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试题试卷分析范文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3题第(1)小题(安丘)
本小题以历史上郑国渠修建之前渭河以北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为载体,考查学生材料解读与信息获取能力,基本地理分析与归纳能力。命题使动词是分析,考查的方向原因,对学生的答题要求是必须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与逻辑表达,突出“原因”是答题的主体。
命题采用一题两问的形式,与材料中“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密切关联,材料与图对问题设置的支撑充分,既要求学生根据图中“阴影区域”的位置特征,联系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行分析,又要求学生对“多湖泊沼泽和土壤盐碱化严重”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因为这两个问题存在,导致“难以种植”,说明要以自然原因的分析为主。这两个问题看上去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湖沼众多”说明地势低洼;“零星陆地”说明是在众多湖包围中的陆地,也是盐碱化土地,本身就隐含了“地下水位高”这一盐碱化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学生构建地理空间模型。学生的答题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析湖沼众多的原因;一部分分析零星陆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答案与评分标准:
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1分)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1分)由北向南注入渭河的支流和坡径流面在此汇集。(1分)
多湖泊沼泽,地下水位高;(1分)春季和初夏气温高,风力强,蒸发强烈;(1分)随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1分)
从答案与评分标准来看,本小题突出了考查的知识点覆盖,并不符合高考命题的赋分要求,但作为一轮复习,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考查还是非常到位的。
得分点:地形特征(1分)河流补给特征(1分)地表径流特征(1分)地下水位高(1分)季节性蒸发强烈(1分)土壤盐分活动特征(1分)要求学生对上述得分点进行归纳,缺一不可。学生答题存在主要问题:
审题思路不清,答题思路混乱,两个问题混杂在一起。语言表达不规范,逻辑性不强 答题方向跑偏,“盐碱化”有大量的学生答了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材料中明确有„„“难以种植”,说明对材料解读不到位。答题要点不全最为突出。
书写质量差,部分学生没有答在规定的区域。
23题第(2)小题(高密)
1、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某水利工程建成之初起到的作用及分析依据。考生需要具有很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试题的能力。符合高考题命题特点,灵活但不脱离实际,且答案需从材料获取。
2、答题情况;
该题难度较大,满分5分,考生大都得0分或1分,得3—4分者很少,得满分的非常少。设问中实质是想考察两个问题,作用和依据,而考生在回答时不分作用和依据,让阅卷者无法分清哪些是作用哪些是依据,导致失分,最好的是给出提示语,作用:依据:。另有不少考生把依据答成了原因。3.评分细则:
(1)作用回答不正确的,该小题判为0分,作用和依据要对应(2)作用2分,两个要点,第一个答出“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面积”即可得1分,“开垦荒地”不得分;第二个要点答出“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壤肥力”均可得1分。学生把作用大都答成“灌溉”、“防洪”导致整个小题不得分。
(3)作用答对者,依据基本都能从材料中获取到 4.备考建议
(1)由于平时综合题训练分析原因类问题比较多,此次考试反其道而行之考查依据,让考生无从下手,不知该从材料中获取答案。以后综合题的训练设问应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2)教师应当亲身示范引导学生认真审材料,获取材料信息。(3)书面语用语规范
23题第(3)小题(青州)
23题(3)本题设问: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评分标准制定:
本题分值五分,要求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把二者合起来一块分析共同优点的答案不予赋分。其中郑国渠的工程设计优点分三个要点采分,每要点一分 要点一: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小(1分),只要出现工程量小或施工量小即可得分; 要点二: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1分)只要答案中出现自流即可得分;
要点三: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它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1分)只要答案中出现沿途接纳(截断、截留)其他河流或扩大淤灌面积即可得分。六辅渠的工程设计优点分两个要点采分,每要点一分
要点一: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1分),只要答案中出现自流或增加灌溉面积均可得分。
要点二:农田排水顺地势流入渭河,避免农田积水和减轻土壤盐碱化(1分),只要答案中出现避免农田积水或减轻土壤盐碱化(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均可得分。出现的主要问题:
本题平均得分不到一分,得三分以上的同学极少数。失分原因如下;
一、相当一部分同学审题不清,没有分别说明两个工程的优点,笼统分析导致得零分。
二、本题一个要点一分,很多同学组织答案按照两分一个要点来组织答案,一共组织两三个要点,导致要点数量不够。
三、同学们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对图文信息的挖掘不够,比如在图中郑国渠截断其他河流这个要点,极个别同学分析出来;对文字部分土壤盐碱化严重到后来的良田的变化缺乏有效提取。
24题第(1)(2)小题(市区)24(1)(2)
(1)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比,说明延边晾晒优质明太鱼干的气候条件。(4分)(2)与韩国相比,分析延边明太鱼加工业规模大的原因。(4分)
一、试题分析 本小题比较对象: 2017年全国卷Ⅰ36题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背景材料均为看似常规实则新颖的农产品及其相关产业,考查思路相似,设问接近,切入点小,考查内容细致,属于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考查,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和规范表达。
二、阅卷反馈
答题情况:两小题满分8分,平均得分3.28分,难度系数0.41,极少数同学得满分。(1)答案: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快;(2分)昼夜温差大,冻融次数多。(2分)评分标准制定:
本小题考查气候条件,答案体现两个关键点“晾晒”“优质”。回答时要求体现答案关键词,同时要有简单的分析,不能出现明显逻辑混乱。问题表现:
①地理专业术语用词不规范,如:气温多变,冻融多;夜晚上冻,白天解冻,肉感质量高;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气温冷湿等;
②简单罗列知识点或逻辑混乱,如:漏掉蒸发;纬度高;纬度低,冻融作用强,晾晒效果好;受东北信风影响,气温低,晾晒天数多;最低温高于远东地区,利于冻结再融化;延边气候寒冷,冰期长,利于明太鱼的晾晒;气温高,鱼干不易冻坏;远东气候干冷,不利于鱼干冻结,融化次数增多等; ③材料信息运用不到位,如:材料“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最佳晾晒时期”,许多同学答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降水少,晴天多,光照足;气温年较差大;位于沿海,受日本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气温高等;
(2)答案:延边靠近明太鱼主产区,运输成本低;纬度高,便于明太鱼干晒制、贮存;地广人稀,晾晒场地广阔;劳动力、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4分)评分标准修定:
本小题考查加工业规模大的原因分析,得分点体现“晾晒条件”(气候、场地)两个点各1分,“生产成本”(运输、劳动力、土地)三个点任取两点得2分。考虑到材料中“延边人擅长加工明太鱼”,阅卷时添加生产工艺(或经验)一个得分点,即五个点答对四点得4分,同时要求必须体现行为动词“分析”这一要求,简单罗列 该点不得分。问题表现:
①缺少分析简单罗列要点,如:劳动力丰富廉价;地理位置优越;据市场近;气候优越;地形平坦广阔;原料丰富;靠近原料地;科技发达;运输便利等;
②审题与答题定位不准,逻辑混乱,如:气候寒冷,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利于发展其他产业;延边位于寒冷地区,结冰期长,晾晒时间长;港阔水深,利于进口明太鱼;以答“韩国。。;韩国。。”为主,而答延边少等; ③卷面书写规范性差,如: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字体大小不当,字间距疏密不等,字体浓淡不一,错别字;要点序号混乱或无;乱涂乱画;答错位置等等。
三、教学建议
1.紧跟全国高考和考纲,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关注热点,挖掘经典,了解地理新鲜事物和现象。精选或改编题目时力求体现上述原则。
2.调整节奏,整合主干,重点问题重点练。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多追问,讲细讲透,让学生“懂道理”;人文地理中的条件、措施等基本题型借助高考题、典型题,让学生“会套题”。
3.加强学生四项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答题思路进行规范指导,培养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语言组织能力。4.强化卷面规范书写训练。24题第(3)小题(昌邑)
题目分析:延边无明太鱼,明太鱼加工需要从北部海域进口,加工后再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加工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从而增加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出口的明太鱼产品价格较高,国际需求量大,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销售方式和渠道日益网络化、高速化和多样化,围绕明太鱼的销售可以带动物流、电商、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整个产业对延边的社会和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阅卷标准:本题目共3分,需要答出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一个要点,凡能答出出口创汇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经济效益等均得1分。促进经济发展不得分,带来集聚效应不得分,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得分。第二个要点,凡能答出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等均得1分。社会效益明显不得分,形成品牌效益不得分。第三个要点,带动物流、电商、贸易、相关产业发展等均得1分。带动基础产业发展不得分,完善基础设施不得分。
存在问题:1.就问答问,不具体。如促进(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审题不清,答错方向。有不少学生回答了发展加工业的措施,如加强国际市场的拓展、大力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拓展交通、发展科技、增加投入等。3.画蛇添足,同时答上的生态方面的,如导致过度捕捞、破坏渔业生态等。
教学建议:1.审题审题再审题,确保答题的方向要正确,材料的用途要把握,绝大部分材料是有用的。2.要明确和学生交代,“就业及居民收入”是高中地理问题中最重要的“社会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是个很不具体的表述词。3.设问动词要引起重视,如“分析、说明、简述”等,要教会学生在这些动词下如何准确答题才能得分。25题第(1)(2)小题(诸城)
25题(1)(2)问以“修桥建桥”为主题开展设问,情景、设问新颖,情景与设问契合度高,设问小切口,重点考查学生用地理视角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个设问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阅卷标准
25.(1)泥沙(流水、河流)淤积(堆积、沉积);河谷(河床)抬(升)高;埋没下桥(下桥交通功能丧失、下桥交通能力降低);(修建上桥、桥上修桥)恢复(两岸、东西)交通,但“恢复南北交通”不给分。每个要点1分
25.(2)峡谷高差(相对高度)大;坡度大(陡);桥墩高度太高(工程量大,难度大);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滑坡多发、地质灾害多发),但“泥石流多发”、“地质条件不稳定”不给分;建桥墩对河谷生态破坏大(建桥墩对河谷自然环境破坏大、有利于保护河谷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河谷自然环境),但“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不给分。其中:峡谷高差大;坡度大;桥墩高度太高(工程量大,难度大)3点为必答点,每点1分,若答出“坡陡谷深”给2分。后2点答出其中1点给1分,都答出也只给1分。
二、学生答题出现的主要问题
25(1).很多同学能答出“河流含沙量大”但不能直接推出导致“泥沙沉积,河床抬升”,而得分点恰好出现在后两者;河床抬升,多数同学答成水位升高,不准确;淹没下桥或下桥交通功能丧失有一半同学能答出,但有些同学答成通航功能下降,不得分;“恢复两岸交通”基本上没有答出的,有个别同学写成恢复南北两岸交通,属于审题不细。从本题看,学生的语言太口语化,不规范,希望老师在讲评中强调语言的专业性,规范性。25(2).此设问总体得分率很高,出现的问题较少。其中坡陡谷深,工程量大,难度大,成本高基本都能答出,用词也较准确。但建设建桥墩对河谷生态破坏大,很多同学写成对植被的破坏,保护植被多样性,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等等。教学建议
1、转变复习备考的认识。一轮复习的目的之一是“夯实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基本技能,如信息获取和解读的技能”、“基本方法,如审题的方法”。
2、提高地理备考复习的站位。地理高考评价已经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目前是“能力立意”与“核心素养立意”双侧重。地理教师要提高地理教育教学的学科站位,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在抓实抓好“知识掌握”的同时,狠抓“过程与方法”“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培养”。
3、课堂教学讲练结合,做题、讲题之后给学生留足反思总结的时间与机会。督促学生不断的回看、反思错题。
26题第(1)小题(昌乐)试题分析:
该题设问为“分析大通县成为高品质沙棘果产地的自然原因。(6分)”,考查重点内容为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该题通过小切口——“高品质”的自然原因分析,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此外,从图表、文字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该题中也体现的非常突出。该题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该题选材新颖,立意好,考查角度好,难易适中,有很好的区分度。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审题出现偏差。没有抓住“高品质”这一关键词,审成“适合沙棘果生长”的原因,错误地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四个方面去分析。
区域定位不准。误认为此区域为西北内陆地区。
规范表达不严谨。答案组织前后矛盾,或者无因果、逻辑关系。如:纬度高(应该是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
答案要点本身出现错误。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等。
综合思维能力有待再提高。很多学生仅答了2-3个要点,思维综合性、全面性不够。
26题第(2)(3)小题(寿光)
两个小题一共10分,平均分5分,现在就阅卷中两个题出现的情况分析如下:
第(2)小题,1、审题不清:问的是打造“世界沙棘谷”的有利条件,有不少考生只是针对本区沙棘生长的有利条将进行了描述。而原材料中提到了“集沙棘保护、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这样的关键词,就说明本题要分析的有利条件不仅仅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另外有的考生回答的内容为打造“世界沙棘谷”的影响,也是不符合题意的。
2、回答不全面,主要是分析原题给的材料不到位。“分布着约10万亩天然沙棘林”得出答案第一点,“生产的沙棘果品质优良”得出第二点,由“其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得出第三点,由“伊纳维康投资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得出第四点,由“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得出第五点,由“组织当地藏民”及图片资料得出第六点。
第(3)小题,问题没有理解到位,有比较多的考生只抓住了“生态脆弱”这个关键词,不断地强调生态保护方面的措施,没有注意到还要“脱贫”,还要发展经济,还要稳定社会。也有的考生出现相反的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第二篇: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分析
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三年级科学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校三年级共32人参考,合格学生25人,合格率达78.1%以上;优秀学生13人,优秀率达40.6%。最高分92分,平均分为70.9分。
二、试题情况
本次试题主要有这些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连一连及简答题。所出题型含盖了本学期期中考试前的所学内容,范围广泛、坡度平缓,无偏题怪题。
三、学生得分分析
1、阅读观察积累共20分,每个空1分。学生在做填空题时,写较多的错别字;学生在填“我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时,出现的错误较多;“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填得颠三倒四,失分较严重。
2、判断题共18分,每题2分。这个题学生普遍做得比较好,正确率较高。
3、选择题24分,每题2分。学生在做题时,有的存在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不认真读题很马虎。第8、9、10小题属于五年级科学知识范围,这题大部分学生只得了一半分,分较严重。
4、实验题11分,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实验现象,完成的不错。
5、连一连题共12分。根据平时的演示实验课连出相对应的现象,整体情况良好。
6、简答题共15分。学生基本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体。失分情况不严重。
四、反思及建议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们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纵观《科学》试卷,我们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题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科学思维及科学观察在考试中体现不充分。
2、题量偏少,往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做完了。
3、填空题太多,只考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却没有考出对知识的应用。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答题情况
此次期中考试我班60人全部参加考试,平均分80.9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6%,最高分:90分,最低分:67分,90分以上15人,80到89之间10人,一人80分以下。
二、试卷分析。
试卷从基础知识、日积月累、课内外阅读、作文四个部分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有拼音的考察,生字的掌握学习是在阅读中进行的,离开了阅读,语文就成了无本之木,于是阅读中的积累,阅读中的理解,阅读中的运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写作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两题任选一题,写景记事皆可,内容广,不完全限定学生,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最好水平,同时还让学生学习审题,很符合中年级学生特点。
总言之,整份试卷既有知识的检测,又涉及到能力的评估,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和短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题量适当,题型丰富,是能较为全面的检查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份优秀试卷。
三、答题情况
第一大题:
1、看拼音写词语: 正确率较高,全班有7人没得满分。同学们书写的也很美观。
2、给多音字注音:全班8人全部正确,其余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错误,错误最多的是“涨”,这个字学生没学过。
3、组词:全班7人错误,错的最多的是“躁”组词,然后“辩”组词错误多。
4、按要求写词语:全班7人错误,其中“站得()”错的最多。
5、照样子写句子:两个人错误,均是拟人句不会写。第二大题: 全班只有一人写错。第三大题:
(一)、课内阅读: 大部分学生得分为七分、六分,错误最多的是3小题—写写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
(二)、课外阅读: 满分14人,其余学生6人扣2分,其余不等,这道题错误对多的是第3小题划看到的和想到的。第四大题:
(一)、口语交际: 全班十五人满分。
(二)、全班作文均在20分以上。四:存在问题:
通过对试卷的评价与分析,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学生日常读书量小,不能学以致用;
二、平时没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机械背诵,错字多。
这在古诗、积累题中尤为突出,古诗背了不少,但不解其意,背写出来的诗七个字就有六个错字。不仅是古诗中,在其它的题中,错别字也是造成大量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本次试题,还反映出了学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的能力和习惯较差。表现积累题中有的学生不知是没看,还是没有读懂。
五、采取措施:
1、建议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本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按照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不仅要抓好主体课文教学,更要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阅读课和习作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悟性和耐性,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的同时,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并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加学 生积累的广度;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好书,帮助学生拓宽积累的途径。
4、素质成于习惯中。没有培养过程,就没有教育结果。教师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某些环节上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发现语言的规律,培养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独立阅读和自能作文的能力。
第四篇: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采用的是金太阳研究所的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两类题型题各占50分。
试卷主要考查了生命物质的组成,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细胞能量的供应,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基础知识。试卷整体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对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的控制。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运用分析、推理等能力,符合新教材大纲的要求。
二.成绩分析
从随机抽取的100份试卷看,最高分92分,最低分53分。试卷难度系数为0.51,区分度为0.39.
各题得分情况:
题号 1-2 526 31分值 710 平均分 42.3 4.6 6.8 2.1 6.5 3.8 3.4 三.学生答题情况 从各题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明显比上次月考时有所提高,但对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部分还不能完全掌握,尤其是遗传部分和实验部分。 部分学生对试卷中的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和提取,导致分析错误,如28题中的推测染色体周期性变化时的蛋白质的作用;对遗传实验中的数据不能准确分,如29题中的水韭的黄绿茎和深绿茎的杂交实验中子二代的数据分析;没有理解照实验的单一变量的控制方法,如第31题中实验材料的要求。 四.教学建议 五年级语文期中质量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试卷做以全面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五年级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以语文新课标为依据,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中,共有“积累运用”、“阅读时空”和“快乐习作”三大部分,从生字词的积累和应用、关联词语造句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五年级共有241人参加考试,平均分88.62分,优秀人数188人,优秀率78%,及格率97.5%,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共五道题。 第一题: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汉字。主要考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同学能正确书写,个别学生由于粗心,把“惧怕”的“惧”里面的三横写成了两横。 第二题:按要求填空。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对成语的积累情况。失分最多的是“给甫字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时,对于“嗷嗷待哺、捕风捉影”这些课外积累的词语有的同学很陌生。 第三题:选择序号填在括号里。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书写,对要求认识的字的注音以及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个别学生对“誊写”的“誊”不太认识,出现了选择性的错误。 第四题: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主要考察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有的学生对“尽管„„还„„”“不管„不管„都„„”发生了混淆。 第五题:按提示填空。主要考察学生对“日积月累”“古诗词”的背诵及灵活运用。本题学生能认真细致地写出答案,失分很少。 第二部分 阅读时空,一个课内阅读,一个课外阅读。 第一个课内阅读,直接考察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答题时写的不准确,可见学生积累知识与运用知识不够扎实、灵活。 第二个课外阅读《白雪塑像》,设计了四个问题,难度并不大,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答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部分:快乐习作。命题作文:《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发》 题目是根据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改编而来,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书写认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事例突出。个别学生虽然写出了读书名言,但事例不能够和读书名言很好地对应起来,还有几个学生不仔细读题,没有写读书名言,失分严重。 二、存在问题: 1.知识学的较死板,灵活运用起来有难度。2.词汇量不够丰富。 3.审题不够细致,读题目不认真。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阅读理解组织语言中。4.学生的书写还是有待加强。 5.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阅读上下功夫。 三、整改措施: 1.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基础。 2.创造机会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及作文书,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3.严格要求,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以及做完试卷后仔细检查的好习惯,从每次作业,每次练习开始严要求。 4.加大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和巩固,争取能让他们把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得再扎实些。 5.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整答题,努力答全面,培养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继续加强写作指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二是多提供练笔的机会,提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地要求才能达到,相信在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期末考试的大丰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第五篇: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