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时间:2019-05-14 11:5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

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刘和刚量身打造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也变得高大了。

有声有色的画面,加上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对生命进行思索的情怀。

2.架设平等对话,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教师要想进入其体验的内在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世界,其唯一途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在交往活动中“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并“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

如《伟大的悲剧》,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时,①我首先抓住本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②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悲”。③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他们虽败犹荣; “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3.唤醒超越意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学生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宁静的古园里,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

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并且由此引发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

三、结束语

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尽力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培养他们“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唤醒孩子们的灵魂、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存在观,通过审视自身的生命存在,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与偶然,进而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努力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作文教学: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上海师范大学 叶黎明 先生在《“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05年第11期。以下引文如不特别注明,皆引于此文)一文中就 李海林 老师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关于“真实写作”的发言进行了评述,就李的论点“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的出路”进行商榷,并进而提出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还应该坚持为人生、为生活的正确方向”论点。

李 海林的论点显然有失偏颇,叶的论点虽然不算新鲜,但关于写作的方向与目的也确实不需要什么标新立异的东西。真实写作是可以统率于为人生与为生活的前提之下 的。但问题是,李认为大陆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走错了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但真实写作是不是拯救大陆这一现状的唯一方法,是值得推敲的。再 有,李海林 先生以一个平时写作较差、不喜欢作文、每次作文都会挨批的学生偶尔一次写就的情书作为论据,来论证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真实写作,显然逻 辑起点是错误的,且论据本身也不具有更充分的论证性。当然,更深入地看这个问题,李海林的依据是: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虚假的,是虚假写作。

李海林 先生在这次研讨会上还有一个观点:“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和交流,而不是一种写作训练。真实的写作不是生活的模拟,而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写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写给文章本身隐含的读者看的。”

李 海林在这里显然忽略了一个常识或者一种事实:如果表达和交流不能抵达事实时,那么这种表达和交流还是一种真实的写作吗?再有,从逻辑角度看,真实的写作不 是生活的模拟,而是真实的生活,也有可推敲之处,因为这两者之间,是绝对不能划等号的。其三,对生活的模拟不是写作,那么作家的写作,特别是小说家的写作 与那位写情书的中学生相比,是不是就不能算作是真实的写作?

关 于现代学者有很多人现在发表论点比较随便与随意这一点,不是我想表达的观点。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界中人,在针对教育教学状况发表论点时,也确实非常随意 而草率。我觉得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至少,李海林 先生在这里没有尊重语文,更没有尊重写作。论坛或研讨会的主办方,有时候为了形成氛围,而邀请海 内外的一些名流发表意见,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切实地解决一些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然而现在的一些学者,却在没有经过深思 熟虑的前提下,发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以为李海林的这一论点与发言,便有这样的嫌疑。很难想象李海林这样一位非常严肃的学者,会在这样的学术研讨会 上有如此草率之言论,若不是随意而为,便很难解释发生在李海林的这次言论失范的行为。而如果从虚假论的角度来看,李海林恰恰看到了一个虚假的例证,并援引 它来论证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考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正如 叶黎明 先生所讲的,真实,历来是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所倡导的写作原则之一,且从1949年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学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但 我们要看到的是,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只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之一。直言之,如果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真实写作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种路径。我从自身 的写作实践、长期从事文学评论所形成的理性判断及积二十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思考出发,觉得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人类文明史 以来所积淀的优秀作品,并在这样的精神遗产的启迪下,学会观察与思考,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并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写作意识能够明晰地呈现在自己 的精神领域之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意识,同时培养起发现生活反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思生活的写作诉求,建立起自身 与世界的关系,建立起自身的坚定而明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进而寻求到表达、诠释这一切的最恰当方法与技巧。最恰当方法与技巧,便是指让语言完美地表达 自己的意愿,将最适当的言词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我觉得这才是写作教学最根本的出路所在。

写 作意识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文本的自觉意识。它已经形成了对写作冲动的超

越。写作冲动的形成,作为对写作对象的敏感与敏税,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写作通 道,但如果要抵达写作意识的层面,显然,还需要走相当长的道路。这其中的技术训练是必需的。所以,无论就李海林所举的例证,还是他之所谓“真实的写作是生 活化的写作”,都未免太过随便他了写作这一精神性、情感性的行为。

应 该看到,中小学作文教学,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尴尬境地,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长期存在。在建国以来的历次语文教改中,作文教学都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 序列。广大语文教师数十年来一直苦苦探索作文之道,但由于自身的才力与写作实践经验所限,同时囿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动摇与莫衷一是,便使 得中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也同时一直未能将探索的探杆伸及到写作本质的层面。由此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也未能达到尊重作文教学内在而独特 的规律的层面。

当 前大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着写作行为虚假。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也是

大陆作文教学从整体上讲不能成立的原因。但李海林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更其虚 假:虽然他举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然而这一真实的案例中的虚假因素在于,这种现象不能作为写作的真实。因而,李海林的论述就存在一个伪推论的过程。

关 于中小学的写作,某种程度上讲,跟作家的写作是共通之处。所以,论述中小学的写作教学,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最真实的表述 应该是:

一、是因为表达自我的需要,二、解决或提出内心对这个世界的问题。这两方面的情形最后以选择文字形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成立的重要条件。

现 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显然是没有顾及到这两点的。所以,如果论及虚假,倒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虚假而绝非中小学生的写作虚假。譬如关于日记,学生手头的两本 日记很有说服力,教师布置的那一本,是应付教师的,因为教师的权威性与应试的需要,使得学生只为练笔而存在的日记形式充满了虚假。而自己不以示人的那一 本,充满了真实——当然,这里对真实的表达,并不一定全都能达到李海林所举材料中的情书的层面。很多日记可能只是记事本,或者偶尔的情感流露,三言两语。这就说及另一种事实——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日记这种形式。很多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而当日记被非常愿意充当道德权威的语文教师喻为道德体操时,就使得很多 人不愿意面对自己所亲历的真实。

在这里,我的一个前提是:日记并不一定是写作。即如鲁迅日记,很多内容也只是一

种记事,是一种流水帐。它符合了真实的要求,但不能认为是一种真实的写作。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是不是就能抵达写作的层面呢?我想,行文至此,已经不

需要我再去赘言了。

更深层次地论证这个问题时,我们便发现,在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状况时,背景是

无法忽视的,我们是在现在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也是来探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的。这种现在进行时的讨论,便逼着我们直面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文 学寂寞,文化凋零,可以说是当今的一种现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种真实。)

在这种现实土壤中如何培植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花,显而易见是一种对中小学教 师的考验。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谈真实的写作,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在这里:如果在这种不堪的现实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一种价值观。

当 前推行的新课程的出发点便是在这里。在确立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时,体悟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并由此形成我们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然而,遗憾的 是,无

论是教育体制本身还是中小学教师自身,都未能领悟到这一点,致使现在的新语文课程与前此历次语文教改一样,同样陷于尴尬境地,应试教育仍然甚嚣尘 上,与过去比较,应试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真实,不知 李海林 先生又关注到多少。

在这方面,美国显然要比我们做得更好。在 2005年7月6日 —13日 的《中国教

师报》上,一篇《美国“高考”满分作文选登》,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立场与坚定的价值观方面,让人所思甚深。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中的稀缺品种。事实上,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里稀缺的元素,即便是一些所谓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其批判性立场在可怕地丧失,而其坚定的价值观则从其 论述或论著中无法体现出来。至如这次 李海林 先生从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中归纳出一种普泛性的结论,已经非常荒谬,而竟以这一结论作为一种原则,则更其显 得浮泛与浅薄。即以那篇中学生的情书而论,他尊重了一种真实的情感,然而,作文教学的任务,如果拘于儿女情长,则其社会功能必将大大削弱。现实的社会问题 应该引导学生真切地关注并使之出现在中小学生的笔端。诸如环境问题、贫富悬差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乃至世界和平问题。

当然,如果还回到 叶黎明 先生的文章,叶文最后的论说同样是我不敢苟同的:“我们应该踏在现实粗糙的地面上,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真研究并不断完善‘生活作文’在新时代的内涵,用科学的语文课程知识和理论引导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一论及科学,我便觉得简单化了语文教学更简单化了作文教学。科学只能解决看得见的东西,有很多看不见的、黑暗的、内心的东西,是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这时候,只有人

文才能使我们看见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看见我们自身并在人文的濡溉下,学会表达我们自己。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徐文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枫岭头小学 334100

摘要: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美的挖掘,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培养;生命意识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将浅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可行性

在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中能够把生命意识强调进去,并加以解释说明,在漫长的教学中使得小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识达到一定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语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关于人文情怀、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语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生命意识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学生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养成好的世界认识观对于他们今后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识有扎根的认识。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对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润色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等课文,这样的内容对生命的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非常的感动。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及生存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到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2.拓展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

泰戈尔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课内外清新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感受生命的珍贵,体验亲情的温馨,享受多彩的生活,品味博大的情怀,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生命的真谛,实现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

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以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多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示范引导他们,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只有直面生活的挑战,勇敢地挑战一切困难,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清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如: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课文,有《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生命生命》、《生命桥》等,在这写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加强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生命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难,应当经常与亲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心胸宽阔、善待他人,珍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加强,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4.把生命意识教育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人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学生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每一个人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断想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断想

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以后又看别人教中学语文,近几年,又聆听了许多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诲,脑子里不是越来越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没有信息的介入,大脑里会是一片空白,而信息太多太乱,往往又失去判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像走路碰到很多路口一样,我选择的方式是回到起点,问题立马就变得简单明白多了。

无需讳言,语文首先应该是工具的。不论怎么说,一个孩子一开始接触到语文,他是无法涉及到审美意趣或是思想含义的。他们认识一个一个的汉字,认得多了就可以连起来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可以表达他的想法,他的愿望,比如说,他递给妈妈一张写着“我要喝水”的字条,他这里所用到的语文完全只是一种工具,并不可能有什么美学意义,当然,如果在一种特定的语境,这四个字也是可以有美学意义的,比如:

盛夏的午后

龟裂的稻田张开嘴巴

“我要喝水”

一个农人听见了这微弱的呻吟„„

这里的“我要喝水”显然已经赋予了美学意义,但他同小孩子纸条上的那四个字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我们说,不论什么人,他接触语文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工具的问题,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运用,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了那么些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承载了那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意象„„可以这么说,越是接近学习语文的初始阶段,其工具性越强,越是接近其高级阶段,其人文性越强,但同时,即使是在初始阶段,人文性已经开始孕育胚胎,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工具性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毫无疑问,很多人在理论上的认识也是如此,实际操作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几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强化了工具作用,字词句篇语修逻,再好的文章也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皮是没有作用的,要说有作用,只是可以用来长语文知识的“毛”,用来长试题的“毛” ,语文试题照搬自然学科的一套,ABCD,打√打×,再好的美文也被肢解成许多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语文教学一点生机都没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时间一长,连老师也不“语文”了.过去,语文老师被人们以为是“文化人”一类,长期的“非语文”的应试,他们被异化了,少有人订文学刊物,少有人读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多元的情趣、深邃的思想成为语文老师的过去,再也不象以往,老百姓逢年过节会买了纸来请语文老师撰写个对联,群众集资修了一座桥,请语文老师帮忙写一篇文章,以勒石刻碑,永作纪念„„因为很多老师都不会,他们只会教学生做题目,他们的文化

用心爱心专心 1

视野不断萎缩,文化情结不断消减,最后有很多不再是一个“文化人”,而只是一个“知识人”。

近几年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注意发掘语文的美学意蕴,注意优秀作品的品读,号召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作品,写作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成绩是突出的,但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完全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提笔就是错字,一写文章就是病句,特别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大大削弱,中学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据有人说这是课标组的专家们的意见,说专家们认为学那么多文言知识没有用,如果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也许真的没有用,问题是,我们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连文章都读不懂,怎么了解古人的胸怀,古人的操守,古人的精神气象?我们总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到西方去捡拾儒学思想,到日本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吧。本人实属无名小辈,很少见到课标组的专家,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意见。

二者究竟怎么结合,说到底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是对老师的学问功底、美学修养、胸襟操守的一个考验,“度”把握得好,结合点把握得好,游刃有余,效果显著,当然是其中的高者,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坦荡的人,一定是一个敬业的人。3

继承和创新。东方和西方。

近两年,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生成性课堂”“建构主义”等等。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批得几乎体无完肤,对老师的角色也有很多新的定位,这些理论无疑都很先进,很正确。

问题是,糖放得太多就不是甜而是苦了,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了,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变了样。

我们经常到学校听课,老师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老师事先写好并背熟的),然后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没有思考,有的在发言,多数没有发言„„思考还是浅层次的,讨论还是低质量的,这个环节就匆忙结束,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有的说得对,有的不太对,有的完全不对,老师并没有评判,而是一味地鼓励,还要同学们给予掌声,最后老师稍稍小结一下,再一次把同学们大地表扬一番,下课铃声响了。这样的课堂,不知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美的熏陶,更有甚者,班上选出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由他们组织讨论,问题由他们提,表扬由他们给,老师就是在讨论的同学中去转一转,一堂课上下来,老师说的话不超过五句,我问老师们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怕被扣上“话语霸权”“不改革”的帽子,我还问那同学答错了,他还在表扬的老师是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惊讶,“对同学只能鼓励,否则就可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一个未来的文学天才说不定就被你断送了„„”这仿佛是哪本课改书上的句子,这位教师竟然背得如此熟练,我只是纳闷,我们搞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应对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接班人,那么,一点批评就不能接受,错误也不敢面对,还能应对激烈的竞争?专等听竞争对手的甜言蜜语吧!

时下的语文课还有一大热门__动不动就是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几乎不在教室里上,全是在多媒体室,声光电一起动作,一节课系于鼠标,所有的一切都是预设的,作为语文课

用心爱心专心 2的辅助艺术的板书已不复存在,上完一节课,学生脑子里除了绚丽的画面,不知道还有多少空间残存了有关语文的信息。

人类社会总在前进,总有新的东西出现,新东西都总是离不开旧东西的基础,要创新首先要继承,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了,创新又从何谈起?西方确实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人本理念,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中国的心理习惯,甚至包括生理结构都跟西方人有差异,有许多的海龟派猴急猴急地想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恨不得立马把中国变成美国,还有一些专家先引用一些西方某人的观点,然后加上去某国考察的例子,就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有些例子恐怕是极具特殊性的个例,缺乏普遍意义,是否因有外国人听课而故意作秀也未可知,至于那些观点,有许多确是站在高山之巅,而有一些在《论语》《学记》中都能找到注脚,如果把这些典籍先译成英文,再转译成汉语,把孔子的名字改为威廉.孔丘什么的,说不定会在中国大行其道。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类的政治条款以外,我觉得至少还应有如下的一些方面,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修养,有厚实的专业功底,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有很好的美学和文学修养,如果还说具体一点,叶圣陶先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典范,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的书教得好,而其写作更不必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实,在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师中,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佼佼者,像上海的李肇正老师,书教得很好,业余时间写出了 300多万字的小说,实在是惊人的。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作家我查了他曾工作过的上海中国中学的网络,竟没有找到半个字关于李老师的记载,又在他去逝前工作过的位育中学网上查找,终于找到了一条纪念他逝世两周年的新闻,对于这两所中学来说,李肇正无疑应该算个名人,而在他们的网络上,却找不到更为详细的有关他的生平材料,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是否会写文章,一直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甚至还会遭到白眼,事实上,一个自己会写文章的教师和自己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学生的语文,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规律。写作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为什么我们对有的人从网上下载的一篇所谓“论文”发表后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而对一个老师发表了一篇小说却置之不理甚至还会批评呢?我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所有的事情功利性越来越强,一切都从实用出发,教育概莫能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只想说,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沉入到书本中去,沉入到文化的宁静去,沉入到教育的本源意义中去,用精神之雨露来培育我们博大的胸怀,以文化之精华来涵养我们浩淼的气象,有了这些,方法都是好说的。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地球之母养育着芸芸众生,而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却又常常感觉不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生命的存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本人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2、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

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非典肆虐时,有同学恐惧得不敢上学,流露出生命渺小的思想,对生活感到失望、悲观。针对这一点,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人类疾疫流行的历史,重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使学生认识到非典并不可怕,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与疾疫作顽强的斗争,关键是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正确对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热爱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在作文中有正确的观点。

(三)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保尔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又如高尔基的《童年》,学习阿廖沙坚强、勇敢、善良的品质。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

(四)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

1、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识自己,首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

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创设个性张扬的机会。教师不能以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都应该怀着脉脉的温情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尊重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权,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2、珍爱生命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杰作”:

我想,我也和这只小虫子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它被一根小小的枝条拦住了去路,而我只是被一道数学题挡住了。我为小虫子的胜利感到高兴,我也相信自己能更完美地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一起加油!

„„

它(小虫子)的路是那样的崎岖,它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像林杏子一样,从它的细胳膊细腿中,我感觉到了它的无穷力量。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课题。以上是本人仅从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些看法和策略。相信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无数孩子的灵魂将被唤醒,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下载(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word格式文档
下载(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