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区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乡镇商业中心是指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规模适度、业态合理、管理规范、整洁亮丽的中心商业街区,是集购物、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小型购物中心。为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现对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提出下意见。
一、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意义、原则、目标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重要阶段。乡镇商业中心,是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有利于搭建农村商贸流通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就业;有利于提升集镇形象,完善集镇功能,增强乡镇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对于早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原则
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原则。从规划的理念、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做到人本化,营造自然、舒适的空间,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二是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因素变化特点,既尊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尤其要考虑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比照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规划,构建全市乡镇现代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三是因地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在外观设计上要体现各自的特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在制定规划时凸现特色,建设有特色的商贸服务网络和商贸文化。四是功能协调,产业配套的原则。兼顾商业中心与其他产业之间,尤其是和旅游业、特色农业之间的功能配套,使不同行业、业态、规模的设施互补互利、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得到较大发展,60%的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商业中心(商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商业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心镇建成商业中心,80%建制镇和50%的建制乡建成商业中心,形成以县城商圈为核心、乡镇商业中心为支撑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建设乡镇商业中心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选择模式
乡镇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乡镇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南,按照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商业设施建设规划开发建设。在商业中心的模式上,应该因地制宜,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做到“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可以采取“中心广场+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也可采取“广场+商业步行商业街”或“商业步行街+主体商业设施+其他业种网点”的模式。在开发建设上,一是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的方式,由开发商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二是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与开发商投入相结合,由政府与开发商共建的方式建设乡镇商业中心。三是采取政府、开发商和居民户共建的方式开发建设乡镇商业中心。
(二)因地制宜确定规模
各地应根据区位、人口、消费水平、产业特色、经济发展速度和辐射范围等实际情况,确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合理规模,过大易造成商业设施闲置和浪费,过小则不利于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原则上市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在5—8万平方米为宜;县级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4—6万平方米;一般建制镇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3—4万平方米;一般建制乡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面积应达到1—2万平方米。
(三)合理配置业态业种
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应认真搞好功能分区,至少满足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商务三大功能,做到同类业态相对集中,三大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商业中心的业态业种应该配置齐全,既要有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又要配套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通讯及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业态业种,还要做到错位经营,避免造成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连锁折扣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健身、娱乐等商业设施,积极发展宾馆饭店业。根据调查,最佳业种配置应该是: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及服务业占5%。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商业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决定商业中心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商业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规划建设商业中心过程中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配套建设足够停车场(位),满足消费者和旅游团体的停车需要;要配套建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满足企业或商家举办一些宣传促销活动的需要;要搞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商业中心功能。
(五)注重培育商业文化
乡镇商业中心应该体现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是精神风貌、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集中展现。一是商业中心的建筑应富有特色,避免“千街一面”、“千镇一面”。二是应打造一批商业文化载体,可通过雕塑、小品、广告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和商业文化,既改善购物环境,又让消费者增长知识,受到文化熏陶。三是注重经营过程中的商业文化建设,增加文化氛围。
三、乡镇商业中心建设重点
(一)认真编制商业中心建设规划。各乡镇应依据各区县(自治县)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根据各镇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产业情况等具体因素,认真编制一个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商业中心建设规划。乡镇商业中心建设规划要突出各镇的特点,重点规划好大型零售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旅游休闲服务业等商业网点及配套设施,合理设置业态结构和经营结构。乡镇商业中心规划应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特别应征求商家的意见,增强商业中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规划确定前,有条件的乡镇还应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力求规划更加科学完善。
(二)搞好主体商业设施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具有美化环境、展示城市形象、聚集人气商气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既是决定商业中心档次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一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商业中心的主体商业设施是设置全镇商业主力店的场地,应该具备体量大、功能全、设计科学的特点,主体商业设施面积一般应占商业中心总面积的30%—50%为宜,以便布局主力大店。
(三)培育商业特色街。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培育一条以上商业特色街,重点是商业步行街或专业特色街,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商业步行街应根据各乡镇的城市规划,与乡镇商贸中心区紧密结合,集中布局一批大店、品牌店、专业店,建成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商业特色街与商贸中心区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呼应,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在道路上形成衔接,可按大类商品或业种分别设置,突出商业特色,贴近大众消费。建设初期不过分强调规模,通过逐步引导、积极培育得到发展。
(四)加强建设大中型超市。超市是现代流通的经营方式之一,也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零售业态。各乡镇要根据本镇商贸流通发展状况,在“十一五”期间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一般建制乡至少500平方米以上)。可结合“双建工程”龙头企业进行建设,或通过引进品牌企业到中心镇建立连锁超市分店,支持培育本土企业建立超市。使大中型超市与便利店、折扣店等小店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宾馆或经济型酒店、餐饮大店,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需要。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商业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工作。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和改善对乡镇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切实研究解决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把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推动乡镇商贸快速发展的协调机制。
(二)从政策上支持乡镇商业中心建设。乡镇商业中心是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重点,对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理念建设的乡镇商业中心,市级商业结构调整资金将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各地应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促进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商业中心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协调银行和财税加大对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信贷支持和财政税收支持,加快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
(三)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商业中心。各地要把加强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与引进工业项目一样,认真搞好商业中心建设骨干项目的包装,积极制定乡镇商业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者和外地投资者投资建设乡镇商业中心,加快全市乡镇商业中心建设步伐,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篇: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加速推进乡村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的思考
一、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县各镇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乡村工业园区,有效地促进了乡镇工业的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已成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中较具潜力的增长点,为推动全区乡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导和带
动作用。
乡村工业园区改变了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落后状态,初步实现了人口集聚、设施共享、集约化经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办成本,成为乡镇企业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它对于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兴办个私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水平,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乡村工业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快园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选择,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县乡村工业园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园区规划起点低,布局欠合理,规模比较小,建设进程不够快;有的对入园企业不加选择,技术含量不高,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带动作用;有的园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运作机制不活,园区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同程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乡村工业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乡村工业园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工业园建设
乡村工业园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采取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等开发形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加快培育一批高
水准的乡村工业园,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搞好乡村工业园的规划
乡村工业园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衔接,立足长远,兼顾当前,由县统一组织论证,乡镇负责实施,允许突破乡镇行政区划。园区选址,要突出中心镇、产业密集带、特色产业区为重点的区域地理优势。
园区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组团式发展,分步到位,并为中、长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坚持实事求是,注重与当地的特色经济、块状经济相结合,兼顾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形成乡村企业园区化发
展的新格局。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房屋,要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法实行严格控制。引导园区外的乡镇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入园发展。乡镇工业园区规划,要注重厂房建筑、公共设施、整体环境的布局,讲究形象,提高效能,增强投资吸引力。要注重环境保护、安全消防设施的同步规划。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对
原有的规划要依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使之更加
符合实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工业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经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滚动发展。根据园区投资环境和发展规划,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入园企业要降低门槛,能外则外,宜私则私,积极吸引外商和社会法人开办独资企业,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的私营业主进园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1、各乡镇园区都要建立园区管理组织,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园区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创建多元资本结构的投资公司,履行法人职能,形成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
2、建立园区物业管理制度。以园区为单位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实行全过程物业管理,坚持优质、低价服务,降低运行成本,节约
企业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对进园的工业项目要进行规划、论证和筛选,做好项目环境评价。坚持环保、安全及消防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即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措施、劳动安全、消防及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注重进园
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更多地选择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
4、督促园区内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统计、会计、安全环保管理、设备管理、科技管理、劳动合同规范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
四、实施优惠政策,扶持乡镇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一)优先保证乡镇工业园区用地
1、经批准建立的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同时,加快予以办理用地手续。进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用地计划不足时,可向国土管理部门申请追加用地计划。所在乡镇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可通过国土管
理部门有偿调剂。
2、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近期可以复垦成耕地的老村庄、原企业用地和通过土地整理净增耕地作为置换和折抵指标,优
先安排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预留区。
3、实行土地占补挂钩政策。入园的私营个体企业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允许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调整出来的老村庄、企业用地复垦成耕地,按“等质、等量”原则异地换成建设用地,对园区外已办建设用地手续,尚未使用的土地,允许置换成园区建设用地。新占用地
按存量建设用地办理。
4、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园区内己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流转,新办企业和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园区依法取得的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采取先建造标准厂房,后以出租、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给企业生产
经营使用。
5、对征(使)用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所在乡镇政府可采取“一次算清,逐年支付”的办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折股
投入,参加园区开发。
6、为促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批租土地的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费的园级净收益部分,提取后留归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7、园区新办企业实行土地批租的,在先征为国有土地、支付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可先开工建设,余款按双方约定分期支
付,全部付清后办理土地权属证书。
(二)积极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为入园企业特别是发展潜力大、资金回笼快的各类中小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探索以乡村工业园资产为担保的融资渠道,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努力解决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积极向上争取,为符合政策和上市资格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服务和指
导。
(三)园区内各类企业享有税收、办证、人才等相关优惠政策,推行办事公示制,统一收费标准,增加透明度,简化手续,提高效
率。
(四)对为园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信发〔2010〕19号
中共信阳市委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民新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2010年6月4日)
为进一步指导、规范和支持农民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以及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现就我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民新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市现有农户160多万户,分布在3216个行政村、8万多个自然村庄之中。这种分散居住的状况,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实现城乡互动,让更多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各项改革深入进行;有利于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总之,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必将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准确把握农民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围绕把信阳市建成村镇建设样板区,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通过农民新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按照《信阳市2010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评及督导奖惩体系实施办法》要求,2010年各县区新开工建设农民新村60个以上,其中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10个(新县新开工建设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2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40个);所有市级示范村和40%以上县、乡示范村建成1个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集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零拆整建、建新拆旧;坚持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三、优化规范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
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农民新村建设的实施程序和具体流程为:
(一)选址规划。村级组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要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新村建设地点,科学制订新村建设规划。鼓励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封闭运行,拆旧建新,滚动发展,不占或少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控制区域内的村庄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一律不批划宅基地。
(二)规划报批。村级组织将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上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县级规划部门申报。规划部门根据拟建设农民新村村民委员会的请求及乡镇人民政府意见,组织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三)申请用地。经规划部门评审同意后,以县区为单位将本拟建农民新村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并打包,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拆旧建新、自求平衡解决用地问题。正式申请之前,村级组织对拟拆旧建新的农宅进行逐户登记、造册,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村民签名盖章,所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签章同意。凡拟迁入新村的农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定退回老宅基地使用权协议,明确承诺在规定时间内退还老宅基地。对拆旧区涉及的农民住房,县区国土资源 3
部门逐户摸底,量算面积,登记造册,并留下影像资料。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前,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具体实施土地整理复垦的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土地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资金来源、后期管理等相关内容。
(四)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部门对拟建农民新村相关上报材料审查并现场察看符合要求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挂钩项目周转指标。每个挂钩项目的建新区用地规模控制在450亩左右,建新区用地规模必须小于拆旧区规模,拆旧区复垦增加耕地数量必须大于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
(五)项目实施。挂钩项目经省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后,按照批准的规模,即可组织实施。经过批准的挂钩项目视同批准了农用地转用,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设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宅基地的有关规定,贯彻“一户一宅”的审批原则。城市规划区外,乡镇规划区内的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1亩以下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平方米;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山区丘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占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34平方米;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内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集中兴建住宅小区,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小高层或者高层住宅社区;新村内部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及相关公益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六)整理复垦。农民新村建设要做到当年新建、当年拆旧,到农民新村建房或购房的农户要按照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在规定时间内腾退出老宅基地。县、乡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对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优先复垦为耕地,用于归还所借用的挂钩周转指标。
(七)项目验收。项目区实施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籍变更调查,明确地块界址。对“先建后拆”的项目区待实施完成后一并验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正式验收前,由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市国土资源部门正式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竣工报告,并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归还挂钩周转指标。验收不合格,在规定时间提出整改意见,逾期整改不到位的,收回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全部完成并归还周转指标后剩余的“三项整治”置换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其他农民新村建设;指标充足的地区可以易地有偿调剂,所得流转费用可以用于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新的项目区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加强农民新村建设的指导扶持
(一)加大对农民新村规划编制的指导。规划部门要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基层科学做好农民新村规划。拟开工建设的农民新村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 5
划,街区、房屋、户型应编制方案或守则供群众选择。新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地形地貌条件,布局要合理,规模要适中,设计要实用,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完善,产业发展要有支撑。要及时高效搞好农民新村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受理农民新村建设项目实行“限期办结制”。
(二)积极做好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申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利用农村土地规划修编,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规划;做好农民新村建设用地的审批和向上申报工作,负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管理;负责将规划内的农民新村纳入土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库,组织对已腾退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
(三)为农民新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新村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保证工程质量;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节约、低碳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对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交通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出村道路的勘察、设计、建设。卫生、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新村的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等工程。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工作。金融机构要创新支农服务方式,简化农民建房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农民新村建设。体育部门要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一定资金优先为农民新村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积极 6
落实农民健身工程。
(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农民新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及产业的配套建设上。制定农民新村建设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民新村,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的新机制。
(五)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共建新村。充分利用我市被确定为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的机遇,按照“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引导村民积极筹资筹劳,争取国家和省奖补资金,解决村内道路维修、安全饮水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等建设资金,完善配套新村公共设施,加快新村建设进程。
(六)做好农民新村房产的办证工作。对到农民新村规划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土地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证;房管部门要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民新村住宅登记簿,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合法房屋进行登记,并向权利人发放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屋权属证书。到农民新村居住的村民可以登记为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双重户口(城市、农村)政策待遇,可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 7
策和国家惠农政策等。
五、切实强化农民新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改革试验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市创新城乡一化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实施。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为直接责任人,相应工作机构的同志为具体责任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作不断往纵深推进。各县区也要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四篇: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安政〔2011〕41号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大 中 小】发布人:xxzxwy来源:时间:2011-11-16 10:30:08浏览437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步伐,做大乡镇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促强扶弱、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乡镇经济发展预期总体目标是:乡镇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2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2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农业产业链、十大增效技术”,切实加快我市由农产品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化大市转变。大力推进“六大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增强乡镇经济实力。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引导乡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一是抓专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进度,提高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对不具备建设园区的乡镇,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乡镇之间或乡镇与产业集聚区之间联合建设园区,切实解决好乡镇发展经济的载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入园建设项目实现的乡镇级税收分成比例及重点指标统计归属,由乡镇、专业园区自主协商确定,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予以确认。二是抓项目,扩大发展规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当地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乡镇工业的重点,搞好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乡镇产业链条,增强乡镇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升乡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搭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改变目前多数乡镇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等消费品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超市和连锁农家店。有条件的发达乡镇除大力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外,还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步伐。要充分发挥部分乡镇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镇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小城镇(乡镇)建设。要围绕推进村镇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的能力。支持我市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设施基础、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行列。推动水冶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水冶镇发展到中小城市规模,成为安西区域经济中心。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使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五)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
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六)坚持城乡统筹,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一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和发展沼气清洁能源,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乡貌的大改观。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努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五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体系。通过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造就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动权。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到乡镇和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办法,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财政扶持乡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乡镇企业疏通资金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向乡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倾斜,让更多的乡镇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创业者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促进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或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强、特色经济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完善考核评比。市统计部门要参照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测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测评法,对全市92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考评,分别按照综合实力、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排名。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20名乡镇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前10名乡镇分别授予“二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对各项考核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前进5个位次以上的乡镇授予“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乡镇经济发展目标和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要求,坚决打破市场分割、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更规范、更快捷、更透明、更高效”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乡镇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因部门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等原因干扰乡镇经济发展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报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其实行效能问责。各级政法机关要创造平安
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从重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乡镇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力促乡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
第五篇: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精)
加速推进乡村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的思考
一、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 我县各镇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乡村工业园区, 有效地促 进了乡镇工业的相对集中, 连片开发, 已成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中较 具潜力的增长点, 为推动全区乡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导和带 动作用。
乡村工业园区改变了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 “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 的分散落后状态,初步实现了人口集聚、设施共享、集约化经营,大 大降低了企业的创办成本,成为乡镇企业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它对于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扩大对外 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兴办个私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 持续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水平,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加速推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 乡村工业园具有旺 盛的生命力, 加快园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选择, 也是一项十 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 我县乡村工业园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规 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的园区规划起点低,布局欠合理,规模比较小,建设进程不够快;有 的对入园企业不加选择, 技术含量不高, 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的带动作用;有的园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运作机制不活,园区的优 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同程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要从战 略的高度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乡村工业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 加强乡村工业园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 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工业园建设
乡村工业园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采取 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等开发形式,实行 “ 谁投 资、谁所有、谁收益 ” 的原则,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加快培育一批高 水准的乡村工业园,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搞好乡村工业园的规划
乡村工业园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相配套衔接,立足长远,兼顾当前,由县统一组织论证,乡镇负责实 施, 允许突破乡镇行政区划。园区选址, 要突出中心镇、产业密集带、特色产业区为重点的区域地理优势。
园区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 做到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组团式发展,分步到位,并为中、长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 地。坚持实事求是,注重与当地的特色经济、块状经济相结合,兼顾 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形成乡村企业园区化发 展的新格局。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房屋, 要结合城镇化建设, 依法实行严格控制。引导园区外的乡镇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有计划、有步骤地入园发展。乡镇工业园区规划,要注重厂房建筑、公共设 施、整体环境的布局,讲究形象,提高效能,增强投资吸引力。要注 重环境保护、安全消防设施的同步规划。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对
原有的规划要依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使之更加 符合实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
坚持 “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 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工业园区建设 资金, 鼓励和吸纳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经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滚动发展。根据园区投资环境和发展规划, 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入园企业要降低门槛,能外则外,宜私则 私, 积极吸引外商和社会法人开办独资企业, 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的 私营业主进园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1、各乡镇园区都要建立园区管理组织,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园 区的管理机构,要根据 “ 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 的要求,加快创建 多元资本结构的投资公司,履行法人职能,形成独立运作、自负盈亏 的运营机制。
2、建立园区物业管理制度。以园区为单位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 实行全过程物业管理,坚持优质、低价服务,降低运行成本 ,节约 企业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对进园的工业项目要进行规划、论证和筛 选,做好项目环境评价。坚持环保、安全及消防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 “ 三同时 ” ,即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措施、劳动安全、消防及卫生设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注重进园
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更多地选择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
4、督促园区内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统计、会计、安全环保管理、设备管理、科技管理、劳动合同规 范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
四、实施优惠政策,扶持乡镇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一优先保证乡镇工业园区用地
1、经批准建立的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 同时,加快予以办理用地手续。进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在用地计划不足时,可向国土管理部门申 请追加用地计划。所在乡镇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 可通过国土管 理部门有偿调剂。
2、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近期可以复垦成耕地的老 村庄、原企业用地和通过土地整理净增耕地作为置换和折抵指标, 优 先安排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预留区。
3、实行土地占补挂钩政策。入园的私营个体企业确需占用农用地 的, 允许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调整出来的老村庄、企业用地复 垦成耕地,按 “ 等质、等
量 ” 原则异地换成建设用地,对园区外已办建 设用地手续,尚未使用的土地,允许置换成园区建设用地。新占用地 按存量建设用地办理。
4、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园区内己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 以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流转,新办企业和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的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园区依法取得的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 允许采 取先建造标准厂房,后以出租、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给企业生产 经营使用。
5、对征(使用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所在乡镇政府可采取 “ 一次算清,逐年支 付 ” 的办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地折股 投入,参加园区开发。
6、为促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批租土地的土地使用权有 偿使用费的园级净收益部分,提取后留归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7、园区新办企业实行土地批租的,在先征为国有土地、支付一定 比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 可先开工建设, 余款按双方约定分期支 付,全部付清后办理土地权属证书。
(二 积极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为入园企业特别是发展潜 力大、资金回笼快的各类中小企业, 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服务, 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探索以乡村工业园资产为担保的融资 渠道,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努力解决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积 极向上争取, 为符合政策和上市资格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服务和指 导。
(三 园区内各类企业享有税收、办证、人才等相关优惠政策, 推 行办事公示制,统一收费标准,增加透明度,简化手续,提高效 率。
(四)对为园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