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在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45斤左右,增产15%~20%。机收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左右。
当前,我国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技术问题基本解决,机收加快突破,社会化作业服务市场开始启动。2007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0%,机播水平达到59%,机收水平达到7%。玉米生产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玉米耕整、播种机械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广泛推广应用。收获机械基本定型,形成了悬挂式、自走式和玉米割台等三种机型,参与研发、生产的厂家多达60余家,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二是机械收获大力推广。近年来,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目前,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山东、北京、河北、天津,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已进入推广阶段,机具基本定型,发展势头强劲;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安徽、河南、江苏,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陕西、宁夏、辽宁、吉林、甘肃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基本确定应用机型,示范推广工作开始启动。三是政策效应不断显现。2006年农业部在山东、河北两省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械补贴试点,2007年补贴试点扩大到9个省(区、市),全国新增玉米收获机近万台,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作业市场日趋活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提供了机播、机收、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服务。
加快推进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要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坚持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强化服务、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农艺农机结合,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稳步发展玉米播种机械化,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10年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其中:机收水平达到16%,机播水平达到80%。在工作思路上,要实现“四动”:一是农机农艺互动;二是社会服务促动;三是梯度推进带动;四是多项技术联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补贴政策,突破机收瓶颈
把购机补贴作为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最直接的抓手,扩大中央补贴资金实施范围,鼓励地方资金累加补贴,提高补贴额度。重点补贴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支持、引导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创造良好条件。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玉米收获机械纳入全国补贴范围。
二、实施示范项目,带动推广普及
在玉米主产区,以玉米机收示范推广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县和示范基地,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宣传,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和北方玉米种植区重点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南方山地丘陵种植区积极进行机播和机收试验示范。
三、引导社会服务,培育作业市场
加强玉米生产机械化跨区作业的组织调度、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开展玉米播种、收获机械选型鉴定和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提高玉米机播、机收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玉米机播、机收供求信息;要发挥农垦系统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优势,推行场县、场乡共建等服务模式;要借鉴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经验,提高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水平,加强机械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抓好玉米跨区作业安全生产,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要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要支持玉米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基础研究,研发青贮收获、茎穗兼收、玉米小麦兼收等专用或多功能机具,以及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具、高效植保机具、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机具。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种植模式研究,促进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要因地制宜,试验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做好机具选型配套工作,确定区域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加快技术普及。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将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统筹农机管理、生产、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制订完善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工作抓实抓到位。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与农业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把玉米生产机械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工作之中。要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的指导,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加快发展。(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04-17)
第二篇: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几个问题
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几个问题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 张天佐
地区保护性耕作问题和南方地区水稻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技术上、推广方法上、工作措施上研究得比较透彻,然而,对玉米机械化收获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交流。
一、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是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常年种植面积接近4亿亩,产量将近3000亿斤。2005年,我国玉米种植超过15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11个,超过3000万亩的省有吉林、山东、河北、河南和黑龙江5个省。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看,今后玉米发展的势头仍然看好,面积可能还会逐步增加。目前全国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而机收水平却在2%左右。机收面积最大的是山东,今年能达到600万亩以上;其次是河北,可能达到200~300万亩,其他省的机收量都很小。玉米人工收获和秸秆处理已经成为北方地区农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是劳动强度大,人工收获玉米劳动强度大,农民劳作很辛苦,亟盼改变生产条件。二是用工多,成本高。人工收获一亩玉米(摘穗带砍运秸秆)至少需要5个工日,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地方,一些农户只有请雇工,目前农村劳动力一个工日最少也要20元钱,这样,一亩玉米的收获成本最少在100元以上。如果不雇工,而由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收玉米,来往的路费和误工的损失加起来,成本更高。三是造成严重的污染。有不少地方农民为了省事,将玉米秸秆一把火烧掉,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忙季节主要靠人畜力作业已难以满足抢种、抢收的要求,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也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二、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滞后于需求
多年来,全国农机科研部门、相关企业根据玉米生产的特点和农艺要求,进行了玉米收获机的研制开发和消化吸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发展速度一直比较慢。近几年,在市场的拉动和政府部门的扶持推动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批产品相继投放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技术性能完全过关,能够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定型产品,基本上没有,这些产品还处于熟化的过程中。许多技术参数还需要优化,生产工艺和工装设备还需要加快改造。
多年来,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难以实现根本的突破,既有客观上的难度,又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我国各地玉米种植制度和农民的收获要求差异很大。在种植方式上,各地种植玉米的行距从30厘米到90厘米不等,还有一些地方采用宽窄行种植和套种。如黄淮海地区以平作为主,东北、西北地区以垄作为主,亩产量从700斤到1600斤;在收获要求上,不同地区的农民对农时季节的要求也不一样,黄淮海一年两熟地区,农时要求紧,玉米成熟后必须尽快收获并种植下茬作物,这时玉米秸秆含水率较高,收获方式只能以摘穗为主。东北、西北种一茬地区,如果天气好、立秋晚,玉米要在地里多长一段时间进行风干,以减少收获后的晾晒压力,若过早收回来,水分太高容易霉变。农民希望收获时,能够实现摘穗、剥皮、脱粒等功能。但从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要求看,如果玉米在地里生长时间过长,玉米穗下垂很多,秸秆变黄,韧性增强,这种情况下进行机械收获,掉穗损失比较大,秸秆粉碎也比较困难。由于各地种植制度和收获习惯上的多样化,客观上带来了玉米收获机械研发上的难度。一些研究人员和厂家,都希望设计出一种通用机型,主观上,可能是设计思想走入误区。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和收获要求,但实际上做不到,从而在技术路线上走了弯路。
三、玉米收获机械研发要瞄准具体的目标市场
在玉米收获机械设计的技术路线上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考虑,需要各个企业去探讨。我认为,在我国玉米种植制度比较复杂的现实情况下,指望研发一种机型满足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可能是做不到的,即便是研发出来,技术参数也难以达到最优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哪类地区都不好用。比较现实的选择是要瞄准特定的目标市场进行开发设计。企业在设计玉米收获机械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是为哪个地区设计的,把目标市场确定了,机型就好设计了。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比如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制度和农民的收获要求是基本相近的。主要的农艺特点就是:行距450~600毫米、平作、产量700~1000斤、机械收获中实现摘穗和秸秆粉碎(还田或回收)。如果把这个市场理念定下来,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就基本上出来了。既然为黄淮海地区设计的机型就不要考虑拿到东北地区使用。
农机农艺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机械适合当地主流农艺要求投入市场后,如果性能优良,使用过程中既省力又节本增效,一部分农民就会积极选用。而另一部分由于种植制度不适合使用机械,农民又想使用机械作业,第二年就会主动调整种植制度,以适合机械作业的要求。这样推动下去,就会逐步形成农机农艺相协调配合的技术体系,农艺制度和农机技术要求就基本吻合了。农机与农艺需要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相互适应的过程。有人建议,能不能由政府出面要求农民按照一种模式去种植,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农民是生产的主体,他们有充分的生产自主权,我们不能强迫农民,只能引导农民,我们引导的前提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在引导农民采用的过程中,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研发、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的重点和方法问题
第一、研发的重点问题。当前,应首先加快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熟化定型。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和自走式以及其他兼用型玉米收获机械相比较,在技术上更成熟一些,也更适合当前农民的购买能力。现在背负机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方面是加快技术的优化。背负机的基本结构和模式已经相对稳定,但各技术参数间的匹配可能不是最科学的,近几年,不少企业不断地进行小试和中试,获得了大量数据和用户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尽快优化各部位的技术参数,实现产品定型。另一个方面,企业要加大改造工艺工装的力度。我到几个厂家看过,总体上玉米收获机械还是“土”办法生产出来的,生产三两百台还凑合,生产三两千台就难以应付。真正上工装、上工艺、上流水线的企业不多,这种状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质量差异比较大,也无法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要加大自走式和其他兼用型玉米收获机械研发试制的力度,进行适当的技术储备。
第二,推广的重点问题。在玉米收获机械推广上,现阶段仍然要以背负式为主,兼顾自走式和其他机型。背负式机型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我们推广给农民的机型应该是相对成熟的。从农民的购买能力来看,有了主机的农民,只要再花两三万元,就可以买一套背负式机,可以实现一机多用。现在的三行自走机,少说也得10万元以上,农民一下子掏10多万,难度比较大,同时自走机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如果从地区考虑,应该以黄淮海为主,逐步向外扩张,因为目前生产的背负式机主要是针对黄淮海地区生产特征设计的,自走机可能主要面向东北、西北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种植规模大的农场。现在玉米机械化收获总体上已经到了从局部市场向更大市场推广的阶段,当前农民的积极性较高,各级政府的要求也很迫切,主要问题是缺乏合适的机型。
第三,推进的方法问题。对一些基本成熟的、性能可靠的机型,在一部分地区实施补贴政策,拉动快速发展。前些年,玉米收割机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农民需要,找不到合适的机型;从企业的角度看,有了比较好的机型,但不知道卖给谁去,能卖多少,企业也不敢盲目扩大规模。农民找不到需要的机型,企业找不到推广的对象。从2005年开始,我们尝试工作方法的创新,探索用政策营造市场,靠市场拉动发展的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山东和河北,优先搞试点,将中央购机补贴重点用于补贴玉米收获机,推动了山东、河北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通过政策的引导,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励农民购买,这样,给企业营造一个市场,企业的产品就能卖得出去,企业赚了钱,也就有能力加大研发的力度,加大规模生产,加大自身改造的力度,慢慢地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实施购机补贴的前提是机械性能必须过关,虽然购机补贴对农民来说是少拿了一些钱,但农民还是要拿出大部分,如果机械性能不过关,就会坑害农民。享受补贴的机具必须是负责任的企业生产的,农民在使用中有什么问题企业能够立即解决,所以我们在补贴政策上是慎之又慎。2006年不少省要求使用中央资金补贴玉米收获机械,经反复商量,我们没有开这个口子,目前只有山东和河北作为补贴试点。2007年是继续维持两个省还是扩到三个或者五个省,这取决于机型是否可靠、过关;企业上规模以后,售后服务、安装调试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跟得上。如果跟不上,就会事与愿违。
五、玉米收获机械的标准化问题 目前,玉米收获机械有两个标准化的问题很突出。一是生产的标准化问题。现在各个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中考虑通用性不够,不同企业生产的玉米收获机械,工作部件和零备件的互换性很低,售后维修服务和零备件供应成本高,难度大,时间长。二是装配的标准化问题。不同的主机和不同生产企业的玉米收获机械由于缺乏一套装配标准,玉米收获机械在向拖拉机“背负”时,安装困难,甚至会对拖拉机某些连接件造成损坏,作业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标准化的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制约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搭建一个平台,将主要的玉米收获机械厂家、主机生产厂家以及有关标准化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标准化问题的解决。
六、要加强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宣传
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既要用好政策手段,也要用好信息手段。加强对玉米机收的宣传,是实施政策调控和信息引导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推动玉米机收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专门开发了《玉米收获机械化专栏》,中国农机化导报以及其他杂志也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希望得到各级农机部门、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推动玉米机械化的发展。(中国农机化导报 2007-1-8)
第三篇: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汤原农场按照农垦总局提出的“抓城,强工,带农”为战略重点,以3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发展高产高效,抗逆性较强的玉米作物为切入点,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职工增收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流农业标准化为目标,结合场县共建,真正实践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10年我居民组种植玉米面积1019公顷,平均单产9200Kg/hm2.公顷效益5280元。经过今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一个改变,两个标准,两个增加,四防,两个到位”。
1.一个改变---栽培方法的改变
以往我居民组都用小型车配套的精量点播机,用种量大,出苗后必须人工间苗,费工,改变成今年用中关力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马斯奇噢6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使植株分布更加趋于合理省去人工间苗,今年实验证明比小型车的精量点播机增产15%.2.两个标准—整地质量高,播种质量高
2.1高标准抓好整地起垄
为了获得玉米高产,对于玉米地号实施以深忪旋耕为基础的整地方式(深忪深度为30cm,旋耕深度为15cm)并坚持实行秋起垄,秋施肥的措施,做到封墒越冬,有效地保证播种质量,实现一次播保全苗创造了良好的苗床。
2.2播种质量高
适时早播:进行十七早播,可充分利用返浆水,促进早发苗,发壮苗,同时还能更好地解决由于春旱或涝造成的田间保苗不足的问题,当气候稳定通过7℃持续3-5天时间开始播种,我居民组一般在5约1—6日。
播种机械应用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马斯奇奥6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精密播种。该播种机具有以下优点:
一、采用V型镇压轮为主镇压,实现播种后镇压一致,播深一致;
二、气吸式排钟盘精确的保证每穴一株,并且株距均匀,每公顷比普通精点机节约用种4公斤;
三、播种机每个播种单体仿形,确保种子播种在同样的深度出苗一致;
四、行距可调,排钟变速箱,可以将作物株距控制在2.5—45cm可调,并且株距均匀;
五、圆盘式开沟器可实现侧深施肥,每行的软塑立式排肥器,不会在施肥过程中造成肥料的堵塞;
六、可设有电子监视器。
2.2.2种子质量高。种子必须过筛,去掉小粒和不完整粒。
3.两个增加—合理增加密度,合理增加施肥量
3.1合理增加密度
根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产量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密植,使构成玉米地三要素,有效穗数,粒重,相互协调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多年生产实践玉米想获得高产,必须有足够的收获穂数做保证。改变往年株穗不足,缺苗、断垄现象,2我们今年利用马斯奇奥6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将绥玉7号的密度增加6.5万株/hm.3.2合理增加施肥量
玉米是喜肥作物,要获取高产,必须有足够的肥料供给。为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止后期脱肥,做到深施,方法为磷钾肥全部用作底肥,做到深施,氮肥1/2作为底肥,1/2作为追加肥;追加肥中2/3作为根际追肥,1/3做叶面肥。种下深施为一层于种下4-6cm,占深施肥量的40%;第二层于种下10—12cm占深施肥量的60%.每公顷用磷酸二铵270-300公斤,氯化钾75公斤,尿素300—350公斤。
4.四防—防病、防虫、防草、防徒长。
主要防治玉米的大、小斑病,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结合叶面喷肥,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做到正确选择药剂,确定适合的浓度,把握喷药时间,讲究喷药方法,保证喷药质量。
4.2防虫
防治玉米地下害虫,用35%呋喃丹拌种药量在种子量的2.5%;也可以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量占种子量的1.5%.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抽穗期进行药剂防治。选用2.5%功夫
22。300ml/hm或2.5%敌杀死300 ml/hm进行喷雾
4.3防草土壤处理:90%乙草胺2000-2500 ml/hm+75%宝收20-30g/hm.叶面处理4%玉农乐1500
2ml/hm进行化学除草。
4.4防徒长
2采用化控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玉米螟进行喷施生控剂1050 ml/hm,降低株高
30-40cm,百粒重增加0.3-0.5g,穂位降低15cm,行粒数增加3-4粒,成熟期提前3-5天,增产10-15%.5.两个到位—中耕管理到位,适时收获到位
确保中耕管理到位
机械中耕可以起到疏松土壤,防寒增温,提墒抗旱,防涝,消灭杂草的目的。第一遍中耕于玉米2叶时进行,主要以深忪、放赛、增温、保墒为主,深松防寒深度达到28-30cm,标准以深松后不起黏条为准,深松必须要合理搭配前浅后深两个深松沟,前沟深度18-20cm,后沟深度28-30cm。同时整机深松沟后边必须配带碎土器,防止压苗。有利于保墒,第二次中耕于玉米拔节前结束,尽可能多培土(不能压苗)促进次根发育。并做好玉米地追肥工作,时期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根际追肥,随后中耕,使土肥融合,避免尿素挥发提高利用率。
5.2确保适时收获到位
在玉米籽粒含水量降到35%左右时进行机械收获防止浪费,收获的产品一定要保管好确保品质以便提提质增效。
第四篇:浅析甘州区制种玉米产业中的机械化生产问题
浅析甘州区制种玉米产业中的机械化生产问题
【摘要】甘州区是玉米制种大区,制种玉米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5-55%,也是甘州区的主导产业,为全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甘州区制种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为甘州区制种玉米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主题词】浅析
制种
玉米
机械化
甘肃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为主产区,而张掖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在甘肃“独大”。甘州区是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兰新铁路、国道312、227线及G30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青海、内蒙、新疆的交通枢纽;属于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年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27.8℃,年平均降水量125mm,日照时数2900——3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47.99卡/平方米,系太阳辐射高质区,无霜期153天,位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全区总面积42.4万hm2,总耕地面积6.4万hm2。玉米
制种面积每年约3.7万hm2左右,年产玉米种子20万吨以上,玉米制种产业是甘州区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全国种业50强的中种集团、北京奥瑞金、德农种业、山西屯玉、辽宁东亚等11家繁制种企业都在甘州建立了稳定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
一、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现状。
止2013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1,4万KW,拥有各种拖拉机17264台,拥有各种农机具43138台(件),其中:玉米生产耕机械14589台(套),播种铺膜机械5855台,中耕植保机械1102台(套),联合收获机48台;全区玉米种植面积4.3万hm2,其中制种玉米种植面积3.63万hm2,玉米机耕面积4.2万hm2,机播面积3.85万hm2,机收面积2.07万hm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玉米种植及中耕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机械为全区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玉米抽雄、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水平还相当低。随着近年来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尽快提高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整体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二、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甘州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制种玉米机械化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耕整地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环节复式作业机械虽已推广应用但还没有普及,(半机械铺膜点播)依然很普遍;中耕植保环节的机动喷雾器作业只有农场、土地流转耕地和一些农业示范园区等面积较大的地方应用,其它基本上靠人力手动喷雾器作业,作业环境条件差,质量低,即浪费农药又污染环境;收获环节基本上采用分段式机械化作业和半机械化或手工作业;抽雄和摘穗作业完全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
2、农机作业硬环境较差,农机投入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原有的机耕路严重损毁,所剩无几,机械进不了田间,望田兴叹,二是作业地块小,一般地块就1—2亩大小,大部分机械不能满足小田块作业,严重影响机械作业的发挥,制约着农机作业水平。
3、农机具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耕作机械多,性能先进的高性能机械少;耕整地作业机械多,其他作物作业机械少;单一作业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
4、收获机械的地域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地方需求。一是甘州区是全国百万头肉牛育肥基地,玉米秸秆成了发展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来源,绝大部分玉米秸秆加工后用于青贮、氨化和铡切饲喂牲畜,目前市场上研发设计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均是将秸秆切碎后直接撒落地表,不易收集青贮、氨化,反而造成饲草浪费,不受农民欢迎;二是制种玉米种植模式不同,行距、株距差异较大,加之制种玉米品种繁多,玉米果穗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都影响着机械作业;三是联合收获机械存在籽粒破损和撒漏多的问题,尤其是对制种玉米种子胚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关键的技术性能指标对收获制种玉米是最大的障碍。
三、对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当前,面对中央对农村的诸多好政策,就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技术相融合,解决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特别是制种业通过一些制种公司的土地流转,制种玉米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进一步提高我区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在此形势下政府应整合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涉农资金,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平整和连片,预留机耕道等必要的机械化作业设施,以便于应用新式大型农业机械充分发挥效率和农机收益。
2、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政策倾钭,优先配套玉米生产
机械。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优先解决玉米生产中急需的农业机械,特别是重点环节的生产机械。
3、农机部门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适应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制种玉米机械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农机部门在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方面要充分行使职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适用、新型的农业机械进行地域性特点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适用于制种玉米产业的作业机械。
4、重培育,抓示范,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市场引导、指导培育等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农机大户、农机协会、作业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将农机合作社营业用房、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按生产性建设用地审批,优先享受国家惠农政策,鼓励合作社率先购置玉米作业机械,推进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5、加强制种玉米生产机械的研发和适应性改进,着力解决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鉴于玉米种植模式的复杂性和生产习惯不同,加之地块相对小的因素,机具选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疆牧神系列和中收开拓者BH4146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接近我区实际,但车身长,体积大,造型上应以中型较为理想。因此,企业在设计机型
时要瞄准市场目标,首先解决好地区适应性问题,最好改造成一种以摘穗、剥皮、秸秆切碎收集为一体的中型联合收割机。同时,要通过可调、液压、电子等装置解决不对行收割及其它一些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以适应较为复杂的玉米种植模式。二是以新疆牧神系列和中收开拓者BH4146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为例,厂家在总体设计中要注重解决秸秆收集的问题,设计时考虑将集草箱、集穗箱应同时配置,可适当缩小集穗箱尺寸,同时设置集草箱升降的液压装置及预留集草箱安装位置,由农户自制简易集草箱,这样可降低成本,减少农民投入;根据我区实际,集草箱容量可设置在1.5T-2T之间,集穗箱容量可设置在0.5T左右,即可适应本区大田玉米收获作业。三是针对收获中籽粒被挤压过重,影响种籽胚芽发育的问题,生产厂家必须在摘穗、剥皮、秸秆切碎收集、输送等主要装置上进行技术改进,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四是我区由于地块相对小,地边空行较少,目前大部分玉米收获机从结构看,摘穗、集穗、集草等装置造成车身过长,致使整机转弯不灵活,作业难度大,浪费工作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厂家应针对此问题在机组的平衡、使用方便等方面考虑,最终达到摘穗、集穗、秸秆切碎收集单机一次性完成收获。
【许吉明】,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机工程师,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92年考入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农机化分院进
修,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机推广与培训工作,曾经多次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配套项目、省列保护性耕作项目、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项目、以及区列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项目、畜牧养殖机械化项目等众多项目;并多次荣获甘肃省农牧厅及农机局、张掖市和甘州区农机局农机推广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甘州区人民政府优秀科技特派员。
第五篇: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高陵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全县辖4镇4乡,2个管委会,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
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渠井双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粮食生产县和笼养鸡县。早在1958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94年建成西北地区首家“吨粮县”,受到省、市政府表彰。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大,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阶段。我县把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农机推广工作的突破口来抓,通过几年的引进示范玉米收获机械化开局良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了进一步做好此项技术推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一、目前我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总体情况
(一)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经济基础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鱼得水,走上了稳步、良好、快速的发展之路,使农机化事业有了新的活力。特别最近两年玉米收获机械化
技术发展已趋成熟,已被广大农民朋友认可,全县玉米收割机拥有量达到105台。
(二)机械使用性能情况
1、山东福田-3型小型小麦玉米两用自走式收割机,该机的实际工作中,匹配马力大,结构合理,作业可靠,故障率低,玉米籽粒损失低,服务跟的上,卸粮快,效益高,各项技术参数,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受到用户认可。
2、河北冀新-2自走式玉米收割机,该机在实际作业中,机型体积小,通过性强,故障率低,玉米籽粒损失少,作业速度快,效益高,服务好,但还田质量较差,操作手柄装配位置不合理,整机外观粗糙,机架强度不牢固,脱焊时有发生。其价格低,经济实用,得到用户认可。
3、山东玉丰-2-3型背负式玉米收割机,该机在实际作业中,结构合理,装配方便,通过性强,玉米籽粒损失少,故障率低,效益高,服务及时,质量高,用户满意。
4、富平-2背负式玉米收割机,该机在实际作业中,结构基本合理,装配方便,通过性强,玉米籽粒损失少,故障少,速度慢,效益低,其禾器与摘穗辊时有堵塞现象,需进行技术改造。可是,有个别用户对该机进行投诉,但厂家的服务态度得到用户的认可。
5、山东金亿春雨-3型小麦玉米收获作业中,匹配马力大、结构基本合理,但其作业速度慢,机械故障多,玉米籽
粒损失多,效益不高,服务跟不上,表现在⑴发动机烧机油。⑵液压油管断裂漏油。⑶传动链条断数多。⑷变速箱弯曲。⑸割台、轴承裂缝,受到用户极大的不满。
以上机型在实际作业中,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摘穗辊抵压玉米棒尾部的情况,造成籽粒损失。主要原因是玉米成熟不够籽粒损失较少,一旦玉米成熟好的情况下,籽粒损失加大,这与剥壳器使用时间有绝大关系。二是收割机收获与秸秆还田一次性完成作业时,小时作业量(亩)相对较慢,且还田质量与单机还田质量较差,效率不高。三是玉米收割机卸粮程序也与玉米收割机效率高低有绝对的关系。大部分玉米收割机一次性将收获的玉米棒不能顺畅的倒到农田运输车上,费时费力,以山东福田-3型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卸装置最为顺畅。
经过调查论证,以下机型在我县实际应用中,各项技术性能都表现良好,宜引进推广。
1、山东福田-3型小麦玉米两用收割机。但需改进割台,分禾器体积长(20公分)且宽,往往在进入地头时,对玉米撞倒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山东玉丰-2背负式玉米收割机。但需对输送槽进行改造,输送槽存在输送过程中驾驶员到地顶头会缩油,输送带速度放慢,一部分玉米棒未送到集粮箱,掉了下来,给驾驶员造成不安全因素,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河北冀新-2型玉米收割机。其整机设计合理,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受到用户好评。但需改进整机的外观质量,操作柄装配到合理的位置,机架材料强度焊节牢固,还田切碎等方面更新。
二、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收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赶科技大集、送技术下乡、搞好新技术宣传工作,同时召开各种形式的玉米机收现场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使玉米机收在农民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更好的效果。
2、争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积极向各级党政领导宣传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重要性,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财政资金扶持,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加快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步伐。
3、不断增强农机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与生产厂家的合作。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被农民认识和接受,需我们农机部门作好前期市场引导工作,这就要求农机推广人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特别在玉米收获机械市场刚刚起步,不仅要作好机具选型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合作,以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价格低为主攻方向,引进适宜当地的机具。
4、因地制宜,搞好样板,以点带面。结合实际,要先重点发展基础比较好的乡镇,严格按照示范点示范技术操作规程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试验示范点,把示范点做大做亮,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强化技术服务。要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庭院、田间地头,为玉米收割机户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培训、机具检修等,加强对农户及有机户安全意识培训,使农民朋友放心地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械。
6、开展跨区作业服务。一台玉米收获机械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可完成作业30至40亩,按70元/亩的价格计算,一台机械一天可实现收入2100-2800元,扣除作业成本,纯利润可达1000元以上,利益较为可观,若在“三秋”期间开展跨区作业,实现连续生产,一台背负式作业机械当年就可收回投入,要认真总结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根据玉米成熟期时间差,组织、引导收割机有计划地开展跨区作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以经济利益的驱动调动农民购机热情,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
三、发展前景
玉米收获机械化,无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因素来看,都表明它是我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近几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试验、应用、调查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是玉米收割机到推广应用的时候了;二是农民群众在补贴资金的引导下,购买农机具的热情起来了;三是农民群众在中央“三农”政策的惠顾下有钱了;四是玉米收割机性能基本成熟了,生产厂家技术服务质量提高了;五是再度加大玉米收割机的补贴资金力度,玉米机械化收获就基本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