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

时间:2019-05-14 11: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一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0年3月~2010年5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

但是由干小学阶段进行数学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例题、练习,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又如:由于目前

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不够建全,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不强,学生思维求同的多,求异的少;求稳的多,求变的少。一些数学知识由于太难或太容易激不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参与度与效率。为此,这学年我们小组把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作为研讨主题,旨在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课题界定

“合作学习”简言之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学习。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存在问题:

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合作,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至少有或根本没有多项型的互动与合作方式。

努力方向:

我们拟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造,真正落实学生主题的作用,即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动手时间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二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0年6月~2011年8月

精心选择多组实验对象。

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人体体质研究中,更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实验是在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精心地选取实验对象;设置各种参照,并严格控制处理因素及实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进而可以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更易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人体体质研究中,实验的方法远比其他单纯的观察分析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它也是体质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实验各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定期检测并量化记录。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张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洁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教师大胆探索培养合作学习的新方法,开展“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堂教学展示,召开终其成果报告会。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创新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或新概念,陶行知写过《创造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大力倡导把学生活动的所有形式都与他们的智力发展,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尽管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它包括两层内容:(1)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展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为人类

进步带来变革性质的因素。(2)具有个人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中小学的创新大多属于后一层面,在教学中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体会素质教育所带来的巨大优越性。那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改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试想,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内心根本没有对英语的亲近感,而是迫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在被动地学习,又怎么能学好英语,更如何谈创新呢?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我在教学中常常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使其愿意学英语,并从中感到乐趣。主要的方法有: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讲故事、猜迷语、扮演各种小角色、相互对话、当小老师、表演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等。在上课伊始,我往往采用上述的某种方式,虽然占用4~5分钟的时间,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兴奋起来,就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我还运用激励性原则,想方设法使学生能体验成功感,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思维乐变、善变,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坚持民主教学,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著名外语教育专家H.Schuma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识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传统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保证,因为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氛围激发、培养出来。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强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否、敢做。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声严色厉,学生就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拓。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都有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若能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集体,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这

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善于启发并重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只要求学生顺从附和,片面要求学生按自己规定的模式去学习和理解,这最终将扼杀学生创造力,形成他们对成人信赖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素质、能力等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创自主性学习。基础好的要拓宽加深,基础差的要打实跟上。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不应回避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而盲目要求统一。

同时,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消除从师从众心理,我常设置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予以肯定和赞美,尤其鼓励独到见解。只要学生给出合理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能积极发言,讨论。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反映了他们的思维积极。讨论中,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一反常态积极举手争取发言,努力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其思维能力。运作关键是要选用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

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将自行解决的问题和留存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当堂巡视梳理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把自

我解决的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大声地讲出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学习习惯,激活了创造的灵感,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或多项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提出疑问、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与创造。如:在教学动词时态:过去进行时,向学生出示一幅有关一位学生在家学习的卡通图片,在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电视等。

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创造想象,实现创意

创造思想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并由于做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因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里,极大的扩充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这些正是创造想象的前提。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正是通过博览群书,积累大量知识表象,对其研究后才创作出《环绕地球80天》、《海底两万里》等经典之作。可见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学习和创造活动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创造想象贫乏的学生,他在思考问题时必思路狭窄,不可能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更容易更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

同时,电脑的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无限虚拟空间,在那儿他们的创造想象可无止尽延伸,想到就能做到,唯一的局限就是自身想象力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参与英语教学课件的创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意在教学中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总之,学生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求异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三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忙碌中,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结束了,在本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的数学研究重点仍然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通过本学期的研究实践,我们有了些许的收获、总结了一些经验,如下:

一、整理实验数据。

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等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展现和锻炼。但在很多的科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对于实验活动最为注重,从各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准备,而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却常常关注度不够,使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综合并分析各个实验的结果,给出一般性结论。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三、运用实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一些关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使用建议。

第一,以班主任为中心,班科教师合作,建立合作学习运行机制。

1.建立合作小组。

(1)分组。我们提倡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内的成员应从认知风格、能力、兴趣特长、性别、性格、平时关系、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 各小组总体水平相当,便于开展活动,展开竞赛。

(2)分工。①按任务分工: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人、作业管理批改、测验记录等;②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为不同学科的组长;③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为了便于管理最好是同一层次、承担同一工作的组员为同一号码,这样教师在进行同一层次的评比、作业布置、任务分配时更容易落实到位。

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一个角色, 如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合作, 关注本小组合作情况, 负责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络)、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并写小组报告)、汇报员(负责陈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噪声控制员(负责控制小组交流时的声音, 在声音过大时提醒小组成员)等。

分组时为了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组间各角色采取轮换制, 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 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避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教室内外均可设置小组评价、评比、表扬

专栏。评价要涉及方方面面,评价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创造小组合作学习条件

物质条件:教室的布置要力求美观、灵活,有利于学生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与互评,便于教师的巡堂辅导,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互动。

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小组布局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还需要老师们想出破解的办法。我建议可以把教室的座位摆成9列,3列组成一个大组,前后两排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有就是6人一组,采用对坐方式。

心理条件:师生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对合作学习有认同感。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仅赞赏学生的大胆猜测,而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有高度忍让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敢于、乐于合作探究。

第二,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作业处理策略

1.合作完成。新课程下学生面临很多探究性作业,同时,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要设计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和活动,如参与社会调查、合作撰写小论文、自办手抄报、举办辩论会等等,这样,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就

可以体会到合作意识和方法,体念到合作的成功,作业也就不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如:开展小组阅读、开展小组作文。

2.师生合作,参与命题。命题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一份好的考题要求覆盖面宽,重点突出,联系实际,难易适当,实用性强,让学生参与命题,可以使学生通过命题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通过命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命题,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命题是期中期末复习的一种好方法。

3.可以尝试组内检查、批改、纠错,教师监控的形式。第三,合作学习期间学习秩序的管理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秩序的好坏决定着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办法。例如:

1.“零噪音信号”。信号发出学生停止说话,全神贯注于教师或其他汇报员。我校英语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在这方面都有独到的方法,值得借鉴。

2.建立小组自我约束机制。可以安排专人管理纪律,对于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谁的贡献大;对小组合作进程慢,效果不佳的也要请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3.及时总结、及时评价。

(1)小组表扬。对表现最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并授予优秀小组(个人)称号。

(2)适度“惩罚”,对于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不尽职责的成员进行适度批评。如让他们向表现最好的小组鞠躬表示佩服;向小组内其它成员做口头保证等方法。

(3)及时上墙。

第四,合作学习时机选择策略

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选择合作时机呢?(1)教学中出现一定挑战性、探索性的内容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仅仅靠学生个体力量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愿望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相对学生举手如林,都急于向大家倾诉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又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这时是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有想法有需求时,就让他们讨论,效果才会好。教师要对整堂课把握准确,应善于因势利导,敢于打破自己的设计思路,捕捉学生中突现的灵感,并让这灵感的火花自然地碰撞,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这样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个性也得到张扬。

(3)解答开放性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话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这些题目的答案往往多种多样的,而学生个体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这时开展合作学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也能汇集多角度的想法,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培养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4)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这时教师可充分让学生在小组间或小组内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实现多元信息交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和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发挥团队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并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提高协作能力。杜郎口等中学的教学实践已经给合作学习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之中,为自己的教育人生书写新的篇章。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西湖乡向阳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

但是由干小学阶段进行数学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例题、练习,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又如:由于目前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不够建全,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不强,学生思维求同的多,求异的少;求稳的多,求变的少。一些数学知识由于太难或太容易激不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参与度与效率。为此,这学年我们小组把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作为研讨主题,旨在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课题界定

“合作学习”简言之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学习。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

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地、合理地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内容

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总结经验,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2、实验法:调查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调研眼下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整理材料。

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以上述四种科研方法为主,但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的研究方法作为辅助研究。

六、研究计划

(一)实验周期:2010年3月-2011年12月

(二)实验步骤:

1.启动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知识;选择试验方法,做好各项测试;形成研究方案,中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8月)。精心选择多组实验对象;实验各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定期检测并量化记录;教师大胆探索培养合作学习的新方法,开展“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课堂教学展示,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整理实验数据;综合并分析各个实验的结果,给出一般性结论;运用实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一些关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使用建议;撰写结题报告,邀请县教研室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安排:

1.结合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每周的教研日进行。

2.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集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反思前一段时间研究中的得失,商讨下一阶段的研究。

七、成果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经验总结(论文)、实验方案、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研究工作总结和结题申请报告等形式形成科研成果。

八、研究组织

主持人:

柳元

主持本课题的全面研究。

组 员:

刘存全 负责高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朱 荣 负责高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王作臣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王丽娟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尹红梅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

201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3、《课题研究通讯》广西教育研究中心 2007年第十一期。

4、“小学数学”专题网站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周 斌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维、发散思维、演绎、能力、创新、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种主要思维能力的关系。

一、思维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

归纳和演绎是一切科学研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中是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两种思维方法。例如,从一些特例归纳出运算律,然后用运算律指导运算,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而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例如:“商不变的性质”“数的整除的特征”“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中,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结论端出,就失去了培养思维能力的机会,如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得出结论,那就会得到归纳能力的训练。

演绎在小学的应用主要形成是说理,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推理办法解决的,虽然我们在讲这些法则时还要借助实例给以印证,但至少应渗透“从已有的正确判断推出新的判断”这种思想,又如: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都要贯彻说理精神,长此下去,才能培养出演绎推理的习惯。同时,在演绎推理训练中又要穿插归纳法。

总之,要交叉地训练这两种能力,这恐怕是引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之门的台阶。

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深思,迅速地对问题作出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或判断的思维。或者说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领悟到的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是经过一步一步分折,作出科学的结论;直觉思维是很快领悟到的一些猜想。小学生学数学,主要是使用直觉思维,例如:计算9+9+9+7+7学生会得出①(9+7)×3;②8×6这两个乘法式,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直觉思维的成果。

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关系后,解答“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五个不同的地方,测得水深分别是20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250厘米、18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让学生列式后说出怎样想的。他们说:“要求平均水深,就要知道测了几次及测得水深的总和。”这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再启发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道理,观察五个数的特点,直接地“看”出答案来,这就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渗透了直觉思维的训练。

教师出示两道选择题:

(1)一辆汽车第一天运货15吨,第二天运17吨,第三天上午9吨,下午7吨,平均每天运货多少吨?

A:16吨B:12吨

(2)小金期末考试成绩语文90分,数学89分,思品比语文少3分,自然比数学多5分,求四科的平均成绩。

A:小于90分B:大于90分C:等于90分

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这样,又运用逻辑思维对直觉的结论进行了论证。

三、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协调结合。集中思维是从一个背景出发,遵循一种常用的既定的思维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们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所谓扩散思维,即从同一背景出发,遵循尽可能多的新的不同的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的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空间一束射线,前者表现为模仿、继承,后者表现于外部行为,就表现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它通常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创造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当问“1=?”时,一些学生回答:1+0=1、100-99=1、1×1=l、2÷2=1、5-4=1、5+3-7=1„„等等。有的学生干脆说:“写不完”,“写不完”就是流畅性的表现,能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方式运算,是变通性的表现;对“1=?”的回答,各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是其独创性的表现。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3.激励质疑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大纲上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旦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而且他们往往能把问题有效地迁移到未知领域,从而激发思索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思考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讲出原理,让学生们掌握对探究的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节的例4时,这种题形有两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讨论出两种不同方案,然后分成两大组进行检验,期间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都通过小组讨论而解决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回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潘少军(贵州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小学)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观察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愈来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中。《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一、实施欣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恰恰相反,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有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激励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想学”。当学生回答出一次问题时,当学生完美地完成一次作业时,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时,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时,教师能给与欣赏的眼神、赞许的手势或给与言语上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与激励。这样,会使他们充分地信任教师、信任自己,期待更多的赞许与肯定,以至于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贵阳市汪广仁校长曾再三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乐意学习,才能主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出示:草地上,一头牛拴在一棵树上,问它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学生看到这一情境和问题,都积极思考、回答,主动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利用探究问题、开放题训练、意见冲突进行合作学习,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如:在教学先补条件再解答的应用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到不同结果:“一个篮球58元钱,______。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同学根据篮球个数的不同填出了许多不同条件,用乘法计算;有的同学从球的不同种类角度想到了一个足球、一个排球的价钱等,用加法计算„„学生们讨论热烈,方法众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创造!

四、利用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七根小木条拿出来,分别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分别拉动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从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潘少军,男,小学高级教师,专科文化,现任教于贵州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小学。1987年7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2003年9月获六盘水“市人民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6年4月获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第四届科技骨干”。邮编:553023;电话:***;邮箱:sklysxxpsj@126.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4期,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心得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小学杨志伟2011年10月20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茅塔小学饶楚华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