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作者:张 彪
[内容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城乡保险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发展十分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风险管理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功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瓶颈和短板。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发展,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构建激励有效、政策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与农民、农业、农村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与制约,我国城乡保险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保险体系不完善,经营体制机制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到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十分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风险管理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功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瓶颈和短板。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发展,加强和改善农村保险服务,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保险支持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加快农业保险发展,须坚持政策扶持、适度竞争、市场化取向原则
发展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利用保险机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及特点,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策扶持原则。由于农业保险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有其特殊性,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点,与城市保险相比,农业保险的财务可持续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保险保费支付成本高。目前,国家已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支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政策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财税、监管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资金引导、巨灾风险补偿、市场准入与退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性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措施并实现制度化、长期化,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对推动农村保险发展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适度竞争原则。垄断不利于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效率与水平。要在综合分析和评估各地试点农业保险的市场情况看,垄断经营不利于提高效率和服务,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负担;经营有效益,成本会很大,甚至有的地方不记成本,因为很多地方的农业保险试点是政府委托办理的,当风险损失高时,经营单位同样会“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搞的地方政府左右为难。应根据市场规律,在政府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宽农业保险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国内外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支农专业性保险公司或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社等新型农村保险机构,逐步构建适度竞争的农业保险市场体系。
(三)商业可持续原则。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如果完全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其庞大的支出,农业保险将难以为继。应坚持商业化经营,财政根据惠农政策的需要给以税收或保费补贴,这样才可能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保险风险较高,农业保险机构要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难度很大,根据国外情况看机会不可能。这就需要在一定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坚持费率覆盖风险的原则,否则,不仅农村保险机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造成急需保险的农民群体得不到保险。实践证明,对涉农保险执行市场费率,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保险的权利。对于农村保险机构开办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在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如保费补贴)后仍然也需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市场化取向原则。无论是农业保险机构的产权制度,还是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人文风俗多样,除全国性的大公司外,还需要类似农村互助或合作社性质的、中小规模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区域性农业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的改革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尊重农业保险机构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现阶段,坚持农业保险改革发展市场化原则的核心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省,甚至以县或市为单位的农业保险法人机构。
二、加快农业保险发展,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保险供给严重不足,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十分紧迫。
(一)组建农村或农业再保险公司。该公司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参照信用保险公司,应属于政策性保险公司,以此为载体建立起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与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农险公司和各类新型农业保险机构建立再保险关系,解决农村巨灾风险的损失补偿问题。
(二)强化商业保险公司的支农责任。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原则,强化商业保险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保险公司的支农责任,可根据保险主体的市场规模,承担适当的农业巨灾保费分享和责任分担,这样有利于处理好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经营机制转换,充分利用资金、网络、专业优势,切实加大对县域乡镇农业保险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控股的商业保险公司成为保险服务“三农”的重要支柱和载体。
(三)发挥专业农险公司主力军作用。目前,保监会已批设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等四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这些专业农险公司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实行商业性经营和政策性经营相结合,业务范围涉及农村种养业保险、城乡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等。应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专业农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拓宽覆盖面,发挥专业农险公司的主力军作用。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地推进设立新型农村保险机构的试点,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特别是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出资设立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保险机构,鼓励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改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农业保险市场。
三、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
创新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农村保险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从当前农业保险服务来看,重点要加大四方面的创新,不断满足差异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保险服务需求。
(一)创新发展模式。造成当前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是农业保险机构长期粗放经营。农业保险机构要改变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更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来制订自身的科学发展战略,确立差异化内涵发展模式。把规模的扩张建立在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在此基础上提高经营管理质量和讲求效益,做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健康发展。
(二)创新经营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险交易电子化、保险产品多元化、保险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农业保险机构必须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首先要发挥好已设保险网点的作用,建立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机制,改进政策性“三农”保险的运作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信社、邮政储蓄网点和其他农村服务组织的优势代理各种农业保险业务。第三要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农村信贷风险。
(三)创新保险产品。基于农村现行的经济运行的现状,以及农户保险缴费能力较弱、保险标的较分散等特点,首先要积极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受农民欢迎、政府有意愿扶持的农业保险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障需求。其次要以农户为单位,设计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组合式或捆绑式农业保险产品,农户根据保险需求和缴费能力自由选择。第三要适应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要求,设计开发既具有较高保障,又具有投资理财的新型农村保险产品,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创新服务方式。农业保险机构要牢固树立以农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简化承保理赔服务流程,充分利用计划生育员、乡村医生、农技推广及植保员、治安员等提供承保和理赔服务。同时要发挥移动通信和电视网络等优势,在农村地区开发手机保险、电视保险等,提高保险服务的便利度,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
四、加强农业保险监管,建立有效性、持续性、前瞻性的农村保险监管体系
农村保险是整个保险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保险监管是困难最多、压力最大、任务最重的领域,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是促进农村保险稳健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要推进政府监管、企业内控、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农村保险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保险机构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管,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体系,落实现场联动检查、非现场监管的联动机制,按照高风险、严监管的原则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领域的现场检查,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增加县域保险监管力量,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二)开展审慎的分类监管。针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不同和农村保险经营环境的差异,对农业保险机构实施审慎性监管的同时采取分类监管措施。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业务,重点监管其偿付能力和保险服务;对专业性农险公司开展的农村保险业务,重点监管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村保险的服务;对农村互助或合作性质的保险机构,实行社员的自律管理,积极探索以自律管理为基础,保险监管机构监管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处置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既分工协作又相互配合的监管格局,确保新型农村保险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重点领域监管。当前,农业保险主要存在投保逆选择风险、巨灾风险、现金管理操作风险、理赔服务道德风险,在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投保逆选择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力度的同时,重点要做好资本监管、公司治理监管、内部控制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铲除各类风险产生的土壤。首先要突出补充资本约束和纠正制度,限期达到偿付能力监管目标,促进农业保险机构审慎经营和理性扩张。其次要突出企业分工合理使之明确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健全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要突出建立渗透各项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由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内控体系和保险文化,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五、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构建激励有效、政策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轨时期,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风险大、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现今农业保险的问题就是经营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收益率比较低,这些问题造成农业保险机构资产质量较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借鉴各国扶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加大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构建积极有效、协调配套的长效政策扶持机制。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推进农业保险立法,有利于农业保险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保险法应主要涵盖农业保险的运营主体、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农业保险的风险状况、保障风险和保障水平、保险费及分担机制等基本内容。另外,农业保险立法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即在农业保险立法的同时提供财政、再保险等各项配套支持措施,包括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优惠规定、资金运用规范、农业保险再保险机构扶持等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保险正常运转。
(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财政补贴可分为对农民保费的补贴和对经营主体的补贴两个层次,也可采取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基金或购买再保险等方式。对参加农业或农村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实施农险税收减免。鉴于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在对农业保险减免营业税的同时,减免所得税,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业务。所减免的税收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用做应对农业大灾的补偿积累。
(四)加大监管支持力度。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实施创新的监管措施,适时适度放宽资金准入、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门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农村保险。要研究农村保险机构差别化监管的收费制度和政策,发挥好监管政策对农村保险的引导作用。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是要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使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加工、流通、增值,从而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销路的问题,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分的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稳定发展农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重点。
一、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局面已得到很大改变,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逐步显露出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矛盾。目前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低水平结构过剩,这是产量增加、消费制约、国际市场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也有着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几十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束缚了广大农民的手脚,在“十年浩劫”期间甚至把多种经营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些改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农民种什么只能按照政府的安排去落实,而且也只负责农产品生产,而后面的加工与销售则是二三产业的范畴,部分农产品的收购加工由政府统一组织,造成农民与市场的严重脱凶。这
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客观上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性,削弱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也只停留在催收、催种和催管上,工作的重心是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和引导,也没有在品质改进、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上做好文章。与此同时,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也相当淡薄。
(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散使农产品形不成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土地承包权的分散状态。农户承包的土地需要分成好几块,各家各户的种植品种、方式各不相同,给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作业带来很大难度。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有很大差异,难于形成合力进行农业设施建设。乡镇企业虽然为部分劳动力提供了生产服务场所,但没有从分配上分离出去,因而乡镇企业的职工是亦工亦农,人均承包土地一直停留在1亩左右,土地经营分散状况尤为突出。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农产品生产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并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而是劳动者即人的素质。就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来说,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
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于形成各有特色的可以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造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差。
(四)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的组织发展缓慢,使农民与市场严重脱节。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饱和状态,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农立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风险较大,造成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困难,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与纽带,更难于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即使有一部分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同农民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比较脆弱。许多农民把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寄托在政府部门的包揽上,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能面向农村和农民,没有把大量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及推向国内外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违背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跟不上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许多农业服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许多涉农部门难于适应,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内容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辅导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农技、农资、供销、农机及农经等乡镇为农服务部门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上,而对产前市场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农业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也是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的一大障碍。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
不难看出,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沿有一定的难度,也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从农村当前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看,农业产业化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所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应该做好而且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针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遇到的许多问题,结合我们启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全面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思路上突破束缚,正确定位。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解放、四个转变,五个提高”,即:解放思想要从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成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整工作思路要从行政推动向行政引导,农民参与转变,从单纯注重产量向主要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计划任务向注重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从注重研究生产向注重研究效益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向真正转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率,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水平上来。
(二)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寻求科技上的“靠山”。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只能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上的副业生产而已。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品种、质量,价格以及季节差的竞争,而支撑这种竞争的是科技。因此,在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
程中应十分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与各级农科教部门经常接触,共同探讨,将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常邀请一些高科技人才实地进行指导,同时也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三是积极组建专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贸工农、产加销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技术协作是加快发展,优化组织,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各种专业化、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合作流通组织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能真正在市场经济和在环境下运转起来。
(三)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纽带,是能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通过扶持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他们驾驭大市场的能力,通过他们逐步把农副产品和广大农民的经营意识全面引向市场,大力扶持他们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浪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原有初级生产规模较大,但在后道加工和经营上存在某些缺陷的农副业项目,要进一步动脑筋、跑市场,寻找出路,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一条龙。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寻找新产品、新项目,培育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使我们的农业经济能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全面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兴农意识。要把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户代表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着子来抓,充分发挥起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同时在实用技术培训中,把狠抓科技教育,发展科技兴农提高科技种养水平,作为优化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来抓。首先利用农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次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科技教育。聘请农业专家教授现场指导、田头会诊,联系实际开展适用性强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工厂化优质育苗等技术讲座。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涉农部门要迅速转变职能,主动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包括科学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原来传统农业上农民无需要面对的市场信息和法律保障等内容。改变过去“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原来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已不适应产业化农业的需要,我们的各级涉农部门必须面对挑战,自我加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新一轮农业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强的后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道路、电力、环境建设关系到农业投资环境的好坏,是农业的基础性工程。由于几十年来传统农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广大农民对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欠缺,所以我们必须尽快着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向广大农民讲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
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农民自觉地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的行列,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必变原来那种落后的农业基础现状,为现在和将业农业经济的大跨度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调优农业现有结构,发展市场农业,才能从根上改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立足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尤其要加大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品种的引进力度。要围绕品种更新要求,普及省工、节本、高效的栽培技术,农副产品保鲜技术等。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仅一江之隔,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肥沃,广大农民素有精耕细作习惯,要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传统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地理优势,依托大上海,开发大市场;利用沿海滩涂养殖优势,建设开发“海上启东”;利用现有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展市场;利用本地区土壤肥沃、精耕细作优势,不断开发种养业品种。另外,搞农业结构调整,抓市场经济,更需要各级领导优化服务。在市场农业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培训一大批立志献身农业、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服务于市场农业的技术骨干,营造一个想市场农业所想,急市场农业所急,奋勇争先的氛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过程,还会不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有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分析和解
决。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踏实工作,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启农网)
第三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突出抓好农机投入,确保总量增长。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通过加大农机投入,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全区农业机械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推进“强区富民、振兴岱岳”目标和和谐岱岳进程。
第四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及县域经济内涵,明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作用,进一步认识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借鉴曲周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功范例,解析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机遇,并针对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农产品输出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措施,为农产品输出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经济
在农产品输出大县,特别是无矿产资源的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工业立县、工业强县进程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强弱直接体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输出大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抓住了龙头,就抓住了重点,抓对了方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会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连锁反应。在此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县域经济内涵分析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教、科、研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它是我国实现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形势有着特殊的作用。
龙头企业涵盖三个产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闯市场的,都可以当龙头。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发的文件规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的标准: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以上;近3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二是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带动能力强,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四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重点龙头企业应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已经突破了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注重发
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1、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促进县域经济繁荣的重要抓手。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充分发挥县域传统农业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升级和附加值转化的便捷道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城乡经济才能更加活跃,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农产品输出大县发展工业、繁荣工业,走向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重要抓手和观念选择。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城和小城镇又是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集散地,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再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还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在当前,农产品普遍存在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变不够,加工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严重阻止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输出大县来说,可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结构调整,拉动农业农资市场繁荣,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增强,农民收入实现稳步提高。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下,农业产业化由于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大幅度增值,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具有效益好、发展快、带动力强的特点,是县级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农产品输出大县,支撑县财政作用显得尤为明显。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曲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范例
(一)、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较小,实力弱,缺乏较强的带动能力和辐射作用。在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7%,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更屈指可数。
2、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才720多万户,不到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左右,而我们国家仅仅在40%到50%左右。每价格一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值美国是3.72元,日本是2.25元,我国是0.38元。
3、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份额小。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90年代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4、经营机制不健全。市场、企业、基地、农户间缺乏有机联系。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无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但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
5、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外向度低,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年各方面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措施,一些地方存在着扶持政策不到位,没有给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
6、农业科技人员匮乏,待遇低,留不住人才。
(二)、曲周发展的成功范例
1、推动天然色素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曲周天然色素产量占全球25%、亚洲35%、中国50%,其中辣椒红色素产量居世界第一。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天然色素出口基地”。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突出抓好打造产业龙头和培育产业集群两个方面。在打造产业龙头上,努力把晨光天然色素集团有限公司扶优扶强。晨光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百强企业,年产辣椒红、叶黄素等天然色素1500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辣椒红色素生产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自营出口创汇3500余万美元。该集团正在谋划建设两个项目:一是利用晨光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建设国家级天然色素检测中心项目。二是致力开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建设天然色素及天然提取物综合开发项目。在培育产业集群上,曲周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谋划实施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天然色素产业园项目。目前,已入区建设的项目有4个,到2010年整个产业园区建成后,全县天然色素年产量将达5000吨,年产值15亿元,利税3.9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可带动辣椒和菊花种植47.5万亩,农民增收2.6亿元。未来奋斗目标是打造“中国天然色素之都”,把曲周建成世界最大的天然色素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世界色素看中国,中国色素看曲周”的产业格局。
2、推动宇龙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宇龙公司为曲周县一家以粮、油、食品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7888万元,是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食用油加工厂,年加工大豆油18万吨;小麦粉加工厂,年加工小麦21万吨,加工小麦胚芽油6400吨。公司在抓好日处理500吨大豆浸出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立县大项目。首先选上了总投资
1.3亿元的特种油脂面粉综合加工项目,建成日加工小麦600吨小麦胚芽油生产线。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筹备总投资3.1亿元的30万吨玉米淀粉综合开发项目,主要产品是可降解塑料粒子,用于生产全降解塑料膜。公司与河南工程大学合作开发的麦麸面粉,实现全国首家小麦加工100%全利用。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有效带动曲周及周边县粮、麦种植,拉动全县GDP的快速增长。
3、推动金赛博公司产业升级。河北金赛博板业公司年产环保型中密度刨花板8万立方米,家具10万件(套),贴面板180万平方米,公司“赛博”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全县依托该公司发展订单商品林,建成商品林基地框架15万亩,年带动农民增收6300万元。围绕这一产业,谋划实施了总投资9.92亿元的林板一体化工程项目,其中包括4个子项目,是列入国家林业局六大工程的项目,也是与中国绿色长城公司的合作项目,新造速生丰产林框架4万亩。纯木浆高档铜版纸项目,年可产5万吨铜版纸,产值4亿元,利税
1.4亿元。自偶氧化清洁制浆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年产漂白浆10吨,产值3.5亿元,利税8000万元。把林板一体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由单一板材向林、板、纸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4、推动棉纺行业做大做强。新润纺织有限公司是邯郸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投资1.06亿元,具有6.5万锭的生产规模。目前,与广东客商合作总投资2.1亿元组建新兆源纺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10万枚纱锭精梳生产线。项目全部建设后,可形成16万锭的生产能力。另有,华盛公司总投资5.8亿元的20万枚环锭纺、华银公司总投资7000万元的全自动气流纺等项目也正在建设之中。全县棉纺生产规模力争达到40万锭,带动优质棉种植30万亩。届时,曲周将建成冀南地区较大的棉纺织生产加工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思路对策
(一)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依据
1、财税政策。近几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关于若干农业产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中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财税政策
包括,财政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生产基地;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初级产品加工的所得税;减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
2、投资政策。中央出台了政策以降低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成本,促进投资模式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加大财政对企业投资的补助。这些政策包括:一是对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鼓励多种投资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外资等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投资资金。
3、金融政策。中央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政策主要有三个出发点,一是满足重点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二是降低重点龙头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在贯彻和落实有关中央文件精神时,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政策。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出口所需流动资金贷款按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4、科技政策。主要有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政策、购买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允许龙头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
5、贸易政策。政策主要有三点,一是鼓励产业化组织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二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出口。三是出口退税。
以上五项大的政策措施都是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而制定的鼓励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这些政策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详细内容不再一一赘述。
(二)、发展对策、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型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又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更需要依托县域传统的农业资源优势。因此,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多给政策优惠,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1、增加龙头企业数量,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针对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发动全民创业,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尽快形成产业群体。在企业融资方面,鼓励和吸收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培育产业化的龙头。一要多渠道融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二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项目,在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谋求共同发展。三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可多种所有制并存,也可以是单一型,在经营主体上,坚持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重点发展民营龙头企业。四要坚持外向型发展战略。龙头企业应向国际市场延伸,加快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步伐,带动农民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发展一批以出口创汇为重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龙头企业。地方一些农业产业化小型企业想要发展,实施扩张战略,参加国际竞争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2、提高产品的质量,强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农业产业化企业往往是低层次、小领域的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一般企业的产品质量较低。产品质量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质量赢得市场,让质量稳固市场。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狠抓产品质量,绝不能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搞短期行为。
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应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消化中改进、创新。龙头企业应努力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要在生产、研发,实践完善、吸收新技术,改进工艺,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3、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深化企业创新,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企业的急剧扩张、扩大,在完善经营机制方面,要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搞活经营机制,大胆学习、采用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使企业成为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合作团队。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班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欲望。同时要不断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管理成果,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全社会和龙头企业应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工作,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出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企业要把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4、把握当地资源优势,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连接机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首先,龙头企业的选择要与当地的支柱产业挂钩,要围绕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突出与种植业、养殖业密切关联的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的联系,使农业产业链适度延长,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实现快速扩张,确实惠及广大农户,提高农业的综合收益,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龙头企业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首先,要着重发挥民间力量,依托建立各种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形成便捷高效的营销网络。其次,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先进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再次,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保护农业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
5、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
一是宣传品牌。要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宣传面。对急需扩大规模,又有市场前景的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筹集资金在有影响力的重要媒体上投放宣传广告,扩大品牌知名度。二是创新品牌。大力营造争创品牌氛围,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立新的优势品牌、省级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做大企业无形资产。三是培育品牌。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注重企业的诚信意识、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用、信誉良好、服务优质的企业形象。四是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行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式营销手段,并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市场预测、价格、销售等信息。同时,认真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帮助龙头企业申报产品自营出口权,把产品做向海外,走向全球。
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做好引导服务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政府应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产品销售、税收、土地、用电、用水、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为龙头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宏观调整,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统一标识包装,分级包装等。同时,加强对产品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地产品品牌,建好产地市场。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培育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积极鼓励和扶持原地产产品销售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规模,充分发挥营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7、突破体制障碍,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敢于与时俱进,有敢于承担改革失败的勇气,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大胆突破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例如,大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帮助县一级逐步走出融资困境。在融资渠道上,逐步扩大县金融机构贷款权限,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动金融部门对口联系县重点企业,并开展对企业授信活动;建立由省市县共同组成的财政担保基金,或省担保中心直接为县担保中心进行再担保,为企业扩大融资创造条件。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优惠的政策环境、稳定的行政环境、诚信的经营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等。环境是第一竞争点,优越的环境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因为在经济建设上,在软件上做文章、吸引人。
第五篇:41、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意见
(浙委[2002]3号 2002年1月30日)
为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下同)。省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欠发达地区1500户以上)的外向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指重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今、明两年,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项目。省经贸委要加大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的力度,市、县也要安排一定的技改资金。国家级和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可享受浙政发[2001]29号文件的有关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享受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一样的相关优惠政策。
对农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执行大工业用电价,315千伏安以下的执行普通工业用电价。经省认定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从事畜禽、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的用电,再给予适当优惠,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所需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继续由省里单列2万亩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为农服务项目建设征用土地,土地管理部门按征地成本价出让或免收级差地租。农业龙头企业所需农产品收购场地用地和农业用地,在与所在地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租赁和入股的办法。
二、加强对农业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
农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70%以上要投向农业及相关行业,新增贷款的40%以上用于农户。允许农业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符合和相关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各级财政给予适当的扶持。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金融部门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票据融资业务,在商业汇票的开立、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农产品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以凭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开户银行申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贷款利息由本级财政予以适当贴息;对企业用于出口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各级财政可给予贴息补助。
三、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协会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
业合作组织,鼓励这类组织实行跨地区联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办理开业和变更登记手续提供方便,合作组织可自主选择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各种企业类型登记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以及经其分级、整理、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的农产品,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范围免征增值税;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会的指导,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等通过组建各种形式专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省里要在健全茶叶、花卉等协会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畜牧、蔬菜、食用菌、柑桔、水产、竹业、蚕茧等专业协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农业专业协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支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粮改的先发优势和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都要采取业主投资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省里在原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再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优质高效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具体安排由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另行下达。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的多种经营资金要加大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各级财政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农业龙头企业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的鉴证或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六、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流通环境,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省重点扶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宗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对国家级、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运销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费通行省内除高速公路以外的收费公路。对我省产量很大的大宗鲜活农产品,在出现卖难时,开通季节性“绿色通道”。开通“绿色通道”的具体操作办法,由省交通厅会同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共同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鼓励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来浙江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卫星农场。对年营销浙江农副产品5000万元以上的超市集团,省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加快“浙江农网”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加强信息的综合和发布,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
七、努力提高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推行绿色农产品标识制度,今年全省争取认定100只绿色农产品。积极鼓励特色农产品注册商品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指导申请国际商标注册。鼓励原产地域产品申报原产地域保护。省、市、县各级政府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农产品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对经省扶贫办认定的欠发达地区支柱农产品的广告宣传,省、市、县新闻媒体都要给予优惠。
八、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我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支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同业商会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我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合法利益。经省外经贸部门认定的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省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省外经贸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农业龙头企业进口种子、种畜、种苗和加工生产设备等,海关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
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标准化、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安排专项经费,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实施茶叶、柑桔等支柱农产品的品种改良计划。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业龙头企业要认真实施有关农产品标准,各级财政扶持项目的建设与验收应与有关标准的实施相挂钩,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的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处有检测中心、市有检测站、县有检测点的要求,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力争到2005年前建成能覆盖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我省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和重要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杭宁温等大中城市要尽快建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地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多作贡献。省各有关部门要就贯彻落实本政策意见,尽快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下发各地执行。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2年01月30日 实施日期:2002年01月30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