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

时间:2019-05-14 10:2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

(一)练习题 班级姓名

1.想一想,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 36+20(得数是十多)62-40(得数是十多)

68-4(得数是十多)54+2(得数是十多)

4+24(得数是十多)78-60(得数是十多)

2.在○里填上“<”“>”或“=”。

96―6○96―6045+20○20+4512+30○21+30

45+3○45―378―7○87―74+20○40+2

34+22○23+3365-20○80―4019―8○18―9 3.一(5)班有44人,一(6)班有45人,现在一共有85本书,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本够吗? □○□=□()答:(写“够”或者“不够”)。

4.(1)美术小组比合唱小组多多少人?□○□=□()

(2)合唱小组和跑步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跑步小组比美术小组少多少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写出来,并列式计算。

□○□=□()

5、量一量下面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度,再把量得的数加起来,看看一共长多少cm?

□○□○□=□()

第二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加与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加与减

(一)采松果

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四》加与减教案

第六单元

加与减(三)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

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第四篇:2012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教案

课题:

猜数游戏

(共 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3.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棋子,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有2颗棋子。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 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

•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可以列式算出来:6—3—3。

(学生的回答只要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2.分一分,填一填。

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有哪些分法?

生1:可以一只手里面放O颗,另一只手里面放6颗。

生2:可以一只手里面放1颗,另一只手里面放5颗。

生3:可以一只手里面放2颗,另一只手里面放4颗。生4:可以一只手里面放3颗,另一只手里面也放3颗。

生5:可以一只手里面放4颗,另一只手里面放2颗。

生6:可以一只手里面放5颗,另一只手里面放1颗。生7:可以一只手里面放6颗,另一只手里面放O颗。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师: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左边盘子里有2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4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得数是几的加减法? 谁能说一说列举几个算式?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6 1 2 3 4 5 5 4 3 2 1 课后反思:

课题:

背土豆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棋子,课件。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一6,也是还剩6个十百

2.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i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总结

师:同学们,能把前面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越来越棒了,希望今后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板书设计:

背土豆(得数7的加减法)7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课后反思:

课题:

(共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指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 课件,花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教材第39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跳绳(8、9的加减法)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在得数是9的算式后面画“v”,在得数是8的算式后面画“O”。

2+7()5+3()6+3()9—9()2+6()4+5()课后反思:

课题:

可爱的企鹅

(共 1 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的: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1:1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由这些数学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师: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这是怎么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二幅图)师:是啊,冰山后面有几只呢?列式算一算,告诉老师。

2、引导学生画图,列式。

3、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课本42页“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可爱的企鹅

5+3=8

3+5=8

8-2=6 作业设计:

看图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课题:

小鸡吃食

(共 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课 1.10的加减法。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0的组成。

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3、巩固练习

课本44页的“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连一连,合成10

⑤ ①

③ 课后反思: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1)同学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那我们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愿意吗?

(2)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

(3)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发了。嘟嘟嘟,„„桥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3个同学)嘟嘟嘟,„„电力公司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2个

同学)同学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出示课题?

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

(2+1+4=7)或(2+3+2=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1+4=7)或(2+3+2=7)

5、(电脑出示图

2、图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板书)=

6、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它有关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

3、(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思维过程。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交流。

(2)汇报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观察”、“讨论”、“计算”,初步理解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了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课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

(共 1 课时,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教材第48-49页)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学具: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 处?

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 学生身上)(3)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 加,用连加计算。

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口算练习。

师: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要平时多加练习,形成技能技巧才行。我们看教材第48页第4题,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结果交流。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表示算一共有多少,用加 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口+口=口 B类

6+2=()-1=()-4=

()+5=()+1=()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课后反思:

课题:

做个加法表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 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为防止学生在整理加法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 极主动性。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

•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板书设计: 10以内加法表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9+1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0+1 8+2 7+2 6+2 5+2 4+2 3+2 2+2 1+2 0+2

7+3 6+3 5+3 4+3 3+3 2+3 1+3 0+3

6+4 5+4 4+4 3+4 2+4 1+4 0+4

5+5 4+5 3+5 2+5 1+5 0+5

4+6 3+6 2+6 1+6 0+6

3+7 2+7 1+7 0+7

2+8 1+8 0+8

1+9 0+9

0+10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我会算。

1+9=

8—5=

6—5=

2+6= 8—4=

10一7=

7—4=

4+6=

(考查知识点:i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B类

找规律。3+O 3+1___3+3___

(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法表中规律;能力要求:能够观察找出规律并仿照写算式)课后反思:

课题:做个减法表(共

1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 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教具准备: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设计意图: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1.整理减法表。

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设计意图:交流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2.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l~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行都

是8减1~8各数„„

•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少1,得数相等。

•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下多练习别骄傲。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表

作业设计:

一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前去6米,第二次前去3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共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2、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学

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数1—10的数。

我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我学会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作比较的时候,我有时分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加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减法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来解决吧!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作比较。

师:瞧!小兔请客了,快来帮忙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一)师:有几只小兔?椅子够吗?杯子呢?谁想到办法解决了? 生1:画“0,表示小兔的只数,画‘‘\/”表示椅子数,画“△”表示杯子数,画的时候一个一个对齐。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椅子不够,杯子够了。多

生2:可以分着数一数,小兔有6只,椅子有5把,杯子有8个,小兔多,椅子少,这样就知道椅子不够;小兔少,杯子多,这就说明杯子够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两种办法都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

师:那怎么比轻重、高矮呢?来帮淘气解决一下问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图二)

生1:从第一幅图中的天平上看出,3个橘子和1个萝卜一样重,说明萝卜重,橘子轻。

生2:从第二幅图中的天平可以看出,3个萝卜和1个菠萝一样重,说明萝卜轻,菠萝重。

生3:这样可得出橘子比萝卜轻?萝卜比菠萝轻,也就是说橘子最轻,菠萝最重。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真棒1再看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

生1:小红和小明都在跟淘气比。

生2:淘气就像一把尺子,是他们比较的依据。

生3:小红比淘气矮,小明比淘气高,说明小明最高,小红最矮。

师:小红、小明都是以淘气为标准,跟淘气作比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淘气成了作比较的标准尺度,跟他比就能知道谁高谁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数的计算。

师: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0呢?

生1:数字3可以表示3个人,3棵树,3盆花。

生2: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3:数字0还以表示开始,表示起点,比如直尺上的0。生4:数字0还可以表示基准,比如温度计上的0。„„ 师:你们知道算式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9—1呢? 生1:算式3-[-7可以算3个女同学和7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也可以计算3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个加法算式是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的。

师:真棒!总结得真好!还有呢? 生4:算式9—1可以算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还剩多少只? 生5:还可以表示9个苹果吃了1个,还剩下几个? 生6:哦,原来这个减法算式是解决“还剩下多少”的问题的。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继续努力。来做几道计算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回家”)学生完成计算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咖法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减 法计算,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知道了怎么作比较,知道了加法能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减法可以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想想你还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一)作比较

>

=

<

一共有多少?

+

还剩下多少?

0表示: 一个也没有

起点

基准

作业设计:

教材第55页第6—8题。

(考查知识点:作比较;能力要求:能对同类事物作出比较,会比较数的大小,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第五篇:2014二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

加与减

一、计算题

1、直接写结果

670-600=450+200=300+250=110+220=1800+200= 580-80=7800+200=800-500=29+101=210+90=

2、竖式计算

346+478=534+206=445+555=1000-464=

二、比较大小

Ο1700-700650-500 Ο650-502900-900Ο1800+200 550+450 Ο500+5001700-750Ο1800-850360-60Ο 290+10 900+70

三、脱式计算

550-60+80700+(700-400)480-(99-39)300+600+90

四、想一想再填写

111+305705+95

=100+()+300+()=700+(+)=100+300+(+)=700+()

=400+()=

=

五、解决问题

一个电饭煲298元,一辆自行车475元,一台洗衣机665元

(1)自行车比电饭煲贵多少元?

(2)买一台洗衣机与一个电饭煲一共多少元?

(3)全部买走,1300元够吗?

下载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加与减(一)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