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1:5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复习与提高

(一)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在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减3个3等于2个3‖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方法,主要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10和几,分拆成最简便方法就是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也就是把十几分拆成十和几。还可以先通过交换,然后来分拆;

注意:我在分拆因数的时候,要分拆比较大的因数,书写时要注意格式。

1、如将14×6这类表内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

(1)、可以先交换,变成17×5=10×5+7×5=85,也可以直接处理 5×17=5×10+5×7=85(2)、可以先交换,变成17×5=9×5+8×5=85,也可以直接处理 5×17=5×9+5×8=85

(二)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形状也是不同的,共有11种之多。由6个正方形的组合图形有多个,不是所有的6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图形都能折出正方体的。

(三)连乘,连除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提高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算顺序:(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相差多少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也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是用减法计算,因为从较大数里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一部分就是比较小数多的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一)要点:1.认识千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0为1000。2.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3.会将千以内数进行分拆,会把数表示成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难点:

1、对千以内数的分拆。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根据数位来写,百位是几,就是几百,十位是几,就是几十,个位是几,就是几,然后将这些数写成连加形式

2、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读写法。读数时,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一个数的中间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二)两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射线(千)读写千以内的数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模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以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有剩余,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除法列竖式计算方法:

(1)先写 “厂”表示除号。(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

(4)把商写在除号的外面,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6)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得结果写在横线下面,与个位对齐。

4、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先想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再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5、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第二单元:时分秒

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4)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

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

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

(1)文字法:如:5时50分;

(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如:8时零5分写作8:05

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6、计算两段时间之间的时间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整时减整时,分钟减分钟,分钟不够减向整时借1时在分钟上加 60分钟再减。整时借出的1时要记得减去。

7、比较时间:单位不同时要化成相同的时间单位再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赛(或做事)

时:同样的距离(或同样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越多说明速度越慢(或效率越低);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或效率越高)。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依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2、地图上的方向: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选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

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标出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看路线图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

(2)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确定目标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3)根据目标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一般以“在”字后面物体的位置为中心,以“的”字前面物体的位置为中心)

5、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

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6、指南针:

红色指针指针北面,白色指针指着南面。

树的年轮:较疏的向着南面,较密的向着北面。树叶:较疏的向着北面,较密的向着南面 晴朗的夜间:朝着北极星的方向是北面。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1、数位顺序: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相邻两个数位之间是10: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百是1000,10个千是10000。

(3)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2、万以内数的读写:

(1)写数时从最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哪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写数用阿拉伯数字1,2,3,……(2)万以内数的读法: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从高位读到低位,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读数时用语文汉字:一、二、三……,十,百,千,万

3、认识算盘上的数:在算盘上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4、比较数的大小:(1)数位不同的: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2)数位相同的: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那么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5、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就近似于几百或几千。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1)一般接近几百看十位: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写百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就要把百位上的数字再加1。

(2)一般接近几千看百位:如果百位上的数小于5,就直接写千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大于5,就要把千位上的数字再加1。

6、用几个数字组数:可以把数字依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组合排列。要组成最大的数,就把数字按照由大到小排列;要组成最小的数,就把数字按照由小到大排列。如果有0,0不能排在最高位。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米(m)、分米(d m)、厘米(c m)、毫米(mm)。

2、长度单位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大化

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3、长度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4、长度单位的加、减或比较: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数量进行加、减或比较大小

时,必须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

5、物体实际测量方法:

(1)依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身高一般用厘米,如小明身高132(厘米)一般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如教室、操场、旗杆、大树…… 比较短的物体依据实际情况和显示的数字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如:尺子厚度约1毫米,手指甲长约1厘米,一拃大约1分米,手臂展开一拖长约1米,数学书长约20厘米,书桌高约7分米,门高2米……

(2)在进行物体测量时,先要把直尺或米尺的零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或米尺上的什么数字,长度就是这个数字。如果是一把断尺测量物体,同样要将断尺左边与物体一端对齐,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断尺什么数字,然后用另一端的数字减去左边的数字,就是物体的实际长度。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1)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

(2)一个两位数加另一个两位数的整十数,再用它们的结果加上剩下的一位数。

2、口算两位数的减法:

(1)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减,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减,再把两次所得的差相加;

(2)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被减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3)把减数凑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用它们的差再加上多凑的数或减 去少凑的数。

3、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计算时,一定要看清运算符号。

4、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

(1)计算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2)加法验算方法: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再加一遍,两次得到的结果相等就说明计算结果正确,不相等,则说明计算结果不正确,需要重新计算。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笔算方法:

(1)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2)当个位不够减需要退位时,如果十位上是0,无1可退,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成10个十先传递到十位,再从十位退1到个位,当成10个一再计算。(3)减法验算方法:差+减数=被减数(最常用的); 被减数﹣差=减数

1、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一样,统计结果也不相同。

2、整理数据方法:可以用画“正”,√,○,□或△等符号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但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比较简便。

3、应注意事项:

(1)整理时一定要细心,注意不要遗漏,也不能重复。

(2)在进行数据整理时,题目要求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要求的就用画“正”字的方法。

(3)在进行数据的统计时,合计的数据要用数字表示。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

(1)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角的尖尖的部分是顶点,两条边是直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的越小,角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3)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把物体剪掉一部分再数角时,剪的方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

2、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1)直角:直角的两条边垂直,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2)锐角、钝角:以直角作为衡量标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比较角的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先把角的顶点与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与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另一条边若与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就是直角,如果角的另一条边在三角尺上直角边的内部就是锐角,如果角的另一条边在三角尺上直角边的外部就是钝角。

(4)钟面上的角:钟面上3时整和9时整分针和时针所组成的角是直角,1时整、2时整、10时整、11时整分针和时针所组成的角是锐角,4时整、5时整、7时整、8时整分针和时针所组成的角是钝角,6时整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二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月26日上午我在天津市直营小学参加了二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聆听了王德鹏老师对“二年级下册数学”的解读和介绍。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经过对教材的疏理,让我对二年级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通过讲解我能感受到教材每单元的内在联系。知道了每单元的知识串串相接,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做不好,下一环节就难以实现,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抓好衔接,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新教材由“情景图”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实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

应该说,新教材色彩丰富、贴近生活、编排有新意,深受小学生喜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到底应该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难度。仔细去品读我们的教参,用好我们的教参。总之,本次新教材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小学数学新教材16条知识点解析

小学数学新教材16条知识点解析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1“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2.2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 “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3、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一般说,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到那一位上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如近似数0.00309有三个有效数字:3、0、9;0.520也有三个有效数字:5、2、0。而0.00309中左边的三个零,0.520中左边的一个零,都叫做无效数字。

4、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是否互为逆运算? “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这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例如:

加法“2+3=5”,其逆算为“5-2=3”,“5-3=2”。故此,加法的逆运算只有减法; 减法“5-2=3”,其逆算有 “5-3=2”,“2+3=5”。故此,减法的逆运算有减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综上可知,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同理,也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5、为什么不写“倍”?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很多小朋友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有较强的解题规范意识)。但同时又该对学生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的是数的单位名称。如:12只的“只”;8克的“克”。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但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有4个3,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6、“倍”和“倍数”的区别

在第一学段我们学习了“倍的初步认识”,认识了概念“倍”,而在第二学段,我们又学习到“倍数”这个概念。那么,“倍”和“倍数”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为“10×3=30”或者“30÷10=3”,我们就说,女生人数(30)是男生人数(10)的3倍,也可以说,男生人数(10)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30)。勿宁说,“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

同时我们又看到,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7、“时”和“小时”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时”和“小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小〕时并非国际时间单位。在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我国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把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注:〔〕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这样,在我国范围内使用的法定时间单位就有:天(日)、〔小〕时、分、秒。

由此,“时”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时刻。由于“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在实际应用时间单位“时”时,现行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7.1当列式计算出时间的长短时,在得数的括号里写上时间的单位“时”。例如: 超市营业时间:21-9=12(时)。(此处可省略“小”字)

7.2在用语言表述时间的长短时,为避免“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则在“时”的前面加上一个“小”字。例如:

超市营业时间12小时。

7.3在用语言表示时刻时,一律不得出现“小时”字样。例如: 公园每天早上7时30分开园(而非7小时30分)。

8、“改写”和“省略”是一样的吗?

先来看的教材例题截图(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22页)。

从形式上看,此例将“改写”与“省略”两种对数的变化置于了同一个要求之下(即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真希望编者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改写”与“省略”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在: 8.1目的不同。“改写”的目的是方便对大数的读写,而“省略”则是取数的近似值。

8.2方法不同。此处的“改写”是去掉“亿”位后面的0,再写上一个“亿”字,而“省略”除了要找准“亿”位,还要考虑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是几,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8.3符号不同。“改写”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大小并未改变,所以用“=”号连接;而“省略”既改变了数的形式,又改变的数的大小,所以用“≈”连接。

9、“路程”就是“距离”吗?

这两个词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是替代使用的,其实不然。

“路程”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而“距离”则指连接两个地点而成的直线段的长度。如下图:

可以看到,“路程”所经过的路线可以是曲形线,也可以是直形线,还可能是折形线。一般情况下,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程”要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路程和距离才相等。

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个等式是成立的,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怎样绕开”极限”寻找能为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证明途径,我想至少可以考虑几下几种方法:

10、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还是1/1?

先看看分数单位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显然,在分数意义中,关键是“分”,没有“分”,就没有“份”。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最少份数是2份(如果是1份,也就无所谓“分”),由此得到的分数单位是1/2,所以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

尽管就广义的分数来说,1/1也可视作分数,但它已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与整数对立的那种分数(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所产生),故此,最大的分数单位应以1/2为宜。

11、像 0/

3、0.2/

3、3/0.2这样的数是不是分数?

分数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分成的份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要表示的份数叫做分子。由此可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应该是非零自然数。从这个意义来说,以上这几个数徒具分数的形式,而不具分数的实质,因此都不应该视为分数。

进而,在考查学生对“分数”涵义的理解时,应着眼于通常意义上的分数,将上述这些变异形式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本身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会令诸如“分数都大于0”等命题的真与假陷入尴尬。

12、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还是“6+(1+1/2)”?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弄清“6”的性质。显然,此处的“6”其实质是一个“数”,而非一个“量”,求“比6多1/2的数”应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范畴,问题中的“多几”都是确定的具体数,这里的“几”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所以,这里的“1/2”是指在6的基础上“多1/2”这个“1/2”数的本身,而非“6的1/2”。所以,“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

当然,如果题目确定为“比6多它的1/2的数”,那答案则属于后者。

13、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

先来看看新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类似问题的理解。(截图为相关例题的解答部分)

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这给执教者带来了困惑:到底可不可以不乘100%呢?笔者以为,求“××率”其结果必定为百分率。以出勤率为例,就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我们说这只是分数形式(也即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几分之几”),并不是百分数。因此,在公式后面乘上“100%”,既可以使计算数值大小不变,又能保证结果形式满足百分数的要求。因此,计算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的公式中,都应乘“100%”。同时建议各版本教材的编委统一思想,以免给一线教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4、小于90度的角都是锐角吗? 根据课标教材定义: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由此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0度的角是什么角,也是锐角吗?

事实是,锐角定义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小学数学中所讨论的角都是正角。习惯上,我们把射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正角,射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负角,当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时,就把它看成零角。如果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大小的角,就应分为正角、负角、和零角。

由此,严格意义上的锐角定义应是:大于0度而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建议教材作出修改)

5、足球比赛记分牌上的“3︰2”是数学中的“比”吗? 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们的差别。

第一,球类比赛中的“3︰2”表示的是比赛双方的得分情况,是“差”比,即表示相差关系,一方得3分,另一方得2分,双方相差1分;数学中的“3︰2”表示的是“3÷2”,是“倍”比,商为1.5。有鉴于此,球类比赛中的“比”(其实是比分),其后数可以为0的,而数学中的“比”,其后数(相当于除数)是不可以为0的。

第二,数学中的“比”是可以化简的,如“4︰2=2︰1”;同样的“4︰2”放在球类比赛中,却不可以化简,如果化简就不能反映双方在比赛中的实际得分了。

16、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老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的确可能遇到许多知识性“诘问”。因此,如何尽最大努力减少“诘问”数量,以保证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就值得我们思考。

16.1修改完善新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

教材与教师用书是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所依据的主要文本资源,也是实现课改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于此,被教师们视为“圣经”的教材与教师用书本身应该是高质量的。然而,正如前述第5、第14、第15三问论及的一样,教材本身存有瑕疵,应在细节上进一步加以推敲。其次,建议各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册内容的知识性疑难及背景资料进行相应的收集、整理,并单列板块形成资料库,增强教师用书的指导功能。

16.2加强知识理解,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有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层含义是否有坚实的理解,良好的教材、软件、教师用书都不能代替高资质的教师。”数学教学的“四基”是否扎实,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文前论及的许多“诘问”其实都和这一点有关。如何加强在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科素养,既要有政策层面的宏观考量,又要有教师个体的微观反思。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3)1米=100厘米

(4)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5)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3、长度的判断

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或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加法

加法的计算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减法 减法的计算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解决问题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3、求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再把中间量与另一个已知条件联系,求出题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1、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定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笔直的线;②将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与所画的顶点重合,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线重合;③再从这点出发沿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笔直的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锐角:锐角比直角小。(4)钝角:钝角比直角大。

下载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上海新教材二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④注意十位上......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 1、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联系.如:在24÷9=2„„6中,24是( ),9是( ),2是( ),6是( ). 被除数= 总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

    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姓名: 24÷4=7+63=9×4=36÷6=9×7=56÷8=28+6=7×5=36+4=30÷5=63÷9=64÷8=38+16=45÷5=7÷1=25+23=12+35=27+71=46+33=40÷8=21+15=36+22=59+18=72+24= 41-29=......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大全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

    二年级下数学工作总结(合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交界镇 博碾小学 田洪智)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本班学生情况可以说有所了解。因此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有所顺利,学生的......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

    二年级数学下复习计划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 复习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