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独立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重复讲解。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鉴赏语言、感受语言美。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首先,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来确定;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分年级要求来确定;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来确定。另外,还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分别加强对词语、句子和段的理解运用,以及对课文的复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好信息反馈,注重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认识不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讲解和分析,满堂问、满堂灌,既挤掉了学生读、述、背的时间,也挤掉了学生推敲词语、领悟语言、鉴赏语言和感受语言美的时间。学生虽然学完了课文,但仍然普遍存在着表述词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1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1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语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什么?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中的“语”指语言,“文”指文字。我们常说的“语言”就是口头语的意思,“文字”就是书面语的意思,这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既然“语文”即语言文字之意,那么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无疑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语言文字上面,否则就是跑调走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各门学科都需要这个工具,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个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就必须加强训练。
1.2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可分做两层讲,第一层讲语文学科的特性,特定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式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会真正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发展的。
1.3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情节分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成了语文知识传授课,上成了常识介绍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上课伊始,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下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接下来便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逐段提问分析。诸如: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碉堡?他在炸碉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在关键时刻他又是怎样做的?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向董存瑞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忙于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原封不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动口读书,更没有动笔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从形式上看,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挺不错的,一篇课文讲完了,课文内容是理解了,思想教育也进行了,但是课文里的好词佳句没有引导学生去品析,锦言妙语没有设法让学生去记住,更没有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一练,甚至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好。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了多少语言文字训练呢?他们的语文基础怎么会不差?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语文界的专家也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语文课必须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1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无非是字、词、句、段、篇,形式有听说读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是一篇篇课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是对课文里的每词必训,每句必练,而是要寻找和确定几个训练点,从而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在寻找和确定训练点时,要注意强化词句,淡化篇章,以读为本。因为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因素,如果词汇贫乏,词用不准,句写不通,即使懂得一些布局谋篇知识,还是不能把文章写好。再说,语言不是轻易学到手的,非多下苦功不可,而“读”则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怎样寻找和确定训练点呢?
2.1.1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
富于感情的课文,必须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语言生动;文字精美的课文,则应找出特别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品词析句作为训练点;常识性说明文,则可以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用词准确作为训练点。总之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训练点。2.1.2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各年级要求
低年级要把字词句的训练、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训练点。一篇课文教完,学生应能读得正确流利,理解内容。词语和句式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尤其要通过多读加以积累。回答问题,复述课文,都是说话训练,既可以吸收课文的语言文字,又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比如:我在教《秋天》一文时,这样设计教学环节:①说。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稻子熟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等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学习《秋天》这一课打下基础。②听。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听初步感受秋天的美。③读。让学生读读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再次感受秋天的景物美。④写。学习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到公园或田地、花园、菜园去观察那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并写出来。因为有了前三步的训练,学生写起来感到比较轻松。通过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中年级除了继续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外,还应把段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高年级还要把词和句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适当顾及篇的训练。比如在讲《长征》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史实,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如何才能拉近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红军长征的悲壮场面,“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上课前三分钟,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渲染气氛。一上课,先放三分钟红军长征的录像,并伴以《长征歌》,让学生犹如亲临长征,就像当年长征中的小战士一样,再受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突破时空约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接着我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去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逐字逐句地认真读,认真想,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以求让诗中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共鸣。
当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我引导学生在每联诗中,先找出红军“长征难”的字词,认真读出长征的难,认真去想像“怎样难”,难到什么程度;再找出突出红军“不怕难”的字词,读出红军不怕难,想像红军怎样不怕难,进而领悟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情激趣、以情诱导、以读引思,使学生情满胸臆。
2.1.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点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具体谈谈怎样确定训练点。①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强烈,中心明确。所以首先要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根据教材所在单元安排的重点基本功项目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还应把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作为一个训练点。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都是用向亲人告别开头,接着回忆往事,最后以反问句作结,结构相同。因此,应把教会学生读段方法作为一个训练点。③课文用词准确,句子生动,几处使用反问句,则应把用得非常准确、对表达中心作用重大的“雪中送炭”、“唯一”、“情义”、“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和反问句作为训练点。④课文文质兼美,不可多得。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扩大语言积累。2.2要精心设计恰当的训练方法 2.2.1加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对于词语的读和写,教学时困难并不大,问题在于词义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上,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词义和运用词语呢?我主张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③直观演示法。④近义词替代法。⑤比较法。即通过删、换、调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做,学生不仅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但理解词义并不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老师教学“弯弯的”这个词语时,首先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讲词,让学生知道“弯弯的”是说月儿的样子的,接着通过“弯弯的”与“弯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这样学生理解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体会到了它的美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东西是弯弯的,弯得很可爱,学生马上联想到“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这样的教学,既实且活,改变了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运用表达的现象。又如《松鼠》一课,有的老师教学时抓住首段中的“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这句话进行了如下的词语教学: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这句话,然后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学生马上回答是“嵌”字,接着老师让换成“长”字后的句子,拿它和原句比较,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嵌”而不用“长”。学生在读中比较鉴赏,从而领悟出:一个“嵌”字把小松鼠写活了。松树的眼虽小,但“闪闪发光”,很有神、很灵活,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卡”在它的面孔上一样,显得那样美。读后让人感到一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松鼠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若是用“长”字,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很死板。
再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中,文中写弟弟很懂礼貌,有这样一句话:每次到黄伯伯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其中“轻轻”一词,并不难懂,要学生正确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可先让学生理解“轻轻”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他为什么要“轻轻地敲”?把这个词去掉会怎么样?若换成“咚咚”又怎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对“轻轻”一词用在这里的意思和作用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作文时用词要准确。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教学句子“同归于尽”这个成语时,如果只让学生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一同走向灭亡或一同死去),可引导学生换成别的词语看看怎么样。若换成“光荣牺牲”,对“妈妈”来说当然恰当不过了,但说敌人的死就不能用“光荣牺牲”。若换成“一同死去”对敌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不能表达作者对“妈妈”这一壮举的崇敬之情。换来换去,学生就会领悟到作者在这里使用“同归于尽”这个成语实在准确,绝妙极了。有些词语,不仅要学生理解它的本意,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如“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其本意,再理解其比喻义,然后,引导学生把它放到课文里具体理解:“雪”在课文里指什么?“炭”指什么?“大娘”是怎样送的?“送”的结果怎样?这样,通过联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深刻含义,而且读懂了整个事件,真可谓事半功倍。
在运用方面,除了常用的造句法,词语搭配法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辨析近义词的练习(选择近义词填空,更换近义词),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里加修饰语,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教师还可以设计一段话,在句子中有目的地留出括号,让学生分别填上在课文中学到的新鲜词语„„
2.2.2加强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训练
在教学中应抓住哪些句子进行训练呢?①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②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③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精彩句子。④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领句、结句、过渡句)。低年级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懂得一个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会说、会写一句要素完整的话,结合课文学习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式。
在理解方面,常用的训练方法有: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②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④用缩句法理解句子。⑤从句式和作用上理解句子。⑥还可以用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上来理解。
例如《鸟的天堂》结尾的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按照如下层次去理解:
① 解词析义
前一个“鸟的天堂”之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之鸟的乐园,“的确”就是“确实”、“真的”。
②疏通句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棵大榕树的确是鸟的乐园啊!③ 弄清句式
这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热情赞美大榕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若换成陈述句就意平而情淡了。
④了解作用
篇末点题,照应前文。⑤ 朗读品味
在教《小马过河》一课时,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照教材内容,选择可以迁移的常用句式,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片段:
在讲读到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深浅看法不一致时,老师问:“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和松鼠的说法不一样,而你们又认为它俩谁的说法对呢?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因为老牛的个子高,所以它说河水很浅。”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松鼠的个子矮,所以它说河水很深。”而后,老师又问:“小马认为河水是深还是浅呢?请同学们用‘既不像„„也不像„„’的句式说一说小马的看法。学生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老师追问道:“为什么小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呢?”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再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把上述说过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又如《手》一课的第二段写了握手、抓柴、议手三件事。议手这件事中描写王新春教训那个学生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教学时,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先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这句话中“手”的含义,即知道这里的“手”含有“艰苦劳动”之意,然后让学生把这句话改为:“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然后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哪句话在课文中表达效果好。学生通过品味、鉴赏后认为原句好,因为这里是反问句,更能强调艰苦劳动的作用,不通过艰苦劳动,自然面貌不会得到改变,荒坡也不会变成良田。读来,使人对陈秉正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由以上教学片断可知: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基本句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捕捉语言因素,设计出有效的训练程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就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2.2.3加强段的理解和写段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善读书,还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想表达、乐表达。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语言因素及段式结构进行段的训练。教学时选择描写精彩、最有特色、利于词语积累、便于灵活运用的段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认清段式结构的组合规律,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学生便能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的学会构段的方法和技巧。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河上行路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疾驶的时候,它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它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特别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学习这段课文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然后自读这段话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学生通过自学,知道这段话先总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分述驾驶技术怎样好。分述时分三种情况具体说明,即疾驶时能拐弯;拥挤时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处能穿过去。最后从侧面写船速快和反衬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构段方式后,老师让学生以先总述后分述的段式写一句话,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一段语句通顺的话。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家的玻璃缸里有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它的两只眼睛鼓得大大的,像两颗珍珠。胖胖的身子上面整齐地排列着金黄色的鳞片,身子上下和两边都有大小不同浅黄色的透亮的薄片,那是鳍。最美丽的是尾巴,长长的、黄黄的,像纱巾似的。
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已有的语言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由“入格”到“出格”的目的。
2.2.4加强复述训练,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
复述,是促进学生将课本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时,可针对课文实际或复述全文,或复述重点段,或复述重点句。通过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化。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中写了表现采蒲台人民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两件事。当老师教学一个男人为掩护干部光荣牺牲这件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学生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准备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读后提问,这件事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可分几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学生答: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被捉、审讯、牺牲和怀念”四步。
老师稍加点评后请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其他学生闭眼听,边听边想象要补充的细节,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同桌互说后,师让生自读课文并纠正互说时的不恰当之处,为分步试说扫清障碍。自读自纠后,师请四位学生分别试说被捕、审讯、牺牲和怀念这件事的发展过程。生边述师边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最后请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示范。这位学生作了如下复述:
枪掩护过去,闯了一关。这时一位面黄肌瘦的男人背着一捆黄色的苇草回村,他还没有来得及喘气,便被敌人发现捉住了,敌人恶狠狠地问:“你是八路?”他放下背上的苇草,镇定地说:“不是。”“你村里有干部?”他仍然不慌不忙地回答:“没有。”敌人恼羞成怒地举起沾满鲜血的屠刀砍断了他的半边脖子,接着又问:“你村里有八路”?“没有。”他忍着痛,歪着头说。妇女们看到这种情景再也忍不住胸中的怒火,放开嗓子齐喊:“没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声音震撼天地。敌人惨无人道地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是那样的刚强,那样的宁死不屈„„
从学生的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创造的潜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复述的过程也是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要使课本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
2.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3.1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训练形式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力求在课堂上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改变少数人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和练习时间,一些重要的集体活动,如指名朗读、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等,都应安排学生个别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做好准备。
2.3.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给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研讨语言文字的规律,尽可能自己得出结论。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的是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形成自尊自强、独立健全的人格。要提倡质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一是捕捉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反馈信息,为教师的点拨、引导提供切合实际的材料;二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将课外移到课内进行。2.3.3及时抓好信息反馈
“反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认真抓好“强化”与“矫正”。“强化”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可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就是对理解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或不到位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相互纠正或补充,当学生感到确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点拨或作必要的讲解,并采取多种训练方式,促使大面积达成目标。
2.3.4注意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但是语言文字训练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阅读教学要抓住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加强训练。要自始至终把读(默读、朗读、背诵)放在重要位置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句、读段、读篇、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说或写的训练,通过用词造句、写片断、写读书笔记等,把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发展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参考文献: [1]王克昌 《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 河南大象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2]李伟建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999年第4期
[3]张明恩 《浅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河南教研》 1999年第2期 [4]魏国良 出版
[5]苏培成 10月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现代语文教育论》《语言文字及应用研究系列丛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孙厚才 绪论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
一、意涵
1、自动化
2、学生学习特点、学科特点
3、长期反复,转化形成
二、构成
1、动作与心智
2、设计、实施和评价
3、准备、实施和反思
三、模式
1、养成阶段:
心理定向-模仿训练-技能应用-技能综合-熟练运用
2、常式和变式:
常式:自学-示例-研讨-模仿-应用-修改
变式:学习-准备-示范-微格实践-反馈评价-修改重复
四、途径
1、理清课程体系
2、开展专门技能训练
3、在实践中强化练习
五、几点补充
1、角色定位(传统、现代)
2、教育理论(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如三维目标理论(知识技能——工具性、过程方法——主体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观点等
3、语文能力(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
4、练习方式: 1.课堂演练。
2.微格教学。
3.小组练习。
4.个人练习。
5.教学实习。
由主到次的顺序:个人、微格、小组、课堂、实习第一章教材分析技能 理论总述
一、教材
1、宏观(用于教与学的一切语文材料)
2、中观(课本)
3、微观(单元、课文、段落等)
二、教材分析(主要指对中观和微观视角审查中的教材的分析)遵循的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
三、教材分析的几个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四、教材分析的层级划分
1、整套教材
2、整组(单元)教材
3、单篇教材
4、单节教材 技能概观
一、整套教材的分析
1、整套教材:功能、结构(层次)、本质
2、整册教材:纵向(整套教材中的地位)、横向(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二、整组(单元)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的目标、功能
2、对各篇课文的分析处理
3、重新组元
三、单篇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疏通全文,明确基本内容——分析意蕴,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读研究,明确课文特点———确定知识目标,理清教学重难点 2)分析儿童,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基础(起点或原点、年龄心理特点等)和学习结果——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学习内容能为后续学习准备什么
2、教材处理:
1)内容调整——取舍、增补、拓展、调序
2)内容加工——浅易深化、深奥浅化、化零为整、化整为零 3)内容结构化——<1>提炼主线,架构主干 炼题目——炼“文眼”——炼主旨——炼问题等 <2>围绕主线,整体推进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疏密有致,难易结合——梯度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关系——创设有价值的思维增长点(如立意的开掘、思路的形成与表现、拓展提高的引导等),切入丰厚的语文训练(如朗读默读、复述、词语理解与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表达等)注意事项
一、注意年段目标
1、低年级:
1)正确、流利的朗读; 2)识字、写字; 3)了解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中年级: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强默读训练;2)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的作用;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出疑问;4)指导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形象和语言,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3、高年级:
1)继续提高朗读、默读、诵读水平,学会浏览;
2)理解词语语境,辨别感情色彩,推想词语内涵,体会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敢于提出看法,做出判断; 4)指导提高对记叙性、说明性、诗歌等文体的理解与把握。
二、钻研课文的大体过程和基本要求
1、不参阅材料,独立研读,理清脉络,把握大意,体会思路和主题;
2、参阅材料,验证上一步解读情况,进一步研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容和思想的(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思想——怎样进行表达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从三维目标视角,分析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不同类型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表征,以更利于学生的掌握;
4、规划教学目标、课时、教学重难点、切入点、大致流程、方式方法的选择、作业布置等,形成草案;
5、在预设的框架内再参考、吸收教学参考书或资料,形成设计方案。注意: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构建对话平台。
三、应聘时教材分析的参考思路
1、默读(内容、结构、特点);
2、研究课后生字表及课下注释;
3、根据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目标;
4、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思路和设计板书;
5、细化每一步的教学,抓字词句,抓上下文联系,设计听说读写训练;
6、设计作业;
7、自我朗读和写字(在纸上熟练布排)。
应聘(讲、说课)提示:教材分析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教学单位可能只是一个片段;教学时间为15分钟左右。思考与练习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与自己对教材分析的理解和经验,分别总结出自己对各学段教材分析的一般方法。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理论总述
一、意涵
1、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
2、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
3、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三、确定原则
1、科学化
2、具体化
3、系统化
4、动态化
5、个性化
四、设计误区
1、针对性差
2、不够全面
3、抽象模糊
4、行为错位(目标主体)技能概观
一、目标水平分析技能
1、确定学习结果采用的目标分类体系
1)语文基本技能:运用字、词、句进行熟练的听说读写,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技能,包括部分语文智慧技能和语文动作技能。
2)语文高级技能: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与构思的技能,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巧妙表达思想的读写策略,包括部分语文智慧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
3)情感与品德: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教育。
2、明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学习要求
1)语文基本技能:较为简单,暗含规则明确,运用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2)语文高级技能:复杂,暗含规则模糊,往往不可能一次学会,需在教学中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情感与品德:通常与前两类的学习融合在一起逐渐获得,要注意从学生的情感实际切入,避免生硬的灌输或粘贴品德标签。
二、目标陈述技能
1、行为目标的陈述
要素:1)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
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
过程:1)陈述诸如感受、欣赏、热爱等内在心理变化;
2)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
操作:规定学生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习得结果。属于补充性目标。
4、“ABCD”法目标的陈述
A(Audience):对象,即学生的具体情况(年级、数目等),如“全体同学”、“第二小组”等。B(Behavior):行为,即学生所要达到目标的具体内容,如“学会„„.”等。C(Condition):条件,即学生的行为结果在何条件下发生,如“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回家讲给家长”等。
D(Degree):程度,即学生的行为结果达到的深度,如“从„体会出„”等。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设计定位要准确
注意语文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的联系;针对绝大多数学生。
二、明确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对象——学生
三、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相互渗透
四、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且可测量的程度高
教学目标陈述要避免抽象、模糊,所反映的学习结果要有层次性,还要对目标进行优化与整合(如任务驱动、情感渲染、文本品读等)。思考与练习
结合本章内容与自己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出自己所认为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技能。第三章教案编写技能 理论总述
一、意蕴(课时教学计划)
1、计划性:教具准备、时间分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等。
2、可操作性。
3、可预演性。
4、指导性。
二、价值
1、核心价值:对课堂教学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教学的规划蓝图。
2、附带性价值:1)备忘录; 2)资料保存; 3)课题资源。
三、类型
1、内容层面:1)教学式; 2)资料式; 3)综合式。
2、形式层面:1)详细教案; 2)简明教案; 3)微型教案。
四、师范生编写教案常见误区
1、常写成活动记录;
2、常写成教师的语言记录;
3、常写成教学实录。技能概观
一、教案的一般格式
1、主要构成元素
1)课题:授课内容的标题,主要是课文的题目。
2)教学目标:即教学结果,一般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提出。
3)教学重点和难点:前者侧重于教的角度,后者侧重于学的角度。4)课时安排:课文的课时分配,课时的时间安排。
5)教学过程:教案的主体部分,是教学中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措施。6)作业布置:可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7)板书设计:随机板书和课时板书。
2、教案的一般格式
1)课题计划:课题、课型、目标、重难点、方法、教具、课时安排。2)课时计划:目标、重难点、过程(导入、新授、总结、拓展)、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科学、实用、独特
2、五条标准:
1)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准确、具体;
2)教学内容选择精当,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3)教学过程紧凑有序;
4)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5)教学时间分配得当。
三、不同形式教案的编写技能
1、详细教案编写技能
1)目标的确定与编写:主要依据是课标、教材和学情,表述要学生所能达到的结果的角度进行,要将目标具体化,转化为学生易操作的主体行为。2)重难点的把握与编写
教学重点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编写时要化整为零、巧妙突破。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编写
条件: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自身的优势。4)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编写
教学流程是教案的主体,设计编写一般参照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以阅读教学为例,第一步:设置情境,联系旧知;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步: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第四步:研读品味,练习转化; 第五步:熟读成诵,应用迁移。5)板书设计与多媒体运用
板书—提纲式、摘要式、图表式;准确、条理、简洁、巧妙、实用。多媒体—辅助有效,与内容有效配合,与教师表达呼应,避免芜杂泛滥。6)要写教学后记
即课后反思,包括效果评价、成败及原因分析、改进意见等。
2、简明教案编写技能
1)提纲式教案:目标、重难点、内容、方法及教学流程的关键内容。2)板书式教案:板书结构—教学中依此展开,进行教学。
3)提问式教案:将重难点及关键性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组成教案。4)图形式教案或符号式教案:运用各种图形或符号表示思路和设想。
3、微型教案编写技能
即卡片教案,只保留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与教本结合使用。
微型教案只宜在特殊情况(如观摩教学或面试试讲等)下使用,或与详案、简案配套编写,协同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渗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设计思想 “目中有书”,“心中有人”。
二、要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 有规则但不拘泥,有创新但不离谱。
三、教案格式应不拘一格 为学所写,为教所用。
四、要重视整体思路和大环节、小细节的安排 即在教学的整体路径上,为大环节留足空间,同时设计好具体内容的教学,教出语文的味道。
五、要注意教案语言的表述
教案语言的一般要求:简洁、准确,适合于学习对象的接受。思考与练习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与本章内容及自己对教案编写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出自己所认为比较有效的教案编写技能。
尝试分别为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编写一份教案。
第四篇:小学语文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内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
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⑼读写结合;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⑾听话、说话训练;⑿查字典;⒀加标点符号;⒁语速测试;⒂赏析能力;⒃想象能力;⒄课内外知识融汇;⒅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等等。
第三,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高度出发,注意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随意性。
诚然,要找准每篇课文中语文知识和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作为训练点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客观效果和主观认识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利用析形索义法让学生形象识记汉字,让学生品佳词赏好句,积累锦言妙语,熟读背诵精彩句段篇章,设法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只要我们围绕这些重点来捕捉训练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形式,我们就能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减少“水分”,真正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要求: 如,第二学段“阅读”目标: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2.生成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粮。
三、确定训练重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全面开花(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若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作重点训练,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
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
2、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
3、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而下面的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些单句附加成份较长,主干成份不易显现;一些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学生也不易弄清楚。
3、生动形象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有的还使用了某些修辞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表现中心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画龙点晴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起关键作用。
5、地位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几种类型:提纲挈领的提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而段落、篇章方面,如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仿说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是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的训练重点。当然,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去确定。
四、设计(生成)训练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例1】“字”的训练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片段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 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一个“提笔忘字”的巧妙设计,不着痕迹地提醒了学生正确书写“翠”字。]
(二)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读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师:这里为什么用“坠入”深谷,而不用“掉下”或“滚下”呢? 师:(边写边解释)“阝”像一座悬崖峭壁,“人”不小心直直地从上而下掉了下去,掉到哪里呢?(学生:地上。)所以这个字得下面是个“土”。这个“坠”字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险”字。
[运用“析形索义法”析解“坠”字,生动而形象。]
片断二
师: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在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了。“竣工”是什么意思? 生:竣工就是完工,工程结束的意思。
师:那么竣工的“竣”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很相近呢? 生:嵩山峻岭的“峻”,骏马的“骏”,俊俏的“俊”。师:区别“峻、竣、骏、俊”,为什么偏旁不同?
生:“峻”是描写山的,所以用“山”字作偏旁:“骏”„„“俊” „„(方法一样)师:那么“竣工”的“竣”为什么是“立”字作偏旁呢?
生:因为建筑物完工了,就矗立起来了,所以“竣工”的“峻”用“立”字旁。[析形索义,形象理解]
【例2】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课堂生成的训练)
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ɡ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 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例3】运用语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在人教版第六册课本《放风筝》一课中有四个形容词: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它们都是由前面的名词性语素和后面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汇知识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设计了如下训练:
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接下来分别找出与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先口头回答,然后写出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全班交流。结果,学生找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如,表示“红”的词语有:火红、粉红、枣红、血红;表示“绿”的词语有:翠绿、碧绿、草绿、葱绿、豆绿、鸭蛋绿;表示“黄”的词语有:杏黄、蜡黄、米黄、土黄;表示“白”的词语有:雪白、灰白、银白、乳白、鱼肚白等。
[这是一个根据汉语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从中领会了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在训练里参透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教育。]
【例4】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个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训练的例子: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的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那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师:改成感叹句成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体现了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语言训练的意义,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成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
【例5】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 片断一
支玉恒老师在《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中成功的进行了读写训练。教材文本共9个自然段,其中2—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逐一赞美六种“最珍贵的东西”,如:“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第8自然段列举了信念、希望、春风、细雨、月华、星辉等8种事物,但没有详细描述。
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第8 自然段列举的事物中选取一种,仿照课文2—7自然段的的写法写一段完整的话,并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A:月华是免费的,无论是乞丐、无论是富人、无论是老人、无论是孩子,在观赏月华时哪一个
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B: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不让你付一分钱。
教师听了学生B的朗读后说:“写得好。如果再加上‘当„„时候,当„„时候’构成排比就更好了。”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那段话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动了——
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当气候干燥时,它为人们送来湿润;当你专心读书时,他在窗外为你伴奏,它可曾让你付一分钱?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起来朗读自己写的话:“星辉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 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训练。片断二
支玉恒老师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起到总结的作用”,有的学生说“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又问: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这样作用的,还有哪些词?在教师的启发,学生陆续说出了“可以这样说”“总之”“总的来说”“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蔽之”“概括来讲”“综上所述”等词语。接着,教师用学生找出的词语,逐一替换“一句话”进行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
【例6】综合训练:体会与运用有机结合
一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设计了如下的训练:
1.初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语言文字)
2.细读第一段,想想: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语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3.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语言文字)
①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使我们感动啊!
②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②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以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 → 思想内容 → 语言文字
↓ ↓ ↓
弄清字词句 → 通过词句体会 → 领悟言语的意思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形式
↓ ↓ ↓
感知语言 → 理解语言 → 运用语言 掌握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更多教例请大家参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第二章中的“教学指导”部分。里面列举了许多“课例”来阐述“如何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如何在阅读中落实词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等问题。所举“课例”都是来源于一线教学的老师,“课例”后还有“点评”和“建议”,阐述“课例”的得失。这些“课例”于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希望大家认真研读一下。)
五、体现训练层次 1.词语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
第三步,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下面,我们再来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赞叹不已”就是称赞不听,赞叹不止的意思。师:请用“赞叹不已”说一句话。
生:很多游客看了桂林山水后都赞叹不已。
生:南宁市近十年城区建设变化非常大,真令人赞叹不已。
师:如果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得想停住都没办法停,那么用一个词来说,可以说成什么“不已”? 生:激动不已。
[学习“赞叹不已”历经了四个层次:①理解词义;②相像说词;③用词造句;④旁延扩词。由理解到运用,词语训练多层次的特色非常突出。]
而再如前文“例4”李吉林老师的教学片段,也同样体现了多层次的训练。
当然,不是每个词语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学习过程,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总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理解意思,领略情味,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运用的训练。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
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再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弯度改小。生:第二句读起来很不流畅。生:第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第一个句子是按工作顺序来写,而第二个句子却把顺序打乱了,所以读起来很拗口。生:第一个句子词语很对称,所以读起来流畅。
师:所以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对称和音韵美,这样读起来才流畅,琅琅上口。例如:“小红一边唱,一边跳舞。”这个句子这样说好吗?如果不好该怎样说?
生:小红高兴得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或者是,小红高兴得一边唱、一边舞。师:改得好。改完后文字对称了,读起来也流畅了。
师:课文这句话逻辑性很强,语句对称优美,写得多好啊!你们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学生当场背诵“哪里……哪里……哪里……哪里……进行周密计算”这个句子,先自由朗读、背诵,后指名背诵,最后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个精美的句子了。过去,我们学了一个词就能够用它来“造句”,今天,我们背得这个好句子,看看谁能用它来“造段”,也就是用它来说一段话呢?(沉默——启发)现在,从我们南宁到昆明之间,正在修一条什么铁路?(联系生活)
生:南昆铁路。
师:对。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环境怎样?铁路工人又是怎样干的?请用上这句话说说。
生甲: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也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可是,建筑工人们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的计算。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昆铁路一定能修成全国一流的铁路。
生乙:„„(略)
[这一教学片断极有层次: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整句和散句的比较,从而体会文中句子严谨的逻辑性和语言排列所具有的的节奏美;第二步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让学生判断“一边唱,一边跳舞”这样表述为何不够好,该如何表述才好;第三步是让学生们熟读背诵文中这一精彩的语段,进行语言积累;第四步是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造段”训练。教师能抓住精彩语段有重点地进行语言训练,由理解、品味、识记背诵到内化运用,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所谓“训练”,正该如此。]
六、训练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使“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习达到怎样的要求。要严按目标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2.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要脱离文本脱离语境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所进行的训练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来看一个教例:
一位教师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一文时,抓住“一个比一个好”进行的语言训练。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分别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南瓜的图片和一粗一细两棵树的图片,让学生仿说句子:(南瓜)一个比一个大;(树木)一棵比一棵(大或粗)。
[这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无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在学生明白基本意思后,可引导学生换词说说什么是“一个比一个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找到“好”的具体表象:不粗糙、光滑、整齐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好”的小板凳的样子,体会小獾做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如此就将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
相反,前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学以致用”的训练,则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好例子。
3.要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4.要确保足够的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或一道练习出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然后再汇报。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七、教学结构模式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势必要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就必须堵住对内容情节的繁琐分析的路,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教学课一般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1:1:1)
1.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讲读、导读,梳理文路,着重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读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要通过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课文的情味和情趣。这样,就要求读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节课一般不应该少于15分钟),读必须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初读了解内容,再读品词赏句,三读体会感情),读必须因文而异,形式多样。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使讲读方便,一般不进行词句方面的训练。2.品析语言。
(1)语言品析的内容:解字、品词、析句、赏篇。
(2)语言品析的要求:理解品味、识记积累、内化运用。(3)语言品析的方式:听、说、读、写。
(4)语言品析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深抠(kōu)法。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质,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内化,又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语言练习。
(1)识记内化词语:①听写词语;②用所学的词语填空;③听写含有所学词语的简短短文;④运用所学词语缩写课文。
(2)学习课文重点句段的结构方式进行仿说或仿写。(3)语言学习总结:说说这一课自己学到了什么。(4)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或全文。
为了保证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语言练习可以分散在第二环节“语言品析”中(读、品、练有机结合),也可以集中在后阶段进行。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时段比例一般为1:1:1,语言品析和语言练习可交叉进行,这两者占用2/3的时间。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一般来说,了解内容不必花太多时间,但一些文章的文意较艰深,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分析理解内容时花的时间则会多些。
下面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设计,这一教例设计的主旨就是淡化内容分析、突出语言文字训练,其主要特色是:⑴以读代讲,运用逻辑引读法了解内容,再用侧重理解内容的词语填空的方式识记浓缩的课文内容;⑵多法解词析句,多层次进行品析和内化语言;⑶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听说读写 的强化训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一、了解内容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提问式引读法,以疏通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师(引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怎样的一个岛屿? 生(接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们的海防前哨。师(引读):它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生(接读):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引读):作者为了表现这个地方的“可爱”之处,首先描写了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这些海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生(接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师(引读):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呢? 生(接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师(引读):作者写了海水,然后写这里的海底世界,海底都有些什么呢? 生(接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师(引读):这些珊瑚都是“哪种哪样”的呢? 生(接读):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师(引读):作者还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些水生动物? 生(接读):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师(引读):作者最后重点描写了鱼。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接读):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引读):西沙海水里各种各样的鱼真是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 生(接读):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师(引读):作者写罢海底世界水产,然后又写美丽的海滩。海滩上有什么? 生(接读):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师(引读):海滩上最有趣的要数什么? 生(接读):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师(引读):美丽的西沙群岛不但是水生物的海底世界,同时也是鸟的天下。作者怎样写的呢? 生(接读):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师(引读):展望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明天,她的前景如何? 生(接读):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引读完毕,出示课件进行词语填空,加固朗读的认知成效,加深对课文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的理解。总起: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_________,物产_________。
分述:①海水_________,异常美丽;②海底有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群群的_________;③海滩上有美丽的_________和庞大的_________;④海岛上有茂密的_________和各种_________。
二、品析语言
1.作者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语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课文中哪些段落表现的是“风景优美”,哪些段落表现的是“物产丰富”,哪些段落既表现“风景优美”,又表现“物产丰富”?
(写西沙群岛的海水表现了“风景优美”,写海底水生物和海滩贝壳、海龟主要表现了“物产丰富”。写海岛的茂密的树林和各种海鸟,既表现了景色优美,又表现了物产丰富——有各种海鸟,遍地是鸟蛋,鸟粪是肥料。)
2.课文是笔力均分地写“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还是侧重写其中的一项?(侧重写“物产丰富”)“富饶”是什么意思?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主要包含“风景优美”还是“物产丰富”?还是两者都有?(主要指“物产丰富”)你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关系怎样?还可以怎样命题?(课文重点写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故用“富饶”冠题。由于有相当篇幅描写“风景优美”,全文亦用“美丽富饶”收结,所以学生以《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为题也是可以的。)
3.请你找找“五光十色”一词在哪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你能从这个段落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从课文中可见丰富的色彩就叫做“五光十色”。“五光十色”是不是指五种光、十种色呢?(不是,指颜色多种多样、很丰富。)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光十色”的情景?请你用“五光十色”说一句话。(晚上,大街两旁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有蓝的,真是五光十色,好看极了!)
4.课文先写海水的色彩五光十色,然后再用“因为”介绍“异常”原因,即“先果后因”。请按先因后果的顺序调整,然后朗读这段课文,体会它有什么不同。(先果后因突出强调了海水的色彩异常美丽。再从观赏的角度讲,往往也是先看到这样不同寻常的景色,感到奇异,然后再询因追根的。)
5.海底世界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和一群群的鱼。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重点写鱼。占了该段的大半篇幅,描写细致、具体。)为什么重点写鱼?(因为鱼是最多的、最主要的水生动物。)
6.作者怎样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最好,请简述理由。(结合语境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下面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像绽开的花朵(1)各种各样的珊瑚
像美丽的花朵
(2)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很难表现其生动性和形象性。请体会括号内词语与加点词语的关系。想想:如果把括号内的词语去掉,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会怎样?
海参(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3)作者对鱼的描写生动形象,多处使用了比喻。如: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插着好些扇子
有的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请体会以上的比喻的形象性。
(4)对海滩上贝壳的描写,哪两个词最具有概括性?(颜色不
一、千奇百怪)写海龟最能体现“趣”字的哪两个词语?(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你能把这“趣”的情景画出来吗?
(5)“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个总起句,中心词是哪个?(鸟的天下)这个中心词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吗?(鸟的世界)
(6)下面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句序能否变换?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句子间含递进性因果关系,因为有了“茂密的树林”,才能栖息着各种海鸟;又因为栖息了各种海鸟,所以才会是“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其表达的顺序极富逻辑性,要引导学生好好领会。)
三、语言练习
1.用所学的课文词语填空,或由老师读简缩的短文,学生边听边写词语,注意写准确。
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所以
海水有深有浅,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的贝壳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渔业工人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2.运用下面的词语,根据文意写成短文(类似上文,不能抄书。)(总述)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水)山崖 峡谷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珊瑚)绽放的花朵 分枝的鹿角(海参)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 威武
(鱼)穿来穿去 有的„„有的„„(贝壳)颜色不一 千奇百怪(海龟)四脚朝天 没法逃跑(海鸟)茂密 栖息 堆积(总收)美丽富饶
3.课文中“海底世界”一段有全面的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又重点描写(鱼)。学习这种有主有次的写法,介绍几种动物(动物园里的或自家养的)
4.学了这篇课文后,请你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式运用得特别好,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刻,并简要说说理由。
5.用“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开头,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说或写几段话。
参考文献:
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2.沈大安《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2012年)5.《小学语文》2010年总第40期 6.《语言文字训练导引》(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目 录
摘要„„„„„„„„„„„„„„„„„„„„„„„„„„„„„(2)1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4)1.1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学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4)1.2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目的„„„„„„„„„„„„„(4)1.3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4)2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5)2.1要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5)2.2要正确运用训练的方法。„„„„„„„„„„„„„„„„„„„(6)2.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1)参考文献„„„„„„„„„„„„„„„„„„„„„„„„„„„(12)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摘 要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关键词: 语言文字 词语 理解 运用 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认识不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讲解和分析,满堂问、满堂灌,既挤掉了学生读、述、背的时间,也挤掉了学生推敲词语、领悟语言、鉴赏语言和感受语言美的时间。学生虽然学完了课文,但仍然普遍存在着表述词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
1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1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小语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什么?语文大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中的“语”指语言,“文”指文字。我们常说的“语言”就是口头语的意思,“文字”就是书面语的意思,这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既然“语文”即语言文字之意,那么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无疑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语言文字上面,否则就是跑调走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各门学科都需要这个工具,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个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就必须加强训练。1.2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了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情节分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成了语文知识传授课,上成了常识介绍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五年级《学会看病》一课时,上课伊始,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下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接下来便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逐段提问分析。诸如本文的主要讲的是件什么事?妈妈为什么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母亲仅仅是教会儿子看病吗?„„学生在课堂上忙于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原封不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动口读书,更没有动笔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从形式上看,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挺不错的,一篇课文讲完了,课文内容是理解了,思想教育也进行了,但是课文里的好词佳句没有引导学生去品析,锦言妙语没有设法让学生去记住,更没有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一练,甚至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好。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了多少语言文字训练呢?他们的语文基础怎么会不差?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语文界的专家也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语文课必须上 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1.3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可分做两层讲,第一层讲语文学科的特性,特定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式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会真正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发展的。
2.1要正确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这样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如:二年级语文中有一篇课文《丑小鸭》,有位老师上这一篇课文一味地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这样就不适合低年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那么,这篇课文应该先从关键的字、词去理解课文,再让学生通过读来训练,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字、词,还通过分角色进行读的训练,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是对课文里的每词必训,每句必练,而是要寻找和确定几个训练点,从而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在寻找和确定训练点时,要注意强化词句,淡化篇章,以读为本。因为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因素,如果词汇贫乏,词用不准,句写不通,即使懂得一些布局谋篇知识,还是不能把文章写好。再说,语言不是轻易学到手的,非多下苦功不可,而“读”则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
那么怎样寻找和确定训练点呢?
2.1.1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疑点
富于感情的课文,必须把感情朗读作为训练点;语言生动;文字精美的课文,则应找出特别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品词析句作为训练点;常识性说明文,则可以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用词准确作为训练点。总之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训练点。
2.1.2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各年级要求
低年级要把字词句的训练、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训练点。一篇课文教完,学生应能读得正确流利,理解内容。词语和句式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要让学生理 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解和运用,尤其要通过多读加以积累。回答问题,复述课文,都是说话训练,既可以吸收课文的语言文字,又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比如:我在教《秋天的雨》一文时,这样设计教学环节:①说。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稻子熟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等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为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打下基础。②听。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听初步感受秋天的美。③读。让学生读读课文中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再次感受秋天的景物美。④写。学习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到公园或田地、花园、菜园去观察那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并写出来。因为有了前三步的训练,学生写起来感到比较轻松。通过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中年级除了继续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外,还应把段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高年级还要把词和句的训练作为训练点,适当顾及篇的训练。比如在讲《长征》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史实,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如何才能拉近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红军长征的悲壮场面,“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上课前三分钟,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渲染气氛。一上课,先放三分钟红军长征的录像,并伴以《长征歌》,让学生犹如亲临长征,就像当年长征中的小战士一样,再受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突破时空约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接着我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去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逐字逐句地认真读,认真想,去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以求让诗中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共鸣。
当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我引导学生在每联诗中,先找出红军“长征难”的字词,认真读出长征的难,认真去想像“怎样难”,难到什么程度;再找出突出红军“不怕难”的字词,读出红军不怕难,想像红军怎样不怕难,进而领悟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情激趣、以情诱导、以读引思,使学生情满胸臆。
2.2要正确运用训练的方法。
2.2.1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有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2.2.2在默读中理清思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要求默读时对每一篇课文都要先弄清这是什么类型,板书时点明:人、事、活动、景物。比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在弄清是写事的文章之后,深入反问:写谁?谁怎么样?与教科书有什么关系?然后串成课文内容: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英勇地牺牲了,接着继续在默读中弄清写作的顺序,列出几种顺序,教给几种分段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珍贵的教科书》是写事的,肯定按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分段,先分三大段,再把事件的经过分两段:取书、护书。至于写景的文章如《颐和园》,可以在默读的基础上先找出头尾两个自然段来说说是写什么?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理清了总、分、总关系再学习游览部分,幷向学生说明既是游记,肯定是按方位顺序写。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分段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2.3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而诗的语言本身就极简练、含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弄清今昔变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样,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昨天的贫穷落后,贫穷落后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一些词语如:“遥远、渺茫、夕阳”,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遥”就是远;“渺茫”讲水势辽远看不到边,在此要灵活理解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现代文明;“夕阳”,要发挥想象力,说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着夕阳。在朗读“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时,要读出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口气略带悲伤;读到小孩子和姑娘时,要读出因无书可读任光阴流逝的惋惜,口气要充满无奈。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贫穷落后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朗读分析明天和原因两部分,特别是读到深圳的巨变时,要以惊喜、自豪的口气读,学生就会清楚课文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就能轻松地找出“焕然一新”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语。最后以三个中心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在教学中应抓住哪些句子进行训练呢?①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②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③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精彩句子。④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领句、结句、过渡句)。低年级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懂得一个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会说、会写一句要素完整的话,结合课文学习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式。
在理解方面,常用的训练方法有: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②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④用缩句法理解句子。⑤从句 6 式和作用上理解句子。⑥还可以用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上来理解。
例如《鸟的天堂》结尾的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按照如下层次去理解:
① 解词析义
前一个“鸟的天堂”之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之鸟的乐园,“的确”就是“确实”、“真的”。
②疏通句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棵大榕树的确是鸟的乐园啊!③ 弄清句式
这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热情赞美大榕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若换成陈述句就意平而情淡了。
④了解作用
篇末点题,照应前文。
由以上教学片断可知: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基本句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捕捉语言因素,设计出有效的训练程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就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2.2.4加强复述训练,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
复述,是促进学生将课本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时,可针对课文实际或复述全文,或复述重点段,或复述重点句。通过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化。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中写了表现采蒲台人民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两件事。当老师教学一个男人为掩护干部光荣牺牲这件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老师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学生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准备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读后提问,这件事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可分几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学生答: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被捉、审讯、牺牲和怀念”四步。老师稍加点评后请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这件事的课文,让其他学生闭眼听,边听边想象要补充的细节,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同桌互说后,师让生自读课文并纠正互说时的不恰当之处,为分步试说扫清障碍。自读自纠后,师请四位学生分别试说被捕、审讯、牺牲和怀念这件事的发展过程。生边述师边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最后请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示范。这位学生作了如下复述:
枪掩护过去,闯了一关。这时一位面黄肌瘦的男人背着一捆黄色的苇草回村,他还没有来得及喘气,便被敌人发现捉住了,敌人恶狠狠地问:“你是八路?”他放下背上的苇草,镇定地说:“不是。”“你村里有干部?”他仍然不慌不忙地回答:“没有。”敌人恼羞成怒地举起沾满鲜血的屠刀砍断了他的半边脖子,接着又问:“你村里有八路”?“没有。”他忍着痛,歪着头说。妇女们看到这种情景再也忍不住胸中的怒火,放开嗓子齐喊:“没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声音震撼天地。敌人惨无人道地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是那样的刚强,那样的宁死不屈„„
从学生的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创造的潜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复述的过程也是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要使课本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2.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3.1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训练形式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力求在课堂上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改变少数人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和练习时间,一些重要的集体活动,如指名朗读、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等,都应安排学生个别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做好准备。2.3.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给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研讨语言文字的规律,尽可能自己得出结论。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的是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形成自尊自强、独立健全的人格。要提倡质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一是捕捉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反馈信息,为教师的点拨、引导提供切合实际的材料;二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将课外移到课内进行。2.3.3及时抓好信息反馈
“反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认真抓好“强化”与“矫正”。“强化”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可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矫正”就是对理解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或不到位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相互纠正或补充,当学生感到确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再点拨或作必要的讲解,并采取多种训练方式,促使大面积达成目标。
2.3.4注意发挥语文课的整体功能
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但是语言文字训练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8 阅读教学要抓住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加强训练。要自始至终把读(默读、朗读、背诵)放在重要位置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句、读段、读篇、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说或写的训练,通过用词造句、写片断、写读书笔记等,把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发展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克昌[2]李伟建[3]张明恩[4]魏国良[5]苏培成河南大象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999年第4期
《河南教研》 1999年第2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出版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0月出版 《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现代语文教育论》 《语言文字及应用研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