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寻找太阳系外生命
刘浩源
很多科学家认为,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一些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近期宣称,科学家将会在50年内找出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确实存在外星生物。他认为,太阳系外必定存在外星生命,但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尚无法主动与外星生命取得有效接触。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火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初级生命,但现在仍无所发现。如果考虑到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太阳系内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机会都非常小。这是因为地球和其他星球存在大量多样生命形式的关键是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并转化光能,用转化后的能量完成生命所需的生化任务。如果生物曾经在一个星球有过繁盛时期,光合作用将改变这个星球的外层大气成分,就像生命对地球大气的改变一样。而除地球外,太阳系内其他星球的大气都没有类似改变。虽然生活在星球表面深层的初级生命可能通过化学反应而不是光合作用存活,而这种存活方式也不会影响星球的大气构成,但是科学家要寻找的,是像地球上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生命存在,它深刻地改变了其所在行星的地质化学构成,能够被远距离观测到。
根据物理学定律:宇宙各处均相同,引力、电场和磁场、量子理论等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原子和分子的物理结构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应该也不是唯一的。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分布着大约2 000亿颗恒星,其中有行星环境的超过15%,那么在银河系中至少有数百亿颗行星。地球只不过是银河系数百亿同类环境之“一”而已,而宇宙中更是有千百亿个这样的世界。一位天文学家曾说:“银河系中的行星就像虫子一样普遍,如果银河系中的多数行星都像木星一般大,并且所有行星都无法孕育生命,那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太不合情理了。”
长久以来,科学家相信,我们这个小小的世界除了拥有岩石地层和宽广海洋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之处,比如有月球,这对稳定气候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也是非常理想的等。大概正是将这万千恩宠集于一身,地球才能够成为生命的庇护所,同时这些限制条件也大大降低了在宇宙其他地方找到类似星球的可能性。然而近期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些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得天独厚的“特例”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比如科学家研究证实,没有卫星的行星也完全能够适宜生命繁衍。最新计算表明,在过去的10亿年间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只会发生很小的角度变化,这根本不可能妨碍生命的形成。那种认为月球稳定了地球运行的轨道,从而保障了它的温和气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家曾担心在其他星系中,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可能是极其稀少的。1994年,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科学家发现,有大量水蒸气出现,这说明,这颗彗星上带有大量的固体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在宇宙中是颗很平常的彗星。在其他恒星系就像在太阳系中一样,只要彗星或小行星撞上行星,就能为后者带来水资源。如果拥有液态水的宜居行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的话,那么生命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证据都表明,与人们曾经认为的不同,我们这颗小小的地球并未受到什么特别的眷顾。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帕特里克·摩尔认为太阳系外一定有生命,但因为目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还不能证明。B.科学家用相关物理规律以及原子、分子的物理结构等内容推断出地球在宇宙中应该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C.月球在地球孕育生命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的理论是错误的,科学家通过计算证明:月球对地球孕育生命毫无影响。
第二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
23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着,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2.简述第4段的论述层次。
3.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1.职业的读书和工匠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这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轻松的读书。
2.首先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其次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解析】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答题规范,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然后看本文第四段大概有几句,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最后可从文中直接找出相关语句来加以概括即可。这段文字首先用一句话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紧接着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3.①读书应该出于爱好而非功利目的。②读书可以看批评文章,但更要看本书、自己做主。③读书要和思索、观察结合起来。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第三篇: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1.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段文字与标题、与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与下文等之间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蜣螂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为生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3.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蜣螂硬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本语言的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体特点,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比较生动,这和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密不可分,作答时注意分析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例子将其效果表述出来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第四篇: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第六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第六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考纲要求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
2.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二、知识结构
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确定文章体裁的特点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进行分析概括。
4.联系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 有用的信息,而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一 项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都涉及到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现代文 阅读测试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 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 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 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 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3.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
5.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题类型有二:一是以单选、多选的选择题形式考查,如1995年第23题(单选),1997年第28题(多选),1999年第19题(单选),二是以主观简答题形式 考查,如1995年第25题,1996年第26题,1997年第27题,1999年第21题。
例1.1995年高考第23题: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分析:这道题采用为文章选标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题的选择,应采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做肯定判断,一直利用问句形式或“可靠”等字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断定,表示肯定语气的C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不适合作本文的标题。
例2.1995年高考第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分析:解答这道题,应采用抓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的方法,分析题干,答案的有效区间在第二自然段。通读第二自然段,先找到与题干照应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两句,这是两个重要信息句。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来划分层次。前一句后边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中间的分号表明前后是并列联系,是用来说明“守着古典主义”两个方面表现的。一方面是读古书,把内容装进头脑,不问它有用没用;一方面是学古文,模仿程式和腔调,不问有效没有效。后一句冒号仍是提示下文的作用。中间的分号隔开的两个部分与前一句不同,它不是表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而是就旧式教育读书作文的目标,从正反两方面即“要”的什么,“不管”的什么来说明。据此分析,再结合题干“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可以归纳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生搬硬套作文程式;追求功名利禄。
例3.1996年高考第26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分析:要解答这道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 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 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 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 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例4.1999年高考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分析:这道题两问一反一正相互联系,前一问要求批评五种错误观点,后一问要求概括作者的正确观点,一破一立,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5—10段中的五个排比段是批评五种错误观点的,而每段的第一句即错误观点,与问题一一对应,根据题干要求,精简概括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前一问解决,有破必有立,再看第二问,作者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用表因果的连词“所以”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不超12字,加以精缩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四、能力训练
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 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 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 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 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 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 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 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 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 ”,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 》、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 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 》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 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 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 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卒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 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 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 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①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 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节,作者沙叶新)
[注]①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不超过15个字)
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不超过15个字)
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1)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
□□□□□□□□□□□□□□□□□□□□□□□□□□□(不超过25个字)
(2)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
□□□□□□□□□□□□□□□□□□□□□□□□□□□(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1)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不超过 22个字)
(2)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32个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
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F.全文引用的事例占了一半的篇幅,形象地、充分地阐述了文章的主旨。
第六节 参考答案
1.诗是主要的,评注是辅助的。
2.钱钟书的评注比宋诗还写得好。
3.(1)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
(2)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 而美化他们。
4.(1)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
(2)钱钟书的序、评、注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是当今的学问首富。
5.A、D、F
第五篇: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
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们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的,“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们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们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D.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具有优越性。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更具有优越性”于文无据。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答案】D
【解析】该项是“群牧形态”产生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答案】B 【解析】A项,“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于文无据。C项,原文中说“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D项,“都是自给自足的”属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
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
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我国阅读现状的叙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人们经常看到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手不释卷、孜孜阅读的现象则不像在许多欧美国家那样常见。
B.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C.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把读书与读课本等同起来,他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D.北京的招聘会上,不少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他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答案】C 【解析】不是孩子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应试教育致使他们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这说明有识之士对我国的阅读现状很担忧,希望通过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来改变这一状况。
B.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其目的也是营造书香社会。
C.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这表明总理也很关心国人的阅读情况。
D.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大学生不爱读书,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答案】D 【解析】“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错,原文中说“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相关。
B.当代世界,中国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方面往往处在发达国家之后,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
赶者的角色。
C.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这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爱读书的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答案】D 【解析】原文中说犹太人“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并没有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
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则主张正因天下无道,才应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
【答案】D 【解析】“历来主张”错,原文是说“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才提出这种主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
B.儒学原本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但儒学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
C.现代一些新儒家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并非不必要、不重要,正常的学理探究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错,根据原文,作者希望儒学仍保持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
9.为什么儒学未来的发展应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学只有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才能被更广泛的普通大众认同和接受;才能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原文最后一段;再结合试题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将重要信息重新组合,概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