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探索之路 同步教案
第二节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探究。难点
采用灵活的方式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讲解。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请学生看爱因斯坦的讲话“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的探索之路。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 “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甲骨文“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汽,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1)雕刻玉版
两短边钻有五个圆孔,一条长边钻有九个圆孔,另一长边则钻有四个圆孔。玉版正面雕琢有复杂的图纹,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雕琢了一方八角图像,两圆之间以直线分为八区,每区内各雕琢一叶脉纹矢状标分别指向八方,外圆之外又雕琢四个矢状标分别指向玉版的四角。
玉版含四方五位、八方九宫的意思。四方与五位是方位的基础,八方九宫则是前两个概念的进一步延伸。玉版中央雕刻的圆形像天,外面的轮廓方形像地,侧面拱形像天穹,但天盘与地盘尚未分离,这表现了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思想。在这种宇宙观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司南”(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石头阵
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典例解读
【例1】下图中四个甲骨文字相当于现代文字中“雨”字的是()
【解析】甲骨文属于象形字,象形字指纯粹利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如“雨”字则像从天空中降落水滴的形状。
【答案】A 【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B.英国的巨石阵是用来观察天象的 C.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D.宇宙找不到中心
【解析】安徽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版,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早期展现;英国的巨石阵是用来观察天象的;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深入,知道宇宙是没有绝对中心的。
【答案】C(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而且后来物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古文明的科学思索关系密切。后来的物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对那些神奇现象的理性思考,才使物理学逐步有了令人惊叹的发展。而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则归功于物理学界的一系列巨匠。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
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被教会用作天主教的教义基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受到教会保护。哥白尼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意识到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向教会发出严正的挑战,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体系,有利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还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第二阶段: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用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构建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诗人波谱在牛顿的墓碑上这样形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于是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第三阶段: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如时钟会走得很慢,人将会青春不老,而此时大尺度的宇宙空间像几百万光年也不再是那么遥远。
普朗克、玻尔等量子力学主要奠基人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理论——量子力学。他们为物理学的发展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大步。
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典例解读
【例3】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太空,得出天体运行的相关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答案】B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随堂演练”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
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
℃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
℃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47.5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温度/℃
62w
66.5
74[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学生观察课本图3.25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3.24图线的区别。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
℃,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50
金
064
冰
0
钨
410
银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535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300~1
400
铅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200左右
锡
232
固体氢
-259
铜
083
海波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
第三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对宇宙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用具:录相带,课件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问:1.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哪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识图——创设情境
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引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
(一)探索的历程
1.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问题——科学猜想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和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3.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识图——创设情境
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教师归纳:
(1)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问题——科学猜想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2)地球结构和演化。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4)空间技术。
3.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5.老师评价总结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思考题:每天青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古至今,直至永远。太阳是何等辛苦。何止是太阳,我们看到的月亮和星星,不也是围绕地球团团转吗?据此,公元2世纪,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星星围绕地球转动。教会还认为这是上帝为了地球上的人类而特意创造的。
请问:
(1)日出日落现象是否因太阳绕地球运转而产生?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1543年,哥白尼提出一个与上述不同的学说,叫什么?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七、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本章内容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本章检测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探索宇宙
一、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九、教学反思:
第四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 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活动2【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
温度:19—26℃
【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 :65% 【气压】 :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鹅毛大雪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夏无冬
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 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
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
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
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9、出示百叶箱的图片,了解百叶箱的基本特点。
10、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实验:书本52的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②为什么百叶箱要漆成白色?(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通过白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③百叶箱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④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1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①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②温度会影响某些爬行动物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问:你能否根据此表格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生活: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生产:春种秋收、冬天防冻 讨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12、介绍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讨论:我们课本上有关于“气温之最”的记录,但“气温之最”的记录常常被刷新,你的预期是将创“新高”还是“新低”?为什么? 活动3【活动】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活动4【作业】作业 作业本2.2气温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公输》教案 沪科版
《公输》
《墨 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实词,把握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逻辑严密和说服力强的特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类比说理的方法,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3.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感受墨子的勇敢、善辩以及和平思想。【课文提示】
1.《墨子》是记录墨子言行的散文,由墨子弟子记录。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心思想“兼爱”“非攻”。文章质朴,较少文采,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2.《公输》是《墨子》中很有文采和趣味的一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课文是通过墨子劝说公输停止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智和顽强斗争精神。
【虚词积累】 所
代词;在动词、形容词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的。助词;和“为”相配,构成“为……所……”的固定格式;当现代汉语:被……。名词;表处所、地方;相当现代汉语:处所、地方等。以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一实现的根据、方法;当现代汉语:拿、用、凭、靠等。介绍处置的对象;当现代汉语:把。
介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原因;相当现代汉语:由于、因为、按……而论。介绍时间、地点;相当现代汉语:在、从。
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来)。表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结果;连相当现代汉语:来、去、为了、以至。表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方式、手段;不必译。副词;表程度;相当现代汉语:太、很、更。表数量;相当现代汉语:只有、唯独。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已经。
助词;用在“前、后、上、下、来、往”等前面,表时间、空间的范围;不必译。动词;有时可以与“为”结合使用;相当现代汉语:根据、认为、以为、如同、用等。名词;当现代汉语:原因、原由。因
介词;引进凭借的人或事;相当现代汉语:依、凭借。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因此。表相承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也
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用在句尾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可不译。用在句尾表判断语气;起是的作用。【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首段),写出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写墨子与公输盘的舌战。第三部分(末段),写公输盘服输。【课文简析】
课文里的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在和公输盘的对话中,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是最精彩的。墨子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特别是迫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后,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各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公输盘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善于抓住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展现了雄辩家的风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其学派。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翻译: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攻打宋国。要点:盘,bān。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原文: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翻译:墨子听说这件事,从齐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要点:子墨子,前“子”是学生对他尊称,后“子”是对男子尊称。
起,起身,出发。
原文: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翻译: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要点:命,教导,告诫。
焉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原文: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翻译: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要点:藉,凭借,依靠。
之,代词,指代“侮臣者”。原文:公输盘不说。翻译:公输盘不高兴。
要点:说,同“悦”,高兴,愉快。原文: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翻译:墨子说:“请让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要点:请,表示敬意。
原文: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翻译: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要点:固,本来,从来。
原文: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翻译: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礼,说:“请允许我向你说几句。要点:之,代词,指代下面说的话。
原文: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翻译: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要点:何罪之有,有何罪。
之,没有实在意义。
原文: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翻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的而人口不足,牺牲不足人口却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叫智;
要点: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
原文: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翻译: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而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原文: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翻译: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奉行义不杀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百姓,不能明白类推。”
要点: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道理。原文:公输盘服。翻译:公输盘被说服了。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翻译关键句子,并分析其语气。(翻译详见“串讲课文”)①夫子何命焉为?
(疑问语气,公输盘恭敬中带着客套。)②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虚伪、正经又掩饰不住傲慢。)
③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祈使语气,显出墨子蓄意提出无理要求。)④请献千金。
(语气显出问题严重,吸引对方注意,逼他表态,从而中计。)⑤宋何罪之有?
(看似轻描淡写中又咄咄逼人。)
⑥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双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2.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3.哪里可看出这件事性命攸关,刻不容缓?
墨子不辞辛劳“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4.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
墨子见公输盘,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公输盘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就是这样用类比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诱-激-驳”把公输盘置于理屈词穷的境地。
5.墨子是怎样成功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
墨子会见公输盘,指出攻打宋国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以此让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明白攻打宋国的错误。
6.你认为墨子具有什么品格?
墨子具有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镇定自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品格。7.课文哪部分内容详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课文对楚要攻宋和墨子一路上的艰辛都是略写,作为背景交代一下,而劝说过程详写,因为这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大。在双方的交锋过程中,墨子的第三次发言最为重要,他抓住公输盘的“吾义固不杀人”,通过五个“不可谓”,全面批判公输盘的行为,使其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这一段最能体现墨子的机智善辩和镇定自若,所以特别详写。而前两次对话是为了诱敌,所以不宜展开。这样的详略安排是能体现墨子语言的逻辑美。
8.为什么有人评价《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文章? ①情节起伏美: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去见公输盘,没有阻战,却请其杀人。②人物鲜明美:如墨子的机智善辩、从容镇定;公输盘的虚伪。
③语言逻辑美:如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正确的观点,再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想违背,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