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教师招聘心理学主观题思路整理
心理学主观题思路整理
一、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
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学习,又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稳定而且广阔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4.要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注意问题,情况很复杂,原因也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注意的规律,多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二、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3)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五、健康情绪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第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锻炼身体; 第四,培养幽默感;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六、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4)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需要的五个层次关系
(1)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五种需要的划分: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八、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2)内容: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作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变“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把学生的思维引活、引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思考所学知识,而不是作为一个“知识容器”。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相结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应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状。
(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九、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粘液质: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教师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十、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的原因
1.容忍力的降低
2.差异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后果
3.彼此的竞争
4.对误会及传言等所产生的情绪压抑造成的后果
5.需求未被满足而造成的后果
6.偏颇的因素造成的后果
7.不清楚的角色、职份及责任的划分所造成的后果
人际冲突的作用
1.人际冲突的破坏性作用(1)冲突发生可能使当事人经历伤害、生气、挫折等消极情绪。
(2)冲突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压力与紧张,甚至伤害。
(3)冲突所引发的挫败感易使人产生报复心理。
2.人际冲突的建设性作用
(1)冲突能激发人的潜能,促进竞争。
(2)人际冲突能宣泄愤怒与敌意,避免过度累积各种负向情绪而导致不可收拾、关系破裂的情况发生。
(3)人际冲突能突显双方的问题症结,促使双方努力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4)人际冲突也可以增进个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了解。
(5)人际冲突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具有独特价值。(6)人际冲突有利于新关系的建立。
(7)人际冲突可能使彼此产生新的思想、目标等,有益于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处理人际冲突的原则
1.对事不对人
在发生冲突或争执时,将焦点至于事情本身,客观分析冲突的起因与双方对错,不将冲突扩大化。
2.给情绪降温,做合理的让步
在发生人际冲突时,双方都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说出彼此中伤的话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3.当时当地解决冲突
发生人际冲突时,直面问题,坦诚以待,立即处理,而不要暗自较劲,更没有必要记仇。前面提到过,人际冲突的起因多半是小事,在当时如果双方直面冲突,彼此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般都可顺利的解决冲突。
避免人际冲突的积极措施
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
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
第四,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
十一、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的学生是“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性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场依存性的学生是“外部定向者”,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场依存性的人不能将一个模式(或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2)反思型与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根据学生寻找相同图案和辨认复杂镶嵌图形的速度和成绩,将认知风格分为反思型和冲动型。①反思型
反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②冲动型
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反应。
研究发现,反思型学生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较好些;冲动型学生在完成需要作整体性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要好些。因此,冲动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并不一定比反思型学生差。一般人认为冲动型学生学业成绩差,主要是因为学校里的测验往往注重对细节的分析,而他们擅长的则是从整体上来分析问题。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而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十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行为改变法
(1)强化法:好的行为,鼓励、表扬。(E.g.不爱说话,主动发言)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
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7)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
或称松驰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由美国的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其要点是: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对肌肉做“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坚持不断。
(2)(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几个步骤:①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②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1958年首创。(3)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②拒绝: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③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人的情绪反应C是由B(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十二、职业倦怠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1)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①挫折感。
②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③人际关系紧张。④生理症状。
⑤忧虑感。
⑥工作效率低落。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①社会因素。
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②组织因素。
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是教师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的保证;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景,随着学校功能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责任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的会感到心力憔悴。③个人因素。
A型性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①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③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④学校的帮助。⑤社会的支持。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十三、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缺欠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其中的关键程序有:(1)每天进行回顾;(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4)布置家庭作业;(5)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单选,15年真题)布鲁巴奇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③职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④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十四、认知主义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掌握学科的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2)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①动机原则。在教材难易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太容易学会的教材,缺少成就感;太难太深难以学会,又易产生失败感;适度的调适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
②结构原则。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必先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③程序原则。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④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
表征学习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简言之,就是学习单词所代表的意思。(2)概念学习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3.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4.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2)整合协作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因此,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5.接受学习
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观点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他把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叫做“讲解教学”。
十五、建构主义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些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方面:
(1)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十六、人本主义
(1)课程目标层面: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发生了变化,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有知识,而且还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在价值取向层面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目标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局面。(2)课程结构层面:人本主义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课程结构体现综合性,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3)课程内容层面:罗杰斯提出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是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另外,他还主张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畴,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与发展教学内容。
(4)课程实施层面: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把课程还给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课程评价层面: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他反对一切外部评价,特别是测验与考试,并持一种动态的评价观。新课程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它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十七、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三)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从结果中获得的反馈越多,练习的进步就越快。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由运动感觉和运动知觉构成的,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动觉是运动知识获得的前提,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
十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十九、态度与品德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
(1)家庭的气氛。良好的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的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
(2)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坏作用。
(3)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采用说理诱导的方式效果最好;过于严厉的家长作风以及对孩子施行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
(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校风和班风是指在群体成员中占优势的言行倾向和作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学生。
(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因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教师本人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3)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一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将德育贯穿渗透于各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三是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这是品德发展的直接基础,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将内容的道德意义向外部动作转化,活动起着桥梁的作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的桥梁。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3.社会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因素对儿童品德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4.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们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伴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认知失调迫使认知要恢复协调。2.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3.道德认知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要善于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区分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要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要注意消除学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包括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在原有态度基础上逐步提高。
二、树立良好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一般而言,多种示范方式的结合是较有效的。教师、家长、大众传播媒介都应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坚决杜绝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
三、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规定、原则。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四、价值辨析 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上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五、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1.奖励
(1)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2)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
(3)应该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自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2.惩罚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
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
二是,取消某种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因为体罚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之外,角色扮演与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十、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二)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三)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四)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五)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六)情绪与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
(二)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教师给学生的问题要可解,但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了解学生学该知识的起点行为,既要对已有知识、原则进行重新组合,而不是重新学习。题目过难,不易为学生理解,就不能期待学生去解答;题目过易,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都有很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试图将解决问题的计划以及选择这个计划的理由说出来或写下来,可导致成功地解决问题。
(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系统考虑问题得方式,系统分析的习惯。
(五)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有时学生习惯于按照一种逻辑进行思考,教师就应该让他们运用水平思考法,突破原来的实施和原则的限制。
(六)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引来别人的言语指导到自行指导思考,然后再要他们自己用言语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解答。
二十一、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二十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通过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方法包括:(1)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不容易产生无力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问题出现时,要尽量心气平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表扬与批评作为教师常规教学中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归因(2)内外性维度归因
(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归因
二十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实验表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二十四、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①适应不良
也叫个体人格的适应不良,是指个体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个体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②厌烦
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兴趣,感到索然无味;而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单调或语言平淡,也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③挫折与紧张
挫折容易使学生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寻衅闹事。也有的学生采取逃避的方式,表现出回避批评、嘲笑及被人抛弃的不利情境的退缩性问题行为。④寻求注意与地位
有些学习差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可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和认可,但他发现,教师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他就会故意出现某些问题行为,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并获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⑤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的学生,有的是由于有情绪冲突,有的是由于脑功能失调,使他们对于刺激过于敏感或有过度反应的倾向,因而在课堂上对一些无关刺激也易作出反应而造成问题行为。⑥性别差异
一般说来,男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女生要多一些。这既可能是由于男孩语言技能发展较慢,导致其社交学习较晚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低年级中女教师多,而使男生出现了学习适应上的困难。
(2)教师的因素 ①要求不当
有的教师要求过严,学生动辄得咎,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其他一概不管,这样课堂纪律必然涣散。②滥用惩罚手段
惩罚虽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当问题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对学生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这更会加剧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变本加厉。此外,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当,营造过于强烈的竞争氛围,也会引起不同的问题行为。(3)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
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②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
③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获得学习成就是学生的根本需要。因此,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必须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或成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较好的学业成就也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在班集体和家庭中的地位,改善其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新的学习任务常会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这一阶段常会出现问题。如果这时学生处于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从而顺利完成认知结构的转换,那么学生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焦虑,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在引进新知识、新内容时,要交代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他们具备进行新的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一般来讲,学生对于自己的课堂作业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往往准备不足,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导,包括学生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获得帮助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后干什么、完成作业需要多少时间、不能按指定时间完成时该怎么办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信息。否则,学生会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就会反复提出问题或表现出急躁、厌烦和焦虑,甚至产生问题行为。指导除言语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写黑板字、放投影或用纸写指导语等多种形式。(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会营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师与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首先就要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也就是良好的课堂情境结构和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5)协调同伴关系
有课堂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因此,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创设更多的让他们在班集体中发挥才能和积极作用的机会,使他们能得到同伴的同情、尊重和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还要注意制止学生中对他们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等。(6)与家长合作
亲子关系对于形成和纠正问题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家长合作,互通信息,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展。(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对已经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就要采取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处理。
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疗法,具体步骤是:①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②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③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的安排;④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⑤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必须以师生的密切配合为前提。
对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由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矫正效果并不显著,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
第二篇:2013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
2013年5月深圳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
一、给出一则材料,依据材料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
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你如何设计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写出课的主题,你所依据的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以及理论依据,你是如何调动课堂气氛的。
三、综合题
《中国梦·教育梦》,请结合你自身的现状,阐述你作为一名新老师开始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篇: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51.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价值成分4理想成分 5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53.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认为决定人得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得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诀论观点 5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6.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得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57.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得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58.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59.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成为:年龄特征 5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0.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里的发展 61.人的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 两个方面的发展 62.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诀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里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4.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6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6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67.教育目的的作用包括: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6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得全面发展的理论 6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0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1.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得总的要求就是: 教育目的 72.关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7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 意志力 的教育 7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7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7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7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7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79.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80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8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82.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83.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 职业 84.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85.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86.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教师资格制度 8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 关系 88.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 的关系 89.课程及进度是指:课程 90.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90.依据课程的制定者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9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92.学科标准 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教学大纲 93.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说明部分 94.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管理 95.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9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 课程类型 97.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 课程设计 98.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 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9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0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01.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02.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03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04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 教学 105.学校工作必须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持 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的原则 106.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 统觉理论 来说明教学过程 107.智力的核心是 思维能力 108.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智力 10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10.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 教学原则 111.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112.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讲授法 113.考试的核心是 命题 1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15.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1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利于高效率,大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17.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18.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成为:教学策略 119.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形式型策略 120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21.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22.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 123.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2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课的结构 125.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 126.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27.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分 记分和评语 128.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129.等级记分法包括:文字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3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 年龄与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31.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 两种 132.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 年龄 缩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 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 来编班 13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 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34.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35.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3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37.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38.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 原则 139.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品德评价法 140.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41.桃李无言,下自成溪 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42.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43.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44.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 145.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146.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 的同意过程 147.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48.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主导 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 主体 149.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认识基础 150.德育的基本途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51.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德育方法 15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53.说服法包括运用 语言 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 事实 进行说服的方式 154.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 等 15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 15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5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是 陶冶法 158.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 两难问题 15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陶冶法 16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 强化 手段。16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162.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163.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16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165 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16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167.在19世纪初期,英国学校出现了 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68.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169.班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170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班主任 17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桑代克 17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布鲁纳 17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 岁 17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4岁 17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综合心理特征 17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意识 17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持久的变化 178.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不定期更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 表象概述
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概述
含义: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功能;补充……;替代……。
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 型化。
三、再造想象
(一)含义&产生条件……简答题
1.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
1.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2.………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3.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创造想象
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 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条件:……简答题 丰富的表象储备; 强烈的创造愿望;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题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
3.…………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
4.结合学科教育,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 言语 概述:
1.概念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填空题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做到:既要把握原文本意,又要得出独到见解。具体来说: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型;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概述
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2.特征:……填空题
a.间接性。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
b.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3.类型:
a.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b.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c.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d.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e.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过程及基本形式
1.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很过程,其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题
2.基本形式……填空题
(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包括:具体概念&抽象…;合取…、吸取…&关系…;前科学…&科学…。
(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科学概念的掌握:
概念形成的过程:抽象化、类化、辨别。
(1)影响学生概念掌握的因素……简答题
主观:a.学生过去的经验;b.学生的认知能力;
客观:c.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d.变式。
(2)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应注意(科学概念的掌握):
a.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b.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c.充分利用“变式”; d.正确运用语言表达;e.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三)创造性思维
1.概念&特点
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a.流畅性 b.灵活性 c.独创性
2.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3.创造利性思维的培养:
a.创设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b.注重创造性的个性的塑造;
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d.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e.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f.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g.进行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Ps: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培养……论述题
1.特点: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
2.培养:
a.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b.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c.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d.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
e.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
题目:
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力的分配)。提炼事物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抽象)。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概述
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关系:
(1)区别:
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 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a.情感依赖于情绪;
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种类……填空题
1.情绪的分类
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填空题
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填空题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剧烈悲痛等)。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削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的主观体验。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填空题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功能……填空题
1.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如:微笑摇头表赞赏;摇头皱眉表否定)。
2.调节……。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力求避开危险物)。
3.感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和产生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二、中小学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三、压力与防御机制
(一)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也称应急状态。
(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
四、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
(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a.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 b.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c.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消极情绪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a.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b.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c.经常处于此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二)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信号);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调节);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
(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简答题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
4.培养幽默感;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二节 意志 概述
概念: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名词解释 特征:……简答题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简答题
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填空题
(一)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1.动机斗争(四个名词解释)可以分为:
a.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选择其中一个的心理状 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又想学理科。
b.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必选其一。
c.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同学想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大,他对行动的动力作用就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就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以下心理调节:
1.坚定地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的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
4.执行计划的坚定。实事求是,当机立断。★
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二)培养……简答题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注意:a.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b.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替代他们去克服苦难。
3.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6.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个性心理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需要概述
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名词解释 种类……填空题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答题
1.基本内容: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7个基本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2、3、4)是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5、6、7)是成长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满足部分之后才会出现相对较高级的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的不到满足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优点: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它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讨论,这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有积极意义。
不足:a.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b.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c.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实验支持;d.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3.对教学的启发
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的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 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自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简答题: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和培养
1.了解学生现有的需要;2.承认并正确评价学生的需要;3.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4.引导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二、动机概述
(一)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名词解释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
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成为内驱力)与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里、社会学院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二)产生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相连,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维持和调节……。……填空题 兴趣
1.概念: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境兴趣。
3.品质:a.广度;b.中心;c.稳定性;d.效能。
4.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论述题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所以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 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也不断
扩大,开始注重学习内容。他们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所以,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治理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第二节 能力 概述
概念: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联系:a.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b.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区别:a.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b.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c.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就高。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分类
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a.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b.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能力。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a.模仿能力指通过别人的行动和语言,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b.创造能力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a.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b.操作能力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c.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智力和智力理论……填空题
智力:是使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 因素(S因素)。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心理能力”组成。各种智力活动可分为不同群组,每一群组中有一种基本的因素是共同的。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
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形成的智力因素一共有150种(5×5×6)。
(四)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名解)
a.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其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b.晶体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其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论述题、简答题……另附资料
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于解决问题和产生创造所需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对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是 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 智力高的体现。
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的表达能力。此智力多系天赋。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此智力高者善处理人际 关系。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所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有其智力强
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科学的智力观。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 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
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另外,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简答题: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 个体差异”的理解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六)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试图以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按三元智
力论的设想,个体在智力上的高低差异,是在面对刺激情境时个人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的信息处理方式,便可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三元智力论主张,人类的智力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合体。智力统合体的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的长度因人而异,形成的智力也就有了差异。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能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三)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2.效度: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的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3.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简答题
1.遗传与营养: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胎儿和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早期教育意义重大。
3.学校教育:可以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4.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 想获得事业成功和能力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能力的培养(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述题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a.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活、引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所学知识;b.教师应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课堂教学应突出重点、难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给学生留有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自己去主动去获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a.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b.教师应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状。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一)概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
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综合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品质。
★
(二)特征:a.独特性;b.稳定性;
c.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的各方面彼此协调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d.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e.社会性。
二、人格结构: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性格
1.概念: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性格结构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如谦虚或自负、利人或利己。意志特征: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 特征。
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 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 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惯于看细节还是轮廓灯。
3.性格类型: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A.据个人心理的倾向性:外倾型&内倾型。
B.据个人独立、顺从的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3.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多用答案)……论述题 加强“三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这样会增加这一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同时 这样也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此外,用教师本身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 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二)气质
1.概念: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简答题
(1)联系:a.都属稳定的人格特征;b.两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2)区别:a.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b.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造性强;c.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d.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
(三)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系统;作用: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整,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四)佛洛依德人格“三我”结构:将人格结构层次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主要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a.抑制本我冲动;b.对自我进行监控;c.追求完善的境界。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当三者处于协
调状态时,人格表现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人格理论……简答题
特质理论:物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把人格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林黛玉)。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因素分析论)
概念:特质是人格的因素,是一个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 人的特质,才能预测它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
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根源……;体质……&环境……;动力……、能力……&气质……。
3.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性。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说:……简答题、填空题
气质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以及教育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说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的方法:
a.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笼罩着迅速而突发 的色彩。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b.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
大叶为特征。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c.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
气。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 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d.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迟缓。
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应培养他们亲切、有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人感、机制、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是四种气质相互混合、渗透、兼而有 之的。
2.内——外向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在荣格看来,任何
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据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不同人格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差异: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斯普兰格注意到,一定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价值指向,把主观价值体验和客观
价值构成联系起来,建立起了价值观的类型论。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斯普兰格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性格类型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斯:纯粹属于某中类型的人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
四、人格测验
指用测验方法,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品质,诸如动机、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
人格测验一般包括两种:自陈式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投射式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论述题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来说: 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1.社会文化对人格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
3.…………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他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1.权威型教养方式。
2.放纵型…………。
3.民主型…………。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地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人格特征;
3.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言行对学生的人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主观因素
1.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 行动。
2.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Ps:人格因素与学习的关系:a.互为因果关系。许多人格因素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而且影响认知过程。b.不同的人格特点会使批评与表扬、奖与惩等手段的教育效果复杂化。c.一方面人格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习的成败反过来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感和抱负水平,使学生变得更勤奋、进取,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使学生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社会态度
一、概述:
概念: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成分通常具有偏见性。如在西方社会一提到黑人,很多人马上会产生愚蠢、落后、原始的观念。
2.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态度反应或选择并不单纯是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与情感的综合性质。虽具有情感的倾向性,实质上却是理性抉择的结果。
3.行为倾向成分:社会态度的行为成分分成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二、功能……简答题
1.适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从重要人物或群体那里获得认同、赞同或与其打成一片。
2.自我防御功能:指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如:有些人看到商人赚到很多钱,他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的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3.价值表现功能:指在很多情况下,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如:在参与某种群众性运动时,手持某一政治人物的标牌表示你赞同这一运动主题。
4.认识或理解功能:指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构建事实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如:在政治争论中你的态度常常为评价政治候选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
第二节 印象形成 概念:
印象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分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自己的旧经验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填空题
二、印象形成效应……名词解释、填空题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
特征归属于团体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 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 更大的现象,也称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填空题
投射效应: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
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概念: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二、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
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填空题
三、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第四节 群体心理
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 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名词解释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名词解释
(一)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如:与人单车竞赛,速度更快。Ps: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三、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
特征: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
(二)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
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中小学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应当如何控制?……简答题
宣泄法 b.惩罚法 c.移情法 d.认知干预 e.榜样示范和大众媒体宣传。
四、社会影响……填空题、简答题
(一)从众
1.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自愿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2.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3.影响从众的因素:
主观: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知识经验);
客观: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二)服从
1.概念: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个体不自愿)。
2.影响服从的因素:
主观: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客观:命令者的权威性、情境压力。
3.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第五篇: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4.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5.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6.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7.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等.8.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9.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1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4.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6.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18.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0.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同化说
21.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3.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25.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程的复杂方案
26.构成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
27.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28.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30.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3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3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们心理特征.3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34.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 两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_题.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选择题 ,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35.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三,简答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4, 学习动机的种类
A,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7, 学习迁移的种类(5.1)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A,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1,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A,深度加工材料
B,有效运用记忆术 C,进行组块化编码
D,适当过度学习
E,合理进行复习
12,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A,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B,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C,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D,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5, 学习策略的特征(8.1)
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7,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A,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B,做笔记
C,提问
D,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A,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B,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C,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