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0:5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篇: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动东莞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粤发〔2005〕19号)和《东莞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基本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由聚居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社区常住人口规模一般为1000户至2000户。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便于资源开发,以地缘为主、户数服从地缘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社区。

第三条 社区建设应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社会参与为基础,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条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把社区建设成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使社区在构建和谐东莞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二章 社区组织机构

第五条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在镇(街道)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发挥党员要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

发展党员工作。

第六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的指导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职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居务公开。

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下设若干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协助做好本生活小区范围内的工作。居民小组的设立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方案,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批准,并报市民政局备案;居民小组的撤销和调整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方案,在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并经大多数居民同意后,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批准,并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七条 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为辖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计生、社保、法律、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立,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方案,经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加具意见,报市民政局审批。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条 全市各社区服务设施(含社区服务中心)应达到如下标准: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200平方米以上;党员活动室(含工、青、妇组织活动室、计生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200平方米以上;社区警务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250平方米以上;星光老年之家(含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文体活动室功能)200平方米以上;社区图书室200平方米以上,藏书量5000册以上;户外文体广场5000平方米以上。

第九条 按照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原则,各镇(街道)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根据不同的模式和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土地资源相对宽裕的社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可适当提高;土地资源缺乏的老社区,社区服务设施可分期分批逐步建设。

第十条 对社区服务设施未达到标准的老社区,市城建规划部门在审批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时,应首先满足社区服务设施要求。

第十一条 市城建规划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区开发项目时,应监督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标准规划。

第十二条 新建住宅区的社区办公用房要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不得变更其用途。

超1000户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分期建设的,社区办公用房应提前开发,并保证其面积、位置。

已建成的住宅区,建设单位未提供社区办公用房的,由城建规划部门会同国土、房产部门予以落实。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新建住宅区时,应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主动与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就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问题签订购买协议,购置费由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产权归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使用权归社区居民委员会。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非法转让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的,由房管部门依照房地产转让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 市民政部门牵头,会同市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构建联通市、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四级的网络信息

平台。

第十六条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跟踪、指导和监督,市信息中心负责技术管理,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更新本部门的信息。

第四章 社区服务

第十七条 社区居委会应根据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为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实现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第十八条 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劳动部门指导社区建立并完善劳动服务站,扩展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效率,为辖区内居民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登记、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各项

就业补贴申领等全免费服务。

社会保障部门要在社区构建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通过设立社会化管理服务窗口,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相关服务。接收退休人员达300人以上的社区,原则上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和领取农(居)民养老金人员的基本权益,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民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对失业人员和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使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文化、教育、体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通过建设社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组织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

庭,提高居民综合素质。

公安部门要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加强治安队伍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第十九条 积极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民间组织,让居民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市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制定民间组织进社区开展公益性服务的优惠政策和监管制度。要降低准入条件,简化申报、登记程序。同时做好审批、监督和管理工作,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开展社区服务,推进社

区服务社会化。

第二十条 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的文体设施向居民开放,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务对象应覆盖社区常住人员。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生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章 人员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镇(街道)根据社区规模,指导社区配备一定数

量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各镇(街道)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区工作队伍

建设:

(一)各镇(街道)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

(二)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实行社区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制度,由各镇(街道)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招考。

(三)各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按《东莞市关于“村改居”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经济组织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居务公开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社区资源共享制度等,实现社区管理

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十五条 建立社区工作人员考核评议制度。各镇(街道)指导各社区成立由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代表参加的考评委员会,每年年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评议。

第六章 工作机构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以各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各级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管理格局。

第二十七条 市、镇(街道)两级设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组织、宣传、政法、政研、文明办、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事、劳动、社保、国土、建设、房管、交通、公路、农业、文化、卫生、计生、环保、体育、物价、规划、城管、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国税、地税、工商、电信、邮政、供电、档案等部门。镇(街道)应参照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镇(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部门的相应机构承担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事务。

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拟订全市社区建设的政策,协调处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检查、监督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社区建设先进经验。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第二十八条 各镇(街道)要适应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负责辖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建立由党委和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参加的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整合辖区内社区建设资源;组织和监督辖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定、实施本辖区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保证其必需的人、财、物投入;指导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

社区各机构开展工作应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第七章 经费投入

第二十九条 市、镇(街道)要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社区各项事业。要把社区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拨出专项资金,保障社区基本建设投入落实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委托社区实施社会管理事项,要把相应经费拨给

社区。

第三十条 按照《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粤发〔2005〕19号)的要求,各镇(街道)要把社区办公、服务、党建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纳入镇(街道)财政预算。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实施总额包干,我市社区每年的包干经费投入不低于20万元。对部分经济落后的镇(街道),市要

给予适当资助。

第三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编制年度财政预算前,按社区(村)数编制下一年资助金支出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本级财政负担的资助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三十二条 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批复的年度预算,对上报的社区建设项目进行审核,符合社区建设要求的,报同级财政

部门核拨。

第三十三条 市、镇(街道)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建设资助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镇(街道)财政和民政部门应设置社区建设资助金账户,对资助金实行专款管理、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村(居)民委员会必须严格规范资助金支出管理,按规定及时向镇(街道)财政、民政部门报送经费支出报表,自觉接受检查、监督

和审计。

建立社区建设资助金预算绩效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

益。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市、镇(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能,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措施。

第三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篇:东莞市校车管理办法

东莞市校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校车及其驾驶人员的管理,切实保障搭乘学童的人身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校车,是指学校或其他单位自购、自备或者租借的专门用于接送不少于5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以下统称学童)及其跟车安全员的客车和乘用车。

本办法所称学校,是指各类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等。

本办法所称其他单位,是指事业单位、企业、村(社区)或其他组织等。

以上所称学校及其他单位,统称为校车使用单位。第三条 校车安全管理实行属地原则。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统筹本辖区内的校车安全管理,并指定一名镇(街)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完成以下工作:

(一)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对辖区内校车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二)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开展校车整治工作。

第四条 各镇(街)宣教办、公安交警大队应当与各校车使用单位签订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书,校车使用单位应当与校车驾驶人员签订安全行车责任书,使用租借车辆的单位应当与出租、出借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交通安全责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制定专门用于校车安全事故或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

第五条 公安交警、教育及交通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市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公安交警部门应当不定期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督促学校按标准统一校车外观;建立校车交通违法行为抄告制度,严查校车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

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和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将校车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年终考核;对学校使用无牌无证和未按要求检验的车辆接送学童的情况及时督促改正;查处学校违反属地就近招生的原则随意远距离跨镇(街)招揽生源的行为。

交通部门应当调整和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公交网络,确保公交服务覆盖到各学校;清理、查处各类从事非法营运的校车。第六条 公安交警、教育及交通部门应建立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校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措施。

第七条 每年三月的第四周为交通安全教育周。在交通安全教育周期间,校车使用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乘车学童进行安全教育,公安交警、教育等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协助。

第二章 校车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

第八条 无自有车辆的单位需长期租用车辆作为校车,或者学校组织学童活动需临时租用车辆的,应当租用具有合法资质的专业客运单位的汽车,并与承运单位订立运送协议。严禁租借个人车辆作为校车。

校车使用单位间相互借用校车的,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使用公交车辆接送学童的,应严格执行有关公交车辆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校车使用单位应当建立车辆管理制度,定期对校车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技术检测;建立和落实校车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建立跟车安全员的责任制度,确保每辆校车配备跟车安全员,负责维持乘车秩序,监督和纠正校车驾驶人员的交通违法行为,防止校车出现超速、超载、乱停靠上下学童等违法情形。第十条 校车使用单位应当制定有关学童搭乘校车的安全指引,并教导学童在搭乘校车时必须遵守安全守则,确保学童安全抵达学校。

学校应在校车出入校门时派专人进行指挥,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立校车专用出入口。

学校应阻止校园内其他单位校车的违法行为,对于不听劝阻的,应及时通报所在镇(街)宣教办、公安交警部门和校车所属单位。

第三章 车辆管理

第十一条 校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经检验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二)莞籍车辆;

(三)门窗玻璃、座椅座垫配备齐全,并配备有效的消防器材;

(四)加装扶手等安全装置,前排座位设有三角式安全带;

(五)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责任险及乘坐险。

第十二条 使用校车接送学童的单位,应当向所在镇(街)宣教办备案,镇(街)宣教办自收到备案材料起15个工作日内,对车辆进行初步登记并报所在镇(街)公安交警大队,镇(街)公安交警大队在15个工作日内对车辆及报送材料进行查验,并将意见反馈回镇(街)宣教办和备案申请单位。

教育和公安交警部门应当对校车进行登记造册。

第十三条 校车应严格按照核定载客人数承载,严禁超载。除学童、校车安全员外,不得承载其他人。

第四章 校车驾驶人员管理

第十四条 校车驾驶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

(二)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内没有累计记满12分记录;

(三)未发生过致人重伤以上且负有责任的交通事故;

(四)经公安交警部门审验合格。

第十五条 校车使用单位聘用校车驾驶人员,应当向所在镇(街)宣教办申报,镇(街)宣教办自收到申报材料起15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登记并报所在镇(街)公安交警大队,镇(街)公安交警大队在15个工作日内查验驾驶人员的相关资料,并将意见反馈回镇(街)宣教办和申报单位。

教育和公安交警部门对所有校车驾驶人员进行登记造册。第十六条 公安交警部门应当定期将校车驾驶人员的交通违法情况抄告当地镇(街)宣教办和所属校车使用单位,并对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员进行备案。第十七条 校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校车驾驶人员或跟车安全员应当立即报警,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做好有关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发生二次交通事故。

第五章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 各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办法的规定,不履行校车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按照安全管理责任制追究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校车使用单位强迫校车驾驶人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校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关规定给予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第二十条 校车使用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疏于履行校车安全教育、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未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校车安全教育管理责任,应当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对因学校交通安全工作措施未落实而导致乘车学童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追究校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第二十二条 校车驾驶人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造成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公安交警、教育及交通部门应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校车交通违法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公安局和市教育局共同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2年9月30日。

第三篇: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007-10-1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为,维护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根据国家计委等七部委发布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评标专家资格

第二条 东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以下简称评标专家),是指取得由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证书》,可以作为建设工程评标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有关技术、经济专业人员。全市评标专家(含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专家库成员)和广东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成员共同组成东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管理库(以下简称专家库),供全市范围内建设工程招标人评标时使用 第三条 评标专家资格的申报条件

(一)具有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政策、法规水平;

(二)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 8 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

(三)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能够客观、公平地履行评标职责,遵守职业道德;

(四)年龄在 65 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评标、定标工作;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二)项中“具有同等专业水平”,是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十年,并具有中级职称,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要求的专业水平。

第四条 评标专家资格的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填写《东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申报表》,并提供下列相关材料,经所在单位同意,送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市交易中心)初审后,报市建设局审查:、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及一寸免冠照片 3 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科技成果及发表的论文、著作等证明材料。

市交易中心在初审时可要求申报人提供有关证书及证明材料的原件,确保申报人资料的真实性。

(二)经审查合格的,由市建设局组织统一培训、考试;成绩合格的,由市建设局颁发《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证书》,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录入专家库。

各单位、镇区要做好申报评标专家的组织、宣传工作,打破行业、部门限制,确保专家库能满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材料采购等招标工作的需要。

第五条 评标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年检考核,未经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证书》无效,其评标专家资格应予取消。

第六条 评标专家年检的主要内容(一)评标工作表现情况;

(二)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知识考核情况;

(三)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他情况。

第七条 评标专家年检工作程序

(一)评标专家填写《东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年检申报表》,并提供相关资料;

(二)由市交易中心审查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评标专家年检申报材料,结合日常考评情况记录,提出年检初审意见;

(三)由市建设局复审,签署年检意见,并将年检合格者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评标委员会的组成

第八条 建设工程评标工作由专家库成员和招标人的代表组成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下列建设工程必须由具有高级职称的评标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一)市属重点工程、大中型建设工程;

(二)十六层及十六层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在 20000平方米及 20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

(三)市人民政府认定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四)特殊专业建设工程。

第九条 招标人应根据建设工程评标的需要,向市交易中心或镇区建设工程交易所(以下简称镇区交易所)提出评标委员会所需评标专家的人数、专业技术要求,在市交易中心监督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随机抽取确定的评标专家不得少于评标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特殊招标工程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由招标人从专家库中直接确定评标专家。

第十条 评标委员会的评标专家按下列程序确定

(一)招标人或其代理机构根据招标工程的具体情况,向市交易中心提出申请,并填报《东莞市建设工程评标委员会成员确定表》;

(二)在市交易中心监督下,由招标人从专家库中按设定程序随机抽取;

(三)市交易中心、招标人或代理机构的代表人员在抽取结果上签字并存档;

(四)由市交易中心通知被选定的评标专家;(五)评标专家持证参加建设工程评标活动。

第十一条 评标专家的选用实行回避制度

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评标专家不得进入相关工程的评标委员会,已经进入的应当更换。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交易中心和镇区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不得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参与建设工程评标、定标活动。

第十二条 招标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评标委员会中评标专家的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保密,不得泄露。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委员会的评标活动。

第十三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在评标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据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自主打分和表决;

(二)对各投标人的投标书提出质疑和发表意见;

(三)出现意见分歧时陈述个人见解;

(四)享受招标人根据工程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评审费;

(五)依照有关规定应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在评标活动中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我市有关规定;

(二)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三)认真阅读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评标;

(四)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以及与评标有关情况的保密;

(五)依据有关规定及评标办法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十五条 评标专家参加评标活动所需的费用由招标人承担

对参加评标工作的评标专家,招标人应根据工程项目规模和评标工作量支付评审费,其标准可按照每人每次 100 — 300 元执行。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在评标过程中串通招标人、投标人,有意造成不公平、不公正评标及违反有关评标规定的,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四章 评标、定标方式

第十七条 投标报价可采用施工图报价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

施工图报价是指招标人向投标人提供招标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由投标人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该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并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及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报价。

工程量清单报价是指招标人向投标人提供招标工程项目具体的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文件的要求及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报价。第十八条 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招标人应依据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按照省有关定额规定、计算规则计算出工程实物量后,向投标人提供工程实物量清单;

(二)工程量清单报价采用综合单价法报价,综合单价是指完成某分项工程除税金外的所有费用的单价;

(三)非实物形态的竞争性费用(指现场施工配套措施所发生的但又不形成实物量的费用,包括文明施工措施费等),由投标人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数量自主择项报价;

(四)招标人对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有指定要求的,应在招标文件中说明。

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其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九条 招标投标的建设工程,按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确定中标单位。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按下列程序进行(一)对投标文件进行符合性鉴定;

投标文件应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应与招标文件所有条款、条件和规定相符,无显著差异或保留。评标委员会对实质上不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予以拒绝。

(二)对投标文件的技术标进行评估;

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所报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配备、施工技术能力、以往履行合同情况、临时设施的布置等进行评估,按合格与不合格两个标准评定,不合格的投标予以拒绝;(三)对投标文件的商务标(投标报价)进行符合性鉴定;

经评标委员会确定为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技术标合格的投标人的商务标,由市交易中心或镇区交易所在开标会上当场开标、唱标,招标人和市交易中心或镇区交易所对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进行符合性鉴定,并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出名次。

确定参加投商务标的正式投标人个数不得少于 8 家;(四)确定中标单位。、取消排名第一的投标报价; 2、将排名第二至第五的投标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出平均标价;、最接近平均标价的下限投标报价人为中标人。

第二十条 招标人也可根据工程规模和评标工作的需要,对单项合同估算价在 300 万元以下(不含 300 万元)的项目,取消对技术标的评定,直接确定参加投商务标的正式投标人名单

第二十一条 大型建设项目或技术复杂项目可采用以计分为基础的评定方式,按得分高低确定参加投商务标的投标人名单

(一)评定内容由技术标和项目班子配备两部分组成;、特大及一类工程:技术标的权重为 50 %,项目班子配备权重为 50 %;、二类工程:技术标的权重为 30 %,项目班子配备权重为 70 %;、三、四类工程,其技术标不进行评分,由评标委员会评定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

(二)具体评定标准。、技术标评定内容包括(1)施工方案;

(2)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3)施工进度计划和保证措施;

(4)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5)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和布置。、项目班子配备评定内容包括

(1)项目经理资质等级符合要求且没有承担其他工程的;

(2)项目班子配备符合招标文件要求且人员齐备的;

(3)3 年内获国家、省、市优秀项目经理的;(4)3 年内获鲁班奖、省、市优质工程的项目经理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项目经理工程质量业绩有效期一般为:国优工程 3 年,省优工程 2 年,市优和优良工程 1 年。其要求应当结合招标工程类别而定,一类工程可要求获得过国优工程,二类工程可要求获得过省优工程,三类工程可要求获得过市优工程,四类工程可要求获得过优良工程。

第二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完成技术标的评定后,应提出书面评标报告。评标报告应当如实记载下列内容

(一)基本情况和数据表;(二)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开标记录;

(四)符合要求的技术标一览表;

(五)废标情况说明;

(六)评标标准、评标方法或者评标因素一览表;

(七)澄清、说明、补正事项纪要。

第二十三条 在确定中标人之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二十四条 因有效投标人不足 3 个或投标人少于 3 个,致使投标明显缺乏公平竞争的,或者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第二十五条 评标活动应在市交易中心或镇区交易所内进行,并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六条 招标人必须在招标文件中载明评定标准、办法和合同的主要条款,一经认可不得随意改变

不得在招标文件以外附加不合理条件作为评标依据。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人不具备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第二十七条 招标投标的建设工程,按下列方式结算

(一)施工中出现设计变更、增加工程按下列规定计算,并调整合同价款; 1、按《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执行;、增加费用合计不超过原合同价款 15 %时,增加项目按现行定额及最低类(级,)计费标准计算下浮 10 %一次包干;、增加费用合计超过原合同价款 15 %时,超出部分的增加项目按现行定额及工程相应类别计费标准计算,按中标下浮数(下浮数不超过 10 %的按 10 %下浮)增加;、减少工程按现行定额及工程相应类别计费标准计算,按中标下浮数扣减。

(二)属招标人提出(或经招标人同意的设计变更)的装饰面料、设备的换用,与原招标文件(或招标图纸)所列明的规格、品牌等要求不一致的,可调整所换用的材料、设备的价差(不计算其它费用),多退少补。

第五章 镇区交易所的设立及管理

第二十八条 镇区交易所是由镇区政府提出申请,经市建设局审核,由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为建设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为主,具备相应的场所、设施、人员、技术、信息等条件,依法成立的服务性法人实体 第二十九条 镇区交易所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开办费不少于 50 万元;

(二)有满足市场主体各方获取工程信息所需的信息发布场所和设备;

(三)有满足招投标活动所需的开标室和评标室;

(四)有工程技术、概预算、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 6 人;

(五)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市交易中心电脑联网;

(六)为独立法人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管理机构实行机构分设、职能分离。

第三十条 镇区交易所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一)能够收集、处理、存储工程建设项目、政策法规等信息;

(二)能够提供满足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定等交易活动需要的交易场所;

(三)能够为工程承发包和工程建设提供经济、技术、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

第三十一条 市建设局负责市交易中心、镇区交易所的管理监督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责,对招标投标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市交易中心和镇区交易所在市建设局的管理监督下,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独立开展工程交易活动。

第三十二条 市交易中心对镇区交易所进行指导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核查招标申请,核对招标人及其代理机构是否具备招标资格,招标方式是否符合规定;

(二)负责将公开招标的招标信息,通过市交易中心电子屏幕和 “东莞市建设工程网上招标信息系统(www.xiexiebang.com)”以及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公开发布招标公告;

(三)审查招标文件,重点审查评标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以及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合法;

(四)监督开标、评标和定标。重点监督开标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公开进行,评标、定标是否按照招标文件和规定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工程是否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五)监督、检查招投标合同履行情况。

镇区交易所应按上述要求,将招标过程以书面形式上报市交易中心备案。

第三十三条 市交易中心要以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成为覆盖全市建设市场动态信息网络的枢纽,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监控和规范建设市场服务

(一)按照《东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的应招标的建设工程,由市交易中心统一发布招标信息

由市交易中心建立具有独立域名和 IP 地址的“东莞市建设工程网上招标信息系统(www.xiexiebang.com)”信息网站,网上发布招标信息和中标公告,实施全市网上投标报名;(二)由市交易中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全市招标投标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统一将投标人及项目经理的业绩、信誉及市场行为等纳入招标投标信息网络管理,加强投标人及项目经理的业绩管理,规范企业投标行为,预防和制止投标企业弄虚作假、转包、违法分包以及无证越级承包和挂靠等工程招标投标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招投标活动结束后,招标人应将招标过程、结果按要求填写综合报告和报表,报市建设局备案

市交易中心和镇区交易所应按照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月报表及其说明要求,及时准确地统计,并在每月 5 日前将上月工程招标投标情况的月报表统计汇总后,报市建设局。

第三十五条 市交易中心和镇区交易所要建立公开办事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对所属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严格自律,恪尽职守,秉公办事

第三十六条 各部门要积极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建筑市场实施综合治理,营造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东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东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东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东府令80号

《东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市 长

二○○五年九月二日

东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秩序,保障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根据《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及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集体建设用地,是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属合法,界址清楚,已经依法批准为建设用地的集体所有土地。

第四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遵守土地用途管制,坚持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自愿的原则。

第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村镇规划的;

(二)经依法批准的;

(三)未被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限制权利的;

(四)土地权属无争议的。

第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出让、出租、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本集体村民会议2/3以上(含本数,下同)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书面同意,并签名确认。

第七条 村民住宅用地使用权不得流转,因转让、出租和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而导致住宅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的除外。村民出卖和出租住房(含农民公寓住房)后,不得再申请新的住房用地(含农民公寓住房)。

第八条 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可以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必须依法征为国有土地。

第九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随之转让、出租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转让、出租和抵押时,其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出租和抵押。第十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应当服从。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经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和市国土资源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市财政、审计、农业、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按各自职能范围对流转过程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进行监督。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应当配合各部门做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

第十三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是指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将一定年期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集体土地所有者支付出让价款的行为。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与他人合作、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的,视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作为出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第十四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合同文本采用省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的统一格式。

第十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工矿仓储用地(含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五十年;

(二)公共建筑用地(含机关团体用地、教育用地、科研设计用地、文体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慈善用地)五十年;

(三)商服用地(含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四十年;

(四)交通运输用地(含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街巷)五十年;

(五)公用设施用地(含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瞻仰景观用地、休闲用地)五十年;

(六)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七)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流转的村民住宅用地应当完善出让手续,出让年限为七十年。

第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年限按以下情况确定: 短期使用或用于修建临时建筑物的土地,应实行短期租赁,短期租赁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需要进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建设后长期使用的土地,应实行长期租赁,具体租赁期限由租赁合同约定,但最长租赁期限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同类用途国有土地出让的最高年限。第十七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用于商业、旅游、娱乐等经营性项目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作价入股(出资)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应当按规定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法给予办理。

第十九条 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申请表;

(二)用地预审意见书;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规划红线图;

(四)立项批复文件;

(五)村民代表意见书(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签名确认);

(六)原集体土地使用证正本或批次报批批复文件;

(七)用地单位营业执照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或个人身份证明;

(八)经双方单位盖章认可的数字化测量地形红线图和宗地图;

(九)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条 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手续,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申请表;

(二)原已签订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合同;

(三)租赁双方签订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

(四)村民代表意见书(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签名确认);

(五)原土地使用证正本;

(六)双方身份的有效凭证;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出让、出租合同的约定,开发、利用、经营土地,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负责监督。

未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经营土地的,市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应当予以纠正,拒不纠正的,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 因国家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调整而需改变土地用途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应当服从。

经依法批准变更土地用途的,以出让、出租方式流转,合同双方应当重新签订合同,调整土地出让金,并办理相关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三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权由集体土地所有者无偿收回,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按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的约定处理。原土地使用者要求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在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前与集体土地所有者协商,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继续使用的,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

第二十四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是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是指承租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租赁的行为。未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不得转让、转租。第二十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第二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受让方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的,转租人应当继续履行原出租合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年限不得超过原土地使用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第二十七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在签订合同后30日内到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和领取相关权属证明,市国土资源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

第二十八条 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转租,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租合同;

(二)双方签订的转让合同(包括转让方原签订的转让合同)、转租合同;

(三)用地单位营业执照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或个人身份证明;

(四)原土地使用证正本;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

第二十九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是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转移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占有,将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第三十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第三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市国土资源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涉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同时抵押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先到市国土资源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再到市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第三十二条 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涉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主合同;

(二)抵押合同;

(三)村民代表意见书(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签名确认);

(四)原土地使用证正本;

(五)双方身份的有效凭证;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被作为抵押物的,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的,应当办理过户登记。

第三十四条 抵押权因债务清偿或其他原因而消灭的,应当办理注销抵押登记。

第五章 地价、土地收益及税费管理

第三十五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行以基准地价为参照的最低限价制度。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制定基准地价,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定期公布执行。

第三十六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明显低于政府公布的价格,政府可行使优先购买权。

流转宗地的评估价格,由申请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委托具备资质的地价评估机构出具宗地价格评估报告。

第三十七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省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八条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应当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报价格,并依法缴纳有关税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向市人民政府缴纳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省有关规定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市国土资源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工作中收取的费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并接受监察、财政、税务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的,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者对闲置的土地负有直接责任的,在土地闲置状况改正之前,市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办理其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通过出让、转让、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商品住宅的,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交还土地,拒不交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实行公开交易的,市国土资源部门不得为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或者他项权利登记手续。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之前已发生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东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

关于颁发《东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1-10-3 12:45:29 阅读数:43

东莞市人民政府文件

东府[2004]29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00四年三月十六日

东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提高城市整体防空抗毁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组织制定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对重要经济目标和重点防护单位采取防护措施,组建群众防空组织,修建人民防空工程和通信、警报设施等,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是市人民政府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民防空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

计划、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人民防空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重点防护单位以及依法确定的重要经济目标的人民防空工作机构,应当在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人民防空工作。

第四条 人民防空建设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有得到人民防空保护的权利,都有依法履行人民防空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人民防空设施。

第二章 防空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市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后组织实施。

建设、电信、公安、环保、交通、卫生、广播电视、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制定相应的防空袭保障计划,报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汇总后,纳入市防空袭方案。

防空袭方案应当根据情况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并按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七条 本市是人民防空重点城市。以下区域、目标和单位是人民防空的防护重点:

(一)市区和人口密集区;

(二)重要工矿企业、科研基地、桥梁、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战备物资仓库、发电厂、配电站、水库及供水、供气设施等重要经济目标;

(三)党政军机关;

(四)广播电视系统;

(五)其他经市人民政府、东莞军分区确定的防护重点。

前款所列的人民防空防护重点的具体区域、目标和单位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拟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和东莞军分区批准后,实行分等级防护。

对重要经济目标和重点防护单位,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制定应急抢险抢修方案。

第八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依照防空袭方案,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群众防空组织的训练计划和训练任务,并对训练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九条 群众防空组织战时担负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火灭火、防疫、消毒杀菌和消除沾染、保障通信联络、抢救人员和抢运物资、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平时应当协助防汛、防震等部门担负抢险救灾任务。群众防空组织的组建:

(一)建设、市政、电力等部门组建抢险抢修队;

(二)卫生、医药部门组建医疗救护队;

(三)公安部门组建消防队、治安队;

(四)卫生、化工、环保等部门组建防化防疫队;

(五)电信等通信部门组建通信队;

(六)交通运输部门组建运输队。

第十条 群众防空组织的训练由组建单位按照国家训练大纲和省防空队伍训练计划组织实施。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组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短期集中脱产训练和综合演练。组建单位应当保证训练人员在集中脱产训练和综合演练期间的原有待遇。

训练所需装备、器材、经费由组建单位负责;特殊性装备、专业器材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供。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可根据形势和国防需要,组织防空袭演习。防空袭演习方案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和东莞军分区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第十二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在编制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时,对重要经济目标和重点防护单位、区域,应制定重点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防范和减轻空袭灾害。

第十三条 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投资纳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修建和管理。

重要经济目标和重点防护单位的人民防空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纳入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建设单位按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和建设要求负责修建。

需要由有关单位配套建设的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工程,由有关单位根据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和要求,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建设。

第十四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单独修建以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依法进行招投标;

(二)人民防空工程应当由具有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相应资质条件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

(三)人民防空工程使用的防护门、密闭门等专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有关部门对人民防空工程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进出道路、孔口、出入口、口部伪装房等设施的地面用地,应当依法予以保障;对人民防空工程的供电、供水、通信和连接城市的道路等系统设施的建设,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对已建工程应界定和确认其口部、进出口道路的用地范围,在工程口部附近修建的其他建筑物应留出不少于倒塌半径的安全距离。

第十六条 地下交通干线、地下过街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当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第十七条 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以下标准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

(一)10层(含10层)以上或者基础埋置深度3米(含3米)以上的9层(含9层)以下民用建筑,应当修建与首层建筑面积相等的防空地下室;

(二)9层(含9层)以下、基础埋置深度小于3米、地面总建筑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的民用建筑,按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十八条 新建民用建筑的地面总建筑面积在7000平方米以下,或者受下列条件之一的限制,防空地下室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步配套建设的,建设单位可以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易地建设申请,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建设单位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进行易地建设:

(一)采用桩基且桩基承台顶面埋置深度小于3米或不足规定的地下室空间净高的;

(二)按规定应当建设防空地下室的面积只占地面建筑首层的局部,结构和基础处理困难且经济上很不合理的;

(三)建在流砂、暗河、基岩埋深很浅等地段的项目,因地质条件限制不适宜修建的;

(四)因建设地段房屋或地下管道设施密集,防空地下室无法施工或者难以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的。防空地下室的建设、易地建设费的缴纳和减免等,按照《东芜市人民防空地下室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应当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用于人民防空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人民防空经费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防空经费专项用于人民防空建设。第二十条 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申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附有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出具的防空地下室建设意见书。未领取防空地下室建设意见书的,规划部门不予核发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应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其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核的,建设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人民防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接受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单独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必须有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参加竣工验收。

验收合格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核发合格证明;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综合验收。

第四章 人民防空工程和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第二十二条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应当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采用多种形式修建人民防空工程,平时可用于经营,收益归投资者所有;战时必须服从防空需要,统一调配使用。

由政府投资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按照平战结合、有偿使用的原则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平时开发利用的收益,应当用于人民防空建设,严格管理。

建设和开发利用人民防空工程,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十三条 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的使用和维护,应当接受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政府投资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

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城市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由管理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

结合民用建筑配套建设的人民防空地下室,已开发利用的,由开发利用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尚未开发利用的,由建设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人民防空工程进行改建、改造及维护时,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需要有关单位或个人配合提供人民防空工程有关资料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

人民防空工程和设施的通风、通电、排水等系统达不到正常使用要求的,开发利用单位应当按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整治和维修。

第二十五条 在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和公用人民防空工程及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埋设各种管道和修建地面工程设施的,有关部门在审批时,应当严格监管。

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保护范围为人民防空工程围护结构外侧三米内区域。软土、砂土、溶洞、高含水率等地质条件特殊的地段,保护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第二十六条 因城市建设确实需要拆除人民防空工程的,拆除单位应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拆除的,拆除单位必须按要求补建同面积和等级的人民防空工程,或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交纳重建费用。

第二十七条 禁止下列危害人民防空工程和设施的安全与使用效能的行为:

(一)在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石、取土、伐木、打桩、挖洞;

(二)向人民防空工程内排入废水、废气和倾倒废弃物;

(三)占用、堵塞和毁坏人民防空工程及其出入口、连接通道;

(四)在人民防空工程内生产或者储存爆炸、剧毒、易燃、放射性和腐蚀性等物品;

(五)破坏防护门、密闭门等人民防空工程的专用设备和供电、供水、排水、排气系统等设施,使其不能正常运作;

(六)危害人民防空工程和设施安全或者降低其防护能力与使用效能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通信和警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市的人民防空通信、警报建设规划,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统一组织人民防空通信、警报网的建设和管理。

电信、无线电管理等部门应当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所需的线(电)路、频率。

第二十九条 市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战时应优先传递、发放防空警报信号,平时应配合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做好防空警报试鸣的宣传、公告工作。

第三十条 根据人民防空通信、警报建设规划,确定为设置通信、警报点的建筑物;有关单位应在其顶层预留10平方米人民防空通信、警报工作间和线路、管孔、电源等,并无偿提供。

铺设和安装人民防空通信线缆、设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方便,不得无理阻挠或拒绝。

第三十一条 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必须保持良好使用状态。因城市建设或者其它原因确需拆迁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的,应当报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重建、拆除所需经费由拆迁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战时为社会提供空袭警报信息,平时应为抢险救灾提供服务。

第六章 人民防空教育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的人民防空教育计划,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做好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十四条 人民防空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学生的人民防空教育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其教育内容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协助解决专业器材和教具。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人民防空教育由所在单位纳入职工教育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其他人员的人民防空教育由基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人民防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新建民用建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的;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修建,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可以对个人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至5万元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一)侵占人民防空工程的;

(二)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和质量标准修建人民防空工程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改变人民防空工程主体结构、拆除人民防空工程设备设施或采用其他方法危害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和使用效能的;

(四)拆除人民防空工程后拒不补建的;

(五)占用人民防空通信专用频率、使用与防空警报相同的音响信号或者擅自拆除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备设施的;

(六)阻挠安装人民防空通信、警报设施,拒不改正的;

(七)向人民防空工程内排入废水、废气或者倾倒废弃物的。

第三十七条 故意损坏人民防空设施或者在人民防空工程内生产和储存爆炸、剧毒、易燃、放射性等危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挤占、挪用人民防空经费的,由有关单位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挤占、挪用的人民防空经费应当依法追回。

第三十九条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莞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莞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

    东莞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根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

    东莞市代理记账管理办法[大全]

    东莞国会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0号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楼继伟 2......

    东莞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

    东莞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和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校车安全管理条......

    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法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管理办法的通知东府办„2012‟11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

    《东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精选五篇)

    东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城市绿化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广东省......

    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精选合集)

    东莞市人民政府文件 东府〔2007〕115号关于印发《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办法》印......

    东莞市“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

    东莞市“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在我市的实施,促进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更加健康、持久开展,为我市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制......

    北京市社区服务站建设管理办法

    北京市社区服务站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和《关于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