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案:10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练案10 荆轲刺秦王(2)本练案共2页,共10题,满分为49分,用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导学号 42454131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燕太子丹患之
.B.丹终不迫于强秦
.C.太子丹跪而逢迎
..D.所善荆轲,可使也
.【解析】 逢迎:迎接。
患:担心。迫:被胁迫。逢迎:讨好。使:出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B.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D.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解析】 正确标点为: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B)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解析】 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5分)译文: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5分)
译文: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解析】(1)“以”“委”“振”各1分,文意2分。(2)“足下”“言”“明”各1分,文意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导学号 42454132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注];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 灊(qián):水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说以伐楚之利
.B.吴兵不得还
.C.光伏甲士于窟室中
.D.而具酒请王僚
.【解析】 还:撤回。
利:好处。还:还击。伏:埋伏。具:准备。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顿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B.“丙子”是干支纪日,丙子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三天。C.“亲戚”古代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D.“上卿”上卿是古代高级长官名,在上卿之上的是中卿和下卿。【解析】 在上卿之下的是中卿和下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派兵讨伐楚国是不恰当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解析】 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的真正继承人以及吴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无中生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5分)译文:伍子胥逃离楚国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5分)译文: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解析】(1)“亡”“如”“知”各1分,文意2分。(2)“困”“空”“如……何”各1分,文意2分。
【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伍子胥见到吴王僚以后,拿讨伐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伍子胥)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国害死而说讨伐楚国,是想为自己报私仇,不是为吴国着想。”吴王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去世。这一年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国丧,让他的两个弟弟盖余、属庸带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水;派延陵、季子到晋国,来观察其他国家的变化。楚国出兵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退路,吴国的军队不能撤回。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专诸说:“王僚可以杀掉。他母亲年老,儿子弱小,而且两个弟弟带兵讨伐楚国,楚国断绝了他们的后路。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公子光叩头说:“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摆好了酒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门,门窗、台阶附近都是吴王僚的内外亲属。站在两旁作陪的都手拿长矛。喝酒喝到畅快时,公子光装作脚有病,进入地下室中,让专诸放匕首到煮好的鱼肚子中献给吴王,到了吴王面前以后,专诸掰开鱼肚,趁机拿出匕首刺杀吴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旁边的武士也杀死了专诸,吴王的人乱作一团。公子光放出埋伏好的士兵诛杀吴王僚的人,把他们全部杀了,于是自立为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1分)导学号 42454348
秋 风(其二)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CE)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解析】 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10.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第二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让我们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
师:通过朗读预习,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全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把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课件)a.拜谒(yè)濡(rú)缕变徵(zhǐ)淬(cuì)火 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陛(bì)下 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单元提示”没有。(学生开始阅读“单元提示”)
师:单元提示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的脉络。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同学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 生: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师: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
(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板书:情节段落概述 开端:1-2段行刺原因 发展:3-9段行刺准备 高潮:10-17段行刺秦王 结局:18段行刺失败,师:很好,全文围绕着“刺”字展开,读来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师:看来大家预习的是比较充分的,下面我再来介绍几种文言阅读方法。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积累总结,让学生口头翻译,引导学生用今天的观点评价荆轲,古为今用。教学时数: 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听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听录音,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人物:太子丹——荆轲——樊於期——徐夫人——秦武阳——高渐离——蒙嘉——秦王——夏无且 布置作业:把故事梗概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荆轲刺秦的缘起和刺秦准备。
3、理解樊於期性格特点 一:荆轲为何去刺秦王呢? 燕危险: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报燕丹:恐惧于秦国的强大攻势,太子丹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请求荆轲“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理解丹的意图,主动请缨“臣请得谒之”来报答太子。二:为了刺秦,他们做了哪些准备呢? 学生明确:樊於期的头和督亢地图,匕首,助手秦武阳。组织学生同位结合,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把疑难问题标注下来,共同讨论。重点字词: 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 活用:函: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分析:对于行刺的准备,《战国策》里把借用樊於期的头当作重点。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就私见樊於期,述说了秦国的刻毒并展望了用樊於期的头刺秦的胜利前景。主动让樊於期“自刎”。这里,荆轲展现了他工于心计、善于辞令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重点句子: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三:易水送别: 重点词语: 祖:祭祀路神 重点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四: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 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赠送 闻:让„..听说(使动用法)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重点句子:
1、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着柱子大笑,象箕一样坐地上骂道 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秘;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探讨: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准备不足,没等来那个朋友;“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不符合历史潮流; 谈论: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 明确: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句
2、评论一下荆轲刺秦。
第四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能力培养: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学法指导 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教学手段 多媒体。第一课时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1.作家作品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相关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知识 疑难句点拨。
(1)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3)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5)“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6)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7)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xiexiebang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