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近几年中国范围内相继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药物残留等,直接影响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
发展,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下面我将从政府,养殖者与消费者角度,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一,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明确管理机构,完善兽药管理体制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兽药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还有各级
地方政府等。农业部作为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动物饲养阶段的防疫检疫和兽药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动物饲养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在官方兽医体系的监控之下。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应该由农业部具体
负责,改变目前的多元化管理、多部门分割执法的模式。由一个部门负责,责权明确,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技术执法体系,为此,健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势在必行,争取做到省市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县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设置专
门的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体系与检验方法等,做到能够满足大批量、多项目
、高精度、高速度检验的需要,并要求大型生产企业逐步完善检验设备与技术,提高检测手段。通过
对畜禽产品生产者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禽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食品召回制度。
我国从几年前开始对动物源性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于进口的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要严
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一是在进口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先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出口国生产
企业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严格的考察,对进口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检验。二是在进口过程
中严格动物疫病状况、检疫体系和程序管理工作。三是在进口后,严格实施安全质量追踪,及时发
现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引进国外的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这种制度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 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家都在实行。对于已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凡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无市场准入
标识或假冒市场准入标识的,采取强制召回、撤下货架、监督销毁等措施。既能保障食品安全、保
护消费者利益,又能促进生产企业的自律,提高其维护自身商誉的自觉性。建立完善、高效的动物
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的过程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政府职能的强化重点,政府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由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监督各执法部门对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市场管理责
任制,将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部纳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
监控。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宣传加强畜禽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让消费者充 分认识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感,自觉抵制使用各种违禁药物和有毒有
害原料,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养殖者:要强化源头治理,切实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1.增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减少各个环节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率。加强和优化死禽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出圈舍,将病死禽畜进行焚烧或深度掩埋等科学处理,严防死畜对环境的污染;限制药物使用量,加强用药管理,将畜禽药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定点屠宰的建设与管理,抓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建立生态养殖。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建立生态工程 ,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沼果或牧沼、牧鱼、牧蔬粮并举的
生态畜牧小区。把养殖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肽制品、天然提取物等。天然植物中成
分很复杂,但摈弃其有害成分后,浓缩、分离和纯化其生物活性成分用作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动
物的免疫功能,起到抵御某些疫病侵袭,减少发病率的作用,同时促进营养代谢,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生产性能。
三,消费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保护意识,普及食品安全有关科技和法律知识,通过自身或消费者组织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增强对畜禽产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
发表对食品安全的建议与意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出台了一份调查报告,在“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8%的人选择了食
品安全。可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国家竞争力和政府形象的政 治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必须尽快解决,建立长久机制,推动我国
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
合法权益,保护公众健康,确保食品安全,让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更美好。
第二篇:论文: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问题及控制技术分析
2009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作业
课题名称: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
问题及控制技术分析
学生姓名:李俊杰
指导教师:张根义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 02月21日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问题及控制技
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暴发,国内“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曝光;加之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些问题的发生已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整个畜牧行业的连锁反应。因此对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food quality and safety)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发生的几率,才能确保我国养殖业的大发展,畜产品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和人类健康。
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veterinary Medicine residues)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等。我写这篇论文是要提醒人们一定要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切忌病从口入,要选择放心食品。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控制技术;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及控制技术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忘记畜牧业安全生产”。所以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物性食品是指来源于动物可供人食用的动物源性产品,主要是指肉、蛋、奶及水产食品。饲料及其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等在畜牧业的投入使用
饲料中的农药残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药残毒是指在环境和食品中、饲料中残留的农药对人和动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农药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它反应产物的毒性。兽药残留是指在使用药物对动物进行疫病预防和疫病治疗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蓄积在动物的组织或可食性商品肉、蛋、奶中。
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品种、饲料、兽药是畜牧业生产的三大支柱,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化学性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安全,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被动物食用后,这些动物食品悄悄地走上人类的餐桌,给人类带来危害。与此同时兽药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面。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因兽药残留而导致的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问题。以下主要介绍药物残留的对人类的危害。
1.1 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2-(4-bromophenyl)-1-phenyl-1H-benzimidazole)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氯霉素(chloramphenicol)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1.2 引起急性中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畜禽饲料中大量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造成在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引发了一系列因食用动物源性食品中毒事件。如1990年西班牙发生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动物肝脏,导致43个家庭集体中毒;1998年香港17人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内脏中毒;2001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生了63人的同样中毒事故。
1.3 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
一些抗菌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多年来,尤其是牛奶中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导致人(尤其是婴儿)皮肤过敏和荨麻疹的病例屡见不鲜,过敏轻者则皮肤瘙痒,重者则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
1.4 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经常食用残留抗菌素的动物源性食品,一方面可引起病原菌对这些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使常规的临床用药无效。另一方面又能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就是顽固性腹泻,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1.5 促进性早熟。
动物源性食品中高浓度的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使孩子的性成熟加快。
2、动物疫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更大威胁
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主要动物疫病有200余种。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旋毛虫病等可直接侵害人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已达40余种,并且绝大部分证实为人畜共患病。2004年我国周边国家和部分省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今年初部分地区发生的亚洲I型口蹄疫,今夏四川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辽宁沈阳的炭疽疫情以及本溪个别地区发生的布鲁氏菌病疫情,不仅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动物重大传染病给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每年因疫病造成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养殖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我国是养殖大国,但畜产品出口是小国,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2%,接近99%的畜禽产品是国内消费,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3、环境污染物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严重
近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对工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不严,造成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有毒重金属(硒、铜、砷等)和非重金属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富集,致使动物性食品中环境污染残留严重(如垃圾猪),也影响到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4、我国畜禽屠宰加工卫生条件差
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受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目前,我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筑设施水准较低,屠宰加工运输也不规范,卫生管理工作较差,所以屠宰的畜禽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肉品中的检出率较高,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建立兽药残留监控长效监管机制。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增强残留防范意识;以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科学制定残留抽样计划,确定残留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开展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加强兽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以及国内兽药管理部门、外经贸部门、检验检疫机构与养殖、畜产品加工、兽药生产企业间的沟通。
二、控制动物源性食品隐患的措施及技术
1、加大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饲养环节的投入品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又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说规范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是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时期动物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1 制定兽药的休药期,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只规定了30种药物的休药期,还有大多数药物没有休药期的规定,这就给兽药残留的产生留下了空间。所以制定兽药的休药期是当务之急。
1.2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体系。
我国目前对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各部门分头管理,农业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部各分管部分职能,这往往产生许多漏洞。美国对兽药的管理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借鉴。建议我国对动物食品的管理与国际接轨,应由农业部成立的国家兽医局直属的兽药饲料监察所或动物源性食品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中心,对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控。这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组织保证。
1.3 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
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者要具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自觉性和高水平素质,对生产者应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从动物源性食品的源头杜绝兽药残留,才是解决兽药残留最根本的方法
1.4 制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标准方法。
目前我国对兽药已制定了部分国标,农业部也颁布了39种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品种也不多,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检测标准方法。
1.5 努力做好从“农场到餐桌”避免残留的科研工作。
兽药和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它们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千差万别,我们对这些药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和消除规律还知甚少。同时动物源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很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如何避免兽药的残留和污染,还有许多科研工作要做。
2、加强动物卫生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
控监控以保证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符合卫生要求。
近些年来,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频率与规模越来越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1996年英国首次报道人感染疯牛病病例,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2003年英国出现人类感染猴痘事件以及许多国家流行的SARS和2004年至今亚洲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都表现某些导致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已经具有突破种间屏障的能力,并已向人间传播。所以只有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证动物健康,才能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3、改革传统的畜禽饲养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千家万户,房前屋后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畜混居、猪禽混养、鸡和水禽共育,落后的畜禽饲养方式导致动物饲养条件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极易造成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阻碍养殖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极易造成疫病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甚至人的传播。因此必须加快改革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之路,既能提高畜牧养殖效益,又符合动物卫生条件,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
三、加快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认证体系建设,强制市场准入
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不能停留在办证程序上,而应该对其饲养环境、水源、空气、饲料、防疫、兽药使用、产品上市标识等制定出相应标准,切实实施全程监控。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安全信用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对于未经认定认证无认证标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和市场销售。
结束语: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大多数是以企业为龙头,依靠广大农户从事养殖,集约化程度低,畜产品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动物源性食品达到食后真正无公害,让人们放心,就必须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监测,二是兽药残留的监控。控制疫病的发生离不开兽药,而兽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残留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999年3月农业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与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份正式的药物残留监控计划,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农业部2001年11月1日《发布的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2002年12月24日以235号公告发布新的《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收载了250余种药物限量标准。对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增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唐英章在近日举办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承担起包括: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转基因、食源性疾病、环境化学污染等各类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测试工作。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兽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我国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会日趋完善,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为提高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护人体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书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2、四川畜牧食品网《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时间:2009年11月9日
3、高兰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控制技术及建议》,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2卷第20期,第43-44页。
第三篇:浅谈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逐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惭惭凸突,食品安全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在人们形成一种恐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关于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一种可不容缓的事。
面对食品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造成食品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
一是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是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是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
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
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3.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第四篇: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浅析
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浅析
摘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可是在我们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令人心惊胆战。为了除虫害,有人大量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致使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产量,有人盲目使用违禁激素;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有人竟在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陈大米抛光上腊充新大米出售,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如何解决当今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它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食品安全原因解决方法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每个人都与它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却显得尤为突出。民生乃国之根本,很多商家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消费者的死活。在各种不合格食品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商家素质的缺失,亦或是监督管理不慎?这里面的真正原因很难去一一追究,最重要的是现在着手解决,防止以后再次发生。
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令人十分担忧。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
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逐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同时,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最后,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
我相信在采取了以上措施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五篇: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1、要尽快理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新型的畜牧兽医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更新检测设备,抓好畜禽饲料的质量、兽药的经营管理和使用、加强休药期药物残留的检测、疫病的预防、饲养环境的监控、屠宰检疫出证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2、建立科学、标准、规范养殖场,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猪禽混养、家禽水禽共育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之路,提高畜牧养殖效益,使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符合动物饲养卫生条件,减少畜禽疫病的发生。
3、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环节,必须严格依照有关管理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规范畜禽饲料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对各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障畜禽饲料的安全卫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对人类的安全,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饲料、兽药管理必须成立专门结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常抓不懈。
4、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对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切实抽检,对即将出栏上市的畜禽在离开饲养地前,进行药物残留指标检测,切实做好产地检疫和畜产品安全准出准入制度。改变为收费而检疫检验的不良行为,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实验室的科技含量,确保检疫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实消除畜产品安全隐患。
5、畜禽屠宰必须定点,监督管理必须到位。
那种野蛮屠宰、质量无保证、管理体制不顺的办法应该加以改革,各部门要分清主次,重点管理,让社会监督,使人民满意。定点屠宰可划片区,少设点,多配送,严管理,确保畜产品卫生安全。
6、加快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强制市场准入。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安全信用体系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7、要提高国民对畜产品安全的意识,合理规划工业区(冶炼厂、化工厂、化肥厂),畜产品生产区。正确使用兽医兽药,尽量使用没有工业污染和兽药、农药残留的饲草饲料,不在工业污染严重区域里发展畜禽养殖,确保生产的畜产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