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课外“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并阐述了由“探究性学习”及评价的实施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可喜变化。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学习模式 “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讲授,灌输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及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分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在知识技能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评价中“重分数,轻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影响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大力提倡改革,在人才教育培养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二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校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教师以理论作指导,通过“两引一放”即引进模式、引导探究、放手探究的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构建了以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1.实验式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2.理论式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勇气拼弃应试教育做法,大力进行实验改革。当然,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知晓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困难,一定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实践式探究
实践式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验、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究性学习”特点,将实践式探究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调查探究
主要是学生在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它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选题→制定方案→社会调查→撰写结题报告→评估交流 2.实验探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自找器材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学生选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3.制作探究
制作探究是教师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动手制作→评估交流 如案例4:自制温度计
①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制作一支液体温度计,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气温的高低。
②制订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并制订解决方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配制一定量的有色水,装入小盐水瓶中,并盖紧带孔的橡皮塞,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上热水,振荡一下后,倒掉热水,迅速地通过橡皮塞上的孔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玻璃管温度下降到常温后,管内就会上升一段水柱。
方案二:与方案一大同小异,但管内形成水柱的方法不同,把玻璃管封闭的一端放在火焰上烧烤一会儿,再迅速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
方案三:与前面方案一,用两端开口的玻离管插入有色水中,在上端接一带止水夹的软管,用抽气机抽出或用嘴吸出软管内的一些气体,有色水就会在软管内形成水柱,然后用止水夹夹住软管。
方案四;同前面方案三,用手压挤塑料管的封闭端(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弹性较大),插入有色水中一定深度,放开手,有色水就会在塑料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为了确保不漏气,用凡士林在塑料管四周涂一周。上述是我们探讨出的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充分开放学校资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有实行学校资源(如微机室、实验室等)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的场地、器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充分放手学生活动。教师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此类探究后,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不要担心学生探究失败,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有益学生,正是探究中吸取失败教训,或成功之经验,在争论中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依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且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针对“探究性学习”特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本着突出“一个中心”,遵循三个原则,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一个中心: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遵循三个原则,即:
①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实验因子,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经历、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实践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其灵活性。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方式结合,在形式上有笔试、口试、观察、交流、动手制作、实验、竞赛等。
③评价过程的发展性:以往传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探究性学习既注重阶段形成性评价,又注重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建立档案袋式的评价反映出学生个性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阶段形成性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日常评价。
阶段性形成测试分双基知识题、探究性学习题、创造能力题、感受与体会题四个部分。
探究性学习课题从选题、计划、实施、论证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研究能力、知识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附后表)(每学期进行两次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日常评价成绩,根据以上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形成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及日常评价资料按时间顺序装入学生档案袋中,学期结束三者综合作为学生本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成绩二阶段性形成测试×35%+探究性学习课题×35%+日常评价×30%。
通过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教师感觉学生学习沉闷、思考不主动、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学生中考成绩低下,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后,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并要求主动做实验、多做实验、自觉地进行课外调查、制作。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后课内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开放,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评价内容
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分别取5、4、3、2 自评 组评 师评 综合 态度
1.主动、较主动、一般、不主动
2.合作、较合作、一般、不合作
3.认真、较认真、一般、不认真
研 究 能
力
1.特别留心观察、留心观察、一般、不留心观察
2.善于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一般、不能发现问题
3.善于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4.能很好完成实验、能完成、一般、不能完成5.能设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6.善于分析归纳、能分析归纳、一般、不能
7.善于反思实验、能反思、一般、不愿意
8.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表达、一般、不能
知 识
1.能很好通过研究获取、能通过研究获取、死记硬背、什么都不愿意
2.知识掌握很牢靠、牢靠、一般、不牢靠
3.能应用知识很好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应用、一般、不注重知识应用
其 他
1.能充分利用资源、能利用、一般、不能利用
2.能经常虚心求教、能请教、一般、不愿请教
3.能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能撰写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能撰写、不能
4.能设计动手做有一定水平的小制作、能设计动手做、能动手、不能
5.经常做小实验、不经常做、做过、不做
6.能自我进行创造发明、能改进、只想不做、不想不做
合计
我们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和成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相当部分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具有独立自主进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我们深深的感触到:开展好物理“探究性学习”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意志坚强者不能完成,“探究性学习”各要素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而每个学生又是活生生的人,怎样在评价中体现人的个性,促使学生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攻克上述一个个堡垒,不断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及其评价体系,使之在物理教学中大放异彩。
第二篇: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
一、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理念即将走进中小学校园,走入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物理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 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 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物理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目的、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31个“探究与做一做”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物理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这就意味着在物理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物理探究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
1.物理在哪里。物理在书本,在实验室,在电子网络,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物理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将学生生活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学习内容建构在事实情景之中,学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物理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探究无处不在。
2.物理如何教。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知道什么”,突出教师“教”,上课大多采用讲授法,知识被作为一个结果告知学生,强调知识点考核和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鱼”,物理素养不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差。现代物理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怎么才会“渔”,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等实践活动。
3.物理怎么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物理的学习方法,人类具有探究的天性,探究是物理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对物理的理解。笔者认为开展初中物理小课题探究活动,以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活动,给学生在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构建一个平台。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态度和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本课题旨在通过物理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改变学生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三.物理学科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4----2005.5)
A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B.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C.确定实验班、对比班及实验评价方案;
2).实验阶段:(2005.9-----2007.5)
A.通过对《物理》教材内容的整理、论证,采用用教课书去教而不是教教课书,适当增补、联系实际、引进设计开放性题目等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上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B.建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小组学习的应用时机,加强合作教学,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方案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验过程,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课堂学习。
C.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结论和结果开放,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检测采用小组和全班互评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D.设计部分电教教材,自制CA I课件。
E.组织一些学生的课外调查、课外实践等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07.5----2007.9)
A.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
B.整理教学设计系列,做好成果汇编。
C.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物理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物理教研员和初中物理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
搜集信息能力 坚持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物理资料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 尝试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独立地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尝试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独立地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尝试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独立地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探究,解决问题参与能力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地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提出问题,跟着教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极少发言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产总想表现自己 较少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有时表现自己 从不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畏缩极少表现自己的交住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 喜欢与他人沟通 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群体中有凝聚力 在群体中没有凝聚力追求理想和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 遇到困难和挫折,经鼓励、督促才能坚持 害怕困难,遇到挫折就退缩适应能力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拒绝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在群体中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不自私 在群体中有时乐于助人,互相合作,但自私 在群体中自私、霸道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逃避矛盾,做和事佬 不辩是非,纵容不良行为语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解释、分析并记住他人所讲的内容 有时倾听他人的讲话,说出他人所讲的内容 对他人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并具说服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 表述
观点时,语无伦次评价所读材料 解释、分析、概述所读材料 描述所读材料灵活动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采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尝试运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者方案,表述观点读图能力 灵活地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独立地完成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善于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灵活地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能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思维能力 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氏解释数据和信息 能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 尝试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使用一些特殊的现象,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 能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 尝试从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能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尝试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灵活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喜欢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尝试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目标不明确,有上进心,不甘落后 没有目标,自甘落后坚持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不足 重视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 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骄傲自大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喜欢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判断 不能辨认各种事物和问题坚持采用将他人有益的建议,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并转化到行动中 重视他人有益的建议,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 对他人有益的建议不不重视,我行我素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重视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趋势
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问,是探究;从小的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物理精神和物理态度,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物理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物理精神。学生了解了科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物理、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物理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物理?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就演示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3).运用多媒体,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1)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物理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特别是“宇宙”,用实物是难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4)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
(5).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的内容:
我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物理探究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组织讨论,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争辩与反思,质疑和释疑,激励与评价,开放思维,开放
课堂,开放时空,构筑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小课题探究平台。
1)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从重力学习联想到大气压,液体压强和浮力知识,链接“神舟”5号飞船、潜水艇的基本原理。
2)参加一个探究活动,获取一个技术性成果感受。探究自然界和生活中光和电现象,自行车增大摩擦力的措施等。
3)自然观察探究,实验探究,文献调查探究等探究方法的学习。观察学校桂花生活习生;探究我们的地区气候特性;SARS病原体、禽流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展开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4)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综合研究一个问题。水对生命体及经济的发展的意义;洗洁精的污染试验。
5)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废电池对水质的污染;化工厂和度假村的选址。看美国NBA,话青少年的运动和能量需要。
6)增进对物理技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学生物理实验中应用数据图表进行评价的方法等等。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1.实验中的学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实验。
2.外显程度较高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征容易被观察到,但外显程度较低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质则不易掌握。
3、实验中的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和各自的能力水平,对学生的了解和施评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总结经验,编制一套更能体现该评价指标、可量化、可操作的试题,更科学地让学生对其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自评,然后将教师的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后坪中心学校
作者姓名:兰海军
联系电话:***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塑造完善品格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太少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这样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体现。
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
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感、价值观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精神有所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实验是在已有的规范程式下由教师指导、帮助完成的,主要为解决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达到会做规定实验的基本目标,但缺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功能。为促使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面前勇敢地质疑,提出问题。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但要能做引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还要能做探索性实验,不但要能做实验、巧做实验,还要能根据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碰到的事例提出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探究事物的运动规律。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学习和研究,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延伸学力,展示学生的研究思路和才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习理论的内部需要、学习水平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1、探究性实验课题的选择,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所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学习群体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学生的基础水平,做到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参谋服务作用,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从学习、社会生活生产中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事例作为课题,但并不是每一项知识都适合学生用探究方法来实验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合理的选择,使课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知识本身的特点,安排探究方向和重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使学生从中既能学到探究的思想方法,实践操作的本领,又能通过质疑、反思、实践操作,交流、讨论、归纳、修正数据获得成果,得到成功的愉悦。
2、任何实验必须根据确切的物理原理,如天平就是根据力矩平衡的原理设计制作的,这些实验原理可以是物理定理、定律或规律。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定理、规律,掌握了一定的仪器使用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设计和进行一个实验,必须有清晰的物理原理。这也是一个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选择、整合的过程。
3、由于探究性实验中涉及较多的仪器器材的应用,有些还需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应的实验构件,所以要注意几个设计原则。
(1)科学性,科学的方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表
达方式。
(2)安全性,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不会对人和仪器、器材造成伤害或损害。学生由于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有时考虑会欠妥,所以,教师在安全方面必须予以指导、提醒和把关。
(3)可操作性,方案的设计应便于操作、观察、数据测定、数据处理,以便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果。
(4)精确性,所使用的仪器应选择相应的精密度,操作人员应把握正确的观察测量方法,如在测时、测距要能读取正确的数据。尽可能选择误差小的方案,并在实验具体实施前应对方案进行评估,使实验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
1、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给定的实验题目、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学生按照步骤操作,验证教师讲解过的结论或概念。如:“密度”的概念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因为这个实验应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个实验方法,所以教师最好抓住有经验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去引导全部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密度=质量/体积 ,要弄懂密度这个概念,就必须搞清楚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必须弄清楚控制变量法,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启发和引导:①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同种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 ③同种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
④不同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 ⑤不同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 ⑥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或相近呢? ⑦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 ⑧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重复实验,结果会怎样? 教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思考如何去实验,边实验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硬套。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良好习惯。
2、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教学
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往往是给定的,教材中也会给出探究的指导方案,只需教师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到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和其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教师热衷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但是要切记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3、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的最高层次的探究。从探究课题的选择确定、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结果的分析处理到结论的总结、展示、交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完成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以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这就需要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探究,可以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各个小组写出实验报告,然后进行交流与探讨、总结。又如:在学习测量导体的电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测量电阻的方法很多,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或者小组探究。这样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调动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转化。
四、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效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开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科学实验的实践,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使之与前人探索物理知识或规律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掘已有经
验,运用已学知识,感悟和体会研究物理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方案的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扩散思维,通过方案的评估、确定,又培养了学生的聚敛思维。这整个讨论、交流、实验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梳理、整合、重组的过程,通过探究实验,也使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开始努力予以改进
2、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方案的选择、设计,仪器设备的选择操作,实验需用构件的动手制作,数据的收集处理,归纳推理等系列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建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舍去不科学的或虽理论上成立但实践操作上不可行或不精确的方案,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跳出了死读书的怪圈。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性实验促成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学习物理,做练习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学生往往有这种感觉,听教师讲解时懂了,自己解题时却又不行了。特别使碰到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疏于观察,缺少联想,不会灵活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性实验 的设计、操作,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情境,提高分析问题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克服片面性,拓展解题思路。比照探究性实验开展前后,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五、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领着学生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由于刚开始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如何选定课题,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研究,如何结题汇报都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探究方式的学习实践,学到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步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局部探究,形成探究能力
经过教师的激发、指导并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活动实践后,许多学生对探究学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初步了解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时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选题练习;调查、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练习;实验报告及调查报告写作等单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下一步完整地进行自主的探究型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对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大胆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还
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根据教师指导的对象、内容不同,指导可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两种。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中的共同问题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全员指导活动。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对不同的课题小组个别进行的指导活动。它与集体指导相比,着重于解决学生在开展探究学习中出现的个别化问题。个别指导是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中教师最为主要的指导形式。由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保证学习活动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4、教师要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新课标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探究性方法为主,注意对整个物理概念和结论的过程的探究,通过提出疑问、设计方案、思考解决、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等具体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5、教师要注重挖掘生活素材,拓展探究性实验的空间 物理知识本来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起来形成的,不管是城市或农村的日常生活,都接触到大量的物理现象。比如,我们大多数同学都依赖自行车上学和回家。我们可以引导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行车上
应用了那一些我们目前阶段所学的物理知识呢?他们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对自行车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行车中应用了多种物理知识,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在自行车前进过程中,前后轮都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若人在对踏板施加力的作用,则自行车后轮相对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则它受到地面向前作用的摩擦力F1,前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趋势受到地面向后摩擦力F2;②我们仔细观察了自行车的构造,发现在自行车的脚踏板与大齿轮盘之间,大齿轮盘和后轮小齿轮盘之间,以及车把和前轮之间在制造上都应用了杠杆的知识; ③在自行车坐椅下有一排弹簧,这一排弹簧在自行车前进过程中起减震作用,它使坐在上面的人感觉就舒服。
自行车虽然看似很简单和普通,但在它上面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我们只是结合初中力学知识进行了研究,难免不全面,但随着知识的增加,我想会发现更多的知识。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培养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实中物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一、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4.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探究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红军.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32期
[2]贺银兰.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的意义.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 第11期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评价方案刍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评价方案刍议(含摘要)【摘要】 有效的物理教学设计,应当以什么为评价指标?如何评价一堂物理课的设计是否是有效的?笔者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初步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有效性 评价 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听了不少物理课。大多数课在教师的认真准备下,上得有声有色:课内师生交流频繁,而且一般都会设计很多学生活动,学生大多都表现踊跃。可是,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对我校部分青年物理教师教后效果进行当堂测试(测试内容我们事先准备好,且测试内容绝没有超过课程标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效率相当差,甚至有些班达标率低于60%。你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吗?教学是否有效:真的跟师生间的频繁交流、设计更多的活动成正比? 其实未必!课后反思这种公开课,发现它们常常并不高效,有时甚至于是低效的。更有甚者,这样的课对有些同学而言是负效的!何以见得:
一、师生间的频繁交流内容往往为了“快捷”,问题显得肤浅、不深入,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学生容易陷入不深入思考,养成张口就答的坏习惯;
二、过多的物理活动则容易使学生浅尝辄止,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活动结果的追求,而忽略对探究过程的注意。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如何进行评价?就是我们常常要遇到的问题。
二、问题的界定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教学有无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应被认作无效教学。所谓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评价课题,正是针对以上情况而展开的,它主要是指课题研究者根据教育教学相关法则,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所涉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期能更有效地为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江苏省督学、特级教师柳印生先生,在谈及如何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时,曾提出了“教后三思”的观点,即教者教学后需反思本堂课上:“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没有?”、“学生的语言水平进步了没有?”、“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了没有?”这样三个问题。如回答是肯定的,则无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将这一观点延引到物理教学设计中来,似还可以加上如下反思:“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没有?”、“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了没有?”、“学生科学探究水平提升了没有?”等。
三、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评价方案的制定
(一)评价方案制定的基本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所谓智力(Inteligence)并非单纯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人的智力存在着一个多元结构,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八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空间智力,指个体感觉、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音乐智力,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自我意识智力,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人际关系智力,指个体与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个体对自然界的生物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他认为,这八种智力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它们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而存在,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各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起源,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有关,他提出了著名的“同化”与“顺应”两个重要概念。所谓同化,是指把外部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的历程,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可见,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自已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即“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评价方案应涵盖的内容
1、学习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
所谓学习目标制定的合理性评价,指的是对执教者在设计本教学设计时,是否能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多元考虑:如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目标制定是否体现了各种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无考虑学生多元智力能力方面的训练?等方面的评价 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必定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获得提升,即目标的制定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香、暂困生吃得了”。同时,也应当注意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考试成绩)论英雄,还应有利于教者从其他方面(音乐、视觉、身体、自知、交往、内省能力等)来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
2、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所谓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的评价,指的是对执教者在设计本教学设计方案时,其知识和能力主线是否突出的学生主体地位,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身的物理知识体系的评价。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定会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在已有知识的情境中架设起自已的知识体系大厦。而绝不由教师大包大办或者对学习者进行“满堂灌”。
3、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
所谓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评价,指的是对执教者在设计本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时,是否将科学探究的目的表述清楚,在学习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执教者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呈现以及探究结果呈现是否清晰方面的评价。良好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必定会考虑到过程及结果呈现的清晰性,而绝不会让学习者对本身呈现并不清晰的活动进行所谓的探究。遗憾的是,这个细节为不少老师所忽略。所以我们经常在听课时发现教者在讲台上自说自话、自演自活,而学习者在后面伸长了脖子也看不清他所演示的结果。这样的活动设计究竟有何用处?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执教者为了告诉听课人一个信息:即这个实验活动我已经做过了而已。
4、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指的是对执教者在设计本堂课时,有没有充分调动起学习者学习的兴奋点,从而让学习者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方面的评价。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它的兴趣性。除了在基本知识、基本实验等方面能切中肯罄,还应当摸准学生关于本知识点的兴奋点所在,随时抖它几个“包袱”,从而让学生在一片兴趣中轻松的获取知识。
《中国教师报》采访部主任李炳亭先生认为:有效课堂一定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让我们一起架起有效教学的风帆: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