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

第一篇: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热情。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七大洲在各个半球的分布

激趣导入:利用地球卫星照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地球表面是由陆地与海洋两部分组成。此时教师导言: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分布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二、自主学习:

1.读教材P39课文,完成教材p39—40“活动1—3”,掌握以下知识:海洋与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比例各为多少?自主学习后,请小组代表分享答案,教师点拨: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从哪个半球看,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40“知识之窗”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大洲、洋、海。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结合图片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等概念,教师再呈现另一幅图片,任意指一处,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名称。然后讲解海与洋的区别。

3.读教材P40—43课文及图3.5、图3.6,完成以下任务(1)在图3.5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熟记它们的位置。

(2)读图3.6,把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并形成口诀。(3)读表3—1,将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自学完成后,教师呈现大洲大陆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字母所对应的名称,若味回答正确,则让同桌补充,若还未正确,则让其他小组补充。在记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时,形成口诀记忆,要求学生当堂记忆,并在草稿本上默写。

三、互助交流:

1、指图说出四大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2、指图说出七大洲周围分别有哪些大洋?同桌之间相互拷问,然后抽互助小组上台指图说图检查掌握情况。

四、合作探究: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横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赤道穿过的大陆。?赤道穿过的大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在小组合作完成以上问题后,请小组代表展示答案,然后学习组长进行补充或纠错,其他组如果对此问题还有不同看法再进行展示。教师重点讲解赤道穿过的大陆和赤道穿过的大洲的区别,以及结合地球仪讲解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

教师导言:如果让你画出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图,你认为你最少能用几笔画完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完后,在图上标出七大洲,四大洋。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知识,教师做补充和强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弄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五、巩固训练:呈现本节课练习题,采取抽问和抢答的方式完成练习。

六、课后检测:把本堂课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设计成1填图题和填空题,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学生把答案写在堂堂清测本上,下课上交。

第二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饶平县新塘中学

王瑞兴

一、说教材

1、内容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大致的认识与掌握,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位置观,同时在前面已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通过本节读图训练,可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等方面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能让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以及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等地理事物。(3)让学生能在地图上正确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掌握重要大洲的分界线。

以上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运用读图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让学生建立世界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重难点

1、重点在于正确认知海陆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中正确指认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难点在于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也就是说学生在认读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的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感受大于抽象思维,本节教学尽量符合新课标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是他们很喜欢和擅长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将“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这种小组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拼图和画图游戏,使更多的学生以欢愉的方式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加深 印象,初步形成头脑中的世界地理观。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新授课的类型,具体程序如下:

1、布置预习和教具准备

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电子版、七大洲轮廓模型、空白经纬网图纸等教具。

2、新课教学

(1)教师上课时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地球仪形象直观,引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全球海陆分布的格局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多于陆地。

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陆地为1.49亿平方千米,占29%;海洋占71%。所以

(2)学生结合教材32页的地图和文字,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播放出相关示意图,让学生完成,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3)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放映出世界地图,结合教材33页的内容,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去认识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大致轮廓和相对位置,教师巡视并答疑。

自主学习过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投影屏幕上展示一幅世界空白经纬网图以及七大洲轮廓图,先做贴图演示(把各大洲图贴在空白经纬网的相应位置)。把该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位同学,把准备好的空白经纬网图和各大洲轮廓纸片分发到各小组让他们自由协作拼图。(拼图游戏,此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完成此活动后,为巩固学生对七大洲的认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铅笔“一笔画世界”方法完成教材33页活动3的内容。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准。

在学生能较好掌握七大洲位置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式自主学习四大洋的知识,也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标出四大洋的名称,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

(4)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让学生从教材34页的活动4中完成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亚洲与北美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教师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并识记。

(5)请一位学生小结本课内容,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本节知识。

(6)板书设计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3.1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陆的分布情况。2.举例说出七大洲的分布。3.概述四大洋的分布。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读图分析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它们占有面积多大?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我们可以一睹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世界海陆分布)(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讲授新课

1、海洋和陆地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 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有时也除去江河湖泊)的部分称为陆地。它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间部分称为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两三千米以上,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不受大陆影响,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海陆分布的特点)

(无论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非洲:以高原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

大洋洲: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北美洲:中间平原为主,两侧多山地、高原。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南极洲:冰雪大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七大洲面积大小比较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洲界线 ①亚洲

与欧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②欧洲

与亚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非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与北美洲的分界:丹麦海峡 ③非洲

与亚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与欧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④北美洲

与亚洲的分界:白令海峡 与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

与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与南极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⑥大洋洲

与亚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⑦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

4、四大洋

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

(四大洋面积大小比较口诀:太大印北)

(四大洋位于的大洲)

五、板书设计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 4 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3.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第四篇: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第一篇《陆地与海洋》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构成人类的元素是什么?本文开篇即试图从人类种族的特征上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这与本文的主旨有多大关系?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或许这是很多刚刚读过文章开头的读者的疑惑。作者回答说,“人是一种陆地动物„„独立是他的立足点和根基,他由此获得了自己的视角,这也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印象和方式”,人类很多古老的神话中也是以土元素为起源,不过,作者很快否定了读者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土是决定人类性质的首要因素”,他从人面对大海时的感受、民族神话和传说中海洋神灵、人类文化中对水的崇拜以及哲学家对人类起源于水的观点几个角度说明,水元素也是人类性质的来源。在第一节结束时,作者明确了一点,人类的元素不是非水即土,而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在第二节中,作者似乎明确了文章的主题——讨论陆权与海权,探讨人类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原因,并且首先是从四大元素代表的源初意义上。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由陆地或海洋两种元素生发出来的种种规定、尤其是历史存在中二者相关联的种种形式——制约,但是“人如今已是一种无法单纯地被其环境所主宰的生物,他拥有历史地获取其存在和意识的力量„„有去他想去的地方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成就了人类的历史。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世界历史“是一部海权与陆权的对抗斗争史”,希腊的克里特到雅典、罗马向帝国的跃升及拜占庭帝国对伊斯兰的抗争、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这些恢弘的海权文明背后都闪耀着海洋元素的影子。恩斯特·卡普从水的角度界定了帝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河流文明、内海文明和海洋文明,他认为威尼斯的辉煌终结于内海文明时代,威尼斯繁盛时期举行的“与海结亲”意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也将它和一个选择海洋元素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生存方式的民族分开,卡普认为威尼斯并不是一个完全依海为生的民族,它的桨船、橹舰、登舰式海战是典型的体现,同时,威尼斯还和罗盘的发明使用“失之交臂”。

如果内海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跃升不是由威尼斯担纲的,那会是谁呢?读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疑惑。不过作者接下来就给出了明确回答,“野蛮的冒险家和海上漫游者,穿梭于海洋的大胆的捕鲸者,以及勇敢的航海者才是新的海洋性存在的第一批英雄”,16世纪时捕鲸人在追逐捕猎鲸鱼的旅程中发现了很多岛屿、大陆、洋流和航线,通过与海洋中动物的斗争,卷入了海洋性存在的原始深渊中;海盗也在16至17世纪活跃在各大片海域中,甚至充当了新教反对天主教的斗士。荷兰人发明了新的船帆技术和帆船类型,为大规模海上航行创造了可能,也成为了陆地与海洋关系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新的火炮战舰的出现成为欧洲人统治世界的助力器,与罗盘一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即人类由陆地向海洋扩张的时代,同时,一系列海权国家逐渐兴起。典型之一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或许无意识地践行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治理论,支持早期海盗式资本主义,将狮心王的后代、牧羊人——不列颠民族转变成了“海的儿女”。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列强则最终选择了陆地,“英国将自己的存在真正地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这一元素,赢得了一场空间革命”,成就了海洋霸权。

之后,作者引入了“空间革命”的概念,并使用了众多历史事例来解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与衰落、十字军东征、发现美洲和全球航行、牛顿力学确认了宇宙无限„„这些事件或扩展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或扩展了人类的空间观念,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以上种种空间的扩展和观念的变革,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空间革命的表现,即“空间概念在人类存在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的变革”,而所有的生活领域、存在方式、人类创造力的方式都参与了新的空间概念的塑造,空间图景和观念的变革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变革紧密相联。

“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一种空间秩序,宪法是基本秩序”,所以宪法也是一种空间秩序,从陆地的视角来看,各国宪法本质上体现了一国的空间秩序——领土,国际法(国

际秩序)也就是对各国生存空间之间关系的描述。在此处,作者终于揭开了本文的主题——关于人类空间秩序的解释。

历史上,欧洲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结成了共同体,建立了基督教国际法体系,本质上就是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瓜分,是一种基于陆地领土归属的“大地法”。回顾欧洲殖民亚非拉美洲的历史,争夺殖民地与宗教信仰的对抗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海洋元素选择了加尔文主义,并与陆地元素的路德派抗争。不过,英国完成了对世界海洋的霸占之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这一新秩序是空间革命阶段性胜利的结局,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扩展到不同国际秩序、法律信念的冲突中,人们的世界观转向了海洋。“陆地因素与海洋因素的相互分离成为这个行星的基本原则之后,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不过,空间革命并没有结束。工业革命的进展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创造了新的交通方式,以后又开启了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空间革命新阶段逐渐开始。人类开发了四大元素的空气、火,按照上述的理论,空间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空间秩序、空间观念的变动,带来人类世界观、政治、经济、文化的连锁反应,空间成为了人类行动的场所;陆地与海洋的对抗也将终结,新的法(秩序)正在崭新的空间基础上建立,因为人类与元素的关系正在加速更新,人类的存在标准和尺度正在发生变化。

总结全篇,作者介绍了人类同各元素的关系的变化与空间秩序(法)的联系,从本质上说,法即是人类与空间的关系的描述,空间变化带动了法的变化,我们学习法理学是探讨法的原理、源初含义,读过这篇文章,我对法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沿着作者设定的路径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发现未来多少年时间中,人类社会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新秩序的面貌吧。

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

1.主权国家

A.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后半叶,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中,“国家”和“主权”的概念在法国首次获得权威的法律形式。此后几个世纪,“国家”概念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观念。

B.法国让博丹第一个界定了主权的含义。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这种法学思想使得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形成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精确疆界、以及中央集权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

C.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观念,具有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意义的影响。

D.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是一种陆地性的概念

2.陆地与海洋的对立

A.16世纪中叶开始了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截然对立、在封闭与开放两极分化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的领域,海洋则保持自由,独立于国家。

B.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导致了两种国际法秩序的对立——陆地的国际法和海洋的国际法。前者认为,战争是纯粹国家间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战争;后者则认为海战并非仅仅是军事人员的战争,也包括敌对国民及其私人财产。这两种法律观念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C.海洋政权和陆地政权的对立是世界历史的起因、发动机和主要内容。

3.英国

A.英国选择了海洋。但不是英国政府或是作家促使了这种向海洋的转向,而是16、17世纪时的实干家、航海者和海盗们促成了英国于海洋的联姻。

B.英国并未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成为所谓的“国家”

C.英国海洋主权的立场产生的政治后果极其主要特征:非国家的社会特征、“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要性、海岛的“无根化”

4.只有从与国家无涉的海洋出发,世界秩序的总图景才是完整的。

5.但是,科技的发展、对太空的征服克服了陆地与海洋的区分,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概念和秩序。作者认为,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革命之中,应由德意志取得领导权。

一、主权国家

16世纪,在世界分成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的情势下,法国首先诞生了一种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国家和主权的概念首次获得了权威的法律形式,国家完全成为了唯一正常的政治单元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伴随着主权概念出现,至关重要的是: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他首先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概念。而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乃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

二、陆地法与海洋法

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即陆地与海洋势必与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法秩序相吻合,每一种国际法都有逐渐独特的,与另外一种国际法截然不同的战争与敌对的概念。

对于陆地法而言,国家年时国际法的唯一规范的主题,也是秩序,进步,及人性话的唯一的承担者。陆地战争变成了国家间的战争,他的理性化在于使日益尖锐化的对抗成为一种由国家组织的军队领导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纯粹的国家战争。

对于海洋法而言,认为敌人不仅仅是参与战斗的对手,而且也包括敌国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包括那些中立的、与敌国有贸易来往和经济联系的国家。

所以,在通常所适用的国际法习惯和术语背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法秩序,两种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的法律观念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人性概念,人性理想、历史图景的对立,还是两种毫无瓜葛的世界的对立。

三、海洋立场所产生的最重要政治后果及其主要特征:

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海洋性的大英世界帝国并非是国家组织的产物,甚至反对任何趋向国家化的萌芽。

2.“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导型:由某种“社会”承担起来的世界帝国的结构与所有其他的又国家拼接而成的结构不同,因此导致英国的统治方法的独特性。比如18,19世纪的共济会,20世纪的日内瓦联盟,以及经济制裁,经济和财政上的抵制,道德上的谴责以及使其处于非法地位,所有的这一切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机制。

3.海岛的“无根化”:海洋帝国的英国就像海里的鲸鱼一样可以自由游动,突出海洋性存在相对大陆的灵活性,能更好应对外来威胁。

四、新的空间革命及展望

对于太空的征服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图景,它克服了迄今为止的陆地与海洋两种元素的区分,创造出了由此引发的崭新的空间秩序。而这一次,作为德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由德意志民族赖取得领导权。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即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时,在新教与天主教的内战中,法国诞生了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出现了“主权国家”的管理形式。由此,国际法转变为国家间的法律,至19世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秩序观念。

法国法学家Jean Bodin第一个界定了国家主权的含义。这种主权观念要求国家对冲突事件拥有决断权,是一种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创制,与政治现实相应和。Bodin试图借助主

权与国家的秩序观念为欧洲封建的邦国林立的混乱状态建立秩序。进一步发展之后,国家在地域上确立了完整的政治统一体,出现了国家军队、国家财政、国家警察以及国家司法机构操纵下的法律来作为统一国家权力的组织手段,教会也处于主权国家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展示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秩序。这种空间革命促使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但是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仍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从海洋出发,摆脱了国家空间秩序的束缚和国家疆界无法穿越的海洋才应该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空间观念,但这个观点直到18世纪才被广泛承认。

16世纪中叶,欧洲大国对世界诸大洋的争夺展开了陆地与海洋截然对立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领域,海洋保持自由,由此构成欧洲国际法的两元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诞生后又瓦解为陆地与海洋两种秩序,出现了陆地与海洋的两种国际法,并在战争概念上出现分歧。陆战通过将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而合法化,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以空间、陆上交通线、地盘为目标;海战则打击所有的敌对国民,并且把与敌人有经济往来的他国国民看做敌人,主要以登陆或保卫海岸线为目标。作者认为海洋政权与陆地政权的对抗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内容,陆地与海洋的冲突发生在了星体空间革命的视野中。

在星体决断中,英国第一个选择了海洋。但是选择海洋并不是因为英国政府更“现代”,伊丽莎白女王同样只是将海洋视为了掠夺财富的手段。在关于海洋的自由性与封闭性的“书籍战争”中,英国作家同样不具有预见性:为打击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业垄断而倡导自由贸易,为打击荷兰的海权诉求而强调英国对其毗邻的封闭海洋的垄断权。不过在此之前,莫尔的《乌托邦》预示了空间革命的来临。

直至Sir Philip Meadows,才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识到英国传统意义上的诉求与确立海上霸权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的英国人。此时的欧洲已不再把视野局限在欧洲的几个海盆,而是转向了整个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捕鲸者、冒险家、航海者以及海盗促成了英国向海洋的发展。里斯威克和约和乌特勒支和约的签订终止了此前的模糊状态,使欧洲国际法步入了完美的国家主权时代,海盗沦为了罪犯。然而回顾历史,海盗也曾战斗在新教阵营对抗天主教阵营的斗争中;从国际法角度看,他们是有法律身份的海盗,但政府可以随意背弃他们;他们生活在没有使战争国家化的时代,被恰当的描述为个体户。而这些个体户才是选择海洋这一决断的历史承担者。

海洋的决断使海岛的实质与内容发生了改变,从狭隘的陆地中心主义变成了以海洋为基点进行生活和思考,使海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只有从海洋的视角看陆地,人们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由的海洋这一国际法问题。两个阵营的国际法概念体系具有不同的观念,基于这个背景人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英国精神和英国政治。英国不是“国家”,没有产生常备军、官僚机构和成文宪法,但同样能够运转,这主要得益于英国以自由的海洋为根基的世界霸权诉求的国际法,并使得其还在方式成为了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准则。

最后,作者对英国这种选择海洋的总体立场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即17世纪英国的扩张是一种社会性力量的扩展。

2.间接统治方式的主导性:18世纪英国共济会掌握了自由公共舆论,并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自由宪政的宪法运动成为了英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日内瓦国际联盟也成为了英国世界霸权间接统治世界的组织形式。3.海岛的“无根化”,即将英国首都迁至德里的构想。

在本篇结尾处,作者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其考察的出发点是英国的国际法秩序的核心概念、国家主权及其陆地性的法学定义。只有从海洋的视角出发,世界秩序才是完整的,才能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对抗。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太空的征服,创造了新的空间秩序,促成了崭新的、超越陆地与海洋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而在新的空间革命中,德意志民族应当取得领导权,“秩序即将重生”。

第五篇:陆地和海洋单元教案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海陆变迁。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海陆分布

会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2.海陆的变迁

会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大洲的分界

3.板块的分布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两节内容合用1课时,(二)用1课时。(尽量往前赶,能快则快)

五、教学设计

对于基本知识点,以图片为线索,以教师讲解为主。

六、思想方法

以图片为载体,深化从图上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指导。

下载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

    《陆地与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P82~84。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2.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分析、......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基本情况 了解与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大小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案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课)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复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我总结了一下近三年毕业会考对陆地和海洋的考查情况。近三年来有关这章的内容每年都来3道题,而且是读......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一、教学目标: (一)、知......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陆地水与水循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3、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说课稿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汫洲中学地理教师余灿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七部分进行:1、说教材......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