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漯河市中医院关于加快青年职工成长的指导意见(讨论稿)
漯河市中医院
关于加快青年职工成长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
青年职工是医院的有生力量,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希望。加快青年职工的健康、快速成长,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医院不断发展,青年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为促进青年职工的成长,有效地指导、帮助青年职工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医疗水平,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长远规划,强化措施,积极促进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依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职工的专业引领,帮助青年职工确立发展目标,努力营造有助于青年职工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使青年职工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青年职工专业化发展。
二、总体目标
健全和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医院事业需要、符合现代发展规律的人才管控体系。努力培育一支业务精通、认真负责、善于创新、成绩突出、业内公认,以青年员工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选拔培养一批忠诚事业、干事创业、业绩显著、群众公认的后备人才。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青年职工职业素养的培育,树立科学的成长成才观。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强化职业规划管理,完善岗位绩效评价体系,引导青年员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要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激励青年员工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岗位成才的职业追求,立足本职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二)建立健全青年职工成长档案。
建立青年职工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个人成长计划、学历提高、职称资格、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及聘用情况、继续教育、科研成果、培训学习、奖惩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对青年职工的工作业绩、学习和培训等情况及时跟踪,定期作出考核与评价。
(三)建立和完善学习、培训工作机制,打造一支业务精、技术强的青年医疗技术队伍。
1、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由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共同制定医、药、护、技人员的分级分段培训、培养计划,使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能够迅速地挑起医疗服务的重担,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每位青年职工要制定三年读书学习计划,医院要以科室为单位形成学习组,构建学习共同体。青年职工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组织交流。每年至少有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有较高质量的读后感或论文上院报。
2、加强培训,提升技能
加强青年职工的培训工作,使青年职工能够迅速获得医院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与医院共同发展。
(1)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由人事科负责组织实施本院新招聘员工的岗前院级培训,制定培训细则。
(2)在岗培训:由医务科、护理部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对员工实施不定期的各岗位在职培训。医务科、护理部制定相关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组织实施。
(3)外出培训和进修:各科室根据科室建设实际需求报计划,业务主管部门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进修规定。
3、开展师承教育工作,严格落实考核制度
医院要建立师徒“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机制,采取科室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遴选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应专业技术特长、具有指导传授专业技术能力的专家为指导老师,通过因人施教、集中培训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学习。由医务科制定具体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制度。
4、学习、培训要求
由人事科分阶段分专业制定成长目标,医务科、护理部制定业务目标。来院1-2年取得专业执业资格,转正定级,享受院内福利待遇,完成第一阶段目标;来院5-6年,取得中级资格,完成第二阶段成长目标。
(四)加强青年职工团队建设,提高青年职工凝聚力
以团队精神建设为基本点,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为
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为根本,以提高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关键,打造一支思想活跃、技术过硬、敢于创新、凝聚力强、爱岗敬业的青年职工队伍,从而起到稳定思想、凝聚精神、活跃队伍、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目的,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激发活力、添加动力,不断开创医院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真正做到关心青年职工,尊重青年职工,创造各种条件,促使青年职工的全面发展。一是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二是全面推行“公开竞聘、双向选择”人才选拔机制,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岗位竞聘,在干部任用、职称评定、人才评选工作中,对德才兼备、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要大胆培养使用,形成“岗位靠竞争、靠实力,收入凭业绩、凭贡献”的良好导向。在干部人员的选拔中,同等条件下对青年员工要优先考虑。对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员工,要通过多种措施重点培养,着力培育复合型青年人才。
四、保障措施
1、成立青年职工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刘晓
副组长:吴庆军陈来恩程华东范伟峰
成员:赵曙光孟德阳袁炳杰周建合衡明慧原文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衡明慧任青年职工成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
任。
2、经费保障。计划设立青年职工成长专项经费,保障青年职工学习、培养经费,奖励优秀青年职工。
五、考核评估措施
进行专项督察和考核。青年职工成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考核细则,定期从思想政治、理论测试、技术操作、业务能力四个方面对青年职工成长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列入个人成长档案,报领导小组后进行全院公示。对成绩突出的青年职工,给予适当奖励,并重点培养,列入干部候选队伍。
附:考核评估细则。
2012年2月
第二篇:信息公司关注青年职工成长
信息公司关注青年职工成长
近年来每年都有一批青年加入信息公司这一大家庭,为了使新来青年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在他们刚进入公司时,公司的领导都会为为他们讲授公司的发展史,讲授公司未来的美好发展前景,讲授如何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熟悉环境,转变角色,帮助新来青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成功地迈出第一步。
信息公司作为一家以通信、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技术操作岗位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新员工尽快掌握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信息公司结合新员工所在专业,制定了详细的见习计划,并给每一位新员工选派一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师傅,签订师徒合同。实行 “一对一”师徒帮带模式,要求师傅不但要带技术,还要带思想、带作风,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在签订师徒合同书之后,各部门积极行动,自觉按照要求和合同书的规定做好工作。许多部门的师傅们都能在兢兢业业干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一技之长传授给所带的徒弟。同时,师傅们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徒弟做人做事,不但能做好表率作用,是大家眼里的好职工,更是所带徒弟眼里的好师傅。这些师傅们都敢于给徒弟们压重担,分任务。徒弟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本岗位的具体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勤学好问,努力成为公司发展的人才。通过实施导师带徒活动中,信息公司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如南京市级“青年文明号”、扬子公司级优秀团员、扬子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等。
信息公司积极组织青年职工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青年职工的业务素质。一年多来,先后集中选送青年职工参加安全员培训、ITIL培训,系统集成管理工程师培训等各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青年职工都成功通过了培训考试,取得了相关证件。
针对青年员工特别是外来青年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的实际情况,公司团委向外来青年开放各类活动室、图书室;组织青工参与公司开展的篮球、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在青年员工中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外出参观,青年拓展培训等;不断丰富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信息公司积极引导青年员工在关注公司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并组织发动青年员工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如开展结对失学儿童、扶贫、参加315学雷锋活动、看望福利院儿童、慰问敬老院老人、组织员工义务献血、成立公司服务志愿站等。教育外来青年职工把南京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主动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为建设第二故乡出力。公司的广大青年员工为抗震救灾、救助失学儿童等先后捐助资金上千元。
服务青年员工,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信息公司团委将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依托上级团组织的精心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结合公司青年员工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在服务青年员工成长和服务企业自身发展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各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现就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极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要,是文化行政部门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势强劲、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新兴业态迅速崛起,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与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战略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产业总量和水平偏低,对国民经济贡献和影响偏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合格的市场主体和骨干文化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应用和现代传播手段使用较少,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对外文化贸易中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行业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文化产业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业态、扩大传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特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平台。文化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提升产业效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主要目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涌现一批深受人民
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演艺、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显著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文化上市企业。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文艺演出院线,培育一批跨地域的演艺集团公司,打造一批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剧目,建成2-3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演艺业。繁荣舞台艺术创作,鼓励和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重组,提高演艺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演艺业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演出网络建设,促进演出院线与有关服务业的合作。推动演艺与旅游、会展、传媒、科技等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艺项目。大力推动演艺产品走向世界。
(二)动漫业。鼓励创造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形象和动漫品牌,占领国内主流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动漫强国行列。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提高原创动漫产品质量,增强动漫艺术、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形成创作、生产和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动漫服务外包。
(三)文化娱乐业。促进歌舞娱乐场所健康发展,扩大群众娱乐消费。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调整优化娱乐场所结构,鼓励娱乐企业连锁经营。在大中城市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防止盲目建设。
(四)游戏业。增强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族原创网络游戏的发展,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优化游戏产业结构,提升游戏产业素质,促进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家用视频游戏的协调发展。鼓励游戏企业打造中国游戏品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五)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文化会展活动,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活动,重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文化会展活动。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文化会展,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扩大会展、节庆的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会展、节庆与旅游、商贸合作。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参加国外文化会展活动,推动海外文化推广活动的产业化运作。加强对地方文化会展、节庆活动的引导和规范。
(六)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 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和《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鼓励对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在知名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
(七)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繁荣美术创作,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机构,鼓励艺术品收藏,培育诚信画廊,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海外推广。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鼓励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支持发展文物仿制产业,提高文物仿制技术和水准,开拓文物仿制品市场。
(八)艺术创意和设计。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外观设计、工艺美术设计、雕塑设计、服装设计及展览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支持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
色的设计产品的国内外推广。推动艺术创意和设计业与其他产业合作,提高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
(九)网络文化。提高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发挥网络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创新营销推广模式。鼓励和支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企业和通信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继续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十)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数字内容产业。鼓励扶持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大力采用数字技术传播文化产品,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国有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迅速做强做大。
(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 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在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节目制作等领域发挥龙头作用。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 的上市公司。推动演艺业、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艺、动漫企业集团。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利用资本力量,加强资源整合,打通创意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推广、衍生产品等产业链。积极整合创作、院团、剧场、经纪等演艺资源,形成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紧密衔接、相互协作的演艺产业链。以增强动漫游戏原创能力为核心,通过形象和作品授权等方式,大力开发图书、音像、服装、玩具、文具、主题公园等相关衍生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立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在征地和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等便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认定、调整和指导工作,明确认定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坚决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合理规范,使基地和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
(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实。同时,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和技术优势,科学论证,认真策划一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并在项目立项、政策扶持、银行信贷、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七)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立新型文化产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全国文化票务网
络建设,以大中城市为主,尽快建成遍布全国的演出票务销售终端。发展文化经纪 代理、评估鉴定、版权交易、推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 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扩大 合作领域。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争取建立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机制。支持组 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企业授信工作,为文化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 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票据等。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开 展多种形式的长期投资合作,增强文化企业资金实力。
(九)运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用现代科技 运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创新传统文化行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推广舞台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和 新材料技术。推动有关部门对大量运用高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制 定“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加快演艺、动漫游戏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 用。
(十)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 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行政部门与文化企业和商会(协会)之间开 拓海外市场的沟通及协作。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统计和信息研究。积极搭建对外文化 贸易平台,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设道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意识,加强地 区间协调合作,防止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恶性竞争。积极扶持和指导文化精品 创作和生产,为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五、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 加强组织领导。化产业,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进一步强化对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文 化产业专门工作机构的建设,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
(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各地要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系统地 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把握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把优惠政策用好用足。鼓励各地结合 实际,制定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完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把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或地方法 完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加强文化市场法规建设,进一步修订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做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 加强文化产业规划。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评估检查工作,对照评估检查结果,有针对 性地改进工作,加强贯彻实施力度,确保“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和 重大项目的完成。同时,积极开展“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并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五)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许可制度、备案制度、进口文化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产品内容审查制度相结合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各领域技术标准、服 务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和实施。根据文化产业各门类的特点,开展文化企 业等级评估和资质认定工作,提高文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制定国家重点扶持 文化企业的有关认定管理办法,为落实国家对文化企业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提供依 据。认真贯彻《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动漫企业认定工作。》
(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高效、便捷的全国文化市场监控管理 体系。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以打击 盗版为重点,严厉查处和制裁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 境,维护诚信、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七)指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行业 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协调、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培训、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的作 用,使之成为联系文化产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文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 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 开展
(八)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评选认定工作,对出口业绩突出的文化企业给予 奖励。研究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 评级制度,提高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贷款授信额度。
(九)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在职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和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 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
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鼓励在有条件的大型文化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 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公平竞 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比照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和 科技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加大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促进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就 业和创业。
(十)充分发挥我驻外文化机构作用,构建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驻外 充分发挥我驻外文化机构作用,构建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使(领)馆文化处(组)、文化中心要提高对对外文化贸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 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积极协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帮助企业 开展海外市场调研和建立海外贸易基地,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 的国际影响,协助和指导企业做好海外市场权益维护工作。文 化 部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日
第四篇: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区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乡镇商业中心是指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规模适度、业态合理、管理规范、整洁亮丽的中心商业街区,是集购物、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小型购物中心。为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现对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提出下意见。
一、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意义、原则、目标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重要阶段。乡镇商业中心,是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有利于搭建农村商贸流通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就业;有利于提升集镇形象,完善集镇功能,增强乡镇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对于早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原则
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从规划的理念、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做到人本化,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二是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因素变化特点,既尊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尤其要考虑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比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规划,构建全市乡镇现代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三是因地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要体现各自的特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在制定规划时凸现特色,建设有特色的商贸服务网络和商贸文化。四是功能协调,产业配套的原则。兼顾商业中心与其他产业之间,尤其是和旅游业、特色农业之间的功能配套,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得到较大发展,60%的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中心(商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商业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心镇建成商业中心,80%建制镇和50%的建制乡建成商业中心,形成以县城商圈为核心、乡镇商业中心为支撑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建设乡镇商业中心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选择模式
乡镇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乡镇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南,按照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商业设施建设规划开发建设。在商业中心的模式上,应该因地制宜,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做到“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可以采取“中心广场+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也可采取“广场+商业步行商业街”或“商业步行街+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在开发建设上,一是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的方式,由开发商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二是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与开发商投入相结合,由政府与开发商共建的方式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三是采取政府、开发商和居民户共建的方式开发建设乡镇商业中心。
(二)因地制宜确定规模
各地应根据区位、人口、消费水平、产业特色、经济发展速度和辐射范围等实际情况,确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合理规模,过大易造成商业设施闲置和浪费,过小则不利于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原则上市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在5—8万平方米为宜;县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4—6万平方米;一般建制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3—4万平方米;一般建制乡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1—2万平方米。
(三)合理配置业态业种
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应认真搞好功能分区,至少满足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商务三大功能,做到同类业态相对集中,三大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商业中心的业态业种应该配置齐全,既要有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又要配套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通讯及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业态业种,还要做到错位经营,避免造成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连锁折扣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健身、娱乐等商业设施,积极发展宾馆饭店业。根据调查,最佳业种配置应该是: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及服务业占5%。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商业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决定商业中心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商业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规划建设商业中心过程中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配套建设足够停车场(位),满足消费者和旅游团体的停车需要;要配套建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满足企业或商家举办一些宣传促销活动的需要;要搞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商业中心功能。
(五)注重培育商业文化
乡镇商业中心应该体现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是精神风貌、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集中展现。一是商业中心的建筑应富有特色,避免“千街一面”、“千镇一面”。二是应打造一批商业文化载体,可通过雕塑、小品、广告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和商业文化,既改善购物环境,又让消费者增长知识,受到文化熏陶。三是注重经营过程中的商业文化建设,增加文化氛围。
三、乡镇商业中心建设重点
(一)认真编制商业中心建设规划。各乡镇应依据各区县(自治县)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根据各镇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产业情况等具体因素,认真编制一个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商业中心建设规划。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规划要突出各镇的特点,重点规划好大型零售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旅游休闲服务业等商业网点及配套设施,合理设置业态结构和经营结构。乡镇商业中心规划应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特别应征求商家的意见,增强商业中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规划确定前,有条件的乡镇还应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力求规划更加科学完善。
(二)搞好主体商业设施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具有美化环境、展示城市形象、聚集人气商气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既是决定商业中心档次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一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是设置全镇商业主力店的场地,应该具备体量大、功能全、设计科学的特点,主体商业设施面积一般应占商业中心总面积的30%—50%为宜,以便布局主力大店。
(三)培育商业特色街。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培育一条以上商业特色街,重点是商业步行街或专业特色街,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商业步行街应根据各乡镇的城市规划,与乡镇商贸中心区紧密结合,集中布局一批大店、品牌店、专业店,建成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商业特色街与商贸中心区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呼应,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在道路上形成衔接,可按大类商品或业种分别设置,突出商业特色,贴近大众消费。建设初期不过分强调规模,通过逐步引导、积极培育得到发展。
(四)加强建设大中型超市。超市是现代流通的经营方式之一,也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零售业态。各乡镇要根据本镇商贸流通发展状况,在“十一五”期间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一般建制乡至少500平方米以上)。可结合“双建工程”龙头企业进行建设,或通过引进品牌企业到中心镇建立连锁超市分店,支持培育本土企业建立超市。使大中型超市与便利店、折扣店等小店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宾馆或经济型酒店、餐饮大店,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需要。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商业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工作。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和改善对乡镇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切实研究解决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把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推动乡镇商贸快速发展的协调机制。
(二)从政策上支持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乡镇商业中心是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重点,对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乡镇商业中心,市级商业结构调整资金将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各地应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协调银行和财税加大对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信贷支持和财政税收支持,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
(三)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商业中心。各地要把加强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与引进工业项目一样,认真搞好商业中心建设骨干项目的包装,积极制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和外地投资者投资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信发〔2010〕19号
中共信阳市委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2010年6月4日)
为进一步指导、规范和支持农民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以及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现就我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民新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市现有农户160多万户,分布在3216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庄之中。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实现城乡互动,让更多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各项改革深入进行;有利于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总之,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必将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准确把握农民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围绕把信阳市建成村镇建设样板区,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通过农民新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按照《信阳市2010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评及督导奖惩体系实施办法》要求,2010年各县区新开工建设农民新村60个以上,其中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10个(新县新开工建设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2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40个);所有市级示范村和40%以上县、乡示范村建成1个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集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零拆整建、建新拆旧;坚持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三、优化规范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
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和具体流程为:
(一)选址规划。村级组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要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新村建设地点,科学制订新村建设规划。鼓励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封闭运行,拆旧建新,滚动发展,不占或少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控制区域内的村庄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一律不批划宅基地。
(二)规划报批。村级组织将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上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县级规划部门申报。规划部门根据拟建设农民新村村民委员会的请求及乡镇人民政府意见,组织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三)申请用地。经规划部门评审同意后,以县区为单位将本拟建农民新村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并打包,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拆旧建新、自求平衡解决用地问题。正式申请之前,村级组织对拟拆旧建新的农宅进行逐户登记、造册,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村民签名盖章,所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签章同意。凡拟迁入新村的农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定退回老宅基地使用权协议,明确承诺在规定时间内退还老宅基地。对拆旧区涉及的农民住房,县区国土资源 3
部门逐户摸底,量算面积,登记造册,并留下影像资料。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前,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具体实施土地整理复垦的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土地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资金来源、后期管理等相关内容。
(四)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部门对拟建农民新村相关上报材料审查并现场察看符合要求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挂钩项目周转指标。每个挂钩项目的建新区用地规模控制在450亩左右,建新区用地规模必须小于拆旧区规模,拆旧区复垦增加耕地数量必须大于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
(五)项目实施。挂钩项目经省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后,按照批准的规模,即可组织实施。经过批准的挂钩项目视同批准了农用地转用,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设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宅基地的有关规定,贯彻“一户一宅”的审批原则。城市规划区外,乡镇规划区内的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1亩以下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平方米;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山区丘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占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34平方米;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内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集中兴建住宅小区,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小高层或者高层住宅社区;新村内部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及相关公益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六)整理复垦。农民新村建设要做到当年新建、当年拆旧,到农民新村建房或购房的农户要按照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在规定时间内腾退出老宅基地。县、乡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对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优先复垦为耕地,用于归还所借用的挂钩周转指标。
(七)项目验收。项目区实施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籍变更调查,明确地块界址。对“先建后拆”的项目区待实施完成后一并验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正式验收前,由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市国土资源部门正式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竣工报告,并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归还挂钩周转指标。验收不合格,在规定时间提出整改意见,逾期整改不到位的,收回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全部完成并归还周转指标后剩余的“三项整治”置换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其他农民新村建设;指标充足的地区可以易地有偿调剂,所得流转费用可以用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新的项目区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加强农民新村建设的指导扶持
(一)加大对农民新村规划编制的指导。规划部门要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基层科学做好农民新村规划。拟开工建设的农民新村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 5
划,街区、房屋、户型应编制方案或守则供群众选择。新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地形地貌条件,布局要合理,规模要适中,设计要实用,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完善,产业发展要有支撑。要及时高效搞好农民新村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受理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实行“限期办结制”。
(二)积极做好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申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利用农村土地规划修编,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规划;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向上申报工作,负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管理;负责将规划内的农民新村纳入土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库,组织对已腾退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
(三)为农民新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新村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保证工程质量;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节约、低碳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对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交通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出村道路的勘察、设计、建设。卫生、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的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等工程。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工作。金融机构要创新支农服务方式,简化农民建房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农民新村建设。体育部门要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一定资金优先为农民新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积极 6
落实农民健身工程。
(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农民新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及产业的配套建设上。制定农民新村建设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民新村,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的新机制。
(五)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共建新村。充分利用我市被确定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的机遇,按照“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引导村民积极筹资筹劳,争取国家和省奖补资金,解决村内道路维修、安全饮水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等建设资金,完善配套新村公共设施,加快新村建设进程。
(六)做好农民新村房产的办证工作。对到农民新村规划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土地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证;房管部门要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民新村住宅登记簿,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合法房屋进行登记,并向权利人发放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屋权属证书。到农民新村居住的村民可以登记为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双重户口(城市、农村)政策待遇,可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 7
策和国家惠农政策等。
五、切实强化农民新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改革试验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市创新城乡一化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实施。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为直接责任人,相应工作机构的同志为具体责任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作不断往纵深推进。各县区也要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