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郯城县近年来以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总目标,突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总要求,以提高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经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社、示范村、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全力打造郯城县农业机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
以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整合农机推广机构、农机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农机销售企业创新新型机械推广方法,着力解决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以众力农机、三农农机、广泰农机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获机、粮食烘干设备等高端农业装备示范、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服务商。
二、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机推广体制机制
以县乡两级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合作社等为补充的农机推广体系。抓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建设。围绕主要农作物,组织专家开展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自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加快先进成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应用。
三、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加后劲”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郯城县拥有两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优势,鼓励开展“小社联盟、推动合作社联社”的建设活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建章立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人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遴选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如,小麦:烟农19号、济麦22号;玉米:正单108、金阳光6号;水稻:临稻
16、阳光600;),统一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农场建设。
五、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
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立县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高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手和农民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群众采取委托管理等形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区域化种植。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探索不同模式土地规模;坚持经营规模适度。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生产手段改进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七、着力改善农机化生产条件
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发挥涉农资金最大效应,加大对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优先列入农业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片区,优先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条件。今后高标准农田、新增千亿斤粮食、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涉农建设项目,要集中打捆安排到农业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片区,形成集聚效应。
第二篇:山东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3%。同时应当看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全程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玉米机收仍是薄弱环节;传统低端播种机仍然占据主流,播种质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干燥发展严重滞后;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不高。二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高效、适宜机械相对缺乏,部分生产环节机械化还是空白。花生联合机收率低,棉花机采刚刚破题。为进一步加快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工作定位,聚焦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产能和效益,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在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播机收质量,解决粮食干燥问题。确保到2017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3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4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4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0%;到2020年粮食干燥机械保有量达6000台套,粮食机械化干燥作业量达800万吨,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50%,玉米联合机收率达85%,玉米贴茬直播率达95%。
在花生、棉花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升发展花生、棉花两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7年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到2020年,花生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棉花耕、种、管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机械采收取得大幅进展,花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棉花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好的区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大面积推广;其他区域,加强试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土壤状况、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和主推机型,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完善技术模式,推动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3、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坚持产学研管推用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研发创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由环节化、低端化向全程化、高端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4、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综合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农机研发创新计划、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等政策、项目,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重点区域:菏泽、德州、聊城、临沂、济宁、潍坊。主攻方向:围绕推进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机械化、保 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和精准施肥、高效植保。
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机械化干燥,菏泽、德州、聊城、潍坊、临沂、济宁辖区内每个县(市、区)建立粮食干燥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以上,基本解决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粮食干燥问题。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推进小麦、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升级换代,宽幅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带扒皮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平原地区成为主流机型。努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菏泽、潍坊、临沂等地着力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在滨洲市阳信县、聊城市临清市、泰安市肥城市、潍坊市临朐县等畜牧养殖重点地区积极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在鲁西北沿黄灌区、鲁中高产井灌区、半岛和鲁南山丘旱作区积极推广适宜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和技术模式。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在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泰安、滨州等地大力发展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机械化,在东营、淄博等地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在聊城等地积极探索利用秸秆造纸、发电等利用途径。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肥同播、统防统治,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机械 化、精准化水平。
在抓好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注重突破水稻、马铃薯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补短板、上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全程推进。
(二)加快推进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1、花生。
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区域,即以胶东半岛、鲁东南为主的春花生种植区,以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和以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
主攻方向:机械播种、联合收获。
发展路径:在推进耕整地、机械播种、灌溉、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加速推广应用分段收获机械,同时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多行高效多功能花生播种机和两段(捡拾、摘果)收获机械。从区域分布上,胶东半岛、鲁东南等春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是加快推广普及多垄多行大型花生精确播种联合作业机械、联合收获机械和两段收获机械,全力推进花生种植与收获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该区域春花生规范化机播400万亩;高效收获机发展到4000台,完成花生联合机收250万亩。其中,平度、胶州、招远、莱阳、诸城、高密、文登、莒县、莒南、临沭、沂南、沂水等12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带动整个发展区域达到 75%以上。
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广夏花生直播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花生机械化种植、收获新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夏花生规范化机播150万亩以上;夏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台儿庄、邹城、泗水、冠县、东明、鄄城等6个重点县(市)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达到50%以上。
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收花生种植的示范引导,进行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带动花生种植模式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到2020年,该区域花生规范化机播50万亩;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以上,完成机收花生30万亩。其中,济阳、莱城、新泰、宁阳等4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花生生产机械化实现根本性改观。
2、棉花。
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以滨州、东营、潍坊为主的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以聊城、德州为主的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和以菏泽、济宁为主的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植保化控、机械采收。发展路径:在普及应用机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机械,引进示范国外摘锭式先进采棉机,研发推广适合黄淮海地区棉花采收的中小型自走式采棉机和大型高地隙对靶施药高效植保机械以及秸秆处理机械。加强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选育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和机械采收。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50万亩;大型采棉机发展到30台,完成机采棉14万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机械作业达到20%,秸秆处理达到30%,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其中利津、河口、寿光、昌邑、无棣、滨城等6个重点县(市、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按机采棉模式种植与收获试验示范,加快引导机采棉种植规模扩大发展,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摘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0万亩;采棉机发展到5台,完成机采棉2000亩;机械播种达到80%;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10%,秸秆处理15%。其中夏津、武城、高唐、临清等4个重点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
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采棉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示范引导机采棉种植,辐射 带动棉农加快转变棉花种植模式。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万亩、采棉机发展到2台,完成机采棉1000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和秸秆处理技术实现良好起步。其中金乡、嘉祥、巨野、成武等4个重点县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突破,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通过花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突破,积聚经验,探索路子,带动蔬菜、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示范。以推进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为核心,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机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农机推广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以雷沃、五征、时风、常林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大华、国丰、巨明、金亿、工力、宁联、东泰、弘盛等企业为主,建设一批致力于土地深松、免耕播种、联合收获等关键环节复式作业机具研发生产的农机企业。以山东农机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科 研单位为主,建设一批关键核心农机部件研发基地,加强农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以省、市、县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为主,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加快先进成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应用。
(二)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奖补力度,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鼓励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建章立制,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含供销社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 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发挥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构建农科教、管推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农场建设。
(四)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和农机手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补贴重点,对花生、棉花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和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水稻插秧机、干燥机等重点机械,实行应补尽补、有购就补,进一步向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 有条件的市、县对粮食干燥、秸秆还田、花生和棉花联合收获等机械化作业实施补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老旧高耗能机械更新步伐,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腾笼换鸟”、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大型农机企业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农业系统各相关单位,形成高效工作推动机制。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区、粮棉油生产大县作为建设示范重点,积极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努力打造一批模式优、机制好、效果佳的全程机械化亮点,典型引路,梯度推进。支持基础好、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整市推进。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责任机制。制定评价科学的工作考核机制,把推进全程机械化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
第三篇: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关于整体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提升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6‟56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整体推进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底,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机耕水平达98%;水稻机插率达76%、小麦机(条)播水平达80%;植保统防统治水平达90%(其中高效植保达60%);机收水平达98%;粮食烘干能力达70%(其中产地达50%);麦秸秆还田率达90%、稻秸秆还田率达60%;规模经营面积达50%;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统一服务面积达90%。
二、时间要求
2016年至2017年,在全区5个镇组织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根据各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分阶段、分梯次实施:
第一阶段:示范创建。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3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7年12月底前。
第二阶段:组织自评。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4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8年1月底前。
第三阶段:验收考核。第一梯次是黄尖、盐东2个镇,于2017年5月底前;第二梯次是南洋、新兴、便仓3个镇,于2018年2
月底前。
三、工作重点
(一)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水稻机育插秧、小麦机(条)播、高效植保和粮食烘干等四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和水稻机种(机插秧)、小麦机(条)播、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机具装备。
1.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乘座式插秧机,更新换代老旧插秧机,并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依托,采取流水线或轨道播种,软(硬)盘无纺布田间、硬质地面、工厂化等方式集中育供秧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熟化和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
2.稻秸秆还田(犁耕翻还田)集成小麦精量机条播技术。秋季重点推广深松和犁耕深翻还田技术,突出小麦精(少)量复式条播机机械普及应用推广。
3.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重点发展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牵引式喷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逐步淘汰老旧、低效喷雾机,努力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控减农药施用量,并大力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创建活动。
4.机械化烘干技术。以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仓储一体化烘干建设为主,规范有序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并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主、粮食种植大户添置粮食烘干设备,点面结合,同步推进,不断提升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
(二)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和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按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农机具,通过合作经营、土地股份、统一服务等 — 2 —
形式,推进订单式、托管式、联耕联种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加大技术人员、农机手、种粮大户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技术开发、示范应用、技术培训和农机管理能力。邀请涉农领域相关专家,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以及现场推进演示会等活动。
四、季度计划
(一)第一季度:组织镇村主要负责人、农机合作组织法人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粮种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种粮大户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
(二)第二季度: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育秧播种机、插秧机、高效植保机械和拖拉机等机械;水稻流水线播种育秧、小麦机收和烘干;机耕整地、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组织召开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
(三)第三季度: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组织夏粮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指标验收考核;购置水稻收割机、小麦条播机及复式一体机等机械,组织农机合作组织法人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等开展高效植保机械和烘干机等机具设备技术培训。
(四)第四季度:水稻机收、烘干;机耕整地、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作业,组织召开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麦机(条)播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加强麦田间管理;组织各镇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指标完成情况开展自查;组织达标镇申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镇考核证书》,迎接省、市验收考核。
五、奖补政策
(一)奖补内容及标准
1.提升水稻机种水平。对新购置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且当年本地机插秧单机作业量达5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2万元;对当年采用大田、硬质地面、工厂化集中育秧且按1:80完成大田机插秧任务的育插秧大户,按秧池面积分别给予500元/亩、1000元/亩、1500元/亩奖补。
2.提升小麦机种水平。对新购置配套8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复式条播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5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0.3万元的奖补。
3.提升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对新购置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1000亩以上的,给予单机作业补助2万元;对新购置无人植保机,且当年本地单机作业量达2000亩以上的,按机具销售总价的50%给予补助;对当年植保机械实现统防统治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专业服务组织或个人,给予1万元/个的奖补。
4.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对当年新建烘干机库房成套设施的,按每10吨(含)以上批处理能力烘干机烘干谷物达500吨/年(换算稻麦面积在1000亩以上),且本地实际服务面积达到烘干能力50%以上的,按烘干机配置吨位,每吨0.2万元标准给予烘干设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补。
5.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运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作业服务本地区总面积达5000亩以上(最大单项作业面积达2000亩以上)、自身机库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1万元/个的标准给予奖补。
6.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农机化服务经营。对当年承包100(含)亩以上且粮食生产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等农机具配置合理 — 4 — 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按照1万元/个的标准给予奖补。
7.创建镇奖补。对如期完成创建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考核的镇,在市级奖补的基础上,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补。
凡新购置且完成规定作业量的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小麦复式条播机、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粮食烘干机,必须纳入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方可享受奖补。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先建后补”原则,奖补内容与国家、省、市、区其它扶持奖补项目相同的,按单靠就高原则执行,不重复享受。
(二)申报程序
资金奖补参照国家和省市区项目申报程序,由区农委牵头,区委农办、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奖补资金申报由相关主体(农民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稻麦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向所在村(居)提出申请,经镇农业、财政主管部门核实,当地镇政府审核确认后,提请区政府考核验收。相关主体申请奖补资金时,需提供权威部门认(鉴)定批文、执照、证书以及有关的承包合同和作业服务协议、镇级各类数据统计表等相关材料,同时提供所购机具产品合格证明、销售票据以及安装设备须有安装确认表等相关证明材料,上述所有材料,镇政府均负责审核把关。
(三)资金兑付
1.新购置六行(含)以上乘座式插秧机、小麦复式条播机、宽幅12米(含)以上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的单机作业补助奖补资金分两年结算,每年按50%兑付。
2.育秧面积、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或个人、农机具配置合理
— 5 — 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以及粮食烘干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奖补资金,一次性全额兑付。
3.如期完成创建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考核的镇,奖补资金一次性兑付到位。
若创建镇未能如期通过省、市、区考核验收的,先期兑付的所有奖补资金,在下区财政下达给该镇的农业类扶持资金总额中扣除。
六、工作职责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是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主体。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要结合实际和创建要求,积极推广各类农业机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夏、秋两季至少各召开一次现场演示推进会;分类汇总、审核、整理相关材料,主动接受省、市、区验收检查考核;在完成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向区农委申请《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证书》。
(二)区农委职责
根据本地区农机具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平实际,制定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给各镇,并明确时序进度;成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技术指导专家组,对重点环节的技术指导;组织镇相关人员、农机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负责人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组织召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演示推进会;负责考核验收,并形成考核验收意见报市农委备案。
(三)区财政局职责
会同区农委对创建示范区实施方案汇总审核;制定示范区创建项目管理办法、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合理安排项目配套资金,及 — 6 —
时拨付奖补资金,监督项目资金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将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成立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农办、区财政局、区农委、区粮食局等部门以及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落实。成立由区农委主任为组长,农机、作栽、植保、农环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制定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和服务指导。各镇也要把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推动本地“三农”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级领导小组,通过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信息交流、目标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二)密切部门协作。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关键环节,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农业部门要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搞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好各项推进措施;要整合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农机贷款、秸秆机械化还田等扶持政策,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省以上专项资金,积极落实区级配套资金,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国土部门要帮助化解烘干配套设施、农机库棚、农机维修网点等用地难题。经信部门要协调落实好粮食生产经营组织粮食烘干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政策。粮食部门要提升粮食收储环节烘干能力。水利、交运等其他部门也要积极推动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7 —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
(三)加强宣传发动。各地要通过微信、微博、广播、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途径,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识,动员和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绩效考核。区政府将制定出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评价办法,分镇组织考核。农业、财政等部门要联合组成验收考核小组,按照市下达的考核指标要求,重点加强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绩效跟踪、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对提供虚假、不合规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奖补对象,一律取消奖补资格;对虚报、冒领者,追回奖补资金,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考核合格的镇给予奖励并予以通报表彰;对未能如期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的镇,综合奖考核将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四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_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
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
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