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 学案 学生用
名著阅读: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 学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朝花夕拾》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朝花夕拾》的思维能力。
成书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教学过程:
一、“落花”知多少?
1、说说你了解的鲁迅
2、你从《朝花夕拾》中读到了什么?(一句话造句)
我从《朝花夕拾》中读出。
3、《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如果让你给这些文章分类,你会怎么分?依据是什么? 依据:
分类:
二、欣赏鲁迅的“画”人技法
(四人小组讨论,分工解决,小组展示)
精彩文段简要摘录。也可标注页码。
1、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出现哪几篇文章里?
2、鲁迅是如何描写他/她的?
3、你能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4、你明白了哪些写人之法?
【课外拓展】
三、如果今晚再读《朝花夕拾》,你会怎么读?
第二篇:学生用荷花淀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设计者:高二语文组:
9《荷花淀》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同学们,走进《荷花淀》,去感受小说的诗意美感吧。
【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代表作品。
2.静心阅读小说,整理重点词语,主动理顺小说的情节。【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孙犁及代表作品。2.理清小说的情节。【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一).查找资料,阅读课前提示,完成学案。以备课上交流用。关于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派”创始人。原名。河北安平人。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作者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这些小
说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他的作品有: 长篇
小说《》;中篇小说《村歌》、《》;散文集《文学短论》;他的小说散文结
集《》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他
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词语积累。请同学们查字典注音。
芦.苇吮.吸藕.断丝连晌.午聚.精会神一泅.撅.嘴凫.水
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
聚精会神二.课堂合作学习
1.交流自主学习部分,请同学们跟上,并补充自己的学案。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参考旁批,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你认为文章主要写的是水生还是水生嫂?谈谈你的理由。
三.课堂精讲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按情节的发展顺序,用四字词语为小说拟写小标题,力求简洁准确。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课下自读小说,整理词语及作者介绍,准备明天测验。
2.找出“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描写,将人物性格的理解写成旁批。不少于三处。
高中语文必修四设计者:高二语文组:
9《荷花淀》
第二、三课时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同学们,走进《荷花淀》,去感受小说的诗意美感吧。
【学习目标】
1.品读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思考其表达效果。
2.静心阅读小说,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学习重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人物对话对塑造人物的作用。2.品味诗化语言,学习其描写方法。【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听写词语及提问文学常识知识。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品读课文6---29段,在书中标画出水生嫂的话语,自己试着揣摩水生嫂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试着写出两点来。
通过阅读这些段落,我觉得水生嫂是的人。
(二)品读课文32---37段和4---47段,这里是描写了妇女的群像,他们性格各异,请你将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虽同为女人,但性格各异,她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三)请同学们在书中标画出景物描写的段落,说说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解。特点:
三.课堂合作交流及讲析
(一)请同学们交流:“水生嫂”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6---29段,再次品味语言描写,仔细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典型语句分析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怎么了,你?”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品格。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农村水生嫂妇女形象。3.细节描写
这一部分中,还有一句,表现出人物含蓄的情感,请同学们找找看。并抄写下来。原句:
句中动词用得很传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分角色朗读五位青年妇女在水生家里的谈话,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特征。请同学们根据语句,将理解写在句子后边的括号里。
1.“听说他们在这里还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
什么看头啊!”()
1.2.在归途说笑中,我们还得读出他们还有这样的共同特点。请参看77---84段。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
(三)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1.请同学们读出你找到的景物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特色是什么?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依次思考: 开篇的三个自然段描写的什么景:
景物特点: 构成这样一幅图景
作用:
四.课堂小结
1.小说主题——。
2.“荷花淀派”艺术特色
五.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如下作业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斗鲨》节选自 国现代作家写的小说《,他曾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除去《老人与海》外,还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通过他与凶猛的鲨鱼展开的殊死搏斗,呈现了他无比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捍卫了人类的伟大尊严。
2.曹雪芹,代小说家。名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为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词语积累注音并抄写二遍
吞噬黏液蹂躏榫头桅杆浮躁拭泪拌嘴
揩拭搭讪乜斜上埘
请同学们查字典,解释成语 涎皮赖脸:无精打采:东施效颦:
第三篇:朝花夕拾导学案
《朝花夕拾》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时年四十六岁。此书共收入《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等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
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就是“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才拣拾起来。”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二)复习引导
1、强调课前复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三)审美鉴赏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2、刻画人物方法有:
a、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b、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c、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3、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
[解析]这类试题主要根据提示填写作者、篇名、人物形象等。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猫·狗·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以上8篇写出一篇篇名即可)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1
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解析] 本题新在不仅考查我们对名著篇目的了解程度,还考查我们对名著的深入探究程度。这道题实际上是检测我们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对名著的深入思考。因此,同学们在看名著时,切不可走马观花,要反复阅读,不放过每一个疑点,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参考答案]①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说出身份、事情、意思即可)
②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阿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
3、《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作品的熟悉程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上所节选的内容。
[ 参考答案]
1、《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4、假如你是一位阅读文学名著的积极分子,请在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推荐给自己的好友。
备选作品:《朝花夕拾》《水浒传》《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书名:《》
推荐语(60字左右):
[解析]在把握作品整体或局部内容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技巧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启迪等角度出发,以较准确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述,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收到宣传推荐的效果。)
[参考答案]:《朝花夕拾》 鲁迅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寻找救国之路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二、复习阶梯评估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___(体裁)集,共 10 篇。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__________,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第一篇作品__________是针对__________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_________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5、鲁迅在《》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6、“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7、鲁迅本人说《范爱农》一篇写法较差,是不是较差?差在哪里?
8、“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9、《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10、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第四篇:《朝花夕拾》导学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一、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
于《莽原》半月刊。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
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
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二、主题思想的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蕴含着对儿时温馨的回
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对童年单纯美好生活的怀念,蕴含着儿时温馨的回忆。《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蕴含着对留学期间师生情温馨的回忆。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
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批评了学堂的种种弊端,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三、填空:
1、《朝花夕拾是 鲁迅 1926年所作的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共 10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请根
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1)~(2)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长妈妈(阿长),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2、《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我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背书。
3、《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6.“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7、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
学堂)
8、“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 9.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0.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
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1.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2.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1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
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1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1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
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四、简答题
1.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2.《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
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3.《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无常》《五猖会》 4.《范爱农》中写了鲁迅初见范爱农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
出尊卑”,显得封建。
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6.从《五猖会》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父亲在“我”急切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时强制“我”背诵《鉴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如文中写了“我”心境由“兴奋急切”到“扫兴痛苦”的对比,批评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7.“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
在阴间
8.《琐记》一文中写了三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 9.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10.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11.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12.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13.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
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描绣像
14.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
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15.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16.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17.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18.《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 衍太太。
20.《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绍
兴城。
21.《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第五篇:雨巷学案学生用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内涵,并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2、背景简介: 《雨巷》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转入低潮。戴望舒和当时的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受到了大革命失败后理想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和极度的苦闷,使他写下了这首诗。
3、丁香意象:丁香的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一、字音字形辨识
彷()徨()
寂寥()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区别踟蹰 chí chú犹豫,迟疑,徘徊不前的样子,也写做踯躅[zhí zhú])惆()怅()
颓()圮()
坍塌,破败 太息:叹息
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悟
一读:体味诗歌的节奏,标注诗歌的韵脚和叠词。
双声叠韵词:
韵脚: 作用
二读:把握整体情感基调。
三读:划分诗歌的层次。
三、感知意象,悟情境之美
(1)诗歌中充斥着一种忧伤惆怅的情绪,这些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呢?请大家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四、体悟意象
练笔升华
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示例1 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评价: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五、小 组 讨 论
全 班 交 流
1、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
2、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提示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 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个人经历: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施才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的结婚条件是: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为生。三年后听到的却是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创作风格: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观点
六、艺术特色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请思考本诗意象的象征,任选一种。
课外扩展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请思考此诗中菊花的象征意义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请指出这首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