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时间:2019-05-14 11: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第一篇: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安部等16家单位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前,立足预警、疏导,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解。

意见指出,经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意见指出,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并纳入同级大调解工作平台。

意见强调,人民法院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同时,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建立完善法院与职能部门在调解、仲裁、执行等工作环节中的联动机制。重点强化劝导分流、诉前调解等职能,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各类工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建立健全特邀调解员队伍,主动吸纳行政职能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司法调解工作,引导驻法院(庭)人民调解室调解涉诉纠纷。

意见强调,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同时,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规范引导和解的程序和要求,在遵循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对当事人双方有和解意愿、符合和解条件的,积极引导和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意见指出,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对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通过大调解组织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公安派出所参与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可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室,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工作。

意见指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推动乡镇(街道)特别是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工作。

意见指出,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司法行政及保险监督等部门,推广建立规范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规范专业鉴定机构,统一医疗损害、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和标准,加强对医疗纠纷的化解和处理。

意见指出,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培养乡村土地纠纷调解员,因势利导,就近受理及时调解涉及土地权属、征地补偿安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意见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推进消费维权网络建设。

意见强调,民政部门充分运用调解办法处理民政行政纠纷和与民政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社区管理、养老服务和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延伸到社区、村组的调解组织网络。意见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建立日常工作联系网络和联络员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调解因城市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意见指出,信访部门进一步健全与大调解工作平台衔接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和大力推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信访人的诉求。

意见指出,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

意见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是大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意见强调,各级综治委及其办公室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工作,重点加强对县(市、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的协调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部门和单位责任制,把做好大调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大调解衔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矛盾纠纷调解得力的单位(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重大矛盾纠纷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J解读: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近日,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司法部等16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矛盾纠纷多发本身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把矛盾纠纷中'负力'转化为发展的'正力'。”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重点解读了该意见的有关内容。

社会需要催生大调解格局

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早已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2009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综治委发挥了牵头、策划、部署的作用,协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经16个部门共同签署之后,《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便成为各地、各部门共同做好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从具体工作的角度来说,指导意见之所以能够顺利出台很大程度是因为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近年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力度,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负责解决矛盾纠纷的各地方、各部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司法改革的成果已经证明,只有各种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佳作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诉调对接机制)已经建立,为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决力量分散成最大亮点

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调解、发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规定针对性很强。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工作平台带动综合治理,解决当下矛盾化解工作存在的力量分散问题,是意见的最大亮点。

实践中,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力量在基层又相对分散,衔接问题让各部门都感到举步维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可以说是中央近些年来在总结各地宝贵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要综合治理决策,也是中央推行大部委制以来在基层化解矛盾工作的必然选择。

意见再次强调了这一工作平台的重要性,并要求要把工作平台与各部门调处矛盾的机制相衔接,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发挥平台的综合、统筹、协调作用,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远目标。

“意见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加强了行政调解的力量。”两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意见明确了部门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防止相互推诿;明确了党政一把手是大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重大矛盾纠纷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意见坚持调解优先,除了重点规定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传统形式,同时也规定鼓励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调解委员会。“大调解工作机制由此全面建立。”两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第三条以司法确认的形式使调解协议获得强制执行力,这无疑为各种调解机制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一大动力。

部门责权利明确操作性强

指导意见既规定了对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整体要求,同时对一些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评价说,这就使得整个意见责权利明确、操作性强。

意见要求,人民法院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对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通过大调解组织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调解因城市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于民生的关注。

意见还对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工会要积极开展接受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委托,调解劳动争议或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妇联组织协助对婚姻家庭纠纷及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调处工作;共青团组织参与调解处理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纠纷。“这样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对各个层次的要求和关爱。”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纠纷解决机制将逐步完善

“指导意见的推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当下各种纠纷解决机制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但又都各自面临着一定困难。意见针对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为合力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

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全社会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提供了综合性的政策指导。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意见的实施还将为各种具体的纠纷解决机制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经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还是各个行政部门的调解机制和社会上存在的其他调解机制,都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完善、人员素质、处理效力、综合协调等。而意见正是针对这些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要求。

“该意见的实施将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立法进程的推动做出重要贡献。”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制定统一的社会调解法、行政调解法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呼吁。但立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实际需要外,还要有实践支撑和理论基础。意见实施将为推动立法进程提供实践方面的支持,并将成功的做法上升上法律层面上。

第二篇: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安部等16家单位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前,立足预警、疏导,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解。

意见指出,经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意见指出,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并纳入同级大调解工作平台。

意见强调,人民法院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同时,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建立完善法院与职能部门在调解、仲裁、执行等工作环节中的联动机制。重点强化劝导分流、诉前调解等职能,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各类工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建立健全特邀调解员队伍,主动吸纳行政职能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司法调解工作,引导驻法院(庭)人民调解室调解涉诉纠纷。

意见强调,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同时,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规范引导和解的程序和要求,在遵循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对当事人双方有和解意愿、符合和解条件的,积极引导和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意见指出,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对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通过大调解组织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公安派出所参与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可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室,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工作。

意见指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推动乡镇(街道)特别是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工作。

意见指出,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司法行政及保险监督等部门,推广建立规范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规范专业鉴定机构,统一医疗损害、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和标准,加强对医疗纠纷的化解和处理。

意见指出,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培养乡村土地纠纷调解员,因势利导,就近受理及时调解涉及土地权属、征地补偿安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意见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推进消费维权网络建设。

意见强调,民政部门充分运用调解办法处理民政行政纠纷和与民政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社区管理、养老服务和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延伸到社区、村组的调解组织网络。

意见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建立日常工作联系网络和联络员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调解因城市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意见指出,信访部门进一步健全与大调解工作平台衔接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和大力推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信访人的诉求。

意见指出,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意见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是大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意见强调,各级综治委及其办公室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工作,重点加强对县(市、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的协调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部门和单位责任制,把做好大调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大调解衔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矛盾纠纷调解得力的单位(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重大矛盾纠纷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J解读: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近日,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司法部等16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矛盾纠纷多发本身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

纷,真正把矛盾纠纷中'负力'转化为发展的'正力'。”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重点解读了该意见的有关内容。

社会需要催生大调解格局

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早已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2009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综治委发挥了牵头、策划、部署的作用,协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经16个部门共同签署之后,《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便成为各地、各部门共同做好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从具体工作的角度来说,指导意见之所以能够顺利出台很大程度是因为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近年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力度,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负责解决矛盾纠纷的各地方、各部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司法改革的成果已经证明,只有各种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佳作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诉调对接机制)已经建立,为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决力量分散成最大亮点

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调解、发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规定针对性很强。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工作平台带动综合治理,解决当下矛盾化解工作存在的力量分散问题,是意见的最大亮点。

实践中,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力量在基层又相对分散,衔接问题让各部门都感到举步维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可以说是中央近些年来在总结各地宝贵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要综合治理决策,也是中央推行大部委制以来

在基层化解矛盾工作的必然选择。

意见再次强调了这一工作平台的重要性,并要求要把工作平台与各部门调处矛盾的机制相衔接,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发挥平台的综合、统筹、协调作用,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远目标。

“意见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加强了行政调解的力量。”两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意见明确了部门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防止相互推诿;明确了党政一把手是大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重大矛盾纠纷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意见坚持调解优先,除了重点规定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传统形式,同时也规定鼓励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调解委员会。“大调解工作机制由此全面建立。”两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第三条以司法确认的形式使调解协议获得强制执行力,这无疑为各种调解机制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一大动力。

部门责权利明确操作性强

指导意见既规定了对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整体要求,同时对一些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评价说,这就使得整个意见责权利明确、操作性强。意见要求,人民法院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对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通过大调解组织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调解因城市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于民生的关注。

意见还对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工会要积极开展接受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委托,调解劳动争议或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妇联组织协助对

婚姻家庭纠纷及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调处工作;共青团组织参与调解处理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纠纷。“这样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对各个层次的要求和关爱。”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纠纷解决机制将逐步完善

“指导意见的推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当下各种纠纷解决机制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但又都各自面临着一定困难。意见针对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为合力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

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全社会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提供了综合性的政策指导。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意见的实施还将为各种具体的纠纷解决机制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经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还是各个行政部门的调解机制和社会上存在的其他调解机制,都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完善、人员素质、处理效力、综合协调等。而意见正是针对这些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要求。“该意见的实施将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立法进程的推动做出重要贡献。”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制定统一的社会调解法、行政调解法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呼吁。但立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实际需要外,还要有实践支撑和理论基础。意见实施将为推动立法进程提供实践方面的支持,并将成功的做法上升上法律层面上。

第三篇: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部 文 件 公

教社政[2004]7号

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

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教育局、公安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造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和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务求实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 1 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安全文明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创建活动主要内容

3.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并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党委总揽全局、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4.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门卫登记、验证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危爆物品管理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巡查日志和记录详实、清 2 楚,各类文件、档案资料齐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5.加大投入,增强物质装备,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高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中小学抓好校园报警点的建设。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完备,标识清楚醒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队伍。

6.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安全感明显增强。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及时掌握上报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分子等在校园内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师生切身利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和对哲学社会科学论坛、讲坛的管理。在维护治安安全稳定方面,无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爆炸和系列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案件,无集体中毒、校舍倒塌、火灾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校园内部无违规或违法设置的网吧和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违章建筑、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校内交通规划合理、标识完备,运送师生的交通工具安全可靠;校内防火、防震设施齐全有效;校园教学、生活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治安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对校园治安的满意度高。7.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文明程度提高。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师生员工对安 3 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有较高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中小学校要针对未成每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环境,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深化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传统和校训精神,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形成风尚;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 和教育,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出走等事件明显减 少;开展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 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

8.学校周围治安秩序良好,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刑事 治安案件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执行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规定,坚决清理整 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 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校园周边无违规违法经营现象;加强学校及周边出租房屋的管理,加强校园流动人口管理;校园周边尤其校门出入口交通秩序良好。

9.各级各类学校可参照本创建内容和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和完善创建标准或指标体系。

三、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

10.各地综治、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会同学校认真调查和摸排师生安全和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措施解决问题,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提供有效指导和切实保障。要主动向本地党委、政府报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积极取得支持和领导。

1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要认真做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考核、评比工作;要加强工作协调,定期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密切协作,加强配合,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12.各级各类学校是创建活动主体,要针对师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要形成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

四、工作原则及要求

13.各地及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的重要性,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成一项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建设工作来抓,把严重影响师生安全的问题和影响育人的不文明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近期整改措施和长期工作规划。

14.各地及各级各类学校在创建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学校和周边治安方面出现的新的情况,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努力消除学校及周边各种不安全隐患。

15.各地及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检查验收和评比表彰

16.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行指导以及开展考核评比工作。各地考核采取百分制形式,综合评定达到或超过90分的学校,可推荐报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经审核授予“全国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并发牌。校园里一年内若发生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爆炸和系列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案件和集体中毒、校舍倒塌、火灾等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一律取消评选资格。

17.各级各类学校对照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认为已经达到标准的,通过所在地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申请验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6 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向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请,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并本着“合格一个、命名一个”的原则进行命名发牌。对已命名的学校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将取消其“全国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18.被评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的学校,综治、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对治安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奖励,一并大力宣传推广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动员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对因领导不重视、责任不到位、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本地区学校及周边发生重大案(事)件或造成治安秩序混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二OO四年五月八日

第四篇: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介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主要职责

(一)根据全国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

(二)对一个时期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部署,并督促实施。

(三)指导、协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重大措施。

(四)总结推广实践经验,表彰先进,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探索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社会治安的新路子。

(五)办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项。

组成人员

主 任:

***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 2007年11月任

副主任:

李建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2008年4月任

孟建柱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 2008年3月任

王胜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008年3月任

曹建明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008年3月任

周本顺中央政法委秘书长2008年4月任

陈冀平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

委员:

马馼(女)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

中组部副部长

翟卫华中宣部副部长

徐海斌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副主任

蒋作君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 耕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

汪永清国务院副秘书长

李卫红(女)教育部副部长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刘金国公安部副部长

耿惠昌国家安全部部长

李学举民政部部长

吴爱英(女)司法部部长

谢旭人财政部部长

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陈大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李盛霖交通运输部部长

刘志军铁道部部长

蔡武文化部部长

陈啸宏卫生部副部长

李 斌(女)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苏 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盛光祖国家海关总署署长

周伯华国家工商总局局长

李长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张海涛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柳斌杰国家出版总署署长

王德学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

邵琪伟国家旅游局局长

吴定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张鸣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陆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莫文秀(女)全国妇联副主席

孙忠同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吴双战武警部队司令员

张 辉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白自兴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办公室

主任:

陈冀平(兼)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央综治委)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社会治安形势,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国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对一个时期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部署,并督促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重大措施;总结推广实践经验,表彰先进,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探索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社会治安的新路子;办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有关事项。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央综治办)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任务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部署,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提出建议;掌握各地区、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委员会反映;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总结交流典型经验,鼓励先进,推动后进;办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为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重点、难点问题齐抓共管,中央综治委还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了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即中央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这些专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铁道部、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中央和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

公安部门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国家安全部门

司法行政部门

武警部队

党委组织部门

党委宣传部门

文化部门

广播电影电视部门

新闻出版部门

教育部门

民政部门

卫生部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财政部门

铁道部门

工会

共青团

妇联

军队

交通运输部门

工业与信息部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人民银行

保险公司

民用航空部门

旅游部门

纪检监察部门

人大

政协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海关

质检

商务部门

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为了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地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地市、县区,都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以党委一名领导同志为首,政府一名副职协助,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县以上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办事机构要进一步充实加强,并同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乡镇、街道也要设立相应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健全办事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可以由上级选派一名有经验的公安、司法干部,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任副职,专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991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社会治安形势,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兼任,副主任一般由国务院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管政法工作的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担任,成员由成员单位负责人组成。

第五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6〕44号 【发布日期】2006-04-18 【生效日期】2006-04-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见

(保监发〔2006〕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保监局、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中资保险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

开展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多年来,保险业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社会治安明显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平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在平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与平安建设关系十分密切。

(一)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需要,稳定人民群众生活预期,解除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过各类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可以为灾害事故损失提供经济补偿,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避免矛盾激化,化解社会纠纷。

(二)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能够把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有机统一起来。发挥保险在防灾减损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积极性,可以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技术防范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

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成效,是新时期平安建设的必然要求。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节约政府行政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实践证明,保险业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特别是近几年在各地参与平安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统筹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发展,稳定人民群众生活预期

进一步扩大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满足多样化的养老、医疗保障需求。创新产品服务,大力发展个人年金、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为企业年金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探索开展管理式医疗和第三方管理医疗保险服务,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针对我国广大农民,研究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条款通俗、投保简便的养老、医疗保险。积极开展务工农民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保险。探索通过保险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有效方式。发挥保险公司网络和管理优势,解决务工农民因流动而导致保险中断问题。完善和推广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运用保险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对被保险人的安全教育,提高风险意识,重点做好风险管理咨询、防灾检查等基础性工作,建立风险识别、预警、控制机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帮助被保险人查找风险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培养防灾防损的专业人才。不断总结防灾防损经验,提高防灾防损的专业化水平。以防洪涝、防火灾和防爆炸工作为重点,不断拓展风险防范工作新领域。运用保险费率杠杆,调动投保人防范控制风险的积极性。对风险防范工作做得好、安全事故发生少的,给予保险费率优惠,反之则提高费率。探索建立保险与消防、气象、防震、抗汛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协同配合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发挥保险的补偿功能,积极参与灾后救助,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进一步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各类重大风险事件。发生重大灾害事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查勘理赔,在切实履行保险赔付责任的同时,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完善理赔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增强快速理赔能力,不断提高理赔效率和服务质量。针对地震、洪水等巨灾风险,研究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机制,避免巨灾事件引发社会风险。

(四)建立保险与平安建设的互动工作机制,开创平安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建立党委政府组织推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互动工作机制,以保险为纽带把各方利益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平安建设的成效。在煤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进行雇主责任强制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推广。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在有条件的城市,推广上海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的经验和做法,建立起机动车责任险费率与驾驶员交通违法违章记录、机动车安全事故理赔记录挂钩浮动制度,减少交通违规行为和事故的发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要认真总结各地建立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试点的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开展“治安保险”的做法,把居民财产保险与治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社区治安防范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取得实效

各地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在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方面的作用。

各地综治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检查督促。要将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成效纳入综治工作考核体系,实行严格奖惩。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及所属机构要结合各自职能,对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给予密切协作和配合。

各保监局要加强对当地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的领导,调动保险公司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汇报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情况,协调解决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保险公司、保险行业协会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既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光荣使命,也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要按照“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要求,积极投身平安建设,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切实为平安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 围绕加强

    周永康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 围绕加强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周永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中央社会治安综合......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共青团重庆市委 渝青联发„2009‟84号 文件 关于开展重庆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12月2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

    印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点通知

    关于印发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处室、各直属单位:现将《200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玉环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玉环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文件 玉环县教育局 玉教基[2009]33号 玉环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玉环县教育局关于印发《2009年玉环县学校校园及 周边......

    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中 共 福 建 省 委 教 育 工 委 文件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福 建 省 公 安 厅 闽教综〔2005〕21号 关于加强建设“平安校园”宣传工作的......

    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中 共 福 建 省委教育工委 文件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闽教综〔2005〕21号关于加强建设“平安校园”宣传工作的意见 各设区市综治办......

    河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省公安厅 河北省监察厅 河北省司法厅 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河 北 省 中 小 企 业 局 河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河 北 省 高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