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改革政策
关于县属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理顺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
2005-11-21
(县劳动局 二OOO年四月八日)
为切实理顺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劳动关系,进一步推动全县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局关于市属企业理顺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甬政发[2000]34号)精神,结合我县当前工作实际,按照“转换身份、适当补偿、承认工龄、续接社保”的原则,制定本意见。
一、适用范围与对象
关闭、停产(歇业)、破产企业的现有下岗职工和新转制企业中经县体改委、劳动局审核,确实难以安置的职工,适用本意见。
二、职工劳动关系处理办法
(一)对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职工的处理办法
1、全托管
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的职工,统一由企业主管部门设立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行全托管,直至退休。全托管人员在与“中心”签订全托管协议的同时,其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自行解除。全托管人员的经费来源、生活费发放标准,按鄞政发[1998]111号文件及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改制企业全托管职工的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在企业转制时一次性按标准提取后,移交给企业主管部门“中心”。
2、协议处理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关系
(1)男满50周岁、不足55周岁,女满40周岁、不足45周岁的职工,与企业签订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关系处理协议后,解除劳动关系。企业按规定向县社会劳动保险机构一次性缴纳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至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止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个人缴纳部分)和大病统筹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不享受经济补偿金。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及时到县失业保险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其中:男满35年工龄,女满30年工龄的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后,仍无经济收入的,其失业救济期限可适当延长,直至有工资收入或到达法定退休之月。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2)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下的职工,在与企业签订5年期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关系处理协议后,解除劳动关系。企业按规定向社会劳动保险机构一次性缴纳该职工自解劳动关系之日起5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个人缴纳部分)和大病统筹费,同时按其连续工龄,每满一年发给200元经济补贴。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及时到县失业保险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职工失业或重新就业后,可自行或由新单位继续缴纳养老、大病等保险费。解除劳动关系后的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3、职工申请提前解除劳动关系
职工申请要求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企业应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发给其经济补偿金,按规定到县失业保险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失业救济金。经济补偿金按本单位工龄,每满1年发给1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l 2个月。
4、转换职工身份
根据本人意愿,采取转换职工身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原企业可按其连续工龄一次性计发给安置费(或资产)。职工档案移交给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保管,劳动部门按自由职业人员办法进行统计管理。
5、鼓励职工自谋职业
职工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办妥自谋职业手续后,企业按规定一次性发给经济补偿金。职工档案移交给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保管,在失业保险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时,发给《失业职工登记证》。
(二)对1984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职工的处理办法
1984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包括固定工、合同工,农村合同工)一律与原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由企业一次性发给生活补助费或经济补偿金。职工档案由县失业保险机构进行管理,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
三、现有下岗职工的处理办法
(一)下岗职工在本意见实施前已与“中心”签订“下岗职工托管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并经县劳动部门鉴证的,可按“协议”继续执行,也可以参照尚未签订“协议”的下岗职工处理办法进行重新选择。
(二)已进“中心”但尚未签订“协议”的下岗职工按以下办法进行处理:
1、要求继续留在“中心”的,必须签订“协议,“协议”期限为2年。“协议”期限包含已进“中心”时间或发放下岗生活费时间。进“中心”时间计算:企业主管部门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前下岗的;按“中心”成立之日起计算;“中心”成立以后下岗的,按批准下岗之日起计算。
2、允许按本意见第二条“劳动关系处理办法”进行重新选择,但其原在“中心”期间已领取的基本生活费,应从安置费或失业救济金中扣除。
(三)现有下岗职工在本意见实施以后,仍不签订“协议”,又不选择其他分流途径的,视作自动放弃,停发下岗生活费,2年期满后解除劳动关系(时间从进„中心”开始计算),不发给生活补助费,由失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失业登记,并按规定发给失业救济金。
四、其他有关问题的处理(一)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
1、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龄每满1年发给1个月工资。工资计算标准是:企业资产变现后(包括己支付企业改革成本),尚有净资产的,按改制前12个月全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基数计发,但最高不得超过县1998年度县属企业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资不抵债企业,其经济补偿金额度低于我县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经县财政部门核实后给予补足。
2、生活补助费。劳动合同期满或下岗职工进“中心”期满,有关单位应及时与其终止劳动关系(托管关系),并按其在本单位工龄每满1年发给1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资计算标准与上述相同。
3、安置费。职工转换身份与企业脱离劳动关系的,企业按其连续工龄每满1年发给1998年度县属企业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企业有净资产的,安置费标准可适当上浮,但最高不得超过县1998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110%。
(二)下岗职工在“中心”期间要求调动工作单位的,“中心”按其在本单位工龄(含进“中心”前一单位工龄)每满1年发给1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1 2个月。计发标准为县最低工资标准。办妥调动手续以后,职工不得返回“中心”或原单位。
(三)失业职工(含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原农口固定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失业期间允许由个人继续缴纳养老、大病等保险费,同时享受相应待遇。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待遇。(四)在“中心”托管期间,无正当理由,三次不服从介绍就业或三次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下岗职工,“中心”与其解除协议;同时发给生活补助费和《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进行失业登记。
(五)从事井下、高空高温、有毒有害、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工种、已满规定年限的职工,实施分流时到达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可申报办理退休手续;未到达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由企业申请,经劳动部门核实并予书面存档,待到达特殊工种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如遇国家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六)规定医疗期内的患病职工和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由企业主管部门“中心”负责管理,按标准发给工资或生活费。医疗期满或女职工“三期”结束后,按原企业改制时人员分流安置途径进行处理。
工伤职工,其医疗期终结后进行残疾评定。残疾等级在1至4级的按《鄞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办法》(鄞政发[1999]49号执行;5至10级的根据企业转制方案与其他职工作相同处理,并给予适当抚恤补助。抚恤补助标准参照民政局革命伤残人员保障金标准,计算到退休之年,一次性发给,具体年标准为:伤残等级在5-6级的,每年340元;7-8级的,每年240元;9-10级的,每年195元。
伤残复退军人,发给相应的伤残军人抚恤金,额度按在乡伤残军人一等、二等、三等国家抚恤标准,一次性计发到退休之年。民政局发放的在职保健金按原规定不变。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其医疗费由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按公费医疗人员待遇负责处理。
(七)原企业在册的退休职工、遗属人员、精减人员,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管理。遗属、精减人员按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也可以一次性结算,具体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确定。
(八)知青、应征服役等人员,1984年7月1日以后被招收为合同制职工的,按工龄计算规定(去中间加两头),连续工龄推算后属1984年7月1日以前的,按原固定职工分流途径进行处理。
(九)原因企业改制或减员增效已进行处理的职工,不再按本意见进行重新处理。经县政府批准,正在按企业主管部门制定方案实施改制的,仍从其规定。
(十)有关费用的提取及标准。社会保险费缴纳标准,按市上年社平工资的60%乘以28%计提,以后年度缴费基数按8%标准逐年递增;改制前已退休职工的大病统筹费,由企业按上述缴费基数的4%计提到75周岁,一次性缴付给县社会劳动保险机构;遗属、精减人员按规定标准统一计提到75周岁。
(十一)改制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所需经费,首先由企业从现有资金和出让资产中解决,其次由企业主管部门调剂解决,仍不足的,由县政府协调解决。
五、除上述范围外经企业主管部门同意,报县政府批准的其他企业,一般以经济补偿方式处理职工的劳动关系。其中,生产经营正常且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按职工连续工龄每满1年发给一个月安置费,月安置费额度参照上述安置费标准,职工在企业期间安置费不发给本人,继续与企业维持劳动关系,享受劳动保险待遇,但不再保留原有职工身份,职工失业后其失业保险缴费年限,按安置费结算后的实有缴费年限计算。生产经营不正常且效益较差的其他企业可参照本意见第二条“职工劳动关系处理办法”执行。
六、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七、本意见由县劳动局负责解释并制订配套实施办法。以前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关于县属国有、集体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县体改委 二000年四月八日)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根据市政府《关于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0]31号)和《关于宁波市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甬政发[2000]3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县属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产权转让的程序
产权转让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产权转让尽可能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公开竞价工作原则上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但必须有公证机构派员公证。受让人可以是原企业职工,也可以是社会的自然人和法人。无法采用公开竞价的,可由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为主负责进行议价转让,涉及国有资产的,须由国资管理部门参与。产权转让之前,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必须对该企业的基本情况、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转让条件及转让基价等向社会公告。
二、产权转让基价的确定
改制企业必须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剥离非经营性资产,核销资产清查中各项资产的净损失。对各项提留剥离不再按原政策标准计提,而按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等所需的实际应补偿金额处理。在此基础上,由资产营运主体或主管部门提出产权转让基价,产权转让以基价为转让的底价。
三、产权转让收入的管理
国有、集体企业产权转让价款原则上在企业改制后企业重新取得法人资格前一次性付清。一次性付款有困难的,可签订分期付款协议,分期付款期限最长为三年,但首次付款额度不得少于总价款的60%,在改制后重新取得法人资格前支付,欠交部分须用有效资产抵押并按银行同期居民存款利率支付利息。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全额返回给资产营运主体或主管部门,专项用于本系统职工理顺劳动关系时的经济补偿。
四、国有直管公房的处理
国有、集体企业目前仍使用的属国有直管公房的厂房、仓库、营业场所和办公用房等资产按原始价转让给资产营运主体或主管部门管理,并由资产营运主体或主管部门负责转让、收益。企业改制时原有的企业住房基金,可全额用于职工的经济补偿。
五、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土地资产处置要遵循“明晰产权、显化资产、区分类型、合理处置、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进行。对历史形成的土地使用权,首先由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确权,再由土地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对国有、集体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改组)、组建集团公司、租赁经营及出售、兼并、破产等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和管理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以出让方式处置的:
1、企业破产的,其划拨土地使用权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购储备或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纯地租,下同)县可得部分全额返还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
2、企业改制时不改变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县可得部分全额返还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今后改变用途时,补缴出让金差价。
3、非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县可得部分全额返还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用于安置职工或冲减负资产。
4、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允许划拨土地使用权直接转让,但要向县补缴土地评估确认价20%的土地出让金,也可由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购储备,对收购储备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5、企业改制时利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统一纳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储备机制,采取公开招商的方式进行出让。鼓励企业改制时利用土地发展第三产业,土地出让金县可得部分全额返还资产营运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
(二)以租贷方式处置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年租金以土地评估确认价的20%乘以土地还原利率确定(土地还原利率是指将土地纯收益还原成为土地价格的比率),土地年租金可按标准的40%缴纳,一定5年不变,以后每次调整间隔不少于3年,调整幅度不超过原租金标准的30%。年租金实行“三免二减半”,即土地年租金三年内免缴,后二年减半缴纳。个别有特殊困难的企业,经县政府批准,土地年租金可免缴5年。
(三)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方式处置的:
1、采取转制转权的形式授权资产营运主体经营的,应收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计作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由资产营运主体在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内,依法向资产营运主体直属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作价出资(入股)。在向资产营运主体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时,补缴改制时应缴土地评估确认价30%的土地出让金,改变用途时,须缴纳出让金差价。
2、对一般竞争性行业,非国有资本参股、购买、兼并原国有企业时,可将国有企业土地评估确认价的30%同其他资产一并转为国有股,逐步售股变现;也可分割出与企业净负债额相当的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参与企业整体拍卖和兼并。对剩余的土地,购买方或兼并方有优先受让权和承租权。
对实行债转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四)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保留划拨方式处置:
l、继续作为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土地用途不发生改变的;
2、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合并,兼并或合并后的企业性质仍是国有企业的;
3、国有企业改造或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的。
前款第2、3项保留划拨用地方式的期限截止2005年。2005年12月31日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或改变用途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五)鼓励利用存量土地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办理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或作价出资(入股)手续,土地使用权经处置后不再收取土地使用费。
六、改制企业原工资基金、福利基金积余的处理
改制时原企业的工资基金和福利基金积余,可以用于理顺职工劳动关系时的职工经济补偿。
七、企业改制的其它政策
(一)对于资不抵债企业改制,实行负资产挂帐、零资产出售。允许负资产部分在3-5年内用转制企业所得税进行弥补。
(二)改制时资产置换暂缓征收营业税、契税。在行业性质未改变情况下,改制后企业继续享受原企业的税收政策。
改制企业安置原企业70%以上职工,并与之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实,在2001年底前可按每安置1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在上缴的企业所得税中予以抵扣。发给企业职工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改制企业办理房地产交易过户、水电过户、机动车辆过户、工商变更登记、银行户头名称变更、税务登记变更等,按现行标准收取证件工本费,若超过100元的按100元收取,不得另收其它费用。改制企业在补办房地产等证件时,免收有关费用,土地出让金管理费按3‰收取。
供水、供电单位和邮电部门为企业办理水、电、通信等过户手续,免收过户手续费、开户费;企业不增加用水、用电,不要求供水、供电单位进行管网改造的,供水、供电单位不得向企业收取增容费,并缓交保证金。
企业改制时,发生的评估、验资、交易等手续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30%收取。改制企业与原企业职工在理顺劳动关系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免缴劳动合同鉴证费。(四)企业转制前所有债权、债务原则上由转制后的企业承接(破产除外),金融机构要积极协助转制后的企业作好债权、债务落实和资产过户工作,既要防止金融债权悬空,又要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贷款条件审查及办理手续、程序上与原企业同等对待,同时要支持配合国有、集体企业做好兼并、破产时的债务核销工作。经金融机构同意,允许企业经营者向金融机构办理个人股权质押贷款,用于购买企业股份。
八、已改制的企业与新政策的衔接
(一)已改制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并重新与改制后新成立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二)如系统内职工安置资金不足的,可在保留有国有股权的已改制企业(尤其是竞争性行业)中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现行政策等有关规定,通过资产拍卖、转让,减少或退出国有股权,所得部分可用于系统内职工安置。
(三)无偿划转给企业的净资产和已改制企业按政策提留、剥离的资产以及工资基金、福利基金结余由企业设专项帐户保存,由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待职工安置补偿时使用。
(四)改制企业规划红线内的资产,由主管部门代为管理,可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所得归主管部门用于系统内职工安置补偿。
(五)企业已转制而原行政划拨的土地和直管公房未列入改制时资产范围的,这次按现有规定进行处置后,所得由主管部门统筹用于系统内职工安置补偿。(六)改制企业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必须按现行规定办理手续。
九、本意见适用于进行职工“转换身份、适当补偿、承认工龄、续接社保”的县属国有、集体转制企业。
十、原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十一、本意见由县体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安置主要政策依据摘录
职工安置、经济补偿主要政策依据摘录
一、退休、退养方面
1、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中 “„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2、林业部(林工通字〔1992〕80号)关于林业行业提前退休工种范围的相关规定;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的规定,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林业特殊工种职工可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国务院第111号令)第九条“ 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3)改制企业根据所有实行内退职工所享受的内退待遇提取至退休年龄前的退岗生活费及应当由改制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改制企业的净资产中提留,专款专用。”
5、《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第二条“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应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第四条“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 1
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6、劳社部发[2003]21号文件第一条第6款:“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
7、(《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6款“企业改制时,符合离岗退养条件的职工,按规定办理离岗退养手续,并订立有关协议。职工离岗退养期间,企业按不低于当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为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费。对离岗退养职工,企业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方面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第四条第4款“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第5款“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
2、(《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改制当期暂不给予经济补偿;此后其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确定:
由于企业原因提前解除与职工劳动合同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企业方要求不再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 限的生活补助费;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本人 2
不愿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生活补助费;由于职工原因解除与企业劳动合同的,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
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时,按改制前后的职工工作年限分段计发。其中,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改制后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持股企业的,由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持有单位承担;改制后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企业,由改制时国有资产出售收入收缴单位一次性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改制后的企业职工按国家政策退休时,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其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二款“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企业和职工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采用变更劳动合同的方式,用工主体由原企业变更为改制后企业,企业改制前后职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符合录用条件的职工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第三款“企业改制时,原劳动合同未履行完毕并与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由改制企业给予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计发:„
(二)职工与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企业继续订立劳动合同的,改制当期不给付经济补偿金;以后与改制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其经济补偿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19号文件的规定,分段计发。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和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文件中规定:“„生态公益型林场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按照管理权限,合理核定编制数,用于聘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 “企业改制后,必须按规定继续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离开改制企业自谋职业的职工,自行到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接续手续;到新的用人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接续手续。职工原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续缴年限累计计算,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
6、《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三条第一款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企业的职工和未能与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企业续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其经济补偿金由原所在企业改制当期一次性支付。
7、(《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市办字[2009]97号)第三条“
(二)市属企业、非下放企业一律按《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各县(市、区)企业改革的具体形式、职工安置办法和标准,由各县(市、区)结合相关政策和自身实际自行确定。”
8、(《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第五条“职工安置标准要相对平衡和统一。企事业单位职工安置标准的核定应从我市整体企业工资水平出发,既要保护改制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又要考虑到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财政负担能力。系统内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后改制与先改制企事业单位之间、资产变现能力强与资产变现能力差的企事业单位之间,职工安置标准应做到相对平衡和统一,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对需要市财政解决部分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7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500元/工龄年核定。需要市财政解决全部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6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400元/工龄年核定。
对自身资产变现能力强,不需要财政安排资金的,改制方案也必须报市政府批准,不能自行操作,其职工安置标准应参照系统内其他资产变现能力较差企 4
事业单位的安置标准进行测算,固定工最高不能超过1100元/工龄年(含提取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合同工最高不能超过800元/工龄年”
9、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厅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市办字[2008]106号第四条第3款:
“现正常经营的企业今后改制,职工安置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执行,并与《劳动合同法》相衔接。”
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第十八条
“改制国有企业应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改制、破产中职工安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安置方案要与企业改制方案一并制定、一并出台、一并实施、一并落实、一并督查。特别要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对原拖欠社会保险费用必须及时缴清,确保职工社会保险能按规定接续;要按有关规定解决好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要及时清理和偿还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等费用;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要做好当地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衔接,经济补偿金按职工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改制前12个月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情况下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支付1个月工资。对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对生产经营不正常致使企业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最高不得超过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且支付经济补偿金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未经职工本人同意,不得将经济补偿金转为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入股的股金。本办法下发前已实施改制或已批复的改制方案仍按原规定执行。” 11、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 5
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12、2008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第三篇:国有厂办大集体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目录
国有厂办大集体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目录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湖北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3】8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18号)
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1】97号)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
5、《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
6、《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3】21号)
7、《关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资产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9号)
8、《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9、《关于委托中央企业对部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项目进行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的通知》(国资产权【2005】193号)
10、《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13】21号)
11、《关于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11】231号)
12、《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遗留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07号)
第四篇:改革国有企业资料
改革国有企业 纪检监察体制提高纪检监察
效力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部分国有企业党政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国企领导对纪检监察的认识很肤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而没有落到实处;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重视不够,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认为国企既然是企业,就没有必要设臵纪检监察。
第二,部分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机构不能大胆工作、不会监督、不敢监督。这里当然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但也有明显的工作不力的因素。
第三,部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设臵不健全,有的虽然设臵了,但形同虚设,没有人实际干工作,或干工作没有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或专职的纪检监察员。
第四,一些国有企业纪委监察工作人员知识面窄、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尤其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所需要的办案工具和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全,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以上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与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是内部人控制的事实决定了内部纪检监察必然软弱无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以后,上级的管理、监督也就越来越少,离企业也就越来越远。上级只看企业的年终业绩,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也只是听取企业领导的汇报。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企业领导始终拥有信息优势,即使上级想实施有效监管,事实上也难以实现。国有企业已经普遍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事实,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在获取国企真实信息方面存在着众多障碍。二是纪委书记的同级监督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党、政两块一般都有任职,企业很多事情的决策由“一把手”或实力派分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作为下级的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党政领导下监督企业的党政工作不可能有深度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以及审计、公开办、财务等监督部门,是企业党政领导下的一个科室,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二、改革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是突破困境的根本举措 实施“抓大放小”和“重组改制”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大为减少,但其单体规模却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并未消减。这是当下必须高度加以重视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进行治理?这虽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但本文讨论的纪检监察与此密切相关。面对这一现实,改革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可作为治理总思路的一个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内部人控制向不良势头继续发展的效果,以下就此谈谈大致思路。
第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所谓属地化管理,即是纪检监察与企业系统相分离,将国企目前的纪检监察组织和人员与所在地的纪检监察系统完全并入一个体系,在人事管理、经费安排等方面完全实行统一的制度,形成外部监督控制,切实保证纪检监察的独立性。为了切实保证属地化管理达到效果,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经济方面的种种优势,与所在地政府达成保护性的合谋格局,进而突破外部监督控制,有必要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
第二,建立完善的派驻制度。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后,对国企的纪检监察应采取派驻制度。纪检监察人员根据上级纪律监察委派,到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对上级纪委监察负责但不从企业获取酬劳,其酬劳按上级纪委监察派驻制度的规定发放,只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像工程监理那样,有其独立的办案权和处分权,但企业有严重违纪情况未发现、未查处将追究其责任。为保证派驻制度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要实行纪检监察派驻人员的分工专管制度,即派驻人员根据分工安排长期负责对某个企业的监督检查,以保证他们能深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熟练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派驻人员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和定期述职制度,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督察,防止分工专管制度走样变形 防止派驻人员行为异化或被企业俘虏。
第三 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实行巡视检查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能完全由企业领导掌控,企业外的监控必不可少,必须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以打破内部人控制格局,防止决策权的滥用和权力私化。另外,还要实行巡视检查制度,由纪检监察组成巡视组,对企业各所属公司、单位部门及派外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等进行巡视,并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和不定期个人收入审计,对中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和重点要害岗位的管理人员严格实行离任经济审计。
第四,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企业客观上始终拥有信息优势,尤其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问题的制约和困扰。要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一方面要规范企业的管理,落实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使企业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必须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制度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中心和财务中心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涉及到的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2、纪检监察机构应实行以纵向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即所谓的条条管理。异体制约原则是监督机构的又一重要原则。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不能共存于一个组织单元之中,要有超然独立的地位。这既是监督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的根本组织保障,又是实现公正执纪执法的前提。实行以纵向领导为主的体制,就是实行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以企业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这不仅体现在监督检查的业务工作领导上,而且还体现在纪检监察机构的干部任免、人员编制和经费管理上。
3、改变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设臵形式。一是加强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纪检监察机构能够与审计处、法律顾问处等处室共同开展工作,使其围绕共同的纪检监察工作目标,各负其责。这样的组合,可达到减少扯皮、优势互补、增强整体功能、提高监督效率的效果。二是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素质。按照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配臵人员,加强纪检干部纪检监察业务和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采取“ 引进来”、“ 走出去”等方法,做到懂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真正搞好纪检监察工作,严格查处腐败案件,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逃脱法网。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聘用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为兼职纪检监督员在工作上接受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履行监督检查职能。这样做可以疏通上下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形成步调协同、手段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监督检查合力。
4、赋予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必要的权限。从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党章和参照《行政监察法》,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除具备起码应有的监督权限外,还必须明确具备如下权限: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检查权、调查权和建议权。作为国有企业,公司的各级纪委书记能够参与研究企业的重要问题,并对企业经营战略、干部任用、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有权进行检查,发现影响决策科学性或决策组织实施不力的违规违纪问题有权进行调查和提出建议,并及时向上级纪检监察组织或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报告,使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防止决策失误或保证正确决策的有效实施。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直接的党纪政纪处分权。纪委监察处可以独立地管理控告和举报,独立地进行调查和审理。三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处罚权。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对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取得非法所得的企业中层干部及以下人员,有权按照有关规定直接给予一定限度内的罚款、没收等处罚,罚没的财物移交企业财务部门,以此强化权力和监督检查的手段,形成更为直接有效的威慑,使检查监督更加有效地进行。
第五篇:国有林场改革
1979年6月,福建省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的农民李金耀与大队签订合同,承包了当地马山1200亩的荒山造林,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家庭林场。1987年李金耀病逝,女儿李美和接下了父亲未竟的事业。20年后,李美和的家庭林场已是满目苍翠,鸟语花香。随着福建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李美和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蒸蒸日上的林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图为李美和承包的家庭林场正在收获木材(2008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涂洪长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5日透露,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将在部分省启动试点,“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开。
贾治邦是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据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507处,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经营面积9.3亿亩,其中森林面积6.7亿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亿亩,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23%和26%,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和重要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由于多种原因,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不仅使林场发展陷入困境,林区民生问题突出,而且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建设大局。贾治邦说,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改革思路基本形成。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国有林场改革矛盾多、涉及面广,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
据介绍,过去5年,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推开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集体林地22.36亿亩,占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3亿农民直接受益。配套改革正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
贾治邦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年底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
资料图片:郁郁葱葱的洪田村毛竹林(2007年7月1日摄)。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从1998年起,率先在省内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村9019亩商品林按人口平均分山到户,在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走出了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期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
林业十大主导产业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
“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和林业产业集群等,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贡献。”贾治邦说。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会上表示,力争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
这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贾治邦说。贾治邦指出,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是“十二五”时期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林业紧紧围绕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框架。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新谈国有林场改革
全国两会临近,我开始打电话联系河北有关林业方面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好的提案、议案带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新的一份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提案让记者最感兴趣。
作为林业行业的老兵,刘志新在任何场合都从不掩饰他对林业的深厚感情。
“我一毕业就接触国有林场。我们的国有林场多少年来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却是非企非事,体制机制不顺,自身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林场水、电、路、讯四不通,发展举步维艰。这与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形势极不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形成强烈反差,国有林场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今年就是想好好呼吁这件事。”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几代职工50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国有林场已发展到4507处,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
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2亿亩,森林面积6.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科技兴林的中坚力量,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志新在提案中列举了国有林场今天陷入危困局面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先天不足。大多数国有林场,都处在高山远山、交通不便、偏僻荒凉或省、市(地、州)、县交界地段,远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场的发展。建场之初,只抓生产,不重视生活设施建设,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木材产量不断攀升,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却没有随之改善;改革开放后,国家支持的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网络通信、电网改造、电视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国有林场都享受不到。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的鞭长莫及,使林场成了国家政策“阳光照耀不到的盲区”。二是在单位定性上,出现错位。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林业特别是生态林业完全是社会公益性质。但是,一直以来,国家把以造林经营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定性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列编制、不给事业费,职工也不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的劳保福利待遇,林场的生产管理费用,也要由林场自己创收解决。
三是在资源产权上,主体不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法定为国家所有,实行省、市(地、州)、县三级政府分管,由林场管护和经营利用,生产的木材由计划部门统一调拨,所获利润上缴政府主管部门。但森林资源的产权主体一直不明确,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乃至林场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有权管理和处置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此,不断出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被划拨、撤并、占用、甚至破坏等事件,使国有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些行为和现象,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由于不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法定出资人代表,无权干预;林场是当地政府隶属的单位,更是无能为力。国有林场资源产权管理混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是在角色转换上,准备不足。在国家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新形势下,林场的经营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各地对林场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角色转换上,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表现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天然林的限伐、禁伐靠行政命令很容易就实现了,达到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禁伐后,林场的配套产业如何发展、富余人员如何分流、资源资产如何管理、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如何减轻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林场如何实现转型,转型后内部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如何改革,还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程,林场今后的路到底怎样走?大家茫然!
五是在财政投入上,严重不足。国有林场建设初期,实行以省为主,中央、省、市(地、州)、县分级管理的办法,林场的生产建设投资和管理费用,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承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后,原由中央掌握的国有林场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切块下放,改为省、市、县财政管理,逐步形成了现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场的绝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木材生产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国有林场多数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当地财政也无力为林场投入。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使林场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且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此外,国有林场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除承担着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等基本任务外,很多林场还设有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单位,林区管理具有部分行政事务职能,使林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刘志新说,国家将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他想就这一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将国有林场明确为国家事业单位性质,职工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待遇。资金来源以国家和省级财政为主,市、县配套为辅。在此项制度落实之前,可将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年100元/亩,并以此为基数视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国有林场林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危旧改房造等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林绿化、森林经营等所需费用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预算。国家要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度假、康复、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保障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使国有森林资源不受侵犯。四是将国有林场承担的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纳入政府管理和经费保障范围,减轻林场负担。五是有关部门要研究国有林场自我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及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等其他相关改革。建议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会同国家林业局尽快组织制定《国有林场条例》,将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