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捅 马 蜂 窝》简案 武汉六中 严静
《捅 马 蜂 窝》简案
武汉六中 严静
【教学目标】
1.培养情节概括的能力。
2.通过阅读领悟生活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恰当的主问题引导学习过程,完成记叙文情节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对情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概括,完成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学设计】
1、从教的方面,抓住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层面把握情节。
2、从学的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丰富性。3、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言明目标。
二、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自由、大声朗读全文。
思考:作者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我”捅了马蜂窝;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笼而统之概括,粗线条把握似乎很容易,但是“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这个道理就像一张标签贴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的内心还未真正感受到为什么 “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不妨静下心来,再读读课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三、合作交流,分角度概括。
主问题一:作为一位读者,你看到文中的小男孩在“捅马蜂窝”事件中,有哪些行动?请从读者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二: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只小马蜂,你和你的家族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马蜂”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三: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在捅了马蜂窝,给马蜂家族带来伤害的同时,内心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从“我”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四、探究目的,概括主旨。
主问题四:回顾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说“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自主探究:回顾前面的多角度概括的过程,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五、回顾过程 总结方法
小开端,大力量
武汉市教科院 梅晴
阅读课,历来是最好上,也是最不好上的。说“好上”,是因为读读文章,讲讲文章,一节阅读课很快就完成了;说“不好上”,是因为阅读课上了很多年,学生在阅读考试中仍然问题百出,不知从何下手。阅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学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离开老师以后,能独立面对陌生的文本。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实稳重。这次研讨会的价值,正在于引导我们从“小处”开始思考,如何将每一堂阅读课上得有实效,如何将每一堂有效的阅读课联系起来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改变阅读的现状。任何一种大变化,都有赖于小元素的改变。
基于以上要求,来看今天的课,我们就能找到一个着眼点。
一、目标的单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今天这堂课从小处着眼,抓住了一个目标——培养情节概括的能力,在从不同角度概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第二个目标——通过阅读领悟生活道理。
我们听过太多的公开课,总是按照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提出一大堆目标。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太多的目标,尤其是初中生,特别是起始年级的学生,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合理的要求。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使学生能力逐步得到提升。阅读诗歌长期发展的过程,许多完成单纯目标的课组合在起来,就可以完成更大的目标。《捅马蜂窝》是一篇记叙文,可以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学习记叙文阅读的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也可以借助文本学习很多阅读记叙文的方法,但是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的探索过程也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个目标是比较合理的。所以这堂课的教学选择了概括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概括能力也有很多种,可以概括情节、可以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可以概括作品的主题……在前期准备课的过程中,也曾构思过在一堂课中完成不同层面的概括能力的培养,但是试验下来,觉得还是有浮光掠影之嫌,无法做到深入。几经调整,目标越来越小,对文本的挖掘也越来越深。其他层面的概括能力的培养再借助其他的文本去完成。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做到单纯,才能谈到合理。
阅读方面,课程标准提出的考查要求是:考查学生在要点概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作品感受、内容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由此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分析综合进行概括,这是阅读的基本功,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记叙文的过程中,概括能力则更加重要。而在教学现实中,我们看见大多数学生在提取、筛选信息方面可以做到引用原文,但“概括”确实是个难点。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们在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不懂得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不懂得找准概括的角度、不懂得同意陈述的对象、不懂得运用相同的句式……针对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做到合理。这堂课就是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因此是合理的。
二、流程的清晰——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了学习流程。围绕“情节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教师将学习过程分为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从教的方面,抓住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层面把握情节。从学的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且看这四个主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一:作为一位读者,你看到文中的小男孩在“捅马蜂窝”事件中,有哪些行动?请从读者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二: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只小马蜂,你和你的家族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马蜂”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三: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在捅了马蜂窝,给马蜂家族带来伤害的同时,内心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从“我”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四:回顾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说“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是很简单的,学生在初读时期就会很容易的得出事情——捅马蜂窝,说明的道理——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这也是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常犯的毛病——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浅阅读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就是浅表层面的通识性答案。
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形成一种阅读流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挖掘“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这条道理所包含的多重原因和丰富情感。这样的阅读流程才能让学生从文本的“皮肤”进入文本的“核心”,由表及里找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真正能触动孩子内心的东西都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在那些细致的描写中。
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堂语文课下来,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下几十个,枝枝蔓蔓、零零散散,有时候甚至被孩子的答案牵走了方向,偏离了教学的目标。所以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堂课的诸问题的设计做到不枝不蔓,就是因为主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主问题之下的问题如何设计就要靠对学情的了解和预设了,还要看课堂讨论的进程来做适当的调整,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而进行。所以这堂课听下来,一气呵成。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目标而提出,所有学习环节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
三、方法的领悟——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结果。
最高明的指导是无痕指导。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还是希望通过学习来引领孩子们提升概括的能力,摸索到一些概括的方法。但教师并不是讲方法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走在过程中让学生慢慢领悟。
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情节之后,学生慢慢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而探究这一主旨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对文章情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概括、探究,由表及里地明确主旨。
请听教师的总结语:
“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概括,我们突然发现: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作者的描写竟是如此细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概括情节,归纳出的内容都惊人一致地指向主题。在概括情节的过程中,我们也正是在概括了“我”的行为变化和马蜂的遭遇的基础上,概括了“我”的心理情感变化,进而明确了主旨。不难发现,这三个角度既在结构上并行展开,又在内容上逐层深入。在情节的行进中,故事牵涉到的人或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一些生活道理,记叙文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如果每次阅读,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去研究文本的内容,我们能获得的就不止是只言片语的结论,而是文本对心灵的撞击。”
学到这里,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记叙文的学习,需要抓住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才能抓住主旨核心;原来记叙文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入手;原来概括记叙文情节在表达的时候应该保持同一个叙述角度才能前后连贯。学生恍然大悟之时,正是有所收获之机。这也正是这堂课要达到的效果。
四、氛围的营造——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保障。
我们也可以关注到,在这堂课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非常好。或鼓励、或安抚、或引导、或调侃……小小的对答之间,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愉快的。这样的气氛的营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心态的平稳。
请听听老师说过的这些话语:
同学们初读课文,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找到了主旨句。笼而统之概括,粗线条把握似乎很容易,但是“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这个道理就像一张标签贴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的内心还未真正感受到为什么“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不妨静下心来,再读读课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概括的时候,我们不妨按照捅马蜂窝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的顺序来一起看看。
从读者的角度来概括情节,应该是最容易的吧,我们继续——
如果每次阅读,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去研究文本的内容,我们能获得的就不止是只言片语的结论,而是文本对心灵的撞击。
老师的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对孩子勇于探索,深入挖掘有着很大的帮助;老师的细致安宁、抽丝剥茧式的阅读方式又对孩子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想起中国好声音里的光头平安——“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阅读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地、用心地去倾听文本内心的秘密,才能找到最核心的东西。而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积极的阅读环境,教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阅读课堂有时候就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室,我们教师就像是心理按摩师,能否将孩子的心理状态调理到最利于阅读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术。孩子的阅读心态是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果孩子的阅读状态永远是“文字只能进入眼睛无法进入心灵”,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失败的。
所幸,今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捅马蜂窝的过程,也经历着心灵被触动的过程,在文字进入眼帘的时候,文字也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阅读,使我们的心与心在这里交流。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但这一切都始于一个小的开端——教学目标的单纯,这也正符合一个科学家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个地球。
第二篇:《临死前的严监生》简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感受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感受作者夸张的讽刺手法。
3.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夸张的讽刺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印象”严监生:
1、介绍《儒林外史》,引入课题。
2、从阅读提示入手,植入严监生“有钱”的印象。
3、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4、摄入严监生“临死前”的一幕
(二)“吝啬”严监生
1、从对严监生招牌动作的品读入手,以“感受病重”
2、“感受牵挂”
3、“感受吝啬”,感悟到严监生的表现与一般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三)“传神”严监生:
1、改编文本,至聚焦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
2、举一反三,揣摩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内心形象。
3、感悟吴敬梓先生对人物传神的、匠心独运的描摹。
(四)“经典”严监生
正是作家吴敬梓对人物的传神刻画,才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活了起来。“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强烈地讽刺了这个临死不忘两茎灯草的守财奴,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吝啬鬼。
一茎灯草不灭 两根指头不倒 横批 吝啬
课后作业:
1、读《儒林外史》,感受书中其他人物形象和吴敬梓对人物的传神描写。
2、搜世界文学长廊中的“四大吝啬鬼”,与严监生比,评一评谁才是“吝啬鬼之首”。
第三篇:简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揣摩诗歌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的济世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点拨、想像,感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赏析,对诗人情怀的深度把握。通过讨论探究,点拨分析,感悟联想情同身受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创设:插入自动播放10张草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2、提问:由题目获得哪些信息?秋风吹破茅屋的事件,并引出“歌”体裁“歌行体”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诗歌 感受诗韵
出示朗读诗歌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听读诗歌 播放胡乐民朗诵表演 朗读挑战赛。
三、译读诗歌 感知诗境 出示译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翻译 质疑释疑
用四字词语概括
描述眼前展现的几幅画面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1)感知诗人处境心境
(2)思考问题凄风冷雨透心凉,此时诗人的愿望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精神品质?(3)诗人推己及人的感情抒发为什么如此自然?
五、赏读诗歌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进行赏析。温馨提示 默读品味语言,自主批注好词好句,提高鉴赏能力。如:(1)、“号”、“卷”、“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运用;
(2)、对“叹息”的理解;
(3)、最后一段的名句赏析。(表达方式、思想感情)
六、梳理杜诗 构建形象
出示《望岳》《春望》《登岳阳楼》
七、穿越时空 采访诗人
八、当堂练习反馈提高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
(二)、你会填写杜甫诗词名句吗
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读书破万卷,()。
4、朱门酒肉臭,()。
5、窗含西岭千秋雪,()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
九、课堂总结 引领向前
十、推荐作业 巩固提升
A类:默写全诗,自选角度赏析美点。
B类:默写最后一段并赏析本段的两句话。
第四篇:丑小鸭简案
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代 来丹丹
预设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准新字组成的词语;会正确书写“鸭、鹅”两个字,发现“鸟”部在两个字中大小不同。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丑小鸭因为丑而受尽欺负,体会丑小鸭孤单、害怕的心情。初步懂得无论遇到什么遭遇,都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对美好的向往。
教学课时安排:本文预设2课时完成,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安排:
一、揭题导入,认识作家 1.出示课题,读准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进入童话世界,去认识“丑小鸭”。2.简单认识作家安徒生。简单看看安徒生的作品。3.写“鸭、鹅”两个字。
二、认读字词,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要求大声自由朗读,把生字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2.检查字词。
三、研读课文,体会“丑”(2-4自然段的学习)
1.初识丑小鸭。(研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丑小鸭外形的句子)
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通过仿说练习,与别的小鸭子作比较,指导好朗读。2.体会丑小鸭孤单、害怕的生活。(研读第3、4自然段)
(1)找找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找句子。交流。
研读句子: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指导读好“咬、啄、讨厌”。想象说话,他们还可能怎么对待丑小鸭?体会他的丑给他带来的孤单,体会丑小鸭家并不温暖。
研读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随机指导“讥笑” 丑小鸭白天躲起来,他躲谁,躲什么?他为什么要躲呢?他害怕!指导朗读。体会丑小鸭害怕。
四、引读课文,渴望“美”
1.丑小鸭的处境那么糟糕,他是怎么克服的呢? 师生交流讨论。
2、引读第5自然段。
体会丑小鸭“又惊奇又羡慕”的心理。
3、后来,丑小鸭真的变成了天鹅,出示图。
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丑小鸭的世界。
第五篇:桂林山水 简案
桂林山水
一、导入
1、昨天晚上,祝老师又把课文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桂林的山水啊就浮现在我的眼前,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滋味。你们回去又读了吗?有什么感受?
2、是啊,越读越美,山水美,语言更美,你们看: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无暇的翡翠 峰峦雄伟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能读准吗?开火车读。
3、掌握得真好,这些词语在作者的妙笔下闪闪生辉。看着它们,你能想起桂林山水的特点吗?(板书: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4、诶,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话你会用文中的哪一句?【板书:甲天下】
二、精讲第二段
1、你看,桂林山水啊天下第一,那走入这甲天下的山水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朗读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声”当然是指声音响亮,“有色”呢?(有感情)
2、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你来试试。
指导:老师打断你一下,我想问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哦,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那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一遍,(示范: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哦,你们看看那个“澜”字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还看到了海上?(滚滚波涛)多好啊!一句话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波澜壮阔,再读。
3、真好,谁来接着往下读?她读的时候我们静静的听,静静的感受。
4、读得不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5、你们能用漓江的水“又又又”说一句话。
把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的水很美吗?那如果我们来到桂林,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漓江的水真静啊!„„)
6、诶,你们跟作者想的一样啊,我们来读读文中是怎样写的。【片】 指导朗读:(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们看见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不舒服?那该怎么读?徐缓的、柔和的,读起来要比较柔比较慢。你来试试。
(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你们看。水清得连江底的沙石都可以看见,不激动、不惊喜吗?怎么表现自己内心的惊喜呢?(示范,让生学读)对,你要激动是奔放的状态;你要读惊奇的,就要稍快。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绿到什么程度呢?
诶,无瑕的翡翠啊,你们见过吗?【片】看看这就是翡翠,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把这样的翡翠称作是„„(无瑕的翡翠)。【片】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绿这么美,作者啊就联想到了„„,情不自禁地赞叹“漓江的水真绿啊„„”。这种修辞方法就是?【板书;比喻】
(4)我们看到作者笔下这么美的漓江水也会欣慰、惊喜、赞叹,齐,漓江的水„„【片】【手势和伴读】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桂林,观赏桂林的山水,也会情不自禁地诵读——【片:图片】
7、孩子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段课文写得好吗?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多余的句子。这段是不是主要在写桂林的水——漓江,对不对?那写桂林的水就写桂林的水得了,还拉拉扯扯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海”,写“水平如静的西湖”干什么?我觉得有点多余。你说呢?
(1)、你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大海、比西湖要好?是这样吗?杭州的西湖如果不好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说。(就是写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水非常秀丽。)
好像还不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这种写法就是——对比。【板书;对比】比的是什么呢?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那么漓江..你说。对了,漓江和它们都不
一样。一个事物和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什么?(特点)。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它们都不如漓江的水美,而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什么?(特点)。
8、那咱们就把各自的特点读出来,齐。
三、自学交流第三段
1、诶,你们看,就这样有声有色,课文的滋味就出来了,漓江水的美就出来了。桂林的水美山也美,咱们哪就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己来学习第三段,好不好?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第二段的?首先,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填出了描写桂林水特点的词语,这节课我们有声有色地读了描写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且把我们想象到的情景和我们的感受都讲给了大家听。这就叫做“一填、二读、三讲”,【片】,听明白了吗?自己试试怎么样?
好,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去欣赏桂林的山,静静的想、默默的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在相关的语句旁作批注,自己读吧。
2、如果画好了,你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诶,我们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指导:他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一座又像一头巨象,心中更加惊奇;一抬头,又一座山,像骆驼。他心中越来越怎样?怎样表现这越来越惊奇?(打了三个手势,一个比一个高扬)懂了吗?跟着我的手势读。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山奇的总结,听我怎么读(范读)你来。(2)“秀”是什么意思。秀丽,那就赞美它,(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你接着读。(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指导:这个“危峰”的“危”是什么意思?“危楼高百尺”,你们学过的,危楼是危险的楼吗?对,危在这里当高讲。“兀立”,直直地立着。好读吧。
栽倒下来,你不害怕吗?我挺你读得一点也不怕!(范读)你再读。谁有自信读得更好?自己站起来,大家一起读。好,请坐。
3、谁还有新的发现,看看黑板,刚才在研究桂林的水时,你们找出了作者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方法来写漓江的特点,这一段又是如何写山的呢?
生汇报,适当指导
四、合作学习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会是怎样的景象呢?齐读最后一段。
2、多美呀!(有感情地重读第一句)那这第四段写什么?你说。(是写桂林的山和水)。
3、谁也离不开谁,那是山水相依啊【板书:山水相依】。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手势画方块】一张画?
4、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手势演示展开】,再展开,叫什么?(连绵不断)现在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荡漾,走进了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提升
我们就在这幅迷人的画卷中游着游着,就跟古代的文人墨客一样,不禁诗意大发,一起来写首诗吧?
就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接下来怎么写呢?诶,看这,中间加两个词就是诗了,是不是啊?看我怎么加。(板书“水”)静静的水当然流起来是清流,(板书“流”)到处是绿悠悠的。(板书“悠悠”)把这一行读一下。)静水清流碧悠悠。
第三行呢,是奇峰(板书“峰”),一个比一个秀美,互相争着美,那叫什么?(板书“竞”)“竞秀”是什么意思?看你美还是我美!这儿呢,他为什么感觉山险呢?因为拔地而起,(板书“拔地”)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第四行呢?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三个字,对画中游。
好,整个板书读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2、(指第一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二句)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三句„„)明白没有?明白什么了?每一句诗就是每一段的内容,我们把重点词语连起来就成了一首诗。把这些紧密相连的段落连起来就是一片优美的文章,这样以来,层次就更清晰、条理就更清楚,聪明的孩子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会这样写,对吗?
六、布置作业
老师给你们留一个观察作业,认真观察你喜欢的景物,抓住特点。下次作文课,我们就学习本篇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