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专升本,
名词解释 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里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着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讲,教育目的是指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课程:课程的概念至今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广义的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材料、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一般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本书所讲的德育,一般即指学校德育)
①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式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的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
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② 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裎,从而使其养成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形式考试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斯宾塞)。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是指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指由需要、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
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部分。
陶冶与美育: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强替代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冶指路教育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境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③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智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④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⑤ 产婆术: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寻求真理。这各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被称为“产婆术”。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德育的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指德育过和有多种开端,不一定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任意妄为。
⑥ 学制:学制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级种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美育:美育指教师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式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j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裸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休养法:道德休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
⑦ 学科课程论: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写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式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价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⑧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⑨ 活动课程论: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⑾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指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⑿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产物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裎,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⒁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家时期善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在总概括。
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教育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的要求。它是教学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篇:专升本 教育学重点
填空题
1、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互相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教育的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标准。
3、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布鲁纳。
4、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 教学大纲 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6、中共中央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8、“头脑不是一个可以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体现了 启发式 的教学方法思想。
9、“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民主平等 的特点。
10、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生产力。
12、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杜威。
13、《学记》中说“学不几等”体现的是 循序渐进 教学原则。
14、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是全民教育和 终身教育。
15、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中的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6、“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是前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提出来的。
17、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 全面、民主、平等 的基础上。
19、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 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本质)20、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舒尔茨。
21、新课程将实行 国家、地方和学校 的三级管理模式。
22、与“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 启发式。
2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
2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蕴含的德育方法是 榜样示范法。
2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说服法。
26、狭义的教育指 学校教育。《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7、学科课程理论主要有 前苏联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课程论。
28、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以 教学 为中心,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二展开。
29、班级 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本的正式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30、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 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 三个阶段。
3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
32、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33、自从古代社会以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34、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
36、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三个字是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四个字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
37、学制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方针的制度化保证。
38、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标准与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
39、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布卢姆)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比较受重视的是认知领域。40、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关于这一问题,教育史上存在着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41、教学组织方式的分类:(1)个别教学(是古代社会的基本教学形式)个别教学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上课
42、教学方法分为:(1)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欣赏教学 42、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3、19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44、教学评价有教育和管理这两大功能。
45、教学评价的分类是由(美国)布卢姆提出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
46、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
47、德育过程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48、西方公认的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49、《学记》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引申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同政治的关系。
50、《学记》教师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教学的启发诱导的原则)5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2、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53、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空间,班级是学校活动的基本单位。
54、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55、《论语》中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启发性原则。
56、教育方针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
57、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58、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9、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60、教材的组织方法--(1)逻辑式组织(2)心理式组织
61、教材的编排方式--(1)直线式排列(直线推进、不予重复)(2)螺旋式排列 6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63、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握的目标。64、从内容范围上看,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5、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分(1)古代准备时期;(2)教育学的近代独立时期;(3)现代发展时期。
66、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7、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前苏联)开放型(美国)
68、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分为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69、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70、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7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可能性因素:(1)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2)现实性因素:活动
72、不同的学生观:1教师中心论(德国)赫尔巴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学生中心论(美国)杜威,抹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73、教育目的的分类:按照价值取向,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卢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涂尔干。7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75、1912颁行“壬子祭丑”学制。1904年,“祭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76、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标准、教材三种物化形式。77、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巴班斯基。78、提倡终身教育的学者是法国的 朗格朗。
79、强调“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是 陶行知名词解释
1、美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陶冶法:智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景一级资深教育因素,是学生从中收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3、全民教育: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其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急需和发展。
4、★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5、★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在一切时间下,不分地点、场合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6、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及其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与弘扬。
7、课程:(狭义)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广义)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8、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道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9、★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10、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1、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12、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3、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又称学校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
14、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15、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四部分组成。
16、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7、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18、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9、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0、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21、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
22、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用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及其体系,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2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4、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教育性(德国)赫尔巴特提出并阐释了这一规律。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06年曾考过)
答:(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2、教师的权利(简答)
答:(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3、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类考题重点背诵)答:(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堪称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肇始者。(可出填空)
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要求。(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值得指出的是,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填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用概括的语言说,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又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
(4)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整合化是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4、教育平等的表现?或者教育平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或者教育平等的内容是什么? 答:(1)就学权利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
(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
5、简述人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答:(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6、简述对当代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解?(曾考过)
答:(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7、简答课程的基本类型
答: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按照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划分为:学科课程论、综合课程论、活动课程论(1)学科课程论也称分科课程论,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学校课程的理论。(2)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理论。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8、简述当代课程管理改革的趋势?
答:(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分权化管理体制。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
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9、简述当代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答:(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0、简述当代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本土化。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
11、为什么说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答:(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 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 影响也最大。
(2)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其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4)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其他的教育活动。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5条)(重点考题)答:(1)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2)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
(3)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4)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5)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
13、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呢?
答:(1)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思想。(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4、如何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答:(1)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5、如何理解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 答:(1)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是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曾考过)
答:
(一)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有序性原则;
(五)巩固性原则;
(六)反馈性原则;
(七)最优化原则;
(八)民主性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把授受知识与
培养品德、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2)确保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确保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统一。(4)确保认知发展与身体发展相统一。(5)确保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怎样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
(2)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教师要向大多数学生提出共同要求。(3)教师要考虑个别特点和个别差异。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发扬教学民主。
17、当代教学的特征?
答:(1)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2)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3)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8、简述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
答:(1)必须依据教学目的。(2)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3)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19、课的类型和结构
答:课的类型是依据一定标准把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按教学任务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按教学方法可划分为讲授课、实验课、练习课、作业课、讨论课、自学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也称为课堂的环节。20、教师备课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准备?
答:(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拟订教材计划。
21、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或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哪几点? 答:(1)目标明确,内容科学;(2)方法恰当,组织合理;
(3)师生互动,气氛和谐;(4)全面发展,优质高效。
2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答: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其次,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还有区别。一是它们活动的范畴不同。二是活动的形式不同。
23、德育过程的特点?
答:(1)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及其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与弘扬。
(2)实践性;(3)统一性;(4)渗透性;(5)长期性。
24、教育者进行德育活动要遵循的要求?(06年曾考过)
答:(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并行的原则。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并举的原则。(5)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
2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如何来理解德育过程?
答:(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的养成过程。
(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采取的行动。这四个过程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27、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06年考过)
(1)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2)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3)学生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5)教育者的价值观影响着德育过程中预定内容的实现程度。
28、当代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什么?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世界观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29、德育方法,指导式方法:
(1)说服教育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
(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形成良好意志品质。(4)陶冶教育法(潜在性)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5)自我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 30、班级组织的结构分为哪几种?
答:(1)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31、班级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班级制度建设。(2)班级活动组织。(3)班级生活指导。
32、班主任的角色特征?
答:(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者。(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33、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分(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34、简述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这一原则要求德语必须正面说理,启发自觉,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意识学生品的健康发展。贯彻该原则的要求:(1)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2)善于运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论述题
1、师叔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并促进人的发展。
(1)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各种教育因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关注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2)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3)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4)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理和;良好的教育。
2、试分析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并阐明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答:(1)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第五,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第六,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3)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第五,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一个缺陷。
3、你是如何认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关于这一问题,教育史上存在着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是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无关紧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进行、一一对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就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3)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实现的。而是应该统一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基础知识的认知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4、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1)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3)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尊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扶上马,送一程”。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爱是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就显得缺乏实在性,也难以持久。采用“心理互换”或“位置互换”的方法对差的、落后的学生爱的情感。
5、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谈谈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答:(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心理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其实现途径是交往和对话。具体构建策略: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发展个别差异性显著,需要教师对其了解与研究,构建师生关系。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将学生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主体性、创造性、责权主题的整体。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关心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火大、宽容的个性品质。
6、试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7、试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2)政治影响着教育制度。
(3)政治影响着受教育权。(4)政治也影响着教育的内部问题。
2、简述教育对政治的功能:(1)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2)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3)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4)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3、相对以往,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这种新的背景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也呈现崭新动向,即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8、试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答: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3)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9、试论述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一)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二)其次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简答可不写一下三条)
(1)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2)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面是,1—2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3)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再次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简答可不写一下四条)
(1)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2)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3)其三是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最后要炼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10、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答: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选择,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2)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3)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4)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1、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2)从学生本身情况来看,他们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学生是处于教育过程的客体地位。学生处于教育对象的客体地位是由教育双方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出于某个因素,是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映。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始终是教育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这种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发展主要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2、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
答:“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门通常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相应的亦将“全面发展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
(一)四育各有其基本内涵。
(1)德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各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上的差异但不可偏背。
第三篇:黑龙江专升本教育学试题
黑龙江专升本教育学试题
(仅供个人复习参考,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和做为商业用途)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成人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学校产生的条件是()。
A、有了文字,有了教师
B、生产力提高,教育发展 C、有了书籍,人类知识丰富了 D、人类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 3.“和谐”发展教育是指()。
A、自由七艺
B、骑士七技
C、六艺
D、智育、体育、美育并重 4.教育起源于()。
A、青年之家
B、庠、序
C、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
D、生物性的本能
5.()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A、《学记》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大学》
D、《师说》 6.教育的性质是由()决定的。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7.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
B、重要作用 C、决定作用
D、负作用 8.义务教育具有()性质。
A、强制
B、基础教育 C、全面教育
D、和谐教育 9.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位是()。A、教育的对象 B、学习活动的主体
C、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D、处于服从地位
10.《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的著作,它为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 1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它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12.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德育中的()。
A、陶冶 B、榜样 C、说服 D、锻炼
1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应该()。A、以表扬激励为主
B、以批评为主
C、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为辅。D、以学生自我反省为主
14.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的体现。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5.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6.我国中小学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班级上课制 C、特朗普制 D、分组教学制
17.师生双方要不断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掌握信息输出和输入效果,调控教与学的活动,使教学始终保持最优的动态平衡状态,获得最佳效果,这是教学的()。A、教学民主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
18.《学记》中要求教学要“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要求教学()。A、要因材施教
B、要循序渐进 C、要有启发性
D、要理论联系实际
19.在()中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过程理论。
A、《中庸》 B、《学记》
C、《乐记》 D、《孟子》 20.()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代表作。A、洛克《教育漫话》
B、康德《论教育》
C、卢梭《爱弥儿》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元前6世纪,希腊形成了著名的()和()教育体系。A、斯巴达
B、罗马
C、拜占庭 D、雅典 2.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 3.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特殊修养包括()。A、教学能力
B、教育管理能力 C、言语表达能力
D、科研能力 4.学校德育包括()。
A、道德品质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 D、智育 5.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单元计划 C、课时计划
D、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计划
6.课堂教学可能根据所完成的任务数量不同分为()和()。A、单一课 B、综合课 C、新授课 D、检查课
7.在近代教育史上,主张要重视儿童,重视学习者,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的主张的思想家、教育家有()。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8.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A、知识的传播者
B、学生的示范者 C、学生的知己者
D、学生心理的调解者
9.少年期(11、12岁-----
14、15岁)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A、目的性 B、依赖性 C、系统性 D、成熟性 10.下列观点中属于遗传决定论的是()。A、“生而知之”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D、“性相近、习相远”
三、简答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我国学校德育的正式途径有哪些?
四、论述题
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专升本复习题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P1
2、学前教育P2
3、学前教育学P7
4、恩物P18
5、幼儿的完整学习
这是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幼儿的完整学习,即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6、最近发展区(刘焱P50)
7、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根据当时幼稚园各科教学相互孤立、相互脱节而提出了“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有系统地教授儿童。
8、六大解放(P26)
9、白板说
“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洛克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简答题: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杨力P6)
2、简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杨力P6)
3、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P25?
4、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P25?
5、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创造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26
6、简述张雪门的行为课程P26
7、幼儿教育的功能 P6
8、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 P6
9、杜威的教育思想(梁p10)
10、皮亚杰的教育思想(梁p18)
第二章 学前教育制度与基本理论
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制度p21
2、发展
3、发展的整体观 P27
4、幼儿园(梁p167)
5、托儿所(梁p119)问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目标)是什么?p22;55
2、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什么?p24
3、简述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P61
4、简述我国托儿所的保教目标。(刘焱p58)
5、我国学前教育的原则有那些?p28(论述题。每条原则也可单独作为一道简答题)
6、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梁志123)
7、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针和管理体制。P23
8、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p27
9、学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我国的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10、影响幼儿园保教内容的因素有哪些?p63
11、托儿所的保教要领(梁132-133 自己认真阅读 重点看动作、语言、认知、情感)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p55
2、幼儿体育P95
3、幼儿智育 P108
4、幼儿德育 P130
5、幼儿美育P147
6、主体性P57
7、社会性(刘焱131)
8、个体社会化(梁64)
9、幼儿社会化
指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问答题:
1、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的关系。P56
2、简述主体性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P56
3、幼儿体育的意义(刘焱96)
4、幼儿体育的任务(刘焱98)
5、幼儿体育的内容(刘焱99)
6、幼儿体育的原则(刘焱106)
7、幼儿智育的意义(刘焱109)
8、幼儿智育的任务(刘焱112)
9、幼儿智育的内容(刘焱114)
10、幼儿智育的原则(刘焱128)
11、幼儿德育的意义(刘焱133)
12、幼儿德育的任务(刘焱136)
13、幼儿德育的内容(刘焱136)
14、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刘焱141)
15、幼儿美育的意义(刘焱149)
16、幼儿美育的任务(刘焱150)
17、幼儿美育的实施途径(刘焱153)
18、幼儿美育的注意事项(刘焱154)
19、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实施要点(64)20、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实施要点(65)
21、社会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实施要点(66)
22、语言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实施要点(67)
23、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实施要点(68)
第四章 幼儿教师与保育员
1、儿童观32
2、学前教育观 是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方法等观点的总和。
3、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保育和教育的职责,对幼儿身心实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4、保育员
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5、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梁旧44)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6、人本位的儿童观(梁旧45)
这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出现的儿童观。人们开始要求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的萌芽,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等。这种儿童观的出现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一次哥白尼的革命。然而这种儿童观并未否定儿童对父母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把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个体存在,因此,在社会上,把儿童看做是父母的财产等儿童观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问答题:
1、托幼机构的特点(刘焱160)
2、幼儿教师的职责(刘焱168)
3、保育员的职责(幼儿园工作规程 第三十八条)
4、简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杨力67)
5、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P43
6、谈谈幼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43
7、现代儿童观的内容 p37
8、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p41
9、儿童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学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p35-36
10、简述学前教师的培训形式。P52
11、简述学前教师培养模式的改变p53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名词解释:
1、课程p71
2、幼儿园课程p72
3、教学目标p76
4、课程目标p76
5、发展适宜性原则(杨力120)
6、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p89 问答题:
1、学前课程的性质p72
2、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p74
3、如何发展儿童的主体性p74
4、课程内容的来源及选择原则p79-80
5、课程组织的途径、形式p82
6、课程组织的原则p83
7、课程评价的范围p87
8、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内容p89
9、对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p91
10、安排好一日生活的要求p92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与制度
名词解释:
1、幼儿园环境p152
2、幼儿园外部环境p152
3、幼儿园内部环境p152
4、生活制度p176
5、常规p178
6、常规教育p180
7、幼儿常规 答: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问答题: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p156
2、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157
3、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p162
4、良好的幼儿园室内环境应符合那些标准?163
5、户内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标准。P167
6、室内壁面布置应注意哪些p169
7、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基本要求p169
8、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p169
9、教师与幼儿沟通的基本技能和要点p174
10、制定幼儿园常规的意义178
11、幼儿园常规教育应注意那些问题?180
12、幼儿园常规指定的依据
第七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
1、角色游戏(杨力142)
2、结构游戏(杨力146)
3、表演游戏(杨力150)
4、教学策略131
5、幼儿园教育活动116
6、生活活动138
7、作业教学活动147
8、幼儿园游戏活动141
9、项目教学活动150
10、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问答题:
1、论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p120
2、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意义及实践要点。125
3、游戏的特点(186梁志)
4、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188梁志)
5、游戏的分类142
6、游戏活动的指导步骤145
7、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应注意什么146
8、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步骤128
9、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构成132 10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应注意什么136
11、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的内容136
12、指导幼儿活动的方法136
13、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137
14、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118
15、非游戏互动游戏化的质量标准127
16、幼儿园教学中如何确立合理的课题129
17、角色游戏的指导(梁195)
18、结构游戏的指导(梁200)
19、表演游戏的指导(梁204)
20、各种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132应用题,认真阅读)
第八章 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名词解释: 1社区195 2社区教育195 3社区学前教育195 4提前开端计划
美国政府1965年颁布了“提前开端计划”。这是美国联邦政府,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际恶性循环的一个早期儿童项目。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5分离焦虑184 问答题:
1、幼儿园与家庭环境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82
2、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185
3、家园合作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186
4、家园合作的内容189
5、家园合作的态度和原则188
6、幼小衔接的意义217
7、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190
8、如何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193
9、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189
10、幼儿入小学准备的原则194
11、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二)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2、师资力量薄弱
3、办学条件差
(三)学前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要杜绝学前班“小学化”倾向。
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的主要目的,而应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的习惯,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重视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还要使幼儿逐渐学会与别人相处,待人有礼貌等行为规范。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能力,为入小学打基础。
由于许多农村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生活,同时使幼儿学到了许多知识。
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
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丰富的自然材料,如各种豆子、树叶、石子、麦秆、黄泥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孩子的能力。
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机构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与考试,应该纵合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
第九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 名词解释:
1、幼儿园社会教育
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问答题: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2)提高基本的社会技能(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3、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2)使幼儿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3)使幼儿增强社会交往能力(4)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则(5)使幼儿提高道德判断的水平(6)使幼儿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7)使幼儿具有积极的文化意识
4、幼儿社会化的内容(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3)性别社会化(4)职业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
5、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3)注意挖掘社会潜力
6、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设计原则
(1)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原则(2)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3)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的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4)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6)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五篇:成人高考专升本试题—教育学
2015年全国统一成人高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额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把儿童比作太阳,强调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2、德国的狄尔泰等人倡导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主张通过“陶冶”和“唤醒”来培养儿童完整人格。这种观点属于哪种理论派别?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合作教育学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 B、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
C、使新生一代接受现有的主流文化 D、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我国近代,“教育救国”的口号曾不绝于耳,但“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A、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决定作用
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的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C、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 D、人工智能化生产的普及
6、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国家的学制,在入学年龄、学段划分等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建立必须依据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7、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泛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8、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
A、课程内容开放,主题多元,形式多样
B、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
C、重视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9、学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C、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主
D、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
10、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布鲁纳倡导的是
A、掌握学习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合作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1、张老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式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影响”德育原则是指
A、教师教育与家长教育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D、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非选择题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然后说明理由,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1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分科为主。
14、品德评价法就是通过表扬、奖励等肯定的方式激励学生上进的德育方法。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资本主义教育较之于封建教育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
16、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17、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语文教师对自己两次《蛇与庄稼》阅读课教学的反思。
第一次我力图突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掌握。我在备课时把“教参“中所提到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点融合在系列的问题中,然后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详尽解说,学生们经过整整两个课时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能够背诵和默写指定的段落;理解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
第二次我在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课文三个段落在写作手法、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确立了“精讲一段,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在第一段体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讨论,最后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什么是海啸;田鼠怎样糟蹋庄稼„„整个教学过程也因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而不断 调整,我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通过展示关系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一一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接着,我在归纳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后引导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最后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两次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不同,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这位教师的两次教学加以评析。
心理学
选择题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信息点上。
19、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联觉
20、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21、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 B、后续的活动吸引力大
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 D、后续的活动意义重大
2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重要的措施是
A、过渡复习B、及时复习
C、分散复习D、复习方式多样化
23、在抽象逻辑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动作 B、形象 C、语言 D、表象
24、看小说时根据语言描述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25、由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6、对于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学生,应着重培养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27、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28、下列关于练习和动作技能进步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总趋势是随练习次数增加,动作技能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
B、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技能进步暂时停止现象
C、由于练习方式不同,学习同一技能的进步也不同
D、所有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都是缓慢的,以后逐渐加快
29、有位心理学家在研究拔河比赛时发现,参赛人数越多,每个人出力越少。这种现象属于
A、社会阻抑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去个性化
30、下列最适合矫正考试焦虑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厌恶疗法
C、自由联想法 D、宣泄疗法
非选择题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3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根据国情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
32、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34、什么是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划分为哪些种类?
35、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能力的含义及其个别差异。
教育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教育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
2、B
3、D
4、A
5、C
6、C
7、D
8、A
9、A
10、B
11、A
1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段课程为主。(4分)
14、答案要点:
不全面或错误(2分)
品德评价法除了运用表扬和奖励等肯定的手段外,还可采用批评和惩罚等否定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4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答案要点:①教育目的上,出现了双重培养目标;
②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内容;
③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④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别教学;
⑤第一次提出了义务教育,并建立了乡音的国民学校。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任意四点,即给满分。
16、答案要点:①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3分)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3分)
③教育的目的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2分)
17、答案要点:①政治理论知识。(2分)
②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③文化基础知识;(2分)
④教育科学知识;(2分)
四、论述题:15分
18、答案要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不同角度回答)
答案一: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既相互促进和影响,又相互区别。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需要教师提供和创造。(5分)
该教师第一次教学,未能全面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他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文中生字的读、写、用;段落的背诵与默写;知道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5分)
第二次教学,该教师坚持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理念,如通过“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最后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5分)
答案二: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对案例进行评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5分)
该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5分)
第二次教学中,该教师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通过“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问题,做好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5分)
【评分说明】 考生若 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心理学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D 20、C
21、C
22、B
23、C
24、A
25、C
26、B
27、D
28、D
29、B 30、A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答案要点:
错误(2分)
根据国情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的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而忽视其它刺激。(4分)
32、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的、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的主要心理成分,但创造性思维只有发散性思维的参与是不够的,还离不开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4分)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答案要点:
⑴陈述心理现象;(2分)
⑵解释心理现象;(2分)
⑶预测心理现象;(2分)
⑷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2分)
34、答案要点:
⑴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3分)
⑵种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文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5分)
35、答案要点:
⑴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由特质构成的。他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样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特质,他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4分)
⑵他按照个人行为的影响程度,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人最重要特质,它主导了整个人格特征;主要特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次要特质只在偶然情况和某种特定场合下出现,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4分)
八、论述题:15分
36、答案要点: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3分)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差异从高到底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存在智力超常和低能两个极端。但在人口总体中,智力分步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4分)
② 能力的类型差异。无论特殊能力还是一般能力,人与人之间均存在类型差异。如在知觉能力方面:有人属于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弱;有人属于分析型,即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整体知觉较弱;还有人属于分析综合星型(4分)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早期表现称为早熟或早慧;能力的晚期表现称为大器晚成;大多数人的优势能力在中年时期表现出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