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方向
浅谈农村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方向
南岳区拜殿中心学校
谭婷
摘要:教育是一盏灯,给学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教育是一泓清泉,给地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教育是民生之本,国家之大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科技水平,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因此教育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师角色、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变化,也正是由于它的改变让我们预见了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引起了我们对它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字:农村教育
变化
发展方向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因为这一政策,农村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片新的景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一、农村教育的变化是教育上的重大进步。
1、教学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育,也就是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以至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整天背着“差生”的包袱,被贬得一无是处,久而久之,他们就被老师遗忘在那荒凉的角落,厌学情绪高涨,甚至辍学,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留在农村的命运,他们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并不知道怎么运用于实际,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基本上被抹杀了,连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都不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完善的,不利于他们个性的释放。时代在进步,教育也不会落后,经过时间的摸索,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以往注重知识发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如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古诗《竹石》,不仅要使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还要学生搜集资料来深化课文的理解,并且要知道竹石象征的意义,以及扩展生活的事例来说明它的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这样三维目标都达到了,教学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走出了一小步。
2、教学手段的转变
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三尺讲台这就是与老师相伴一生的工具,老师就是用这几样普通的东西育出了桃李满天下的景象。当城镇的老师用上了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科技设备时,我们农村的教师依旧是用简单的东西去谱写出与众不同的篇章,孩子们在闭塞的农村里看着乡村的自然景象,却无法看到外面的繁华和精彩,一些奇妙的现象他们也无法一睹为快,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活动,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他们无法做到的。但柳暗花明的是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把仪器设备送进了农村,农村的教育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通过制作图片,音乐,教学用具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如在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出示具体的实物圆,长方体等来帮助同学们认识,在美术课上,我们可以出示雕像,花瓶的模型让他们模仿画,这样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效果,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实践,多媒体,实物教学的出现使农村的教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授业解惑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在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天赋受到限制,创新精神被扼杀。随着开放教学模式与多媒体在农村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地被替代,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参加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教学模式转型的执行者,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学生的角色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将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学生就很难融入信息社会中去。因此,我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在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会先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按照学习提示去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也给了他们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都有机会发言,还可以根据情境丰富他们的想象,陶冶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轻松了,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指导点评,从而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这一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4、管理班级的变化
管理是一门艺术,班级的管理需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农村小学的学生比城镇的少,管理起来也方便些,以前我们一直是以老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管理,不敢放手给学生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费时费力,也浪费了一些优秀的学生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只有几个人的班集体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培养优秀的班级领导核心,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全班共同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建设中来,利用每位同学的不同特长来担任不同的职务,互相监督,这很容易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心共同去管理好班级,创建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这也是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学校教育的变化。
教育的不断变化与创新,使我们看到了熊熊烈火燃烧着希望,我们也看到了以人才强国的目标也一步步在实现,也看到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的希望,也预示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
1、公平、公正,高效的课堂将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好的,还是差的,我们不要以歧视的心理去看待差的,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树立起差生的信心。一名学生一旦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的学习兴趣也被激活啦,同时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自演自导,教师适当引导,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高校课堂也就被打造出来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们的兴趣来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因此,公平、公正、高效的课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人文关怀将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甘露
美好的人生总是被爱所唤起的,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农村里的大部分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父母生理上有缺陷,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用人文关怀去驱除他们心中的寒意,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以人文关怀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至备受学生尊重。对于贫穷的学生他多方接济,有病的,他经常去看望关心,他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态度谦虚,平易近人,敞开心扉,用真心实意和深情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而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他们每一个同学的特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师无疑会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甘露,因为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盏盏烛光。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更是雪中送炭,如果社会人士对那些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嘘寒问暖,这无疑不是在学生的心灵播下了爱的种子,当他们长大后,那颗爱心种子将继续传递下去回报社会。现在已经有许多的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向农村的孩子捐赠图书,食,资金等等,这样一种充满爱心的举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也正是由于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励志图强,将来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我认为,在将来这样的人文关怀将遍布每个角落,让所有的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因此,人文关怀必将为教育的发展带来甘露。
3、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迎来春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位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视,使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动力,特别是鼓励教师去农村支教这一政策,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采取公开性,公平性,科学性地考核方式对教师各方面素质进行评定,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要定时派老师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评课,在听与评的过程中改进,还应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这些举措都会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的教育一定会春暖花开,硕果累累。
结语:教育点起了希望之火,教育托起了明天的太阳,教育开拓了农村的幸福之路,农村教育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如同一缕朝霞映红了整块天边;它如同一团火焰温暖了孩子的心。也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农村的教育将走向美好的明天,迎来温情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 2001年第8期《适应开放教育,全面要求提
高教师素质》 许振立。
2、《和老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陈永明主编。
3、《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钟启泉主编。
第二篇:电力系统及电机发展方向
电力系统及电机发展方向
专家指出,如何使未来的电力系统更安全、更节能、更清洁、碳排放更低、更方便用户、更有利于合理充分利用资源,是电力发展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解放和发展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取得高效、清洁、低碳化的显著效果,这是中国电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业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关内容。
目前,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电机作为用电大户,节能潜力巨大。电机生产企业应该开发超高效率电机、高效永磁同步电机、中型高低压电机、再生能源配套发电机等新产品的技术攻关和开发,以环保指标作为开发新产品的要求,大力降低噪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电机正向着小型、微型化方向发展,很多企业纷纷转型,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微电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微电机市场前景广阔。电动汽车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迅速,带动电动汽车电机行业快速发展。
电动机的数字控制是电动机控制的发展趋势,用单片机对电动机进行控制是实现电动机数字控制的最常用的手段。
电动机制造是我国朴械工业中较大的行业之一,它既是关系到各行各业自动化的重要基础产品,又是与人类牛活密切相关的面广量大、品种繁多的通用产品。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主要执行部件,国内60%一70%的发电量被电机所消耗。因此,电机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各种性能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都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成套设各的发展水平。瓢世界电机产品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电机产品的发展历程,它始终跟随着工亚技术的发展,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中完善着自身,发生着变革。电机产品的发展过程大约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为直流电机时代,19世纪末叶,出现了交流电,随之交流电动传动在工业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一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电子学理论、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使电机产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先进的制造技术使传统的电机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牛机,交流电机代替直流电机也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电机理论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的电机产品将朝着高性能化、智能化、微型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农村教育
政府
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政府要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自身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认真贯彻新课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注重音乐教学活动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教学。
推进教学方法科学化、教材内容多元化:(1)把流行歌曲元素运用到课堂(2)开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校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
第四篇: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撤点并校”十年是否该叫停?
http://.cn2012年05月31日 09:56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农村教育问题,因2011年频发的校车悲剧而凸显,校车事故的背后,是农村学生上学的路越来越远。而“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的现象背后,则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俗称“撤点并校”。5月1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举行“农村教育办学布局调整研讨会”就这十年进行反思:这项政策给农村到底带来了什么?
“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杨贵平坐在发言席上,面对一排排的教育界专家说,怒不可遏。
20多年来,这位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在美国生活了40年的老太太,足迹遍布了中国云南、贵州、内蒙、河北、宁夏等10多个贫困农村的学校,见证了乡村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衰败。
不久前,她在云南一个贫困县遇到了一群孩子,这是一群让这位老人心碎的群体:“她们背着干粮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夜晚留宿在学校,可山区学校只有男老师陪寝,带的都是女孩子,这些学生的安全到底有没有保障?”
杨贵平的眼眶有些红了,她瞪大了眼睛,拍着桌子说:“十年了,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带去的伤害已经够多了,是不是到了该停一停的时候?
村庄没了学校
走向消亡是迟早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杨贵平就对中国农村的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关注的是3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里,这群孩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她曾从孩子们浓郁的乡土情结中看到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从小就与泥土为伴,帮助父母干农活,和弟妹一起上山砍柴、喂牛、养猪,在烧柴火的锅里做饭,在属于自己生长环境和传统的地方长大,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地度过童年。
但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却学到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老师们总是教导这些孩子,农村是多么的贫穷,一切是多么的落后,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去城里,没出息的才会在家种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长(微博)们希望孩子长大后,离开农村,永远不在田间劳作。从上学开始,家庭的一切重心都在孩子的教育身上,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背井离乡,放弃一切。山西黄河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杨贵平感触颇深,村子里原来有100多户人家,有一所小学。7年前,学校被撤并了,孩子们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去上学,短短两年间,就有30多户家庭搬走了,土地也开始荒废起来,留下的都是最贫穷最没有能力的家庭。
而一所农村小学不仅是几间校舍和几位普通话不好的教师那样简单,它曾一度是村庄的中心,它的希望和灵魂,“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灵魂和生机,走向消亡只是迟早的事。”杨贵平忧虑地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1997年-2006年,村庄数量的减幅达到了13.85%,村庄学校的减幅却为45.33%。而更大规模的减幅来自2001年国家实行“教育布局”调整之后。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让孩子去中心小学,还不如直接带孩子去教育资源更优越的城市。
让杨贵平更痛心的是,10年寒窗之后,农村孩子能考上本科的不足10%,但这些孩子的生长经验已经被“城市化”了,他们很难再回到农村。
“这些孩子,这些父母,和那些走向衰落的村庄,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杨贵平问。5800万留守孩子
你能想象他们的人格状态吗?
“家庭有能力的孩子都去城里上了学,留下的是最贫穷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这是北京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从事农村支教这十年来的最大感触。
根据中国妇联统计,我国目前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占到了全国儿童数量的28%。另一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而在农村留守的这部分孩子的辍学率十分惊人。
梁晓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一位清华大学(微博)的教授找到她,问她:“你知道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吗?”
原来,这位教授在四川某县考察时发现,有个村庄的辍学率很高,校长说:“确实是有1/3的孩子辍学。”教授不信,他和同行的老师们询问了4个村庄后,结果证实有70%的孩子辍学。
“撤点并校后,在这个村庄10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但是不属于这个村子的行政区划。孩子们必须去2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这是这些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梁晓燕说。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的实地考察也让这个话题沉重起来。近期,他去山西石楼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小规模的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3个小孩在这里读书。他询问了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有一个是因为父亲出车祸,母亲外出打工没法带,老人带孩子;另外两个仍然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贫穷。
“如果你把教学点拆掉,这三个孩子一定会辍学。”雷万鹏说,“撤点并校的十年,我们忽略了这部分孩子,没有家长愿意孩子辍学,只是他们无力负担。”
更重要的是不可预见的社会心理代价,和失去安全感自信心的一代人。敏感、冲动、恐惧、孤独、沟通焦虑、学习焦虑,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2008年4月,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调查发现,在10所陕西寄宿学校的2000多名1至5年级学生中,9.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较为严重。
梁晓燕说,“当我们社会发展以城乡二元作为代价时,付出代价的就是这样一代人了。你能想象未来这一代人的人格状态吗?”梁晓燕说,“有时候,想想未来就后怕。”大规模撤并
一场昂贵的成本转嫁
在大多数的“撤点并校”中,节约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决策层看来,放弃小规模的学校正是为教育资金和师生资源相对集中,从而解决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博士范铭在走访陕西安康、渭南十三个县的乡村学校后发现,所谓的节约资金根本就是一个幻想:“孩子到更远的学校上学,有寄宿还好,如果没有,老人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子,费用全部转到农民身上。”
校车一度被许多专家以为是解决走读学生上学的最关键工具,然而受限于山路、学生资源的不集中等问题,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根本不具备校车的条件,以及承担该项费用的能力。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阳县幼儿园发生校车事故,致21死43伤;11月17日,甘肃庆阳再发生校车事故,21人遇难。一系列的校车安全事故让直管领导如履薄冰,很多人不再赞成校车模式。
那么,寄宿孩子的生活又怎么样?北京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前任校长康健对农村寄宿制的研究发现:“包括睡觉、吃饭、安全、营养、医疗、亲情,哪个学校研究过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女孩青春期怎么办?教育局说我们根本没有配置!”
康健认为,10年急速行政化的“撤点并校”后,农村教育机构并没有做好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微博)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为记者展示了一组画面: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里,上下两排的床板上平行放着十几位孩子的被褥,被单已经发黑,除此之外,简陋的宿舍再也没有落脚之处。
“没有卫生间,学生们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喝水;宿舍气味很大,进去了能把人熏晕,这样的寄宿学校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刘善槐问,“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最严重的还是家长经济负担的加重。他对乡村800余名住宿生进行了调查,一年的伙食费、交通费超过4000元的有21位,占2.48%;2000元到 元的82位,占9.69%;1000元到2000元的有289位,占34.1%; 元以下的有454位,占53.66%。住宿生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
刘善槐的结论是:学校撤并并不是简单地节约了经济成本,而是把部分政府的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微博)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微博)认为,各地积极撤点并校不外乎两种动机。一是顺应学生人数减少而撤并;二是人为地加剧撤并,其动机往往是非教育的。
“这一政策之所以获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学校撤并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撤并可明显减少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它正在演化为一项新的‘政绩’运动。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点并校成为拉动县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杨东平说。
荒芜的校舍
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撤点并校结构调整**中,快速的撤并,凸显了教育改革的缺乏战略性和无序。
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白亮在对甘肃省某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量的无序撤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截至2009年初,该县闲置的学校十一所,包括峡口小学、下焦湾小学、上河小学、中河小学等,这些小学的希望工程投资为25万元至70万元不等,总资金接近320万元。
不仅是这些希望小学被废弃,其他撤并村小学里偌大的校园里也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
即使是这样,2008年9月在甘肃酒泉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决策者还提出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高中、初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思路。
据此,该县教育局又制定了《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提出2011年当地中小学校将从103所减少至28所,也就是2年内撤并75所学校。这些撤并的学校中不少是2004、2005年新建的学校,甚至有2008、2009年刚刚竣工的学校。
“一面是农村学生的辍学,一面是对学校资源的疯狂合并,谁又为此曾向公众和善款的捐赠者解释过呢?”
就这样,一些学校被废弃,另一方面,却为了让资源集中的学校有条件接纳更多的学生,增加投资扩大原有的校舍,大兴土木。
范铭博士调查显示,2009年延安市计划新建5所、改扩建3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投资约 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另在宜川、延长、子长、安塞、志丹、吴起、洛川等县城区新建8所学校,扩建13所学校,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投资约10亿元。而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初,延安全市公办中小学由2000年的4803所整合为1445所,累计撤并3358所,撤并率达到69.9%,全市布局调整累计投入资金达10.8亿元。“这种把资源集中当做资源优化的做法,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并提出质疑。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在大规模地进行学校合并前,政府宣称学校合并将会为纳税人节约数百万美金,但是学校合并后民众却发现,州政府在学校合并上的花费超过十亿美元。”范铭说。
反思十年
过度撤并之风必须刹车
然而,多年坚持“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党国英教授认为,农村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调整后的布局情况肯定比调整前合理了,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也带来教学质量的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刀切”的模式布局调整过快。
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撤点并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支持这一观点。杨东平直陈“撤点并校”的弊端:将学校从农村“连根拔起”,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家长进城陪读,不仅影响生产、老人赡养,而且导致离婚率上升和家庭破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高学贵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项会议上坦言:“如果因为我们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辍学,这与我们的方针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也承认:“中国农村教育的办学重心现在看来,我觉得应该是适当的下移,而不能简单化把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甚至在有些地方,高中在县城也不办了,要向大城市集中。”
“中国缺少一本《教育法》,它应为撤校和建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就像美国老的教育法规定的那样,有50户人家建一个小学,有150户人家建一个中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撤点并校建一个你想要多大就多大的学校,这是我们10年来应该反思的问题”,康健说。雷万鹏教授批评:“为什么一个小学的规模必须300名学生?240名学生,一个班40个孩子,6个年级为什么就不行?缺乏法律约束的撤点并校政策,带有太大的随意性。”记者发现,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曾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然而,落实政策的重点却放在了“撤点并校”,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之风必须降温和刹车!”杨东平说,“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见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破解农村教育的危局,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记者:刘斌)
第五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绥阳县旺草镇石羊小学邓仕超
课程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席卷中国城镇乡村,但当真正步入到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每个老师好像都成了弄潮儿,在课程改革中叱咤风云,课堂教学花样繁多,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当课后问及学生时,得到不少的答复仅是“好玩”。如果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仅是好玩,这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只达到了好玩,那我们教育的发展是什么呢?这难道就是创新吗?现在的教育,当然重点是当前的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种种问题,实在不容乐观,我们先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不同的仅仅是名字。在我们老师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往往都是把课程标准抄在前面,笔者从事农村教育也近二十年了,从抄教学大纲到抄课程标准,其改革仅仅是改变了名字罢了。如果要问为什么,得到的答复无外乎是:管他的,只要上面来检查时有就行了。忙于应付检查,这是其一。如果你问及什么是课程标准,他与教学大纲有什么不同,我相信,你不会得到太大的满意。不理解课程标准,这是其二。
二、把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不同的仅仅是形式。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应付考试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可畏是沸沸扬扬,然而这个时代必须的产物却在应试教育这位老前辈面前被碰得满面创伤。你瞧瞧,有多少学校不是在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着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因为上面检查学校的成绩,首先看的是竞赛拿了几个奖次,升学考了几个重点,成绩靠前了几位。素质教育嘛,在他们眼中,不过形式而已。
三、教育公平仅仅是口号,城乡存在的仍然是差距。如今,上自中央,下到地方,我们都会听到一个声音:教育要公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但城永远是城,乡也终究是乡,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是现在,就是在将来,也可能只是口号罢了。因为城镇差教师,实行招考,农村大量的优秀教师便应试而走。横观当前乡村学校,其现状是学生在减少,教师在变老,今天修新楼,明天长荒草。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教育人才资源的流失,教师走了,学生也就走了;其次是政府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对一些本将拆点的地方,为了某个领导或是某位大款而大兴土木,而结果学生仍然没留住,最终剩下的是孤零零的一幢教学楼在风雨中哭泣。
要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我认为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拿出点诚意,别只成天介的高喊提高教育质量,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你得有发展教育的场地,别只认为修了多少教学楼就是对教育的全面投入,相关配套设施你也得跟上吧。别认为给一个塑胶模特穿上了衣服,他就会变成人了。别总是中央领导看见了学生自己中午煮饭了,就全国上下,大小学校,校校有食堂,人人有午餐,规定时间见成效。就是孙悟空,你也得给人家拔毛的机会吧。何况那是学生食堂,学生餐厅,而不是一两个人吃饭的地方,一两个月能完成得了的吗?但那是命令:没,教室也得改,这是硬任务,至于学生上课的地方,学校自行解决。我们得承认,现在不少农村学校是有多余的教室,但这也不泛缺少教室的学校吧?改就改呗,但你也总得预拨点经费吧,不然,拿什么来改呢。就算是任务吧,可学生上课的地方都无法保
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岂不是空口白话?
二、教育行政部门来点实际,别只玩一些花样的检查,要知道,平时的督导比临时的检查更有价值。作为教育的直接领导,我们理解你们很忙,也许平时抽不出时间,只好在年终组织相关人士突击检查。但你又发现没有呢,你检查的前几天,教师们是多么的“辛苦”:加班加点,赶制资料。也许你检查满意了,但工作真的出成绩了吗?你真的该好好看看:当今的农村教育实在是面目沧桑。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却很会算帐:你一天上了几节课,备课又花了多少时间,一天有八小时吗?我们也得承认,不少农村教师一天是无所作为,但你就这样给推而广之,岂不伤了那些为了学生的进步而苦口婆心、循循开导,那些为了批改试卷、作业而熬更守夜;那些为了教育的明天走在田间小路,挨家访谈的老师们的心吗?再者,你检查老师的教案,照着时间数课时,却不去看看实际的教学效果,对“写”得好的定为优案,对“写”得差的一票否决,扣发绩效。疏不知老师平时是多么的努力。更有胜者,以今年的标准,去倒查前三年的资料,没办法,补吧,你得到了满意,真实的结果却是用了时间,累了老师,误了子弟。这不是硬逼着人家承认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吗?如果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实地督导一下,真正掌握教育的现状,再给出适当的评价,我相信,这一定会胜过定期的检查。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伤不起,情感的督导加上制度的制约,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应该加上一句: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读不懂老师的领导。
三、学校得有点权利,别让管理流于形式,要知道,教育的发展,学校才是关键。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上班期间,甲校A教师到乙校玩,乙校B老师便问:你上班期间出来玩,你的学校不管吗?A回答说:他管我?只有我管他的。B事后得知:A的一亲戚比A学校领导的“官儿”大多了,打过招呼的。这也许只是一个个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太不容乐观了。埋头苦干的永远是牛,逍遥玩乐的随时调走。学校,一个教育的基层,如此下去,发展只是空谈。当然,我们得承认A学校的领导的懦弱,对上级领导的趋炎附势,从而导致个别教师捏准了你的软肋。作为学校的领导,你必须要敢于管理,大胆管理,对违背原则的人与事一查到底,严格惩处。因为学校管理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领导看出来的。人走正了,何必多些心思去管影子的歪与否。
四、老师应多一份责任,别只占着茅坑做个拉屎的样子,要知道,你出工不出力是对教育发展最大的阻力。教育大计,老师为本,作为老师,应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教育的发展之路,除了上级的政策方针外,实际的发展之路多数还是你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走出来的。还是那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别让人在心上插刀子,这样的话,你伤不起。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教书的料,那你还是趁早离开,别挡了别人的路子。作为老师,必须得有为人师者的道德准则,别硬是让人家用不准、不准、不准的声音在你耳边经常响起。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责任,又是带动教育发展不容置疑的前提。教师有责任感,就会去钻研,就会去发现,也就会有创新,教育的发展才会有突破。作为教师,别总是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如别人,别人会如何如何的瞧不起你,你首先把自己给看扁了,别人又怎会把你看圆呢?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教育要发展,上至领导,下到老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做花样的检查,多些实惠的督导,干事情推己及人,想问题换位思考。相信,农村教育发展的曙光定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