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本站推荐)
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为例
况 红1
(重庆教育学院数学系,重庆,400067)
[摘要]本文结合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的实践,从培训机构的角度对在开展培训工作过程中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几个关键环节: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和手段选择、培训组织管理入手,就如何做好培训方案制定、组织开展培训、培训管理等工作,为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教师培训;培训有效性;培训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Midwest
KUANG Ho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Nanping,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placing and full-time post teaching training project of the backbone teacher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Chongqing,a Midwest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and in consideration of several key link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namely,training targeting, selection of contents and objects,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ceed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desig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training effectiveness;key links of training CLC:G451.2 Document code:A
[作者介绍]:况红,男(1958年6月—),重庆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研究。培训的“有效性”其实质就是使培训工作取得成效,这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衡量教师培训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不应当只是看培训提供给了教师什么,培训中做了些什么,而要重点考核评估通过培训教师有了什么改变和取得了什么收获。教师经过培训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方法技能等方面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样的培训才是有效的。
综观目前对培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概括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承担培训的机构、参加培训的教师、送培学校及单位、政府与教育当局、社会及家长。本文从承担培训任务机构的角度,结合我们实施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践,对在培训方案制定、组织开展培训、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紧紧抓住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几个关键环节: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和手段选择、培训组织管理来开展工作,产生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顺利完成“国培计划”的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做好培训准备工作,精心制定培训方案
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一项培训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其重要因素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是保证培训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实施“国培计划”并不只是完成一项行政性的任务,而是开展一项具有较高要求的教师培训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和要求,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制定培训方案。
1、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要使“国培计划”的实施有针对性而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搞清开展本次培训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即“为什么培训”。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政府层面对开展本次培训的目标要求。开展“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开展“国培计划”的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二是要求从送培学校与参培教师方面了解对培训的建议和需求。教师参加培训一般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为指向,希望通过培训能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个体特征。由于每个教师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的不同,导致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上的差异,通常所说的培训需求不是指个别教师的需求,[2]
[1]而是在开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代表本次培训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我们通过深入部分农村小学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综合形成了本次培训的三个方面的需求:理论提升需求、实践导向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
如何将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的要求与参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统一起来,实现政府与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这是在制定培训方案中需要认真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教育行政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师培训需求于实现国家培训的目标之中,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的目标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将本次“国培计划”培训目标定位为“一重点、二转化、三形成”,即:一是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的“种子”教师; 二是通过对培训研修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促进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彰显“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方案,创新研修的途径、内容和方式,推动全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围绕目标设计培训,针对要求安排内容
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内容而得以实现的。培训目标确定之后,设计培训,制定教学计划,安排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培训目标,我们将本次培训设置成四个阶段:集中研修阶段、影子研修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岗位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培训内容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四个阶段紧密联系形成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一个整体。
集中研修阶段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主要安排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知识内容,共设置了六个教学模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影子研修阶段是把参培教师安排到“影子学校”,通过“影子教师”的“传、帮、带”开展研修培训,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和领会使其自身的显性和缄默知识得以重构;反思研修阶段是深化集中研修与影子研修成果,充分运用参培教师间互动交流的方法开展反思性学习。参培教师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通过互动交流,大家在自我反思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促进成长;岗位实践研修是参培教师回原单位开展目的明确、内容丰富的研修活动。参培教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在本校的讲台上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实践研修。
二、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实施培训方案,开展培训工作必须搞清“怎样培训”,解决“由谁培训”的问题。建立一支能 够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在对参培教师认知规律及知识建构特点认识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培训的目标要求,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1、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工作必须针对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群体一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培训目标来开展,为此,我们建立了以知名教育专家领衔的培训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的统领和灵魂作用。精心遴选培训师资,要求培训者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对培训者的来源区域范围和类别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培训师资的三分之一,市外专家不少于培训师资的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为满足培训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可能,确保了“国培计划”起着高端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新培训模式,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构建的过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容易获得,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方法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要求、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对象群体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是确保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开展教师培训是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得以重构,实施有效课堂的组织能力水平得以提升,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得以激发,因此,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国培计划”项目,希望使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自己以往教学的反思及总结;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和感悟中构建知识等方面。因此,我们在实施 “国培计划”中,创新培训工作思路,选择并采取了教师参与度比较高、实践性比较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使参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让培训成为提供受培训者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主动从培训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我们提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强调培训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和主体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提高培训实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例如在我们开设的“如何有效观课议课”课程培训中,主讲教师吴家平老师首先以讲授方式对如何观课议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员到附近一所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录制教师上课全过程,回来之后组织学员针对录象资料开展议课并讨论,最后总结提炼形成如何有效观课议课的要点,参培教师
[4][3]普遍反映这种培训方式收获较大。
在本次实施“国培计划”中,我们成功地将参加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安排到市内示范学校进行“师徒式”的“影子研修”,通过对“影子研修”各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安排,使参培教师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方面都有较大收获。例如参加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影子研修”的学员,通过参加“影子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感受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对全国名校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有了深切的理解。在参与教研活动中,被学校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所感染,亲身体验了名校老师们对科学真理追求的精神和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学到了许多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用参培教师雷娟的话说:“影子研修”使我终生受益,“国培计划”将改变我的人生。
三、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构建培训管理的长效机制
培训管理既是影响培训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对培训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等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的有效机制,是培训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
培训的目标管理就是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而“过程管理”是使管理能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正确地指导与调控,使培训的开展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方向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创新培训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为培训收到较好的成效提供条件和保障。
我们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加强培训管理,主要针对培训的四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集中研修与反思总结阶段,除加强对本阶段的目标管理外,我们还创新了行政管理形式,采取了双班主任制,为培训班配备行政和专业班主任。聘请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班主任,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班的常规管理与专业活动指导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在影子研修阶段,我们加强与区(县)培训基地与“影子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高校、培训基地、“影子学校”三级协调管理的机制,形成了三方协同开展培训的局面。在岗位实践阶段,我们与学员所在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送培学校加强联系,落实各个部门对学员在本阶段的管理任务,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研修指导,到学员单位对研修情况调查,做到了培训过程管理的全覆盖。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将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 识不能被内化,培训成效不能巩固,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对参培教师的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实践过程。我们对培训的后续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参培教师信息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参培教师学习工作情况,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参培教师的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师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加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研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若干个重要的要素及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管理,创新培训模式,紧紧抓住培训的各个关键环节开展培训,对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强.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性难题之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2] 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3] 褚宏启,赵茜.从知识转化模式看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J].河南教育(上旬),2008.(12).[4] 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第二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并对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教学案例的有效呈现。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预设;教学效率;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36-02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面貌:老师们逐步认同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注重”:即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认认真真地备了课,并在课堂上认真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呢?笔者认为,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关注有效的教与学。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一件事”两个不同的理念,思想不一,定位不一样效果定不同。本文试通过这几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体会和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1、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浙教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实验改革逐步进行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符合生活的实际,所列举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适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不局限于书本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探求其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得出了三种具有创意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换例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换例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学生对学习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背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二是把例题转变为多样化,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努力探索,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曾有人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我们认为,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预设精化,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土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默契配合,尽情演绎生动的课堂。而在这一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应用
(一)时,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课前布置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6cm长的铁丝,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用你手中准备好的一根16cm长的铁丝,请问:(1)你能围成一个矩形框吗?(2)比一比每个同学围成的矩形框大小相同吗?(3)量一量、算一算你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多少?(4)你能使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最大吗?(5)如能,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围成的?这样围成的面积为什么最大?(6)用这根铁丝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能求出它的最值吗?(7)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二个矩形框,有几种围法?(8)如果要围成的二个矩形框的面积之和最大,那么这根铁丝分成的二段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几个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这就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可见,情景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好学生熟知的事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情景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了土壤。
2、关注解题优化,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谈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解题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凡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解题过程不肯反思,解题方法得不到优化,导致解题死板,应用不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3、注重课后知识提炼,让知识结构更有序有效
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在课堂上解决,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更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模棱两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1)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内容从新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2)对课堂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新思考,有没有其它更简单方法,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如果改变它们的结论和条件,又有没有新的思路。(3)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上和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订正,并用笔记形式给予记录和反思。(4)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从老师布置的一道题目中,获得更多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反思,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为教师也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哪些新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放大?哪些问题引发课后再思考、再讨论,这些都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教学才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意识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
(上接235页)不但使学生把书读薄了,同时也让学生把书变厚了。
二、阅读中表达的方式
1、表演――演课文情节,在具体情景中表达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景”,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课本剧是表演的最好方式。
2、想象――自主建构,在审美想象中表达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形象而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最容易为这种想象和梦幻插上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用形象而又生动的言语带入审美情境,用言语的诱导和音乐的渲染展开学生梦想的翅膀,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发展情境,深化情境,凭借表象进行想象,可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述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
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调动起阅读兴趣。
3、理解――理解中表达,启发深层感悟
阅读理解后的这种表达是理解的深入,表达是否合理明确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如果说理解是学生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接受,那么理解后的表达,则是学生在接收信息后,经过整合,再将信息作为阅读结果的输出,后者对前者来说,应该属于更高一层次的阅读。
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潜隐性和长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独立寻找结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层感悟。
4、争辩――争辩中表达,开发创新潜能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阅读表达也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表达,在表达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张付林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并对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教学案例的有效呈现。
关 键 词:课堂有效性教学预设教学效率生成资源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面貌:老师们逐步认同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注重”:即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认认真真地备了课,并在课堂上认真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呢?笔者认为,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关注有效的教与学。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一件事”两个不同的理念,思想不一,定位不一样效果定不同。本文试通过这几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体会和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1)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浙教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实验改革逐步进行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符合生活的实际,所列举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适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不局限于书本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探求其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得出了三种具有创意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换例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换例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学生对学习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背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二是把例题转变为多样化,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努力探索,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曾有人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我们认为,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预设精化,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土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默契配合,尽情演绎生动的课堂。而在这一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应用
(一)时,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课前布置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6cm长的铁丝,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用你手中准备好的一根16cm长的铁丝,请问:⑴你能围成一个矩形框吗?⑵比一比每个同学围成的矩形框大小相同吗?⑶量一量、算一算你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多少?⑷你能使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最大吗?⑸如能,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围成的?这样围成的面积为什么最大?⑹用这根铁丝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能求出它的最值吗?⑺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二个矩形框,有几种围法?⑻如果要围成的二个矩形框的面积之和最大,那么这根铁丝分成的二段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几个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这就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可见,情景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好学生熟知的事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情景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了土壤。
2、关注解题优化,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谈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
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解题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凡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解题过程不肯反思,解题方法得不到优化,导致解题死板,应用不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3、注重课后知识提炼,让知识结构更有序有效
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在课堂上解决,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更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模棱两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⑴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内容从新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⑵对课堂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新思考,有没有其它更简单方法,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如果改变它们的结论和条件,又有没有新的思路。⑶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上和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订正,并用笔记形式给予记录和反思。⑷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从老师布置的一道题目中,获得更多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反思,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为教师也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 45分钟,哪些新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放大?哪些问题引发课后再思考、再讨论,这些都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教学才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意识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王德军主编
2、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余文森
3、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马复
第四篇: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来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理解和探究是学习初中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上课“讲实验”、“画实验”,学生“看实验”、“记实验”、“想实验”的问题还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上的能力欠缺,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条有效实验教学的新途径,确保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学生有爱动手的天性,对实验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教师就可以设置一定的实验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在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时产生思维上的障碍,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想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实验情境中的难题,有效地推动整个实验的进行和探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给学生讲讲“死狗洞之谜”的故事,学生很快被其中的“疑团”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学生模拟这个“死狗洞”的实验,同时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大烧杯、阶梯、蜡烛、二氧化碳气体等实验试剂和仪器,学生立刻对“死狗洞”进行分析.不一会儿的功夫,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得出了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相关性质.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科学的分析判断也使得课堂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了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这样的实验情境建立,不仅提高了整个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其它性质.二、明确实验目的突出学生的思考重点
初中化学实验具有简单明了、目标明确的特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和内容.初中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验证、概念定理探究实验、定量计算实验和生活小实验,每个实验都具有明确的目的,直击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使学生明白如何来设计、观察、分析,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教师首先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方向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这个实验所要观察的方向,注重观察铁丝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而不仅仅只是被耀眼的火花吸引.有了这样的明确的目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将重点集中在铁丝的变化上,不仅观察到了耀眼的火花,还细致地观察出有黑色的物质生成并且伴有大量的热量生成.接着学生就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将思考的重点放在“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什么?”的重点问题上,顺利的得出对四氧化三铁这个新物质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实验示范,在开展实验前就对实验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在观察中学生就会有重点、有目的地去观察,这样有的放矢减少了学生看热闹的心态,引导了观察的重点,顺利的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使整个实验高效、有趣.三、优化实验进程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按部就班、完全照搬课本上的实验也会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而丧失探究兴趣.在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成,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利用学生的思维来对实验进行优化,删减其中不必要的环节,以目的明确、操作精炼易行的实验来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粗盐的提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其中的杂质:硫酸钠、氯化镁和氯化钙.指导学生在除杂时第一要除净、第二不加杂的原则,让学生对除杂的试剂和顺序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很快选择了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盐酸来除杂;然而在顺序上却有了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验顺序说出来,通过假设的方法来验证顺序的可行性,假设学生先加碳酸钠再加氯化钡是正确的,则在操作中会发现引入的新杂质氯化钡还需要碳酸钠来除去,这样就出现了加入试剂的重复.这样反复地对比探究,学生得出了这个实验的两个关键点:氯化钡要加在碳酸钠前面,过滤后才能加盐酸.学生得出了合理的不同的实验顺序,优化了实验的进程.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实验过程当中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还让学生掌握了的干扰排除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有效实验整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评价反思是学生提高的关键,学生只有在熟练操作、深入接触后才能做到有效整合、开拓创新.在学生对实验进行操作后,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在有效整合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与旧知识碰撞出新火花.例如在针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进行整合时,学生创新性地提出了是不是碳酸盐和酸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那么硫酸是不是也可以,教师要及时的抓住学生的这个生成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硫酸钙是微溶物,会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虽然学生的创新失败了,但是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在二氧化碳的验证时,学生又提出了氯化氢的干扰,学生认为氯化氢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很可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而使实验看不到浑浊.学生的这个观点非常好,确实存在这样的干扰因素,教师就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下,学生们在实验中加入了盛水的洗气瓶,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使得整个实验更科学、严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值得每一个教师加以重视.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地结合学生理解和生成,不断地进行实验改进和反思,以使实验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关于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小学科学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光靠我们教学科学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实验的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有些教师认为小学阶段,不是搞科学研究,学生做不做实验妨碍不了多大事情,他们对学生实验不予重视,带有应付心理;甚至有些教师对一些实验采取回避的方式;2.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时按课本依样画葫芦,把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等都讲一遍,学生再实验,缺少了探究过程中的刺激性、趣味性;3.实验教学前,由于教师没有预先多做几次实验,以至于课堂实验成功率不高,在学生面前出现实验失败的尴尬局面,只好以“误差”等理由来向学生解释;4.在进行小组实验时,一些教师只管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实验,就怎么做实验,而根本就没有方法的指导、过程的交流、结果的反馈和总结。这就使得实验教学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5.实验教学完全利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替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科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明白在课堂中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一、转变理念,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科学方法、科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实验的操作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似的实验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形成严谨细致、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我们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等的学习,了解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提高自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并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改善方式,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验有效性
1.激励学生参与准备器材,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搜集材料的权力,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收集准备实验材料。在科学课的诸多实验中,都可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准备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教师再查漏补缺,把没有或不能收集、准备的器材提供给他们。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也很多。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时,就安排学生在不破坏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情况下去捡各种叶子。学生们兴奋地捡回了一大把叶子,我一看,有梧桐叶、银杏叶、杉树叶、铁树叶、黄杨叶等,形状有圆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叶缘有全缘的、波状的、锯齿的等,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再仔细一看,有几组的叶子都是一些破了的、不完整的落叶,没有一片完整的、新鲜的叶。于是我就先表扬他们找叶子真正做到了“不破坏植物、不伤害植物”,然后从别组挑选出他们组没有的给他们,再来观察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又如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我在前一天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食物。第二天上课时我一看,学生带来了馒头、大白菜、米饭、番薯、马铃薯、白萝卜、红萝卜、大蒜、面条、薯条、玉米、菠菜和南瓜等很多食物。在教学米饭、淀粉遇到碘
酒,颜色会发生变化,产生了化学变化后,我让学生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自己带来的食物中是否有淀粉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探究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纷纷用碘酒小心、仔细地自己带来的食物上检验,并惊讶而又高兴地记录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因观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思维也更活跃,探索热情也更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激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条件限制(如实验室少、器材少、课堂探究时间不足等原因)下,而采取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其中在课堂上让一些大胆的学生来动手做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当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前提是实验课前,应该在老师指导下反复练习,以确保这个演示实验能成功顺利。到上台演示的人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实验的难易程度来挑选可以胜任的学生,可以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也可以是成绩不好但有进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可以是优秀的学生。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就邀请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上台来做“振动的音叉轻触水面”的实验。由于学生在课堂
上演示实验,学习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们都关心着实验会否成功,因此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当这些上台学生被我们老师信任、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才会对实验课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把科学学得更好。
(二)科学合理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有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预先对实验多做几次,以保证课堂上能“旗开得胜”,使教学内容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效果不尽人意。而这些课本中的实验也的确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因此,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我们应该有勇气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设计。
1.化繁为简: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再者课堂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花很长时间在一个实验上。但这些实验只要稍作分析,略加改进,就能达到化繁为简且实验现象明显的效果。如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先是测量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再测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之后比较轻重,得出谁重谁轻。这样一来,课堂时间会不足,学生要测量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是几克,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又认真地研究了本课内容,认为教材只是要求我们比较出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从而使学生明白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于是,我就改进了实验方法:直截了当地把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分别放在天平秤上比较,谁重,天平就倾斜谁。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又节约了很多时间。2.化拙为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科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往往有一些现象不明显或缺少趣味性,若我们稍微动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与书上的实验相近,但又有异于它的非常有趣的一种新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引起他们好奇、生疑、新鲜、亲近的情绪,引发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我用卡纸做了一只蝴蝶,再在蝴蝶的正面粘上一块磁铁,用纸盖住,然后将蝴蝶放在竖着的小黑板上,背面向着同学,小黑板的后面用另一块磁铁吸住蝴蝶,做成会飞的纸蝴蝶。纸蝴蝶一上一下地在小黑板上飞来飞去,学生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3.化无为有:我国物理教育界的前辈朱正元先生曾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随着我们新课标的实施,这种实验思想,也已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也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这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约了部分经费,而且因为材料是
学生身边就有的,可以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科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临朐县城关街道育新小学
张会芹
魏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