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09专升本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家庭教育学》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简要列举任意一位西方国家近现代教育家的家庭教育思想。(10分)
2、结合儿童成长实际,分析如何在家庭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20分)
3、结合实例,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合理使用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方法?(20分)
4、青春期时期,家庭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0分)
5、结合中国亲子关系的传统特征与当代家庭实际,论述应该如何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30分)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与要点要突出,尤其强调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
第二篇:教育学,专升本,
名词解释 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里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着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讲,教育目的是指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课程:课程的概念至今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广义的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材料、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一般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本书所讲的德育,一般即指学校德育)
①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式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的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
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② 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裎,从而使其养成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形式考试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斯宾塞)。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是指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指由需要、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
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部分。
陶冶与美育: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强替代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冶指路教育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境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③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智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④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⑤ 产婆术: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寻求真理。这各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被称为“产婆术”。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德育的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指德育过和有多种开端,不一定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任意妄为。
⑥ 学制:学制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级种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美育:美育指教师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式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j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裸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休养法:道德休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
⑦ 学科课程论: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写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式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价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⑧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⑨ 活动课程论: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⑾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指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⑿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产物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裎,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⒁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家时期善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在总概括。
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教育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的要求。它是教学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三篇:专升本 学前教育 毕业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浅谈幼儿民间游戏的创编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学前教育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浅谈幼儿民间游戏的创编
摘要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需要我们去传承。同时,它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不同时代的幼儿,所受的环境影响不同。为了使游戏富有生机和活力,体现时代性,在开展传统民间游戏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幼儿的兴趣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拓展、整合,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和玩法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使其更具有趣味性,保证幼儿参与游戏的持久性。通过对传统民间游戏的改编、创新,使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不断提高,游戏过程不断丰富,传统游戏的价值不断增强。
关键字
传统民间游戏
改编
拓展
整合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民间游戏现状分析
1.1幼儿民间游戏逐渐被取代„„„„„„„„„„„ 1.2民间游戏的开展类型、玩法比较单调„„„„„„ 第二章 民间游戏创编对幼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 2.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 2.3促进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2.4 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 民间游戏创编的原则
3.1锻炼性与科学性原则„„„„„„„„„ 3.2观赏性与趣味性原则„„„„„„„„„ 3.3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 3.4启发性与教育性原则„„„„„„„„„
3.5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原则„„„„„„„„„ 3.6智慧性与典型性原则„„„„„„„„„ 第四章 民间游戏创编的方法
4.1改、创编游戏的内容„„„„„„„„„ 4.2改、创编游戏的形式„„„„„„„„„ 第五章 民间游戏的新活力
5.1游戏名称更具趣味性„„„„„„„„„ 5.2游戏玩法更具挑战性„„„„„„„„„ 5.3游戏动作更具创造性„„„„„„„„„ 5.4游戏内容更具教育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 言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民间游戏作为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资源,更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儿童的要求,开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着很强的娱乐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游戏精神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于人类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民间游戏现状分析
1.1幼儿民间游戏逐渐被取代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许多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的入侵,使得民间游戏受到了极大地挑战,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儿童游戏正在消失。教育的多元化改革,先进教育模式的引入,致使民间游戏被先进的教具、玩具所替代。
在对我市各幼儿园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很多游戏如《老鹰捉小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玩沙包》等游戏由于安全问题而被禁止在幼儿园中玩耍;虽然很多幼儿园教师对民间游戏持肯定的态度,但由于许多年轻家长认为民间游戏很土很落后,他们宁愿花高价为幼儿买许多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玩具,使民间游戏逐渐远离了幼儿生活。
1.2民间游戏的开展类型、玩法比较单调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城市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展类型、次数以及时间均比较少,乡村幼儿园稍多一些。但是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游戏根本不被重视。如《丢手绢》、《跳房子》等这类游戏在农村幼儿园仍被应用,但其玩法延续旧时规则,幼儿间自主开展,形式单一,缺乏情境性,游戏过程混乱,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够,幼儿进行一两次后便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游戏所蕴含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些游戏也只是幼儿课间活动的一剂简单调味品,幼儿也并未享受到游戏的真正快乐。
第二章 民间游戏创编对幼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
许多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例如:“跳房子”、“拔萝卜”、“城门几丈高”等。一部分民间游戏能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例如,“抓五子”、“弹豆豆”等。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进行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搬运、追捕、躲闪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某些民间游戏运动和竞技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球类活动基本技术、力量柔韧素质练习为素材来创编游戏,在游戏中即培养幼儿基本活动能力,有很好地锻炼身体,还可以为幼儿学习体育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游戏使幼儿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幼儿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幼儿们以极高的兴致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地游戏氛围中,幼儿的各领域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性格品质进一步塑造完善。
2.3促进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及别人的监督。这就发展了幼儿辨别是非、正确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会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守规则,选择并忍受当前的挫折和不安,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
2.4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民间游戏也有很明确的规则,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而这就会使参与者因想参与游戏而极尽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去遵守规则。不守规则,就会免去参加游戏,为了参加游戏,幼儿只能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章 民间游戏创编的原则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民间游戏既能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也能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书本上选用,根据学校的幼儿、场地、器材等具体情况将书本上的游戏改编或自己创编民间游戏,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开发创编的过程中,降低民间游戏的的难度及竞技性,增加其趣味性和观赏性,并以游戏的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深受广大幼儿喜爱。现就民间游戏的创编应遵循的原则进一步阐述。
3.1锻炼性与科学性原则
锻炼性与科学性原则是传统民间游戏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传统游戏应该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应根据参加提有游戏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获得能力等特点来确定相应的运动负荷,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根据参加游戏的人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来确定个人活动和单轮获得所占总时数及游戏活动的路线等。在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可以通过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搬运、追捕、躲闪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某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球类活动基本技术、力量柔韧素质练习为素材来创编游戏,在游戏中即培养幼儿基本活动能力,有很好地锻炼身体,还可以为幼儿学习体育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观赏性与趣味性原则
观赏性与趣味性原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创编的又一本质特征。创编游戏必须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果开发创编出来的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缺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将会从根本上失去对幼儿的吸引力,也会失去其创编游戏的本质,那么为提高体育游戏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我们就应该根据游戏者身心特点和素质、技术及智力水平,采用一些新颖的、惊险的动作,适当地提高动作难度,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在游戏中运用一些特殊的使人逗笑的规则,有趣的赏罚方法以及在低年级游戏中加入故事情节,采用一些形象化的动作等方面下功夫。如:使生活中常用的动作戏剧化,用变异的动作替代习惯动作,用器械来限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把较难的专项技术简单化,让平常的动作在较高的要求下完成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3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
体育课游戏是一种有意思、有目的教育活动,只有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心里特点以及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并紧密集合课的内容和任务,有的放矢地创编体育课游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中做游戏只是为了让幼儿玩得高兴,愿意上体育课。因此,创编和选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时,并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当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只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任务之一。此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任务,要全面地完成这些任务。在创编与选用游戏时,要以教学任务为依据,针对幼儿实际,充分考虑气候、场地、器材及其他有影响的因素。
3.4启发性与教育性原则
民间游戏不仅具有锻炼身体价值,而且还应具有思想价值。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地发展,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教育作用必须与游戏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幼儿顽强意志品质,可创编有一定动作难度的“障碍跑接力”游戏,为培养幼儿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可设计分队竞赛的游戏形式和个人得分与团体积分相结合的计分方法等,为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构思完成游戏方法时,可留有一定余地,千方百计地启发幼儿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在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时,也要认真贯彻启发性原则,克服把一切都规定得很死的刻板做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给我说创造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
3.5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原则
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考虑到游戏的名称、目的、准备、方法、规则及所需场地器材的可操作性,特别要注重贯彻安全性原则,对游戏各个环节均应做“安全检查”。其一,要看设计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上海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其二,要看做游戏的注重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材时,要考虑避免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伤害事故;其三,要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一面发生伤害事故;其四,要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意了安全因素,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3.6智慧性与典型性原则
体育游戏不仅是身体和体能的较量,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是一项体脑并用的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一种体育游戏往往有多种玩法,教师在选用和创编游戏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智慧性和代表性,给幼儿留有一定的思考与创造的空间,特别是在游戏方法上,要有利于激发幼儿智慧的火花。在较大型游戏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个怎样完成游戏才能做到多、快、好、省以及提高游戏的成功率和去胜率的问题。为此,在明确目标与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故意留给幼儿有一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而不要把游戏的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都规定死,那样只会让幼儿依葫芦画瓢,把体育游戏变成一种单纯的肢体活动,抹杀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 民间游戏创编的方法 4.1改、创编游戏的内容
可运用拓展法、拼合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拼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抛纸球”“跳格子”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具体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游戏的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木头人”游戏受到了幼儿们的喜爱,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就需要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像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幼儿在“滚铁环”的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铁环的不同玩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幼儿们的喜欢。
如游戏“打沙包”,在沙包的准备上,我除了准备传统的四方形布沙包外,又自制了带有卡通图案或动物形状的布沙包,用水果白色塑料包装袋填充报纸做成糖果、菠萝样子的“沙包”,当造型新颖的“沙包”出现时,幼儿感到很新奇,争着去打“沙包”、“给小动物送礼物”,这样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原本的玩法是:幼儿在起点线后站成一排,一幼儿戴头饰扮演“老狼”,背对幼儿站在前面3米的地方。游戏开始,幼儿和“老狼”一同往前走,幼儿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点了”,这样幼儿边走边问,“老狼”边走边回答,直到“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幼儿迅速转身往回跑,“老狼”转身追幼儿,但不能越过起跑线,被拍到的幼儿为失败者。我根据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导幼儿尝试和创编出了新的玩法:把“老狼”身份换为“灰太狼”,游戏开始,“小羊”们跟在“灰太狼”后3米的地方走,“小羊”齐声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了?”“灰太狼”回答:“×点了”,直到“灰太狼”回答“该吃饭了”时,“小羊”赶快往回跑,“灰太狼”转身去抓“小羊”,但不能进羊村,被抓到的“小羊”为失败者,被“灰太狼”拉回家。其他羊趁“灰太狼”烧水时,去救“同伴”,“灰太狼”发现后去追,如果其他羊触摸到“同伴”的身体的任何部位都算“救活”。
4.2改、创编游戏的形式
在此,可以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游戏人员参与的形式和材料投放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改编与创新。在游戏的组织上,可以采取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如把“小老鼠上灯台”这个童谣说唱游戏,改编成体育游戏。首先把其童谣做改编,把最后一句“咕噜咕噜滚下来!”改编为“咕咚咕咚跳下来!”。然后,在游戏中幼儿先念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等念到“咕咚咕咚跳下来!”时,教师引导幼儿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然后再加上前滚翻的动作(教师在游戏之前要做好安全工作),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了游戏性的体验,其跳、滚动作也在游戏中得到了自然的发展。在游戏人员的参与形式上,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在小班幼儿扮演小鸡的情况下,可以让小班幼儿去请中大班的幼儿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
第五章 民间游戏的新活力
5.1游戏名称更具趣味性
美丽的名称总会引来关注,对游戏名称的美化可以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如将传统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改编成幼儿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幼儿在听到名称的第一刻,便开始确定自己的游戏角色,并能将自己在动画片中学到的语言应用到游戏中,游戏因此变得更加有趣。
5.2游戏玩法更具挑战性
对传统民间游戏的改编首先体现在丰富游戏的玩法,将歌谣融入其中。如:传统的《吹泡泡》游戏中,幼儿只是手拉圈走动将圆圈变大变小,游戏语言只有'泡泡大了,泡泡小了,泡泡破了'这三句话;而在改编后的《云娃娃》游戏中,幼儿的动作不仅仅限制脚步的移动,而是发展到全身的运动:手拉手、站起、蹲下、走动,双脚跳,胳膊摇动等动作,促进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发展。幼儿根据歌谣歌词内容,做出各种动物的特征动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动物,同时对小班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巨大帮助,此外,幼儿在游戏中还可以选择扮演其他的动物,让游戏更加丰富精彩。
5.3游戏动作更具创造性
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动作水平来设计动作,动作要直观形象,让幼儿觉得有趣,又能循序渐进。如《水果总动员》中,改变了《水果蹲》游戏中幼儿只能蹲的动作,改变为由幼儿根据自己想法让另一个小朋友做相应的动作,可以'飞、转、跳、笑、唱'等其他动作,幼儿一步步被吸引、被挑战,玩得更加带劲。在该游戏的复活环节,我们改变传统的用手玩《石头剪刀布》的动作,而变成了用脚玩,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5.4游戏内容更具教育性
在新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游戏,需要幼儿有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如:《青蛙回家》游戏中幼儿需要两两合作,在《勇往直前》中各组幼儿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到达最后投掷保龄球的环节。在游戏中,幼儿可能被淘汰,遭遇挫折,只有幼儿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不怕失败,幼儿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幼儿的规则意识、坚强品格、勇敢精神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走。要求幼儿动作自然放松,节奏合理、稳定,重心不上下或左右移动,占有最短的空间移动距离。由于面对的幼儿年龄段不同,老师们也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培养幼儿走的兴趣与能力。教师的走不姿势要正确,为幼儿做榜样作用。或利用线条、模仿走幼儿发展走不的能力;或利用早锻炼的时间训练幼儿走步姿势、技能并养成正确走的习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逐渐提高。(民间游戏:过小桥、推小车等。创编游戏:走线、高人走、矮人走等。)
跑。要求幼儿双手握空心拳,屈肘侧体,前后自然摆臂,摆臂力量要比“走”大。脚蹬地的力量比“走”大。跑时上身要前倾,跑圆圈时上身要微向圆心倾斜。用鼻子呼吸或鼻子吸气、口呼气。在训练幼儿跑的技能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距离、不同速度的跑,培养幼儿对跑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锻炼幼儿心、肺功能。掌握正确姿势的同时,教会幼儿用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在跑圆圈时要注意靠近圆心一侧的腿负担较重,要经常变换方向跑。学习跑的时候还要提醒幼儿“步子大,落地轻”。跑前做好身体个部位的准备活动,避
免拉伤或扭伤。在幼儿进行四散跑或追逐跑的时候,随时提醒幼儿使用灵活转身动作,避免与他人相撞。(民间游戏:瞎子摸瘸子、四个大字等。创编游戏:听指令跑、地雷爆炸等。)
跳。要求幼儿身体放松并同时自然屈膝,起跳时不但是腿、上肢,而且是全部都要在瞬间同时爆发向上。腾空后全身要立刻放松到仅用必要的力量保持姿势。落地时膝盖要迅速自然弯曲缓冲,以分解疏散反作用力。教师在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地和各种器材,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幼儿对跳跃运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爆发力、平衡力和耐力。从高处往下跳要鼓励和帮助弱小的幼儿。(民间游戏:跳山羊、跳绳等。创编游戏:跳房子、跳跳床等。)
投掷。投掷属于不连接性的开放动作,在具体活动中要求有两个:一是投的远,二是投的准。同时,投掷还分为好几类,比如肩上投掷、侧肩投掷、手下方投掷、双手头上投掷等。投掷活动主要是上肢力量性练习,由于幼儿所用投掷物较轻,运动强度较低,因此主要把投掷活动和跑、跳等强度较大的运动组合在一起,保证活动时运动的负荷量。投掷应做到均衡发展,尽量联系左右手都练、都投。为提高幼儿投掷的积极性,可以不断变化投掷物和投掷目标。(民间游戏:打麻雀、投石子儿等。创编游戏:打大野狼、投篮等)
平衡。主要练习有窄道走、旋转、单脚站立等。走窄道的时候,两臂自然摆动,步幅要小,动作自然放松。旋转时双脚交替为轴旋转,旋转动作的上肢都要求直,两臂自然伸开。单脚站立时支撑脚全脚掌着地,膝部要用力绷直,上体正直。另一脚离地面,腿自然弯曲。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平衡能力合理的选择练习项目,难度适中,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练习中要注意安全。也可以利用跑、跳等活动来锻炼动力性平衡能力或利用舞蹈、律动、美术活动来锻炼静力性平衡。(民间游戏:小熊过桥、编花篮等。创编游戏:踩高跷、抬轿子等。)
钻、爬与攀登。钻,可分为正面钻和侧面钻,钻的时候主要根据障碍物的特点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便在身体各部分都不会受到障碍的情况下顺利通过障碍物。爬,分为仰、俯、侧身等三种,其中俯身爬又分为手脚着地、手膝着地和肘膝着地三种。爬的时候要正确地蹬腿和上下肢协调、有节奏地交替运动。攀登,腿要随时注意蹬实,手必须抓稳,变换重心时必须注意四肢的相互配合。幼儿早期做钻、爬、攀登等动作时,时常会害怕碰着、摔着,精神紧张,肌肉也紧张。距离钻过障碍物很远时就开始低头、弯腰、缩身,可到了障碍物前该做钻的动作时,反而抬头直腰,结果更加容易被障碍物碰到。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提醒和师范。(民间游戏:我是小小兵、小鸡捉虫等。创编游戏:穿越小树林、毛毛虫等。)
结束语
民间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新活力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关键在于教育者们对民间游戏价值的真正理解以及拥有创新的意识和改编的能力。幼儿教师要用心发现,用意创造,用情体验,把握民间游戏的精华与优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编,使得民间游戏重新回归幼儿园,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李伟,张玉霞主编.新课标小学体育课游戏创编和教学设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8(018—025)
[2] 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主编.体育游戏(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5—29)[3] 戴绍葆.浅谈实施新课标中创编体育游戏的意义及创编原则[J].科技信息(幼儿研究).2008.8 [4] 关槐秀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 [5]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G].1996.[6]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7]尼尔·波兹曼。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秦元东主编《浙江儿童民间游戏:现状与传承》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专升本 教育学重点
填空题
1、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互相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教育的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标准。
3、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布鲁纳。
4、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 教学大纲 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6、中共中央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8、“头脑不是一个可以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体现了 启发式 的教学方法思想。
9、“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民主平等 的特点。
10、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生产力。
12、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杜威。
13、《学记》中说“学不几等”体现的是 循序渐进 教学原则。
14、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是全民教育和 终身教育。
15、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中的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6、“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是前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提出来的。
17、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 全面、民主、平等 的基础上。
19、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 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本质)20、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舒尔茨。
21、新课程将实行 国家、地方和学校 的三级管理模式。
22、与“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 启发式。
2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
2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蕴含的德育方法是 榜样示范法。
2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说服法。
26、狭义的教育指 学校教育。《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7、学科课程理论主要有 前苏联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课程论。
28、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以 教学 为中心,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二展开。
29、班级 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本的正式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30、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 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 三个阶段。
3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
32、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33、自从古代社会以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34、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
36、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三个字是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四个字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
37、学制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方针的制度化保证。
38、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标准与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
39、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布卢姆)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比较受重视的是认知领域。40、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关于这一问题,教育史上存在着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41、教学组织方式的分类:(1)个别教学(是古代社会的基本教学形式)个别教学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上课
42、教学方法分为:(1)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欣赏教学 42、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3、19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44、教学评价有教育和管理这两大功能。
45、教学评价的分类是由(美国)布卢姆提出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
46、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
47、德育过程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48、西方公认的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49、《学记》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引申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同政治的关系。
50、《学记》教师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教学的启发诱导的原则)5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2、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53、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空间,班级是学校活动的基本单位。
54、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55、《论语》中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启发性原则。
56、教育方针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
57、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58、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9、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60、教材的组织方法--(1)逻辑式组织(2)心理式组织
61、教材的编排方式--(1)直线式排列(直线推进、不予重复)(2)螺旋式排列 6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63、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握的目标。64、从内容范围上看,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5、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分(1)古代准备时期;(2)教育学的近代独立时期;(3)现代发展时期。
66、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7、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前苏联)开放型(美国)
68、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分为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69、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70、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7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可能性因素:(1)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2)现实性因素:活动
72、不同的学生观:1教师中心论(德国)赫尔巴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学生中心论(美国)杜威,抹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73、教育目的的分类:按照价值取向,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卢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涂尔干。7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75、1912颁行“壬子祭丑”学制。1904年,“祭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76、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标准、教材三种物化形式。77、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巴班斯基。78、提倡终身教育的学者是法国的 朗格朗。
79、强调“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是 陶行知名词解释
1、美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陶冶法:智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景一级资深教育因素,是学生从中收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3、全民教育: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其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急需和发展。
4、★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5、★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在一切时间下,不分地点、场合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6、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及其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与弘扬。
7、课程:(狭义)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广义)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8、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道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9、★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10、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1、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12、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3、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又称学校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
14、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15、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四部分组成。
16、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7、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18、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9、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0、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21、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
22、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用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及其体系,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2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4、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教育性(德国)赫尔巴特提出并阐释了这一规律。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06年曾考过)
答:(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2、教师的权利(简答)
答:(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3、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类考题重点背诵)答:(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堪称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肇始者。(可出填空)
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要求。(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值得指出的是,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填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用概括的语言说,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又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
(4)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整合化是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4、教育平等的表现?或者教育平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或者教育平等的内容是什么? 答:(1)就学权利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
(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
5、简述人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答:(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6、简述对当代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解?(曾考过)
答:(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7、简答课程的基本类型
答: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按照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划分为:学科课程论、综合课程论、活动课程论(1)学科课程论也称分科课程论,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学校课程的理论。(2)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理论。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8、简述当代课程管理改革的趋势?
答:(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分权化管理体制。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
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9、简述当代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答:(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0、简述当代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
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本土化。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
11、为什么说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答:(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 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 影响也最大。
(2)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其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4)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其他的教育活动。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5条)(重点考题)答:(1)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2)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
(3)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4)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5)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
13、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呢?
答:(1)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思想。(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4、如何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答:(1)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5、如何理解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 答:(1)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是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曾考过)
答:
(一)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有序性原则;
(五)巩固性原则;
(六)反馈性原则;
(七)最优化原则;
(八)民主性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把授受知识与
培养品德、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2)确保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确保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统一。(4)确保认知发展与身体发展相统一。(5)确保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怎样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
(2)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教师要向大多数学生提出共同要求。(3)教师要考虑个别特点和个别差异。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发扬教学民主。
17、当代教学的特征?
答:(1)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2)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3)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8、简述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
答:(1)必须依据教学目的。(2)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3)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19、课的类型和结构
答:课的类型是依据一定标准把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按教学任务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按教学方法可划分为讲授课、实验课、练习课、作业课、讨论课、自学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也称为课堂的环节。20、教师备课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准备?
答:(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拟订教材计划。
21、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或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哪几点? 答:(1)目标明确,内容科学;(2)方法恰当,组织合理;
(3)师生互动,气氛和谐;(4)全面发展,优质高效。
2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答: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其次,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还有区别。一是它们活动的范畴不同。二是活动的形式不同。
23、德育过程的特点?
答:(1)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及其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与弘扬。
(2)实践性;(3)统一性;(4)渗透性;(5)长期性。
24、教育者进行德育活动要遵循的要求?(06年曾考过)
答:(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并行的原则。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并举的原则。(5)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
2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如何来理解德育过程?
答:(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的养成过程。
(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采取的行动。这四个过程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27、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06年考过)
(1)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2)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3)学生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5)教育者的价值观影响着德育过程中预定内容的实现程度。
28、当代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什么?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世界观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29、德育方法,指导式方法:
(1)说服教育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
(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形成良好意志品质。(4)陶冶教育法(潜在性)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5)自我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 30、班级组织的结构分为哪几种?
答:(1)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31、班级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班级制度建设。(2)班级活动组织。(3)班级生活指导。
32、班主任的角色特征?
答:(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者。(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33、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分(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34、简述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这一原则要求德语必须正面说理,启发自觉,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意识学生品的健康发展。贯彻该原则的要求:(1)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2)善于运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论述题
1、师叔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并促进人的发展。
(1)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各种教育因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关注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2)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3)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4)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理和;良好的教育。
2、试分析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并阐明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答:(1)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第五,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第六,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3)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第五,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一个缺陷。
3、你是如何认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关于这一问题,教育史上存在着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是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无关紧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进行、一一对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就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3)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实现的。而是应该统一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基础知识的认知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4、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1)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3)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尊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扶上马,送一程”。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爱是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就显得缺乏实在性,也难以持久。采用“心理互换”或“位置互换”的方法对差的、落后的学生爱的情感。
5、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谈谈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答:(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心理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其实现途径是交往和对话。具体构建策略: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发展个别差异性显著,需要教师对其了解与研究,构建师生关系。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将学生视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主体性、创造性、责权主题的整体。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关心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火大、宽容的个性品质。
6、试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7、试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2)政治影响着教育制度。
(3)政治影响着受教育权。(4)政治也影响着教育的内部问题。
2、简述教育对政治的功能:(1)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2)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3)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4)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3、相对以往,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这种新的背景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也呈现崭新动向,即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8、试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答: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3)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9、试论述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一)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二)其次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简答可不写一下三条)
(1)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2)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面是,1—2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3)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再次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简答可不写一下四条)
(1)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2)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3)其三是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最后要炼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10、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答: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选择,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2)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3)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4)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1、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2)从学生本身情况来看,他们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学生是处于教育过程的客体地位。学生处于教育对象的客体地位是由教育双方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出于某个因素,是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映。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始终是教育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这种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发展主要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2、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
答:“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门通常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相应的亦将“全面发展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
(一)四育各有其基本内涵。
(1)德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各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上的差异但不可偏背。
第五篇:学前教育选题方向
学前教育选题方向
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1、金华市、宁波市、杭州市、温州市(下同)„„幼儿园办学规模调研
2、金华市乡镇中心幼儿园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金华市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4、农村费改税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影响与对策调研
5、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原因调查
6、民办幼儿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情况调研
7、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稳定因素的主要因素调研
8、金华市幼儿园环境创设情况调研
9、金华市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状况调研
10、金华市幼儿教师流失原因调研
二、幼儿发展与教育问题研究
1、金华市幼儿睡眠情况调研
2、金华市幼儿活动量调研
3、金华市幼儿生活习惯调查
4、金华市幼儿科学探究性活动及指导策略调研
5、金华市幼儿独立性发展情况调研
6、金华市幼儿自控力发展情况调研
7、金华市幼儿自尊心发展情况调研
8、金华市幼儿的合作品质调研
9、金华市幼儿交往能力调研
10、金华市儿童早期艺术教育调查研究
11、幼儿(个性、认知、学习方式等)个别差异形成原因调研
12、金华市幼儿阅读能力调查
13、金华市幼儿童图书阅读情况调查
14、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调研
15、幼儿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调研
16、幼儿环保意识调研
17、金华市幼儿观察力发展情况调研
百度文库
18、金华市幼儿语言发展情况调研
19、金华市幼儿注意力发展情况调研
20、金华市幼儿记忆力发展情况调研
21、金华市幼儿思维发展情况调研
22、金华市幼儿情绪发展情况调研
23、幼儿意外事故处理方式调研
24、幼儿哭闹的原因调查分析
25、金华市幼儿劳动习惯调研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研究
1、金华市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情况调研
2、金华市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情况调研
3、金华市幼小课程衔接情况调研
4、金华市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指导策略调研
5、金华市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6、金华市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调研
7、金华市幼儿学习方式与习惯调研
8、金华市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9、金华市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问题调研
10、金华市幼儿园环境优化情况调研
11、金华市幼儿园探究性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12、金华市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园本课程开发情况调查
13、金华市幼儿园区角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1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金华幼儿园应用情况调研
15、金华市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情况调研
16、民风、民俗教育资源在金华幼儿园运用情况调研
四、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1、金华市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调研
2、金华市社区早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3、金华市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调研
4、金华社区为散居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方式、途径调研5、0-3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情况调研
6、家庭中婴幼儿玩具、游戏材料的功能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7、亲子共读情况调研
8、亲子游戏的现状与问题调研
9、幼儿收看动画片情况调研
10、金华市家园合作方式调研
11、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方式调研
12、金华市幼儿园与社区双向互动情况调查
13、家长参与幼儿园开放日活动情况调研
五、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幼儿教师自我成长规律调研
2、幼儿教师成长途径调查分析
3、金华市幼儿园教师教科研现状与问题调查
4、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情况调研
5、影响幼儿教师素质的因素调研
6、金华市保育员素质调查
7、专家型教师与熟手型、新手型教师教育外显行为的差异调查
8、专家型幼儿教师行为特征调研
9、熟手型幼儿教师行为特征调研
10、新手型幼儿教师行为特征调研
11、专家型教师的人格特征研究调研
12、本科、大专毕业幼儿教师对比调研
13、中职、高职毕业幼儿教师对比调研
14、金华市幼儿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教师基本素质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
16、金华市幼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调研
17、金华市幼儿教师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调研
18、金华市幼儿园教师自我反省与心理健康的调研
19、金华市幼儿园青年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情况调研
20、金华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感调研
21、金华市幼儿教师教研情况调研
22、金华市幼儿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调研
23、金华市幼儿教师“跳曹”情况调研
24、金华市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情况调研
25、金华市幼儿教师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调研
26、金华市幼儿教师教具制作能力调研
27、金华市幼儿教师钢琴伴奏能力调查分析
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问题研究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调研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4、学前教育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调查分析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综合测评的态度调研
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调研
7、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合作能力调查分析
8、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阅读名著情况调研
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研
1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件制作能力调研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手工制作能力调研
1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伴奏能力调查分析
1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态度调研
1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满意度调研
1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保意识调研
1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方式调查分析
17、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研
18、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调研
1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调研
2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调研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情况调研
2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公益活动的态度调研
2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失眠情况调研
2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献血情况调研
2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父母沟通方式调研
2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
27、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幼师专业学生就业率调研
28、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自考情况调研
2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家教情况调研
30、学前教育专业体育锻炼情况调研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我推销情况调研
32、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环境适应能力调研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休日生活情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