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那么,如何巧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呢?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通过播放桂林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窗外》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我的乡村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乡村的特点,乡村人的生活以及与景色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乡村得的某一季节的风光。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乡村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贾金艳 九台市卢家中心学校
二0一三年九月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浅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八年级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级《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九年级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八年级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八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八年级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七年级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七年级《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九年级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第三篇:创设情境论文
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化蝶飞”
——浅谈情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沧县杜生镇史楼中学王香菊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新课程标准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结合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方面的实例来探讨情境在中学语文教学对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生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情感体验审美移情教学效果
一、提出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在遗嘱中讲:“艺术就是感情。”①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②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贯注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没有生命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③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⑤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无疑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从课文内容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搭起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对教材的审美移情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运用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拟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来谈谈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方面,按新课的教学程序,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步骤。
(一)、导入情境 渲染气氛。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新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散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火炬,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我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黄河颂》,诗人更是独具匠心地把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与黄河内在的精神底蕴紧密结合起来了,面对黄河,诗人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困苦危难之际,水深火热之时,是你的一声怒吼,唤起了华夏儿女抗争的不屈信念;是你的磅礴气势,延阻了日寇妄想迅速入侵的铁蹄。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二)、演绎情境体会真情。新课标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我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过课文中提供的类似情感体验的课文,我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其情感体验的形成。如教《变色龙》一文,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又分别让他们及其他同学对他们所扮演的人物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趋炎附势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我让学生按合作小组进行了课本剧表演,然后由评委亮分,点评,再组织大家讨论“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这一事件有没有典型意义?范进中举前后众人为何态度迥异?”,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在教《卜算子/咏梅》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为词作配上插图,在配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形象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上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三)、回放情境深化体验。在学生获得对课文中的人和事的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教学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出发,我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课文情境,采取谈感受、说体会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其能从课文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看法和启示。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时候,在充分挖掘了推动丑小鸭不断流浪不断奋斗直至成功的情感和心理的内驱因素、学生对丑小鸭及其心灵的奋斗史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我及时而又巧妙地为学生和丑小鸭之间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丑小鸭,我想对你说______”为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和体会。我话音刚落,学生的手就齐刷刷地举起了一大片。我面带微笑地示意学生一一发言,并在学生发言的间隙不失时机地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不时为他人精彩的发言而自发鼓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气氛中,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地深化了。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⑥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漪老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⑦,在这样一个情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情感审美和情感接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诚然,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和运用,但情境的设计还得从教材和新课标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角度去考虑,以课堂效果为准绳,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既重形式,更重实效。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并把其成果上升到理论和教学规律高度的工作。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 中国艺术网《荀派艺术》 作者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周志强
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77页
③转引自 中国艺术网《荀派艺术》 作者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周志强
④贺拉斯《诗艺》 杨周翰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转引自国学网《集部·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
⑥转引自芜糊教育信息网《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者林良义
⑦转引自三槐居语文网《让课堂充满激情》作者谢鹏英
第四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摘 要:如今,各种语文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依旧不能否认高中语文课堂越来越无趣呆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一现实。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认为,原因根植于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寻找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的教学方法。于是,情境教学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直观式;体验式;问题式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更好理解,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良好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投入,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语文的奥妙。那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情境创设策略来打造有魅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对此话题做几点详细描述和讨论。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各科教师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工具,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可以将语文教材中枯燥、抽象的语文文字以视频、音频相融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既能使原本呆板无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又能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意识,使学生以最真实、最饱满的情绪去对语文教材中所描写的情境进行想象,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古筝笛子曲――《荷塘月色》,让学生闭目凝思,倾听我对这篇课文的朗诵,由于配乐与文章意境相吻合,使课文朗诵变得更加具有现场感染力,朗诵完毕后,我为学生播放了名为碧叶红蕖之美的幻灯片,将课文中所描写的月色下的荷塘情景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如,田田的荷叶、饱满盛开的荷花、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等,看着眼前亦真亦幻的情境,学生仿佛真的走进了文中所描绘的素雅、朦胧、静美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意识,并且使学生深刻感知和把握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完整情节和清晰人物关系的叙述性故事,这时,我们就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即让学生通过假设或设想,对角色进行扮演,从而将故事情节完整、准确地演绎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一方面能与文章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因为形式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因为文言文本就是学生觉得最枯燥的、最难以理解的一种题材,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适当帮助,将这篇文言文的故事情节完整、清晰地演绎了出来,并且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也表现得活灵活现,如,烛之武的善于言辞、深明大义,佚之狐的为国分忧、知人善荐,晋文公的头脑清醒、理智仁义等。这样,教师通过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使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依据文章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疑问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文章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如此,便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学习思维的闸门,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时,因为本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于是,依据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喜不喜欢东东的父亲,为什么?(2)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3)你对自己的父母满不满意?为什么?(4)尝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如何面对孩子与你的代沟和他的逆反心理?如此富有趣味和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满腔热情地进入到对本篇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掌握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和技巧,并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从而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并由此获得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景平.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04-21.编辑 王团兰
第五篇: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指“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恰如其分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情境的创设强调兴趣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让教育性渗透其中。[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中,那么怎样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恰当的课堂情境呢?怎样渲染一种课堂气氛?以下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教师引读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本身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开放,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需要朗读的基本技能,有一种超凡的激情,会把自己的情感扩大,渲染课堂气氛,把这种激情带给整个班的学生。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古诗教学时,其中有一段《长相思》的配乐朗读尤为精彩,那种朗读那才是真正地身入其中,真正地全身心的投入,我注意到了,当王崧舟老师在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下面的同学的全都投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很显然学生都被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入了《长相思》这首次淡淡哀愁的词的意境中。一堂课堂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就被教师的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带动出来了。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起语感,并引导儿童思考与表达,以初步掌握这门学问。而语文教师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
—1—
(二)学生朗读
一节语文课,总少不了了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强调学生的朗读呢?这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什么关系呢? 1.兴趣有利于激发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往往是一个老师自己唱着独角戏,不能够带动学生,教学情境如何渲染?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吗?答案是不能的。相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一字一句地去品味文本的语言,情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塑造课堂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感情,这种教学的气氛是真实,自然,不造作!2.朗读有利于情境再现
其实,我觉得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在于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帮助情境的再现。比方说,边朗读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想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画面的,这是情境的自主创造,完全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其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神态的表达,比方说面部表情,动作再现。举个例子来说,我从《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朗读“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的雪啊!”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立马被调动了出来,这种情境也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接地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情境来。学生的眼前就会马上出现一个白茫茫的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观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动作,场景同时再现。学生对于“雪好大”的感慨都是从心里面有感而发的。这样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形象。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运用到现代的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方便,快捷,形象,课堂中可以利用各种的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图片,视频,音乐,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
(一)借助图片现情境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ppt中出示图片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借助图篇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片学生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态,把文本中的文字直接直观的转换成图片,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桂林的山水》这一课时,在学生
—2—
通读了课文之后,有的教师会给学生直接出示一组“桂林山水”的图片,从视觉的感官中直接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借助视频现情境
用影片创设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或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或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学生对一些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借助影片来向学生展示生动、具体、较为直观的景物或场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上《女娲补天》的这一课时,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视频中可以完美再现“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带给学生直接的视觉震撼,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产生真实的感受。为后面课文学习打下了真实的感情基础。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音乐渲染一种气氛,为教学创设一种特有的情境。用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在古诗教学的运用中特有显著的效果。一方面,音乐可以和朗读完美的结合,音乐为朗读的效果又锦上添花不少,让学生从“声”与“乐”的有效结合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实录中,整节课堂都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不管是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还是学生自主思考写话时间,都有古典音乐相结合。我最有感触的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把这个画面写下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配上一首《琵琶巷》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音乐柔情似水,婉转曲折,空灵飘荡,听着琵琶声婉转起伏,又像一个人娓娓道来。听着《琵琶巷》的音乐,又听着王崧舟老师深情导,想象着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像是飘荡在梦里,又好像是真正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一副副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是那样的其乐融融。可是,王崧舟老师一转话题,这一切只是想象,而现在,先不急得把这种感受给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淡淡的感伤再去读《长相思》这首诗,音乐,声音,场景,语调结合得近似完美,《长相思》这首词中纳兰性德的感伤无奈之情学生就不约而然的体会出来了。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提高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语文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大环境中出发,感受文章中所描写的生活。语文教学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语文教学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想、敢悲、敢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上《女娲补天》这一堂
—3—
课时,我会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我会写问学生,你们生活中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再说一说这一些神话故事带给你什么样得感受。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初步能够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为《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打下感情的基础,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想象力会特别的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这一优势,通过引导儿童想象来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转换成“活”的画面,这能激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探索问题,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比如我在教学《嫦娥》这一首古诗时,我会先让学生从一二两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嫦娥生活的场景,从学生想象的画面中再于自己生活的场景进行对比,感受出嫦娥寂寞的心情,这样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就不难得出了。
五、小结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这个问题的思考,查找了一些资料,和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对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是有用的寻找一种适合教师学生文本的情境创设方法,关键还是在于文本的研读,关键在于对文本深入的挖掘,要找到文本思想的源头。南宋思想家朱熹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吗?强调“源头”的重要性,毕竟所有教学情境的设计都是为这“源头”服务。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孟庆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我通过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稚嫩的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从选题到资料搜集,到写作初稿,经多次修改,到最后定稿,这几个月的时间孟庆海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不懈的支持。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指导,在此我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渊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迎久.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王玉梅.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6).—4—
[4]李德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3).[5]李士亮,张玲.浅议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5,(11).[6]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高俊霞.情景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07,(8).[8]范凤兰.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9]丽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0]王丽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成才之路,2009,(8).[11]王永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文教资料,2005,(3).[12]郝存仁.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3]郑裕玲.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J].教育论坛,2009,(5).[1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