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时间:2019-05-15 04: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第一篇: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人类与海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列举两至三种海洋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

2.知道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程,了解海洋面临的困惑与问题。3.了解保护海洋的举措,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海洋提供的资源。2.海洋污染及防治。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丽的海底世界可以看出海洋的资源丰富,从而引出人类与海洋的内容。

讲授新课

1、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1)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很早以前,人类便使用十分简陋的工具开始了对海洋的探测。随着包括造船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的进步,海洋探索也进入了新的里程。1872年至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海洋考察,开启了近代海洋科学的序幕。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在海洋生物利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深海采矿等多个方面获得巨大的发展。如,据现有的探测显示,有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海区面积约为18.9亿平方千米。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公认的21世纪可替代能源之一。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3)丰富的海洋资源

除了石油外,海中还有许多矿产资源,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炼,可得到550万吨黄金、4亿吨白银、40亿吨铜、137亿吨铁……海洋还蕴藏有陆地上蕴藏量小,而又难于提取的稀有元素。

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2、海洋污染及防治

(1)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2)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是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前苏联国家。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使得鱼类因窒息或中毒死亡。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公约对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等17个部分作出了相关规定。它首次为合理管理海洋、保护海洋提供了通用的法律框架,并对当前全球的海洋权益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 <2>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3>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 <4>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 <5>宣传教育;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7>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实施定期休渔制度; <8>加强立法管理,防止海洋污染; <9>提高科学技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10>加大宣传,全民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1.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丰富的海洋资源:盐、鱼、油、气等。2.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及海洋的污染,如赤潮、水污染、噪音污染等。3.海洋污染的保护措施:(1)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2)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3)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4)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5)宣传教育;(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7)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实施定期休渔制度;(8)加强立法管理,防止海洋污染;(9)提高科学技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10)加大宣传,全民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引出丰富的海洋资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海洋资源及海洋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3.1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陆的分布情况。2.举例说出七大洲的分布。3.概述四大洋的分布。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读图分析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它们占有面积多大?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我们可以一睹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世界海陆分布)(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讲授新课

1、海洋和陆地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 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有时也除去江河湖泊)的部分称为陆地。它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间部分称为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两三千米以上,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不受大陆影响,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海陆分布的特点)

(无论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非洲:以高原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

大洋洲: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北美洲:中间平原为主,两侧多山地、高原。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南极洲:冰雪大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七大洲面积大小比较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洲界线 ①亚洲

与欧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②欧洲

与亚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非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丹麦海峡 ③非洲

与亚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欧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④北美洲

与亚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

与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与南极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⑥大洋洲

与亚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⑦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4、四大洋

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

(四大洋面积大小比较口诀:太大印北)

(四大洋位于的大洲)

五、板书设计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 4 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3.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第三篇: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第一篇《陆地与海洋》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构成人类的元素是什么?本文开篇即试图从人类种族的特征上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这与本文的主旨有多大关系?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或许这是很多刚刚读过文章开头的读者的疑惑。作者回答说,“人是一种陆地动物„„独立是他的立足点和根基,他由此获得了自己的视角,这也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印象和方式”,人类很多古老的神话中也是以土元素为起源,不过,作者很快否定了读者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土是决定人类性质的首要因素”,他从人面对大海时的感受、民族神话和传说中海洋神灵、人类文化中对水的崇拜以及哲学家对人类起源于水的观点几个角度说明,水元素也是人类性质的来源。在第一节结束时,作者明确了一点,人类的元素不是非水即土,而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在第二节中,作者似乎明确了文章的主题——讨论陆权与海权,探讨人类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原因,并且首先是从四大元素代表的源初意义上。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由陆地或海洋两种元素生发出来的种种规定、尤其是历史存在中二者相关联的种种形式——制约,但是“人如今已是一种无法单纯地被其环境所主宰的生物,他拥有历史地获取其存在和意识的力量„„有去他想去的地方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成就了人类的历史。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世界历史“是一部海权与陆权的对抗斗争史”,希腊的克里特到雅典、罗马向帝国的跃升及拜占庭帝国对伊斯兰的抗争、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这些恢弘的海权文明背后都闪耀着海洋元素的影子。恩斯特·卡普从水的角度界定了帝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河流文明、内海文明和海洋文明,他认为威尼斯的辉煌终结于内海文明时代,威尼斯繁盛时期举行的“与海结亲”意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也将它和一个选择海洋元素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生存方式的民族分开,卡普认为威尼斯并不是一个完全依海为生的民族,它的桨船、橹舰、登舰式海战是典型的体现,同时,威尼斯还和罗盘的发明使用“失之交臂”。

如果内海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跃升不是由威尼斯担纲的,那会是谁呢?读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疑惑。不过作者接下来就给出了明确回答,“野蛮的冒险家和海上漫游者,穿梭于海洋的大胆的捕鲸者,以及勇敢的航海者才是新的海洋性存在的第一批英雄”,16世纪时捕鲸人在追逐捕猎鲸鱼的旅程中发现了很多岛屿、大陆、洋流和航线,通过与海洋中动物的斗争,卷入了海洋性存在的原始深渊中;海盗也在16至17世纪活跃在各大片海域中,甚至充当了新教反对天主教的斗士。荷兰人发明了新的船帆技术和帆船类型,为大规模海上航行创造了可能,也成为了陆地与海洋关系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新的火炮战舰的出现成为欧洲人统治世界的助力器,与罗盘一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即人类由陆地向海洋扩张的时代,同时,一系列海权国家逐渐兴起。典型之一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或许无意识地践行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治理论,支持早期海盗式资本主义,将狮心王的后代、牧羊人——不列颠民族转变成了“海的儿女”。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列强则最终选择了陆地,“英国将自己的存在真正地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这一元素,赢得了一场空间革命”,成就了海洋霸权。

之后,作者引入了“空间革命”的概念,并使用了众多历史事例来解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与衰落、十字军东征、发现美洲和全球航行、牛顿力学确认了宇宙无限„„这些事件或扩展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或扩展了人类的空间观念,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以上种种空间的扩展和观念的变革,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空间革命的表现,即“空间概念在人类存在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的变革”,而所有的生活领域、存在方式、人类创造力的方式都参与了新的空间概念的塑造,空间图景和观念的变革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变革紧密相联。

“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一种空间秩序,宪法是基本秩序”,所以宪法也是一种空间秩序,从陆地的视角来看,各国宪法本质上体现了一国的空间秩序——领土,国际法(国

际秩序)也就是对各国生存空间之间关系的描述。在此处,作者终于揭开了本文的主题——关于人类空间秩序的解释。

历史上,欧洲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结成了共同体,建立了基督教国际法体系,本质上就是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瓜分,是一种基于陆地领土归属的“大地法”。回顾欧洲殖民亚非拉美洲的历史,争夺殖民地与宗教信仰的对抗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海洋元素选择了加尔文主义,并与陆地元素的路德派抗争。不过,英国完成了对世界海洋的霸占之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这一新秩序是空间革命阶段性胜利的结局,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扩展到不同国际秩序、法律信念的冲突中,人们的世界观转向了海洋。“陆地因素与海洋因素的相互分离成为这个行星的基本原则之后,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不过,空间革命并没有结束。工业革命的进展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创造了新的交通方式,以后又开启了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空间革命新阶段逐渐开始。人类开发了四大元素的空气、火,按照上述的理论,空间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空间秩序、空间观念的变动,带来人类世界观、政治、经济、文化的连锁反应,空间成为了人类行动的场所;陆地与海洋的对抗也将终结,新的法(秩序)正在崭新的空间基础上建立,因为人类与元素的关系正在加速更新,人类的存在标准和尺度正在发生变化。

总结全篇,作者介绍了人类同各元素的关系的变化与空间秩序(法)的联系,从本质上说,法即是人类与空间的关系的描述,空间变化带动了法的变化,我们学习法理学是探讨法的原理、源初含义,读过这篇文章,我对法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沿着作者设定的路径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发现未来多少年时间中,人类社会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新秩序的面貌吧。

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

1.主权国家

A.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后半叶,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中,“国家”和“主权”的概念在法国首次获得权威的法律形式。此后几个世纪,“国家”概念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观念。

B.法国让博丹第一个界定了主权的含义。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这种法学思想使得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形成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精确疆界、以及中央集权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

C.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观念,具有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意义的影响。

D.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是一种陆地性的概念

2.陆地与海洋的对立

A.16世纪中叶开始了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截然对立、在封闭与开放两极分化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的领域,海洋则保持自由,独立于国家。

B.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导致了两种国际法秩序的对立——陆地的国际法和海洋的国际法。前者认为,战争是纯粹国家间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战争;后者则认为海战并非仅仅是军事人员的战争,也包括敌对国民及其私人财产。这两种法律观念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C.海洋政权和陆地政权的对立是世界历史的起因、发动机和主要内容。

3.英国

A.英国选择了海洋。但不是英国政府或是作家促使了这种向海洋的转向,而是16、17世纪时的实干家、航海者和海盗们促成了英国于海洋的联姻。

B.英国并未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成为所谓的“国家”

C.英国海洋主权的立场产生的政治后果极其主要特征:非国家的社会特征、“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要性、海岛的“无根化”

4.只有从与国家无涉的海洋出发,世界秩序的总图景才是完整的。

5.但是,科技的发展、对太空的征服克服了陆地与海洋的区分,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概念和秩序。作者认为,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革命之中,应由德意志取得领导权。

一、主权国家

16世纪,在世界分成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的情势下,法国首先诞生了一种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国家和主权的概念首次获得了权威的法律形式,国家完全成为了唯一正常的政治单元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伴随着主权概念出现,至关重要的是: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他首先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概念。而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乃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

二、陆地法与海洋法

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即陆地与海洋势必与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法秩序相吻合,每一种国际法都有逐渐独特的,与另外一种国际法截然不同的战争与敌对的概念。

对于陆地法而言,国家年时国际法的唯一规范的主题,也是秩序,进步,及人性话的唯一的承担者。陆地战争变成了国家间的战争,他的理性化在于使日益尖锐化的对抗成为一种由国家组织的军队领导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纯粹的国家战争。

对于海洋法而言,认为敌人不仅仅是参与战斗的对手,而且也包括敌国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包括那些中立的、与敌国有贸易来往和经济联系的国家。

所以,在通常所适用的国际法习惯和术语背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法秩序,两种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的法律观念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人性概念,人性理想、历史图景的对立,还是两种毫无瓜葛的世界的对立。

三、海洋立场所产生的最重要政治后果及其主要特征:

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海洋性的大英世界帝国并非是国家组织的产物,甚至反对任何趋向国家化的萌芽。

2.“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导型:由某种“社会”承担起来的世界帝国的结构与所有其他的又国家拼接而成的结构不同,因此导致英国的统治方法的独特性。比如18,19世纪的共济会,20世纪的日内瓦联盟,以及经济制裁,经济和财政上的抵制,道德上的谴责以及使其处于非法地位,所有的这一切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机制。

3.海岛的“无根化”:海洋帝国的英国就像海里的鲸鱼一样可以自由游动,突出海洋性存在相对大陆的灵活性,能更好应对外来威胁。

四、新的空间革命及展望

对于太空的征服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图景,它克服了迄今为止的陆地与海洋两种元素的区分,创造出了由此引发的崭新的空间秩序。而这一次,作为德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由德意志民族赖取得领导权。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即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时,在新教与天主教的内战中,法国诞生了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出现了“主权国家”的管理形式。由此,国际法转变为国家间的法律,至19世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秩序观念。

法国法学家Jean Bodin第一个界定了国家主权的含义。这种主权观念要求国家对冲突事件拥有决断权,是一种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创制,与政治现实相应和。Bodin试图借助主

权与国家的秩序观念为欧洲封建的邦国林立的混乱状态建立秩序。进一步发展之后,国家在地域上确立了完整的政治统一体,出现了国家军队、国家财政、国家警察以及国家司法机构操纵下的法律来作为统一国家权力的组织手段,教会也处于主权国家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展示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秩序。这种空间革命促使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但是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仍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从海洋出发,摆脱了国家空间秩序的束缚和国家疆界无法穿越的海洋才应该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空间观念,但这个观点直到18世纪才被广泛承认。

16世纪中叶,欧洲大国对世界诸大洋的争夺展开了陆地与海洋截然对立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领域,海洋保持自由,由此构成欧洲国际法的两元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诞生后又瓦解为陆地与海洋两种秩序,出现了陆地与海洋的两种国际法,并在战争概念上出现分歧。陆战通过将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而合法化,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以空间、陆上交通线、地盘为目标;海战则打击所有的敌对国民,并且把与敌人有经济往来的他国国民看做敌人,主要以登陆或保卫海岸线为目标。作者认为海洋政权与陆地政权的对抗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内容,陆地与海洋的冲突发生在了星体空间革命的视野中。

在星体决断中,英国第一个选择了海洋。但是选择海洋并不是因为英国政府更“现代”,伊丽莎白女王同样只是将海洋视为了掠夺财富的手段。在关于海洋的自由性与封闭性的“书籍战争”中,英国作家同样不具有预见性:为打击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业垄断而倡导自由贸易,为打击荷兰的海权诉求而强调英国对其毗邻的封闭海洋的垄断权。不过在此之前,莫尔的《乌托邦》预示了空间革命的来临。

直至Sir Philip Meadows,才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识到英国传统意义上的诉求与确立海上霸权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的英国人。此时的欧洲已不再把视野局限在欧洲的几个海盆,而是转向了整个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捕鲸者、冒险家、航海者以及海盗促成了英国向海洋的发展。里斯威克和约和乌特勒支和约的签订终止了此前的模糊状态,使欧洲国际法步入了完美的国家主权时代,海盗沦为了罪犯。然而回顾历史,海盗也曾战斗在新教阵营对抗天主教阵营的斗争中;从国际法角度看,他们是有法律身份的海盗,但政府可以随意背弃他们;他们生活在没有使战争国家化的时代,被恰当的描述为个体户。而这些个体户才是选择海洋这一决断的历史承担者。

海洋的决断使海岛的实质与内容发生了改变,从狭隘的陆地中心主义变成了以海洋为基点进行生活和思考,使海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只有从海洋的视角看陆地,人们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由的海洋这一国际法问题。两个阵营的国际法概念体系具有不同的观念,基于这个背景人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英国精神和英国政治。英国不是“国家”,没有产生常备军、官僚机构和成文宪法,但同样能够运转,这主要得益于英国以自由的海洋为根基的世界霸权诉求的国际法,并使得其还在方式成为了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准则。

最后,作者对英国这种选择海洋的总体立场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即17世纪英国的扩张是一种社会性力量的扩展。

2.间接统治方式的主导性:18世纪英国共济会掌握了自由公共舆论,并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自由宪政的宪法运动成为了英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日内瓦国际联盟也成为了英国世界霸权间接统治世界的组织形式。3.海岛的“无根化”,即将英国首都迁至德里的构想。

在本篇结尾处,作者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其考察的出发点是英国的国际法秩序的核心概念、国家主权及其陆地性的法学定义。只有从海洋的视角出发,世界秩序才是完整的,才能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对抗。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太空的征服,创造了新的空间秩序,促成了崭新的、超越陆地与海洋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而在新的空间革命中,德意志民族应当取得领导权,“秩序即将重生”。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题)

如图,完成1-2题。

1.俗话说:“找不着北”,图中四人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是()

A.小刚       B.小华       C.小明       D.小红

2.如果小华给地球缝制外衣,地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没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约是()

A.6:4       B.3:7       C.7:3       D.4:6

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完成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赤道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

C.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D.四大洋之间相互隔离互不连通

4.据图判断,温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A.非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大洋洲

5.从下图看,陆地相对集中在()

A.北半球和东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6.对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在填充图上做了填注,其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大西洋                   B.乙——太平洋

C.丙——印度洋                   D.丁——非洲

7.关于下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半岛       B.②是海峡       C.③是岛屿       D.④是群岛

8.下列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白令海峡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读白令海峡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白令海峡为哪两大洲的分界线()

A.亚洲与北美洲       B.欧洲与非洲

C.欧洲与北美洲       D.南、北美洲

10.对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地理事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加拿大       B.乙为俄罗斯

C.丙为北冰洋       D.丁为太平洋

11.读下列大洲轮廓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亚洲,乙为非洲,丙为大洋洲,丁为北美洲

B.乙、丁两洲的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C.甲、乙两洲的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丙、丁两洲的界线是地中海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断能源,在汽车、轮船上的应用潜力巨大。加氢站是氢能的补给站。下图为2019年世界加氢站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加氢站分布最密集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亚洲       C.大洋洲       D.欧洲

13.北美洲加氢站主要分布在()

A.高纬度地区       B.人口稠密区       C.北冰洋沿岸       D.中部地区

14.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①气候稳定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推断,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

A.大西洋       B.阿尔卑斯山脉       C.地中海       D.红海

16.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

17.某班级开展“汶川十年,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       D.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

2020年3月12日,中国政府派遣专家组携带大批医疗救治及防护用品等物资,从上海飞赴罗马,协助意大利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读图完成18-19题。

18.罗马位于哪个大洲,哪个国家()

A.亚洲意大利       B.欧洲意大利

C.非洲埃及       D.大洋洲澳大利亚

19.据观测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的地带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地带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的地带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地带

20.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21.“印尼大地震”、“汶川地震”、“日本地震”…人们说“地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B.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C.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D.是板块相互运动结果

22.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A.托勒密       B.哥白尼       C.魏格纳       D.麦哲伦

23.日本火山、地震频繁,是因为日本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C.亚欧板块与北冰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读图,完成24-25题。

24.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现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间隔着广阔的大洋,其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海底地震       C.板块分离       D.板块碰撞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题)

26.神奇的北纬45度被称为“黄金草原带”,密布着全球众多优质牧场。蒙牛特仑苏的奶源就是在这个黄金奶源带。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是世界著名的畜牧业区。其中A地区位于_______洲的西部。

(2)图中D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海峡;③是南北美洲分界线_______运河。

(3)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三面临海,其中南临 _______洋。

27.根据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①所在的是世界最大的大陆_______大陆。

(2)图中赤道穿过面积较大的大洲②是_______洲;③_______洲。

(3)图中绝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的大洲是_________(填序号)。

(4)图中面积最大的大洋是_____(填序号),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的大洋是_____(填序号)。

(5)⑦________是③⑧两大洲的分界线。

(6)右图是左图中的局部,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被称为_________。

28.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代号代表的板块名称:A________板块;B________板块;C________板块

(2)据图判断,大西洋的面积在不断________(填扩大或缩小),因为在大西洋中间分布着________边界,以张裂运动为主。

(3)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往往会形成巨大的山脉,南、北美洲就分布着世界上最长的山系——_________。

(4)试用板块理论解释我国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详解】

1.在经纬网地图上,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北端,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因此,站在北极点上会出现“找不着北”的现象,由此可判定,图中四人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是小红,根据题意,故选D。

2.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约为7:3,如果小华给地球缝制外衣,地球穿上衣服后,泡在海水部分和没被泡在海水部分的比大约是7:3;根据题意,故选C。

3.C  4.C

【详解】

3.北半球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A错误。赤道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没有穿过北冰洋,B错误。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C正确。四大洋之间相互连通,D错误。故选C。

4.据图判断可知,温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温带面积广大,C正确。故选C。

5.A

【详解】

读图可知,从左到右是西半球、东半球、北半球、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集中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故根据题意选A。

6.D

【详解】

甲为北冰洋;乙为印度洋;丙为太平洋;丁为非洲。结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三面临海,另一面与大陆相连的半岛;②三面临陆、另一面与海洋相连的海湾;③是是面积较小、四面环海的岛屿;④是面积狭小、四面环海,数量众多的群岛,根据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B。

8.A

【详解】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根据图中大洲的轮廓可知,①是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②是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③南美洲,大部分在南半球,少部分在北半球;④是非洲,跨南北半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大洲,全部在北半球的是①代表的欧洲和②代表的北美洲,对应的选项是A,A正确。故选A。

9.A   10.A

【解析】

9.根据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水上通道。故选A。

10.读图可知,甲是北美洲的美国,乙是亚洲的俄罗斯,所以白令海峡也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分界线。故正确的是A。

11.B

【详解】

由图可知,甲为北美洲,乙为非洲,丙为欧洲,丁为亚洲,故A错误。乙非洲与丁亚洲两洲的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故B正确。甲北美洲和乙非洲隔着辽阔的大西洋,没有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故C错误。丙欧洲和丁亚洲两洲的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地中海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故D错误。故选B。

12.D  13.B

【详解】

12.由图可知,欧洲加氢站分布最密集,该地区人口稠密,国家数量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故选D。

13.由图可知,北美洲加氢站主要分布在西部太平洋和东部大西洋沿岸,该地区中纬度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故选B。

14.A

【详解】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也会造成海陆的变迁,气候稳定,海平面较稳定,一般不会造成海陆的变迁,综上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排除①。故选A。

15.C  16.A   17.B

【解析】

15.六大板块之间是不断运动中的,板块的运动方向“→←”表示板块与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和海沟,还会使大洋的面积不断缩小。板块的运动方向“←→”表示板块与板块之间张裂拉伸,会形成裂谷,还会形成新的大洋;读图分析,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大西洋面积可能会增大、红海可能会成为新的大洋,A、D错误;阿尔卑斯山脉和地中海位于在板块与板块的挤压碰撞处,阿尔卑斯山脉的海拔可能会增高,而地中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最终可能会消失,C正确、B错误。故选C。

16.根据板块构造图分析,太平洋板块被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环绕着,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是非洲板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地震发生时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并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远离高杆灯和高楼;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有水源和有掩盖的地方等待救援;地震时禁止乘坐电梯离开,避免电梯断电困在电梯内。结合上述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B答案是不正确的做法,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8.B   19.A

【解析】

18.罗马是欧洲国家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地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B

【解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详解】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都是大洋,故本题选B。

21.A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地壳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所以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是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故A符合题意。

22.C   23.D

【解析】

2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故选C。

23.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大岛以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日本的海岸线慢长,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选D。

24.A  25.C

【分析】

24.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在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都能够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南美洲和非洲赤道附近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具有相同的气候条件,都分布着热带雨林,这与大陆漂移无关,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大西洋处在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拉伸,海水涌灌,就形成了大西洋。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6.(1)欧

(2)白令    巴拿马

(3)印度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A地区是位于欧洲的西部。

(2)图中D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也是美国与俄罗斯的分界线;③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3)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三面临洋,其中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27.(1)欧亚

(2)非    南美

(3)④

(4)⑤    ⑥

(5)巴拿马运河

(6)半岛

【详解】

(1)左图中①为欧亚大陆,是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合称,也做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大陆。

(2)图中赤道穿过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赤道穿过②非洲大陆中部,③南美洲大陆北部,穿过面积较大。

(3)图中④南极洲是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绝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的大洲。

(4)图中面积最大的大洋是⑤太平洋,面积约为1.8亿平方千米,大部分位于极圈以内的大洋是⑥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5)⑦巴拿马运河是③南美洲和⑧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6)半岛指陆地一部分伸入海洋,一面大陆相连,三面被水包围,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右图为半岛,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28.(1)太平洋  印度洋    亚欧

(2)扩大    生长

(3)科迪勒拉山系

(4)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1)由图可知,图中A是几乎全部是海洋的太平洋板块;B是大部分属于印度洋、包含一些陆地的印度洋板块;C是世界最大的陆地板块-亚欧板块。

(2)由图可以看出,大西洋处于板块的张裂处,处于生长边界,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

(3)板块的挤压往往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南、北美洲西部就分布着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

(4)台湾因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

第五篇: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与海洋(单元测试达标篇) (word版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单元测试达标篇〕

一、选择题〔60分〕

1.〔2021·期中·云南昆明市官渡区〕以下各项不能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是〔  〕

A.各大陆都有人类活动

B.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

C.有些大陆的边缘可以较好地吻合D.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

2.〔2021·模拟·云南昆明市西山区〕关于如图大洲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面积最大、地形最复杂的大洲是①

B.海拔最低的大洲是②,海拔最高的大洲是⑦

C.③大洲地形以高原为主,⑥大洲面积最小

D.④、⑤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3.〔2021·模拟·云南昆明市〕读图,以下关于板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A

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B.B

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C.C

海域受板块挤压运动将形成新的海洋

D.D

海域受板块张裂运动将逐渐消失

4.〔2021·单元测试·广东广州市〕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划分的两洲是〔  〕

A.亚洲、欧洲

B.南美洲、北美洲

C.亚洲、非洲

D.亚洲、北美洲

5.〔2021·学业·天津天津市和平区〕下面图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此运动结果会出现

A.甲丙板块的运动形成高大山脉

B.甲乙板块的运动形成海洋

C.甲乙丙交界地区地壳稳定

D.三大板块逐渐别离

6.〔2021·期中·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亚洲与北美洲的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三线〞穿过的海峡是〔  〕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白令海峡

D.德雷克海峡

7.〔2021·期末·北京北京市门头沟区〕如图中能反映世界海陆分布比例的是

A.A

B.B

C.C

D.D

8.〔2021·期中·云南昆明市官渡区〕以下关于板块运动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A

山脉是因为甲乙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B.B

山脉是因为甲丙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C.D

位于非洲和欧亚板块交界

D.C

为地中海在不断扩张

9.〔2021·期末·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每周三的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剧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A

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B

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C

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局部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

④D

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局部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⑤E

认为:全球由七大板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F

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G

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⑦

10.〔2021·模拟·云南昆明市〕读“东西半球图〞,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北美洲与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B.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C.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D.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

11.〔2021·模拟·云南昆明市西山区〕认真观察以下四种视角的海陆分布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世界海陆比例是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小于西半球的陆地面积

C.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四幅图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2.〔2021·真题·云南昆明市〕能够正确反映图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丙←

D.甲→

丙→

13.〔2021·模拟·北京北京市房山区〕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铠铠借助不同的地球仪学习时

A.在“普通地球仪〞上可以观察到海陆分布状况

B.利用“经纬网格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上存在昼夜之分

C.在“磁悬浮地球仪〞上可以找到地轴

D.三个地球仪都能准确地反映地球真实形状和大小

14.〔2021·模拟·云南昆明市〕竖版世界地图是由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赫晓光绘制的,于

2021

月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了第一张竖版地图〔即南半球版〕。这幅在寻常人眼中极其“另类〞的地图,在航空航天、科学考察、军事等领域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竖版世界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甲位于亚洲

B.乙位于大西洋

C.丙位于南美洲

D.丁位于太平洋

15.〔2021·期末·广东深圳市龙岗区〕读图,选出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大洲

A.

B.

C.

D.

二、复合题(39分)

16.〔2021·期末·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二十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

1915

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根底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开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根底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答复:

(1)

以下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A.日本地震频发

B.海底火山喷发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2)

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的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温、高压影响而形成的。请你运用以上学说解释,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的呢?

17.〔2021·同步练习·广东广州市〕a

图所示的国家人口约

450

万人,国土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b

图所示国家人口约

1.27

亿,国土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c

图为世界主要板块分布略图。据此完成以下要求。

(1)

比拟

a

图和

b

图所示国家的半球位置、人口密度的差异,完成下表。

内容

东、西半球

人口密度〔大/小〕

a

b

(2)

a

图和

b

图所示国家均为

〔选填“岛国〞和“内陆国〞〕,气候均具有

〔选填“海洋性〞和“大陆性〞〕特征。

(3)

a

图所示的国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结合c

图,推断

b

图中所示的国家是否多火山地震,并说明原因。

18.〔2021·期中〕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可以确定位置,观察世界海陆分布,估算海陆面积比例等。答复下面三小题。

(1)

以下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天津贝壳堤的形成B.发生月环食现象

C.河流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

D.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2)

对于地球仪上

A、B

两点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A

位于中纬度

B.B

位于北半球

C.A

位于

B

东北方向

D.B

位于大西洋

(3)

观察地球仪和统计数据发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大约是

A.八分陆地两分海洋

B.七分陆地三分海洋

C.五分陆地五分海洋

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地球外表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析】解:地球外表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四个选项中B、C、D都能作为海陆变迁的依据,只有A不能作为海陆变迁的依据。

应选:A。

【点评】海陆变迁是一个难点,学习时要加强读图分析练习.

【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2.【答案】D

【解析】世界上面积最大、地形最复杂的大洲是亚洲,故

A

表达正确;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故

B

表达正确;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大洋洲的面积最小,故

C

表达正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故

D

表达错误。

【知识点】世界之最、大洲分界线、大洲大洋名称、位置、轮廓

3.【答案】B

【知识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4.【答案】A

【解析】【分析】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解析】解: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应选:A。

【点评】此题考查知识点简单,牢记即可.

【知识点】大洲分界线

5.【答案】A

【知识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6.【答案】C

【解析】【分析】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解析】解: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太平洋与北冰洋。

应选:C。

【点评】此题考查各大洲之间的界线,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知识点】大洲分界线

7.【答案】C

【知识点】地球外表海陆分布概况

8.【答案】B

【知识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9.【答案】D

【解析】①中国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正确。②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正确。③亚里士多德屡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所以月食时月轮缺损的局部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正确。④日食时日轮缺损的局部为圆弧形,只能证明月球是球体,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错误。⑤板块的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而全球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所以,“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错误。⑥全球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并非“漂浮在海洋上〞,错误。⑦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鸡蛋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为:蛋壳、蛋白、蛋黄,所以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正确。所以正确的观点是:①②③⑦,错误的选项是:④⑤⑥综上所述,此题的正确答案为

D。

【知识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板块名称、位置

10.【答案】C

【知识点】大洲大洋名称、位置、轮廓、大洲分界线

11.【答案】D

【知识点】地球外表海陆分布概况

12.【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都是相向运动,图中三个同学的演示中,B

是正确的,应选

B。

【知识点】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13.【答案】A

【解析】在“普通地球仪〞上,能用不同的颜色来观察到海陆分布状况,故

A

正确;“经纬网格地球仪〞只标有经度和纬度,是透明的,不能演示地球上存在昼夜之分,故

B

错;在“磁悬浮地球仪〞上不能够找到地轴,故

C

错;三个地球仪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故

D

错;所以该题的答案选

A。

【知识点】地球外表海陆分布概况、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4.【答案】D

【知识点】大洲大洋名称、位置、轮廓

15.【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读图可知,A

图是欧洲,B

图是亚洲,C

图是大洋洲,D

图是北美洲,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应选项

B

符合题意。

应选:B。

【知识点】亚洲之最与亚洲的世界之最、大洲大洋名称、位置、轮廓

二、复合题

16.【答案】

(1)

C

(2)

南极洲大陆在远古时期曾经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能形成煤炭,后来由于长期的大陆漂移,南极洲大陆才到达了现在的位置。

【解析】

(1)

长三角平原的形成是由于长江中下游流水的堆积作用。

【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7.【答案】

(1)

内容

东、西半球

人口密度〔大/小〕

a

西半球

b

东半球

(2)

岛国;海洋性;

(3)

是,该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

【解析】

(1)

由经纬网图判断

a

图国家是新西兰,它位于

168°E~176°E,位于西半球〔160°E→180°→20°W

为西半球〕,b

图国家是日本,它位于

130°E~145°E,位于东半球〔20°W→0°→160°E

为东半球〕;新西兰的人口密度=450

万人/27

万平方千米≈17

人/平方千米;日本的人口密度=1.27

亿人/37

万平方千米≈343

人/平方千米;因此新西兰人口密度小,日本人口密度大。

(2)

a

新西兰和

b

日本均为岛国,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征。

(3)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

【知识点】板块名称、位置、国界概况、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计算人口密度、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18.【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

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

(2)

读图分析可知:

纬度划分,0°~30°

为低纬度地区,30°~60°

为中纬度地区,60°~90°

为高纬度地区。可判定,A

位于低纬度。故

A

错误。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

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可判定,B

位于南半球。故

B

错误。

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A

位于

B

东北方向。故

C

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B

点位于印度洋。故

D

错误。

(3)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外表

71%

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

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约为

7:3。

【知识点】地球外表海陆分布概况、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下载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三节人类与海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填图,绘......

    《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

    《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P82~84。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2.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分析、......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饶平县新塘中学王瑞兴 一、说教材 1、内容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

    地理中考(七年级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考点解读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考点013地球?水球?P301.海陆面积比: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____%,海洋面积占____%。概括为“____分海洋,____分陆地”。2.海陆分布:陆地主......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知道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差异。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 4.了解气候......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 童裳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

    7-3-4 人类与海洋学案[5篇范例]

    导学案:第四节人类与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同时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 的价值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