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课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
课为例
摘 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解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对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内容作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进而再作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形成微课表达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之需求。
关键词: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57-01
一、解析高中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要求的说明中,对Bloom,B.S.(1956年)、Simpson,E.H.(1972年)[1]、Gagne,R.M.(1970年)[2]、Anderson,L.W.(2001年)[3]等的学习理论进行简化。课程标准中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有四个层级(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归属于安德森认知过程维度的前三个维度(记忆、理解、运用),我们对安德森认知过程的记忆维度细分为知道、了解两个层级,更易于化学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制定化学用语、化学计算模块知识的技能性教学目标时,不仅可以选择课标中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三个层级中的行为动词,也可以选择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四个层级中的行为动词[4]。
对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不同水平层级的行为动词试图赋以可测量、可操作的含义,知道层级的6个行为动词:(1)“知道”指对事实或道理能准确表述,懂得;(2)“说出”指用话语来表达意思;(3)“识别”指辨别,辨认,能从众多对象中指认出来;(4)“描述”指形象地叙述和描写;(5)“举例”指提出实例来表达;(6)“列举”指逐项举出、标明。了解层级的6个行为动词:(1)“了解”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知;(2)“认识”指不仅能说出是什么,还能回答出为什么,而且还能用化学语言表达;(3)“能表示”指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出对化学的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4)“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5)“区分”指把呈现材料的无关部分区别出有关部分,或从不重要部分区别出重要部分;(6)“比较”指确定两个观点或客体之间的一致性,或者差异性。理解层级的8个行为动词:(1)“理解”指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解释”指从一种呈现形式(如图形)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语言);(3)“说明”指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予以解释;(4)“判断”指断定、判决;(5)“预期”指预先推测或测定出化学事件的发生时间;(6)“分类”指确定某事物属于某一个类目;(7)“归纳”指归拢并使有条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用于抽象事物;(8)“概述”指从总体上予以叙说。运用层级的8个行为动词:(1)“应用”指在新情境中使用;(2)“优选”指从众多化学事实中选择出更好的;(3)“使用”把一个程序运用于不熟悉的任务;(4)“解决”指处理问题使有结果;(5)“评价”指评定学习对象价值高低;(6)“检验”指检查验看,检查验证;(7)“证明”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化学事实的真实性;(8)“设计”指设计完成一个任务的一套步骤,或工作程序。
二、构建教学目标
首先,找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教学要求,其中内容标准为: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建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人教版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编排情况,将课程标准中高度概括化的内容标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目标。现以“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形式分析微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相关要素如下:行为的主体均是学生,对于“键能”行为动词是:说出,行为条件是:多媒体演示,表现程度是:全体学生可以根据共价键的键能表,说出某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对于“断键吸收总能量和成键放出总能量”行为动词是:初步学习、比较,行为条件是:演示计算过程,能量变化图,表现程度是:90%学生能根据教师演示,初步学习计算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行为动词是:知道,行为条件是:交流、讨论,表现程度是:全体学生都可以说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最后,编制出本微课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
(1)已知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初步学习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通过比较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总能量和生成物成键放出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知道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不等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能够说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以布卢姆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导,基于科学探究教学观念设计“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微课的教学基本思路,共分为八个环节。
环节一:提出问题;
环节二:猜想与假设;
环节三:资料卡片(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及键能的定义);
环节四:收集证据(计算断键吸收总能量和成键放出总能量的差值,计算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用能量变化历程图表示);
环节五:解释与结论;
环节六:思考交流(氢能的优点);
环节七:课堂小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环节八:课后练习,以习题检测学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参考文献:
[1]Simpson,E.J.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sychomotor Domain.Urbana,Ⅱ: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9-290.[3]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4.[4]杨承印,李环宇,杨帆.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J].化学教育,2015,(01):16.(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二篇: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课题: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问题导学为主)
主备人:高一备课组 毛小红
一、高考考纲要求:
1、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
2、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值;
3、用符号(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定性表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越低物质越稳定; 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能根据吸热和放热判断反应物和产物总能量的高低。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图(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三重表征,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能量守恒的观念,建立以化学键为中心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微观认识框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化关系的学习,将化学反应的认识层次从初中的“物质变化的角度”上升到“能量转化的视角”,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观,进一步体会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问题串形式呈现——学生自主完成 1.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受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实验视频】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爆炸。提出问题: 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镁条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来自哪里?
③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
(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自哪里?你是怎样理解“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这句话的?一个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2)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环节3:借助图像符号帮助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图像来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关系。请看教材图2—1。
【过渡】上述示意图可以较好地解释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关系。然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来更好地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以反应H2 + Cl2==== 2HCl为例,投影并讲解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环节4:练习提升,学会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陌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学生动手】(计算,上黑板板书)
1.【小组交流】这节课学了什么?
1.断键、成键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2.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由什么决定?
3.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角度如何判断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师点拨】(环节突出)
1.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判断方法:
(1)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宏观)判断
若E反> E生,放热反应 若E反< E生,吸热反应
(2)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微观)判断
若Q吸>Q 放,吸热反应 若Q吸 四、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五、个案补充 个案补充: 1、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而不是放热反应)。 2、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断裂其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高。 3、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共价化合物共价键的数目。 4、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 A.Na2O B.NH 3C.Ca(OH) 2D.CaBr2 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Cl: C、HCl: B、OH: D、Na2O2: — 4、下列各对原子序数的原子能以共价键结合成化合物的是 A、9和11 B、14和17 C、11和1 D、12和17 5、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④根据电离方程式,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Cl原子,而后H、Cl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上述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⑤正确 B、都不正确 C、④正确,其他不正确 D、仅①不正确 6、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A、氯化氢溶于水 B、加热氯酸钾使其分解 C、碘升华 D、氯化钠溶于水 7.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8、下列物质中有离子键存在的是 A、N 2B、HCl C、H2SO 4D、NH4Cl 9.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都不是 10.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11.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产物H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02具有的能量相等 12.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都是金属离子 C、离子化合物中,一个阴离子可同时与多个阳离子之间有静电作用 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14.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15.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反应。16.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03)制生石灰(CaO)②燃烧木炭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17、短周期的三种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变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和Z可以形成XZ3的化合物。请回答:(1)X元素的名称是 ;Y元素的名称是 ;Z元素的名称是。 (2)XZ3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电子式是。 (3)分别写出X、Y的含氧酸的分子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 63中学 陈静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定量的探讨“质”“能”关系,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引入了焓的概念,是整个化学反应原理学习的基础。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焓变、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和单位,并从微观的角度举例定量的探讨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二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是附加有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节教学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计算,同时结合课本及与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以应用。 三、说教法 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环节1:设疑 CO(g)+ O2(g)=CO2(g) ΔH=-283.0kJ/mol CH4(g)+ 2O2(g)=CO2(g)+H2O(l)ΔH=-890.31kJ/mol 这两个方程式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方程式有何不同? ⅰ:物质后面带有(g)(l),有何涵义? ⅱ:系数是分数; ⅲ: ΔH表示什么? 环节2:析疑 化学反应中为何有能量变化? (1)微观: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宏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能量差。∑E(反应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 ∑E(反应物)<∑E(生成物)——吸收能量 环节3:解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环节4:归纳 总结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符号: 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研究方法:a:实验法: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b:计算法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减少(放热反应)则△H为“-” 值,即△H<0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吸热反应)则△H为“+”值,即△H>0 总结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分为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主板书书写重要的公式,副板书举实例进行讲解。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天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面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现在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通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形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由此达到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通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对比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通过对比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同,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同: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非常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取代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平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通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形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对比思考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热打铁,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含有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形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通过对比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作用力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三篇: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第四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
第五篇: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