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萍乡学院“专升本”《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
2018年萍乡学院专升本《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事关每位师范生的职业修养。教育学是为师范生在未来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师范生学习其他教育课程的基础科目。
(二)基本要求
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学习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1、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要求及发展历史。
2、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及教学、德育等的具体规律。
3、巩固教育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教育实践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经验,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4、教育学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无指定教材和参考书。
三、课程考核内容:
模块一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第一次课,教师学生互不了解,相互介绍认识;课程介绍,使学生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内容、研究学习方法与意义。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要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内容框架有个基本的了解, 能够认识到未来教师与学习教育学的关系,从而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也提升从师的信心。
教学重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研究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明了教育的概念和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学说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起源论观点,能够在探讨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教育具有不同特点的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属性,学会洞察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教学难点:教育的起源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二、古代社会教育
三、现代社会教育
四、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做到明晰教育制度、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等概念,能够理解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从事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职业情感和信心。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义务教育 教学难点:教育制度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概念
二、确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三、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第三节 小学教育及其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义务教育
模块二 教育与社会
第四章 教育的功能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教育功能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表现,认识到社会、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性,从而更好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教学重点: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学难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二、教育功能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三、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该做到掌握各个层次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了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和表述,勇于做一个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教学重点:我国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育目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第六章 教育法律法规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未来教师能够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能够依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与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行为现象、学生行为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教学难点:对教育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类别和内容
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类别
二、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第二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一、教育基本政策
二、义务教育
三、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法》
二、《教师资格条例》
第四节 学生的权利及保护
一、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及内容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
模块三 教育教学要素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做到明晰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概念,明晰课程的不同类型及制定课程的依据;掌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深思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进展,进而学会搜索最新版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阅读与思考。
教学重点:课程概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难点:课程设计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种类
二、制约课程的因素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及结构
二、课程评价及类型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评价过程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章 教师
教学目标:明了教师职业的职业特征,掌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产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为未来做合格教师作充分准备.教学重点: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教学难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教师概述
一、教师概念
二、教师充当的社会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人格素养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九章 学生
教学目标:掌握作为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属性, 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站在管理学生的角度,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对学生的管理 教学难点:学生的本质属性 授课时数:4课时 第一节 学生概述
一、学生的概念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三、教师的学生观及师生关系 第二节 对学生的管理
一、班级概念与班级管理(班级概述,班级管理)
二、学生活动管理(班级活动,课外活动)
模块四 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章 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明白“教书育人”四个字不可分割的道理,明白教育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依据德育规律、遵循德育原则、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和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也学会挖掘艺术、自然、社会、教学中的种种因素进行美育。
教学重点:德育过程,德育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德育过程 授课时数:5课时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过程
三、德育原则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美育
一、美育概述
二、美育过程
第十一章 教学活动(上)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明白教学工作实施的基本程序及其操作方法;掌握教学设计、教学价的理论与基本知识,学会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能够模拟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板书,能够模拟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教学工作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学工作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及地位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概念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简介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类型
第十二章 教学活动(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不仅应对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一系列名词、概念、规律、理论、要求、表现等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学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理论、规范、方法等等,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准备。
教学重点:教学工作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案设计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评价
二、教学反思
第二篇:2014年安徽外国语学院专升本考试综合课程考试大纲
2014年安徽外国语学院专升本考试
综合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综合课程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三门课程。综合课程总分为150分,每门课程50分,即各占三分之一。
(一)大学语文考试内容(50分)
1、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2、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3、文言文阅读理解
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 1
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易、则、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李商
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4、现代文阅读理解
考查范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及其它文学类文本。文本材料不限于教材和所附篇目。
考查内容:把握文本材料所属文体类别,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主旨,把握结构特点和行文思路,分析主要写作特色,识别所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作用,理解、把握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和在结构、表达上的作用。
【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篇目: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谈时间》、鲁迅《伤逝》、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秋雨《道士塔》、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培根《论学问》、梭罗《湖光水色》、爱因斯坦《我的信仰》、R.卡逊《大自然在反抗》、东山魁夷《听泉》、霍金《我们的宇宙图像》。
5、应用文写作
考查考生对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求职信、演讲稿、活动海报、计划、总结、会议通知、会议记录等。
(二)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50分)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7)“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和运行;
(5)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6)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7)刑法的基本原则、刑罚和犯罪;
(8)诉讼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内容(50分)
1、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计算机工作原理。
2、操作系统
(1)Windows 文件及文件管理、磁盘管理;(2)Windows 环境设置、系统管理。
3、Word 文字处理软件
(1)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文字处理基本功能和文字处理基本方法;(2)文档的基本操作;(3)表格操作;(4)版面设计与页面设置。
4、Excel电子表格
(1)电子表格基本概念;(2)工作表的使用;(3)公式与函数;(4)数据排序;(5)图表的使用。
5、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硬件组成;(2)多媒体关键技术。
6、网络基础及Internet
(1)网络的基本知识;IE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2)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7、信息安全
(1)网络安全;常用软件;(3)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的分类、症状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防治。
二、考试形式和时间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三篇:专升本《应用写作》课程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应用写作》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写作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大纲主要依据我系教师根据高教出版社2000年版由董小玉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一书和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由裴显生主编的《应用写作》一书编写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主要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基础写作理论概述
1、写作概念的含义、属性、规律、价值和作用;
2、写作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3、写作课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识记:写作、写作学、现代写作学、写作课
理解:写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简明运用:写作课程的体系、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二章应用文知识概述
1、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功用、学习要求等;
2、应用文的作者、文本和读者类型;
3、应用文的写作过程。
识记:应用文、法定作者、代言作者
理解:应用文的的类别、特征、功用;常见的文本模式
简明运用:把握应用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综合运用:应用文与文艺文的区别
第三章行政公文写作
1、行政公文的特点、分类、格式和行文规则;
2、报告、请示的知识及写作;
3、会议纪要的一般知识及写作
识记:行政公文、报告、请示、会议纪要
理解:报告、请示和会议纪要等的类别、特征
简明运用:掌握报告、请示、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
综合运用:比较娴熟地进行报告、请示、会议纪要的写作
第四章事务文书写作
1、事务文书的含义、类别、特点、功用;
2、计划、总结的写作;
3、调查报告的一般知识及写作。
识记:计划、总结、专题总结、调查报告
理解:文体的类别、特征
综合运用:比较娴熟地进行计划、总结和调查报告的写作
第五章公关礼仪文书写作
1、祝词的写作;
2、感谢信、慰问信的写作;
3、求职信自荐信的写作
4、对联的写作
识记:礼仪文书的含义、特点、功用
理解:专用书信、对联的类别、特征和写法
综合运用:比较熟练地进行公关礼仪文书的写作
第六章专用文书写作
1、合同的写作;
2、诉状的写作
3、申论的写作;
4、学术论文的写作(包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识记:合同、申论、学术论文
理解:合同、申论、学术论文的类别、特征和写法
综合运用:能进行申论、学术论文等文书的写作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应用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术语;掌握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写作学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较好完成规定内容、体裁的写作任务。
四、命题要求:
试题难易度分为:容易题占60%,较难题占40%左右;在题型结构上,主要分为主观型和客观型试题。其中客观型题占60%,主观型题占40%。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与论述、分析与应用(即作文)等。
五、考试方式及用时
考试方式为笔试,用时2小时。
六、主要(考试)参考书:
1、董小玉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教出版社,2000年版。
2、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3、杨文丰主编《现代应用文书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专升本课程考试大纲
专升本《管理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第三节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等知识。
2.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者的概念等知识。
3.掌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等知识。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1.管理的历史背景
2.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科学管理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第三节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1.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及其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
第四节
管理的数量方法
1.管理的数量方法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第五节
行为科学理论
1.早期贡献
2.霍桑试验
3.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第六节
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弹性
6.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历史背景等知识。
2.理解传统管理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等知识。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1.管理万能论
2.管理象征论
第二节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第四节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区域贸易联盟和全球性组织
2.国际文化环境(跨文化研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全球环境中的管理等知识。
2.理解管理环境等知识。
3.掌握组织文化等知识。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
1.民族中心论
2.多国中心论
3.全球中心论
第二节
理解全球环境
1.区域性贸易联盟
2.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
第三节
组织如何走向全球化
1.被动反应
2.明显地主动性
3.建立国际性公司
第四节
在全境环境中进行管理
1.法律—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等知识。
2.理解全球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3.掌握文化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道理道德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2)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
2.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
(1)社会责任
(2)社会义务
(3)社会响应
3.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1)社会责任
(2)经济绩效
第二节
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1.共享价值观的作用
2.建立共享价值观的途径
第三节
管理的“绿色化”
1.全球环境问题
2.组织如何走向绿色
3.社会责任综述
第四节
管理道德
1.四种道德观
(1)道德功利观
(2)道德的权利观
(3)道德公正理论观
(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国际环境中的道德
4.道德行为的改善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绿色化等知识。
2.理解管理中的社会责任等知识。
3.掌握管理道德等知识。
第六章
管理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及程序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特征
3.决策程序
4.决策的普遍性
第二节
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1.决策的理性假设、有限理性与直觉
(1)理性假设
(2)有限理性
(3)直觉的作用
2.问题和决策的类型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程序化决策
(2)结构不良好以及非程序化决策
3.决策制定条件
(1)确定性
(2)风险性
(3)不确定性
4.决策风格
(1)命令型风格
(2)分析型风格
(3)概念型风格
(4)行为型风格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决策的含义及程序、决策的普遍性等知识。
2.理解决策类型等知识。
3.握决策风格等知识。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概念
1.计划工作的含义
2.管理者为什么要制定计划
(1)计划的目的(2)计划与绩效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
1.目标和计划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2.设立目标
3.开发计划
第三节
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1.对计划工作的批评
2.动态环境下有效的计划工作
(二)考试要求
1.了解计划的种类及权变因素等知识。
2.理解计划工作含义、计划的目的等知识。
3.掌握计划与绩效的关系等知识。
第八章
战略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目的第二节
战略管理过程
1.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2.分析环境
3.识别机会和威胁
4.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
5.识别优势和劣势
6.构造战略
7.实施战略
8.评估结果
第三节
组织战略的类型
1.公司层战略
2.事业层战略
3.职能层战略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等知识。
2.理解战略管理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战略的类型等知识。
第九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环境评估技术
1.环境扫描
2.预测
3.标杆比较
第二节
资源分配技术
1.预算;
2.排程(①甘特图,②负荷图,③网络计划技术PERT)
3.盈亏平衡分析
4.线性规划
第三节
现代计划技术
1.项目管理
2.脚本计划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环境评估技术等知识。
2.理解资源分配技术等知识。
3.掌握现代计划技术等知识。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的定义
2.工作专门化
3.部门化
4.指挥链
5.管理跨度
6.集权与分权
7.正规化
第二节
组织设计决策
1.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2.权变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组织设计
1.传统组织设计
2.现代组织设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组织设计的要素
2.理解组织的定义及其类型、常见的组织设计等知识
3.掌握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定义
2.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1)人际沟通
(2)组织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过程
1.人际沟通方法
2.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3.克服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第三节
组织沟通
1.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2.沟通信息的流向
(1)下行沟通
(2)上行沟通
(3)横向沟通
(4)斜向沟通
3.组织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理解信息技术
1.技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
2.信息技术影响组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组织沟通
教学难点: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际沟通方法、人际沟通障碍等知识。
2.理解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沟通等知识。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3.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节
员工培训
1.技能分类
2.培训方法
第三节
员工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方法
(1)书面描述法
(2)关键事件法
(3)评分表法
(4)行为定位评分法
(5)多人比较法
(6)目标管理法
(7)三百六十度反馈法
第四节
薪酬、福利及职业发展
1.薪酬
2.福利
3.职业发展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员工队伍多样性的管理
2.性骚扰
3.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等知识。
2.理解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等知识。
3.掌握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等知识。
第十三章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变革的概念
1.变革的定义
2.变革的力量
(1)外部力量
(2)内部力量
(3)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1)风平浪静观
(2)急流险滩观
(3)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第二节
变革管理
1.变革的类型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
(3)人的变革
2.应对变革的阻力
(1)抵制变革的原因
(2)减少阻力的技术
第三节
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1.组织文化变革
2.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流程再造
3.处理员工压力
第四节
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1.创造与创新
2.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变革的定义及其原因、变革的方式等知识。
2.理解变革的类型、变革阻力及其克服等知识。
3.掌握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创新的激发与培育等知识。
第十四章
行为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
1.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
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第二节
态度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与一致性
3.认知失调理论
4.态度调查
5.有关满意度—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争论
第三节
人格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特质
3.情绪智力
4.从人格特质预测行为
5.不同文化下的人格类型
第四节
知觉
1.知觉的含义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归因理论
4.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第五节
学习
1.学习的含义
2.操作性条件反射
3.社会学习
4.行为塑造:一项管理工具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个体行为的意义、态度等知识
2.理解人格等知识。
3.掌握知觉、学习等知识。
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概念
1.群体行为的含义
2.群体的发展阶段
3.基本的群体概念
4.群体决策
5.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
第二节
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
1.工作团队的含义
2.工作团队的类型
第三节
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
1.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2.管理工作团队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使群体转变为高效团队等知识。
2.理解群体行为等知识。
3.掌握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等知识。
第十六章
激励员工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激励(动机)过程
1.动机的含义
2.需要的含义
3.动机过程
第二节
早期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麦格雷戈
X理论与Y理论
3.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当代激励理论
1.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2.目标设置理论
3.强化理论
4.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
5.公平理论
6.期望理论
7.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第四节
当代动机问题
1.激励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2.绩效工资方案
3.账目公开管理
4.激励新型劳动力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激励(动机)过程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激励理论、当代激励理论等知识。
3.掌握综合激励理论、激励对策等知识。
第十七章
领导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的概念
1.领导者的含义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3.领导的含义
4.领导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早期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1)勒温提出的专制式、民主式与放任式风格
(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3)管理方格论
第三节
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的模型
2.情境领导理论
3.领导参与者模型
4.路径—目标模型
第四节
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
1.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2.领导魅力的领导与愿景规划的领导
3.团队领导
第五节
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
1.领导者与权力
2.创建信任的文化
3.通过授权而领导
4.领导风格与文化
(二)考试要求
1.了解领导者的概念及领导的功能与作用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领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领导者与权力等知识。
第十八章
控制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控制的的概念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控制过程
1.衡量
2.比较
3.采取管理行为
第三节
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
2.同期控制
3.反馈控制
第四节
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
2.控制的权变因素
3.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控制过程等知识。
2.理解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等知识。
3.掌握控制类型等知识。
第十九章
作业及价值链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
1.作业管理的含义
2.管理生产率
3.作业管理的战略作用
第二节
价值链管理
1.价值链管理的含义
2.价值链管理的目标
3.价值链管理的要求
4.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好处
5.实施价值链管理的障碍
第三节
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
1.电子制作中技术的作用
2.质量领先
3.质量目标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等知识。
2.理解价值链管理等知识。
3.掌握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等知识。
第二十章
控制组织绩效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绩效的概念
1.组织绩效的含义
2.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意义
3.组织绩效的衡量
第二节
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工具
1,财务控制
2.信息控制
3.平衡计分卡方法
4.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在帮助组织获取高绩效水平中经理的角色等知识。
2.理解组织绩效等知识。
3.掌握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工具等知识。
第五篇:专升本考试大纲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及考试性质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文科各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考试,测试结果将作为本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之组成部分。考试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与应用能力的情况。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考试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 1.基础知识的考核
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体(含文体写作)知识两个方面。本部分分值为45分。
2.阅读分析的考核
鉴于本市各高校所用教材不尽一致的实际情况,阅读分析范围以本大纲所附精读、泛读篇目为准。本部分分值为20分。3.应用能力的考核
应用能力考核包括应用文写作、修改、写作常识运用三个方面。本部分分值为55分。
以上三部分的分值合计120分。每部分分值均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
(二)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1.单项选择题(设30小题)30分 2.多项选择题(设5或10小题)10分 3.判断题(设10小题)10分 4.简析简答及翻译题20分 5.修改或写作常识运用题10分
6.写作题(一般设一大一小两个文种)40分
(三)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其具体要求
(一)基础知识(45分)1.语言知识(15-20分)(1)文言词语与句式 主要掌握、理解精读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与特殊语法现象。具体要求是: 解释常用文言词语(包括成语、通假字)的具体含义; 辨析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熟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语法现象; 翻译试题规定的诗文句子。(2)现代应用文词语与句式
主要掌握现代应用文中常用的模式化词语和句式。具体要求是:
明确应用文以书面语为主,使用得到全社会认同的通行语体;不采用个性化语言、方言俚语以及超常规的句式和生僻字词;一般不用口头语。
明确应用文的句类一般使用陈述句、祈使句,较少使用疑问句、感叹句。能分辩与正确运用领起语、承启衔接语、称谓用语、结尾用语。
明确应用文为了表达的庄重、简洁,保留和使用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如:兹、拟、尚、悉、谨、予以、责成、业经、承蒙等;能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明确应用文常使用书面辅助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公式等),以替代、补充文字语言。
2.文体知识(25-30分)(1)应用文体知识 1.应掌握、理解: 对应用文主旨的要求; 应用文选择材料的原则; 应用文结构的特点;
应用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应用写作对叙述、说明、议论的基本要求。
2.识记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文种(13种);熟悉各文种的适用范围。3.熟悉行政公文的格式及制作要求(以国务院《办法》和《国家标准·行政公文格式》要求为准)。重点是:
眉首部分的要素(项目)及标注要求; 公文标题(完全式)的构成;
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应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行政公文成文日期的确定原则与标注要求; 版记部分的要素(项目);
一份公文的主题词应不超过5个(类别词除外),词与词之间空一字(格),不加标点。4.识记常用事务文书的种类:计划、总结、简报、信息、调查报告、述职报告、讲话稿、感
谢信、慰问信、贺信、公示、启事、声明、申请书。
5.掌握简报的基本格式;简报报头的主要格式项目(四项)及标注位置。6.识记常用专用文书的种类:意向书、合同、起诉状(三种起诉状)、策划书、自荐信。
(2)文学(文章)文体知识
立足于本大纲所附精读、泛读篇目掌握、理解(能准确指出某篇目是何种文体): 1.古代散文的特殊文体分类:语录体、纪传体、论说体(政论、史论)、书信体、游记体、寓言体。2.古代诗歌的文体分类:
古体诗——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楚辞;乐府诗、歌行诗(乐府和歌行诗在体裁上与上述各体有重复。如《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又是七言歌行,还属于七言古诗)。
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和散曲。3.现代文学文体的主要类别: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4.一般文章的文体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此三种系按内容与表达方式划分)。
(二)阅读与分析(20分)
1.识记精读、泛读篇目的作者及所属国别或时代,所属文体类别。2.识记精读篇目中所选部分作品(以标题后加“*”号为准)。3.理解精读篇目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4.理解精读篇目所表达(抒发)的思想情感。
5.理解精读篇目的结构及主要段落表达的意思与情感。6.理解精读篇目中所用典故的含义。7.领会精读篇目的主要艺术(写作)手法。
8.识别并理解精读篇目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诘、反语、设问、借代,以及某一段或某句中几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
(三)应用能力(55分)
1.根据所给材料,按文体写作要求拟写常用公文:
通告、会议通知、通报、请示、批复、函(商洽、询问、答复3种)。2.根据所给材料,按文体写作要求拟写常用事务文书与专用文书: 事务文书——总结、计划、慰问信、感谢信;
专用文书——买卖合同、自荐书(用试题规定的学校、单位名称、姓名与地名)。【特别提示:在所写的任何文章中,均严格按给定的地名、单位、当事人进行写作;严禁出现表明或暗示考生本人的字样,否则将按违纪卷处理】 3.掌握计划正文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三要素),写作计划的注意事项。4.掌握总结正文(四部式)的结构形式(内容),写作总结的注意事项。4.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
5.掌握起诉状的结构与内容项目。6.修改文章或文句中的错误。
7.修改或指出公文格式、简报格式、合同及起诉状内容项目中的缺失与错误。8.根据特定情景与写作内容,准确选用应该使用的文种(与“应用文体知识”对应)。
附:课文篇目
(一)精读篇目(21篇)
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等)(孔 子)2.谏逐客书(李 斯)
3.寓言二则(哀溺文序、蝜蝂传)(柳宗元)
4.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5.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6.氓(《诗经》)
7.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李 白)10.登高*(杜 甫)1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14.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15.书愤*(陆 游)16.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7.炉中煤(郭沫若)18.雨巷(戴望舒)19.**(鲁 迅)20.背影(朱自清)21.秋夜(巴 金)
(二)泛读篇目(10篇)1.国殇(屈 原)2.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3.山居秋暝(王 维)
4.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5.游子吟(孟 郊)6.前赤壁赋(苏 轼)
7.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8.都江堰(余秋雨)
9.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
10.苦恼(契可夫)
参考教材: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自考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专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高教司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徐中玉,方智范.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以上教材可选一种,所缺篇目用其他教材补充)
5.张家恕,郑敬东,林心治.现代应用写作教程,重庆出版社,2006年8月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及考试性质
本测试适用于重庆市各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
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本市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之组成部分。其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与应用能力的情况。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考试范围
1、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1)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熟练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
(4)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Internet网络浏览器、电子邮件及QQ的使用;
(5)具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
(6)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
2、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语言设计程序)
(1)熟练掌握所选择语言的基本规定、语法规则、数据结构和程序框架;(2)熟练使用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算法;
(3)具有使用所选择语言设计程序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
1、考试总分
考试总分为120分,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70分,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50分。
2、题型及分值分布
(1)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单选题(40个小题,每个1分,共40分)、多选题(10个小题,每个1分,共10分)、判断题(10个小题,每个1分,共10分)、填空题(5个小题,每个2分,共10分)。
(2)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设计程序2题,每题25分(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语言设计即可)。
(三)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应用领域。2.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主板、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4.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数、字符和汉字的编码,存储单位。
5.汉字常用的输入方法(熟练一种);了解汉字输入码(外码)、内码、汉字库的概念。
6.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安全及安全保护的基本概念,病Du及网络攻击,相关法律法规。
(二)Windows操作系统 1.文件与文件夹:
(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命名规则、分类及属性,目录结构,路径。(2)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新建、删除、移动、复制、重新命名。2.Windows的基本知识:(1)Windows的特点、功能。
(2)Windows的桌面、图标、窗口、对话框、剪贴板、回收站。3.Windows的基本操作:
(1)桌面、窗口、菜单的操作,任务栏、工具栏设置。
(2)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硬件软件资源的管理。(3)控制面板的操作,常用功能的设置。
(三)字处理软件Word
1.Word的基本知识:功能与特点、窗口的组成、运行环境。2.文档的创建、打开、保存、关闭,文档的编辑、排版、输出。3.表格制作和使用,复合文档的使用(图片、艺术字、公式)。
(四)电子表格软件Excel
1.Excel的基本知识,工作薄和工作表的概念,工作薄的保存与打开。2.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基本操作:编辑、排版、输出。3.Excel表格数据的使用:计算、统计、排序、筛选、图表。
(五)电子文稿软件PowerPoint
1.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功能与特点、运行环境、窗口及视图方式。2.PowerPoint的使用:演示文稿的创建、制作、播放。
3.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在幻灯片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六)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常用设备和协议。
2.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基本构成,Windows网络设置及使用。3.Internet及其使用:基本概念,IP地址和域名,常用的协议与服务,接入方式,信息浏览。
4.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QQ的使用。
(七)网页制作(FrontPage)1.站点和网页的概念。
2.网页制作中的基本知识:HTML、模板、表格、框架、表单、超链接、站点的发布。
(八)多媒体技术基础
1.多媒体基本知识:概念、特点,多媒体计算机。2.图像、声音、视频的基本知识,常用格式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程序的能力。针对常见的一般应用问题,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程序设计语言基本规定的掌握
符号集、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程序单元的框架结构。
(二)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的运用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三)复杂数据的使用 如数组、指针、结构等。
(四)模块化机制及函数(过程)设计与使用 如子程序、函数、过程、类等。
(六)文件的使用
包括文件的建立、打开、关闭、存取及应用等基本操作。
(七)常用算法的应用
1.递推算法(常用级数、数列求和、二分法、梯形积分法、穷举法等); 2.排序算法(选择法、冒泡法); 3.查找算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4.有序数列的插入、删除操作;
5.初等数论问题求解的有关算法(最大数、最小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素数等);
6.矩阵的处理(生成、交换及基本运算); 7.递归算法(阶乘、最大公约数等);
8.字符串处理(插入、删除、连接和比较等)。
参考教材:
[1] 谭世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 洪汝渝等.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 楼 静.C语言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 谭世语等.FORTRAN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世迪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6] 吴 焱.Visual C++程序设计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7] 杨国才等.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新明.Java语言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大学英语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
参加本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基础阶段)的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须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B级以上的要求。
二、考试的性质
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依据之一。其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基础阶段)的要求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B级以上的要求的情况,检测和考核学生能否胜任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重点考试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用英语处理有关涉外业务的基本能力以及获取和交流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内容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包括六个主要部分:I 听力理解,II 词汇和结构,III 阅读理解,IV英译汉,V 写作,VI 附加部分。非英语专业考生完成I—V部分,英语专业考生完成I—VI部分。考试时间共计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
测试考生理解所听对话、会话和简单短文的能力。听力材料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听力材料为一般语言材料和实用交流材料。本部分共15小题,分值为15分。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填空。
第二部分:词汇和结构(Vocabulary & Structure)
测试考生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共10小题,分值为10分。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填空。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内容为一般阅读材料和常见实用性文字材料。本部分分值为40分。共计4篇短文,总词量约1300词。题型包括多项选择和其他题型。其中前2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分值为20分;第三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简答,共5小题,分值10分;第四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填空,共5小题,分值10分。
第四部分:英译汉(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测试考生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能力。本部分分值为15分。翻译材料分句子和段落两种,包括一般性内容和实用性内容,共约140词。其中句子翻译为译文多项选择题, 共4小题,分值得为8分,段落翻译1小题,分值为7分。
第五部分:写作(Writing)
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分为两部分,Section A和Section B。Section A测试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能力,写作词量为8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Section B测试考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如应用文、填写表格或翻译简短汉语实用文字材料等,写作词量为8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
第六部分:附加考试(Additional Tasks)
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项,测试英语专业考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Section A测试考生在短文篇章水平上的完形填空能力,题型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包括结构词和实义词)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考试材料为英语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各种材料和文章节选,约20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
Section B测试考生在短文篇章水平上的辨错和改错能力。考试材料为英语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各种材料和文章节选,约200词。题型为辩错和改错。该部分分值为10分。
考试项目、内容、题型分配表: 序号 考试项目 题号 考试内容
对话、实用会话、I 听力理解 1—15
短文
词汇和结II 16—25 词汇、语法结构
构
理解语篇,包括一III 阅读理解 26—45 般性和应用性文字
材料 IV 英译汉 46—50
句子和段落
题型
分值
多项选择、填空 15分 多项选择或填空 10分 多项选择、简答、40分
填空
译文多项选择、段
15分
落翻译
短文阅读约200词,Section A 概要、提纲、摘要 10分
写作约80词
V 写作 简历表、申请书、套写、填写、书写Section B 邀请信、通知等写10分
或汉译英
作
合计(非英语专业)100分
短文阅读约200
完形填空(多项选Section A 词,填写出空白处10分
VI 附加部分 择)的词或词组
Section B 短文阅读约200辨错、改错 10分
词,辨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合计(英语专业)
1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