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意见2010.10.13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意见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常中法[2010]104 号
为了正确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更好地统一 全市法院的裁判尺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结 合审判实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制定本意见,供审理 相关案件时参照执行。
一、赔偿责任的主体问题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限额范 围内,赔偿责任的主体为保险公司。超过交强险限额范围的 赔偿责任主体,应根据当事人与发生事故的机动车之间是否 存在运行支配或运行利益的归属关系等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1、两辆以上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受伤,且 车辆驾驶员均负事故责任,如受害人的损失在交强险限额总 额之内的,以多个交强险的总额为限,各保险公司应在交强 险限额范围内对受害人平均承担赔偿责任。一方保险公司在限额内不足以赔偿的,其他保险公司应在限额内承担赔偿责 任;如受害人的损失超出交强险限额总和的,各保险公司以 保险限额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超过交强险限额的部分,由交通事故当事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 款、《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承担赔 偿责任。机动车驾驶员不负事故责任的,该机动车投保的保 险公司可按照无责任的赔偿限额在交强险限额范围内承担 责任。
2、两辆以上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上人员受伤,本车人员向本车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的,对方机动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 责任后,超出保险限额的部分,由本车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 与对方机动车的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 及对事故发生原因力的大小分担责任,并相互承担连带赔偿 责任。本车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及对方机动车的所有人或实 际控制人在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可向对方追偿。
3、使用以盗窃、抢劫、抢夺等手段非法占有的机动车 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盗窃人、抢劫人、抢夺人承担赔偿责 任。机动车所有人或实际支配人必须提供盗窃、抢劫、抢夺 机动车案件发生地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
4、盗用、冒用他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办理登记 入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盗用人、冒用人或机动车 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
5、挪用他人车牌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挪用人 或机动车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被挪用车牌的人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6、未经机动车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许可,擅自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 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对造成的损害承担与其 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7、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驾驶机动车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由该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8、雇员在驾驶机动车从事雇佣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应当与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雇 员追偿。
9、机动车所有人将机动车出租给他人使用期间,承租 人使用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承租人承担赔偿责 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 责任。
10、机动车所有人将机动车出借给他人使用期间,借用 人使用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的,应由借 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借用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借用人本人损害的,由借用人自行承担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明知借用人不 具备驾驶机动车资格或者明知机动车存在安全隐患仍然出 借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对借用人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1、机动车所有人将机动车发包给他人承包期间,承包 人使用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承包人与发包人承担 连带赔偿责任。如果二者之间约定发包人对交通事故的损害 赔偿免责的,该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
12、机动车所有人将机动车挂靠在他人名下,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挂靠人与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二者之间约定被挂靠人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免责 的,该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被挂靠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就交强险限额以外的部分,向挂靠人进行追偿。车辆是否属于挂靠关系,应根据双方的约定、车辆的投 保人、相关费用的支付人、车辆的实际受益人、以被挂靠人 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范围等因素综合判断。借用他人身份证向车辆管理部门办理牌照登记的机动 车、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按挂靠关系处理。
13、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机动车,出卖人在保留机动 车所有权期间,购买人使用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 购买人承担赔偿责任。
14、机动车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未办理过户手续,但机动 车已实际交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的,应由机动车受让人或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
15、机动车送交修理或交付保管期间,修理人或保管人 使用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修理人或保管人承担赔 偿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有过错的,应当对损害承担相应的 赔偿责任。
16、机动车被质押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机动车控 制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出质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 偿责任。
17、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 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应由该机动车的转让人和受让 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8、车辆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邀请或允许他人无偿搭乘 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人身损害的,车辆所有人或 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减轻车辆所 有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赔偿责任。
19、机动车的投保义务人没有投保交强险,将机动车以 出卖、出租、出借、发包等方式转移给他人,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三人受到损害的,由机动车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最高 赔偿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界定问题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 的计算,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地、经 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等因素,按照受害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系城镇居民或者农村居民,来确定适用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 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常州市已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不再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外来务工人员,一般以户籍登记作为标准,将登记为非农业户 口的人确定为城镇居民,将登记为农业户口的人确定为农村 居民。但是登记为农业户口的人有下列情形的,可按城镇居 民标准计算:(1)因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而无法确定是否为农 业户口且无其他证据证明是农村居民的;
(2)虽是农业户口,但其承包土地已被国家征用,不再依靠种地等农业收入生活 的;
(3)虽是农业户口,但有证据证明其在城镇工作、学习、生活、经商居住,且以长期生活为目的的,并不要求必须满 一定(一年)的期限。主张以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数额的 当事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对城镇居民的界定 标准可以从宽,但对相关证据的审查应当从严把握,可根据 受害人提供的暂住证、租房合同(或所在社区证明)、购房 合同、房屋所有权证、劳动合同、工作单位证明、营业执照、纳税凭证、子女就学证明等证据予以确认。
三、医疗费的确定问题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 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病情与医药费数 额过于悬殊足以引起合理怀疑的,以及非因该损害引起的医 药费用,可通过司法鉴定或要求受害人提供用药清单,以证明其合理性。医疗费的数额,以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 生的数额为限。后续治疗费等,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金额不超过 8000 元,受害人明确表示放弃主张后续治疗期间发生的 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 的,经赔偿义务人同意,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 赔偿。
四、误工费的确定问题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1)误工时间应当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医学诊 断休息证明书等证明材料进行确定。如果医疗机构建议休息 的时间与公安部《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 中的期限过于悬殊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过对误工 期限进行司法鉴定予以确认。
(2)收入状况受害人有固定职 业的,应当根据其提供的劳动合同、所在单位出具的误工证 明、工资单和收入实际减少的证明等予以确定。如受害人所 在单位未扣发其工资、奖金等,其误工费主张不予支持。如 受害人主张的误工损失月平均工资超过法定个人所得税纳 税标准的,则应提供完税证明。受害人是具有劳动能力的无 业人员的,可按目前公布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其误工费 用;受害人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的,可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 上一年度农村居民纯收入标准确定其误工费用;受害人不能 提供收入减少情况的相应证据,但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所具体从事的行业的,可按行业标准计算误工费用;受害人是无劳 动能力的人员,原则上不考虑误工损失。年满 60 周岁的男性、年满 55 周岁的女性,因已达到法 定退休年龄,可视为无劳动能力人。如有确切证据证明受害 人在事故发生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仍受聘于其他单位从事一定劳务,有固定收入的,或者无子女赡养,需要以自己的 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其因实际收入减少而主张误 工费用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误工费用作适当赔偿。
五、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确定问题
被扶养人的范围:
1、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抚养义务的 未成年人。包括:
①未成年子女;
②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 力抚养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③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 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2、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包括:
①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配偶;
②丧失劳动能力 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父母、继父母;
③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 子女,包括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成年子女; ④子女已经死亡 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⑤受害人由兄、姐抚 养成人,其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
对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的界定,一般可参照职工退休年 龄加以确定,即男性年满 60 周岁,女性年满 55 周岁。对于低于该年龄段的人员,则应提供相关的证据如医院病历、劳 动能力鉴定结论、伤残鉴定报告等,以证明其无劳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 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 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 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 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根据法发 [2010]23 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侵权 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扶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因此,在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交通 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判决主文中不应再出现被扶养人生活 费一项,应当将该笔费用计算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
六、伤残等级的鉴定结论问题
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交巡警部门根据各方当事人共同 申请,依法对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过程中,可提供具有相应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给各方当事人选择,司法鉴定 机构对受害人的伤情作出鉴定后,当事人如无足以反驳的证 据,一般应认定鉴定结论的效力。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对受害人的伤情进行鉴定后 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 新鉴定的,应予以准许; 如另一方当事人未提供反驳的证据,仅对鉴定结论有异议,而申请重新鉴定的,应不予准许,但需通知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或以书面方式答复当 事人的质询。
七、护理期限的确定问题
护理期限一般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具体 护理期限应根据医疗机构证明意见加以确定,另一方当事人 有异议的,可申请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受害人因伤残不能恢 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 合理的护理期限,从定残之日起计算,可一次性判决不超过三至五年,告知受害人,之后仍确需护理的,可另行起诉。定残后的护理级别,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 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进行确定,应考虑定残后的护理费与 残疾辅助器具费之间的关联和平衡。一般情况下分为:(1)完全护理依赖 护理费×100%;
(2)大部分护理依赖 护理费×(60%—80%);(3)部分护理依赖 护理费×(20%—40%)。
八、残疾辅助器具费的确定问题
残疾辅助器具的费用应按照普通适用型标准计算,有特 殊需要的,可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合理的费用;残疾辅 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也可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受害人起诉时已经安装残疾辅助器具的,可按照普通适 用型标准确定赔偿数额。受害人起诉时尚未安装或者虽已安装但今后仍需要更 换的残疾辅助器具,在配制机构没有出具辅助器具赔偿期限意见的情况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 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残疾辅 助器具的赔偿期限可参照护理费的赔偿期限确定,即根据受 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一次性判决不超过三至 五年,最长不超过二十年。超过确定年限后,受害人仍可主 张继续给付残疾辅助器具费用。民政部门的假肢与矫形康复机构,是从事残疾辅助器具 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机构,可以从事残疾辅助器具的鉴定和配 制。另一方当事人对受害人主张的残疾辅助器具费用、更换 周期、赔偿期限有异议的,可申请法院委托江苏省伤残人康 复中心组织专家鉴定组出具意见书;也可参照江苏省伤残人 康复中心《江苏省交通事故及人身损害残疾辅助器具适配意 见表》予以确定。
九、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因交通事故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不承担事故的责任或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同等责任的,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同一机动车同时投保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发 生交通事故后,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有权选择精神损害赔偿 与物质损害赔偿在交强险限额内的赔偿次序;选择优先赔偿 精神损害的,物质损害赔偿不足部分由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赔 偿。机动车驾驶员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要求该机动车驾驶员赔偿精神损 害抚慰金的,不予支持。如果机动车驾驶员是在执行职务或者从事雇佣活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请求机动车驾驶员所在单位或雇主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责任。共同侵权中,部分共同侵权人被追究刑事责任,部分共 同侵权人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要求共同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可以判令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的共同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自本意见公布之日起,未审结的相关案件可参照本意见处理。以前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本意见如 与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或上级法院的指导意见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或上级法院的指导意见为准。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主题词:交通事故 损害赔偿
意见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校对:卢云云(共印 60 份)
打印:沈黎
2010 年 10 月 13 日印发
第二篇: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编者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直是民事审判的焦点和难点所在,随着车辆的增多、道路的扩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类案件的二审被改判率连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出台后,交强险的具体操作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中保协、法院、当事人对交强险的具体操作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这为审判实践带来了难题。鉴于此,民一庭继2005年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后,再次将该类问题作为2008年的重点调研课题,通过向全市十三个基层法院广泛征集该类案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就现阶段审判情况走访部分基层法院,经提炼总结提交审判长联席会议形成初步意见,再于2008年4月23日在富阳召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相关问题研讨会讨论。经过充分研讨和论证,对审判中的部分疑难问题,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诉讼主体与责任主体问题
(一)诉讼主体问题
1、道路交通事故涉及交强险(或第三者强制责任险)赔付的案件中,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问题。
(1)起诉时,原告同时起诉肇事方和保险公司的,可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侵权赔偿与保险赔付系不同的法律关系,不属于共同诉讼,本应分案处理,但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1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对保险金享有直接的请求权,且该请求权是法定的,故可从诉的合并的角度,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
(2)起诉时,原告仅起诉肇事方的,应向原告进行释明,由原告申请追加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或者由保险公司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原告经释明后仍不追加的,以及保险公司不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法院应依职权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保险公司虽非事故责任人,但根据《保险法》第50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和《交强险条例》第31条的规定,保险公司作为赔付主体,与案件裁判结果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法院不得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剥夺其正当的诉讼权利。并且交强险“先行赔付”原则系法定原则,应当由保险公司先行对受害人进行赔付,肇事方的责任须待保险公司赔付范围确定后方能判断。故应当将保险公司追加为当事人。
对于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问题,道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请求权基础是侵权法律关系,保险公司对该案件的诉讼标的(即侵权行为)并无独立请求权,而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对受害人具有先行赔付、直接赔付的义务,且该赔付义务源于保险公司与肇事者保险合同的订立,因此保险公司在道交人损案件中的诉讼主张往往依附于肇事者一方,故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应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对于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的情形前已所述,在此略。例外情形。实践中,特别是外地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交警事故认定书上的保险公司信息仅为保险单号,法院无法查明保险公司的具体信息,从诉讼成本和诉讼效率的角度出发,此种情况下,法院可仅审查侵权法律关系,并且《保险法》第50条的规定,可由保险公司对肇事者进行赔付,故法院可以不依职权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
(3)起诉时,原告仅起诉保险公司的,因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要根据肇事方的责任而确定,且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范围与肇事方也有利害关系,故应由法院向原告释明追加肇事方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由肇事方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如果原告经释明后仍不追加的,且肇事方也不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法院应当依职权追加肇事方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受害人若经交通事故造成智力中度障碍的,诉讼时是否需要法定代理人?诉讼程序上如何操作,是否需经特别程序宣告受害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受害人若经交通事故造成智力中度障碍的,应先对受害人进行智力鉴定,若原告家属及被告对该智力鉴定结论无异议,且涉案相关证据材料争议不大的,无须以特别宣告程序为道交案件裁判的前提。
(二)责任主体问题
1、原告已单独起诉实际车主承担责任并获支持,原告可否再另行起诉挂靠单位,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从程序上而言,因两次诉讼的被告不同、诉求不同、依据的事实和理由不同,故原告享有程序上另行起诉挂靠单位的诉权。
2、二手车辆交易已交付但未过户的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的,登记车主与实际车主是否承担连带责任?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应承担连带责任。二手车辆交易中,名义车主在车辆未过户就交付买受方的情形下,应当预见到车辆交付后所可能发生的风险或事故,并就该预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但其没有预见或者放任风险的发生,故其对车辆发生的事故具有过错,应与实际车主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31日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2001]民一他字第32号)中也仅仅是针对连环购车的情形,不能扩大应用于一般的二手车辆交易。此外,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实际车主与名义车主连带责任的确定为受害人的救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避免以假交易逃避事故责任情形的发生。
(一)误工费的认定:是否仅凭单位证明?
对误工费的认定,应个案审查,鉴于现在实践中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较随意,故对误工费的认定应同时结合浙江省行业工资标准认定,并可以结合其他证据认定受害人的误工费。
(二)交通费的认定:连号票据的情形下,可否依照就医次数、人数酌情予以支持? 交通费的认定应以确有必要和实际发生为标准,连号票据只是提供证据方提供证据的形式,故应当结合就医次数、人数等酌情确定。
(三)居住地的认定:单凭租住地居委会的居住证明或者工作单位的证明能否认定其生活在城镇且主要收入来源于城镇?
对居住地的认定应以从宽为原则。居住地的认定涉及到赔偿标准(农村标准或城镇标准)的问题,故对原、被告双方均利益攸关。在居住地的认定上,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一他字第25号《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省高院原民一庭庭长赵国勇在2007年4月18日所作的《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精神,应结合受害人的户口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主要收入所在地、主要消费地、生活来源等综合判断。如存在下列情形的:
1、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
2、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所在集体的土地均被国家征收的;
3、受害人受人身损害时为农业户口,一审起诉前因正常的原因和正当的途径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4、户口已经统一的地方,主要根据住所地判断,并适当考虑经常居住地和主要生活来源、主要消费地等。从宽掌握。
(四)车辆维修损失的认定:定损单与维修发票不一致的情形下如何认定车辆维修损失?保险公司的定损单有无可对抗性?
车辆维修损失的认定以确有必要和实际发生为标准。定损单是保险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车辆维修所需费用的估价,而维修发费是实际维修费用的依据。在定损单与维修发票不一致的情形下,应当由当事人双方进一步举证证明各自主张并作出合理解释,在双方都没有足够证据否定对方证据的情形下,应依照民事诉讼优势证据规则确定车辆维修损失。
三、法律理解与适用问题
(一)同一事故中,出现多个受害人情况下的交强险适用问题。
对这一问题,《交强险条例》未作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从立法原意上看,交强险赔付额12.2万是对一次交通事故的赔付额度。交强险以机动车为投保标的,一车一险,每次出险的赔偿
额度最高为12.2万。而对于一个交通事故存在多个受害人的情形,仍属于“一险”的赔偿范畴,因此对保险车辆在事故中对多个受害人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应以12.2万为限。
(二)同一事故中,出现多个保险公司情况下的交强险适用问题。
对这一问题,《交强险条例》未作明确规定。从保护受害人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出现几个保险公司就有几份交强险赔偿限额。
对于保险公司之间的责任份额问题,我们认为考虑到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以及实际执行的可操作性,由数个保险公司均等负担较妥。
(三)应投保交强险而未投保的车辆发生事故时的赔偿问题。
应投保交强险而未投保的车辆发生事故时,由致害人在交强险赔付限额内先行赔付。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五十九条第二项规定,机动车未参加第三者强制保险的,由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相当于相应的强制保险予以赔偿。即由致害人在交强险赔付限额内先行赔付,超额部分再按份承担。交强险具有强制性和社会保障性,这是其与普通商业险的不同之处,该强制性体现在强制投保和强制承保两方面。强制投保既是为投保人或致害人分担风险,同时也是对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赔偿的保障。这就意味着若未投保交强险,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更是对受害人利益的侵害,对后者应由致害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赔偿责任即应参照交强险“先行赔付”的原则,在法定额度内由致害人向受害人赔偿,对于超额部分,再按照过错责任分配。这样处理也有助于交强险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推广。原告放弃主张按照交强险“先行赔付”的,系其对其实体权利的处分,且该权利处分并未侵犯被告权利,故应当支持。但是实践中,法官应向原告进行必要的诉讼引导,行使释明权。
(四)人身损害重复获赔的问题。
1、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情况下的赔偿标准问题。若因用人单位侵权造成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的,对该责任竞合情形下的赔偿问题,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若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的,对该责任竞合情形下的赔偿问题,应以补差为原则计赔。实体审查时,要注意对受害人一方提供的证据,特别是证据原件的审查,避免重复获赔情形的发生。
2、医保支付部分的扣除问题。
从人身损害赔偿损失填补功能角度出发,在计算肇事人及保险公司具体的赔付数额时,应将医保已支付部分予以扣除。
(五)受害人存在过错情形下的交强险赔付问题。
受害人存在过错的,应当在交强险份额内赔付后,再对交强险不足赔偿部分依据双方过错大小进行责任分配。交强险以保障受害人获得及时救助为宗旨,采用的是无过错赔偿原则,不论被保险人是否有过错,均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条例》规定的范围内对受害人进行赔付;不足部分,再按照侵权过错责任原则进行责任分配。
(六)保险公司垫付抢救费的问题。
“抢救费”的界定在《交强险条例》中并未明确,但按照一般理解,应属于医疗费用的范畴,且以“抢救”为前提,即以恢复生命体征及时救治为前提。故抢救费的垫付限额应参照医疗费的赔偿限额确定。
(七)对女性被抚养年限的确定标准问题。是以55岁还是60岁为准?
女性被抚养年限应以60周岁为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是以60周岁为计算标准。
1、多处伤残且伤残等级不同的,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问题。
该问题在全国各地区尚未统一,杭州地区以往司法实践中也不尽一致。经会议讨论后,在相关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尚未出台的情形下,现统一为:按照最高伤残等级的赔偿比例(Ih)为基数,属二级至五级的,每增加一处,增加附加指数4%;属六级至十级的,每增加一处,增加附加指数2%。存在一级伤残时,其他等级被吸收,不再计算伤残赔偿附加指数。附加指数合计不超过10%,赔偿指数合计不超过100%。
2、定残后的后续治疗费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定残后的后续治疗费以确定发生的、必要的为限,对于尚不确定的后续治疗可以待实际发生后由受害人另行主张。
九)误工费问题。
1、对无固定收入的农民按照“农林牧”项目中的其他单位进行误工费计算,可能出现农村居民的误工费高于城镇居民(一般以单位证明加上税收证明认定)的情形,这是否合理? 误工费的计算以损失填补为标准,对无固定收入的农民按照“农林牧”项目中的其他单位进行误工费计算是法定计算标准,应当适用。实践中农村居民误工费高于城镇居民情形的出现是现在经济发展、农村开发所导致的,而误工费是当事人因事故所产生的实际损失,故该情形的出现不应影响误工费的计算。
2、对于“无固定收入”的情形,是按照行业标准还是按照全省职工标准计算误工费?若按照行业标准,需细分到什么程度?
对于“无固定收入”情形下误工费的计算标准依照原告主张而定,若原告主张按照行业标准且该行业标准有明确规定的,则适用行业标准;若原告主张按照全省职工标准的,则按照全省职工标准。对方当事人对原告的主张持有异议的,负举证责任。
3、定残后的误工费问题。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费的赔偿是对受害人因交通事故丧失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的赔偿,被告若确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在定残后仍从事一定工作的,可以相应折抵误工费的赔偿数额。
4、60周岁以上仍在工作的受害人的误工费问题。
60周岁以上仍在工作的受害人的误工费应当依据个案酌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属于老年人,对于该类人群不以劳动报酬为生活来源,也不负有劳动的义务。但随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的劳动能力和健康状况得以有效改善,出现了一批60周岁以上仍在工作的人,该类人群若因交通事故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报酬的,致害人应当予以误工费的赔偿,但考虑到该类人群的年龄因素,误工费的计算时间不宜过长,可结合个案中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年龄、从事的具体工作等酌定。
5、对于构成伤残但伤残程度较轻、且在定残前早已康复的受害人的误工费计算时间,可否不计至定残前一日,而以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确定?
对于构成伤残但伤残程度较轻、且在定残前早已康复的受害人的误工费计算时间,可以不计至定残前一日,而以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从该规定可见,误工费的计算以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为原则,以计至定残日前一天为例外。该例外的适用前提为:一是因伤残误工;二是持续误工。对于在伤残情况较轻,且定残前早已康复的受害人,不符合持续误工的条件,故其误工费的计算仍应以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准。
1、护理费的一般标准。
护理人员有固定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标准确定护理费;护理人员没有固定收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确定护理费;当事人对护理人员固定收入无法举证的,可以参照护理人员从事相近行业的误工费标准计算护理费;当事人对护理人员从事的行业无法举证的,可以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确定护理费。
2、定残后的护理费问题。
护理费的计算标准应把握功能填补的原则,与残疾辅助器具的配备情况相结合,对于经残疾辅助器具配备后护理等级或护理程度减轻的受害人,应当相应折抵其护理费,具体应按照护理依赖、护理等级鉴定为准,鉴定时间为残疾器具配备后。
3、护理费的折算问题。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损失填补的功能,护理费应当按照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等级计算。实践操作中,一般应以鉴定机构的意见为准,不宜随意折算。
4、护理费计算年限问题。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第3款的规定,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十一)被抚养人生活费问题。
1、一般原则。
侵权案件的赔偿以损失填补为标准,被抚养人生活费以满足被抚养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原则。对于有一定生活来源或者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被抚养人,要酌情减少或者不予支持其生活费。在确定被抚养人生活费时,要结合被抚养人的生活来源地和生活标准来确定适用城镇标准还是农村标准。被抚养人生活费一般以年计,但对涉及个别跨数月不能按年计算的,从有益于被抚养人的角度,应按月计算。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婚姻法》中夫妻相互扶养义务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婚姻法》对夫妻相互扶养义务的规定是个广义的感念,不仅是经济上协助(该经济上的协助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抚养人和被抚养人之间的经济依赖不同),更是精神上的扶助,强调的是婚姻家庭的稳定。因此,不能依照《婚姻法》对夫妻相互扶养义务的规定在夫或妻一方发生交通事故时计算另一方的抚养费,否则不仅是对《婚姻法》条文的狭义理解,更是对“被抚养人生活费”概念的误解。若配偶方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可作为人身损害赔偿中被抚养人范围。
(十二)住院伙食补助费问题。
经讨论决定,杭州地区住院伙食补助费现统一为15元/天。
(十三)鉴定费问题。原告起诉前自行委托鉴定,并将鉴定费计算在诉请中,庭审中被告提出重新鉴定并交纳鉴定费,重新鉴定的结论若推翻原告自行委托鉴定的结论的,对于被告所花费的鉴定费用如何处理?
鉴定费是为诉讼所实际支出的费用,对鉴定费的分担应参照诉讼费分担原则,由败诉方承担。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鉴定费不属诉讼费范畴。根据谁主张谁负担原则,如果被告未就鉴定费提起反诉请求,仅是将鉴定结论作为抗辩依据,法院不能对鉴定费作出判决,原告明确表示愿意承担的除外。
(十四)精神损害抚慰金问题。
1、道交事故中负事故主要责任的一方,可否向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一方主张精神损害抚
慰金?
受害人为负事故主要责任一方的,可以向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一方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但在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上,法院应考虑到双方的过错程度予以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对受害人精神损失的补偿,过错仅是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要素之一。在道交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的一方虽然对事故发生具有较大过错,但仍是受害者,且负事故次要责任一方对事故发生负有一定过错,故负事故主要责任一方可以向负事故次要责任一方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具体数额的确定上,应结合前述规定,并从社会公平和社会效果出发,强调过错程度在精神损害抚慰金确定中的作用。
2、多个事故责任主体的,若其中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他责任人是否还需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
对该问题,应区分情况而定:(1)对于各侵权人的侵权行为间接结合造成受害人伤亡的,各侵权行为人承担的按份赔偿责任,故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责任也应是按份责任,故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还需承担其应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份额;(2)对于各侵权人侵权行为直接结合造成受害人伤亡的,各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中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免除了其他责任主体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责任。
(十五)车辆贬值损失问题。
当前涉及机动车贬值损失案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待销售车辆遇损、交通事故中车辆受损。具体的裁判处理中,部分法院以此类贬值损失无法律依据而驳回。有的法院以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为据直接予以认定。对此有必要分析具体情况进行统一。民一庭讨论后认为,对此类损失的认定应区别情况,谨慎适用。
首先,对于贬值损失,并非法律明文规定的赔损范围,对其内涵、外延缺乏统一的规定,而在诉讼案件中,多是针对车辆在事故后除维修费用外,就车辆交易价值或适用性能上所遭受的贬损,即更多的体现为车辆交换价值的损失。因此尚无法就此项费用明确列为法定的赔偿项目。
其次,侵权赔偿案件中,适用侵权法的赔偿目的主要是用于填补、回复,而不在于履行利益的实现,因此事故后,车辆所受损失的范围也仅是对其的修理、维护费用的赔偿,上述贬值损失的目的也已超出侵权赔偿的范围。
第三,就目前审理的案件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车辆贬值损失,虽有评估机构的估价结论支持,但此种估价评估,多是参照二手车交易的评估方式,将车辆列为待销售的车辆与同类型未发生事故车辆的交易价格进行比对后得出的差价,即认定为贬值损失,而侵权案件是对被侵权人及其财产所受损失的赔偿,而该项财产在侵权发生是用于交通运输而并非交易商品,因此,要让侵权行为人预见到事故车辆可能进行的商品交易是缺乏依据的,同时,交易价格上的损失也不符合侵权法上的填补功能的赔偿目的。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交通事故案件中涉及的车辆损失,应当局限于事故后因车辆受损所产生的直接损失,而不应包括上述所谓贬值损失在内的间接的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项目。但应当注意的是此类案件也有例外情形,即针对待销售车辆或明确适用于交易目的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或者车辆受损的,应当考虑此类车辆的特殊用途,应当对其的交易价格差额予以认定。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二00八年六月十九日
第三篇: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指导意见)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指导意见
作者:李永超 时间:2011-03-20 查看(94)评论(0)
郑州财产损失包括财产毁损、灭失、车辆维修费用,车辆贬值、修复期间停运损失等。
一)二)三)上述所需费用的数额需由鉴定机构或医疗机构确定。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人损害的,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予以赔偿,保险公司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偿:
(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
(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
第二十条 驾驶人员因交通肇事受到处罚的,赔偿权利人仅对驾驶人员所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予支持。
一)二)产权三)四)五)六)第二十二条 无偿搭乘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员损害的,驾驶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擅自驾驶或者利用与车辆所有人之间有某种便利条件,雌及其他未经许可驾驶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车辆所有八存在过错的,车辆所有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出租人将车辆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在控制、支配该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承租人承担赔偿责任;
出租人与承租八均有过错的,按过错原目大小承担按份责任。
由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有下列睛彤之一的,出借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明知车辆有缺陷而出借,且该缺陷与事故存在因果关系的;
(明知借用人无驾驶资质或饮酒或有疾病不宜驾驶等因素的;
(借用人下落不明的;
(其他明显过错的。
第二十八条 承包他人机动车在承包期内,发生交通事故的,由发包人和承包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三十条 机动车已转让并交付,但转让人怠于履行登记协助义务或者容忍、许可受让人以其名义运行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转让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车辆转让后未办理交强险合同变更手续发生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以此为由主张免除赔偿责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以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未全部收回车就前,保留所有权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由购买方承担赔偿责任。
原驾驶入有过错的,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条规定,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
第四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议纪要》档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议纪要》
(2005)第 1 号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2005.09.26
为了统一本市法院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的法律适用,增强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效率,今年 6 月 24 日市中院召开了全市各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和部分人民法庭庭长参加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应邀派员参加了会议并指导。与会同志就当前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现纪要如下:
一、程序问题、2004 年 5 月 1 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第三者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起诉时,应当将相应的保险公司列为案件被告。第三者及相关赔偿权利人坚持不起诉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第三者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但不包括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同一道路交通事故中有多名受害人,其中部分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其他未起诉的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在案件开庭前申请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其以原告身份参加诉讼。其他未起诉的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在案件开庭后申请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可以另行起诉。、涉案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人与所有权人不同一,赔偿权利人未起诉投保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残,伤残人员的被扶养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构成共同侵权,其中部分共同侵权人身份明确,赔偿权利人以此身份明确的部分共同侵权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且不必追加其他身份不明的共同侵权人参加诉讼。、道路交通事故中身份明确的侵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又无人受遗赠,但留有遗产的,赔偿权利人可以侵权人遗产的最终所有人为被告提起诉讼。侵权人遗产的最终所有人在接受侵权人遗产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事故肇事人弃车逃逸,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查并公告,无法找到交通肇事逃逸人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受害人的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赔偿权利人以此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列明的 “ xx车驾驶人 ”、“ 无名氏 ” 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人民法院认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不准确,书面征求作出事故认定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上级部门的意见,有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书面征求意见的函件之日起 15 天内未作出书面回复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二、实体问题、2004 年 5 月 1 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应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
险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2004 年 5 月 1 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权利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条直接要求保险人承担民事责任时,保险人得行使被保险人的抗辩权,保险人因被保险人在侵权法律关系中的减责或免责事由减轻或免除责任。
除法定减责或免责事由外,保险人不因与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事由而对赔偿权利人减轻或免除责任。、2004 年 5 月 1 日之后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赔偿权利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直接要求保险人承担民事责任时,关于赔偿权利人应得人身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2、涉案机动车为两台或两台以上,全部或部分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且被保险人之间互负侵权连带责任的,保险人之间在保险限额内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计算 “ 被扶养人生活费 ”,依被扶养人身份状况,适用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标准。
被扶养人有数人且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居民的,对于各被扶养人所得 “ 被扶养人生活费 ”,按各自的身份状况适用相应标准;对于赔偿义务人应支付的 “ 年赔偿总额 ”,依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本市两级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需要确定受诉法院所在地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性支出 ”、“ 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 ”、“ 职工平均工资 ” 等标准时,均适用省高院转发的省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15、被盗抢机动车所有人或实际支配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被盗抢证明,应当是被盗抢案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当事人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的,可以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深圳市城镇居住一年以上:
(一)两张以上时间相继且其中一张尚在有效期内的深圳市暂住证;
(二)深圳市居住地公安机关派出所出具的书面证明;
(三)深圳市居住地居民委员会出具书面证明且有相应房屋租赁登记手续证明材料的;
(四)受害人为产权人的深圳市城镇房屋产权证明文件且实际入住此房一年以上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其他可以证明受害人已在深圳市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据。、当事人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的,可以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在深圳市有固定收入:
(一)与深圳市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工资领取证明文件;
(二)受害人在深圳市从事合法经营的登记文件及相应的纳税证明文件;
(三)受害人依法取得孳息且足以维持本人生活的证明文件;
(四)受害人在一年以上的时间内较为有规律地为数额稳定的储蓄存入交易的记录;
(五)其他可以证明受害人在深圳市有固定收入的证据。
第五篇:关于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查报告
道路交通问题不是小事,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时常听人说起与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理赔的一些变化,所以本人在江苏南京方胜律师事务所社会调查的课题选择了对这方面的学习。
在学习期间,正值方胜所接受委托代理了几起交通道路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的是被告的代理,有的是原告的代理,我想通过如下方胜所代理的一个典型案例来总结一下学习的成果:
2004年10月17日,受害人(已死亡)赵某驾驶二轮摩托车带着其妻张某(受害人)沿淳溧线宁杭高速段由北向南行驶,与肇事司机涂某驾驶桑塔纳轿车由南向北行驶相撞,造成赵某死亡,张某严重受伤的严重交通事故。事故经溧水县交通警察大队作出事故认定,涂某负全部责任,赵某、张某不负责任。
经查:
1、赵某经抢救10日后死亡,花去医药费74000元;张某住院150天出院,花去医疗费80000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2、赵某有老母戴某、有未成年女儿赵某某、兄弟一人。
3、肇事车车主为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并在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南京分公司投保了第三人强制保险,保险额为20万元。
该起事故经交警大队主持调解,双方因数额相差太大,未达成赔偿的最后方案。本起案件中的肇事司机涂某,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先本案作出了刑事判决(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本案,原告方委托了恒山所律师所代为主张赔偿的权利,原告律师通过调查取证,结合新的《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条例以及最高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拟定了起诉状。我认真的就诉讼的主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与理由及诉状的格式作了详细的了解:
律师起诉状中,律师将赵某的老母戴某、女儿赵某某、张某作为共同原告,列肇事司机涂某、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南京分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诉讼请求为医疗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误工费、被抚养人生活费、财产损失、精神损失费等。同时,张某也单独提起自己损害部分的诉讼,合并审理。
通过庭审,律师将支持诉讼请求的证据递交给法庭,经过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的质证,法院作出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精神损失除外),该判决中最明显的是判决要求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保险范围内对原告承担责任。
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新旧法律法规在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变化:
一、诉讼主体和案件类型的变化
新的《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是于2004年5月1日起生效,在这之前,我国处理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是国务的《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而本案发生在2004年10月,法律的适用当然是新的《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原告的主体方面:已死亡的受害者的近亲属是案件的共同诉讼原告,从本案来说,受害人赵某已死亡,则其配偶张某、被抚养人女儿赵某某(张某为法定代理人)、被抚养人其母戴某为共同诉讼原告。
责任(被告)主体方面:车主、肇事司机、及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诉讼的被告。对这一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原告将保险公司作为被告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也是社会讨论最多的变化。
涉及保险公司的案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可根据当事人提出的先予执行申请,裁定先予执行,而不宜要求当事人就先予执行申请提供担保。因为这是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无条件承担的义务。同时,该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这区别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有关“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交通事故的当事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应当预付医疗费,也可以由公安机关指定一方预付,结案后按照事故责任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的规定。
而对于机动车的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具体分两个方面:第一,垫付责任方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规定了“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新条例实施后,废止了旧办法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又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机动车的所有人在新法实施后不在负垫付责任。第二,赔偿责任方面。分两种情形:一是机动车已购买第三者责任
强制保险时对超出责任保险限额范围的赔偿。二是机动车未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这种情形下,所有人应对全部赔偿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行政主观部门还应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机动车实际支配人(管理者)作为责任主体。这种情况下,当机动车驾驶员是实际支配人本人或者其雇用的人时,则承担责任的主体应是实际支配人无疑。以所有人是否对实际支配人具有运行支配力和运行利益作为其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如果所有人对实际支配人具有运行支配力和运行利益,则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肇事司机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司机作为雇员履行职务行为,如因自己和故意和重大过失,也应对第三者的损害(保险外)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所以本案的诉讼主体的安排是从上述方面考虑的。
二、诉讼方式的变化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则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即新法不再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而是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调解不成后再诉讼,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本案中的一个特点还有是原告方也未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据律师告知,附带民事诉讼还不收诉讼费,但本案原告为何在刑事终结后提起民事诉讼程序,原由是想诉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归责原则变化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归责原则。具体体现在该办法第十九条:“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负全部责任,其他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当的,两方负同等责任。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据各自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归责原则。具体体现在该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现额的部分,按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
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所以本案中,原告诉请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中承担赔偿责任并得到法院的支持。是有法律依据的。
四、赔偿项目及标准的变化
2004年5月1日起,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但新条例在废止旧办法的同时,并未就相应的损害赔偿项目及标准作出规定,而是在该条例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和标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而涉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确定赔偿项目及标准只能依倨该司法解释。
《解释》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方面贯彻了全面赔偿的原则。具体体现在解释
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
1、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康复费、必要的营养费。
2、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项目除第1项外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
3、受害人死亡的赔偿项目包括:除第1项费用外,还包括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精神损害赔偿。
赔偿标准方面,《解释》所确定的赔偿标准与旧办法的规定有所不同。《解释》确定的标准更加符合侵权法中的填补损失原则。具体体现在:
1、残疾赔偿金。过去的赔偿标准,对残疾受害人的收入损失不予赔偿,只赔偿其生活补助费;《解释》所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则是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可纯收入标准,赔偿受害人的收入损失,是对既有标准的矫正,体现了损害与赔偿相一致的原则。
2、被抚养人生活费。《解释》规定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或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作为赔偿被抚养人生活费的标准,也体现了赔偿与损害的一致。
3、死亡赔偿金。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从几个方面作了调整:第一,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赔偿。第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也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三,赔偿年限由过去的10年提高为20年。
4、辅助器具费。旧办法规定按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司法解释第26条第1款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而不仅限于国产普及型产品。
5、对实际支出的费用和误工损失,按照差额据实赔偿。司法解释第20条第3款对有固定收入的当事人的误工损失不设最高限额;对无固定收入的当事人的误工损失按照其最近3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6、康复费、后续治疗费。司法解释第19条第2款首次将康复费、后续治疗费明确纳入赔偿的项目。此外,《解释》还创设了申请给付定期金的制度。这项制度是针对赔偿义务人的请求设置,但在适用定期金给付方式时,赔偿义务人应提供相应的担保。
对于本案,我还发现,法院判决未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判决书说明2002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附带民事诉讼或刑事案件审结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对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予支持。
但律师对法院这方面的判决向我解释,我国法院有不同的判决结果,这种判决是否正确,是对司法解释的理解不统一的现象,也是我国司法解释不统一造成,这还须进一步讨论研究。
总之,通过学习调查,使我对交通事故处理的一些法律规定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我非常重要,无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宣传《交通法》还是适用法律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