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
5.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导学案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教师寄语
学前预习案
1、复习知识点:平角、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2、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
3、预习第五章情景导航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知识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二)能力训练要求: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证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论证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新颖、有趣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自读文本,自学感知
1.结合课本情景导航,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思考后小组展示。2.结合探究过程思考如何证明。并将证明过程整理出来,思考后小组展示。
三、答疑解难,精讲点拨
1、写出证明过程
2.你还能用哪些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呢?
3.由下图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你还发现了什么?写出你的发现并证明
四、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如图,AB//CD,∠ABD与∠BD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O的度数.2.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外角∠EAC,∠B= ∠C.求证:AD∥BC.五、课堂小结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在几何证明中,辅助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解法也不同。
六、当堂检测
1、已知:如图,在△ABC中, ∠1是它的一个外角, E为边AC上一点,延长BC到D,连结DE.求证: ∠1>∠2.2、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A = 60°,∠C=70°。求证:∠ADE = 50°
3、△ABC中,已知∠A:∠B:∠C=3:2:1,则∠A=___ ° ∠B=___ ° ∠C=___
拓展延伸
1、AD、AF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已知∠B = 36°,∠C = 76°,求∠DAF
2、已知:如图,∠ACE是的△ABC外角, BD,CD分别是∠ABC,∠ACE的平分线,BD和CD相交于点D.求证: ∠A=2 ∠D.
第二篇: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比等于它们夹角的平分线分对边之比。已知:如图8-4甲所示,AD是△ABC的内角∠BAC的平分线。
求证: BA/AC=BD/DC;
思路1:过C作角平分线AD的平行线,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证明。
证明1:过C作CE∥DA与BA的延长线交于E。
则: BA/AE=BD/DC;
∵∠BAD=∠AEC;(两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AD=∠ACE;(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D=∠CAD;(已知)
∴∠AEC=∠ACE;(等量代换)
∴AE=AC;
∴BA/AC=BD/DC。
结论1:该证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思路2:利用面积法来证明。
已知:如图8-4乙所示,AD是△ABC的内角∠BAC的平分线。
求证: BA/AC=BD/DC
证明2:过D作DE⊥AB于E,DF⊥AC于F;
∵∠BAD=∠CAD;(已知)
∴DE=DF;
∵BA/AC=S△BAD/S△DAC;(等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BD/DC=S△BAD/S△ABCDAC;(同高时,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
∴BA/AC=BD/DC
结论2:遇到角平分线,首先要想到往角的两边作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或菱形,其次要想到往角的两边作垂线,构造翻转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第三,要想到长截短补法,第四,你能想到用该定理解决问题吗?
第三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
9.2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案例
学校:野鸡坨镇丁庄子初级中学
学科:数 学
姓名:田 明 时间:2018年5月
9.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案例
一、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性质,平角的定义,为这节课中三角形内角和的推理起了铺垫的作用,这节课也为后边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三角形内角和在整个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证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验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评价学生的“说理”过程和水平时不应要求形式化的推理格式,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说明理由,只要清楚、正确即可。
2、经历实验活动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几何问题的演绎推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内角和的证明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一:三角形一共有几个内角
问题二:老师手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那么是不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问题三: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验证新知
1、探索
(1)小学我们是如何验证这个结论的?
(2)实物展示台展示,三角形发生变化,但是内角和总是180。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为下一环节的推理作好准备。
2、引导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命题的结构,知道命题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并且知道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说理,那么怎么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2)
已知:如图,ΔABC.A+∠B+∠C=180
求证:∠
(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地方存在着180的角?①平角或邻补角;②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说明理由的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书写。)
(3)合作交流
是否还有其他的说明理由的方法?
(平角)
(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过边上一点非顶点作)
(从三角形内部一点作)
(三条平行线也可)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用多种方法说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一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一个命题正确性可能有多种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确信该命题的正确性。
(4)经过说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作为定理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几何语言:
(三)例题讲解
例一:如图:
在ΔABC中,∠A=30,∠B=65,求∠C的度数。(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再规范书写格式)
(四)课堂练习
B=62°24′,∠C=28°52′,求∠A的度数。
1、在ΔABC中,∠
C=36°,∠A与∠B的比是1:2,求∠A,∠B的度数。
2、在ΔABC中,∠ C=42°,∠A=∠B,求∠B的度数。
3、在ΔABC中,∠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及其证明方法 2.转化的思想 3.运动的观点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105页A组1/2/3.四、板书设计:
9.2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说明理由: 延长BC到点D,作CE∥BA CE∥BA ∴∠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5相等)∠ 3+∠4+∠5=180°(平角的定义)∴ ∠1+∠2+∠3=180°(等量代换)
3、几何语言: 在ΔABC中
∠A+∠B+∠C=180°
∴
第四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说课稿
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乔素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内丘县内丘镇中学的教师乔素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章第五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课时。其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简单运用。它是在学生对一些几何结论有了直观认识,并会简单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以及规范证明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求角的度数的有力工具,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着教学目标应科学简明,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简单运用;初步体会辅助线在证明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剪拼三角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其证明思路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索方法;通过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合乎情理的表达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与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并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操作、归纳、推理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探求欲望,但是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三. 教学设计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设疑诱导”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2.学法(1)动手操作(2)合作交流(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因此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素养为目的教学过程。采用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探讨、启发,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新知、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活动探究→实践运用→小结反思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我通过一段动画引入课题,由动画中三个小动物的争论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大小的问题,让学生作出评判: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在学生评理说理中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探究。由此引入新课,既提出了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个内角剪下,然后将剪下的三个内角随意的拼接在一起,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在探讨各种拼图的方法后派代表展示拼接的图形,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拼接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度量得到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但是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有时候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要高于或低于180°。此时,教师适时说明:通过观察剪拼得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会存在误差,命题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来验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
由剪拼三角形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到添加辅助线证明这个定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做了铺设台阶,化解难点的处理。先让学生指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用符号表示命题,发展他们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然后对照刚才的拼图过程,尝试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出所拼接的实物图。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
几何图形描绘出来之后,师生一起探究证明思路,先引导学生观察在刚才的拼接过程中∠1和哪个角相等?这两个角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它们的位置关系与等量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射线CE与线段AB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引导他们说出探究1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延长BC到点D,过点C作射线CE∥AB.这样就可以借助平行线的性质将∠A移到∠1的位置,将∠B移到∠2的位置。(此时,教师即可给出学生辅助线的定义、作用,以及作辅助线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尝试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回指导。有一部分学生写证明过程有困难,可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完成之后让多名学生口答自己的证明过程,培养他们说理有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师生共同评议,订正,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学生的证明过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把三个内角凑成一个平角来证明,而有的学生则借助“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不同的证题方式,我及时进行肯定与鼓励,3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规范证明过程,给出证明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学习有章可依。
探究2的思路分析和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由学生类比于探究1的步骤合作交流后独立完成证明过程。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对证明的格式、方法和步骤,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去逐步理解和掌握。
对于探究3,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的图形,说出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证明过程让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探究完成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即通过添加平行线,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或者转化为一组同旁内角来证明。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其他证题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及时的表现。
通过学生的思考、争论达到思想上的碰撞,激发新思维。本节课的难点也会趁此而突破。
3.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新课标提倡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推理证明完成之后,我设计了一组题目来巩固所学定理。首先是例题1的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师生一起理顺思路,规范格式。
其次是基础练习。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做一做,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推理论证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4.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回顾本节知识脉络,请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我 4 们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
5.布置作业
分层次留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和进步。
6.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比较好的,主要体现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例如:证明方法的发现和小结等。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了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教学中,我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是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的表扬学生,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存在,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机会。
总之,本节课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他们的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结论解决问题。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图,假如你正站在金字塔下,现有用于测量角的量角器,但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在不允许人攀爬的情况下,你能想办法得出某一个侧面的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
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测出侧面三角形底边的两个角后,求出塔尖处的侧面角。进而引出三角形内角、内角和的概念。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一幅三角板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两个三角板的内角和。
教师引导语: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相同吗?它是多少度呢?能否用你准备好的三角形验证一下?
(2)测量已准备好的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最基本的测量的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数”的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定理,逐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直观的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活动二:实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教师引导语:除了测量,你利用手中的三角形,还有别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
预设学生1:用剪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分小组做拼角实验。
(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拼图,并说出理由。
归纳:可以搬一个角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说理,也可以搬两个角、三个角用“平角定义”说明。引导学生合理添加辅助线(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为书写证明过程做好铺垫。
预设学生2: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若没有,教师适时引导:是否可以通过折纸的方法验证呢?)预设学生展示: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
(1)
(2)
(3)
(4)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折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形”的方面直觉感知三角形角的变化与内角和的关系,让学生产生需要,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主动去解决问题,主动去证明,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为证明从“形”的方面提供思路。从拼合的图形中学生不但能直观的看出辅助线与边的关系,还能寻找出严密的逻辑证明方法,从而为证明的引出打下伏笔。活动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引导语:通过实验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有怀疑吗?但这些还不够,数学中的真命题都需进行严谨的说理证明后,从能称之为定理。实际上前面的剪拼和折纸实验已经为我们的证明提供了思路,你发现了吗?接下来同学们分小组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真命题。活动内容:
(1)小组合作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2)每小组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组同学想的方法多?(证明前,教师引导学生把命题证明题的已知、求证写出来)
已知:如图,△ABC。求证:∠A+∠B+∠C=180°
预设学生展示1: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AB.则 ∠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C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CB+∠ACE+∠ECD=180° ∴∠A+∠B+∠ACB=180°(等量代换)
即:∠A+∠B+∠C=180°。预设学生展示2: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作∠ECD=∠B.则:EC∥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CB+∠ACE+∠ECD=180°
∴∠ACB+∠A+∠B=180°(等量代换)预设学生展示3: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AB.则 ∠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BC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B+∠ACB+∠ACE=180°
∴∠ACB+∠A+∠B=180°(等量代换)
预设学生展示4:也可以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然后过这一点分别作另外两边的平行线
如图,在BC上任取一点D,过点D分别作DE∥AB交AC于E,DF∥AC交AB于F ∴四边形AFDE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BD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DF=∠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BDF+∠EDF+∠EDC=180° ∴∠A+∠B+∠C=180°(等量代换)
师总结:非常好,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推理的过程,得证了命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真命题,这时称它为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展示证法的多样性。通过定理的证明使学生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渗透“最优化”思想。
三、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并找代表展示
(1)在△ABC中,∠B=58°,∠C=60°,则∠A的度数等于多少?(2)在△ABC中,∠C=90°,则∠A+∠B=?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或钝角?
(3)在△ABC中,∠B=∠C=1/2∠A,则∠A的度数是多少?
(4)在△ABC中,DE//BC,∠A=50°,∠C=70°,求证:∠ADE=60°
设计意图:设计四道阶梯式题型,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抓住“双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3)(4)题是提高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发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突破重点.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都做了怎样的探索呢?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请大家说一说。(从知识上来说,同学们都会总结的很好。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通过实验分析初步论证问题,最后通过推理证明解决了问题。从思想方法来说,我们“数”和“形”两方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