:文成公主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避难逃外19年,后来回国称晋文公,此谜底依格法应读作“文公成主”,切合“重耳复国”的意思。
6.掉尾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字,依格法应将句末两字互移后连读。如: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掉尾格·猜电影演员)谜底:中叔皇
依格法谜底应读成“中皇叔”。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吴国太看新郎后中意皇叔为女婿。
7.卷帘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字,依格法将底句作由下向上卷读。如:
或重于泰山(卷帘格·猜独幕话剧)谜底:名优之死
依格法卷读成“死之优名”,切合题面。
使用本类谜格应注意几点:①用格后,底句的义如同原义相差不多的,则避免用格。如“骐骥”(猜《三国演义)人名)谜底:“马良”,转读作 “良马”,一说马很好,一说好的马,其义近似,可以不必用格。②秋千格的谜底只有两字,借助此格成谜时,谜面不能再用两字去扣合。否则,纵使扣合得十分贴意,总有板滞之嫌。
(二)分读类谜格
分读类谜格是指谜底句中的字,须拆开分作两个字读。其方法有将每个字都拆开读的碎锦格,有只拆一字作左右或上下分读的虾须、展翼、燕尾和蝇头、中分、蜓尾等格。
1.碎锦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字字都要拆开读。如:
众口一辞(碎锦格·猜邮电用物)谜底:信筒
按格法将“信筒”拆成“人言个个同”照应题面“众口一辞”。
碎锦格的底字,字字都作分拆,所拆的字素不拘上下左右,也不拘一字只拆成两个字素。
2.虾须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将第一个字作左右分拆,读成两个字。如:
神仙会中皆诸葛(虾须格·猜成语)谜底:从长计议
按格法将“从”字作两个字,连读成“人人长计议”。
3.展翼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个字,除首未字外,按格法将中间一字左右分拆作两个字读。如:
三八献札,六一贺词(展翼格·猜书名二)谜底:祝福、好孩子
按格法将“好”字拆作两个字,连读成“祝福女子孩子”。
4.燕尾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将最末一字作左右分拆成两个字。如:
耕田使用拖拉机(燕尾格·猜农业名词)谜底:农作物
按格法将“物”拆作两个字,连读成“农作勿牛”。
5.蝇头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将第一个字作上下分拆,读成两个字。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蝇头格·猜《聊斋志异》篇目)谜底:董生
按格法将“董”作上下分开,连读成“朴(草)重生”。
6.中分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三个字,除首末字外,依格法将中间一字作上下分拆成两个字。如:
隆中决策(中分格·猜辽宁水名)谜底:三岔河
按格法将“岔”作上下分开,连读成“三分山河”切合题意。
7.蜓尾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将最末一个字上下分开作两个字读。如:
百家争鸣(蜒尾格·猜词汇)谜底:盛誉
按格法将“誉”上下分成两个字,连读成“盛兴言”。
使用本类谜格应注意几点:要对所拆的字了然明白,正确理解,如:“夫”不能拆成“土人”,“天”只可拆作“一大”;“隹”不能误作“佳”,“蚕”只可作正笔“天虫”。
(三)半读类谜格
半读类的谜格是指将谜底的字取一半来读,撇另一半不顾。如徐妃格的格规: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摒弃底字的左边或右边的同旁字,取另一边的字连贯读成一义。如:
天佑我也(徐妃格·猜两栖动物)谜底:蟾蜍
按格法置左边的同旁“虫”字不顾,余“詹余”二字应题。谜面“天佑”这里借代别解作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我也”扣“余”,正扣切合。
独身主义(徐妃格·猜地名)谜底:邯郸
按格法右边的同旁“阝”字不顾,余“甘单”二字应题,谓:甘愿成单身的意思,扣底应面十分妥贴。
徐妃格的用途和取材成谜路子很窄。它只能用于同旁的词汇上,纵然有一定数量的同旁词汇可供选用,但可成谜材的毕竟还是不多,特别是三字以上同旁词更为少见。同时,在徐妃格下很少出佳谜,故徐妃是笨格。
(四)重读类谜格
重读类的谜格是说将谜底句按正常读外,依格法要求再读一次。
1.回文格
本格规定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先将谜底句正读一遍,尔后像“卷帘格”一样再读一遍,将正读和倒读两种不同词贯成一意。如:
猜谜能手猜灯谜(回文格·猜水泊浑号)谜底:打虎将
按格法将“打虎将”读成“打虎将将虎打”。以切合题意。又如:
龙门(回文格·猜成语)谜底:充耳不闻
按格法谜底应读成“充耳不闻,闻不耳充”。意谓:补充“耳”于“龙”下成“聋”,是不闻的意思;“门”是“闻”字未曾补充“耳”的意思。
2.金钟
本格是据酒令“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而得名。千里合为重,重合金为锺,是字素的相离相合,故又名“离合格”。谜底一般是字或是两个字的词。其格法是将本字读一次,再分本字作两字或三字读,合两读贯成一义(或先分读,后读本字也可)。如:
三八红旗手(离合字)谜底:好(好女子)
按格法“好”读作“好女子”切题。此是把本字“好”先读,称顺读。
东方大厦(离合字)谜底:住(主人住)
按格法“住”读作“主人住”。“东”别解为“主东”,正切扣“主人”(此是把本字“住”后读,称逆读。
商业经营过程(离合字)谜底:货(货化贝,贝化货)
此例将“货”顺读逆读两次,成“货化贝,贝化货”。“贝”是古代的货币,这里运用其义。
千斤之弩难穿坚岩(离合词)谜底:强硬(弓虽强、石更硬)
此例是扣词,“强硬”二字离合成“弓虽强,石更硬”切题。
金钟格将一字演化成几个字,犹如“老子一无化三清”。因谜格不用于扣字,今都不标金钟格,统一称为“离合字谜”。如果猜两个字的,应标“离合词”为宜。但注意不宜把两个不成词的字强撮谜意,致使失却谜的自然素质。
(五)谐读类谜格
谐读类谜格是将谜底句中的字,取读声音谐在别的字上衍义。谐读的谜格十分复杂,有全谐读、一字谐读和一字不谐读等十几种。这里介绍一个“梨花格”以概诸格。
梨花格的格规:谜底至少要有两个字。依格法将底字作全谐、谐读一字或几个字均可。如:
座右铭(梨花格·猜兽名)谜底:长颈鹿
此例谜底三字全谐读作“常警录”切题面意思。
飞抵纽约(梨花格·猜成语)谜底:成人之美
此例谜底首字谐读,作“乘人之美”。因是首字谐读,也称“白头格”。
过期作废(梨花格·猜水泊人名二)谜底:时迁 吴用
此例谜底中间的“吴”谐读,连读衍义作“时迁无用”。因中间有字谐读,也称“素心格”。
白驹过隙(梨花格·猜《三国演义》人名)谜底:马谡
此例谜底末一样字“谡”谐读,连读衍义作“马速”。因末一字谐读,也称“粉底格”。
使用本类谜格应注意几点:①不能把谜底句中应作谐读的字先行异读,再作谐读。如以“乳婴养品”猜中药“孩儿参”。“参”先异读can,再谐读“餐”,以“孩儿餐”来呼应题面,这是犯了“重门”之病。②应避同“亥豕格”标格相似。如“山峦重叠”猜虫名“蜜蜂”。虽然蜜蜂用密峰音谐相同,但蜜蜂与密峰字形更相似。谐音和象形矛盾时应让象形,这是处理标格的原则。此谜应标“亥豕格”。③凡被谐读的字均应入扣,不能作虚助词用。
(六)讹读类谜格
讹读类谜格是将谜底句中的字,取形似故意讹读成另一个相似形的字。这是一种假借字形讹读衍义法。谜底的字,有全讹读和个别字讹读两种。今统称“亥豕格”。如:
艺从勤中得(亥豕格·猜成语)谜底:求全责备
按格法将“求全责备”作“术会贵奋”形似,讹读衍义作:学会技术贵在勤奋之意。切应题义。此例字字亥豕。以下三例只有一字亥豕。
个个得正果(亥豕格·猜成语)谜底:名不副实
按格法将底句首字“名”作形似“各”,连句讹读成“各不副实”切题。
独木撑天(亥豕格·猜成语)谜底:一技之长
按格法将底句中间的“技”作形似“枝”,连句讹读成“一枝之长”切题。
梁上君子(亥豕格·猜成语)谜底:登高作赋
按格法将底句未字“赋”作形似“贼”,连句讹读作“登高作贼”切题。
使用本类谜格应注意几点:①本类谜格都是假形托字讹读衍义,凡被亥豕的字应是实词,不能把字讹作虚词。如“白浪滔天”猜“高水平”,故将 “平”讹读“乎”字衍义作虚助词的即是。②讹读的字不能异读,其谜底可以允许异读。如“独酌无相亲”猜《三国演义》人名“单于春”。“子”讹读衍义作 “于”,“单”本读chan,这里异读作dan即是。
谜法简介
谜法,即灯谜艺术的表现手法。它是广大灯谜学家和灯谜爱好者经过长期的灯谜实践而创造出来的,谜底的猜中与否,关键决定于是否能够挖掘出隐藏在谜面的灯谜手法。在灯谜的创作和猜射过程中,灯谜手法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紧密扣合的纽带。就创作而言,谜作者总是把灯谜手法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制谜的整个过程,抓住谜法进行思维并付诸于笔端;就猜射而言,猜谜者不仅要反复推敲、细致斟酌谜面义、音、形的变化特点,而且还要勇于探索,捉摸出谜作者的创作思维,特别是埋伏下来的灯谜手法,然后按照谜目所规定的范畴展开想象,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循序渐进地判断推测出谜底。
谜法是敲开灯谜大门的金钥匙,为了便于人们在灯谜创作和猜射中做到游刃自如,得心应手,总结和介绍当前普遍流行的三十多种灯谜手法,显然是有必要的。
正扣法 反扣法 侧扣法 分扣法 暗扣法 假借法 用典法 增添法 损减法 离合法 潜伏法 包含法 夹击法 方位法 承上法 启下法 调整法 漏字法 复合法 重叠法 转侧法 加注法 抵销法 问答法 取半法 象形法 象声法 双关法 比较法 排除法 空白法 颜色法 归纳法 特征法 破格法 顿读法 改字法
正扣法
——根据谜面的文义直接从正面入谜,多运用同义或近义词汇进行置换。
例一 早穿皮袄午穿纱(打医学名词一)
谜底:日服二次。谜面取自于地方民谣,早上寒冷得穿上又厚又重的皮袄,中午却闷热得只穿又薄又轻的纱衣,形容天气变化极大。谜底直接对准谜面含义:一日换二次服装。谜底的“服”字不作“服用”讲,而是别解为身上的“服装”。
例二 海峡两岸共潮音(打物理名词二)
谜底:互感、声波。谜底别解后的含义直接从正面跟谜面的含义吻合,是建立在别解基础之上的谜面和谜底含义的直来直往,正面呼应。
反扣法
——根据谜面的文义间接从反面入谜,常采用反义词汇,多带有不、没、无、否、莫、勿、非、休等字眼,并有局部反扣和全部反扣之分。
例一 大会(打成语一)
谜底:年幼无知。谜面不作“规模盛大的会议”解释,而是故作歧意:年龄大的领会。既然如此,那么其意就一呼而出“年龄小的无知”了。
例二 不舒服(打成语一)
谜底:适得其反。适,作“舒适”解释。
侧扣法
——根据谜面的文义间接从侧面入谜,常运用同类相关字词,如古今、甘苦、男女、大小、老少等。例一 杨柳千条尽向西(打国产故事片一)
谜底:风从东方来。许许多多的杨柳丝条都向着西方飘荡,从侧面可以得知,一定有风从东边吹来。
例二 人比黄花瘦(打农业名词一)
谜底:植物肥。谜面系李清照词句,人比黄花瘦,从侧面讲,黄花当然就比人肥了,黄花喻植物,因此得出谜底“植物肥”。
分扣法
——把谜面文字分成几段,然后断章取义分别入谜。例一 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打近代烈士一)
谜底:黄兴。中华民族乃炎黄子孙,扣“黄”,而繁荣昌盛则与“兴”相通。谜面分成二段,各扣一义。
例二 谜格我不熟(打成语一)谜底:虎口余生。灯谜又名文虎。格,本为谜格,这里作“方格”象形扣合“口”字。我,余也,第一人称互通。不熟,自然是隐“生”字了。字字分猜,字字紧切。
暗扣法
——谜面通常为诗词文句,根据谜面的文义以及所隐藏的谜面原句作者或其它暗设内容而入谜。例一 遥知不是雪(打红楼人名一)
谜底:王作梅。谜面系王安石咏梅诗句,谜面虽没有标明“王安石”字样,但须把隐藏的作者请出来,并融入谜底之中,以“王安石作的梅花诗”扣面。
例二 天下谁人不识君(打我国地名二)
谜底:常熟、大名。谜面乃李白《别董大》诗句,君指董大,谜底可解作:普普通通的人都熟悉您董大的名字啊。
假借法
——根据谜面的文义以假借替代入谜,常见的有人名假借、地名假借,生肖地支假借,朝代假借,物名假借和时间假借等。人名假借——以某人的名、字、官职、外号去替代姓氏、别号、官衔等。
例一 翼德智胜孔明(打现代作家一)
谜底:张贤亮。翼德乃张飞的字,扣“张”,孔明即诸葛亮,取“亮”字。
例二 荐之于平原君(打成语一)
谜底:引人入胜。平原君姓赵名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号平原君,有食客数千人。谜底中的“胜”字作“赵胜”解,与平原君替代。
地名假借——以首都或某一大城市替代国家、省府替代省名,地名简称替代全称等。例一 罗马华侨(打电视剧一)
谜底:意中人。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替代意大利,简称意,谜底可别解作“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
例二 东京北京通贸易(打成语一)
谜底:日中为市。市作买卖解,扣“贸易”,东京和北京分别替代日本和中国。
生肖地支假借——以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互为替代。传统的生肖地支对应是: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辰对龙、巳对蛇、午对马、未对羊、申对猴、酉对鸡、戍对狗、亥对猪。
例一 未成油团(打外国著名小说一)
谜底:羊脂球。未,不作“没有”或“不曾”解释,而是作为“地支第八位”讲,替代“羊”。
例二 卷尾猴(打字一)谜底:电。生肖“猴”与地支“申”对应,“申”字卷尾,象形为“电”,即谜底。
朝代假借——以年号替代朝代名称,或以朝代名称替代帝王的姓氏。
例一 贞观之治(打电影演员一)
谜底:唐国强。唐贞观年间,太宗治国贤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唐朝以来国家最为强盛的局面,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以“贞观”替代唐国。
例二 唐代瑰宝(打古代科学家一)
谜底:李时珍。唐代帝王姓李,故之“唐代”借替“李”字,谜底别解后作“李氏时期的珍宝”扣切谜面。
物名假借——以物品、动物、植物等的别称、简称替代相应或不相应物品、动物、植物等的正名、全称,以不犯直解为准。例一 千里来相逢(打字一)
谜底:骤。千里,不作“路途遥远”解释,而是假用为“千里马”,相逢,聚也。
例二 气冲斗牛(打四字剧目一)
谜底:星星之火。谜面上的“斗牛”分别假用为“北斗”和“牛郎”两颗星星,别解后扣合谜底。
时间假借——借用年、月、日、季、旬、周、时、分、秒以及节日等与时间有关的词汇,相互间等量替代。
例一 儿童节放假(打中成药名一)
谜底:六一散。儿童节是六月一日,谜底即借用“六一”两字。
例二 并非阴历初一(打广西地名一)
谜底:阳朔。日历有阴历、阳历之分,不是阴历,当然属阳历无疑,隐“阳”字,农历初一称“朔”,谜底即取“朔”字替代“初一”。
用典法
——引用历史典故以及有来历出处的文学典故作为谜料,往往涉及人名、事件、地名等。
例一 楚人刻舟(打国产故事片二)
谜底:《剑》《落水记》。《吕氏春秋.察》里说:有个楚国人过江,在船行驶的时候剑掉到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了岸,他便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谜面紧紧抓住“剑落水,记”,扣合得体,无隙可击。
例二 孟母三迁(打杂志三)
谜底:《为了孩子》《健康》《读书》。据《列女传.母仪》载:孟子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嬉游时“为墓间之事”,孟母遂迁至街市附近,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再迁至学宫边,“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谜底围绕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意图,底面相当吻合,又不失逻辑,联读顺溜。
增添法
——利用文字结构变化的特点,根据文字笔画、部首和偏旁的增加而入谜。
例一 家中添一口(打字一)
谜底:豪。“家”字的宝盖头分离,“丶”提高后添进去“一口”因而求出谜底。
例二 未必多言(打字一)
谜底:详。“未”作“地支第八位”解,与生肖中的“羊”对应,“多言”即“多上一个言字旁”,如此一来,谜底“详”字就跃然纸上。
损减法
——跟增添法相反,损减法则是根据文字笔画,部首和偏旁的损减而入谜。
例一 湖光水影月当空(打字一)
谜底:古。“湖”字光(没有)了水影(氵),剩下“胡”字,留下“胡”字又不算,还要来“月当空(没有)”层层紧剥,最终仅余下谜底“古”。谜面意境优雅美好,幽静宜人,在揭示谜底中相当活跃,名词动化,减后复减,可见作者功底之深。
例二 玉(打杂志一)
谜底:《国外自动化》。“国”字外围自动化掉,剩下“玉”字,以谜底损减反衬谜面。
离合法
——将谜面隐含的笔画、部首和偏旁从有关的字词中分离出来,再经过重新组合,构成谜底。
例一 百病不单由口入(打外国故事片一)
谜底:《白痴》。“百病”不单,离去“百”字上部的“一”,“病”与“疾”相通,继而加入“口”字,组合成“痴”字。
例二 千分之一百分之一(打字一)
谜底:伯。“千”字分去“一”余“亻”、“百”字分去“一”余“白”,“亻”与“白”组合成“伯”。
潜伏法
——用假设的形式,把谜底潜伏于谜面的字词之中。
例一 也(打国产故事片二)
谜底:《人生》《第三者》。“也”字倘若“生出人旁”,则变为“他”字,在我你他中,“他”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扣“第三者”。
例二 因(打谚语一)
谜底:有火就有烟。“因”与“烟”只差一个偏旁“火”,假如有了“火”,“因”字就成为“烟”字了。
包含法
——利用文字结构的特点,谜底的字包含于谜面文字的相同部分。
例一 甜咸苦辣各味俱备(打字一)
谜底:口。“甜咸苦辣各味”六字共同包含着一个“口”字,“俱备”两字即点明它们所存在的共性部分。例二 重工业基地(打二字词汇一)
谜底:统一。谜面文字均包含“一”字,“基地”暗示包含部分的位置。谜底的“统”字作“总括、全面”解释。(编注:此谜是否合格,值得商榷)
夹击法
——在使用文字过程中,常碰到诸如你我他、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天时地利人和等三个表示并联的固定词语。夹击法就是利用这些词语,采取两个夹击一个而入谜的。例一 魏蜀相争(打经济名词一)
谜底:专利权。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到到280年吴亡止,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相争,两败俱伤,得到了利益的要算是吴国了,因吴国是孙权集团的统治之下,故猜出谜底“专利权”。
例二 只公开谜目(打出版名词二)谜底:封面、封底。谜目、谜面和谜底为灯谜三要素,既然只公开谜目,那谜面和谜底自然是封闭的。
方位法 ——利用文字的上中下左右、前后里外、东西南北、角顶边旁、根基心腹等方位结构特点,指出谜面文字的有关某个部位与谜底所存在的关系。
例一 重点支援大西北(打字一)
谜底:头。重点,作“二点”别解,这“冫”又支援到“大”字的西北位置上,从而构成谜底“头”字,做到谜意和谜味交相辉映。
例二 说书(打鲁迅作品篇目一)
谜底:《写在信的后面》。“写”跟“书”相通,“信的后面”别解为:“信”字的后面一部分结构,以“言”字扣合谜面的“说”。
承上法
——采用诗词古文的下句作谜面,有内在联系的上一句的文义而入谜。
例一 到黄昏点点滴滴(打气象术语一)
谜底:晚间有零星小雨。谜面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句,其上一句词“梧桐更兼细雨”,从而得知“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是“细雨”。“黄昏”跟“晚间”相扣,而“点点滴滴”则隐射“零星”。
例二 莫待晓风吹(打花卉名一)
谜底:夜合花。谜面系武则天《将游上宛》诗句,其上句乃“花须连夜发”,刚好与谜底入扣,合,作“应当”解释。
谜法简介(续)
启下法 ——跟承上法相反,采用诗词古文的上句作谜面,启动有内在联系的下一句的文义而入谜。
例一 座中泣下谁最多(打文学名词二)
谜底:独白,悲剧。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白居易在浔阳江头为朋友送行,遇到一位歌女,听了她弹的琵琶独奏,对她高超的音乐修养和不幸的遭遇深为感动,写下了长诗《琵琶行》。谜面系该诗倒数第二句,最后一句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白居易已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一来,谜底就可理解为“唯独我白居易最为悲伤”。剧,作“厉害”讲。
例二 山中无老虎(打法律名词二)
谜底:申诉、自首。谜面为一常见谚语,其下句为“猴子称大王”,谜底别解后以“猴诉说自己是首领”与谜面下句扣合。申,与“猴子”假借。
调整法
——利用文字结构特点,把文字的笔画、偏旁和部首进行巧妙的移动,调整而入谜。
例一 大胆改组(打鲁迅作品篇名一)
谜底:《明天》。谜面“大胆改组”作“‘大胆’两字改动再组合”讲,把“胆”字的“一”改到“大”字上方,构成“天”字,然后“月日”左右移动变为“明”字,这样,谜底“明天”就出来了。
例二 巧立名目(打字一)
谜底:啰。“名目”巧妙变动后,“啰”字组合而出,谜面的“立”字犹是精神。
漏字法
——谜面选用人们熟知的诗词文句、专业术语、固定词汇,故意漏掉若干个字眼而扣合谜底。漏字法有暗漏和明漏之分。
例一 专吃金木火(打医学术语一)
谜底:水土不服。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化的统一,这“木、火、土、金、水”,就称为五行。谜面隐隐约约少了“水土”,据此,猜时就以“水土”下手,得出谜底。
例二 天苍苍、野○○(打白居易七言诗句一)
谜底:两处茫茫皆不见。谜面系《敕勒歌》句,漏了“茫茫”两字,故由此猜出“两处茫茫皆不见”。
复合法
——谜面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每一层意思均扣合同一谜底。
例一 减四余
二、减二余四(打字一)
谜底:园。“减四余二”扣“园”字,“减二余四”也同样是扣合“园”字,反反复复,既加浓了谜味,又可防止一目多底。
例二 遇水则清、遇火则明(打字一)
谜底:登。谜面每四字为一层意思,以假设形式各自扣合“登”字。
重叠法
——谜面以叠字出现,除顾及音、形、义的变化外,叠字的多少常以数字隐藏于谜底。
例一 好好好(打五言唐诗句一)
谜底:儿女忽成行。“好”字由“女”和“子”两部分组成,“子”与“儿”相通,三个“好”字并排成行,故猜出谜底“儿女忽成行”。
例二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打故事片二)
谜底:《李双双》、《绝唱》。谜面取自李清照《声声慢》名篇,连用十字迭字极力渲染愁苦绝乐之情。谜底别解后作“李清照的双双迭字是绝代的吟唱”讲。
转侧法
——利用文字位置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故意把谜面的字写得离奇抽象,或歪歪斜斜、或颠颠倒倒,从而根据这些不正的字形去猜射。常带有倒、反、翻、斜、歪、颠、仰、倾、转、直、横、卧等字眼。
例一 丫丫(打文艺名词一)
谜底:二人转。“丫丫”其形状犹如是两个反转过来的“人”字一样。
例二 子(翻转)(打五言唐诗句一)
谜底:反是生女好。谜面“子(翻转)”字反转过来,再生出“女”就是“好”字了,扣合出人意料之外,又十分自然、严谨。
加注法
——谜面或谜底有闲字,无法紧扣,而故意在谜目上附加一句双关语,暗示谜面或谜底要增加或减少某一字或某一结构。
例一 长安美女(此谜用心方能猜中,打词牌一)
谜底:忆秦娥。“长安美女”与“秦娥”相扣切,因谜底多出一个“忆”字,而谜面又没文字可与之相呼应,故在谜目上加注“用心方能猜中”,意为只有在谜底加上一个跟“心”有关的字方能猜中。
例二 蓓蕾(此谜请勿见笑,打画家一)
谜底:乐小英。“蓓蕾”扣合“小英”,英,作“花”解释。谜目中的“请勿见笑”,不仅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更重要的是为谜底中的“乐”字服务。
抵销法
——谜面中一些字与字的自我抵销或在谜底中添置一些字再进行抵销。常带有无、没、少、空、失、去、光等字眼。
例一 获益非浅(打外国地名二)
谜底:维多利亚,拉脱维亚。运用谜底抵销法,第一个外国地名“维多利亚”拉脱掉“维亚”后,以余下来的“多利”扣合谜面。
例二 凤凰台上凤凰游(打数学名词一)
谜底:相似三角形。谜面自我抵销后只留下两个字“台上”根据方位法,以“台上”的“厶”猜出数学名词即“相似三角形”。
问答法
——以设问作谜面,谜底在呼应中转折作答。
例一 谁追韩信(打作家一)
谜底:何干之。历史典故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追韩信者,自然是萧何了。谜底主谓宾分明,之,作“追韩信”这件事讲。
例二 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打成语一)
谜底:多难兴邦。谜底作“人口过多了就难以振兴国家”别解,以扣答谜面的设问。
取半法
——利用文字结构特点,按需要各取谜面或谜底的某一笔画、偏旁和部首而入谜。例一 半价出售(打字一)
谜底:催。各取“价出售”的一半,分别以“亻山隹”三部分构成谜底。
例二 伐(打《十五的月亮》歌词二)
谜底: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伐”分开后为“亻”和“戈”,分别是“你”的一半和“我”的一半。
象形法
——抓住文字结构和笔画的形状,运用比拟手法,以字象形或以形象字而入谜。有全部象形和局部象形之分。采用象形法时,常把丫比作幼苗,个比作竹叶,巛比作雁阵,„比作泪花,干比作蜻蜓,虫比作帆船等。
例一 拦河坝(打字一)
谜底:汇。“匚”犹如坝子的形状,加之拦河之势,一旦展开实物联想,谜底就显示出来了。
例二 颠狂柳丝随风舞(条字一)
谜底:彪。以“风”隐扣“虎”,“柳丝”则象形为“彡”状,显得维妙维肖,形象逼真,而“颠狂”和“舞”三字,则使整个谜面活动起来,潇洒奔放,洋溢出春的浪漫,富有生机。
象声法
——利用声音相似来揭示谜底。
例一 羊叫(打词牌一)
谜底:声声慢。羊叫的声音是“咩”,跟“慢”字象声。
例二 蟋蟀对鸣(打《木兰辞》句一)
谜底:唧唧复唧唧。谜底原指木兰织布时机器发出的音响,这里象声为蟋蟀鸣叫的声音了。
双关法
——谜面通常为一字或一词,根据谜面文字存在的多层意思,扣合两次谜底。
例一 曲(打曹操诗句一)
谜底:对酒当歌。酒和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经过谜面“曲”字的作用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曲,作“大曲”解,是酒的代名词;曲,又可作“曲子”解,是指歌曲。谜底可解释为“适合酒字(曲)又可当作歌字(曲)”。
例二 分(打广告用语一)
谜底:时间就是金钱。“分”字起码有两种解释,既可作为时分秒的“分”字讲,代表时间;又可作为元角分的“分”字讲,代表金钱。既是时间又是金钱,谜底就显露出来了。
比较法
——利用谜面所提出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从特殊点上去寻找线索而入谜。
例一 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打字一)
谜底:也。从谜面别解后的文义看,这个字“你”没有,“天”也没有,只有“他”和“地”具备,比较一下,“他”和“地”共有的是“也”字,这就是所要猜的谜底。
例二 有凤凰而没有孔雀(打字一)
谜底:几。谜面并非指动物园里凤凰和孔雀存在与否,而是指比较它们两者文字上所存在的共同结构,“凤凰”的外围都有一个“几”字,而“孔雀”就没有,比较以后就得出谜底是“几”字。
排除法
——按照谜面的要求排除一些易于猜射的谜底,而以其它谜底入谜。
例一 三尺不猜米(打字一)
谜底:来。谜面一出现“三尺”,人们很可能会马上想到“三尺等于一米”,从而直接猜出“米”字。为增加难度和深化谜味起见,谜面来了个“不猜米”,排除后进一步思考,从“一米”下手猜出“来”字。
例二 画中不是田(打字一)
谜底:十。“画”字的中间不是“田”字,看来只有猜“十”字了。
空白法
——不写谜面,只注明谜目,根据猜射范围,利用空白的特点,谜目的数量和悬挂的方式等因素而入谜,常与空、没、无、不、白、光、勿等字对应。
例一(谜面空白无字)(打字一)
谜底:迷。“谜”空白无字,即“谜”字没有语言,去了“言”则剩下所要猜的“迷”字。例二(谜面空白无字)(打财会名词一)
谜底:白条纸。白,隐指空白;条,隐谜条;纸,则表示书写谜面的纸。
颜色法
——谜面以各种颜色书写,除通常的按文字音、形、义的变化特点由面扣底外,还必须联系谜面的颜色进行思考,常与红、朱、绛、赤、丹、绿、青、碧、蓝、紫、橙、黄、皂、黑、墨、乌等字眼有联系。
例一 说与旁人浑不解(用红笔书写,打现代散文家一)谜底:朱自清。谜面侧扣猜出“自清”,意为“自己清楚”。与谜面文义相扣。接下来,再联系书写谜面所用的“红”颜色,因为“红”和“朱”是通用的,由此推出谜底:朱自清。例二 板桥寒光照牛迹(用白色书写,打《水浒》人名一)
谜底:白胜。谜面以象形法猜出“胜”字,寒光,隐射“月”字;板桥,象形为“一”字,再添上“牛迹”,扣出“生”字;照,起连接作用,“胜”字得出来后,再把“白”字纳入谜底。
归纳法
——将谜面上的各种条件、因素进行数量上的积累和概念的归纳,然后在谜底中体现出来。例一 绿树林边三五家(打日本地名一)
谜底:青森、八户。“三五家”归纳积累成“八户”。
例二 七嘴八舌不停口(打电视名词一)谜底:十五频道。谜面“七”“八”两数相加得十五。频,形容“道(说)”的“不停口”。
特征法
——谜面隐示着某种特征,或形状或功用或动作等,重在找出这些特征然后入谜。
例一 百年松柏老芭蕉(打成语一)
谜底:粗枝大叶。百年松柏,其枝干必粗大,而生长多年的老芭蕉,其叶也必宽大,故按照谜面暗示的事物形状特征猜出谜底。
例二 左顾右盼(打体育名词一)
谜底:运动项目。左顾右盼,目在运动中,而目在脸上,脸一运动,其下颈部(项)也必在运动中,以动作为特征,颇有趣味。
第四篇:塞欧斯简介
塞欧斯简介
产品名:塞欧斯
成分:美洛昔康
规格:7.5mgХ6粒/板
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头痛,肌肉痛,痛经,牙痛,五官科疼痛
用法用量:
风湿、类风湿——15mg/天,根据治疗后反应,剂量可减至7.5mg/天,12周为一个疗程。
骨关节炎——7.5mg/天,如果需要,剂量可增至15mg/天
其他疼痛——7.5mg/天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
对于具有上消化道疾病史的病人和正在应用抗凝剂治疗的病人使用本药应该注意。若出现消化道性溃疡或肠胃道出血应该停止使用本药。产品特点:
1、新的高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90年代初Needleman等人发现人体有两种不同的环氧化酶异构体,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
COX—1是人体正常成分,它调节组织内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调节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胃粘膜,调节血小板聚集等。
COX—2存在于炎症部位,如滑膜细胞,内皮细胞内,在外界刺激因子(IL—1)的作用下,促使炎症介质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
原有的抗炎镇痛药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稀酸形成前列腺素,无选择的抑制了COX—1和COX—2,因此既有抗炎镇痛作用,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2、起效快——1小时即达到血浆药物峰值浓度,并且峰值浓度更高。
3、剂量小——7.5mg一粒(比较与其他镇痛药)
第五篇:仙格丽简介
仙格丽简介
一、品牌简介
美国美莱健康国际集团(MayLife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技术支持源于由瑞士三大研究机构——瑞士皮肤抗衰研究中心La Prairie Clinique、保罗谢勒研究所(PSI)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伯尔尼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汇聚世界权威植物学、生物医学、遗传学、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组成世界最顶级的科研团队,专注于破译肌肤 “科技抗衰”,创造出数十项皮肤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世界专利——仙格丽。
二、品牌演绎
科技护肤 成就极致之美
高端美容的王国,坐落于欧洲的心脏和最美的花园--瑞士,阿尔卑斯山最纯净的冰川,静谧中孕育着生机,自然与科技的激情碰撞,造就了奇迹般的吻合,雪山、冰泉、高山植物,仙格丽,宛若一位坠入凡间的仙子,纯洁、清新及赋予了魔力......三、品牌核心
前沿科技 源自阿尔卑斯山脉的奥秘
从自然界汲取灵感,仙格丽不断探索自然界的秘密,突破性的发现生物自我修护的关键;独特的修护因子,促使生物能源愈发强韧,抵御外来伤害也能璀璨生长。
创新研发 源自瑞士抗衰研发机构
美莱国际联手瑞士皮肤抗衰研究中心La Prairie Clinique、保罗谢勒研究所(PSI)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伯尔尼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汇聚世界权威植物学、生物医学、遗传学、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组成世界最顶级的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