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

时间:2019-05-14 11:5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

第一篇: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

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及现状,以及审美教育的途径,目的是为了强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把握好每堂课的审美化特点,创造出充满生机的美丽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的快乐,获得美的情趣,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各门学科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包含众多审美因素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典范。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整体,是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全面养成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获取、加工、传递信息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智力训练,语文知识教育。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重待改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行的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已经日益突显出它的缺陷,审美教育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也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如在语文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板块“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评分者,繁多的问题往往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不实际的张扬学生个性往往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目标。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审美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赶“时髦”、“花哨”,太多形式主义等现象。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不顾教学实际盲目甚至滥用多媒体技术,干扰教学主题,混淆教学目标的主次。这些实际上是与语文审美教育精神相悖的,是对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理解的结果。

第三,在教师素质方面,因为受到某种社会功利价值的影响,一些职业中专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成为影响语文审美教育出现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3.1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认识

职业中专学生由于人学录取成绩低于普高生,学习素质较之普高生差。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甘于落后,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追求虚荣:好端端的校服不穿,偏要穿上一些名牌或花俏怪异的衣裤,还要把皮带垂礴在没有束的上衣下,衬衣不上或少上一、二个扣,衣冠不整。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时堪,穿上外表风光,心里舒服,还自我陶醉为很帅。学生这种刻意追求外表美而忽视内在美的现象,是美丑不辨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因为只有明辨美丑,才能更好的欣赏美,并使自己成为更美的人。

教学中我注意从课文中或学生熟悉的事例中进行审美教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在朗读后问学生:“王熙凤美不美?”学生很快齐声回答“美”。我继续说:“不错,王熙凤从服装首饰到身材相貌都很美,好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给人以异常丰富的美感。这就凭这些,你说她是一个完全的美人吗?”学生说:“不能。”“为什么?”“因为还有内在美。”我又问:“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你认为她有内在美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她为人明似一团火,暗似一把刀,品质坏。”我又说:“人们把内在品质坏,外表美的人称为‘绣花枕头里装着一堆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值得赞美吗?”学生齐声回答:“不值得。”我马上说:“大家都学过魏巍的《我的老师》,还记得这老师的外貌吗?"“右嘴角上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相貌不好看,但在作者的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温柔而美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学生,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有美的心灵。”我又引导说:“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人的最高境界,但外在美是短暂的,而内在美是永恒的,衡量一个人美不美的尺度应该是人格美,因为人格美才是人的本质的美,所以内在美较之外在美更为重要。让我们都拥有道德、性格、气质、才智、情感、理想等等的美,努力塑造美的心灵。”在短暂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审美认识也得到提高,师生达到情感的交流。

3.2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要形成审美的教学气氛,首先就要形成审美的人际关系,即‘我――你’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将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你’和‘我――它’关系。‘我――它’关系是以工具态度为特征,把周围的人作为与我分离的对象客体去评价分析利用。‘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审美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的形象惠临我,我整体的关照你,你告慰我,对我说话,而我则对你的告慰做出回应。”要形成这种审美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师生间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时,便不会再对学生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只有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关系,此时原来的尊者从高位走下来,原来的卑者亦能自觉地从低位提升自己,将自己放在与前者平等的位置上,这样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平等对话的局面就产生了这种师生和谐、融洽、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的审美化不仅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整个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少梅.在语文教学中对职中生进行审美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池州市第十中学 姜冬炎

摘要: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但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1、自然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郦道远的《三峡》是一遍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社会生活美。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等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3、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从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的磅礴气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写景内外交织,并运用排比与反复,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多数的文学作品更是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学生对课文鉴赏美和感受美都是在对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育时就应抓住语言,找准“美点”,要着重分析作品怎样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明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景物事件、展露社会生活本质的,使学生对思想内容美的理解寓于对语言美的深刻感受中。

部分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运用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让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又如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欣赏中共同参与形象、情境的创造,使美鲜明生动地再现于头脑之中,增强美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这些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但由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尚没达到一定高度,因而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是肤浅的,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物的自身,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语言,饱含激情的语调和生动的表情扣击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它描绘了天门山壮阔雄奇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生读后也能知道诗很美,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未能进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因此,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朗读、初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断”“开”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2)“青山”本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说成“出”,能否改成“立”?(以动写静,画面有动态美。)(3)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色彩的词?这些色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画面绚丽多彩。)(4)这首诗既有景,也有情,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动,才深切地感受到美并用如画的文笔描绘出美,那种激情是什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理解本诗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经过这样设疑、启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诗的美,享受诗的美,提高鉴赏水平。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最后通过多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理解能力,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古代诗文,工于词句,富于辞采和音乐美,如《爱莲说》《陋室铭》《醉翁亭记》等。诵读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享受,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吧!

参考文献:

1、《学周刊》2013年07期---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文学教育(中)》2012年04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

3、《审美教育》作者:陈慧玲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作者:刘荧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如《珍珠泉》这篇文章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以“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开放着的野花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太清太凉了”描绘珍珠泉的地理环境。还用了“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来形容“水泡”从潭底冒出来。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在这样的美读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2.在阅读中品味节奏美。

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朗读不仅是将每个字的音发出来,而且要将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遵循词类和句法原则,注意停顿和轻重,进一步到用审美的读法,要能表现文学趣味和兴趣,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多媒体设备,边作生动的描述,边用亲切的语气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然后提问: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会有什么感觉了?让学生展开想像 的翅膀,进一步体会情境,激发美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的的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感情的流露都恰到好处。力求声音与意义的完全融合,对语言的品味,对作品意境的体验,使语感进一步趋于细腻,让学生感觉到语言(声音)的韵律的优美。

3.在阅读中品味音韵美。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重美。三种美有机结合,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绪体验。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情感。没有美的情绪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倾注着写作者的感情,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领悟美。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亲自用自己的情绪,去获得美感的愉快和自由。

例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图像),并配上比较忧伤的纯音乐。营造了一个充满伤感、离别的氛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4、在阅读中品味神韵美。

语文“阅读”教学所蕴含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广泛的。语文课本课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因此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并且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的雨》以“清凉”,“温柔”和“轻轻地”,就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用黄色给银杏树的叶子做了一把小扇”“用红色给枫叶做了一枚邮票”“给田野铺上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使抽象的“秋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小喜鹊造房子,小松鼠觅食,小青蛙睡大觉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秋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字时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抒发对秋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要看到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在写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美。

1、在作文训练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想像美。

写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不能离开生活。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要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去领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表达训练中去创造美,更深刻去理解美,在这种“美是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提高审美立美能力。要指导学生平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作生活中的有心人,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

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例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大的方面去写,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去写。但总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内心去抒发出对生活的“美”来。可以去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就应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美;可以去写“唱《感恩的心》”时,就应体会到伟大母爱的美;可以去写“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时,就要对过去、现在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进行阐释。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立意和析理,要认识到作文的美,就是真实,就是和谐,就是人的愉快和美。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2、在书法训练中,体会创造美。

书法是一种极其丰富广博、涵盖诸门艺术的综合性极强的学问。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美好的希望和慰藉,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更能净化和提升人生的境界.能让小学生懂得书法艺术的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体美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我们在教授书法的同时,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汉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给学生讲述一些通俗有趣的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如“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之;王羲之为了练字,用了十八缸水等轶闻。从而使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热爱书法、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和欣赏临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书法。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最后要做到背临,包括意临和临意,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不过窃取用笔,非规矩形似只取大意,尊古为实临,意临为求新;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借“意”书写,做到走出字帖,写出自己的风格。《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可以说,临帖知识学习书法的前提途径,是一个“跳板”。一旦离开“跳板”,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在“跳板”上,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取其各家长处,为我所用,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

三、在倾听中领悟独特美。

语言学家指出,人类语言交流中,听说占90%,读写只占10%。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报告表明,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每个人成长的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人们最初学习语言都是从听别人说,到自己模仿别人说开始的。

1、激发听的兴趣感受美。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仍然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而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力”,选材必须儿童化。选择的内容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情节,词语要通俗,学生能听懂,为满足新时期儿童的求知欲望,特别要选择一些学生从未听过但又急切需要知道的内容作为听说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知识性故事、抒情散文及他们渴望了解的最新科技信息作为培养学生“听力”的教材。如:《找春天》,《笋芽儿》,《泉水》,《难忘的泼水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恐龙的灭绝》,《蜜蜂引路》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听记。

2、以目助听感受美。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低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教学生“以目助听”。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教学生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注意讲话的人,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讲话人变换时,听的人目光也随之转换。如:老师讲述时看着老师,由老师讲转为同学回答时,大家的目光应转移到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在听的过程中,力求目光不去注视周围与听讲内容无关的任何景或物,要集中到讲话人身上。在教学活动中反复训练学生努力使自己的眼睛为耳朵服务,并告诉学生,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集中注意力地听人说话的好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听力基础。

3、用心欣赏去倾听感受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看文,心里记住并在文中做上该读轻、重、缓、急的记号,然后模仿着朗读。又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变换一下通常边看边听的方法,采用放配乐的课文录音,让学生将眼睛闭起来,侧耳细听,此时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集中地通过鼓膜,流入心田,学生仿佛跟随导游荡舟漓江,心旷神怡。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再让他们和着音乐练习朗读。这种做法既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多种形式听感受美。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如果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倾听就无从谈起。研究表明,学生在老师讲故事、举例子,以及游戏、组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参与性的活动时,听得最认真。因此在形式上要讲究方法,如:“用悄悄话传口令”、“打电话”,做“打开知识宫”、“寻找百宝箱”等游戏,寓听力训练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便于学生听记海底千奇百怪的鱼,课前我配置好录音,绘好幻灯片,设计游戏、活动。课上,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听,海底有哪些千奇百怪的鱼,它们有哪些特点?孩子们带着问题,一边聚精会神地听配有优美音乐的录音,一边全神贯注地看色彩斑斓的幻灯片,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兴趣是那么浓厚,一篇210个字的短文,学生听一遍录音后就能听出重点,并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我还组织“小小考察队”到“百宝箱”中去寻宝。“考察队员”汇报考察情况后,组织听话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到的“宝藏”最多。造成一个人人用耳,个个动口的良好的听说情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即使是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游戏的热烈气氛中也跃跃欲试,主动接受训练,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

四、在口头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整体美。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

1、创设情景,体会对比美。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像。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低年级每单元都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我认为口语交际课是集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教给学生说话方法的好时机。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扩大训练面,增加参与量,提高参与训练度。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把总的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创设情景,逐步训练。分步训练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放缓坡度,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后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子》一文时,我就采取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情感的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扮演,例如:被救的孩子、路人、记者、消防员、家长等等。然后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诠析,全心投入情景中去。使学生通过实际的口语交际,加深了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学会关爱,学会承担责任。真正使语文教育体现知识和情操的美的教育。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叶圣陶说过:“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说不顾,光管读和写。”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我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曾搞过许多游戏,如“打电话”。这是一种对话性的说话趣味活动。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问答一致、条理清楚地口述和正确转述的能力。示范表演如下:教师扮妈妈,一个同学扮小明,另一个同学扮爸爸。妈妈的电话:“喂,你是小明吗?妈妈今天晚上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你和爸爸先吃。”小明告诉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说她今晚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叫我们先吃。”表演完请同学评小明把电话内容传达得是否正确。再请三个同学分别演妈妈、小明和爸爸,示范一次。同桌两人互相扮小明和爸爸,把电话内容传达一遍。

4、语感训练,体会层次美。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好,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其形式可采用故事会、演讲、辩论会等。要求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上要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重视语感训练。一方面可提高说话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是一名能工巧匠;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的生活。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品味和揣摩,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传神与魅力,从中体会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对辛勤劳作人民的深情赞美。

三、领情入境和情感体验的统一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透,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更加热爱。所以,教师要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教材中充满美的因素,它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凭借教材和其本身力量,把知识、情感、意愿、灵感、气质等融为一体,或创造一种形象、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从直观、兴趣逐步升华到高层次的领悟。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是死板的知识传播,不应是令人生厌的说教和灌输,而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渗透了感情的创造,一种交织着知、意、情的美的探索和享受。可以想象,当枯燥的知识一旦获得了审美形式,当课堂教学有了节奏和生气,当教和学都成了生命的快乐和热情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美――课堂教学的美就出现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美呢?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感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仁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和美善结合的美育思想,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她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与动物 的本质区别,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引发审美体验,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黄静辉《略谈“情感熏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够将之表现在自己的写作中。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从教学角度出发,施教者即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审美教育

(一)在教材文本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亮点

1、发现和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缺少语言的表达,即便构思再新、立意再深,也成不了一篇好文章。

朴素自然之美。语言的朴素美,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加工,但又不能夸饰堆砌,而是来自生活,出自肺腑,朴素自然。如鲁迅在《秋夜》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平淡,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清新流畅之美。清新的语言,如春风拂面,爽心怡人。像王维的诗清新而又空寂,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而又自然,冰心的文章清新而又明丽等等,让我们体会到阅读的清新和流畅。

委婉含蓄之美。要让文章意蕴深邃,就须含蓄的表达,寄寓言外。如李白离开长安时,壮志未酬,当他独坐敬亭山,品味幽秀的风景,不禁感慨万千,脱口而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只能向敬亭山倾诉。

音韵和谐之美。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以上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短短四句话,竟使用了七个叠音字、四个比喻、两句比拟,再加上长短句的交错排列,平仄的巧妙相间,便有一种节奏起伏,读来有音调和谐的美感体验。

2、发现和挖掘作品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在结构布局上讲究的是把语言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因此,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必须具备美的准则。

整齐对称之美。中国传统美讲究整齐对称。如鲁迅的《药》,全文以药作为作品的中轴,以双线为结构,平行舒展,其中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方人物分居中轴的各边,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的三角形,均衡对称,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作品鲜明的主题。

错综参差之美。整齐对称虽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之一,但有时有意破坏对称均衡,同样可以产生美的感受。如秦牧在《土地》一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出一个个土地的传说与故事,古今中外,纵横交错,而不显混乱,在参差中激发起读者的无穷情思。无怪乎美学家荷加斯认为,错杂也产生美。

金线串珠之美。作家秦牧曾说:“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空山新雨的景色特征及诗人归隐山林的志向。不管是静态(明月松间照),还是动态(清泉石上流),都似一粒粒的珍珠,熠熠闪光,经“王孙自可留”的金线一串,凸显幽静恬美的意境。

曲径通幽之美。文学作品采用曲径通幽的结构既能丰富作品的内容,又能使文章深寓意蕴、耐人寻味。看吴伯萧的《难老泉》,作者并直入主题,而是从山西概 况写到省会太原,再从太原写到晋祠才收缩到“难老泉”,洋洋洒洒,写了五百多字,好容易才写到主题,却又蜻蜓点水,写起“桐叶封弟”等传说,把“难老泉”像远景一样推向深处,曲折优美、意蕴无穷。

3、发现和挖掘作者自我形象的人格美

文学作品的风格实质是作家的风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我们阅读作品时,就应细细品味作家自我形象的人格美。如古代作家:屈原的志洁孤芳、李白的傲岸狂放、文天祥的孤胆相照,历来为文人所称道。现代作家:像鲁迅的金刚怒目、魏巍的豪放激越、孙犁的淳美乐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志士。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环节。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对朗读这种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如诵读《山中访友》,让学生一边美读一边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来品析。又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济南的冬天 》、《在山那边》等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2、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艰辛和他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 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4、创设氛围,开发美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系统,它需要其他各个系统的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共同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首先在任课教师方面,应该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富有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常会发表独到之见,写作也就会出现角度新、立意深、构思巧的佳作,并能迸发审美创造力的绚丽火花。

其次还要重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语文的课本剧演出等。学校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手段,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象、录音等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总而言之,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

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美化课堂教学,并且从我们自身做起。只有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轻松地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美的教育效果。

1、语言之美。教学语言应做到简洁而有条理,并随着课文内容、作品风格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教优美的散文、诗歌时,老师的语言应文采飞扬、吐珠泻玉,议论文时爽朗明快、朴实稳重。当然,我们也可采用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清新秀雅。总之,以学生接受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结构之美。课堂结构,应力避千课一面。心理学的实践表明,改变旧有形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因此,语文老师,在一个阶段教学之后,要汪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不过,如今日一变,明日一改,学生不得要领,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3、板书之美。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不仅要做到紧扣教材,突出中心,简明扼要,而且还应美观大方,整齐对称,给人以舒适悦目的感官享受。

二、受教育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

1、理解感悟、再现生活之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雨中登泰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攀登进取的精神;《长江三峡》表现了作者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壮观;《雄关赋》蕴含着作家的坚定信念“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同时我们可借助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再创造,达到审美教育。笔者在讲授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时,一般以”导游者“的身份出场子,通过朗读、讨论、主板等教学步骤、满怀热情地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倾注的情感,所蕴含的寓意,启发学生从最平常的一沟一壑、一树一石,去领略造化的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再通过说家乡,写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情感,来达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品味赏析、表现生活之美。让学生学会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美好的生活。怎样表现呢?如听《春》一课时,执教者让学生关注“春天的脚步近了”等拟人手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对未来生活的欣喜;又如 听《白杨礼赞》时,老师让学生感受作者用“挺直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战线上不屈战士,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在讲授课文的同时,执教者重点讲解这些方法,讲练结合,同时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力、理解力,让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准确地表述出来,并付诸笔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拓宽视野、创造生活之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学生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得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积极性,就会自觉地阅读各类书籍,自身的审美素质在不经意间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对那些毁林砍树,废水污染河面等糟蹋自然美的现象,就会产生痛恨的情绪,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就会以大自然主人的眼光和胸襟,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美,创造自然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则又关涉着人的心理、想象、艺术修养与情趣修养,必将完善和扩大以往语文教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 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倡导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审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4、《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下载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闫苗苗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宁县崀山实验学校姚湘英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江苏高邮界首初中戴广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 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精选五篇]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南华县五街中学 鲁有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