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见
作者:校长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4-10-11
★★★
【字体:小 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广泛宣传和彰显盐城天蓝、地绿、水清和“秀美城市、田园乡村”的地域特色,培养具有强烈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新一代盐城人,为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作出积极贡献,现就全面加强中小学(含职业学校和幼儿园,下同)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等文件为指导,以全市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全市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全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基色和城乡最靓丽的名片,充分彰显新一代盐城人的气质魅力。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地、各学校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每年创建一批省、市级节水型学校;扎实推进“无烟校园”创建活动。
4.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作用有效发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四到位”。依托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展览馆等重要环境基地和场所,为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措施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实现预期效果。
1.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处(科)室共同参与,做好协同推进工作。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环境保护等部门为指导,以培训、教研、科研为主体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机制,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强化督查考核,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对各地、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督查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2.造浓宣传氛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联合环保、规划、建设、城管、农业、海洋、卫生等部门,各中小学要主动联系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教育门户网站、校园网站等宣传平台,运用板报、橱窗、画廊、绘画、动漫、视频、微信、微电影、微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活动开展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汇总、上报本地、本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动态信息,不断造浓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氛围。
3.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中国水周”深入开展宣传,深化活动成效。近期,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双‘六个一’”活动,即:学校开展一次“我为美丽盐城献一策”征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团队会)、举办一次知识竞赛、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创意设计比赛、举办一次手工制作成果展“六个一”活动;个人开展多植一棵树、节省一粒粮、少扔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家长少开一次车“六个一”活动,坚持一月一主题,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与学校评先评优、学生入团入队和雏鹰争章、评星定级有机结合,确保取得实效。
4.健全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划。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实行分类指导,区分学校类别,分年级分学段制定出台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精心编制生态文明教育校本教材,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市教育局将定期对校本教材进行展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评选。各地、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探索更加科学、更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生态文明课程项目,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5.打造特色亮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盐城实际,努力创造盐城特色。各地各学校要充分依托、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盐城“红色老区、银色海盐、绿色湿地、蓝色海洋”的“四色”底蕴,全面展示盐城黄金海岸、滩涂湿地、仙鹤飞舞、神鹿驰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风韵,着力创建更多的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评选一批生态、低碳、环保、节能校园,不断提升和扩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盐城市教育局 2014年9月28日
第二篇:建立生态文明集镇意见
为全面促进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逐步提高集镇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集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集镇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根据中央文明办等五部门《关于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的通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经镇党委、政府同意,决定从年继续在集镇开展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为确保创建活动有序开展,结合实际,特制定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构建集镇社会和谐为基础,以集镇文明生态为主题,以整治集镇镇容镇貌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集镇文明程度,以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的要求,夯实基础、典型示范、梯次推进、全面提高。通过确保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宣传督查,从根本上推进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通过建立管理机制,倡导道德风尚,增强服务功能,稳定治安秩序,美化集镇环境,彻底解决集镇“脏、乱、差、杂、散"问题,使集镇居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集镇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集镇规划建设品位明显变化,集镇整体面貌明显改观,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集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集镇经济繁荣发展,达到新型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
三、工作步骤
l、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2、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各单位要按《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意见》要求分解任务,扎实开展创建工作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全面推进。
四、工作要求
1、确保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做好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的关键。镇里成立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充实工作力量,抓好各自的工作,做到有机构管、有人员抓、有制度促、有经费用,做到组织得力、措施务实、群众参与、成效显著。
2、明确工作责任。落实责任是做好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的保障。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镇文明办负责制定创建方案、协调指导;镇农办、镇新村办负责指导好集镇的建设、产业发展和集镇林地管理和名贵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工作;镇综治办负责指导集镇社会治安网络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镇国土资源所建设规划局负责指导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镇工商局负责指导集镇市场建设和管理;镇卫生院负责指导集镇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聂桥中学、聂桥中心小学负责指导集镇教育事业的发展;负责指导集镇林地管理和名贵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工作;镇计生办负责指导集镇计划生育工作;镇爱卫办负责指导集镇除“四害”和公厕改造工作。各相关部门对照落实本级责任。
3、加强宣传督查。宣传和督查是做好生态文明集镇创建工作的重要手段。镇文明办将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重点宣传创建活动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要加强和县文明办的沟通,积极报送创建工作动态信息。要动员集镇居民人人参与、人人献计献策,做到政府主导、居民主体。
五、创建标准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增强创建意识,把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规划,纳入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达到组织、制度、活动、经费“四落实”。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宣传教育阵地健全,荣辱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大为增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订镇规民约,成立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组织并充分发挥作用。关爱留守儿童,加强网吧管理。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学生等文明创评活动。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集镇戏台、图书室、活动中心等阵地功能健全。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和科普教育;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相关工作;积极推广农民致富实用技术;积极举办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确保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4、集镇治安和谐稳定。集镇无重大刑事案件、无影响可恶劣的治安案件,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越级或集体上访事件,无邪教、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治安防范网络健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社会治安和谐有序,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
5、公共卫生基本达标。公共场所、饮食卫生管理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学校食堂、饮食服务店等均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各类卫生设施齐全;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除“四害”活动;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符合卫生标准。
6、镇容镇貌干净整洁。以整治“乱停、乱放、乱占”为突破口,规范集镇秩序。以清理“乱张贴、乱刻画、乱涂写”为重点,美化集镇环境。加强对垃圾、污水、废气、人粪的合理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加强对集镇的环境美化,使街道两旁有树木、活动场所有绿地、单位大院有花草.7、集市环境文明有序。农村集市是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主要集散地。要着力加强农村集市的市场监管力度,扎实推进农村集市的诚信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集市的环境设施,积极培育农村集市的文明社会风尚。使集市成为文明生态集镇创建中的新亮点、推进点。
8、镇域经济繁荣发展。集镇建设规划合理,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市场繁荣有序,品位不断提高,镇域经济不断增强。集镇所在地产业具有本地特色,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集镇工商服务业发展比例不断上升,财税逐年增长。
9、其他工作有序进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无滥垦、滥挖、滥伐情况,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省级三类以上野生动植物现象。做好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到家喻户,人人参与。做好创建信息上报工作,宣扬好的做法和典型。
第三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应考虑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要按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
1月31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该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以后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总结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飞跃,必将开创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
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赋予了江西省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权力。这些政策措施,为江西创造了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的优越条件,有助于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和,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
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江西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事实证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是发展,绝对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而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不加快发展、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不行。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可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生态优势,这样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是实现江西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胡利民
软件0902班
第五篇: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计划
枫林铺完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计划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对引导人们科学地走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生态文明分为广、狭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牢记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表述,以便在生活中做到灵活运用。能力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态文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分析,拓展思维,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
三、学生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畅谈、设想、讨论、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学生主性、合作性,知识的积累性及学生们“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分析、讨论、畅想的基础上发表自身观点,学会说理。体现学生情感、情操及良性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身对本地区的发展及生态情况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活动经验。对和谐的深刻理解为探讨“生态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标:
(1)通地分析教材材料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
(2)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畅谈自己心目中的生态文明的什么样的?自己心中的生态文明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为什么?(3)通过讨论、分析与合作,让学生们将自身或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培养其全作能力及表达、汇总能力。
六、教学重点: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生态文明城市?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文明城市是什么样的?怎样将自己心目的生态文明城市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了解生态文明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生态文明问题的方法,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形态。
七、教学难点:
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是什么?、文明是什么?生态文明是什么?自身的生态文明概念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作样将合理的生态文明观点进行分类、汇总,将之条理化、理论化。
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重要时政: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了解典型事件: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及其它途径搜集有关节能减排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事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拓展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小结:①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调控,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②从公民个人角度讲,增强公民意识,增强主人意识,不浪费能源。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八、课时安排:(15课时左右)
一周一课时,一月一班会讨论,期中、期末一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