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

时间:2019-05-14 10:4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

第一篇: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同步试题(含答

案)

二十九 《礼记》一则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食(fú)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yáo)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鱼、肉之类的熟食).(2)不知其旨也(味美).(3)虽有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4)教然后知困(困惑,疑难).(5)然后能自反也(反省).(6)然后能自强也(勉力).(7)教学相长(互相促进)..3.更好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解析:不知/其旨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5.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

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7.我去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几幅图中,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投影仪的底图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示例:最适合的是第③幅,该图虽无“教学相长”字样,但其内容却是师生互动,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主题,并且图中的人物面容亲切,气氛融洽,极具亲和力。

8.(鄂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举行读书报告会;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即可)(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所占比例 调查年份 调查内容 不喜欢阅读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用手机、电脑阅读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2% 20% 38% 32% 23% 45% 20% 24% 56% 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

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意思对即可)02 课内精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从自身找原因;知道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己努力向上。

11.请用四字句概括文中所说的教与学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四字原则的理解。

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老师经过教学能够发现需要完善的地方。

12.本文的重点是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要从“嘉肴”讲起? 文章从大家熟悉的“嘉肴”谈起,运用类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3.本文观点鲜明,理由充足,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构思路。

作者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证明“学”的重要性,再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14.从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非常重视实践。

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03 拓展阅读 古之教者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⑨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⑩11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礼》)【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

②塾:闾中的学校。

③党:五百户为党。

④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⑤术(suì):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⑥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⑦国:京城。

⑧学:大学。

⑨小成:小有成就。

⑩记:记言记得事的书。

11蛾子:小蚂蚁。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比年入学(每年).(2)其此之谓乎(大概).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2)记曰:“蛾子时术之。

”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 17.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18.从本文可以看出儒家教育的缺点是什么? 交学问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凡是与政治无关的都算不得学问。

【参考译文】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

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

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

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

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第二篇: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同步试题(含答案)

二十七 现代诗二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羊肚(dǔ)糜子(méi)

荡漾(yànɡ)青荇(xìnɡ)满载(zài)揉碎(róu)......斑lán(斓)漫sù(溯)长gāo(篙)shēng(笙)箫 油mó(馍)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蹑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解析: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D.双手/搂定/宝塔山

(解析:B项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4.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5.对下列运用比兴手法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歌颂了党的领导)(解析:A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6.文学常识填空。

(1)《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人合作)。(2)《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7.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8.汉江中学将于5月4日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青春校园赛诗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示例:①让青春在诗歌中飞扬。②诗歌沟通你我,青春成就梦想。

(2)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的袁正阳老师做评委,你找到袁老师,准备怎样说呢?

示例:袁老师,您好!我们学校的“青春校园赛诗会”将于2014年5月4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我们想请您来做评委,请问您有时间吗?

02 课内精读

(一)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9.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10.请仔细品味诗中加点字“照”与“喊”的表达效果。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1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诗是诗人的展望,承接上节末句,展示了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延河水奔腾向前的豪迈气势。12.请简要概括这节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3.品读第一节诗,结合具体字词赏析这一节诗。并说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三个“轻轻的”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时不愿惊动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14.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两节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河边的柳树比喻成新娘,浸透着诗人对康桥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水草在水底招摇”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康河中的水草的动人和多情,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03 拓展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5.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示例:“摸索”:痛苦和仇恨;“轻抚”:热爱与幸福。16.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7.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示例: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作者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04 写作创新

18.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深深依恋,被很多人作为朗诵的题材。请你结合所学诗歌技巧仿照这首诗写一首关于“惜别”这一主题的诗歌。(如:“再别校园”“再别朋友”)

【写法分析】诗歌仿写要注意句式要相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句式;修辞格的运用要一致,;要注意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准所选物象间的内在联系,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仿写时,一定要注意有意境、有文采,才能给人美感。【例文】 再别校园

静静的我离开,犹如我静静地来;我静静地回首,告别记忆的云彩。那清澈的眸子,是时光中的等待;回忆里的祈愿,在我的心中回响。便笺上的字迹,清淡淡的在书中保存;在日志的语言里,我甘愿做一个文字!那书桌旁的一隅,不是烦乱,是谜乐园;纷繁在字语间,隐含着彩画般的梦。寻梦?执一支钢笔,向画板更美处漫游;满含着一纸梦想,在梦想璀璨里歌唱。但我不能歌唱,静静是别离的竹笛;画笔也为我沉默,寂静是今天的校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捋一捋书本,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虎大骇(hài)益狎(xiá)甚蕃(fán)濯(zhuó)清涟

B.隐逸(yì)苔(tāi)痕 车马喧(xuān)犬吠(fèi)

C.好事者(hào)远遁(dùn)案牍(dú)亵(xiè)玩

D.淤(yū)泥 呓(yì)语 齁(hōu)声 曳(yè)屋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远遁 大骇 妖媚 庞然大物

B.鸿懦 素琴 德馨 何陋之有

C.丝竹 诸葛 淤泥 中通外直

D.隐逸 呓语 咳嗽 众妙毕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B.两股战战(哆嗦的样子)

C.益习其声(有益)D.尽其肉(吃完)

4.填空。(6分,每空0.5分)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是古代一种,“ ”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陋室铭》的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思乡的句子是:。

(4)《饮酒》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5)《登幽州台歌》中写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的句子是:。

(6)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成语和本单元所学课文有关,如 是对《黔之驴》一文内容的概括,请你再举一例:。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仿照例句形式,重新写两个句子。(4分)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4)陶后鲜有闻 鲜: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二)(2015河南)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山西)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有仙则名_______

15.任选下面一句翻译。(3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17.完善作者小档案。(2分)

姓 名__________

字梦 得

朝 代唐 朝

主要经历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

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 品《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8.浩瀚宇宙,天下苍生。人生百态,各有各的故事。有的讲述百态人生,幽默诙谐,令我们啼笑皆非;有的讲述万物纷争,客观公正,让我们领悟真理,品味人生。请以“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导入: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二、整体感知

欣赏《斑羚飞渡》视频,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

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飞渡前(身陷绝境)——飞渡时(一跳失败、母羚绝望、分成两拔、斑羚渡飞)——飞渡后(走向彩虹)

三、自主研讨

1.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答: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明确: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挥了这次飞渡。(三次叫声: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3.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明确: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4.镰刀头羊为何“悲怆地轻咩了一声”从年轻斑羚的行列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忧伤的叹息,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

5、(1)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斑羚飞渡”的第9自然段,边读边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的动词。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2)、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刚才从这一段中飞渡的斑羚羊,以及老羚羊和镰刀头羊这些动物身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可以看出哪些可贵的品质?

教师总结斑羚精神: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6.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明确: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7.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明确:“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彩虹是虚幻、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明确: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团体精神。

教师总结:确实,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生命,应让生命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四、体验反思

沈石溪曾说过:“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

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人)

3、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附: 板书设计

飞渡前——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

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方式:踏板 跳跃↗飞渡时↘ 斑羚飞渡(从容一跃)场面:凄美 悲壮

飞渡后—— 走向彩虹(英勇献身)结果:无悔 新生

教学反思:

本教案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研读与探究,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对文章相关语段的体味与感悟,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教案注意了自然与生活的联系,在教授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自然渗透生活故事和人文情怀,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情感熏陶的目的。所以在教授本课内容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写出的读后感也很有内涵。可见,要想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教师的素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课,常学常新,这样想不上好一节课都难。

第五篇:部教版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共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炽热(chì)

羸弱(yíng)舷窗(xián)

屏息凝神(bǐng)....B.点缀(zhuì)

载人(zài)吟唱(yén)

心有灵犀(xī)....C.迟钝(dùn)

癫狂(diān)蔚蓝(wèi)

毛骨悚然(sǒng)....D.负荷(hē)

告罄(qìng)闲暇(xiá)

坚持不懈(x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无虞 轮廓 不期而至 耀武扬威 B.俯瞰 蒙眬 天涯海角 珊珊来迟 C.凸现 闲暇 精打细算 怏怏不乐 D.漫步 重负 语无伦次 洋洋得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B.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C.元宵节时,人们不期而至地来到城隍庙赏灯。....D.当你资金告罄的时候你一定要给我说,我能够帮你的就帮你。....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B.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啊!C.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D.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议论)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叙述)C.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叙述)D.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抒情)6.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伟大的悲剧》一文讲述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最后,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灭。因此,他们彻底失败了。

B.《太空一日》具体叙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以及看到的太空奇景和所遇的神秘的敲击声等故事,表现了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感念之情。

C.《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用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动人故事。

D.《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大学士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7.诗句默写。(6分)

(1)《约客》中表现作者含而不露的表达寂寞、焦躁心情的句子:

(2)杜牧在《泊秦淮》中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的句子是:

(3)《贾生》中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的两句是:

8.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1)请从以下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联想电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宛西制药:“药材好,药才好。”

山东省旅游:“走近孔子,扬帆青岛。”

(2)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选填下联。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

A.天涯共此时

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之”指代

10.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3分)()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3分)()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3分)道理:

句子:

(二)伟大的悲剧(节选)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4.第一自然段中,斯科特上校日记的内容表明了什么?(2分)

15.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16.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3分)

17.文中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3分)

18.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斯科特一行去南极探险的意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20.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4分)

21.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2.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3分)

三、写作(50分)2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扣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答案与解析】

1.C(A.yíng——léi;B.yén——yín;D.hē——hè)2.B(珊珊——姗姗)3.B(“语无伦次”与错别字多不相关联)4.A(B.语序颠倒;C.成分残缺;D.缺少主语)5.B(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6.A 7.(1)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8.(1)示例:联想电脑的广告运用双关。说明失去联想品牌电脑与人类失去想象力一样。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宛西制药用谐音既强调了制药原料的精良,也道出了药效高;同时又简单易记。山东省旅游运用借代的手法,用孔子指代山东文化,提醒游客来山东观光,可以亲近博大精深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可亲身感受海滨城市青岛的魅力。(2)C 9.(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石兽。10.C B 11.C 12.D 13.略

14.他心中惦记着祖国、民族、朋友、妻子,有着无私的爱。

15.“遗孀”的意思是“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这是斯科特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性格以及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16.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表明斯科特在关键时刻爱护着同伴,为探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17.“国王”是英国人民的代表,以此突出他们心灵的无比高尚,表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18.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是全文的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19.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0.不同心理:①第一处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②第二处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的微妙心理。作用:①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②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的标题。

21.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 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22.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

23.思路点拨:“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有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的东西,最有可能的就是书,还可能是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那么还能读懂什么?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父爱、母爱,友情、品质等,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确定了写作对象后,再来构建氛围,写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下载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试题(含答案)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九《礼记》一则教学设计2苏教版剖析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3.理论联......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 (cháo) 瞅(chǒu) 雏(chú)呷(xiā) 垂蔓(chuí 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斑斑驳驳(bān bó) 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言讫()聒噪() 自诛()摩挲() ....shē()欠 wù()那 yì()语点mǎo()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0分)吞噬 ()告罄 ()jǚ()丧泅() ...biān骨()léi弱()wú宁()余xiá()对峙()逞能()湛蓝()斑lán()...悲怆()shùn()间jī......

    苏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www1kejiancom)

    习作五 教学要求: 1、读懂文中的资料,知道端午节时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2、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摘录整理材料。 3、学习口头介绍......

    苏教三年级下册语文一、 二单元练习

    一 二单元练习姓名:一、听写词语 20个 二、写出以下省份的简称 福建广西广东 浙江河北山东 你还能再写出3个吗? 三、组词 系:露: 组资练 祖姿炼 四、句式训练 1、我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九《礼记》一则教学设计1苏教版教案(样例5)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苏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试题.答案doc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这样一座被水培育起来的城市,它气定神闲,不具有bào nǖè()的性格和很强的侵略性,它总是很q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