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2篇)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类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我经常向往这样的图景,在凌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故意思的题目,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爱好的题目;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这是《致青年班主任》一书中的出色片断。读着这段文字,让读者的心不由得布满温情:童年是这样无忧无虑,学习是这样生动有趣,生活是这样舒适美好《致青年班主任》一书温馨地提示青年教师,要做一个有胸怀的老师,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学会尊重学生,给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纵观本书,不只合适青年老师浏览,它合适所有酷爱教育,致力于寻求自己的教育梦想的老师浏览。教师是学生心灵的领路人,他能在学生心灵播洒下真善美的种子。书中这样一段话让我久久难以忘记:有节课,说到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看到几位同学眼睛发亮,有一位激动得泪光闪闪。我爱好这句诗,为之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这是对他课堂的描写,学生们为感受生命激动着。作为读者,我也感受得到孩子们内心涌动的情怀:只有当美真正震动学生心灵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如此表现。老师,是在学生心灵播种美的使者,只有老师能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学生才能与老师一样,学会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作为老师,我曾带领我的学生们一块观察芽菜的生长,一块在班级养小金鱼,一块去登山。课堂上我们师生同唱过一首歌,同背过一首诗,同为一篇感人的文章流过泪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我与我的学生们一块感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以为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过快乐的、富有诗意的生活。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教师,在一年时间里,不管课上课后,我没看到他笑过一次。记忆中的他总是板着脸向学生提问,而他的眼睛却历来不看着人。这样的事,对现在的教师很有鉴戒意义。固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可是老师们还没有从旧的教育观念下解放出来,还把学生当作看管的对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同等。师道尊严还是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优秀的老师,只有真正把教育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才能真正成绩学生。要实现以上的教育理想,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在这本书中,没讲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他说,要想方想法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让学生不但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更会培养良好的受益毕生的学习习惯。是啊,在工作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致力于不断进步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要博采众长,文理兼修,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要不断读书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位老师只有给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永不枯竭的活力。
第二篇:《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1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这是《致青年班主任》一书中的精彩片断。
读着这段文字,让读者的心不由得充满温情:童年是这样无忧无虑,学习是这样生动有趣,生活是这样恬静美好……
《致青年班主任》一书温馨地提醒青年教师,要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学会尊重学生,给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纵观本书,不只适合青年老师阅读,它适合所有热爱教育,致力于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的老师阅读。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他能在学生心灵播洒下真善美的种子。书中这样一段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有节课,说到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看到几位同学眼睛发亮,有一位激动得泪光闪闪。我喜爱这句诗,为之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这是对他课堂的描述,学生们为感受生命激动着。作为读者,我也感受得到孩子们内心涌动的情怀:只有当美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如此表现。老师,是在学生心灵播种美的使者,只有老师能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学生才能与老师一样,学会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作为老师,我曾带领我的学生们一块观察豆芽的生长,一块在班级养小金鱼,一块去登山。课堂上我们师生同唱过一首歌,同背过一首诗,同为一篇感人的文章流过泪……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我与我的学生们一块感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作为老师,我认为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过快乐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教师,在一年时间里,无论课上课后,我没看到他笑过一次。记忆中的他总是板着脸向学生提问,而他的眼睛却从来不看着人。”这样的事,对现在的教师很有借鉴意义。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可是老师们还没有从旧的教育观念下解放出来,还把学生当成看管的对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师道尊严”还是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优秀的老师,只有真正把教育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才能真正成就学生。
要实现以上的教育理想,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在这本书中,没讲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他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让学生不仅“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更会培养“良好的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是啊,在工作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要博采众长,文理兼修,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要不断读书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位老师只有给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永不枯竭的活力。
《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2读了这位年轻班主任的教育随笔,让我深受同感。往事点点滴滴,在师生的密切交流和共同努力中,我也时常感受到学生之间纯洁而真挚的关爱。可以说,我们共同创造并拥有了一个春天。
我在做班主任时,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发生,在看着他们长大的同时,我感觉自己也在成长,鲜活的教学事例不但教育了他们,更教育了我。读文后,我更清楚我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对我来说,也将是一种珍贵的思想收获。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领会到:是教师,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文明;是教师,用赤诚的爱感化着一颗颗童心,在孩子的心灵播种下希望,收获了美好。
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来做孩子心灵的点灯人,用自己的亮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与孩子们一块携手,奔赴在寻找理想的康庄大道上。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张万祥老师的《致青年班主任》。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班主任》全书共分六辑“善于学习和积累”、“讲究工作艺术”、“规划造就成功人生”、“不断砥砺人生”、“拥抱成长的智慧”,共计31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张万祥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张万祥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第三篇:读张万祥老师《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读张万祥《给青年班主任的十二个小建议》心的体会
小泊头镇中心小学王俊霞
假期中读了张万祥老师的致青年班主任后很有收获,张老师第一个小建议是:随身携带一支笔几张纸,随时记下孩子们每天发生的新变化。张老师说:“起步阶段,记下的是一鳞半爪,可这都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就会培植出参天大树。”张老师勉励我们说:“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你的视野会越来越丰富,你的精彩会越来越瑰丽,你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稳健。”有时穿西服装笔和纸不讲究,可以简约式用手机短信保存在收件箱里,闲暇时间再整理。张老师的第二个小建议是:在台历上写下明天必须办的事情。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天天忙忙碌碌。张老师告诉我们:“为防止遗漏,建议一天结束的时候,用一两分钟思考一下,然后在台历上记下第二天必须办的事情,而且按轻重缓急排个次序。记下的事情是必须办的,可办可不办的不要写,想办却没有时间办的更不能写。”“形成了习惯,可以推而广之。每周周末,定好下周计划;每月月末,定好下月计划;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定个学期计划。这样工作有条不紊,效率自然会提高。”就是每天遴选并达成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项目。每天想一想、理一理,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清洗芜杂,割除庸时。从而将备课、辅导、读书、写作、研究等重要的方面凸显出来,按照对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标上序号。最重要的事第一个认真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这能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科学合理利用时间。
张老师第三个小建议是:把本届学生的特色留下来。每届都有特长生,他们或擅长学习,有独特的学习方法;或擅长文艺,在文艺方面有天分;或擅长科技小制作,心灵手巧„„我们不妨把这些特长生的作品保存下来,展示给下一届的学生,让他们观赏,引导他们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点,我们有很多老师做法很好,教完毕业班,保存下学生好的作文,好的手抄报,好的积累本,好的读书笔记等。
张老师的第四个小建议是:订一份班主任刊物,每学期做一份目录索引。张老师说订购报刊杂志应该成为老师的习惯,建议班主任订份教育报刊,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不仅阅读,而且要在报刊的边边角角写一写心得体会。每学年结束的时候,给自己订购的教育报刊做一份目录索引。日后,思考什么问题,参考什么课题,可以利用目录索引寻找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看,也可不订刊物,因为学校至少有好几种教育刊物,教师基本上每人都有电脑,学习资源不缺乏。关键是学习还没有形成自觉性、系统性,还没有分门别类的做好教育资料的整理工作,一到用时不知道上哪里去找,所以,给资料做个目录索引非常好。
张老师的第五个小建议是:只选一个或两个网站,只到一个或两个论坛上活动。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前二年刚买电脑,一到晚上就网上冲浪,东瞅瞅,西望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去。这样在热热闹闹之中,一个晚上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上网时间不短,收获甚微。张老师建议我们只选一个或两个网站,集中精力浏览、学习。对班主任而言,“班主任之友论坛”,“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小学继续教育网„„都是质量上乘的网站论坛。我还想说,看博客也好,一般博客不看,浪费时间,一般博友不留言,浪费时间。选取几个高品位网友跟踪递进探讨问题,收获就大。
张老师的第六个小建议是:每周写两千字班主任工作随笔。张老师总结说:“有不少青年班主任崭露头角,其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写班主任工作随笔;许多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建树的教育专家,其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坚持笔耕。读书、反思和写作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张老师建议青年班主任解放思想,大胆写作。不为自己不写文章寻找借口。初始阶段,“可以记述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记叙班级成长的故事,记叙自己学生的发展变化„„然后再写教育教学论文。”这一点,我所认识的几个教师网友都很有成就感:美丽的云霞,秋天的怀念,蓝天与大海,风铃草,秋水共长天一色„„ 张老师的第七个小建议是:在节日期间给自己认识的老师发短信或电子邮件致以问候。张老师说:“青年班主任在节日给老师发个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才会赢得真诚的帮助。”这也是获得专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张老师的第八个小建议是:从打一壶水沏一杯茶做起。青年教师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提起暖瓶到锅炉房打好开水,给老教师一个个沏好茶。这样的小事促使他们培养尊师爱生的好习惯。老教师乐于慷慨帮助他们,他们在老教师的鼎力扶持下,快速成长,很快就成为青年骨干教师。这是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张老师的第九个小建议是:每周到阅览室坐半个小时,浏览报刊。现实的情况很让人痛心疾首:校长咬牙瞪眼订了很多刊物,可教师总以没时间看找借口(因为很多该学生办的事情教师包办代替,因为很多工作重复劳动,所以教师的时间很紧张这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领导管理的原因),很多刊物到年终还很新鲜,更甭说记录教师的感想体会了。张老师“建议青年班主任每周挤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浏览教育报刊。开卷有益,哪怕是走马观花,也会受到一点启迪。”话,真是说到家了。
张老师的第十个小建议是:一个月读一本书。大凡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一个不劝教师好好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学习,他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把,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读书是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的捷径。许多青年班主任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一次次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与书失之交臂。其实,这是惰性在作怪。
张老师的第十一小建议是: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这一点我没有体会。但张老师的意思是教师要会工作还要会休闲,亲近家庭。张老师说:“教育事业是年轻的事业,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年轻之心,为事业,为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我们不能未老先衰,不能过于沉重,不能忧心忡忡,不能满怀牢骚,不能怨声载道„„我们需要忙碌、紧张、竞争、奔波、辛苦,也需要轻松、休闲、逍遥、浪漫。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心情更恬适更美好。而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是修炼一颗年轻的心的举措。”
张老师的第十二个小建议是:每周记下一个德育故事。我们要让青少年学会体验高尚与尊严,善良与真诚,仁慈与怜悯;学会体认奉献、感恩、宽容、同情、自尊、自信等美好品质;学会感受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同情、爱情等美好感情。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借助德育故事。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一书搜集了他近600则生动的故事。张老师说:“每周记下一个德育故事,就能做讲故事的高手,让故事做班主任的助手。”《小学德育》这本刊物就有很多教育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第四篇:读张万祥老师《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致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
读了张万祥老师的《致青年班主任》后很有收获,书中张老师对班主任为什么要有追求做了详细阐述:追求是班主任巨大的动力之源;可以激励班主任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班主任应该追求精神财富,追求远大目标要比鼠目寸光更有价值,追求班主任的快速提高比故步自封更有意义。书中的这些话对我有很大启发。
张老师建议把本届学生的特色留下来。每届都有特长生,他们或擅长学习,有独特的学习方法;或擅长文艺,在文艺方面有天分;或擅长科技小制作,心灵手巧……我们不妨把这些特长生的作品保存下来,展示给下一届的学生,让他们观赏,引导他们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点,我们有很多老师做法很好,教完毕业班,保存下学生好的作文,好的手抄报,好的积累本,好的读书笔记等。
随身携带一支笔几张纸,随时记下孩子们每天发生的新变化。张老师说:“起步阶段,记下的是一鳞半爪,可这都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就会培植出参天大树。”张老师勉励我们说:“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你的视野会越来越丰富,你的精彩会越来越瑰丽,你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稳健。”有时穿西服装笔和纸不讲究,可以简约式用手机短信保存在收件箱里,闲暇时间再整理。在台历上写下明天必须办的事情。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天天忙忙碌碌。张老师告诉我们:“为防止遗漏,建议一天结束的时候,用一两分钟思考一下,然后在台历上记下第二天必须办的事情,而且按轻重缓急排个次序。记下的事情是必须办的,可办可不办的不要写,想办却没有时间办的更不能写。”“形成了习惯,可以推而广之。每周周末,定好下周计划;每月月末,定好下月计划;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定个学期计划。这样工作有条不紊,效率自然会提高。”就是每天遴选并达成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项目。每天想一想、理一理,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清洗芜杂,割除庸时。从而将备课、辅导、读书、写作、研究等重要的方面凸显出来,按照对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标上序号。最重要的事第一个认真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这能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科学合理利用时间。
订一份班主任刊物,每学期做一份目录索引。张老师说订购报刊杂志应该成为老师的习惯,建议班主任订份教育报刊,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不仅阅读,而且要在报刊的边边角角写一写心得体会。每学年结束的时候,给自己订购的教育报刊做一份目录索引。日后,思考什么问题,参考什么课题,可以利用目录索引寻找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看,也可不订刊物,因为学校至少有好几种教育刊物,教师基本上每人都有电脑,学习资源不缺乏。关键是学习还没有形成自觉性、系统性,还没有分门别类的做好教育资料的整理工作,一到用时不知道上哪里去找,所以,给资料做个目录索引非常好。
每周写两千字班主任工作随笔。张老师总结说:“有不少青年班主任崭露头角,其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写班主任工作随笔;许多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建树的教育专家,其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坚持笔耕。读书、反思和写作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张老师建议青年班主任解放思想,大胆写作。不为自己不写文章寻找借口。初始阶段,“可以记述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记叙班级成长的故事,记叙自己学生的发展变化……然后再写教育教学论文。”这一点,我所认识的几个教师网友都很有成就感:美丽的云霞,秋天的怀念,蓝天与大海,风铃草,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节日期间给自己认识的老师发短信或电子邮件致以问候。张老师说:“青年班主任在节日给老师发个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才会赢得真诚的帮助。”这也是获得专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从打一壶水沏一杯茶做起。青年教师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提起暖瓶到锅炉房打好开水,给老教师一个个沏好茶。这样的小事促使他们培养尊师爱生的好习惯。老教师乐于慷慨帮助他们,他们在老教师的鼎力扶持下,快速成长,很快就成为青年骨干教师。这是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每周到阅览室坐半个小时,浏览报刊。现实的情况很让人痛心疾首:校长咬牙瞪眼订了很多刊物,可教师总以没时间看找借口,很多刊物到年终还很新鲜,更甭说记录教师的感想体会了。张老师“建议青年班主任每周挤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浏览教育报刊。开卷有益,哪怕是走马观花,也会受到一点启迪。”话,真是说到家了。一个月读一本书。大凡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一个不劝教师好好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学习,他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把,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读书是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的捷径。许多青年班主任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一次次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与书失之交臂。
张万祥老师的文字,给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正视教育。作为班主任,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做得更好!
第五篇:《致青年班主任》 读后感
《致青年班主任》 读后感
稻田镇田马小学 刘美凤 2013年6月20日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坐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