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1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案.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1.会阐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求三角形的角的度数).
阅读教材第P11~13,完成预习内容. 问题1 揭示三角形的内角和
1.幻灯片出示:解释“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并通过“内角三兄弟之争”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内容.
数学故事: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30°+60°+90°=180°
45°+45°+90°=180° 想一想: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也为180度吗? 问题2 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做一做
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
2.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图1 3.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A+∠B+∠ACB=180°.图2
图3 4.把∠B和∠C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会得到什么结果. 想一想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上面结论的正确性呢? 已知△ABC,说明∠A+∠B+∠C=180°,你有几种方法?结合图
1、图
2、图3说明这个结论成立.
知识探究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________. 自学反馈
1.在△ABC中,∠A=35°,∠B=43°,则∠C=________.2.在△ABC中,∠A∶∠B∶∠C=2∶3∶4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①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______个直角?为什么? ②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______个钝角?为什么? 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______个锐角?为什么?
④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至少为______.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1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解答过程见教材P12~13.例2 甲楼高16米,乙楼坐落在甲楼的正北面,已知当地冬至中午12点,太阳光线与水平面夹角为45°,如果甲楼的影子刚好不落在乙楼上,那么两楼的距离应是多少?
解:由题意知
∠ABC=90°,∠ACB=45°.∴∠BAC=180°-∠ABC-∠ACB=180°-90°-45°=45°.∴BC=AB=16.答:两楼的距离是16米. 活动2 跟踪训练
1.△ABC中,若∠A+∠B=∠C,则△ABC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A.一个锐角 B.两个锐角 C.一个钝角 D.一个直角
3.在△ABC中,∠A=80°,∠B=∠C,则∠C=________.4.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活动3 课堂小结
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三角形中内角的度数.
【预习导学】 知识探究 180° 自学反馈
1.102° 2.40° 60° 80° 3.1 1 2 60°
【合作探究】 活动2 跟踪训练
1.B 2.B 3.50° 4.20°、60°、100°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1.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1)
主备:崔友丽 王维玉 审核:崔兴泉
课本内容:p126—p127
课前准备:
刻度尺、三角板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逐渐由实验过渡到论证。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一.自主预习课本p126—p127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 回顾课本p126—p127思考下列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2、那么如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回忆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画图
②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③分析、探究证明方法。
4、要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观察图形,三个角间没什么关系,能不能象前面那样,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呢?拼成什么样的角呢?
①平角,②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5、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上述两种角,就要在原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如何把三个角转化为平角或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呢?
① 如图1,延长BC得到一平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1=∠A。
② 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③ 如图2,过A作DE∥AB
④ 如图3,在BC边上任取一点P,作PR∥AB,PQ∥AC。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2、六、布置作业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本内容:P127-P65例
1、例2 课前准备:三角板 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2、.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及其应用。
3、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学习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学习难点: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应用。
一:自主预习课本P127-P65例
1、例2,完成课后练习题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回顾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大家来回忆一下:它的证明思路是什么?
2、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那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呢?
三角形的一边与()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教师活动:∠1是△ABC的一个外角,∠1与图中的其他角有什么关系呢?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
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导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corollary)。
因此这两个结论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它可以当做定理直接使用。注意: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时,一定要理解其意思.即:“和它不相邻”的意义。
4、练习
B
已知:如图,求∠C的度数。
C 75A
E5、例题分析,拓展思维
D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 AAD∥BC
CB2、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360。
三、巩固练习:
四边形的四个外角和是(),并说明理由。
1、已知:如图,五角星形的顶角分别是,,C
求证:∠A+∠B+∠C+∠D+∠E=180
DB
EA
议一议:
有的 同学想连结CD,把五个角“凑”到内,他的想法可行吗? 小组讨论,尝试证明
2、如图:已知,在⊿ABC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为边 AC上的一点,延长BC到点D,连接DE,证明: 1﹥ 2
点拨:看到要证两个角的不等关系,会让我们想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2,但此题中的∠1和∠2却不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所以我们应找到一个间接量来牵线搭桥,那么可以找谁呢?
A1BD⌒⌒2EC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课本P94 随堂练习1
2、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个锐角。
3、如图:求 A+ B+ C+ D+ E+ F?
4、△ ABC中,BE为∠ABC的平分线,CE为∠ACD的平分线,两线交BA于E点。你能找出∠E与∠A有什么关系吗?
六、布置作业
CDE
第三篇: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我将从如下方面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 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 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角度计算和简单推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发展学生的合 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证明做好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 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并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为六个环节:)
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1.情景激趣 引出课题”的环节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让学生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此我设计了“2.自主探索 动手实验 ”“3.讨论交流 尝试证明”以下两个环节。定理的掌握必须要有训练作为依托,因此我设计了“4.应用新知 巩固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了“5.‘渔技’大比拼”这4道习题既含盖了方程的思想又包括了整体的思想,还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反证法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回顾使人记忆深刻,反思促人进步。在“6.畅谈体会 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我选择从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 回顾反思和作业补充。我认为学生要从一堂课中得到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比知 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数学方法,数学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物拼图与说理论证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以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感悟方法、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练习的设计起点低、范围广、有梯度,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树立大数学观,把课堂探究 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课与课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基。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参与活动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练习除注重基础外 并进行了延伸。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在参与活动中去思考,收获不大。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如下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关注:
1、关注学生探索结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2、关注学生说理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期待人人都能学有 所得,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认识,希望得能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角形的内角》教案设计2
三角形的内角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2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学手段:折纸,拼角,多媒体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二个由硬纸片剪出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
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ABACB180
图2 4 把B和C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会得到什么结果。
二想一想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呢? 已知ABC,说明ABC180,你有几种方法?
归纳总结如下:(用幻灯片逐个展示)
证法一:作BC的延长线CD,在△A B C的外部以C A 为一边,CE为另一边作∠1=∠A.则 C E∥B A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2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B C A +∠1 +∠2=180° ∴ ∠B C A +∠A +∠B = 180° 证法二:过点A画DE∥BC
∴∠1= ∠B,∠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1+ ∠BAC+ ∠2=180°(平角定义)
∴∠B+ ∠BAC+ ∠C=180°
证法三:在BC上取一点D,过点D画DE∥BA,DF ∥CA
∴ ∠BDF= ∠C,∠EDC=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DF=∠DE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DF+ ∠EDF+ ∠EDC=180 °
∴ ∠A+ ∠B+ ∠C=180
° 证法四:过点C作CD ∥BA
∴ ∠ACD= ∠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D+ ∠B=180 °(两直线平行,同内角互补)
∴ ∠BCA+ ∠ ACD+ ∠B =180 °
即∠BCA+ ∠ A+ ∠B =180
三、练一练
1.例题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2.练习一:
在三角形ABC中,(1)∠C=90°,∠A=30 °,则∠B= ;(2)∠A=50 °,∠B=∠C,则∠B= ;
(3)∠A—∠C=25 °,∠B—∠A=10 °,则 ∠B= 3.练习二;课本P74,练习1,2 4.补充练习
。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7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 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3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4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四、小结
学会了一个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
五、作业:P76 1,2,3,4,5
第五篇:《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探究,并利用多媒体去验证学生的结论,最终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为什么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何奥秘?”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实际操作,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观察到剪拼、折拼的过程,进一步验证探究结论。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和简单的判断题。第三层练习是求特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真正做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点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多次利用超级画板、flash动画,从开始的激趣引入、观察猜想,到后来的数据验证,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另外,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询问、点拨、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组织如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还需更具体的指导,以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让合作探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