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现行科学课程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对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都适用,而且涉及课外的设计比较少,所以,我们集中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资源,完善、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进而完善科学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4、问题与现状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程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于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三年。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我校班级人数较多,科学教师深感开展探究活动困难重重,一来实验材料多且不好准备,二来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能力不强;有的教师虽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但教学中存在活动环节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面面俱到,甚至在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探究活动效率低下,达不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机械地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限的实验器材,刻板地安排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教师停留在对学生程式性方法的指导上,或一问一答式地双向交流信息,而忽视探究的过程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之,教师总是不知不觉地限止学生的思维,总要把一些“脱轨”的学生扳到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的轨道上,学生被教师牵着
程中,创设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现课标要求的创新设计。
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探究活动内容,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现在可供选择使用的科学教材有七、八种版本。有许多探究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但有所异同。我们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适时选择能实现课标要求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研究。
(2)学生从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自由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催化剂”、“发酵粉”,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潜在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尽其所言,互相启发,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对生活、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体验;要保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好奇的天性;要积极鼓励他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记录和积累各种问题,学会思考和提问。因为学生的生
b、开展“问题的提出”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c、开展“制定计划”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d、开展“观察、实验与制作的方法研究”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e、根据研讨,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并反思。
f、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g、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h、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录像课。
4、科学探究案例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5、学生科学小论文集(观察日记,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奇思妙想等)和科技作品展。
二0一三年九月
第二篇: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方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主题(三)
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执笔:冯君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改革进入常态发展期,从“活动”的角度来讲,儿童科学教育越来越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让学习过程成为探究活动的过程的教学理念现在获得大家较为普遍的认同。从“资源”的角度来讲,基于教材的教学资源现在还是占据了我们教学的主体地位,用教材教而不能纯粹的教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的实际不同需要我们占据和协调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不同的活动,如此才能让教学充满灵动和丰富感。从“积极实施自主的探究学习”角度来讲,我们期望儿童科学学习的课堂是真实自主探究的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实施不同的探究活动的组织,让课堂成为真实的孩子们自我活动的课堂,需要对于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加以研究。从“如何让教材更好的适应教育实际”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对于课程资源之一——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创造和丰富。从“拓展儿童探究学习时空”的角度来讲,我们及需要创生更多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课外探究活动资源,也为丰富校本课程教研而努力。“正确认识儿童探究体例”的角度来讲,对于儿童探究活动,我们既需要在研究中整体把握儿童探究体例,又需要有重点的研究好整体中的部分。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 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的探究活动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儿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热爱生命。融“知识、态度、方法”于一体,力求在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的特征,获取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对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内容下的探究活动的修正、重组、创新、创造研究;
2、同步或者异步进行“新”探究活动教学实践的验证研究。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1苏教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主题
(三)主要包括小学科学高年级中生命世界的有关内容。
第 1 页
1、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是指教师从教学实际(教师、学生、学校、区域)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或者教学需要组织(例如: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指导)的探究内容进行 “解读”,多样化、个性化的对探究活动进行修正、重组、创新、创造。
2、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对设计出的探究活动实施教学,重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较为自主、科学的历经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得出探究概念。是一项教学验证过程。与探究活动的设计研究之间的关系是:活动设计—实施教学验证—修正设计—再次实施教学验证„„的循环探索过程。
(二)理论依据
1、科学教学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标准之下开展探索性研究。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自然人的存在,有差异性、个体行、选择性的特点,儿童学习的指导要注重人的基本发展特点,注重在教学中创造丰富多样的情景和活动,有选择的使儿童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为,教育教学要促进学习者本身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学者提供的帮助要有利于儿童自我积极的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
4、创新教育理论:创新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要遵循创新学习的规律,不断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创新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的重新“解读”,系统性的统计和分析研究相关探究活动,多样化、个性化的对探究活动进行修正、重组、创新、创造。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学验证,作出相关价值判定。这样的研究工作可以促进儿童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发展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和教学素养,使儿童科学探究素养有所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儿童对可辨认的生命特征往往不是满足于为什么,而是经常追根问底,问怎会知道是这样,甚至更喜欢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以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增进科学情趣。就是说,儿童并不停留在获得知识的水平上,而更需要的是获得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因此,我们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的探究活动,进行设计与实施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如何构筑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研究
第 2 页 儿童对世界充满想象,因而发展想象很重要。知识结构的构筑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不需要过于严谨。问题的选取以“科学——探索——乐趣——有用”为特点,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与成长,定位在启蒙,在于打开眼界。选择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宽阔的、综合的,但又必须是基础的、常识性的。
2、如何在常见的生命现象中寻找“知识、态度、方法”的结合点研究 一般地说,儿童比较容易感知贴近生活的知识,难以感知探究性知识。要着重帮助儿童从小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去观察生命世界。儿童的好奇心驱使其产生探究的动力,求实与合作的态度则是获得进取和发展的基础。许多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证实。要让儿童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训练,通过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初步形成某些概念,并经过联想和推理,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初步获得结论,逐渐产生新的认识。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整体综合,可使儿童从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宽到生命世界,认识也可以从表象深入到本质,进而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蕴含着科学之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3、如何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
“生命世界”各单元设定的学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种养、小实验、小制作、分组观察、大组汇报交流、访问、调查、参观、实习、游戏等等。均保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直接体验与生命相关的生物现象和与人相关的生活常识。目的在于从科学教育着眼,通过创设观察生活的情景,丰富感知、激发兴趣,让儿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有所发现。
人的价值观念以创新开拓为标志。这要求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提供儿童进行实践的条件,处理好师——生、课内——课外、个别——全体、常识性——探究性等诸关系。特别需要让儿童在群体中融合、沟通与互补。以儿童为主体,在愉快的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让儿童充分展现自己,鼓励其发现、获得不断更新和涉猎知识的能力,在多元化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价值。
4、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何突出自主性研究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应遵循儿童认识的客观规律。必须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贴近环境、贴近自己和得以表现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教师的具体指导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儿童独立探索。建构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个性,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与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2007年9月-2009年10月
第 3 页 A、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10月)
1、选题与论证;
2、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管理与研究实体;
3、建立和健全研究的组织管理办法;
4、配备专门教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管理;
5、制定和修订研究方案;
6、开始对研究方案进行初期实施;
7、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平台。
B、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09年8月)
1、研究教师根据研究方案进行专题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操作水平,有一些论文发表获奖和典型案例推出;
4、在实施阶段,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教师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结题作准备。
C、总结阶段(2009年9月至10月)
1、对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撰写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
2、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及检测报告的撰写工作;
3、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4、结题鉴定;
5、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6、课题成果推广。
(二)研究方法
1、总则:使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走出困境:“理论的实践乏力,实践的理论疲软”——达成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同生共长、相互构成”
2、连动: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连动”的综合研究思路——调查研究:分析现状与问题;文献研究:梳理理论观点;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理论与操作体系,突出质的研究。
3、细则:把握具体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在不断的探讨学习中调整方向,更为准确的把握重点,不断修正。
调查法——对现行探究活动体系、科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调查分析归因。
第 4 页 经验总结法――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研究成果。
案例法——不断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文献法——利用文献法学习收集相关理论、实践分析。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1、成果群:理论思想、实验依据,工作方案、个案经验、推广方式等。
2、具体成果及形式: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命世界”单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实录集。(重点成果)
3、课题成员研究与工作记录(个人研究过程性资料)。
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集。
5、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素质集。
6、教学个案实录集。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研究组织 组长:冯君
组员:李俊、王波、殷凤兰、张俊
本课题方案由集体讨论,市教研室姚爱祥老师指导,冯君执笔。冯君老师负责整个课题的管理以及日常性的指导、监督和评估;每位课题组成员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落实、实施研究以及行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
(二)保障措施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科学的态度去占有、分析和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创新创造。
2、坚持教育创新的科学态度.既要以创新的思路去研究教改中的问题,又要找到现阶段可行的途径、策略、方法。
3、坚持学习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统一.深入研究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经验理念并把这些理念活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检验。
4、坚持量的统计与质的剖析的统一。通过实验、调查作定量统计,更要通过实践案例作质的剖析。
5、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统一。以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形式,抓计划,抓落实,专人负责,按计划进行研究,按时递交成果,同时通过相关学习、指导、研讨会、学习考察与网络交流,扩大合作与交流。
6、坚持组织、思想、机制、时间与物质保证的措施与规划、执行、跟踪、评估、改进的运行机制的统一,确保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实效。
第 5 页
第三篇:小学高段耐久跑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高段耐久跑教学模块化研究方案
浙江省龙游县实验小学体育课题组
叶国华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体育与健康》教材把一学期内出现的同一教材归纳成一个单元,但教材编排和教学课时,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经常又被割裂开来,开学上几节,期中上几节,期末再上几节的现象时有出现,这种把单元分散的结果是失去了单元作为完整教学过程的积极意义,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耐久跑教学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现状,许多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想了许多办法:在耐久跑教学中增加了趣味性的活动,有的提出按能力分组教学,有的采用“分段限速”教法,有的采取大单元(多课时)连续的教学安排,有的用“超量恢复”的理论指导学生等等。总之,其目的都是使学生们的耐久跑成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在耐久跑教学及考核的实践中,却常常看到许多学生跑至终点或在途中就支持不住了,脸色苍白,有的倒在地上,有的呕吐等等。40~70%的学生出现难以忍受的不同症状。尽管如此,仍有众多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标准。
从我们对学校四、五年级学生对耐久跑教学内容的兴趣及运动第一极点出现时间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对农村两所小学(七都小学和石佛小学)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农村与城区存在更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选择三所学校作为实验对象,改变以往的耐久跑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这里的模块教学不再细分为一课一课的与固定的单位时间相对应的内容,而是以一个模块的内容对应多少个课时。也就是以课课练的教学形式将耐力教学模块安排在每一节体育课中。
二、课题的界定
就跑的耐力而言,有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同一速度对于经常参加训练的运动员可能是属于速度耐力,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就属于一般耐力素质。模块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结构衔接的考虑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紧扣主题单元教学项目,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联系一条教学线索,融“教、学、练”为一体,使模块教学整体运转实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达到培养学生意志、毅力品质和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心肺功能及血液循环系统的良好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课题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本学科本项目课题大都为如何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并未从大体育的观点以教学模块化方面进行研究。经反复查询,发现山东省肥城市郭泗军老师有过类似的研究,但无明确教学模块化之说。模块教学这一观点在体育课堂中便于推广,且研究对象涵盖了小学各年级。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只将着眼点放在小学中高段学生,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适合于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耐力素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谋求在教学实践中有更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或初步掌握耐久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知道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耐久跑练习时,跑到一定的距离,会出现有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呼吸节奏被破坏等现象,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极点”。以及克服极点出现的方法,注意加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稍放慢速度和放松身体。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磨炼自己,树立不畏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挑战心理。使学生真正懂得增强体质,培养意志,不仅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的需要。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小学耐久跑“模块教学”设计的实施与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形成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推广性的耐力素质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
五、研究内容
1、通过多种游戏对学生进行耐力训练。耐久跑是一项比较枯燥的体育项目,如果强加于学生身上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没有意思,得不到身心的投入,这时老师不但要在思想上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内容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采用一些游戏,学生喜欢玩的项目.如:跳短绳、接力赛、跑风车、定距离计时跑、定时计距跑等教学手段,融耐力教学与游戏教学中。
2、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械使学生耐力进一步提高。如(长、短绳、篮球等)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适当布置一些体育活动的作业,让学生早晨到校后放下书包跑个800至1000米,或跳短绳。让学生拍球跑,定点投篮等这样在时间上加强学生的锻炼意识。
3、通过阳光体育锻炼和千米长跑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三校联合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活动实施方案,采用激励表彰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三校活动展示及小型竞赛等活动。
4、通过教师磨课、同课异构等校本研讨、交流活动,不断完善研究内涵,丰富研究村料。使课题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六、研究对象
龙游实验小学、龙游七都小学、龙游石佛小学4---5年级学生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任务。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模块教学”设计改革的实践阶段。本阶段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教材教学模块的教材组合、连续课时模块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等。(2009年9月初步实验完成连续课时模块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总结推广阶段。本阶段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总结,完成调查与研究报告。
八、组织领导与管理
1、成立课题小组
顾
问:伊柏清
龙游县教研室副主任
龙游县体育教研员
组
长:廖勇建
衢州市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
市先进教研组长
审核活动方案、配档,落实工作进展,组织监查、评比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代表:叶国华 负责研究方案、课题报告的撰写,方案的实施、模块的实
践及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撰写;
成员:兰
涛
许益宏
研究方案的实施,教学模块的实践及相关教学
设计、教学案例的撰写;
江丽萍
负责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陈
前
负责七都小学研究方案的具体落实实施,教学模块的实
践及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撰写;
何华夫
负责石佛小学研究方案的具体落实实施,教学模块的实
践及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撰写。
九、课题成果形式
1、收集汇编《小学中高段耐久跑模块化教学》校本教材;
2、汇编耐久跑系列教学论文;
3、形成“参与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三大模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小册;
4、形成课题报告,汇编成册。
第四篇:小学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师生对教学资源的渴望越来越热切,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并形成“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等。
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会减少,而会不断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的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网络信息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往往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计算以及有趣的图象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显著标志。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
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1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
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要素之间内容结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开发出数量充足,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的“合时、合用”的优秀的数学教学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开展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提高有效教学的达成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学资源DVD光盘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
以本为本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低效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种相应的高效教学模式的创建。
3、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的各方面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抉择判断能力。什么样的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易使学生掌握,这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我校课题组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资源包的开发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广泛查找校内、外图书著作、报刊杂志等多方面的资料,有效利用我校影象资料库各类教育教学
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充分发挥我校“东北师大理想信息”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料,将收集和开发的资源的各类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包。
2、调查访谈法:在课题研究时调查访问课题内容相关的现任教师、老教师和中学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过程及相关因素以及中小学教学衔接内在联系及差异;针对我校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与情景,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等。
3、实验法:将资源库的资源及研究的结论形成实施方案应用到该年级或相关年级的各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以同课异构形成,进行教学,开展实验研究,发现问题,记录、反思,并及时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修正。修正后形成新的方案再实验,直至达到学生收获多,效果好,专家认可。
4、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我校为后加入课题组学校,正式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是2007年3月)。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成员及实验的老师。
(2)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3)确定课题研究成员以及担任实验的老师。
(4)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细则。
(5)对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以及实验方案,落实研究经费。
2、实施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
第一步(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
阶段目标: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写出研究论文。
(2)根据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课题组分配的一、二、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3)积累材料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作准备。
第二步(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
阶段目标:
(1)在全面总结中期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下一步实验。
(2)探索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写出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
(3)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总课题组分配的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4)写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
阶段目标:
(1)做好课题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2)进行实验的信度、效度分析,以决定如何进行第二轮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学校建立课题研究经费,以保障必要的经费开支。
2、对课题实验进行目标管理,每学期制订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
3、每学期按时参加省总课题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会议或者学术经验交流研讨会。
4、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交流工作会议。
5、建立信息资源平台:(1)建立一个公共邮箱;(2)建立数学博客群;(3)办一个内部刊物《研究通讯》。
六、实验研究的成果表述
1、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
2、2007-2009年课题研究大事记;课题研究方案;美文赏析。
3、课题研究期间各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以及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4、开发数学教学网站与数学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1、由管教学工作的吴佐棠(数学专业,本科)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组工作。
2、课题组成员由下列人员组成:
⑴数学组老师:刘艳华(教研组长)、黄珺(负责课题组的档案与会议记录工作)、焦胜华、何红梅、李淑萍、马庚发、陆果、王红礼、吴淑英、周国生、王时香、董礼美、申红艳、金丹。
⑵吴佐棠(管教学的副校长)、于凯君(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廖雄伟(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科学物质世界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苏教版小学科学物质世界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结题报告
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钱 芸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对对苏教版物质世界主题单元进行整理、筛选、归因分析等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的设计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内外加以实践检验积累一定的素材,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教研中也带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科学 探究 活动设计 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要求每一位教师提高认识,付诸于行动。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贯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探究并作出回答。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2、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类大脑遗忘率规律。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大脑遗忘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以下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应用70%,看电影60%,看展览50%,讨论30%,讲话30%,自己动手做10%,研究性学习5%。由此看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终身难忘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1、教材系统(以现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和学校科学教育教学系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组织教学)两个方面统计相关内容下的相关探究活动,对苏教版物质世界主题进行整理、筛选、归因分析。
2、建立整理、筛选、归因分析标准(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实际教学的矛盾分析)
3、建立多样化、个性化对探究活动进行修正、重组、创新、创造的标准或者原则。
4、对教材进行相关内容下的探究活动的修正、重组、创新、创造研究。
5、建立“新”探究活动的验证标准或原则。
6、同步或者异步进行“新”探究活动教学实践的验证研究。
7、对探究活动教学组织的多样化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1、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意识上,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从技能上,提高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及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的全面的发展。
3、开发并研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设计操作范式,包括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策略及具体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对物质主题单元的所有探究活动进行重新筛选,重组、设计,形成方案。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措施
(一)对小学科学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分析: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调查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和教师教育思想。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为保证课题的展开,在确立课题以后我们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六年级》“物质世界”领域的所有单元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反思与分析,发现教材中的很多活动对我们的教学并不适合,缺乏一定的探究性,有的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容易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疲劳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课题组在李文忠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等理论知识,同时对所有八册教材的物质主题单元进行了分工。每人研究四个单元的教学案例,让每个成员对自己的研究课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课题组全体成员多次开展以贯彻落实“探究”理念为目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学习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也学习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教学中无效或低效活动的方法途径。
(二)课题工作的扎实展开:
本课题自2007年10月开题以来,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学习了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了解了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对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布置;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们的课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建立自己的课题网或课题博客,建立课题QQ群,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课例实施中的困惑进行集体研究。
(三)、课题的实施稳步推进
1、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课例设计和实施的活动
合理处理教材: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案例1:《蜡烛的变化》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探究在两种方式下,蜡烛的不同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两种变化;
活动二:食盐的溶解与分离;
活动三: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2)开发课程资源,适当补充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开发科学实践资源,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等。
案例2:三年级固体和液体一单元,教师与学生进行《把固体放进水里》的探究活动时,从对重量、体积有关——无关——有关——无关的思维过程后,这节课下课了,那到底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就给学生留下一个生动的问题,学生再后续的研究中就会去找资料、问大人等途径寻找答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和推理。我们将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视野。
(3)精心设计内容,活化手头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材凸显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
案例3:《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灵活调整教学准备和教学内容: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和制作岩石手抄报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以及多媒体课件。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正确解读教学目标: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是让学生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科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改变用 “纯科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率。
案例4:在教学《磁铁》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和隔着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步骤:
1、玩“磁铁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识别信封里的各种物品,然后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最后归纳得出磁铁的性质“磁铁能吸铁”。
2、小节目激趣。设计布娃娃在桌上跳舞的小节目,引起学生质疑后再析疑、解疑。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
3、知识应用“巧取试管铁钉”验证上面结论。让学生在玩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玩中融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生活性,学的有趣,学的充实。
(2)运用“探究——发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并把科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和谐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6:在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液体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变冷之后还有什么其他变化?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充分感知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做好记录来描述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经历了“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
己的探究发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3)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渗透。通过分析影响学生科学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个性特征等情感因子,采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加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等有效的方法渗透情感态度。
案例6:针对学生普遍爱喝饮料的习惯,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考察一下饮料市场。结果学生的探究方法各有不同,各有独到的见解,有的甚至写上了自己想要发明的饮料的配方、宣传广告等等。个个都做得很好。在教学中,有时为了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其他学科练习形式中,以期收到“奇兵”之效。
2、做好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对科学教材的一种重组、筛选和创新;也是教师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理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组组织成员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还学习了大量有关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文献资料。
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课题组成员明确了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任务。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做到: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二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三是指导活动的方法;四是跟踪活动的全过程。
课题组提倡实验教师在教材设计的活动的基础上,挖掘本地方的独特资源,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活动过程的实践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学习效果的优化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
到现在为止,我们按照议定的课题计划,每人均已完成了各自的课题分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活动中能勇挑重担,相互协调,相互进取。
六、取得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分别对《变色花》、《折形状》、《认识固体》、《简单电路》、《神奇的水》、《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认识常见的岩石》、《声音的产生》、《降落伞》等科学探究活动进行了活动的筛选、优化和重组,并在片、市级的科学研、训、评活动中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了所有老师的一致认可,大家设计的探究活动易于操作,更适合我们的科学教学的实施。
几年来,在市级教学评比中,钱芸老师在常州市课堂能力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戴辉文老师在金坛市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曹辉老师在金坛市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钱芸老师在常州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性的运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又多篇论文发表与获奖:钱芸老师撰写的《面对“自由”我们该怎么办》获常州市论文评比二等奖;钱芸老师撰写的《梅花香之苦寒来》获江苏省论文评比三等奖,钱芸老师撰写的《创设多元活动 提高学生额科学素养》获江苏省论文评比三等奖;钱芸老师撰写的《“肺活量”课堂实录与评析》获江苏省论文评比三等奖;李文忠老师撰写的《〈解释〉课堂片断及思考》发表在《科学课》2007年第12期;李文忠老师《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发表在《教学随笔》2008年第1、2;李文忠老师《实验的准备需科学而严谨》刊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02-A;李文忠老师《从“学生配合不好”说开去》发表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李文忠老师《太阳与高楼》刊发于《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8年第4期;戴辉文老师撰写的论文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链接》获省三等奖;戴辉文老师《“生活化”科学课堂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获省二等奖;戴辉文老师《手欲动 脑先行》在市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征集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课题研究中,由于我们学校的条件限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探究活动设计的优劣、数据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由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分别在三所学校,平时的沟通不是太多,只是在课题组活动的时候才能相互交流一下,我感觉这对课题的实施很不利,虽然我们各自的分课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对每一个课例的设计还是要大家群策群力的,这样对探究活动的设计会更科学,更合理。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还是会受教材定势的影响,不能跳出教材,这对我们课题的初衷也
不太合拍,我认为我们要大胆尝试,反复实践,这样才能有更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探究活动的产生。
我们课题组成员平时在课题实施的活动中不能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能及时的收集一些过程性的信息,所以论文的写作方面还是我们的弱点,所以在课题后阶段要在这方面加强。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要在理论的引领下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不是随心所欲。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不在一个学校,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变,但是我们要利用好个人的专题网页和博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加强联系和学习,能把工作实实在在的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