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课标结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变化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课标结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台,通过网上倾听专家的讲座和自学2011版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觉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因为课堂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 把握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具体了解学生的基础与经验与认识发展规律,是进行教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关键。
(二)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
因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保证,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功,主要包括学习情景的创设,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学习等三个方面。
(三)实施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
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五个关系:即教与学、预设与生成、学习与练习,平时教学与总复习的关系。
1、首先要了解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建构体系。
2、要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最基础的核心内容。
3、要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教学内容的选编。
4、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知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知觉的产生以感觉的存在为前提,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来学习。知觉还受到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态度等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成熟,学习化学往往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对枯燥乏味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运用实验、图表、模型、影像资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有趣易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化学课程一开场,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实验,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但是,如果只是靠教师讲解实验的重要性和要求,作一些实验演示、表演,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实验的功能和重要性、也不会明白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的必要。这样的化学实验启蒙,难以收到效果。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做几个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实验的作用和动手实验的乐趣,效果就会好的多。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从未见过的镁条做几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来了解镁的一些性质和变化:镁像铁那样有银白色的光泽,可以弯折,能导电传热,又可以和沸水作用,可以被食醋溶解、可以点燃能发出强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了解了镁的性质知识,而且初步经历、了解了什么是化学实验,怎样作实验,会体会到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了自己原来不了解的物质,认识了某些物质变化之间(如导电传热与燃烧)的本质区别。
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引发、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动手实验,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运用比较实验,区分不同的物质和变化,学会从获得现象和数据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验。此外,要重视通过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看到学习的成效,看到自己的个性特长达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需要。
5、有效的设计与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所选择的素材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有助于解决认识发展的难点、突破关键;让学生从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学习化学,把化学知识运用与认识、解决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合理的练习,最重要的是加强实验教学,多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第二篇: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
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
课程性质
更为详细地阐释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增加了物理课程承上启下功能性的说明,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从育人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物理课程的目的。
课程理念
2011旧课标
2022新课标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确立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调整为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两大方面。2.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3.新增目标要求,围绕核心素养设置。
课程内容
1.将原来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大板块进行合并,表述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其中“跨学科实践”是新增内容。2.前三个主题细节上略有变化,并在相关主题后新增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应到达的标准,“教学提示”则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建议”和“情境素材建议”。3.“实验探究”主题将学生必做实验分为测量实验和探究实验,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规范性说明,防止实验探究过深、过难问题。(1)实验的数量由20个调整为21个。(2)新增加了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3)替换了两个实验:将“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更换为“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更改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4)一个实验由测量改为探究:将“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改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新增跨学科实践活动,分为三个二级主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学业质量
新增加学业质量内容: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1)学业质量内涵
(2)学业质量描述
课程实施
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教学建议:
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倡导情境化教学
(2)突出问题教学
(3)注重“做中学”“用中学”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3.确保物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质量。(1)规范物理实验教学(2)准确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
评价建议改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部分。教材编写建议更加细化,分为编写原则、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个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分四部分: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其中强调了加强对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注重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新增“教学培训与教师研究”,包括教师培训建议与教学研究建议两部分。
第三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意图、方向和程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等教育行为的指针。本文所指“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2022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围绕“核心素养内涵”以及“总目标”“学段目标”三个方面展开了阐述。本文试图分析“2022版课标”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厘清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其阶段表现,以寻求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启示,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课程目标壹核心素养的产生背景
“2011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保留了这一界定的同时,分别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内涵,在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更是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展开与对应要求,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要求,这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
资料显示,作为教育的核心素养,是199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美国等国家都开始研究核心素养。(史宁中等《关于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核心素养》,载《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4期)受国际教育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我国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也日剧增强,经历了从理念向实践的逐步转变过程。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引起了教育内外的充分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至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将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的育人体系。
随后于2017年修订发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部分进一步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2019年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历时三年多时间,“2022版课标”正式发布,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标准修订五大变化的首条——“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贰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发布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没有再强化“学科核心素养”,而是强化了“学生核心素养”,正如在“指导思想”中明确的“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2022版课标”的“课程性质”中指出“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程理念”中指出“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确立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部分首先指出:“课程目标的制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然后在“核心素养内涵”中进一步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具有三大特性: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广泛应用性。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是抽象了的东西,而这些抽象了的东西来源于现实世界,是被人抽象出来的。数学的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抽象,只有通过抽象才能得到抽象的东西。(史宁中《数学的抽象》,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由此可见,“数学的眼光”其本质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探究现实的一种手段。换言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代表着好奇心的开始,探究欲的萌发,想象力的发端。在观察现实世界中通过感性经验的概括、分离和提纯,抽象出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数学对象及其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步具有了数学的眼光,这也体现了数学的第一个基本特性——一般性。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通过数学的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具有了数学眼光,经过了初步抽象,获得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关系,还需要通过推理形成数学的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的本质就是推理。数学推理模式本质上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借助归纳推理“预测”数学结果,借助演绎推理“验证”数学结果。数学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借助数学简约的形式化表达,从而得到或者验证思维的过程,由此逐步建立起数学的大厦。值得注意的是,“2022版课标”十分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提出了“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要求,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思维主要体现为运算与推理。“计算和推理实质上是相通的。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找寻解决各类问题的计算方法,不像古希腊讲究推理论证。但是,计算要有方法,方法里自然体现了推理,即寓理于算。”(张景中院士《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载《人民教育》2007年第18期)
正是因为有了数学的思维,才形成了数学的第二个基本特性——严谨性。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形成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一方面,凡是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和工具,不仅包括自然学科和科学技术,也涉及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数学语言的本质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使得数学从内部再次回归于现实世界,它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是数学抽象的高度概括的产物。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使得几乎所有学科在科学化研究过程中都要使用数学的语言,主要通过模型来刻画关系与本质,寻求其规律。
正是因为有了数学的语言,才形成了数学的第三个基本特性——应用性。,时长12:18
叁核心素养的阶段表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2022版课标指出”: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结合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核心词是9+2,也就是我们说的11个核心词;初中阶段的核心词是7+2,也就是9个。笔者以为,高中的核心素养6个方面也可以加上2个(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也就是8个核心词。各阶段核心词之间具有怎样的“进阶”关系呢?
第四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总结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总结
通过国培学习,我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了全新的认识。受益匪浅,下面就简单谈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听了龙楼中学黄扬老师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报告后感触最深的是实验方面的修订。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主题。这一主题的增加:
二、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2实验中要求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操作,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3.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化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及解决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新增“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5.燃烧的条件;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
五、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和“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进行了修改和整合,使探究活动的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实验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六、记住专家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建议
(一).挖掘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1.上好绪言课,帮助学生建立与化学科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化学神奇而有趣。
2.重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多讲化学的利,不要放大化学的弊。
3.危机意识
(二)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四)坚持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总之,培训是紧张而匆忙的,但这次课程标准学习的内涵又是很深远的。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钻研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理念不断内化吸收,在教研工作中不断践行,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愿这次的培训给我插上一双金色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
第五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写写帮整理)
课程简介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课程简介】
细致地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十个核心概念。用框架图的方式对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了整体介绍,并对五条基本理念进行了逐条的解释。
学习完本模块后学员应达到如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2)在教学中积极落实理念和目标,并探索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学习要求】
(1)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或困惑,及时在学习的平台上与学习共同体成员共享和沟通。
(2)阅读相关的文献、书籍,加深对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等十个核心词的认识和理解。
(3)边学习边实践,积极探索符合课程理念的课,并将经验在学习的平台上与大家共享。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话题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人人都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水平。不是有人可以学数学,有人可以不学数学,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因为义务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强迫性”。
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以分数为目标的。当然希望学生具有一定的考试能力,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但是这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所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是特别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想法,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一个基点。
(二)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一条对课程内容做了一个描述,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个基本原则。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的需求,比如说,为什么在课程要增加统计,原来没有,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当学生迈入社会以后,他所碰到的大量的数据,怎么样能从这些数据里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上当受骗,这就需要有一种能力,需要有一种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需求就使得数学课程,在内容上要做调整,要把统计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主要的内容。所以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需要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另外就是数学课程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发展的非常快。一个发展的标志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自身的发展很快,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得到应用,在经济、在社会等等方面,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数学,比如说,经济数学、金融数学、社会数学、生物数学等等。数学本身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反应到课程的内容。所以在课程里就增加了关于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设置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的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确定课程内容重要原则。
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也要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学生的需要,从数学本身的需要,从数学的结果和过程这两个方面,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都要重视。标准里后一段在讲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内容的选择,怎样组织方面,包括在教材中如何去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在内容组织上,强调了三个方面,一个是过程和结果,一个是直观和抽象,一个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标准里边,特别强调了在课程组织上,内容的组织上,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三对是呈现表述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重视结果数学要有结果,要有精辟的结果,要得到一个答案,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还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在内容的呈现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呈现上,重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解数学。
直观和抽象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数学是抽象的,这个没有问题,抽象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要在数学中培养,但抽象能力的培养,要有直观作为铺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思考抽象问题的一个支柱,所以说,重视直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的内容,多半是间接经验,这个是没有问题,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形成,也需要一些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课程里边特别强调活动经验的积累,其实也是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样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进一步阐述了刚才说的这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一个理念,现在很多老师也都能琅琅上口,但真正要实践它的,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标准这样明确的提出来,也值得老师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在实践中去践行。
另外这个标准谈到了教学活动,除了刚才谈到的这几个方面,这样一个过程特点,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一点也应该是教学设计或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想到的一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的努力,让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
接下来要讲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这里强调一点,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在这个标准里边列举了一些学习的方式,比如说接受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同样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学习的方式,既有一定的接受式的学习,同时更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近些年来老师在实践中,其实已经探索了很多改进学习方式的很好案例,他们在教学中,开发了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很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合作交流。这样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合理的运用,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重要的就是像标准说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他的学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中,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等各种活动,这样就使数学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的去听,自己去练,改变这种单调的这种学习方式。
(四)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建立信心。激励不只是表面的表扬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都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还应该通过学生学的怎么样,来看教师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效果,透过学生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反应了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有效的教学,其实更重要的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所以说,这种评价还要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教学过程是否需要改进,所以说,改进教学这个作用,这个功能是评价中最重要的。这个意义上来说,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而且是对教师,特别是对教师改进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应该特别重视这种评价的目标和功能。
我们强调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的多元,不仅要指向于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思考等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应该指向多元的课程目标,所以说评价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评价的方法不仅是充分的利用纸笔测验,考试当然要保留,但要改进,同时,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包括智力的评价,成长记录带,课程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记录等等,这些都应该做一种评价的方法,近些年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方面,的重点其实做了很多好的探索,这方面其实有非常多的案例,供老师去参考。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理解,实际上信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的生活,到底会对教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现在来评价还有点为时过早。希望老师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可能会给教育带来的潜在的好处。
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在学生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挥作用。
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掌握,所以建议尽量采取疏导的方式,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数学教学里面,不仅是演示一个 PPT,最主要的是学生利用现在技术去搜集信息,去利用信息,数学的学习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学生搜集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个搜集信息的方式手段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去观察一些信息,观察一些数据,这也是搜集。然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的互联网去搜集一些信息,然后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资源,用到学习过程里,感受不只在书本上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作为工具,在标准里面,也强调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就是体现了这样一点。要运用各种手段去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来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它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使用图形计算机,使用 I-Pad,已经进入了美国某些学校的高中课堂,去做些探究活动等等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么几个阶段,一个就是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做 PPT 演示,第二个是作为工具。就是作为一种探究工具的使用,这个在数学教育中,也发挥了一些作用。第三个层次就是作为一个搜集、整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这个是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包括数学学习。比如说得到的数学定理,到底有哪些证明,上网一点,马上就会搜集很多,学生就可以进行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个交流,交流就意味着可以相互评价,可以师生互动,可以把学生和老师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互相帮助。所以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会给提供帮助的领域,应该还会不断的发展和开拓,所以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