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宁波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9-01 【生效日期】2003-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意见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保障。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农业部、省政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甬党〔2003〕4号)精神,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先进的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改造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才能使广大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和应用配套农机技术及机具,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产业特色,发展农机推广项目,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示范、辐射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区域布局,优化配置农机装备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农机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大大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继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统揽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四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和十大主导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
到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7.7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2.5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3.99 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5.37 亿元。全市果蔬、林特、畜牧、水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水稻作物的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50%、85%。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8.8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3.5千瓦,农机原值达到17.48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 19.21亿元。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具有宁波特色的农产品主要生产环节、主要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基本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多样性需求。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在装备结构上,要着力调整提高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化的比例和水平,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到2010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业机械装备新框架。
在发展布局上,要突出行业特色,打破区域界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创汇农业机械化。要在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层次的基础上,主攻果蔬、园林作物生产,水产、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实施“科技兴机”工程,重点抓好八大农机化示范工程。
(一)果蔬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大对温室、钢棚、果蔬耕整机、果蔬喷灌机、榨菜直播机、水果分选机等农机具的研制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提高果蔬播种、植保、收获、贮藏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二)园林特产机械化工程。要大力鼓励节水灌溉、高压植保等成套设施和除草、修剪、采摘等园林特产机械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实现我市园林特产机械化的新突破。
(三)浅海滩涂机械化工程。以翻耕、挖塘、清淤、增氧、投饵机械化为基础,研制开发紫菜、贝类等水产采收机械,促进高密度网箱养渔等淡水养殖和浅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四)畜禽生产机械化工程。以牧草收获、粉碎、青贮和饲料加工、拌和为突破口,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设施化和工厂化,加快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机械化发展。
(五)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程。重点发展果蔬、畜禽和水产等农产品保鲜、干燥、储运、精(深)加工等产后处理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生态环保机械化工程。按照“绿色、安全、无公害”的环保要求,大力发展河道清淤(清草)机(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高性能植保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机具和设备;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适用技术的推广。
(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要重点攻克水稻生产中的“机械栽种” 难题,稳步发展“机械烘干”技术;引进优质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解决谷物破碎率高、含杂率高、割茬高的问题,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八)农用航空工程。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市农用航空,适时启动农用航空停机点(站)建设,力争到2010年发展农用飞机1-2架,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依照公务员的事业性质和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事业性质,稳定和增加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经费投入,稳定和保护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资产。加强县(市)、区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20个维修质量、服务及管理水平较高的高性能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积极尝试建立区域性推广服务组织,以适应农机管理工作特殊性和农业区域布局不同的需要。大力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中介组织,促进农机股份制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发展,着力培育农机作业、销售、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利益。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立足大农业,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整合农机资源,组合农机作业项目,上联农业龙头企业,下联产业园区、特色基地和农户。要加强示范服务网络建设,以农机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为重点扶持对象,逐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优化农机资源,盘活农机存量,通过组建农机调剂中心,组织农机跨区域调剂,充分发挥农机的使用效益。
努力加快农机工业企业发展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65号)精神,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重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支持新机具的展销、推广与应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参与市八大农业科技行动项目的实施。农机工业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广泛寻求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五、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
要立足“大农机”,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组织保障,努力促进农机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加强农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要切实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制订出台宁波市农机配套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标志,加强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行政执法水平。各级农机部门要对县(市)、区道以下道路的农业机械运营实施全面监督管理,大力开展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农机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各县(市)、区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普及“农机安全村”。开展农机质量认证工作,严格农机产品生产和推广许可证制度。加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现象,保护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机质量体系,推动农机标准化作业。农机标准化是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抓紧制订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机作业程序、作业质量的指导和检查监督,努力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利益。着手制订播种、耕作、贮藏、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涉及农产品安全的农机质检中心建设,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农机检测水平。
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定向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善管理的农机干部队伍,专业精、业务强的技术骨干队伍,有技能、懂经营的农机操作手队伍。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农机现代化。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市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农机化发展。各县(市)、区也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逐年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合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农业机械化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和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机部门职能作用,认真搞好农机发展的统筹规划,支持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各类农业机械的推广、管理和服务,建立农机推广管理的新机制。切实加强农业机械作业、运营配套的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机管理力量,关心乡(镇)农机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证农机人员享有农办其他人员的同等待遇。财政、计划、农业、经济、物价、金融、公安、交通、科技、教育、工商、税务、质监、司法、劳动、人事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为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豫政〔2007〕47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7〕47号 【发布日期】2007-06-10 【生效日期】2007-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
(豫政 〔2007〕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夯实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现就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内涵,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省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已达到487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300多万千瓦,各种农用拖拉机322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516万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装备结构不合理、作业结构不平衡、运行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任务仍很繁重。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科技进步,带动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当前,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基本具备,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各地、各部门要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机具、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实现由农业机械大省向农业机械强省的跨越。
(二)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400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12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50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6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00亿元,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15千瓦以上。农业机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挥市场对农业机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宏观调控、引导;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坚持优化结构、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坚持农业机械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并举,速度、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发展。
三、积极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
(一)调整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在确保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粮食作物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比例。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获机、节水型灌溉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各种专用农业机械。“十一五”末,力争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由1∶28调整到1∶21,机具配套比由1∶1.6调整到1∶2以上,农产品加工、植保、设施农业等机械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二)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结构。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机械化。稳定提升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玉米、水稻、花生、油菜、薯类等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推动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的机械化扩展。“十一五”末,力争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0%,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水稻收获机械化,花生、薯类收获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优化机械化区域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粮食主产区以抓好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为重点,推动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山区和丘陵地带重点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和林果产地加工机械化。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抓好4个部省共建机械化示范县(场)。各地要抓好示范区(点)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取得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整乡镇、连片推进,提前实现机械化。
四、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适应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促进农业机械向多品种、大马力、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12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系列产品,提高与农机具的配套能力,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大中型拖拉机生产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农业耕作要求的新型农业机械,扩大大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械和旋耕作业等新型配套机具的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小麦、水稻、玉米等收割机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发节水型灌溉和农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加快大功率、节油、环保型柴油机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零部件产业,引导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同步开发、就近配套,形成竞争优势。支持农业机械装备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洛阳一拖集团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和许昌豪丰集团智能旋耕机、多功能播种机、花生收获机等项目,着力培育农业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
(二)稳妥推进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逐步建立以国家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基础,农业机械科研、教育和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纳入预算,给予保证。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要转变观念,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进基层农业机械技术公益性推广机构机制创新,切实搞好推广服务。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稳定和充实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健全农业机械推广网络。
(三)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围绕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向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价廉、适用的农业机械。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鼓励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等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示范点,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推广免耕、少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以保护环境、遏制农作物秸秆焚烧为目标,大力推广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等农业机械化技术。以节水、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喷灌滴灌、精量播种、沟播技术、化肥深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
五、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业
(一)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大户和农业机械协会等新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业机械经纪人队伍。引导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扩大服务规模,强化经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机械销售、维修、推广、培训、鉴定等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以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机械大户和农业机械户为主体,以农业机械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农业机械推广、培训、销售、维修网络为保障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加大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力度,拉长跨区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品牌。积极采取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等服务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大力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支持劳务经济发展。鼓励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承包闲置和流转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引导农业机械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资、农产品、建筑材料运销等农村物流服务。强化农业机械销售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农业机械连锁经营,繁荣农业机械流通市场。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网点,鼓励农业机械生产、销售单位开展农业机械维修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农业机械经营者提供方便。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市场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水平。拓宽农业机械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开发信息资源,以信息化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业发展。依托河南农机信息网,健全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传输系统,构筑农业机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发展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经纪人队伍,及时准确地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农业机械经营者提供农业机械生产、销售、质量、作业和政策、技术等信息服务。要突出抓好重要农时季节的信息服务工作,向农民提供气象预报、作业价格、机具分布、道路交通状况等资讯,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确保关键季节的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六、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一)强化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原则,合理确定和公布《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并定期进行调整。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做好农业机械质量投诉处理工作,督促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农业机械、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管,对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的农业机械产品做好定期质量检验工作,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做好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和从业人员技术等级的审定工作,规范和促进农业机械维修业发展。
(二)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落实《河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97号),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公安、农业机械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的牌证管理,加大对在乡村道路、田间、场院、作坊从事作业的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力度,严禁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及时纠正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扎实推进“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营造共同关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队伍和装备建设,建立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测站点,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和安全知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构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作为执法单位,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正常业务开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农业机械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职业技术的需求。要结合实施“阳光工程”,搞好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技能培训,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其就业提供方便。深入开展送教、送技术下乡活动,普及农业机械实用技术。切实搞好农业机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轮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培训机构资格认证及教学人员资格认定,确保培训质量。
七、创造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落实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不断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和实施范围。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业机械推进项目建设,按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扶持71个县(场)强化农业机械装备能力。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和运输跨区作业机械的车辆,继续执行免收过路费、过桥费的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作业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继续免征营业税。加大农业机械科技攻关专项资金投入,省农业机械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筛选、确定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项目;省科技部门要列入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省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做好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经费,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重点支持农业机械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立法调研,加快起草《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健全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三)加强部门协作。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公安、交通、科技、教育、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农业机械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工作指导,努力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六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突出抓好农机投入,确保总量增长。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通过加大农机投入,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全区农业机械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推进“强区富民、振兴岱岳”目标和和谐岱岳进程。
第四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枣庄市政府副市长 王光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全国性大法,是全国农机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宣传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深入宣传贯彻这部法律,市农机部门已将2004年定为“农机法规宣传年”,在对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法制教育,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近期又组织了宣传车辆,深入到各区(市)、乡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施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促进全市农业现代化,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系统内部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深刻领会立法精神,熟练掌握法律,正确运用法律,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门栏目,大力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农机法制氛围。各级农机部门要组织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经营服务人员的法制学习,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把农机化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共同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依法把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出各自的农机化发展规划,并从政策、科技、投入上加以扶持。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据农机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加大投入,支持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稳步发展。各级税务部门要依法对从事农机经营服务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给予税收优惠,促进农机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各级工商、质监、农机部门要结合贯彻《枣庄市农业机械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对农业机械销售、维修、作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促进全市农机化发展的重任。三是要不断创新农机化机制和服务模式。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生产基地、示范点建设,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市、区(市)、乡镇、村、户五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组织农业机械利用农业生产的时间差,开展跨行政区域作业服务,加快农业生产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加强农机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信息来源:枣庄市农机办)
第五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 张天佐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是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因素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依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显示,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在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综观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各国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一般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破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畜力所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机动力才能得以实施。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需要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也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由于农业机械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例如在东北地区推广的玉米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种20~30%,节水15%,增产20~30%。中原小麦主产区由于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大大加快了“三夏”生产进度,避免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龙口夺粮”。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是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首先,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这部分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总体素质在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三夏”、“三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要求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目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也不得不赶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相当高。在这些农忙季节,农民工每次返乡需要20到30天,按照每个农民工平均月务工收入600元计算,加上往返路费和自身消费,平均每次1000元左右的成本。第三,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农民观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
二、我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济要求、技术条件、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和体制环境来看,当前,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马克思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近几年来,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如水稻机插秧及配套育秧技术、联合收获技术等)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
机作业成本,许多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已经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浙江省农村雇人工收割水稻需要两个工,工费将近100元,还不算招待费。而请联合收割机收割一般每亩50元左右,不到半小时就完成,可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一半以上。随着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支付农机作业费用的能力增强,以致近年来农忙季节屡屡出现农民在路上竞争揽雇农机的现象。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从1996年开始,农机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跨区机收小麦作业,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由原来的几天延长到一个月以上,小麦机收成本也从40-50元下降到30元左右。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间,全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从7.5万台激增至41万台,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0%的高速度。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二是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新式农机的科研投入。我国农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一些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水稻生产机械化育秧、插秧、收获等“瓶颈”环节的机械及技术等已取得突破,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熟化,油菜、花生、马铃薯、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已在生产中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主产区主导品种的种植结构大体形成,耕作制度趋于稳定,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农机化的活跃市场主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2004年包括农机户在内的全国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达到3214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达到3836万人。农机大户、股份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正在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网络,各类农机流通、维修网点比较健全,区域性农机作业市场开始形成和逐步扩大。2004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437亿元,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是农机化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在发展农
业机械化的实践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特别是农村改革以来,如何解决土地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农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从有机户互助代耕作业,发展到联户合作经营、集团承包和跨区作业,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显示了勃勃生机。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模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下,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闯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小规模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新路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从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是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日趋完备,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体制保障。建国以来,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和行政推动力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全国现有地市级农机管理机构349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49个,乡镇农机管理机构3.4万多个。地市以上农机试验鉴定机构49个,农机科研开发机构119个;县以上农机技术推广机构2439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955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2181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据2003年统计,我国农机制造企业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1469家,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约3000多个农业机械品种,除特大型、尖端技术产品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已经基本自给,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4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主要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意义十分重大。中央财政2004年安排了购机补贴专项资金7000万
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4.1亿元,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20多亿元,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是2004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专门法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总结了我国55年来的农业机械化经验和教训,特别是25年来改革的重要成果,首次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中的法律地位,阐明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
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关心农民、扶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在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必将进一步加强。最近,中央已决定在2005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这将为农机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节本增效措施为重点,积极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突出抓好关键农时、重点作物、主要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机械化。加强各级农业机械化系统自身建设,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继续深化和完善社会化、市场化的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