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搭建“青年就业创业”平台 助力保护母亲河行动
广东搭建“青年就业创业”平台 助力保护母亲河行动
日前,广东美涂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与团中央在京签署合作协议,捐赠1100万元分别设立“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美涂士基金”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美涂士基金”,用于支持基层团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和青少年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
第二篇:市青年创业就业行动
**市青年创业就业行动
校企合作洽谈会暨大学生见习基地签约仪式
新闻通讯稿
通讯员:***
***年*月**日下午,*****、*****在****图书馆会议室举办了“青春创未来──***市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校企合作洽谈会暨大学生见习基地签约仪式”。出席本次活动的人员有:**、**、**、学院领导以及企业家代表、学生代表等60多人。会上,企业家们纷纷发言,为帮助青年创业就业献计献策。现场,***通过***学院代表高校与**市***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市***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签订“大学生见习基地”合同,为我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近1000个见习岗位。
通过本次活动的举行,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对今后创业和就业的信心与动力。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次活动只是“***青年创业就业行动”的开端,今后将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广泛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的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青年积极创业。着力营造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增强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青年创业促进青年就业,培育青年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精神和不甘做“白领”,敢当“首领”的志气。
据了解,***将专门成立“***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来服务***
广大青年创业就业。中心以“服务青年创业促进青年就业”为目标,以“为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为***经济发展加油!”为使命。中心今后将主要开展以下服务:
一、长期举办青年创业就业论坛(培训班);
二、开展青年创业“手拉手”行动;
三、建立***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见习)基地;
四、建立***市青年创业就业培育基地;
五、建立***市青年创业园(基地);
六、组建***青年创业一条街;
七、组建***市青年创业顾问(导师)团;
八、协助解决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九、建立***市青年创业就业人才库;
十、建立***市青年创业就业信息网站。借助***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举全团之力帮助青年创业就业,实实在在的为青年发展服务。
第三篇: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联合会章程
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联合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名称: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联合会(英文译名:Guangdong Entrepreneurial Youth and Youth Employment Federation;缩写:GDEYYEF)。
第二条 本会是由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机关、团体、院校、企业家、创业青年、专家、学者和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第三条 本会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服务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动员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就业搭建综合、实效、多元、个性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协助政府推动全省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第四条 本会的业务指导单位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登记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本会自觉接受业务指导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 本会办公场所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1号大院13号,邮编:510080。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发挥枢纽作用,构建以联合会为枢纽、以青年创业就业组织和优秀青年为网络、辐射带动各级青年创业就业组织的工作格局。
(二)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创业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和表彰创业就业的先进典型。维护创业就业者合法权益。
(三)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和研究、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者的自主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创业项目的征集、论证和推介,为创业者提供可行项目。
(五)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多种模式的帮扶服务,推荐申报银行小额贷款项目。
(六)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 “一对一”陪伴式辅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七)开展与本会业务有关的国内外交流、考察与合作,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创业就业经验。
(八)引导青年开拓新型创业模式,探索电子商务。
(九)加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23456-
第四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青年最富创新精神,最具创业激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一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举措,大力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以就业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推动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围绕青年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切实需求,着力搭建“六大平台”,积极破解青年就业创业难题,以实际行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搭建观念引导平台
组建了由党政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典型共同构成的就业创业专家指导团,深入高校、企业、社区等青年较为聚集的场所,采取政策法规解读、热点问题解答、典型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就业创业、求富求进。开展“青年创业奖”、“高校毕业生十大创业先锋”、“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评选活动,宣传表彰一批创新创业成才、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青年创业典型。开展青年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年创业发展。开展“赢在校园”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会,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市场转化,大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联合相关社会媒体机构,开设“青年创业进行时”专栏,对优秀青年创业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搭建技能提升平台
借助专业培训、项目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各类青年群体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体系。针对高校大学生,大力开展KAB(了解企业)教育课程、大学生青春创业大讲堂等活动。针对城市青年,组织开展SIYB创业培训、订单式培训。针对农村青年,广泛开展春季培训行动。依托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三级授牌、属地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搭建资金扶持平台
联合银行、农村信用联合社,分别针对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开发了两种特色金融信贷产品,通过团银交叉挂职、评定信用示范户、创新担保方式、降低利率、一站式办理等方式,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联合工业和信息化厅、银行共同签订《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扶持青年创业。创新搭建青年企业家“团银贷”融资服务平台,加强青年企业诚信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促进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企业破解融资瓶颈、加快成长壮大。进一步加大青年创业就业基金发放力度,积极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按照创业导师指导、导航企业带动与团干部帮扶的“3+N”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青年创业园同步建设。通过建立园内企业管理咨询中心、工商税务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援助中心、财务审计核算中心等“四大中心”,为入园企业及园外创业青年提供导师带动授课、工商税务服务、法律事务援助、创业技能培训、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热点解读、财务审计指导、企业品牌推广等“八项服务”,努力将各级青年创业园打造成为服务青年创业的“政务大厅”和“一站式窗口”。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连续举办五届青年企业家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多位优秀青年企业家参加博览会,广泛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青年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青年企业家见面会、青年企业家发展论坛、多元化采购峰会、青年创业奖、青年经济高峰论坛等经贸交流活动,为国内外青年企业家投资搭建平台。开展青年企业家县(区)行经贸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增进对各地投资优势的了解,寻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助推县区经济快速发展。主动配合招商部门和产业园区,选派优秀青年代表赴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项目推介,组织青年民营企业家赴国外和经济发达份招商引资,邀请域外青年企业家举办企业项目对接会,鼓励域外青年返乡创业,不断增进沟通交流,寻求合作商机。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启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遴选培养对象,建立档案,录入人才数据库,开展结对帮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科技等服务,培养各类青年人才2.5万人。重点推进城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城市青年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村村青年致富星火培养计划、吸引青年海外留学人员来吉创业计划等子计划,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创业型、技术型青年人才。采取导师帮扶、资金扶持、政策支持、跟踪服务、典型带动等举措,培养城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采取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支持力度等措施,培养、选树青年岗位能手。
第五篇:搭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研究论文
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历来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生存,就必须勇于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谋发展,分国忧,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困难的新路子。而搭建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搭建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为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难题提供了力量支撑,也为民办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还给力于社会稳定和创建和谐社会。作为民办高校,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核心的是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而搭建好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作为。我们认为这个平台的构造应由三个基本的板块构成。
一、促进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工作版块
这是平台中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版块。也是个复杂而系统的体系,主要内容有:
(一)成立专门机构,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民办高校通过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统筹安排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事项。委员会由董事会、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员有就业指导中心、各系(分院)、教学实践中心和基础部(教研室)的领导构成。可设工作指导组、教育指导组和教学指导组及秘书处等机构。通过建章立制,分工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二)做好宣传教育,发挥政策、法规的方向引导作用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国家的政策、法规本身就是巨大的开辟就业创业途径的宝贵资源。而我们调查的结果反映,40%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国家现行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或只是略知一二,却不会合理运用。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和开展各种活动(专场疑难解答、知识竞赛、专家报告、印发手册、媒体、网络、橱窗宣传等)让国家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叫他们能理解、会运用。
(三)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验班
“订单式培养”或叫“人才定做”,其实是为应对“人才流动”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权宜措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被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先主动运用,我国民办高校采用的也比较多。目前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被选中的大学生,主要是解决了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节省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最突出的特性是定向培养,它的局限性是最适合一次能录用30人(一个专业方向办一个班)以上同类型人才的较大型用人单位或企业。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必须打破本科院校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加大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强度;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确保订单能合格完成;三是坚持“先订单,再办班”,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四是“订单式”与“拉网式”并举培养,不搞一刀切。
(四)盯住人才市场,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学习上,就业创业信息掌握的并不是很多,民办高校的职能部门,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保持高质量的现代工作水准,盯住人才市场,实现民办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职能机构、国际信息网络的无缝链接,为大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五)把顶岗实习与大学生就业相衔接
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民办高校的顶岗实习走两个极端,一是有的学校认真组织大学生们的顶岗实习,并想方设法把顶岗实习与大学生就业相衔接,鼓励大学生在实习阶段就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过双向选择后大学生们一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样做,一方面用人单位节省了不断到人才市场选人的成本,通过实习只要大学生们本人愿意,根据他们的表现就可以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大学生们心里也有底,只要本人表现好、素质高,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自己中意的岗位。二是有的学校放任大学生们的实习,对于大学生们,与其说大四是“实习年”,还不如说是“放假年”,好点的学校还向大学生们索要实习鉴定或实习报告之类的,差劲的学校只要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就ok了。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应该提倡和推行第一种做法,把大学生们的顶岗实习与其就业相衔接。
(六)引导大学生个人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灵活就业
许多民办高校创办的初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靠大学生们的家长和亲友帮助解决的。那时经济上能够读得起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就有条件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读民办高校不再是“有钱家庭”孩子的专利,许多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的前程也咬牙让孩子读高价的民办高校。这部分学生有的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的,他们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帮助。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做法就值得提倡,他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个人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灵活就业,学校奖励那些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同学,同时也奖励那些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帮助其他同学就业创业的师生。
(七)学校运用自身影响的效力,调动社会力量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民办高校大多走特色办学的路子,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名片”,他们本身也是促进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资源力量。某艺术学院有个女子礼仪方队,专门聘请参加过国庆大阅兵的教官来训练,她们参加“城市大学生军训成果展演”获得第一名,多次出色完成礼仪迎宾任务,方队队员们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迎来了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许多用人单位提前慕名预约即将毕业的方队队员们。许多民办高校有成就的学生团队、专业社团、工作室成员等因为在校内和社会出了名,也为学校和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赢得了良好的氛围。
(八)为大学生们提供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
在民办高校里大学生们对于就业创业的疑问是比较多的,他们需要多渠道得到解答。
这里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作为的空间是很大的,各民办高校对大学生们都有咨询服务,但针对性的差异却很大,我们需要做有效地、针对性强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咨询服务。
(九)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有成效的工作
同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也是大学校园的一个亮点,为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民办高校的的就业创业社团都是很活跃的,我们认为校方的专业人员一定要主动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在校园中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为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为大学生们就业、创业服务的教学实践管理版块
这是大学生们就业、创业“准阶段”的重要版块,它为大学生人生最重要的行为选择在心理上提供出一段缓冲地带。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支持勤工俭学
调查时我们不难发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凡是有民办高校存在的地方,当地的饭店、商店、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都会有勤工俭学大学生们的身影,他们会把学到的理论与自己打工的实践相结合,为日后的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校也都有灵活的保障措施支持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在校生出具在读证明、及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信息等。
(二)学院成立的公司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舞台
民办高校的出资方大多是经济实体,他们的创业经历本身对大学生们就具有示范作用,并且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就可以在校内公司完成,在校学生也是这些实体不竭的人力资源,校内企业也成为大学生们实践教学内容,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大舞台,许多优秀的学生通过实习中的良好表现获得留校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与合作单位和团体建立实践训练基地或者是搞校企联合民办高校育人的突出特性大多都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与合作单位和团体建立的实训基地为大学生们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将来成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只要你走进任何一所民办高校的办公楼前,都会看到许多实训基地的标牌。许多民办高校结合教学需要,先后在校内建立汽车、电信、老年护理、幼儿教育、机械加工、动漫制作等企业,实行了校企联合,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真正在高校打造了一个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互对应、互为依托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素质的教育教学板块
决定任何事物成败的都摆脱不了外环境和内驱力两个因素,民办高校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光靠社会和学校营造的外环境还不够,还要为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提供内在的驱动力,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就业创业观念,其次是传授基本的就业创业技巧,实现的途径就是教育和教学。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进行入学教育是所有高校对大学生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为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借此我们强调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要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内容,为大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在大学生们学习的后期,还应进一步深入和强化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能有正确的认识,行动上不会偏离正确方向。
(二)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现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但有的学校还不够系统。我们认为有实效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大学生们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安排,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大一学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教学帮助他们认清自我、了解社会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
三、大四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大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心理、信息和技能准备。让大学生们毕业前清楚自己选择就业地区的就业形势,能从容面对遇到的突发情况,能够独立制作有自己特色的求职简历(或求职信),有一定的面试技巧,最终能比较顺利的找到自己心怡的工作岗位或者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三)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创业的不良心态,教会他们客观清醒的认识自我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就业创业方面遇到最多的还是心态问题,我们要教育和引导毕业学生们求职心态应更加积极、灵活,不能一味地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竞争。更不能用“非得进大企业工作”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规划,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合理调整求职意向。着重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而非企业的知名度或工作性质。教会大学生们客观清醒的认识自我,不盲目跟风,在追求具有较高iq(智商)、eq(情商)的同时,还要有较高的aq(逆商),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民办高校为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创业搭好了平台,单靠哪方面单一的力量也不能演绎出精彩的“节目”,这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协调,综合的发挥作用才行。首先要主动服务。对大学生们进行宣传教育,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课堂上教师们言传身教;职能部门恪尽职守,对即将就业和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咨询;学校通过租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的资助等。其次要有效指导。通过学校的职能部门为遇到难处的学生在政策、法规、手续办理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难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咨询。途径可以是给学生们上过课的老师们,也可是职能部门常设的服务台,还可以是校园的网络。再次要机制引领。一方面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引领师生主动在就业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做出避免大学生们有错误行为的约束规定,提醒大学生们在享有党和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权利的同时,还要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
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关系着国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高校都会有所作为,并能克服困难取得较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