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旗讲话:父爱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
国旗讲话:父爱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
国旗讲话:父爱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 父亲节说到父亲,脑海里会自然闪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还会出现《背着孩子上大学》的父亲。当然,更多的父亲经典镜头是像老黄牛一样为家庭和社会默默耕耘的父亲们。父亲们,成就了家庭和国家的脊梁。有人形容,父亲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撑起一个完整的家;父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因而,父亲节这个让子女品尝父爱、感恩人生的日子,又怎能不去表达,不去回味呢?在人类爱的长河里,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同学们不妨仔细的想一想,在你懵懵的记忆里,是谁整日用宽大的手掌撑起你,是谁用粗硬的胡须亲昵你,是谁用厚实的肩膀驮着你,又是谁整天跪在地上让你尽享骑马的乐趣?是父亲,正是那无私无畏的父亲。如果说母爱如水,柔美细腻、源远流长;那么父爱一定如山,粗旷豁达、气吞江海。父爱雄浑如声震天地的滚滚惊雷,父爱圣洁如万年不化的千山暮雪,父爱温暖如蓬勃而上的灿烂朝阳,父爱刚毅如昂然抬头的莾莽山崖,自然界之磅礴深邃都融入了无形的父爱中,由此可见,父爱多么深沉无私呀!难怪人们会选择一年之中阳光最炙热的6月来过父亲节,原来它蕴含着的是父亲给予子女的最真挚、最火热的爱。记得享誉全国的《曾国藩家书》吗?一个父亲把毕生心血,毕生经验变成一字一句融入书中,那滴血般的字迹,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成长无尽的牵挂,诠释了父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不论是非成败,父亲都尽自己所能地传给我们毕生经验,不管结局如何,父亲陪伴我们走到最后一刻。如果人生是一艘航船,那么父亲便是那船舵和风帆。父爱的博大精深是我们人生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父爱,我们的人生不会精彩。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山水之精气哺育了我们。我们平日惊叹于水的灵动柔媚,喜爱那娟美细腻,赞叹渗透于每个生活细节的母爱,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却往往忽略了深深藏匿于平凡小事中的父爱------忘不了父爱的淳淳教诲,忘不了父亲骑车送女儿的背影,忘不了女儿迟归时父亲眼中深深地担忧,忘不了我们生病时父亲脸庞的担心……父爱之美,体现在父亲为我们做的一件件小事中,也许他的爱没有那么细腻,但他的爱一定如大海般深沉如日光般热烈。同学们,父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他头上的银丝日益增多,无情的岁月在他那慈爱的脸庞下刻下深深印痕,那佝偻的背,粗糙的手,难道不让我们的心隐隐作痛吗?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但是,我们再孝顺,他们也会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只能陪父母一程;父母再喜欢自己的儿女,时刻梦想用自己一生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然而他们再高大,总有一天也要走在孩子的前面,这是正常现象下的自然规律。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珍惜时间赶快去孝顺他们,多留一些时间陪伴他们。想到这里,我们是否觉得作为一个孩子,平时对父爱的领悟太过浅薄呢?是否觉得我们应该付出行动来回报他伟大深沉的爱呢?要报答伟大的父亲,首先,我们要做的怀着感恩之心,用感激的心灵来对待父亲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尤其是在父亲生日时或父亲节来临时,为他送上一声声祝福,一声声问候。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回家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假期,而假期期间,还不断的和同学外出。我们很少花时间去观察自己的父亲,去了解父亲的爱好,去耐心听完他的一句话。也许这些感受,只有在父亲老态龙钟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得到。想到这些,我们是不是该多点反思,对于父亲,在我们现在还没有力量给他物质上报恩时,精神上的赡养我们做到了没有。此刻我们的心会有一阵阵的痛。高尔基说过:父爱就像一本震撼心灵的书,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期末考试将至,我建议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作为送给父亲的礼物,去回报伟大的父爱,我相信那时父亲的笑容是最美的!最后,我祝愿所有老师、同学们的父亲,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亲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第二篇:父爱是一本厚厚的书
父爱是一本厚厚的书
父亲是一个严肃沉默的人,不大言语、爱发脾气。父亲很少接触我,除非他打我时,打我的屁股或是用手磕(方言,ke平声)我的头,每次妈妈都是护着我的。所以小时我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
听妈妈说,爸爸从小就很能干的,从他十八九岁就全部继承了我爷爷的全部石匠的技艺,能够单独的去给人家石刻很多家具,或是给人家沏墙、开石头。我家从前就有很多蒜臼(砸蒜用的)、石桌等工具,都是我爸爸年轻是打成的。
爸爸年轻时做过很多不同的活,他走遍了我们镇的每一个村庄,贩卖过粉皮,做过货郎,用喝浪鼓子(曾经的货郎走街串巷手里摇的东西)摇着走街串巷、做过豆腐等很多的生意,他还承包过我村的石塘(花岗岩的矿)。刚成亲的父亲那时大概是有宏伟的理想的,做过很多的生意,尝试很多,但由于他做事一向很谨慎,步步为营不敢冒险,所以一直也从来没有赔过钱,但是也没有取得过多大的成功,没赚过多少的钱。
到后来哥哥考上了中学(初中、高中),我考上了中学大学,都要用钱,爸爸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他到平邑的切石场整过石头、在石矿里打工、下煤矿挖过煤、在炼铁厂添过煤、在城市里拆过房子等等很多的苦力活,为了我们很是不易。
小时候的我很调皮,不听话。爸爸经常打我,但是我和爸爸不亲,他怎么打我都是没有用,我仍是一副死不悔改的死样,强忍着痛任他打。每当此时,妈妈就过来护着我,爸爸就很生气,就斥责妈妈把我给宠坏了,经常妈妈也哭着对我说“傻孩子,你改了不就都好了吗,给爸爸认错,还会挨打吗?”因为他经常打我,我练就了非凡的反映能力,看他要打我,我就会跑掉,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家爸爸气就消,他就不打我了。
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又不听他的话时他才会打我。其实他是爱我的,一般情况他都是笑咪咪的,除非是妈妈不小心打坏了家具或是他们之间有了什么矛盾,他才会心情不好的。有一次,妈妈给猪喂食,不小心把拦猪圈的石板给打坏了,那个是爸爸精心打造的一块很漂亮的石板。妈妈很害怕爸爸生气,于是我就勇敢的自己替妈妈承担了责任。爸爸回家后,我说是我不小心打坏的,爸爸只说以后小心,就没事了,也没有打我。其实打我也没事的,早就习惯了,一点也不害怕的。
到后来,我慢慢的懂事,知道爸爸为了供哥哥和我上学,付出了那么的心血,我就很少再惹爸爸生气了。
家里的农活也是很重的,如果爸爸在外打工,基本上就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了,所以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经常跟妈妈一起上山干农活。确实有重活,就会留着等爸爸回来一起干。
小时家里常年养两头猪,每年卖了帮助给我和哥哥交学费,所以天天给猪煮猪食,我和妈妈就经常到村西头的碾(nian四声,石磨的方言)上磨猪食。有时候爸爸在家,巷轧猪食这些活爸爸绝不会让妈妈干的,他都是自己和我干了,每次我和爸爸一起轧猪食时,我就会特别的卖力,每次爸爸回家就像妈妈夸我,“小二孩(我在家排行第二),真能干,让我省了不少劲呢。”妈妈总是自豪的说,“是啊,在家了,咱们的小二能帮我干很多活了呢!”每当听到妈妈的赞扬,我总是很高兴。
如今哥哥已经成家,家里只剩下只剩下一个不孝的我,父母成天为我操心,爸爸今已年尽花甲,但仍是在矿上打工,我每次劝他操劳了一辈子了,该好好休息了,他总是说,如今什么东西都贵了,我的大事还没有办呢,只要能动弹就得干活为我攒每一分钱,好让我早日成家,每当此时,我总是哽咽不能语。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和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爱吵架,吵架后我总是很害怕,我不是怕挨打,而是怕那种爸妈冷战的气氛,每当此时我永远都是站在妈妈的那一边的,感觉妈妈是那么的弱小,但又是那么的慈爱,她经常会抱着我哭泣,可是父亲永远不会!
是的,也许是因为爸爸辛苦的劳动了一年太累了,也许是他对我和妈妈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他自己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总之,他是我们家庭的支柱,是我们的安全的坚固围墙,是我们生活的一切保障,他有权力来生气、来向我们发火,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男人,是一个曾经有理想的人、是一个从小就没了父爱母爱的人、是一个有家庭重任的人、是一个在外面独挡一面的人、是一个有再多的苦也不向妻儿倾述的人。
父亲的爱是沉重的、是沉默的、有时候也是让人痛苦的,这种爱表现在他在残酷社会上经历的痛苦和无奈、表现在远离家乡打工时的劳累和寂寞、表现在劳累寂寞时对妻儿的思念和牵挂、表现在每次回家见到妻儿时脸上的喜悦和幸福、表现在对每位儿女未来的期待和遐想-------父亲的爱是和母亲的爱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它沉重的让人陌生,但我们每位儿女,都要用心来体会,因为父爱是一本厚厚的书,它的内涵需要我们学习一生、感悟一生、体验一生。
第三篇:一本震撼心灵的书读中国震撼有感
一本震撼心灵的书
——读《中国震撼》有感
张祖荣
最近读了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一书。它震撼了我的思想;提升了我的理想信念,解答了多年来在我心中的一些疑惑。
张维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瑞士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访问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撰成此书,使人读后信服。综观全书,对我震撼最大的是:
一、提升了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的确,关于中国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在国外和国内是有不少不同看法的,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一直在预测“中国要天下大乱”,但冷战了20年,中国非但没有乱,反倒是西方不安宁了,“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中国崛起的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还是按照官方汇率计算的,如果按购买力来计算,一般认为中国1992年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大大超出了西方的预期。正如书中所说的,有些人认为: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崛起?中国环境污染得这么厉害,能算崛起么?中国的贫富差距这么大,这能算崛起么?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崛起么?
但以上这些问题,张维为教授在这本书中的“不要误读自己”的这一章中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张教授在这一章第二节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同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张教授特别对“文明型国家”的中国归纳为八个特征——“四超”与“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四超”和“四特”,使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文明,今天以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态而迅速崛起,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张教授说:“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型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二、张维为在书中对中国发展模式归纳为八个特征,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的三十二个字,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这八个特征和八大理念是对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总结,认真学习它,对于我们怎么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很有好处。
第四篇: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
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请你不要惆怅,不要悲伤,天涯海角总有知音。把握机会珍惜缘分。回首,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昨天。昨天,有我人们课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球场的奔跑;昨天,有我们考场中的奋斗;昨天,有我们烛光中的歌唱。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回过头,今天,是我们依依惜别之日。明天是一个崭新的篇章。
在此,我想说:时间冲不淡友情的酒,距离拉不六年同窗情,祝福你,永远永远!
英语:Life is a profound book, other's notes cannot replace your own understanding.May you find, create something.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please do not sad, not sad, there are friends in 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cherish the fate.Looking back, is full of fun yesterday.Yesterday, I argue that people in the classroom;yesterday, we run the golf course;yesterday, our examination room in the struggle;yesterday, we sang songs in the candlelight.How beautiful, how memorable.Looking back, today, is the day we be distressed at parting.Tomorrow is a brand new chapter.Here, I want to say: time does not water down the wine of friendship, do not pull away from six years of classmates love, bless you, forever and ever!
第五篇: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转自博凡的博客(2009-09-07 12:35:35)转载标签:杂谈 分类:活水江河(神学教义)
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学习时间。我一直在想,能不能让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是说让我们的学习能够帮助自已打开眼界,接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信息,来认识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我想,如果有这样的途径的话,那么读书是最好的捷径了。所以今天我们不妨利用这个时间开一次读书讲座,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本书。
大家知道,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出版一本书都会在书的封面上印上作者的名字,然后在序言或前言中写下出版该书的主旨。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很奇特。它从开始到结尾就是六十六卷的内容文本。它在世界上已翻译成二千二百三十三种语言。据它的国外出版机构说,仅在****年一年之间,这本书在全世界就发行了七亿册。在亚洲,它的发行量也同样巨大。1996年2月18日的韩国中央日报说,圣经在韩国销售量为第一,已经销售了六千多万册(全国人口是4千多万)。这些是1996年的报纸上刊登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想会比这个销售数字多得多。前几年,国内有关机构说,这本书在国内的发行量为每年大约二百多万册。但是你在所有的新华书店都买不到。那就是说,在这个国家,它不准公开销售,它二百万册的发行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2009年1月21日,看过电视转播的人都记得,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山庄的阳台上,手按一本书向他的国家庄严宣誓就职。事实上,历届美国总统都是这么做的,而奥巴马按手在其上的这本书,正是林肯于1861年就职时所使用的那本。
说到这里,在坐的可能有的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就是《圣经》。
今天给大家介绍《圣经》是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的,我仅仅是把它当作一本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书介绍给大家。如果在我们中间有信仰者,就是基督徒的话,他会说文化根本没有资格解释《圣经》,相比信仰来说,文化是一种更低层次的东西。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离开信仰谈《圣经》,起码是不完全的。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个青年人由于他的家乡内蒙遭受了旱灾,草场枯萎,庄稼欠收。在饥荒的逼迫下,他只好背井离乡“走口内”,来到晋西北谋生。在坐的大家可能只知道山西人在过去的年代里“走西口”,却不知道“口外”人走“口内”。“走西口”也好,“走口外”也好,其实就是寻找生活的出路,就是流民迁徙。中国是一个灾变频繁的国家,一有天灾人祸,人们只能逃到相对容量谋生的地方去。于是,这个年青人就来到了现在我们忻州市所辖的宁武。站在当时只有几间商铺的小城街道上,他四顾茫然,不知道该去哪里。这时,在街道的旁边,他发现了一个挂着十字架的院落,于是,他硬着头皮扣响了大门„„从那时起,一个由瑞典传教士开设的小教堂收留了他。他在教堂里当洗衣工,打杂,但能挣到足够养活自己的报酬。他逐渐安顿下来,娶妻生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生命中发生的另一个重大改变就是他学会了识字。我们知道,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要学会识字读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曾经化大力气动员社会力量办扫盲班,来扫除社会文盲,但成效甚微。但这个从娘胎里出来就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流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盲流”却在一个高鼻梁,黄头发的北欧人的指导下学会了识别汉字。而他的识字课本就是《圣经》。讲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这个年青的“盲流”就是我的外祖父,我们这里称佬爷,南方人叫外公。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常看到我的佬爷在阅读《圣经》,而他手中的那本《圣经》在字里行间密密麻麻批注了不少的英文,间或,我的佬爷嘴里也会嘣出一句外语。他说,书上的外国字,就是那位瑞典牧师留下的。一个外国人教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识别汉字,这件事让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理解,从而引出许多话题,比如,那些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他们做了什么?关于前一个问题,我的佬爷回答的非常简单也非常干脆:是上帝要他们来的!而后一个问题又比较复杂。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课书告诉我们,外国传教士来中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搞侵略。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知道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带来不少好东西。比如现代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说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外国传教士带来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外国传教士带入新的教育模式之前,我们没有公共教育,只有传统的“私塾”。基督教改教运动以后的新教,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无论它们传到那里,都影响到学校的建成,对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冲击。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这些教育模式都是传教士带来的。我们科室的小韩是山西农大毕业的,我曾对她讲,你母校前身就是一所教会学校叫山西铭贤学校。庚子年间,美国欧柏林大学的传教士在太谷县被杀。太谷人孔祥熙留学德国,抛下哲学、神学学位,回到偏僻家乡传道、办学。他拿到欧柏林大学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基金,回老家创办了这间教会学校,开创农业教育,以纪念那位外国先贤。学校的校训是“学以事人”。“学以事人”的背景故事就出于《圣经》。所以你那个母校不管它现在叫什么,都与《圣经》和基督教脱不了关系。还有我们现在的山西大学,就是在“庚子教案”以后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人合办的,最初称为“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当然,外国一些著名的大学与《圣经》的联系就更多了。特别在美国,建国之初的那些前辈先贤们为了让所有的人读圣经,以明白圣经的教义和信仰起见,学校和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冒出来。哈佛、耶鲁、达特茅斯、哥伦比亚、普林斯顿以及其它优秀的大学无不有基督教的背景和起源。如果你能明白《圣经》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不难明白一个目不识丁的中国农民在一个外国传教士的指导之下能够学会识别汉字。像我的外祖爷这样的处于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能够学会识字读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圣经》使他接受了所启示的信仰,支撑他在今后半个世纪的苦难生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中坦然无惧的生活下去。我这里告诉大家的不是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充斥媒体报刊的所谓成功的故事,财富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生命敬虔的故事。在这里,我很赞同美国一位人文学者布鲁姆在其所著《美国封闭的心灵》一书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不认为我们这个世代的人,包括我那些受美国教育,获得博士头衔的堂兄弟们,会比我的祖父母拥有更佳的学识。当这些人谈及天堂地狱、男女关系、亲子关系、人类的景况时,我只听到一堆陈腔滥调、肤浅的观点,和讥讽......遵守圣经的生活比较接近真理......圣经不只能提供心灵一切所需,甚且也没有一本书有如此的企图和份量,即便一个人恭谨她读其它的书,心灵也是枉然。
说《圣经》启迪了社会每一个阶层的人,并不是夸大事实。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些世界名人对《圣经》的评价给大家听: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Lord Francis Bacon, 1561~1626)说:“从世界历史来看,任何宗教,任何法治,都不能和基督圣道,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因为只有圣经,才能使国家社会蒙受最大的福祉。”
法国自由思想家卢梭(就是写《忏悔录》那位,有年轻朋友大概读过)(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说:“圣经的庄严,令人崇敬,福音之纯洁,使余心折,读了圣经,则一切哲学的著作,便成为卑无高论,不堪比拟。圣经深入显出,因浅明的笔法,传至高的真理,其文章之精纯隽永,其训诲之令人诚服,其格言之发人深思,其论辩之富有机智,其导向之微妙得体,决非凡人之手笔所能臻此。”
德国文学家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说:“我一切深刻的思想,乃是从我对圣经的信仰而来,我的道德生活和文学著作,都是从圣经得到指示,圣经乃是我一生最可靠雄厚的资本,真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深信福音,乃是绝对的,千真万确的记载,因为主耶稣基督的人格,崇高伟大的光辉,都从福音里放射出来,这种光辉是神圣的,只有从真神上帝才能表现出来。”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说:“我们应把上帝的话--圣经,视为至高无上的哲学,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之信而有征,实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说:“我认为圣经的宝训,乃是人类行为最崇高伟大的规范,亦为指示人生的道路,不可须臾或离的指南。”
美国总统里根说:“我坚信在圣经纸页里的永恒价值,对于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的国家,都有极大的意义,圣经可以深入我们的内心,支配我们的心志,振奋我们的灵性。”
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你们也许读过圣经,圣经告诉我们,你们的光要照亮别人,使大家能知道应走的道路,你们要把你们所受的传授别人,这样你们的光就能普照人间。”
类似的话不胜枚举。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评论。当然,《圣经》也有反对者,不妨也介绍给大家。18世纪法国有一个人文思想家叫伏尔泰,这个人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在当代中国一直风行,常被引用。大家想不想听?在坐的也许知道的也不少。他的这句话就是:“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这句话好不好?当然好!它代表了人类言论权利观念的产生和文明观念的进步。不过,这个人对《圣经》也说过不好的话。他说(大意是)随着人们科学的进步,曾经解释不了的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用不了五十年《圣经》就会消失,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找到。但是你知道在他死后发生了什么事?他生前在瑞士的住所被瑞士圣经公会买下,成为印刷《圣经》的工场。几百年过去了,直到今天那里每天都在印刷《圣经》,而他自己的著作在世界上已经没几个人读了。上帝实实在在跟他开了个玩笑!
大家听了好半天也没有听到《圣经》究竟是怎样写成的,现在我告诉大家。我在这里一直在讲《圣经》是一本书,其实,它由66本不同的书卷所组成的合集,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圣经》。全本《圣经》分为两个部分:即《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前者简称《旧约》后者简称《新约》。《旧约》共有39卷书,《新约》则由27卷书组成。很好记忆:三九二十七。若将这些书卷进一步分类,那《旧约》则有: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与先知书;而新约则有:福音书、使徒书信、启示录等。整本《圣经》共由近四十位作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写成。旧约占4分之3,新约占4分之1。旧约是公元前1500年开始,公元前400年之间记录完成的,新约是耶稣诞生后100年之间记录完成的。那么《圣经》的书者们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活在不同的年代,居住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生在不同的国家,例如巴勒斯坦、巴比伦、希腊、罗马、小亚细亚,可能还包括阿拉伯。他们用不同的文字书写--希伯来文、希腊文和亚兰文(Aramaic)--而且成书的时间横跨了十六个世纪之久。他们中间有富有智慧学问的摩西、有身经百战的乔舒亚、有从牧羊童到以色列国王的戴维王、有把以色列国推向世界顶盛的戴维王的儿子所罗门、有流亡在外在巴比伦为相三朝的但以理;有牧民阿摩斯;有税官马太、医生路加;打渔出身的彼得;法利赛人保罗,还有许多身世经验各不相的作者,将近四十位。
虽然成书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六百年,但它前后的一致性是令人惊奇的。记住,没有哪一家出版社委托过谁写这本书;没有哪一位编辑在为此书做策划;没有哪一群编辑委员预先看出圣经各式各样的发展,也没有谁为这些不同的作者编列大纲,再者,圣经里充满了各种文体,举凡韵文和诗歌、历史和法律、传记和游记、家谱和神学,当然也包括哲学。另外,从某种角度来看.自创世记到启示录,圣经中所有的元素紧密串联,汇集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至性。
从以上所讲的情形来看,《圣经》确实是一本“书中之书”,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它不是文学,但其中文笔的独特和优美是举世公认的,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题材直接来源于圣经,更多的则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它不是哲学,但却是被哲学家引用最多,也讨论最多的一本书。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都无法与之匹敌。由圣经涌出的哲**流,历经两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它不是历史,但圣经中关于犹太古史的记载,无论从详尽还是可靠来说,都远远超过其它民族的古史书。我想,在坐的绝大多数没有读过《圣经》,但《圣经》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一定耳熟能详。比如亚当和夏娃,约伯的故事,浪子回头的故事等。在坐的多是年轻朋友,你们喜欢谈爱情是不是?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圣经》谈的更好!《圣经》中有一卷书叫《雅歌》,仅从字面意义上看,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篇章。我们在这里给大家读一段好不好?《雅歌》8章6至7节: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谈论爱情本质的文字能与《雅歌》中的这几节相媲美。春节期间的一天,当我读到这两节的时候,我有一种特别迫切与人分享的感动。于是我就把这两节通过手机发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是我通过网络认识的,他在我们这个城市有工作,也短暂地在师院当过代课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成了北漂一族。他回信说,为了这句话,他现在就要开始读《圣经》了。
现在,我要结束我们这次讲座了。我想告诉大家,凡出生在这世上的人都有必要深思和需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而这个世界也有一些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来对待。我本人相信《圣经》已经提供了可能的答案。我认为,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和圣经比较。没有书像圣经一样改变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文化,和那么多的国家。没有任何一本书启发了那么多高尚的事业。无论在坐的各位是不是信仰者,我不希望你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就同意我的看法;更不希望你未经思索就拒绝我的观点。在这里,我唯一的忠告就是:打开,并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