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评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祖国境内最早人类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里吗()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2.下列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打制的石器打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A.数量多,有近10万件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块、石片,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其最有力的依据是5.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7.贵州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8.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是()A.玉米 A.粟粒遗存 C.磨制石器 A.山顶洞人 D.半坡人
9.距今约6 000多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B.小米 B.家畜遗骨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存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元谋人
C.米饭
D.小麦
10.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半坡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1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12.以下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A.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C.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
14.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A.这些事物都是黄帝一人发明的 B.这时的文字已经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汉字 C.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D.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16.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C.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传说黄帝时,人们已能够制作衣裳,能挖井,制造船只,有了文字和乐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D.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1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17.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18.《礼记》中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禹时期
19.广西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20.“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的,这个事件是()A.黄帝制造指南车 B.涿鹿之战
C.嫘祖发明养蚕技术
D.大禹治水
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2分,23题6分,24题12分,共40分)21.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1反映的观点?(3分)
(2)图2所示,人类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分)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这种原始人类有什么生活特点?(3分)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至少举出两种)由此,你有何感想?(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四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请回答:(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3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他们分别主要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3分)
23.体验新情景,回答问题。(1)请你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是
。(1分)
②我是黄河流域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我是
。(1分)(2)请你教“我”种庄稼
①我是一个河姆渡人,我已经掌握了种植
的技术。(1分)②我是一个半坡人,我已经掌握了种植
的技术。(1分)(3)请你帮“我”找家
①我是一个河姆渡人,我住的房子是
。(1分)②我是一个半坡人,我住的房子是
。(1分)
24.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个友好国家的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带领考察团参观考察下列地方,请你向我们的客人介绍一下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吧!
(1)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图1),请结合所学知识,向我们的客人介绍一下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况。(5分)
(2)图2是某遗址的照片,图中所示房屋为干栏式房屋,设想一下当时先民为什么会创造这种样式的房屋。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5分)
(3)图3是坐落在浙江绍兴的大禹陵,在参观大禹陵时,游客向你提出如下问题:“面对凶猛的洪水,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水则取得了成功。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你应该做出怎样的回答?(2分)
第一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
1.D 解答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D 北京人时期没有出现原始农业,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A项中的“小米粥”、B项中的“一个人”、C项中的“钻木取火”均与实际不符。3.A 4.D “留有打制痕迹”说明这些工具经过了加工,这体现出创造性。故选D项。
5.A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取暖御寒,以采集、渔猎为生。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所以①②③符合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④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
6.C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7.C 8.C 9.B 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所以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小米。10.D “定居生活”最有力的依据是房屋遗址。11.C 12.D 从图片可以知道这种远古人类会制造陶器、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这符合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13.D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均居住在山洞里,河姆渡人、半坡人已会建造房屋。14.D 15.D 16.A 题干中的“播种五谷”“养蚕缫丝”都与农业有关,所以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17.B 18.C 19.C 20.D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1)人是神创造的。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生活特点:会制造并使用打制石器;懂得使用火来取暖照明,抵御猛兽侵袭,烧烤兽肉,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4)元谋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等。感想: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22.参考答案(1)群居生活。在原始人生活的险恶环境下,野兽出没无常,仅凭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生存,因此,北京人只能过着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并能用火烧烤食物等。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出现了人工取火。
(4)出现了原始农耕生产。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水稻和粟。23.答案(1)①元谋人 ②禹
(2)①水稻 ②粟(3)①图A ②图B 24.参考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还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狗等家畜,还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2)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是堂屋与卧室。
(3)我国远古民众具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以及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聪明才智,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等。
第二篇:七上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单元测试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精彩四选一(每题1分,共15分)1.假如时空倒流,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你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用火烧烤捕获的野兽 C.山顶洞人正在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正在捕鱼
2.参考右图: 并根据材料“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元谋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4.下列选项中,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 北京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 半坡人 D.河姆渡人类 半坡人 5.“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6.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7.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闷热,在远古时代有哪一远古人群建造干栏式房屋,为自己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8.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期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堆积。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9.“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A.炎帝
B.大禹 C.黄帝
D.舜 11.“涿鹿,中华大地令人神往的地方!涿鹿,中华民族诞生的英雄山冈!涿鹿,中华民族从这里文明启航!涿鹿,中华民族灵魂的桑梓故乡!涿鹿,中华民族朝拜三祖的殿堂!”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三祖”的是()①黄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大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每年固定在炎帝诞辰农历四月廿六举办,该节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华侨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下列传说中的发明创造与炎帝无关的一项是()A.首创耒耜,种植五谷
B.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C.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D.学会煮盐,教民通商 13.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之父”,下列关于黄帝时期的发明正确的一组是()A.仓颉——缫丝
B.隶首——文字C.嫘祖——算盘
D.伶伦——乐谱 14.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15.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炎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
B.尧发明了文字
C.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组合列举
16.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分)(1)会不会_______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2)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________石器。(3)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________石器。17.远古时代,英雄辈出。(3分)(1)传说________部落和________部落联合在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的妻子________发明养蚕缫丝。
(3)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三、辨析改错
1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6分)
【
】(1)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河姆渡居民制作的彩陶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
【
】(3)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
四、材料解析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见右图北京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1)依据上面的图片材料,指出北京人的头部与现代人有何区别。(5分)(2)概括材料,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5分)
(3)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20.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2分)(1)他们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4分)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3)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五、开放探究
21.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名人故里遭争抢,名人究竟惹了谁?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问题,成为当下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让我们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9分)(1)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华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2分)
(2)任务二: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神话故事?(5分)
(3)任务三:你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2分)
六、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代表及主张。
第一单元测试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A 2.B 3.D 4.B 5.B 6.D 7.C 8.D 9.D 10.C 11.A 12.B 13.D 14.D 15.D 16.(1)制造工具(2)打制(3)磨制 17.(1)黄帝 炎帝(2)嫘祖(3)夏禹
18.(1)【×】 改正:地域改为血缘。(2)【×】 改正:河姆渡改为半坡。
(3)【×】 改正:尧改为舜。
19.(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0.(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1.(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篇:2017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3课远古的传说3!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
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他勇于奉献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奉献。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炎黄子孙”;“禅让制”的含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出示课题)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师:大约在四五千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讲述逐鹿之战。
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件展示: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 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著名。
三、尧舜禹的禅让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4.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课堂延伸】
1.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2..收集本课涉及的远古传说或其他远古传说。巩固练习: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A.黄帝部落 B.炎帝部落 C.蚩尤部落 D.夏部落
2、“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B.尧→舜→禹C.禹→舜→尧D.舜→禹→尧
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谦让
教学反思 优点:
1.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2.本节课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完整。不足:
1.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局限性,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和辩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不少。
2.应注意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四篇: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检测题
七上历史 第1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
B.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2.(桂林中考)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D)
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
3.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
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D)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追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4.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C)
A.元谋人、蓝田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
D.蓝田人、山顶洞人
5.(聊城中考)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产、生活情形
(D)
粟遗存
钻孔石斧
半地穴式房屋
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6.(东营中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D)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7.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 是
(B)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纺轮
D.渔叉
8.小明在参加比赛时,主持人给他的问题是“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
进步的是哪一条?”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C.能够建造房屋
D.开始饲养家畜
9.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的是
(A)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炎帝部落
D.黄帝部落
10.历史小组排演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下列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C)
A.种植水稻
B.饲养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骨耜耕地
11.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12.《周记》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D)
A.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
B.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
C.半坡氏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13.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D)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4.在下列事物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D)①栽培稻谷遗存
②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5.相传,右图中的人物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他是
(B)
A.炎帝
B.黄帝
C.尧帝
D.舜帝
16.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为国家制度。华夏族的 形成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B)
A.黄帝和禹
B.黄帝和炎帝
C.黄帝和舜
D.黄帝和尧
17.从2001年起,前往黄帝陵祭祖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种植“炎黄子孙林”的形
式,来表达对始祖的崇敬与追思之情。华夏儿女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是
(D)
A.中国人是黄色人种,皮肤是黄色的B.炎帝、黄帝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一切文明
C.我们的祖先炎帝生活在黄河流域
D.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18.大禹治水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
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以下对大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他在约公元前1070年建立夏朝
B.他在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C.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D.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19.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了洪水。他是(B)
A.周武王
B.禹
C.商汤
D.嬴政
20.学完《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原始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
会吗?”同学们畅所欲言。以下四位同学的发言,哪一位的最科学
(B)
A.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因此它是一个理想社会
B.并不是理想社会。原始社会虽然不存在剥削压迫,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温
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C.不是理想社会。因为原始社会里有人吃人的现象,而且人的寿命都很短
D.是理想社会。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因为有尧、舜、禹这些杰出的首领,那时的社会
风气好,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下面两幅图生动的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 请你回答问题:
图一 北京人的生活 图二 山顶洞人的生活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
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有何不同?练习所学知识,你认为图二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的原始群居有何根本区别?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
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
起。
(4)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答: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不
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
理由。
答: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 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材料二: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
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
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据悉,此
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2分)“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即食物不充足;原始农业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2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水稻。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4分)
内容可包括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生产工具: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
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
畜。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
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彩陶,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 纺织、制衣。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 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6分)
代表了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材料三代表了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原
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
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
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
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
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
事。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哪些部落?他们为什么形成了部落
联盟?(2分)
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
(2)从材料
一、材料二中可看到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叫什么?(2
分)
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3)这一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分别谈谈他们的历史功绩。(6分)
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晚年挑选
品行高尚的舜协助治理,后来传位给舜。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
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改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
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他
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跟课本的说法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进行斗争;不一致;因为古代的很多传说,并
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各种资料进行论证。
第五篇: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1 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1
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知识整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北京、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2.元谋人
(1)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
(2)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3.北京人
(1)1921年,考古学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了一处遗址,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2)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学科%网
(3)北京人用石块、兽角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4)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山顶洞人
(1)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3)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二)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大约同时,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河姆渡人
(1)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距今7000年左右。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样,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4)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半坡人
(1)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定名为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
(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3)半坡人采用磨制方法制作而成的石器,称为磨制石器,也被称为新石器。使用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新石器时代”。
(4)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5)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图案栩栩如生。
(三)远古的传说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炎黄联盟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2)阪泉之战(炎黄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3)涿鹿之战(炎黄战蚩尤):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4.尧舜禹的禅让
(1)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他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学科^网
(3)大禹治水: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以筑堤的方法堵截洪水,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
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2.商汤灭夏
(1)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3)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4)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5)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3.武王伐纣
(1)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日益强盛。
(2)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3)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4.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学科!网
(3)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6.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二)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4)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2.甲骨文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
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6)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2.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4.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5.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6.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7.春秋时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8.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9.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2)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学/科网
(4)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2)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3)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个主体工程。
(4)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5)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五)百家争鸣
1.老子
(1)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④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大思想家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③孔子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大教育家
①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③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④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①墨家
A.创始人:墨子。
B.主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学科#网
②儒家
A.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B.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③道家
A.代表人物:庄子。
B.主张: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④法家:
A: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B:集大成者: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百家争鸣
①含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②作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考向一
归纳比较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典例引领】我国境内原始人类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京人、元谋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B.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C.北京人、元谋人、半坡人、河姆渡人
D.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
【答案】B
考向二
图解西周分封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其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学科&网
2.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4.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之上。
【典例引领】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如果你是一位卿大夫,在你之下的等级有
①周天子
②士
③诸侯
④平民
⑤奴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考向三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典例引领】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古代最早提出“以德治国”这一理念的是
A.道家的老子
B.儒家的孔子
C.墨家的墨子
D.法家的韩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的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符合题意;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C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家的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学科@网
1.某旅行团在我国境内寻找距今约17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什么地点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西安半坡
D.浙江河姆渡
2.“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下列文物与诗中对应的是
A
B
C
D
3.依据下面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这是孙中山先生缅怀哪一位人物的题词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4.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是
A.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
B.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禹建立夏朝
D.原始农耕的出现
5.《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交纳贡赋
C.拱卫周王室
D.定期服役
6.考古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物对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对殷墟遗址加大考古力度,发掘出来最多的应该是
A.石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瓷器
7.观察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认为这些文字使用的是哪一造字方法
A.指事
B.会意
C.形声
D.象形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③齐国是春秋时期东方的大国
④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D.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人属于哪一思想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是
A.提出“仁者爱人”
B.提倡“为政以德”
C.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D.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材料三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其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一条。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你认为“桓公霸诸侯”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2018年海南)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2.(2018年山东聊城)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3.(2018年山东德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4.(2018年福建)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2018年江苏宿迁)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6.(2018年四川宜宾)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7.(2018年山东枣庄)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A.“春秋无义战”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8.(2018年湖南邵阳)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孔子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关注。下列就“孔子热”现象的议论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国学者:充分说明优秀文化没有国界
B.乙国学者: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出现,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
C.丙国学者:只有运用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好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D.丁国学者: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符合人类的共同追求
考点冲关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题词中的关键信息“神州轩辕”“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故选B。学科%网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建立并治理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题干中“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的意思是,有侵略者到来时,点燃烽火,诸侯都要来保卫周王,这说明了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拱卫周王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我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因此,如果我们对殷墟遗址加大考古范围,发掘出来最多的应该是青铜器。答案选B。
7.【答案】D
【解析】图中的“牛”“羊”“人”的甲骨文字,都是用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使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8.【答案】C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就使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民可以通过生产免除徭役,获得直接的红利。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1.【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促进教育公平”。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有教无类”,D当选。A、B属于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温故而知新”虽然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属于学习方法类,与“促进教育公平”无关,C也排除。
12.【答案】(1)齐国。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A:齐;B:楚;C:秦;D:燕。
(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答出一条即可)影响: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重用人才,改革强国。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扩充疆界,使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其中,地理位置处于最西边的是秦国,地理位置处于最东边的是齐国,地理位置处于最北边的是燕国,地理位置处于最南边的是楚国,中间由北朝南依次是赵、魏、韩。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大增。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直通中考
1.【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北京人只会制造打制石器;B项说法错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知道使用火的是元谋人;C项信息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选D。学科%网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相传,四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由此可见,题干中的“西周、王、侯、制度”与分封制有关,故A符合题意;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B与题干的“西周”无关;科举制是隋朝首创的,C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政治制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牛’、‘耕’”作为名”,由此判断与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
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A。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支持正义战争,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选项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选项D“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答案选C。
8.【答案】C
【解析】“孔子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关注,说明优秀文化没有国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热”现象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B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些问题可以运用孔子思想解决好,但不是只有运用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好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孔子的“仁”等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符合人类的共同追求,这是“孔子热”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