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科建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全
北科建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换代的关键时刻,蓝色经济渐显端倪。11月6日,中国首个海洋发展指数亮相,据指数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1年间,海洋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23.18%,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52%的增速。北科建作为中国科技地产领军企业,顺势而为,选址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地区——青岛,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海洋生物技术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加快中国“蓝色崛起”。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科学技术基础,要明确青岛率先建成海洋强市的发展方向,即培育蓝色产业,打造蓝色高地,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做到高、精、尖,使青岛成为关键技术的突破口,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为全国建设海洋强国做好引领。”
为了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加快青岛北部新城创新基地建设,北科建依托十余年科技地产开发经验及优势,坚持“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在青岛开辟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使其融入青岛市“环湾发展”第三代新城。
第二篇:北科建青岛公司召开2013年工作会
北科建集团青岛公司召开2013年工作会
2013年3月14日下午,北科建集团青岛公司召开2013年工作会,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集团副总经理兼青岛公司董事长白廷全、青岛公司经营班子及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
工作会上,北科建集团青岛公司总经理杨会诚代表经营班子作了题为《锐意进取 坚定信心 全面落实完成北科建集团各项任务》的经营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12年青岛公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和重点工作的开展,并对2013年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希望青岛公司在北科建集团的支持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完成集团赋予的各项任务指标。会上,杨会诚与公司各主管副总签订了2013年工作目标责任书。
白廷全对北科建青岛公司2012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青岛公司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北科建集团科技地产事业理论的正确预判和集团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管控落实,青岛公司将在集团科技地产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奋发努力,积极完成集团下达的各项经营任务。
郭莹辉在工作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认可了北科建青岛公司一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对青岛公司2013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青岛公司深化项目精细化管理改革,加快团队的职业化进程,不断提升运营和开发效率,为北科建集团的本地化深耕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就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形式和北科建集团应对内外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刻阐述了集团“十二五”战略前两年的发展状况及未来三年的阔步发展趋势,寄望北科建集团青岛全体员工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化技能,在科技地产的平台上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第三篇:北科建:产业园开发与运营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北科建:产业园开发与运营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知名项目的缔造者,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简称北科建)科技地产的理念和模式早已为业内所熟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北科建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也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以往的政府园区投资职能过程中,北科建着重于园区的策划、产业定位、土地开发、产业招商以及企业孵化等方面。“在新型城镇化下,大家都在探索城镇化实施的路径,”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说:“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
北科建集团正在以产城融合的科技地产模式,按照智慧产业新城的架构在全国多地布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和智慧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北科建集团按照科技地产产城融合的理念,正在构建科技新城的升级产品—智慧产业新城,将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进行融合和完善,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北科建集团已经与IBM签署了合作协议。一方面,在北科建现有的科技地产项目的后续开发中,将增加智慧园区的相关功能;另一方面,北科建与IB M将共同策划和开发北科建新获取的智慧产业新城项目;同时,IBM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为北科建集团推荐的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辅导、企业融资和企业高管到IBM总部实训等服务,以帮助入园企业快速成长。
郭莹辉表示:“国家的科技园区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从原来的产业园区逐步向产业新城升级。我们提出的智慧产业新城拥有非常大的空间,而且产业也不是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内部把它的特征定义为多元产业集聚融合。”
郭莹辉用三句话来概括园区升级的核心理念: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社会管理智能高效。相比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智慧产业新城规模将更大,不再是单一产业聚集功能,而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共同发展,并配备相应的教育、医疗等城市配套功能,为入驻企业提供给更加完善的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加速企业发展,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在园区管理方面,更多从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智慧城市的手段,实现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第四篇: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青岛日报理论文章)
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
王志军
在蓝色经济战略的指引下,董家口港区按照第四代港口的先进理念,把建设现代物流交易港和蓝色港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的动力引擎。作为国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时期将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第四代物流交易大港的建设步伐,带动山东半岛港口群的有效整合,形成半岛港口群的整体优势,在全国港口竞争中赢得先机,建成与周边港口城市联动发展、协同并进的青岛南部新港城,最终实现以青岛为龙头尽快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的重要使命。
随着今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新开发的青岛西南翼的董家口港区,成为我市西海岸区域最具备承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先行示范区的载体和平台。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一流第四代深水大港,打造西海岸蓝色经济新引擎,成为青岛港口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率先突破,推进南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世界港口及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青岛港口提出迫切要求
青岛是一座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口各项生产指标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外贸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3.5亿吨、2.57亿吨和 1201万标准箱,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第三位和第五位,成为世界前十位的大港。但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百年之城的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为适应航线、主枢纽港及进出口贸易等各方面需求,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船舶大型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各大航运商积极开展对超大型船舶的研究和制造,纷纷加快了运输船舶的大型化进程。超大型船舶的顺利靠泊已成为决定一个港口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全球港口提出了新的挑战。港口作为运输服务企业,只有紧扣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深水泊位是青岛港口顺应国内外运输需求的必然选择,但青岛港口百年发展依托的胶州湾已很难适应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虽经多次挖潜改造,但目前最大仅能够靠泊30万吨级船舶,仍达不到40万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并且湾内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集聚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这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岛南翼的董家口港区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单体港区,具备充足的陆域堆存空间,经济腹地辐射七省三区,规划的112个泊位,均为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特别是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石和原油码头,能够迅速带动整个青岛港口升级换代,推进青岛港口向深水化迈进,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对青岛港区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从青岛城市发展趋势看,由于历次城市发展战略的视野始终没有离开胶州湾,沿湾周边聚集的经济量越来越大,过去的部分县域经济地带也迅速向湾边靠拢,成为实际上的城区经济带,整个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狭小,截至2010年底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仅约282平方公里,在国内所有城市中建成区排名第27位。因此,实施港口重心战略转移,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成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加快推进青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城市的内在要求。将原来以工业为主的胶州湾岸线,调整为生态岸线、旅游岸线、生活岸线,拓展港口与城市新的发展空间提到了青岛发展的日程上。从青岛产业发展趋势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需对老城区上百家传统产业进行调整迁移,环湾工业带布局将重新调整优化。其中大部分化工、钢铁等涉及大宗货物进出的产业调整到青岛南部——六大重点工业功能区之一的董家口区域。新的布局不是简单地搬迁转移,而是依托新的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对照国际上先进港口城市成功发展理念和做法,青岛港口发展要抓紧转变发展方式,及时调整港区功能结构,老港区逐步“退港进市”,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前湾港区矿石煤炭装卸逐步迁往董家口港区,限制发展油品化工产业。因此,无论从青岛城市发展还是产业发展现实看,董家口港区无疑是青岛的绝对资源优势,是未来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转移升级的最大平台。
国内外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延伸服务功能、提升产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先进港口发展航运服务业的主要趋势。相比之下,受传统港口长期“一装一卸”运输模式的影响,青岛港口发展仍局限于“吞吐量为王”传统理念,大宗物资简单过境虽然为码头企业带来了吞吐量及作业收益,但对城市GDP贡献甚微。由于现代航运产业链尚未形成,出现了航运业相对较弱的发展局面,与港口吞吐量3亿吨相比,青岛航运服务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环境上都与先进港口差距较大,发展层次低,船舶注册、船舶代理等低端服务业比较多,航运金融、保险、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比较少。在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报告中,青岛的全球排名仅为四十七位,在亚洲排名为三十一位,不仅远远落后于东京、釜山等东亚主要港口城市,甚至与天津、大连、宁波等国内港口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新开发建设的董家口港区相比我市那些成熟的老港区更容易实现转型,其从零开始的后发优势能够与世界先进港口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是在短期内实现反超甚至引领世界港口潮流的一次绝好机会。
国内外港口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对青岛港口提出了新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必须始终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是青岛港口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胶州湾水域及近海岸线保护”的议案,针对议案,市委、市政府组织国内权威部门编制《胶州湾内航运资源保护利用方案》,明确指出:为保护胶州湾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胶州湾的保护力度,对现已开发、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项目,采取市场机制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并辅以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与调整。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可将胶州湾内污染较严重的矿石、煤炭和液体化工等货种迁移到董家口,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及新技术的利用,有效控制污染,建成现代化绿色生态港口,实现青岛港口结构布局优化升级。
二、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从青岛长远发展考虑做出的重要选择
向建设物流港目标迈进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综观世界主要港口发展趋势,物流链的发展已在现代港口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与传统港口商流不同,物流是一种追加的生产活动,它通过时间和空间等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来创造效应。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成为衡量港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大多数都凭借宝贵的港口战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英国伦敦是建设现代物流港口的成功典范,其集装箱年吞吐量虽然在世界排名前100位之外,但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拓展航运相关产业,成为了航运服务业方面的世界品牌,拥有数千家各类航运服务企业,聚集诸多国际航运组织,凭借其规模巨大的航运服务产业仍保持着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美国新泽西港近90%的收入依靠港口服务业提供,装卸收入不到港口总收入的10%。国内的深圳港航业每年不仅至少为深圳贡献约2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其对经济的间接贡献近千亿元,港口产业体系已成为深圳经济社会的支柱之一。
从世界先进港口的发展方向来看,从单一的装卸港口转变为综合性物流港口,从初级的货物装卸提升为现代的货物交易、金融和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董家口港区拥有深水资源、中心区位、充裕空间、广阔腹地、便利交通等组合优势和先进的开发建设体制优势,完全具备建设一个新型物流港口的基本要素。正在建设中的董家口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经验,在规划时便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利用从零开始的后发优势,以发展物流交易港作为主导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港口转型之路,完全能够承担起中国港口转型先行者的重要角色。
建设第四代港口是港口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行,全球正在进入第四代港口发展阶段。第四代港口在兼容前三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相关港口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提供精细作业和敏捷服务。港口功能由传统的货物运输节点向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延展新的领域。从第四代港口主要发展趋势来看,一是港口建设呈现向深水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港口与经济腹地、所在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三是港口功能多元化,向物流分拨中心发展。四是港口服务信息化。
传统港口只负责货物的装卸、仓储和转运,将货物转运出港口就算完成了任务。而第四代港口将码头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发展。第四代港口作为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也是董家口港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董家口港区从规划到建设都遵循第四代港口的发展理念,码头仅是港区物流链中货物装卸节点,港区承载着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外连接着矿山、油田、气田资源和国际运输等,国内连接着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实现由一个装卸点向一条产业链的延伸,再通过产业聚集把产业链扩展为产业面,推动临港产业区、城市生活区快速形成规模,成为汇集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区域经济中心。因此,突破传统港口“一装一卸”生产模式,建设一个以大宗物资交易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为重要特征的第四代深水大港,是青岛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也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环境友好型的高品质港口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港口快速发展及货物贸易量的不断增加,港口生产建设对海陆域的环境影响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港口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保障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绿色港口建设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港口普遍认同,在港口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影响的预防和保护工作,促进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董家口港区紧紧围绕低碳环保目标,以“绿色港区”发展理念为指导,认真借鉴国内外绿色港口建设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科技、新工艺、新能源,积极探索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绿色示范港区。在工程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港区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到防治污染的设施、设备、环境绿化及美化设计与港区工程主体设计同时进行,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港区开发建设中,采用了绿色技术与管理,把港口的防治污染措施纳入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设施与港口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使用。在运营管理中,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与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合作,积极探索雨、污水综合利用新模式,将港区的雨水、污水全部引入循环系统,处理后用于散货堆场喷淋;与中交水规院等单位合作,大力推行半地下式堆场,并利用生态防风墙,避免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应用范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与第四代港口相适应的生态环保港区环境。
港口与城市的联动发展是保持港城活力的重要中枢。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腹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依托。纵观国外著名港口城市,都有一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史。世界港口已进入港城同步规划的阶段,国外先进地区港口在建设初期,均提前对港区、产业区、生活区等进行综合规划,但国内城市和港口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一直是难以突破的问题,“港带动城,城促进港,港污染了城,城限制了港”成为一个怪圈。因此,需要将港口和城市作为有机整体,对港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既要着眼于当前,更应当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城协调发展。
当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建设大青岛,正在谋划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新开发的董家口港区面临青岛新一轮科学规划与布局发展的难得机遇,急需将港与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当超前和高起点统筹规划。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必须有自身的增长极或发动机。董家口港区作为西海岸区域的一个世界级深水大港,正在按照第四代港口发展要求,打造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将辐射拉动周边区域物流、金融等数十个产业快速发展,形成钢铁、海洋装备制造等庞大的现代港口产业集群。通过以港口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港口提供更多的货源保障,以城市建设的水平提高为港口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成为经济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带动西海岸崛起。预计三到五年内,港区可达到亿吨能力,至2020年,通过能力将达到3.1亿吨,人口可达40—50万人。只有把董家口港区这个增长极做起来,做大做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港口对产业区、生活区带动作用,构筑起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互动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新港城。
三、一个崭新的第四代新型港口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已展现雏形
坚持以科学规划指导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前提条件。规划是一个区域开发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港区总体规划方面,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环抱突堤式及双向分线航行的设计理念,设置了四大专业港池,最大限度利用岸线资源。为保障建成绿色生态港区,注重功能合理布置,道路、闸口及交通布置畅通,实施轻重车分离,大小车分道,提高运输效率,实现区域大节能;专题编制土地集约利用和区域用海规划,科学利用资源,控制使用强度,提高资源效益,避免过度占用岸线、土地资源;注重港区生态规划,港区规划绿化率指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港口前列。围绕建设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第四代港区目标,在港区总体规划阶段就为物流园区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设置大宗干散货物流区、综合物流区、铁路作业区等,规划了世界一流的保税物流园区,在园区内建设绿色堆场、分拨中心、加工和中转基地,并辅之以期货交割库、电子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统一调度等综合服务功能。其中,大宗散货物流区是港区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单一的货物装卸、中转运输功能向集运输、存储、配选加工、分拨、信息为一体的多功能转变,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综合物流区主要是为集装箱物流服务,作为港区后期开发建设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铁路作业区将码头作业区、物流区与后方集疏运系统有机链接起来,将现代铁路物流系统引入港区,有助于发挥海陆多式联运的优势。通过对港区资源和功能分区进行科学合理划分,保证了货物在港区各环节的畅通。
充分借鉴国内外港城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规划理念,高目标定位,高起点编制董家口港城建设规划。在港城规划方面,确定了由欧洲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开展港城战略规划编制,借助自身全球资源库优势和世界先进港城的经验,将科技、信息、绿色、低碳、蓝色经济等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中;由国际顶尖规划大师实施的港城城市规划研究,结合青岛西海岸战略布局,将董家口港城作为大青岛城市群中一个功能完善的新城市来定位,并对港区、临港产业区、城市生活区和生态区四个区域布局进行充分考虑,为港城今后百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总体性、长远化的规划,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港口和城市融合的典范。
坚持以基础配套设施带动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重要保证。
目前,董家口港区进港航道、防波堤、查验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涉及基础设施总投资额达百亿元,4个泊位实现试靠泊,已从单纯的开发建设阶段转入建设与运营并举的新阶段,在一片荒滩礁石上开创了国内同类建设施工速度的新纪录。在海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超大型矿石和原油码头等提供良好泊稳掩护条件的东、西防波堤工程总投资15亿元,全长6262米,西防波堤一期主体工程完工,东防波堤口门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已初步具备掩护条件。为超大型船舶进出港区提供保障的进港航道工程总投资13亿元,全长14400米,目前已基本完工。在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7.5亿的中心路工程全长22公里,其中港区内一期工程已完工,成为目前进出港区的主要通道。口岸查验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商务中心已建成并具备功能,为来港企业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此外,港区供水供电、雷达导航、工作船码头、污水处理等工程全面启动,基本满足了当前港区运营的需要。
上述基础设施都是由政府投资主导开发建设,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港口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高,投融资体制多元化,港口建设资金比较充足,可迅速形成港口规模,见效明显;三是能够保证对港区资源拥有公平公正的控制力,统一调度使用航道、疏港道路等公共资源,实现市场充分竞争,防止形成垄断,搭建公平公正的经营平台。为保障航道水域、疏港道路的正常运输秩序及安全运营要求,专门组建了港区指挥调度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安全有序的原则,对使用航道、锚地水域的船舶和进出港区的车辆实施统一调度,统一负责港区通讯、引航、调度等管理。自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顺利保障20多艘船舶靠泊港区。
坚持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是建设第四代新型港区的关键举措。“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港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来港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世界级码头运营商、物流贸易商集聚港区,特别是中石化LNG接受站、摩科瑞原油及通用码头、华能集团热电联产等三个投资额均超过百亿元的项目,为物流交易港区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规划与定位,港区按照矿石、石化、煤炭等大宗物资分类打造了三大交易平台。其中,矿石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由国际大型矿产商、国际航运企业、国际矿石贸易商等共同建设超大型矿石码头、矿石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及矿石电子交易平台,形成国家矿石集散中心,实现传统矿石运作模式向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转变。石化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由中石化集团、全球最大的独立能源贸易商、全球最大的液体化工罐区运营商等共同建设超大型原油码头、罐区、LNG接收站、原油期货交割库及原油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由传统油气装卸向能源储运中心的转变。其中将建成全国首家原油期货交割库,增加港区在全国原油价格形成体系中的话语权。煤炭交易平台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由国内知名电力企业大唐电力集团与华能集团等共同建设大型煤炭码头、煤炭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及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形成国内沿海电源点的煤炭运输配送中心,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煤炭上水口岸,实现由单一的煤炭供应向国家煤炭资源配置中心的转变。
截至目前,港区三大平台已入驻招商项目19个,总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其中中石化LNG接收站、大唐通用码头、苏伊士集团环境能源等9个项目的投资主体为世界500强企业或大型央企,中石化LNG接收站、大唐通用码头、华能通用码头、青岛港集团矿石码头等项目已获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物流交易大港的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三大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吸纳充足的资金共同参与港区开发,为港区提供基本运量保证,带动相关板块业务的发展,同时还将围绕各自核心业务产生集聚效应,在董家口形成大宗战略物资集散中心与国家能源储运中心,进而将现代物流企业、航运企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各相关板块上下游环节集聚至港区及周边区域,成为资源配置中心及经济中心,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干散货波罗的海指数——董家口指数,增强我国对铁矿石和能源定价的话语权,抢占全球战略物资调控的制高点,更好的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全国经济发展,成为西海岸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本文载于《青岛日报》2011年10月22日第5版)
第五篇:国家级战略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北科建打造功能化园区蓝本
国家级战略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北科建打造功能化园区蓝本
日前,由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携手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举办的“打造中国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性功能化园区——北科建集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中钢大厦成功落下帷幕。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药监总局、农工党北京市委、青岛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纷纷应邀出席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对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发表具有建设意义的讲话。同时与会的还有国内外医药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媒体等约200位代表。
据悉,生物医药产业在2010年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着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生物医药发展利好不断。“十二五”期间,创新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多份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突出创新、支撑产业”。
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表示,作为一家大型国有科技地产建设企业,踏准国家产业政策,并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执行和实施,是体现责任国企的重中之重。为此,北科建集团密切关注产业动向,两大园区落子青岛高新区和长春高新区,是通过对生物医药产业了解的不断加深后的慎重布局,两大园区结合北科建科技地产理念,在园区八大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致辞)
活动中,青岛、长春的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卫平、石威分别介绍了两地高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同时,在青岛蓝色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会诚与长春北湖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况兆杰总经理的介绍下,与会嘉宾对青岛、长春两大产业园区有了全面的了解。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九鼎投资、海外学人科技发展中心通过此次活动与北科建集团、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7月5日第一批40家北科建招商营销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之后的第二次签约活动。此次签约活动后,北科建招商营销战略合作伙伴数量达到45家。
(北科建集团与机构及企业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北科建将与合作方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的合作机制与模式,促进国际、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创业项目在北科建开发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和长春北湖科技园的集成孵化和产业转化,助力区域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目前在我国仍处于上升期,发展潜力巨大。北科建“打造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性功能化园区”产品推介会的圆满举行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向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利空因素得以消化,生物医药板块将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从政策受益型、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型以及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生产制造升级的企业中掘金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